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望》裏的貝加爾湖,麵積十分遼闊,整體來說呈東北向西南的斜月狀,除了少數地段以外,幾乎是四麵環山的格局。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在東古羅斯諸部的西南沿岸、南古羅斯諸部的東岸,以及原匈奴帝國祖山的北岸,都有數段相對平坦的地勢存在。
是的,沒錯!被劃歸在羅斯荒域之中的貝加爾湖並非全部,約莫隻占四分之一的麵積,剩下的四分之一繞過了南古羅斯諸部,隔開了南古羅斯諸部與原匈奴帝國疆域的接壤。
也正因如此,雖然鮮卑疆域的北方就是貝加爾湖,可因山脈橫阻的關係,沒能從貝加爾湖那邊接收到多少水氣。
鮮卑疆域的北邊如此,東邊和南邊也沒有好到哪裏去,同樣被綿延的山脈擋掉大半水氣,也就西邊的狀況好一些。
照理來說,鮮卑在這樣的情況下,畜牧業發展應該不怎麽樣才對,可實際上正好相反。
前文曾提過,包含漠南、漠北、西域諸國和原本的氐羌疆域,基本上都隻有在雨季來臨期間會下雨,而其豐沛的雨量甚至會淹沒所有可見的低窪地區。
鮮卑疆域的地勢比較特別,由高至低的走向是由西向東,再由北向南。
雨季所帶來的豐沛水氣,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從北方吹進鮮卑疆域,卻還是從原匈奴疆域間接地渡入了鮮卑疆域之中。
在雨季來臨的期間,鮮卑疆域西半部的淹水情況,甚至要比氐羌疆域還要誇張,但這些水源很快就會分散到鮮卑疆域的中部和南部,導致其水季周長要比原匈奴疆域和氐羌疆域來得更長,水草更加充沛。
除此之外,鮮卑的祖山秘地也是其水草充沛的一大要素。
鮮卑的祖山秘地,位於貝加爾湖的東南群山之間,旁邊就是餘夫和肅慎的邊境。
這片山脈的占地麵積極廣,約有一個州這麽大,不過也隻是麵積大而已,依照《帝望》的算法而言,差不多七、八個縣的大小。
占地麵積和實際麵積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落差,在於這片山脈的地形過於複雜,就像隨手用拚圖拚湊而成,沒有任何規律。
這裏到處都是懸崖峭壁不說,還充斥著大量的地窟裂隙,稍有不慎就會深陷其中,然後無聲無息地死去。
由於這裏的山勢極高,又極其封閉的關係,衍生出自己的氣候與生態體係,就連水文地質什麽的也與外界迴異。
溪河匯聚成潭,然後沿著峭壁傾流而下,化為一道道的大小瀑布,然後再匯聚成更大的河流。
有的河流會在某處匯聚成湖泊,有的卻會在某處因地窟縫隙的關係嘎然而止,或注入地下暗河,或成為某處溪河的源頭。
重點是,每隔十幾年的時間,就會有部分山體崩塌等情況發生,導致一大片區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分布發生改變。
為什麽要提到這個?
因為鮮卑疆域東北一帶的地下水脈,基本上是通聯在一起的,鄰近祖山秘地的大小湖泊,其水源的源頭都來自於祖山秘地。
當祖山秘地那邊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導致某條地下水脈枯竭,其相應的湖泊幹涸,往往就會有另一條地下水脈和相應的湖泊出現。
枯竭的湖泊會被鮮卑人挖開,並將其所屬的地下水脈改造成水渠,用以儲存雨季所帶來的豐沛水源。
因此,即便是幹燥寒冷的冬季,鮮卑疆域的東北一帶,也能看見成片的草原。
雖然說,草原上長的都是一些比較耐寒,個頭也比較嬌小的草本植物,但也能一定程度地緩解鮮卑飼養牲畜的糧草壓力。
這也導致有些鮮卑聚落,常年生活在鮮卑疆域的東北一帶,一邊守護著他們的祖山秘地,一邊為整個鮮卑培育優良的馬種和牲畜。
是的,沒錯!鮮卑與大漢帝國的戰爭,雖然已經明顯落入下風,看似戰爭底蘊已經被消耗殆盡,可實際上還是保留這麽一些底蘊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鮮卑的祖山秘地其實是一座遺跡,它的存在比東胡的曆史還要來得更加久遠,當初的東胡人也隻是發現它的存在,並在其中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僅此而已。
這座被東胡、鮮卑和烏桓視為祖山秘地的遺跡,雖然占地麵積極廣,能讓很多人連同牲畜一起生活在裏麵,可其環境真心不怎麽樣。
所以,當初的東胡人在走出祖山秘地以後,雖然沒有就此將其廢棄,但不怎麽重視它的存在,隻是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倉庫,把他們的傳承備份,以及一些用不到的東西封存在裏麵。其中一小部分區域,甚至被改造成東胡高層的陵寢。
東胡高層雖掌握著一條相對安全,能用以往返祖山秘地的路徑,卻因他們存著未來若發生什麽變故,能以此保障他們的生命和利益的心思秘而不宣。
可他們怎麽也沒有想到,偌大的東胡竟會敗得如此突然,敗得如此徹底,讓他們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匈奴一鍋端了。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東胡高層這麽一死,頓時沒人知曉這條路徑的存在,雖然導致東胡的幸存者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以後,才成功抵達祖山秘地,但也讓匈奴望之卻步,沒敢尾隨東胡幸存者的腳步深入這片山脈。
