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穿書)炮灰女配要轉正 作者:顧柒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詞義結構分析
第一階段:文,典籍,指書麵材料;獻,賢人,或指賢人的口述材料。
第二階段:敘事為文,論事為獻,同為書麵材料
第三階段:近現代以來,文獻的概念發生了許多變化。
第一階段
東漢鄭玄《論語注》:“獻,賢也。孔子言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文與獻的關係
文與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轉化的。
獻就是指當代人物的口述與相關材料。
明焦竑《國朝獻征錄》
清李桓《國朝耆舊類征》
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總序》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第三階段
史學家:文獻是古今一切社會史料的總和。
圖書館學:文獻是一切知識的載體。
情報學:文獻是知識的集合體,信息的主要來源。
國家標準: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語義背景的分析
先秦:“文獻——檔案史料”觀點的形成
漢魏至隋唐時期:“文獻——經籍圖書”觀念的建立
宋元明:“文獻——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的形成
清代以降:“文獻——古典文獻”觀念之發展
文獻的曆史概念
廣義:就是通常所講的古籍,一般而言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抄寫、出版的圖書,但這個下限是粗線條的,出於保管和利用的需要,民國時期出版的線裝圖書通常可算在內。
狹義:指曆史學科的史料文獻,其中曆史學記注(起居注、實錄等檔案材料)與撰述(史書)的典籍是狹義文獻的主體。
思考題:
我國文獻生產方式的進步與“文獻”概念的曆史演變之間有何關係?
文獻學
趙國璋、潘樹廣編的《文獻學辭典》
文獻學:研究文獻的產生、發展、整理和利用的專門學科。在我國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指傳統意義上的文獻學(或稱古典文獻學);一指現代文獻學。我國古時稱從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者為校讎學家。傳統文獻學正是在綜合校讎、目錄、版本諸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研究我國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和方法(如分類、目錄、版本、辨偽、校勘、注釋、編纂、輯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門學科。
文獻學的諸概念
校讎學:“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而有從事於研究、整理曆史文獻的學者,在過去稱之為校讎學家,所以校讎學無異成了文獻學的別名。±張舜徽
生平:張舜徽(1911-1992),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古典文獻學家,湖南沅江人。曾任民國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說文解字約注》、《廣校讎略》、《清人別集總目》、《中國文獻學》、《清儒學記》,近期華中師範大學編輯有《張舜徽集》。
廣義概念
文獻學:“明清之交各大師,大率都重視史學——或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梁啟超
二: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文獻本體的研究
文獻的實證
文獻的整序與典藏
文獻的編纂
文獻的傳播
文獻本體的實證研究
對文獻的載體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簡、絹帛、紙張等)
形製
對文獻的形製(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的研究。
傳播形式
對文獻的傳抄和印製方式(寫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類型
對文獻的類型(經學、宗教、總集、別集、地方誌、叢書、宗譜等)的研究等。
文獻實證研究
解決文獻內容的可靠性問題:版本、校勘
解決文獻內容的真實性問題:辨偽
解決文獻內容的完整性問題:輯佚
文獻的整序和典藏
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目錄學作為讀書治學的門徑,強調對相關書目的熟悉與書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學:
對藏書的鑒別、購求、收藏、裝補、曝書、流通等。
文獻的編纂
研究文獻的編纂形式和編纂過程、方法的學問。
體裁
義例(凡例、體例)
過程與方法
文獻的傳播
藏書史研究:
各個曆史時代藏書的特點、規模,有代表性的藏書家的研究,藏書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關係等。
書評學:優秀的書評不僅是茫茫書海的引航員,而且本身就是給讀書人以享受的文學作品。
文獻學的任務
一般任務:文獻整理
最終任務:學術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著名文獻學家戴震說: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之道,必有漸也。
參考書目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第二講:文獻的載體
1、甲骨文獻
2、簡帛文獻
3、石刻文獻
4、抄寫與雕版
導言
王國維1925年應清華大學學生會邀請,作《最近二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的演講,“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之最大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藏書,二為汲塚書,三則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書契之用自刻畫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先後,而竹木之用為最廣,竹木之用亦未識始於何時。”
一:甲骨文文獻
1、甲骨文:殷商時期刻在龜甲骨或動物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與商周曆史考證
3、中國近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
文獻載體
世界曆史上有過多樣保存記錄文獻的載體。
漢字起源是多元的
考古材料表明:黃河下遊大汶口文化、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均發現有早期刻劃符號。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思考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中國方言眾多,為什麽中國文字卻是統一的?
