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逍遙原本以為讓武則天順利退位,他就算任務完成了,沒想到出了意外,武三思提前被殺,他被武則天封為新梁王,還住進了梁王府。在勾搭上官婉兒之前,他不得不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先在武周學習當個貴族。
到了梁王府,趙逍遙才知道,所謂的盛唐,也隻是少數人的樂園。在唐朝,社會上的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貴族,另一部分則是平民。當時的貴族被稱為士族,享有統治國家所帶來的特權。當然,武周的貴族也是依據出身和等級的不同,而分為了封爵貴族、門第貴族和官僚貴族三個部分。
貴族裏最顯赫的,當然是皇親國戚,包括李唐的諸王和武姓諸王,像趙逍遙這樣的梁王,算是親王,是貴族中的貴族,食邑千戶。這已經很多了,一般公主的正常食邑是三百五十戶,朝中隻有太平公主特殊,食邑三千戶,所以她有錢包養眾多的男寵。
處於社會第二層的是門第貴族,比如秦家、程家等二十五家入了淩煙閣的開國元勳氏族,他們的家人都是真正的貴族。
而處於社會第三階層的,是通過參加科舉而成為官僚貴族。
魏晉以來,采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製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製,下詔舉“賢良”。
唐太宗、武則天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而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有點像現在的填空題。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還曾洋洋得意說:“天下之才都入我朝”。
武則天也很重視科舉,還曾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中殿試的開始。武則天還開了武舉,在長安二年,即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通過了科舉,就可以做官,成為官僚貴族,處於唐朝的第三階層。
唐朝的平民裏,有一種特殊的人群,便是官佐。在平民中,地位最顯赫的是官佐,也就是輔佐官員的那些幕僚等。官佐的稱謂來自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管子·度地》中就提到了“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
唐朝的官佐雖然地位高於普通平民,但卻並不是真正的貴族,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特權,但卻無法如真正的貴族一般享有國家的承認和社會廣泛的尊重,而官佐想要成為貴族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參加科舉而成為官僚貴族。
官佐往往隻在本地擁有一定的勢力,並借此成為官僚貴族階層的工具,在官員施行暴政、鎮壓人民之時,提供幫助。出於強龍不壓地頭蛇的考慮,那些外來官員大多喜歡與這些在本地擁有盤根錯節勢力的地頭蛇結成利益同盟,一起壓榨百姓。
趙逍遙了解到,除了貴族和官佐這些或多或少享有一定特權的階層,唐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為特權階層的享受而提供經濟基礎的農民們,他們為社會發展貢獻最多,但隻能處在被剝削的位置。他們是庶民的一員,在士農工商中排在第二位,並且按照均田製的授田規定,享有凡年滿十八歲的中男和丁男,給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六十歲以上的老男和篤疾、廢疾人給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給口分田三十畝(若立戶者給口分田二十畝,永業田二十畝)的社會福利。
唐朝疆域遼闊,人少田多,如果不遇到天災人禍,一般可以豐裕富足地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所以才有開元盛世。
還有一類人,是趙逍遙以前不了解的,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在唐朝,賤民是社會中最沒有人身自由、政治和經濟地位的階層,主要包括官戶、樂戶、工戶、雜戶、音聲人、由司、部曲、奴婢等類別。其中官奴婢、官戶、樂戶、工戶、雜戶、音聲人等屬於官賤民,也就是屬於中央或地方官府的賤民,而私奴婢、部曲、客女等則屬於私賤民,也就是屬於官僚、地主等特權階級私人所有。
官戶、雜戶等主要是前朝或當朝因罪而被配沒入官的罪犯及其後代,隻是雜戶的地位比官戶略高一級,是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農奴,平時為政府務農,戰爭時期則被調撥進入部隊,參與戰爭。
樂戶的成分甚為雜亂,主要由太常寺進行管轄,包括戲劇演員和其他遊藝從業人員等,其來源主要是犯罪的婦女或罪犯的家屬。
