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國之君,哪能對任何的弑君行為姑息呢?


    眾“卿”之中,沒有一個國君的“小棉襖”啊!


    坐在主位的國君先看了一眼趙武,看到的是趙武低下腦袋使人無法觀察,不由心想:“趙武的心思琢磨不透,寡人還應該繼續扶持嗎?”


    國君又看向呂武,看到的是呂武臉上遺留的愕然,又想道:“陰武察覺了寡人的處境,也知道寡人陷入窘境。他不會站在寡人這邊,會針對寡人嗎?”


    呂武是“卿”,敢明目張膽地靠攏向國君,除了找不自在,還會被其餘貴族聯合針對。


    中行偃麵無表情,心裏想道:“趙武沒有成為君上的助力,卻是靠攏向了範氏啊!”


    有過弑君行為的中行偃雖然麵對國君會硬氣不起來,平時卻是不存在什麽配合度,與國君有分歧就會玩“無視大法”這種招術。


    其餘的“卿”怎麽對待國君呢?


    中軍佐士匄曆來對國君恭敬有加,當國君狗腿子屬於不可能,更多隻是維持一種體麵罷了。


    上軍將呂武算是在某種程度上最配合國君的“卿”之一,問題是要看在什麽事情之上。他這一次剛迴國,哪怕知道了很多消息,該裝不知道必然要裝的。


    上軍佐魏琦背著“國君殺手”的稱號,很多時候選擇裝小透明。魏氏跟趙氏開始不對付之後,他對國君的配合度一再減少,漸漸發展到冷漠的地步。


    下軍將程鄭就是個萌新,沒有功業打底的前提下,是個“卿”卻話語權極低。再則,作為荀氏的小宗程氏之主,他需要配合的是中行偃,不是扮演國君的忠臣。


    最應該配合國君的是趙武,不但因為國君曆來表現出看顧他的一麵,更因為他身上有公族的血。


    恰恰因為國君明顯看顧趙武,導致趙武在眾“卿”中顯得最為尷尬。


    晉國的“卿”壓製國君是一種不可開之於口,卻必然要做的事情。


    然後,晉國其餘貴族則是要跟公族涇渭分明,遇到能夠瓦解公族團結的機會,會選擇付之行動。


    考驗趙武立場的事情發生了!


    身為“卿”之一的趙武是會選擇站到國君和公族的那邊,還是認清自己的定位,好好地跟所有非公族一起玩耍?


    趙武的選擇可謂是幹脆利索,一方麵花心思維持與陰氏的親密度,另一方麵毫不猶豫地撲上去抱住士匄的大腿。


    明明作為荀氏和中行氏之主的中行偃才是元戎,趙武怎麽會選擇士匄呢?


    這個就要說趙武聰明……,或者趙氏有高人了。


    中行偃有黑底子,是個元戎沒什麽錯,國君卻一直不信任甚至忌憚。


    所以,一旦哪天中行偃令哪位“卿”不爽,國君與那位“卿”合作就能對中行偃的元戎位置發起挑戰。


    如果是萌新之中的下軍將程鄭或下軍佐趙武?以履曆和家族實力,他倆的其中一個跟國君合作,會對中行偃的元戎寶座造成動搖,卻不可能真的將中行偃從元戎位置上推下去。


    說到底,晉國不是一個完全不講規矩的國家,大家夥的底線還在,幹某些事情不是光有實力就夠,需要有能說得過去的名份。


    反之,也是亦然。


    所以了,在晉國想幹成什麽事情,需要的是名份與實力匹配。


    程鄭或是趙武無法單獨將中行偃從元戎寶座推下去,換成士匄、呂武、魏琦則變得更加有可能。


    若是他們之中能夠有兩個以上的“卿”達成共識,比如程鄭和士匄,或趙武跟士匄,必然會成事。


    呂武和魏琦?他倆現在是一夥的。誰勾搭上陰氏或魏氏,幾乎等同於爭取兩個卿位家族上了同一輛戰車。


    中行偃看不出國君看顧趙武嗎?那一定是眼睛瞎了!


    哪怕趙武表現出不靠攏向國君,中行偃必然會因為趙武身上跟國君有相同血脈而感到忌憚。


    說白了就是,趙武不搞事,中行偃對趙武的警惕心依舊會是最強。


    趙氏選擇靠攏向範氏的做法太高明了!


    如果趙武死死抱住陰氏,會導致陰氏也受到針對。陰氏跟趙氏是姻親,關係擺在那裏,關鍵的是呂武看上去很照顧趙武,趙武要是腦子沒壞就不應該明顯地將陰氏拖下水。


    所以趙武需要的是表麵上盡力拉開與陰氏的關係,不至於真落了水,連個站在岸上拉一把的人都沒有。


    趙武靠攏向了範氏,士匄是中軍佐,範氏是晉國個體最強的家族,致使中行偃不敢輕舉妄動。


    中行偃當然知道範氏的強大,他本來就必須忌憚範氏,再加上趙武靠攏向士匄,不產生更大的警惕心才是怪事。


    至於士匄怎麽會選擇接納趙武的投靠,肯定是有其目的的。


    殿內安靜的時間比較長,誰都在想事情,也就是除了開啟話題的人,不會有人察覺到不對勁。


    國君的內心是尷尬且惱火的,想道:“寡人都不顧為君者的尊嚴,主動提起弑君的子駟想跟晉國結盟,為什麽沒人應答?”