《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把語言和道德相聯係,目的是什麽呢?
雅言:就是古代的標準語言,相當於普通話。雅即夏也。說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識與發掘
思考題: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字,但是在它被發現、認識卻在清末。什麽原因使其在地下長達數千年不被人發現?
近有掊得龜甲者,文如鳥蟲,又與彝器小異。按《周禮》有釁龜之典,未聞銘勒;其餘見於《龜策列傳》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禮,粱卵之祓,黃絹之裹,而刻畫書契無傳焉。假令灼龜以卜,理兆錯迎,璺裂自見,則誤以為文字,然非所論於二千年之舊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壞,積歲少久,故當化為灰塵。——章炳麟:《國故論衡》卷上,浙江圖書館,1919年版。
原因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祭祀占卜的記錄,是商王室的高度機密,秘不示人,占卜完成後都被仔細埋藏起來,隨著王都變成廢墟,自然不見於文獻。
《周禮》是春秋戰國時期所書,隻記“釁龜”未記刻辭不足為怪。事實上,甲骨文遠遠早於各類古籍。
科學考古發掘
早期珍貴的甲骨都被作為“藥品”被吃掉。劉鶚《鐵雲藏龜》:有範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文敏公懿榮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1928年,民國政府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骨發掘,由從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的李濟先生和董作賓先生主持。
係統的文字:甲骨文
由於甲骨文隻發掘於安陽小屯村的一小塊地域,早期學者懷疑甲骨文是僅使用於商王朝王室內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狹隘。
在陝西岐山、扶風縣的周原遺址上發現甲骨文,與殷墟甲骨風格相同,共計出土西周甲骨7000餘片,在可辨識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
甲骨文與商周曆史考證
第一階段:文,典籍,指書麵材料;獻,賢人,或指賢人的口述材料。
第二階段:敘事為文,論事為獻,同為書麵材料
第三階段:近現代以來,文獻的概念發生了許多變化。
第一階段
東漢鄭玄《論語注》:“獻,賢也。孔子言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文與獻的關係
文與獻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轉化的。
獻就是指當代人物的口述與相關材料。
明焦竑《國朝獻征錄》
清李桓《國朝耆舊類征》
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總序》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曆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第三階段
史學家:文獻是古今一切社會史料的總和。
圖書館學:文獻是一切知識的載體。
情報學:文獻是知識的集合體,信息的主要來源。
國家標準: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
《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記錄有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
語義背景的分析
先秦:“文獻——檔案史料”觀點的形成
漢魏至隋唐時期:“文獻——經籍圖書”觀念的建立
宋元明:“文獻——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的形成
清代以降:“文獻——古典文獻”觀念之發展
文獻的曆史概念
廣義:就是通常所講的古籍,一般而言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抄寫、出版的圖書,但這個下限是粗線條的,出於保管和利用的需要,民國時期出版的線裝圖書通常可算在內。
狹義:指曆史學科的史料文獻,其中曆史學記注(起居注、實錄等檔案材料)與撰述(史書)的典籍是狹義文獻的主體。
思考題:
我國文獻生產方式的進步與“文獻”概念的曆史演變之間有何關係?