樂戶製度自北魏開始,源遠流長。部曲在東漢末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部曲是世族大姓的私人武裝,雖然地位不高,但並不是賤民,魏晉南北朝以後,部曲的地位日益低下,並開始被視為賤民。到了唐朝則正式在《唐律疏議》中規定了“部曲,謂私家所有”的類似奴隸的卑賤地位,身份雖然高於奴婢但屬於賤民,不享有根據均田製獲得授田的資格,而且世襲為部曲,其子孫後代仍然是屬於主人所有的賤民,譬如客女就是指部曲的女兒,她們一出生便是貴族所屬的女奴。
奴婢,是賤民階層中最為低等的一種,奴婢的身體和生命全部屬於主人,他們的命運完全寄托在貴族階級的品德之上,因為她們通常是主人用金錢購買而來,比起畜生而言,也大致相仿,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們的地位還比上畜生。
大唐的法律對於等級製度的嚴格規定,加上經濟上的壓迫和剝削,使得賤民這一階層很難翻身,而由於社會原因,每天都有很多人淪為賤民,那些罪人和重犯的家屬往往會被迫成為賤民。
比如,張易之被殺後,她的母親就淪為賤民——張易之生前,為他母親阿臧建造一座七寶帳,金、銀、珠、玉等各種珍寶,沒有不匯集在這座寶帳上的。從遠古到如今,從未有聽到過、從未有見到過這樣奢華的帳幔。帳幔裏麵置放的用象牙製作的床,床上鋪的是犀角簟席,鼲貂皮做的褥子,蛩蟁毛和蚊毫所製做的氈褥,汾晉的龍須和臨河的鳳翮編織的床席。阿臧跟鳳閣侍郎李迥秀結婚。是她靠兒子的權勢逼迫李迥秀這樣做的。並且,用一對鴛鴦酒杯跟李迥秀飲酒,取其長相依伴、永以為好的寓意。李迥秀畏懼她家權盛一時,又嫌棄她年老色衰,於是頹唐地飲酒澆愁沒有止境,直到醉得酩酊大醉為止,經常是阿臧怎麽招唿他也不醒過來。張易之被張柬之等人所殺,家道也敗落了。他母親阿臧沒入官府充奴仆。
在唐朝,階層之間的流動十分困難,雖然科舉製度給予平民一條晉身官僚貴族的通天之梯,然而這卻是一條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艱難之路。當然,比起平民來說,賤民的命運更加淒慘,因為他們連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隻能依靠主人的仁慈或自己的努力,逐級獲得赦免,一點一點地提高自己的地位以至於被免為良民,再去參加科舉取得功名,而這遙遠而曲折的道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走完——上官婉兒是個特例中的特例。
至於通過聯姻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於賤民來說則基本近於不可能之事,因為當時門當戶對是最起碼的婚姻準則,無論是社會倫理還是成文的法律規定都嚴格禁止各色人等之間的通婚。為了維護貴族階層的尊嚴,不惜令觸犯者付出血的代價。
趙逍遙很辛運,在武周當的是最高級的貴族,生活不差,關羽和李香君也跟著住進了梁王府,作為趙逍遙的專用車夫和貼身丫鬟。
到了梁王府,趙逍遙才知道,所謂的盛唐,也隻是少數人的樂園。在唐朝,社會上的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貴族,另一部分則是平民。當時的貴族被稱為士族,享有統治國家所帶來的特權。當然,武周的貴族也是依據出身和等級的不同,而分為了封爵貴族、門第貴族和官僚貴族三個部分。
貴族裏最顯赫的,當然是皇親國戚,包括李唐的諸王和武姓諸王,像趙逍遙這樣的梁王,算是親王,是貴族中的貴族,食邑千戶。這已經很多了,一般公主的正常食邑是三百五十戶,朝中隻有太平公主特殊,食邑三千戶,所以她有錢包養眾多的男寵。
處於社會第二層的是門第貴族,比如秦家、程家等二十五家入了淩煙閣的開國元勳氏族,他們的家人都是真正的貴族。
而處於社會第三階層的,是通過參加科舉而成為官僚貴族。
魏晉以來,采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製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製,下詔舉“賢良”。
唐太宗、武則天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而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有點像現在的填空題。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學院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還曾洋洋得意說:“天下之才都入我朝”。
武則天也很重視科舉,還曾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中殿試的開始。武則天還開了武舉,在長安二年,即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
通過了科舉,就可以做官,成為官僚貴族,處於唐朝的第三階層。
唐朝的平民裏,有一種特殊的人群,便是官佐。在平民中,地位最顯赫的是官佐,也就是輔佐官員的那些幕僚等。官佐的稱謂來自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管子·度地》中就提到了“請為置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財足。”
