袁熙和甄宓說了幾句,隨手拿起桌案上的竹簡翻開,發現這是袁叡的日常功課,他看了幾行道:“叡兒的字,越發見長,已經快比我寫的好了。”
甄宓微笑道:“鄴城的時候,妾拜托蔡夫人教他寫字,名師出高徒,自會如此。”
“而且近來他最見長的,是跟著諸葛丞相學習政事國略,在這點上,諸葛丞相不比蔡夫人在書法上的造詣差呢。”
袁熙點頭道:“這是自然,要是跟著丞相都學不好,跟著其他人更不行了。”
“我準備再讓他學一年,明年就讓他負責部分鄴城的事務。”
“曹操培養曹昂曹丕,也差不多是這個歲數,若他能擔當起來,我也能安心去北地對付鮮卑。”
甄宓曾經見袁熙和諸葛亮說起過對付鮮卑的軍略,不禁心一緊,因為在這個計劃裏麵,袁熙至少在幽州待數年時間。
這段時間裏,她要陪著袁叡坐鎮鄴城,再度變成孤零零一個人了。
她張了張口,最後卻是化成一聲輕歎,“妾守好後方,等夫君得勝歸來。”
袁熙拉起她的手,“我知道這些年你過的很不容易。”
“我這麽做,還是想讓子孫後代,天下百姓,能多過幾年安生日子,相比數千萬的百姓,我個人的幾年時光,實在是微不足道。”
甄宓曾聽袁熙不止一次說過北地胡人的恐怖,她輕聲道:“關外胡人,真的那麽可怕”
袁熙點頭道:“很可怕。”
“可怕到數次我做噩夢,都會夢見數百萬胡人入關,將漢地中原的平民百姓屠戮一空,山河破碎,逼得百姓流離逃亡,其慘狀遠勝這幾十年來戰亂災禍的總和。”
“所以我一定要守在北地,即使叡兒代替了我的位置,我也還是要迴薊城的。”
“丟了北地,丟了中原的王朝社稷,一切將不再有意義,隻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罷了。”
“完整的華夏,才是漢人的天下,版圖隻有往外擴張,斷無交出去的道理。”
甄宓應道:“大王的話,妾會一字不落的告訴叡兒。”
袁熙歎道:“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對了,前漢天子過幾天到來,我和其見麵後,要去江東一趟。”
“糜國那邊隨著糜芳兼並倭奴部落,人口日益增多,礦石開采量已經上來了,對於這邊的生絲鐵器需求也日益見長。”
“但兩邊一直是單線貿易,隨著沿海生產工藝技術的進步,糜國那邊也消化不了晉國大量的商品,也是該開辟新的貿易線路的時候了。”
他隨手攤開地圖,在會稽郡的南麵畫了一個圈,“南洋漲海有群島,雖然落後,但有些香料和作物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我一直很想得到的橡膠。”
“偏偏橡膠樹隻能在最南端種植,所以派人出海開拓海港,就成了當務之急。”
他指著一塊形狀模糊的海外大島,“以前這地方叫瀛洲,後來叫東鯷,現在沿海漁民稱之為夷洲。”
“這是去南洋漲海的好跳板,我準備仿效開拓倭奴國的做法,先派人在上麵建立港口,然後慢慢派人過去居住。”
“為此我準備在會稽郡選一大港,作為海上航線的中轉,位置隻有我自己清楚,所以我要親自去一趟。”
“夷洲蠻荒,將來我會讓個子嗣去坐鎮,希望百年之內,將其變成華夏的海外良地。”
甄宓抿了抿嘴,“連夫君都說蠻荒了,可見其形狀之惡劣。”
“做夫君的子嗣,不知道幸還是不幸啊。”
袁熙笑道:“他們包括叡兒就知足吧,起碼有口飯吃。”
“而且他們將來長大的時候,八成已經天下平定,不必如我現在這時代需要賭命相博,你看和我同齡的袁氏子嗣,有幾個活下來的”
甄宓深有同感,“是啊,那幾年太可怕了,要不是夫君力挽狂瀾,袁氏怕是早已經亡了。”
“曹氏做了那麽多對不起袁氏的事情,夫君卻還能寬以待之呢。”
袁熙歎道:“爭奪天下,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能盡量少死些人最好,曹操都已經死了,我現在倒有些寂寞。”