東胡幸存者後來雖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並不妨礙他們對東胡高層的痛恨,所以當他們再次走出祖山秘地時,才會自稱鮮卑和烏桓,不再以東胡人自居。
也因為這樣的曆史,鮮卑十分重視祖山秘地的經營開發和探索,尤其是在檀石槐在位期間的一係列舉措,使鮮卑對這片山脈的掌控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顛峰。
鮮卑在相對安全的路徑和位置,修築道路和據點,倉庫裏堆滿了糧草和武器裝備,並派駐大量的人手。
重點在於,檀石槐規定所有部落都得派人進駐,且每隔數年進行一次人員的輪換。
這些人,不僅僅隻是祖山秘地的守備力量,同時也是各個部落的火種和希望,當某個部落因各種原因被滅絕以後,這些人就能繼承其部落的遺產,並以其血脈重建部落。
不得不說,《帝望》裏的檀石槐能把整個鮮卑統合起來成就一番霸業,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這,也是和連雖然不得人心,鮮卑卻沒有因為他的關係直接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
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經營,位於鮮卑疆域的東北角,以祖山秘地為核心的鮮卑腹地,與常人印象中的鮮卑疆域完全不同。
這裏雖然沒有櫛次鱗比的房舍樓閣,整齊排列的大小帳篷;這裏雖然沒有阡陌縱橫的農田,卻有寬闊卻又規整的牧場。
這裏的鐵匠鋪,雖然盡是一些老舊的器械,鐵匠所使用的工藝看上去也比較落後,可其製作出來的武器裝備,品質卻是一點兒都不差。
諸如此類種種,不一而足。
沒有來過這裏的人很難想象,這裏竟會是鮮卑這麽一個蠻夷勢力的腹地景象。
從這裏就能看出,檀石槐若能活得再久一點兒,繼位的和連若能爭氣一點兒,鮮卑或許已經完成體製上的改革,脫離蠻夷勢力的身份,成為一方正統勢力。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在此暫且帶過。
且說,就在鮮卑部落相繼撤到祖山秘地周圍的鮮卑腹地時,一道黑影在高空中悄悄地掠過……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在東古羅斯諸部的西南沿岸、南古羅斯諸部的東岸,以及原匈奴帝國祖山的北岸,都有數段相對平坦的地勢存在。
是的,沒錯!被劃歸在羅斯荒域之中的貝加爾湖並非全部,約莫隻占四分之一的麵積,剩下的四分之一繞過了南古羅斯諸部,隔開了南古羅斯諸部與原匈奴帝國疆域的接壤。
也正因如此,雖然鮮卑疆域的北方就是貝加爾湖,可因山脈橫阻的關係,沒能從貝加爾湖那邊接收到多少水氣。
鮮卑疆域的北邊如此,東邊和南邊也沒有好到哪裏去,同樣被綿延的山脈擋掉大半水氣,也就西邊的狀況好一些。
照理來說,鮮卑在這樣的情況下,畜牧業發展應該不怎麽樣才對,可實際上正好相反。
前文曾提過,包含漠南、漠北、西域諸國和原本的氐羌疆域,基本上都隻有在雨季來臨期間會下雨,而其豐沛的雨量甚至會淹沒所有可見的低窪地區。
鮮卑疆域的地勢比較特別,由高至低的走向是由西向東,再由北向南。
雨季所帶來的豐沛水氣,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從北方吹進鮮卑疆域,卻還是從原匈奴疆域間接地渡入了鮮卑疆域之中。
在雨季來臨的期間,鮮卑疆域西半部的淹水情況,甚至要比氐羌疆域還要誇張,但這些水源很快就會分散到鮮卑疆域的中部和南部,導致其水季周長要比原匈奴疆域和氐羌疆域來得更長,水草更加充沛。
除此之外,鮮卑的祖山秘地也是其水草充沛的一大要素。
鮮卑的祖山秘地,位於貝加爾湖的東南群山之間,旁邊就是餘夫和肅慎的邊境。
這片山脈的占地麵積極廣,約有一個州這麽大,不過也隻是麵積大而已,依照《帝望》的算法而言,差不多七、八個縣的大小。
占地麵積和實際麵積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落差,在於這片山脈的地形過於複雜,就像隨手用拚圖拚湊而成,沒有任何規律。
這裏到處都是懸崖峭壁不說,還充斥著大量的地窟裂隙,稍有不慎就會深陷其中,然後無聲無息地死去。
由於這裏的山勢極高,又極其封閉的關係,衍生出自己的氣候與生態體係,就連水文地質什麽的也與外界迴異。
溪河匯聚成潭,然後沿著峭壁傾流而下,化為一道道的大小瀑布,然後再匯聚成更大的河流。
有的河流會在某處匯聚成湖泊,有的卻會在某處因地窟縫隙的關係嘎然而止,或注入地下暗河,或成為某處溪河的源頭。
重點是,每隔十幾年的時間,就會有部分山體崩塌等情況發生,導致一大片區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分布發生改變。
為什麽要提到這個?