唐朝的官佐雖然地位高於普通平民,但卻並不是真正的貴族,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特權,但卻無法如真正的貴族一般享有國家的承認和社會廣泛的尊重,而官佐想要成為貴族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參加科舉而成為官僚貴族。
官佐往往隻在本地擁有一定的勢力,並借此成為官僚貴族階層的工具,在官員施行暴政、鎮壓人民之時,提供幫助。出於強龍不壓地頭蛇的考慮,那些外來官員大多喜歡與這些在本地擁有盤根錯節勢力的地頭蛇結成利益同盟,一起壓榨百姓。
趙逍遙了解到,除了貴族和官佐這些或多或少享有一定特權的階層,唐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為特權階層的享受而提供經濟基礎的農民們,他們為社會發展貢獻最多,但隻能處在被剝削的位置。他們是庶民的一員,在士農工商中排在第二位,並且按照均田製的授田規定,享有凡年滿十八歲的中男和丁男,給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六十歲以上的老男和篤疾、廢疾人給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給口分田三十畝(若立戶者給口分田二十畝,永業田二十畝)的社會福利。
唐朝疆域遼闊,人少田多,如果不遇到天災人禍,一般可以豐裕富足地享受悠閑的田園生活,所以才有開元盛世。
還有一類人,是趙逍遙以前不了解的,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賤民。在唐朝,賤民是社會中最沒有人身自由、政治和經濟地位的階層,主要包括官戶、樂戶、工戶、雜戶、音聲人、由司、部曲、奴婢等類別。其中官奴婢、官戶、樂戶、工戶、雜戶、音聲人等屬於官賤民,也就是屬於中央或地方官府的賤民,而私奴婢、部曲、客女等則屬於私賤民,也就是屬於官僚、地主等特權階級私人所有。
官戶、雜戶等主要是前朝或當朝因罪而被配沒入官的罪犯及其後代,隻是雜戶的地位比官戶略高一級,是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農奴,平時為政府務農,戰爭時期則被調撥進入部隊,參與戰爭。
樂戶的成分甚為雜亂,主要由太常寺進行管轄,包括戲劇演員和其他遊藝從業人員等,其來源主要是犯罪的婦女或罪犯的家屬。
樂戶製度自北魏開始,源遠流長。部曲在東漢末期就已經出現,當時的部曲是世族大姓的私人武裝,雖然地位不高,但並不是賤民,魏晉南北朝以後,部曲的地位日益低下,並開始被視為賤民。到了唐朝則正式在《唐律疏議》中規定了“部曲,謂私家所有”的類似奴隸的卑賤地位,身份雖然高於奴婢但屬於賤民,不享有根據均田製獲得授田的資格,而且世襲為部曲,其子孫後代仍然是屬於主人所有的賤民,譬如客女就是指部曲的女兒,她們一出生便是貴族所屬的女奴。
奴婢,是賤民階層中最為低等的一種,奴婢的身體和生命全部屬於主人,他們的命運完全寄托在貴族階級的品德之上,因為她們通常是主人用金錢購買而來,比起畜生而言,也大致相仿,甚至在某些時候,他們的地位還比上畜生。
大唐的法律對於等級製度的嚴格規定,加上經濟上的壓迫和剝削,使得賤民這一階層很難翻身,而由於社會原因,每天都有很多人淪為賤民,那些罪人和重犯的家屬往往會被迫成為賤民。
比如,張易之被殺後,她的母親就淪為賤民——張易之生前,為他母親阿臧建造一座七寶帳,金、銀、珠、玉等各種珍寶,沒有不匯集在這座寶帳上的。從遠古到如今,從未有聽到過、從未有見到過這樣奢華的帳幔。帳幔裏麵置放的用象牙製作的床,床上鋪的是犀角簟席,鼲貂皮做的褥子,蛩蟁毛和蚊毫所製做的氈褥,汾晉的龍須和臨河的鳳翮編織的床席。阿臧跟鳳閣侍郎李迥秀結婚。是她靠兒子的權勢逼迫李迥秀這樣做的。並且,用一對鴛鴦酒杯跟李迥秀飲酒,取其長相依伴、永以為好的寓意。李迥秀畏懼她家權盛一時,又嫌棄她年老色衰,於是頹唐地飲酒澆愁沒有止境,直到醉得酩酊大醉為止,經常是阿臧怎麽招唿他也不醒過來。張易之被張柬之等人所殺,家道也敗落了。他母親阿臧沒入官府充奴仆。
在唐朝,階層之間的流動十分困難,雖然科舉製度給予平民一條晉身官僚貴族的通天之梯,然而這卻是一條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艱難之路。當然,比起平民來說,賤民的命運更加淒慘,因為他們連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隻能依靠主人的仁慈或自己的努力,逐級獲得赦免,一點一點地提高自己的地位以至於被免為良民,再去參加科舉取得功名,而這遙遠而曲折的道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走完——上官婉兒是個特例中的特例。
至於通過聯姻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於賤民來說則基本近於不可能之事,因為當時門當戶對是最起碼的婚姻準則,無論是社會倫理還是成文的法律規定都嚴格禁止各色人等之間的通婚。為了維護貴族階層的尊嚴,不惜令觸犯者付出血的代價。
趙逍遙很辛運,在武周當的是最高級的貴族,生活不差,關羽和李香君也跟著住進了梁王府,作為趙逍遙的專用車夫和貼身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