“如今上一輩的諸侯幾乎都已經死絕,我這一輩的,已經掀不起什麽風浪,包括那位即將過來的前漢天子。”
“他應該也是看明白了,即使跑去漢南國再度稱帝,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才大大方方過來見我吧。”
他心道以劉協的心智,放在曹氏也是自己勁敵,隻可惜生不逢時,隻能說漢室氣數已盡,就算王朝再強盛,也有衰敗落幕的時候吧。
又過了幾日,袁熙正在銅雀台上看時,見遠處場外來了一支打著漢南國旗號的車隊,知道是劉協到了。
車隊入城,當即有騎兵上去,引著車隊往銅雀台而來。
袁熙想了想,便帶著甄宓下了銅雀台,等候在宮門院口。
不多時,馬車過來,侍衛打開車門,劉協扶著伏皇後下來,兩人對著袁熙俯身拜道:“見過陛下。”
袁熙和甄宓還禮,他斟酌了幾句說辭,方才說道:“兩位蒞臨鄴城,讓我不勝欣喜,如今晉國有如此局麵,皆賴陛下夫婦所賜。”
劉協苦笑道:“我現在可稱不得這個,陛下不要試探我了。”
“漢南國那邊,我封了個臨湘公,以漢南現在的樣子,也不過是勉力維持,哪裏還能稱陛下。”
他望著眼前的高台,說道:“這就是銅雀台”
“可否讓我一觀”
袁熙說道:“自然如此。”
他便要讓侍衛備上抬轎,準備將兩人抬上去,劉協道:“不勞陛下,我們走上去就可。”
袁熙看了眼伏壽,伏壽出聲道:“多謝陛下施救之恩,這兩年妾腿腳行動恢複了不少,已經能步履如常。”
劉協感激道:“這還要多謝陛下讓元化先生教內子醫術,不僅能讓她自救,還讓她理解了不少醫學典籍,反過來教了我不少。”
“之前我們在漢南時,就一起去田間村中為人看病,等這次迴去,我們便開個醫館,看病施藥終老,度過餘生了。”
袁熙聽了,稱讚道:“賢伉儷心懷萬民,是我的榜樣啊。”
劉協歎道:“陛下不必過謙,我隻能救治數十百人,陛下卻拯救的是天下萬民。”
在袁熙的帶領下,幾人往銅雀台登去,劉協道:“拜陛下所賜,我離開長沙後,先去壽春接了內子,然後沿途淮水到黃河,經過了不少城池,也看到了如今晉國的氣象。”
他頓了頓,搖頭感歎道:“陛下做的事情,已經遠超我的想象,雖然有些不甘心,但我不得不承認,天命是在陛下身上的。”
“先前陛下安慰過我,說協時運不濟,但一路醒來,我才發現陛下實在是看的比所有人都更加長遠,換做是我,根本做不到。”
袁熙自然明白這幾年因為自己的政策傾向,催發生產工藝的改良,晉國之內開始蓬勃發展,不僅生產力在提高,生產工具也是日新月異,蒸汽動力的推廣,已經成為了推動時代飛速發展的動力。
劉協應該便是沿途看到了不同於魏國,江東的風景,才大受震撼,產生了如此想法。
眾人登上高台,迴身望去,腳下豁然開朗,鄴城風景一覽無餘。
整齊幹淨的大道,兩邊是寬闊的排水溝,沿街次第皆是商鋪酒樓,男女站在兩邊賣力吆喝,百姓士子麵色悠然進出其中,孩童穿行於人群,喧鬧歡笑聲遠遠傳出,飄到了高台之上,迴蕩在眾人耳邊。
劉協歎道:“我在想漢朝最為繁華強盛之時,是不是也遠不如麵前這般景象。”
“想到幾年前這裏還是數十萬人喪命的戰場,幾年後卻被陛下改造的如此生機勃勃,不由讓我由衷佩服啊。”
“這一路走來,我已經見過了太多未知的東西,等慢慢了解後,在佩服陛下的同時,我心中的疑惑和一點不甘心,也完全煙消雲散了。”
“大漢五百年的將來,由陛下繼承發揚,確實是實至名歸。”
“這次見陛下,也是感謝陛下將我從多年的重負中解放出來,讓我不再背負丟失漢室江山的自責和愧疚,因為我知道,陛下會做的更好。”
“若要真是讓曹魏得了天下,我才是死不瞑目了。”
袁熙笑道:“這要多謝臨湘公給我的名分。”
“說來曹魏還未滅,其占有三州,尤其是背靠涼州益州,並不是那麽容易消滅的。”
劉協笑道:“我相信陛下的能力,在我有生之年,必定能看到曹魏的覆滅,到時候九泉之下,我也算是能麵對祖先了。”
袁熙猶豫了下,“那曹皇後.”