因為鮮卑疆域東北一帶的地下水脈,基本上是通聯在一起的,鄰近祖山秘地的大小湖泊,其水源的源頭都來自於祖山秘地。
當祖山秘地那邊的地形地貌發生改變,導致某條地下水脈枯竭,其相應的湖泊幹涸,往往就會有另一條地下水脈和相應的湖泊出現。
枯竭的湖泊會被鮮卑人挖開,並將其所屬的地下水脈改造成水渠,用以儲存雨季所帶來的豐沛水源。
因此,即便是幹燥寒冷的冬季,鮮卑疆域的東北一帶,也能看見成片的草原。
雖然說,草原上長的都是一些比較耐寒,個頭也比較嬌小的草本植物,但也能一定程度地緩解鮮卑飼養牲畜的糧草壓力。
這也導致有些鮮卑聚落,常年生活在鮮卑疆域的東北一帶,一邊守護著他們的祖山秘地,一邊為整個鮮卑培育優良的馬種和牲畜。
是的,沒錯!鮮卑與大漢帝國的戰爭,雖然已經明顯落入下風,看似戰爭底蘊已經被消耗殆盡,可實際上還是保留這麽一些底蘊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鮮卑的祖山秘地其實是一座遺跡,它的存在比東胡的曆史還要來得更加久遠,當初的東胡人也隻是發現它的存在,並在其中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僅此而已。
這座被東胡、鮮卑和烏桓視為祖山秘地的遺跡,雖然占地麵積極廣,能讓很多人連同牲畜一起生活在裏麵,可其環境真心不怎麽樣。
所以,當初的東胡人在走出祖山秘地以後,雖然沒有就此將其廢棄,但不怎麽重視它的存在,隻是將其視為一個特殊的倉庫,把他們的傳承備份,以及一些用不到的東西封存在裏麵。其中一小部分區域,甚至被改造成東胡高層的陵寢。
東胡高層雖掌握著一條相對安全,能用以往返祖山秘地的路徑,卻因他們存著未來若發生什麽變故,能以此保障他們的生命和利益的心思秘而不宣。
可他們怎麽也沒有想到,偌大的東胡竟會敗得如此突然,敗得如此徹底,讓他們連反應的機會都沒有,就被匈奴一鍋端了。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東胡高層這麽一死,頓時沒人知曉這條路徑的存在,雖然導致東胡的幸存者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以後,才成功抵達祖山秘地,但也讓匈奴望之卻步,沒敢尾隨東胡幸存者的腳步深入這片山脈。
東胡幸存者後來雖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並不妨礙他們對東胡高層的痛恨,所以當他們再次走出祖山秘地時,才會自稱鮮卑和烏桓,不再以東胡人自居。
也因為這樣的曆史,鮮卑十分重視祖山秘地的經營開發和探索,尤其是在檀石槐在位期間的一係列舉措,使鮮卑對這片山脈的掌控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顛峰。
鮮卑在相對安全的路徑和位置,修築道路和據點,倉庫裏堆滿了糧草和武器裝備,並派駐大量的人手。
重點在於,檀石槐規定所有部落都得派人進駐,且每隔數年進行一次人員的輪換。
這些人,不僅僅隻是祖山秘地的守備力量,同時也是各個部落的火種和希望,當某個部落因各種原因被滅絕以後,這些人就能繼承其部落的遺產,並以其血脈重建部落。
不得不說,《帝望》裏的檀石槐能把整個鮮卑統合起來成就一番霸業,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這,也是和連雖然不得人心,鮮卑卻沒有因為他的關係直接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
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經營,位於鮮卑疆域的東北角,以祖山秘地為核心的鮮卑腹地,與常人印象中的鮮卑疆域完全不同。
這裏雖然沒有櫛次鱗比的房舍樓閣,整齊排列的大小帳篷;這裏雖然沒有阡陌縱橫的農田,卻有寬闊卻又規整的牧場。
這裏的鐵匠鋪,雖然盡是一些老舊的器械,鐵匠所使用的工藝看上去也比較落後,可其製作出來的武器裝備,品質卻是一點兒都不差。
諸如此類種種,不一而足。
沒有來過這裏的人很難想象,這裏竟會是鮮卑這麽一個蠻夷勢力的腹地景象。
從這裏就能看出,檀石槐若能活得再久一點兒,繼位的和連若能爭氣一點兒,鮮卑或許已經完成體製上的改革,脫離蠻夷勢力的身份,成為一方正統勢力。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在此暫且帶過。
且說,就在鮮卑部落相繼撤到祖山秘地周圍的鮮卑腹地時,一道黑影在高空中悄悄地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