    “君上,若鄭歸於我,我是否與楚再戰?”呂武打破了詭異的沉默。


    士匄轉頭看向呂武,眼眸裏有著探究。


    國君臉上的笑容變得不是那麽僵硬,心想:“陰武態度固然難明,卻從未刻意與寡人為難,隻為國事態度鮮明啊。”


    魏琦、程鄭和趙武選擇當個透明人。


    他們之中,魏琦屬於不想搞事,程鄭和趙武沒什麽話語權。


    另外,程鄭和趙武需要思考一點,他們需要建立功業,真的再跟楚國爭霸,爆發戰事之後是能建功立業,還是暴露出能力不足,外加被打得滿頭包?


    中行偃以有事說事的態度,說道:“鄭先君乃楚爪牙,盟楚之心堅定,有覆亦為權宜之計。”


    這個對楚國很忠心的鄭僖公姬惲沒了,還是被子駟弑殺?他們不得不認真想想,子駟幹掉了鄭僖公姬惲還能得到楚國的接納嗎。


    士匄說道:“鄭國盟我,必是不敵楚國,為求我出兵抵禦楚國。”


    這個道理誰不知道?他們需要權衡的是,鄭國的事變能給晉國帶來什麽變化,是好事,還是壞事。


    而包括國君和其餘“卿”卻是想道:“範氏跌入伊洛之戎這個大坑,一時半會很難爬起來啊?”


    範氏在伊洛之戎的用兵已經超過三個“師”,他們還必須顧上陸渾戎和蠻氏。


    要知道周王室雖然變成跟招牌差不多的角色,一直在喊在叫還是有點作用的。


    現在的情況是周王室遭到了伊洛之戎、陸渾戎和蠻氏的襲擾,起因則是範氏和趙氏去攻打伊洛之戎,範氏和趙氏不幫周王室解脫困境,名聲不知道能臭到什麽程度。


    已經在伊洛之戎動用了那麽龐大的兵力?範氏不是無力再承擔納賦義務,能不再繼續動用軍隊則是更好。


    趙氏在伊洛之戎投入了一個“師”又三個“旅”,收獲方麵抵不上支出,再繼續集結兵力不但耽誤趙氏的內政發展,造成一種拖累會成為現實。


    所以,站在範氏和趙氏的立場,他們肯定傾向於不搭理鄭國的結盟,以至於避免再出兵南下。


    一切隻因為晉國真的插手鄭國的事,勢必會出兵南下!


    之前的約定是,範氏、智氏、趙氏擔負晉之南,陰氏、魏氏擔負晉之西,中行氏&荀氏、陰氏擔負晉之北,中行氏&荀氏、智氏、範氏擔負晉之東。


    現在的情況是智氏不再作為一個卿位家族,南邊變成範氏和趙氏,東麵則由範氏單獨負責。


    呂武多少有些幸災樂禍地想道:“士匄之前有多貪心,現在就有多苦逼。”


    他發現士匄正在看自己,用眼神發出詢問:咋地啦?


    士匄的迴應是給了一個真誠的笑容:拉兄弟一把!


    呂武稍微皺眉:東麵被俺犁了一遍,齊國消停,其餘諸侯國動了也是威脅不大。還不夠幫忙嗎?


    士匄臉上的笑容更為真誠:必有厚報!


    呂武眉頭鬆開:行吧,俺盡力。


    另外的幾個“卿”沒瞎,能看到士匄和呂武一再“眉目傳情”,心裏不由感到緊張。


    中行偃需要警惕呂武跟士匄走得太近,說道:“鄭既有弑君之舉,我為‘伯’,不可視而不見!”


    “伯”就是霸主,要幹替天行道的事啊!


    國君一陣愕然,簡直膩歪到不行。


    中行偃不給任何人插話的機會,語速極快地繼續說道:“列國側目,我必出兵以彰正義,伐鄭!”


    國君頷首,覺得事情就該是這樣的發展。


    士匄張了張嘴,又看向呂武。


    中軍佐放棄話語權?那輪到上軍將出聲了。


    呂武說道:“伐鄭可也。為使諸侯心懷敬畏之心,亦防楚突來,我需三軍齊出。”


    一句話讓其餘各“卿”側目,心裏不知道怎麽編排呂武。


    結果,呂武又說道:“初始,三軍各出兩‘師’,餘部國中集結待命。若楚而來,餘部再出。楚若無異動,鄭必降我。我自取收獲便是。”


    啊哈?


    這個主意好啊!


    聲勢浩大的出兵,一定會把鄭國這個老牌投降國嚇到立刻投降。


    一旦鄭國投降晉國,接下來鄭國就會成為晉國的小弟,楚國不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會導致楚國緊急動員。


    聽呂武的意思,楚國出兵之後,晉軍不是會去跟楚軍激戰,要退迴到晉國的國境附近,等著鄭國再一次投降楚國?


    以鄭國的尿性,鄭國肯定會投降楚國的!


    然後,他們就是靜靜看戲,等著楚軍退了,再去暴揍鄭國又一次的收獲一波。


    這麽一搞,楚國肯定要再次動員北上。


    如果按照呂武的提議,他們會反複地逼迫楚國動員,又能在鄭國身上反複收獲。


    國君有些怔怔出神地想道:“這是將疲楚之計實行,外加收獲不斷地虛弱鄭國吧?陰武……好厲害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大領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榮譽與忠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榮譽與忠誠並收藏春秋大領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