伏壽見袁熙誤會了,說道:“曹夫人這次沒有跟來,是因為其有孕了,夫君擔心舟車勞頓,便讓她在長沙安心養胎了。”
“陛下也知道,妾被處以幽閉之刑,已經無法生兒育女,如今曹夫人有孕,妾也能了了樁心事。”
袁熙歎道:“夫人倒是大度,真是巾幗典範。”
伏壽坦然道:“曹魏雖然倒行逆施,但曹夫人是個好人,任何家族都是如此,妾也看開了,有些仇恨不需要轉嫁給他人。”
“而且妾和陛下見麵幾次,發現陛下並不像傳言中嗜殺,相反是心軟的人呢。”
袁熙聽了,無奈道:“夫人是天下少有這麽敢評論兇虎之名的,曹魏那邊現在聽了我名字,好多人都睡不好覺呢。”
眾人頓時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甄宓微笑道:“鄴城的時候,妾拜托蔡夫人教他寫字,名師出高徒,自會如此。”
“而且近來他最見長的,是跟著諸葛丞相學習政事國略,在這點上,諸葛丞相不比蔡夫人在書法上的造詣差呢。”
袁熙點頭道:“這是自然,要是跟著丞相都學不好,跟著其他人更不行了。”
“我準備再讓他學一年,明年就讓他負責部分鄴城的事務。”
“曹操培養曹昂曹丕,也差不多是這個歲數,若他能擔當起來,我也能安心去北地對付鮮卑。”
甄宓曾經見袁熙和諸葛亮說起過對付鮮卑的軍略,不禁心一緊,因為在這個計劃裏麵,袁熙至少在幽州待數年時間。
這段時間裏,她要陪著袁叡坐鎮鄴城,再度變成孤零零一個人了。
她張了張口,最後卻是化成一聲輕歎,“妾守好後方,等夫君得勝歸來。”
袁熙拉起她的手,“我知道這些年你過的很不容易。”
“我這麽做,還是想讓子孫後代,天下百姓,能多過幾年安生日子,相比數千萬的百姓,我個人的幾年時光,實在是微不足道。”
甄宓曾聽袁熙不止一次說過北地胡人的恐怖,她輕聲道:“關外胡人,真的那麽可怕”
袁熙點頭道:“很可怕。”
“可怕到數次我做噩夢,都會夢見數百萬胡人入關,將漢地中原的平民百姓屠戮一空,山河破碎,逼得百姓流離逃亡,其慘狀遠勝這幾十年來戰亂災禍的總和。”
“所以我一定要守在北地,即使叡兒代替了我的位置,我也還是要迴薊城的。”
“丟了北地,丟了中原的王朝社稷,一切將不再有意義,隻不過是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罷了。”
“完整的華夏,才是漢人的天下,版圖隻有往外擴張,斷無交出去的道理。”
甄宓應道:“大王的話,妾會一字不落的告訴叡兒。”
袁熙歎道:“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對了,前漢天子過幾天到來,我和其見麵後,要去江東一趟。”
“糜國那邊隨著糜芳兼並倭奴部落,人口日益增多,礦石開采量已經上來了,對於這邊的生絲鐵器需求也日益見長。”
“但兩邊一直是單線貿易,隨著沿海生產工藝技術的進步,糜國那邊也消化不了晉國大量的商品,也是該開辟新的貿易線路的時候了。”
