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穿書)炮灰女配要轉正 作者:顧柒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文的價值
了解漢字自古至今的發展脈絡,揭示文字結構發展的規律,糾正《說文解字》的錯訛,探究古字古義,古代音韻,古代文法均有作用。
釋讀考證傳世文獻。
研究古代曆史,特別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例子:利簋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師,錫有司利金,用做檀公寶尊彝。”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的記錄,證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歲星當空,確立武王伐商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
青銅器物的研究
東漢古文字學家許慎很重視前代的青銅器銘文,他所著的《說文解字》收有四五百個古字,並且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說:“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自宋代以來,金文研究逐步開展。呂大臨《考古圖》體例已相當完善,圖象、銘文、釋文等項都已具備。專著錄銘文,薛尚功《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內容頗為豐富。
清代漢學風行,崇尚考據,金文研究隨之複興,最為著名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
近代金文研究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注意銘文與器物本身相結合的研究,迄今仍是一種最重要的金文匯集。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為青銅器斷代創立標準器比較法,為科學利用青銅器創造條件。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編》
金文研究工具書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青銅器論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國金文研究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1994年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完成主題銘文的收錄,共收11983件,記錄銘文、字數、時代、出土地等情況。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有《金文文獻集成》,裒輯古今中外學者數百人的研究論著二千餘種,涉及領域有商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著錄研究、器銘考釋、文法韻讀、斷代曆法、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器銘辨偽及學術史研究等,是目前國內外最完備的有關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獻總集。
2、石刻文獻
以石頭為文獻載體是人類最古老的文獻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莫拉比頒布《漢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從殷商時代開始,我國石刻文獻的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主要類型有靈石、摩崖、器物,墓葬。
一般認為,專門的石刻研究出現於宋代,這時期,古器物和古碑刻發現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並加以研究。
碑刻文獻的種類
碑碣:立於墓道前,列述墓主名諱、裏貫、履曆。
墓誌銘:將墓誌姓名、卒葬年月、生平事跡及其他內容刻在磚石上而埋設於墓中。(趙萬裏《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唐代墓誌匯編》及《續編》
摩崖:在天然崖壁上刻字。
隋唐以後,寺廟宮觀、園林官邸、學堂書院凡興建修葺必有立碑。隨著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少數民族文字和外國文字碑刻逐步出現。
石經:儒經、佛經、道經等。
石刻圖像:石刻圖像也是重要的文獻之一,前人有所忽略。明清以來,肖像畫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將佛、菩薩等造像刻於寺廟中,學校裏還刻孔子,先聖,供人瞻仰。
石刻文獻的價值
文字和書法價值。
文學價值:傳記文學的寶庫,同時石刻文獻還可以用來輯佚古代詩詞
史學價值:歐陽修說:“因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繆者,以傳後學”。可以用來印證傳世文獻。
印證傳世文獻,如儒學、宗教文獻等。
墓誌銘史料不可盡信。或為親者諱,或炫耀門第。
石刻文獻研究
作為史學家的歐陽修眼光的不同於收藏家的呂大臨、王黼等人,收羅金石拓片達千卷,撰寫400多篇跋尾,成《集古錄》十卷。
趙明誠(1081-1129)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著有《金石錄》,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鍾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
南宋洪適《隸釋》27卷,將隸書石刻文字用楷體寫出,考釋其中的史事、人物、形製及文字釋讀。清人極為推崇此書。
清代石刻學
清代石刻之學特點。
第一石刻之學提升到與經、史並舉的顯學。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書法外,還從考證史學角度收集整理石刻文字。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錄文(地方誌中的金石文獻,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外,進一步出現分代,通纂,證史、書目的方式。
概論:晚清時期葉昌熾《語石》10卷。第一部名副其實的碑刻概論著作,梁啟超推為“空前絕後”之作。
現代石刻資料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曆代石刻拓本匯編》,198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2萬多種拓本。
《石刻史料新編》,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陸續出版。共1-4輯。一般類、地方類、目錄題跋類外,考證、目錄、一般類以及地方誌類,凡320種,並附以海外金石,巨細無遺匯集於一典。