他隨手攤開地圖,在會稽郡的南麵畫了一個圈,“南洋漲海有群島,雖然落後,但有些香料和作物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我一直很想得到的橡膠。”
“偏偏橡膠樹隻能在最南端種植,所以派人出海開拓海港,就成了當務之急。”
他指著一塊形狀模糊的海外大島,“以前這地方叫瀛洲,後來叫東鯷,現在沿海漁民稱之為夷洲。”
“這是去南洋漲海的好跳板,我準備仿效開拓倭奴國的做法,先派人在上麵建立港口,然後慢慢派人過去居住。”
“為此我準備在會稽郡選一大港,作為海上航線的中轉,位置隻有我自己清楚,所以我要親自去一趟。”
“夷洲蠻荒,將來我會讓個子嗣去坐鎮,希望百年之內,將其變成華夏的海外良地。”
甄宓抿了抿嘴,“連夫君都說蠻荒了,可見其形狀之惡劣。”
“做夫君的子嗣,不知道幸還是不幸啊。”
袁熙笑道:“他們包括叡兒就知足吧,起碼有口飯吃。”
“而且他們將來長大的時候,八成已經天下平定,不必如我現在這時代需要賭命相博,你看和我同齡的袁氏子嗣,有幾個活下來的”
甄宓深有同感,“是啊,那幾年太可怕了,要不是夫君力挽狂瀾,袁氏怕是早已經亡了。”
“曹氏做了那麽多對不起袁氏的事情,夫君卻還能寬以待之呢。”
袁熙歎道:“爭奪天下,很多時候都是不得已而為之,能盡量少死些人最好,曹操都已經死了,我現在倒有些寂寞。”
“如今上一輩的諸侯幾乎都已經死絕,我這一輩的,已經掀不起什麽風浪,包括那位即將過來的前漢天子。”
“他應該也是看明白了,即使跑去漢南國再度稱帝,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才大大方方過來見我吧。”
他心道以劉協的心智,放在曹氏也是自己勁敵,隻可惜生不逢時,隻能說漢室氣數已盡,就算王朝再強盛,也有衰敗落幕的時候吧。
又過了幾日,袁熙正在銅雀台上看時,見遠處場外來了一支打著漢南國旗號的車隊,知道是劉協到了。
車隊入城,當即有騎兵上去,引著車隊往銅雀台而來。
袁熙想了想,便帶著甄宓下了銅雀台,等候在宮門院口。
不多時,馬車過來,侍衛打開車門,劉協扶著伏皇後下來,兩人對著袁熙俯身拜道:“見過陛下。”
袁熙和甄宓還禮,他斟酌了幾句說辭,方才說道:“兩位蒞臨鄴城,讓我不勝欣喜,如今晉國有如此局麵,皆賴陛下夫婦所賜。”
劉協苦笑道:“我現在可稱不得這個,陛下不要試探我了。”
“漢南國那邊,我封了個臨湘公,以漢南現在的樣子,也不過是勉力維持,哪裏還能稱陛下。”
他望著眼前的高台,說道:“這就是銅雀台”
“可否讓我一觀”
袁熙說道:“自然如此。”
他便要讓侍衛備上抬轎,準備將兩人抬上去,劉協道:“不勞陛下,我們走上去就可。”
袁熙看了眼伏壽,伏壽出聲道:“多謝陛下施救之恩,這兩年妾腿腳行動恢複了不少,已經能步履如常。”
劉協感激道:“這還要多謝陛下讓元化先生教內子醫術,不僅能讓她自救,還讓她理解了不少醫學典籍,反過來教了我不少。”