楊殿珣《石刻題跋索引》,檢索曆代石刻題跋出處的工具書,案頭必備。
第三講:石刻、簡帛、抄寫本、雕版印刷
1、石刻文獻
2、簡帛文獻
3、雕版印刷
1、石刻文獻
以石頭為文獻載體是人類最古老的文獻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莫拉比頒布《漢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從殷商時代開始,我國石刻文獻的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主要類型有靈石、摩崖、石經、碑刻、墓葬。
石刻文獻的價值
一般認為,專門的石刻研究出現於宋代,這時期,古器物和古碑刻發現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並加以研究。
文學價值:傳記文學的寶庫,同時石刻文獻還可以用來輯佚古代詩詞
史學價值:歐陽修說:“因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繆者,以傳後學”。可以用來印證傳世文獻。
墓誌銘史料不可盡信。或為親者諱,或炫耀門第。
石刻文獻研究
宋代石刻研究成果有歐陽修《集古錄》十卷、趙明誠《金石錄》三十卷,洪適《隸釋》27卷。
清代石刻之學提升到與經、史並舉的顯學。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錄文(地方誌中的金石文獻,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外,進一步出現分代,通纂,證史、書目的方式。
楊殿珣《石刻題跋索引》,檢索曆代石刻題跋出處的工具書,案頭必備。
《大悲菩薩傳》
妙善說:楚莊王的女兒妙善為拯救父親,不惜挖眼砍手,化身為作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菩薩,國王從此虔敬三寶,並且在河南寶豐縣香山建塔十三層,以覆菩薩真身。
塔內《大悲菩薩傳碑》碑文內容是唐初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天神向道宣律師講述妙善證道成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本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蔣之奇潤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書法大家、翰林學士承旨蔡京書丹。
唐史專家賴瑞和教授苦尋多年,親至寶豐縣,終於尋得該碑。
2、簡帛文獻
中國文字的載體可分為硬材料或軟材料。硬器分為石器、陶器、銅器、甲骨上。用毛筆蘸墨寫在竹、木、帛、紙上,輕便易得,紀念性文字多用金石類,記錄文字多用簡帛類。
《論衡¤量知》:°夫竹生於山,木生於林,未知所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為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紀。
選材:南方多竹,北方多木,簡需要按一定尺寸截取,殺青烤幹,又稱“汗青”。北方稱牘,可以用來上奏。《史記¤東方朔傳》: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尺寸是根據需要而變化,但也不隨意。竹簡需要編綴才可以成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竹簡書寫
書寫用毛筆蘸墨,用小刀來修改。《博物誌》:°(王充)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萬言。±書寫秩序是自上而下,自右往左。
包裝:簡冊卷起後,外麵包裹以書帙(包書的布套),盛在書笥。
竹簡沉重、秦始皇每天處理公文按石計。《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
了解漢字自古至今的發展脈絡,揭示文字結構發展的規律,糾正《說文解字》的錯訛,探究古字古義,古代音韻,古代文法均有作用。
釋讀考證傳世文獻。
研究古代曆史,特別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例子:利簋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師,錫有司利金,用做檀公寶尊彝。”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的記錄,證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歲星當空,確立武王伐商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
青銅器物的研究
東漢古文字學家許慎很重視前代的青銅器銘文,他所著的《說文解字》收有四五百個古字,並且在這本書的自序中說:“郡國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自宋代以來,金文研究逐步開展。呂大臨《考古圖》體例已相當完善,圖象、銘文、釋文等項都已具備。專著錄銘文,薛尚功《曆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內容頗為豐富。
清代漢學風行,崇尚考據,金文研究隨之複興,最為著名的有阮元《積古齋鍾鼎彝器款識》。
近代金文研究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注意銘文與器物本身相結合的研究,迄今仍是一種最重要的金文匯集。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係圖錄考釋》,為青銅器斷代創立標準器比較法,為科學利用青銅器創造條件。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編》
金文研究工具書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青銅器論文索引》。可以了解1986年前的中國金文研究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1994年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完成主題銘文的收錄,共收11983件,記錄銘文、字數、時代、出土地等情況。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編著有《金文文獻集成》,裒輯古今中外學者數百人的研究論著二千餘種,涉及領域有商周青銅器及其銘文的著錄研究、器銘考釋、文法韻讀、斷代曆法、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器銘辨偽及學術史研究等,是目前國內外最完備的有關商周金文研究的文獻總集。
2、石刻文獻
以石頭為文獻載體是人類最古老的文獻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莫拉比頒布《漢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從殷商時代開始,我國石刻文獻的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主要類型有靈石、摩崖、器物,墓葬。
一般認為,專門的石刻研究出現於宋代,這時期,古器物和古碑刻發現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並加以研究。
碑刻文獻的種類
碑碣:立於墓道前,列述墓主名諱、裏貫、履曆。
墓誌銘:將墓誌姓名、卒葬年月、生平事跡及其他內容刻在磚石上而埋設於墓中。(趙萬裏《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唐代墓誌匯編》及《續編》
摩崖:在天然崖壁上刻字。
隋唐以後,寺廟宮觀、園林官邸、學堂書院凡興建修葺必有立碑。隨著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少數民族文字和外國文字碑刻逐步出現。
石經:儒經、佛經、道經等。
石刻圖像:石刻圖像也是重要的文獻之一,前人有所忽略。明清以來,肖像畫逐步盛行,各地寺院將佛、菩薩等造像刻於寺廟中,學校裏還刻孔子,先聖,供人瞻仰。
石刻文獻的價值
文字和書法價值。
文學價值:傳記文學的寶庫,同時石刻文獻還可以用來輯佚古代詩詞
史學價值:歐陽修說:“因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繆者,以傳後學”。可以用來印證傳世文獻。
印證傳世文獻,如儒學、宗教文獻等。
墓誌銘史料不可盡信。或為親者諱,或炫耀門第。
石刻文獻研究
作為史學家的歐陽修眼光的不同於收藏家的呂大臨、王黼等人,收羅金石拓片達千卷,撰寫400多篇跋尾,成《集古錄》十卷。
趙明誠(1081-1129)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著有《金石錄》,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鍾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
南宋洪適《隸釋》27卷,將隸書石刻文字用楷體寫出,考釋其中的史事、人物、形製及文字釋讀。清人極為推崇此書。
清代石刻學
清代石刻之學特點。
第一石刻之學提升到與經、史並舉的顯學。
第二除了研究碑刻書法外,還從考證史學角度收集整理石刻文字。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錄文(地方誌中的金石文獻,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外,進一步出現分代,通纂,證史、書目的方式。
概論:晚清時期葉昌熾《語石》10卷。第一部名副其實的碑刻概論著作,梁啟超推為“空前絕後”之作。
現代石刻資料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曆代石刻拓本匯編》,198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2萬多種拓本。
《石刻史料新編》,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陸續出版。共1-4輯。一般類、地方類、目錄題跋類外,考證、目錄、一般類以及地方誌類,凡320種,並附以海外金石,巨細無遺匯集於一典。
楊殿珣《石刻題跋索引》,檢索曆代石刻題跋出處的工具書,案頭必備。
第三講:石刻、簡帛、抄寫本、雕版印刷
1、石刻文獻
2、簡帛文獻
3、雕版印刷
1、石刻文獻
以石頭為文獻載體是人類最古老的文獻形式之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漢莫拉比頒布《漢穆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從殷商時代開始,我國石刻文獻的曆史也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主要類型有靈石、摩崖、石經、碑刻、墓葬。
石刻文獻的價值
一般認為,專門的石刻研究出現於宋代,這時期,古器物和古碑刻發現日多,博古之士注意收集並加以研究。
文學價值:傳記文學的寶庫,同時石刻文獻還可以用來輯佚古代詩詞
史學價值:歐陽修說:“因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繆者,以傳後學”。可以用來印證傳世文獻。
墓誌銘史料不可盡信。或為親者諱,或炫耀門第。
石刻文獻研究
宋代石刻研究成果有歐陽修《集古錄》十卷、趙明誠《金石錄》三十卷,洪適《隸釋》27卷。
清代石刻之學提升到與經、史並舉的顯學。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孫星衍《寰宇訪碑錄》、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跋尾(朱彝尊《曝書亭金石文字跋尾》、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錄文(地方誌中的金石文獻,王昶《金石萃編》,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外,進一步出現分代,通纂,證史、書目的方式。
楊殿珣《石刻題跋索引》,檢索曆代石刻題跋出處的工具書,案頭必備。
《大悲菩薩傳》
妙善說:楚莊王的女兒妙善為拯救父親,不惜挖眼砍手,化身為作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菩薩,國王從此虔敬三寶,並且在河南寶豐縣香山建塔十三層,以覆菩薩真身。
塔內《大悲菩薩傳碑》碑文內容是唐初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天神向道宣律師講述妙善證道成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本生故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由通義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蔣之奇潤色撰文,元符三年(1100年),書法大家、翰林學士承旨蔡京書丹。
唐史專家賴瑞和教授苦尋多年,親至寶豐縣,終於尋得該碑。
2、簡帛文獻
中國文字的載體可分為硬材料或軟材料。硬器分為石器、陶器、銅器、甲骨上。用毛筆蘸墨寫在竹、木、帛、紙上,輕便易得,紀念性文字多用金石類,記錄文字多用簡帛類。
《論衡¤量知》:°夫竹生於山,木生於林,未知所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為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紀。
選材:南方多竹,北方多木,簡需要按一定尺寸截取,殺青烤幹,又稱“汗青”。北方稱牘,可以用來上奏。《史記¤東方朔傳》: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尺寸是根據需要而變化,但也不隨意。竹簡需要編綴才可以成冊《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竹簡書寫
書寫用毛筆蘸墨,用小刀來修改。《博物誌》:°(王充)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萬言。±書寫秩序是自上而下,自右往左。
包裝:簡冊卷起後,外麵包裹以書帙(包書的布套),盛在書笥。
竹簡沉重、秦始皇每天處理公文按石計。《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