“之前我們在漢南時,就一起去田間村中為人看病,等這次迴去,我們便開個醫館,看病施藥終老,度過餘生了。”
袁熙聽了,稱讚道:“賢伉儷心懷萬民,是我的榜樣啊。”
劉協歎道:“陛下不必過謙,我隻能救治數十百人,陛下卻拯救的是天下萬民。”
在袁熙的帶領下,幾人往銅雀台登去,劉協道:“拜陛下所賜,我離開長沙後,先去壽春接了內子,然後沿途淮水到黃河,經過了不少城池,也看到了如今晉國的氣象。”
他頓了頓,搖頭感歎道:“陛下做的事情,已經遠超我的想象,雖然有些不甘心,但我不得不承認,天命是在陛下身上的。”
“先前陛下安慰過我,說協時運不濟,但一路醒來,我才發現陛下實在是看的比所有人都更加長遠,換做是我,根本做不到。”
袁熙自然明白這幾年因為自己的政策傾向,催發生產工藝的改良,晉國之內開始蓬勃發展,不僅生產力在提高,生產工具也是日新月異,蒸汽動力的推廣,已經成為了推動時代飛速發展的動力。
劉協應該便是沿途看到了不同於魏國,江東的風景,才大受震撼,產生了如此想法。
眾人登上高台,迴身望去,腳下豁然開朗,鄴城風景一覽無餘。
整齊幹淨的大道,兩邊是寬闊的排水溝,沿街次第皆是商鋪酒樓,男女站在兩邊賣力吆喝,百姓士子麵色悠然進出其中,孩童穿行於人群,喧鬧歡笑聲遠遠傳出,飄到了高台之上,迴蕩在眾人耳邊。
劉協歎道:“我在想漢朝最為繁華強盛之時,是不是也遠不如麵前這般景象。”
“想到幾年前這裏還是數十萬人喪命的戰場,幾年後卻被陛下改造的如此生機勃勃,不由讓我由衷佩服啊。”
“這一路走來,我已經見過了太多未知的東西,等慢慢了解後,在佩服陛下的同時,我心中的疑惑和一點不甘心,也完全煙消雲散了。”
“大漢五百年的將來,由陛下繼承發揚,確實是實至名歸。”
“這次見陛下,也是感謝陛下將我從多年的重負中解放出來,讓我不再背負丟失漢室江山的自責和愧疚,因為我知道,陛下會做的更好。”
“若要真是讓曹魏得了天下,我才是死不瞑目了。”
袁熙笑道:“這要多謝臨湘公給我的名分。”
“說來曹魏還未滅,其占有三州,尤其是背靠涼州益州,並不是那麽容易消滅的。”
劉協笑道:“我相信陛下的能力,在我有生之年,必定能看到曹魏的覆滅,到時候九泉之下,我也算是能麵對祖先了。”
袁熙猶豫了下,“那曹皇後.”
伏壽見袁熙誤會了,說道:“曹夫人這次沒有跟來,是因為其有孕了,夫君擔心舟車勞頓,便讓她在長沙安心養胎了。”
“陛下也知道,妾被處以幽閉之刑,已經無法生兒育女,如今曹夫人有孕,妾也能了了樁心事。”
袁熙歎道:“夫人倒是大度,真是巾幗典範。”
伏壽坦然道:“曹魏雖然倒行逆施,但曹夫人是個好人,任何家族都是如此,妾也看開了,有些仇恨不需要轉嫁給他人。”
“而且妾和陛下見麵幾次,發現陛下並不像傳言中嗜殺,相反是心軟的人呢。”
袁熙聽了,無奈道:“夫人是天下少有這麽敢評論兇虎之名的,曹魏那邊現在聽了我名字,好多人都睡不好覺呢。”
眾人頓時都忍不住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