文獻學
趙國璋、潘樹廣編的《文獻學辭典》
文獻學:研究文獻的產生、發展、整理和利用的專門學科。在我國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指傳統意義上的文獻學(或稱古典文獻學);一指現代文獻學。我國古時稱從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者為校讎學家。傳統文獻學正是在綜合校讎、目錄、版本諸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研究我國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和方法(如分類、目錄、版本、辨偽、校勘、注釋、編纂、輯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門學科。
文獻學的諸概念
校讎學:“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而有從事於研究、整理曆史文獻的學者,在過去稱之為校讎學家,所以校讎學無異成了文獻學的別名。±張舜徽
生平:張舜徽(1911-1992),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會長,古典文獻學家,湖南沅江人。曾任民國大學、蘭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教授。著有《說文解字約注》、《廣校讎略》、《清人別集總目》、《中國文獻學》、《清儒學記》,近期華中師範大學編輯有《張舜徽集》。
廣義概念
文獻學:“明清之交各大師,大率都重視史學——或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梁啟超
二:文獻學的研究內容和任務
文獻本體的研究
文獻的實證
文獻的整序與典藏
文獻的編纂
文獻的傳播
文獻本體的實證研究
對文獻的載體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簡、絹帛、紙張等)
形製
對文獻的形製(卷軸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的研究。
傳播形式
對文獻的傳抄和印製方式(寫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類型
對文獻的類型(經學、宗教、總集、別集、地方誌、叢書、宗譜等)的研究等。
文獻實證研究
解決文獻內容的可靠性問題:版本、校勘
解決文獻內容的真實性問題:辨偽
解決文獻內容的完整性問題:輯佚
文獻的整序和典藏
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目錄學作為讀書治學的門徑,強調對相關書目的熟悉與書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學:
對藏書的鑒別、購求、收藏、裝補、曝書、流通等。
文獻的編纂
研究文獻的編纂形式和編纂過程、方法的學問。
體裁
義例(凡例、體例)
過程與方法
文獻的傳播
藏書史研究:
各個曆史時代藏書的特點、規模,有代表性的藏書家的研究,藏書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關係等。
書評學:優秀的書評不僅是茫茫書海的引航員,而且本身就是給讀書人以享受的文學作品。
文獻學的任務
一般任務:文獻整理
最終任務:學術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著名文獻學家戴震說:
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之道,必有漸也。
參考書目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三夕:《中國古典文獻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第二講:文獻的載體
1、甲骨文獻
2、簡帛文獻
3、石刻文獻
4、抄寫與雕版
導言
王國維1925年應清華大學學生會邀請,作《最近二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的演講,“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之最大發現有三,一為孔子壁藏書,二為汲塚書,三則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處之漢晉木簡,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寫本書卷,內閣大庫之元明以來書籍檔冊”。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書契之用自刻畫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為先後,而竹木之用為最廣,竹木之用亦未識始於何時。”
一:甲骨文文獻
1、甲骨文:殷商時期刻在龜甲骨或動物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與商周曆史考證
3、中國近百年來的甲骨學研究
文獻載體
世界曆史上有過多樣保存記錄文獻的載體。
漢字起源是多元的
考古材料表明:黃河下遊大汶口文化、黃河中遊的仰韶文化、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長江中遊的大溪文化均發現有早期刻劃符號。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思考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中國方言眾多,為什麽中國文字卻是統一的?
《荀子¤榮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把語言和道德相聯係,目的是什麽呢?
雅言:就是古代的標準語言,相當於普通話。雅即夏也。說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識與發掘
思考題: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字,但是在它被發現、認識卻在清末。什麽原因使其在地下長達數千年不被人發現?
近有掊得龜甲者,文如鳥蟲,又與彝器小異。按《周禮》有釁龜之典,未聞銘勒;其餘見於《龜策列傳》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禮,粱卵之祓,黃絹之裹,而刻畫書契無傳焉。假令灼龜以卜,理兆錯迎,璺裂自見,則誤以為文字,然非所論於二千年之舊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壞,積歲少久,故當化為灰塵。——章炳麟:《國故論衡》卷上,浙江圖書館,1919年版。
原因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祭祀占卜的記錄,是商王室的高度機密,秘不示人,占卜完成後都被仔細埋藏起來,隨著王都變成廢墟,自然不見於文獻。
《周禮》是春秋戰國時期所書,隻記“釁龜”未記刻辭不足為怪。事實上,甲骨文遠遠早於各類古籍。
科學考古發掘
早期珍貴的甲骨都被作為“藥品”被吃掉。劉鶚《鐵雲藏龜》:有範姓客挾百餘片,走京師,福山王文敏公懿榮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1928年,民國政府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骨發掘,由從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的李濟先生和董作賓先生主持。
係統的文字:甲骨文
由於甲骨文隻發掘於安陽小屯村的一小塊地域,早期學者懷疑甲骨文是僅使用於商王朝王室內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狹隘。
在陝西岐山、扶風縣的周原遺址上發現甲骨文,與殷墟甲骨風格相同,共計出土西周甲骨7000餘片,在可辨識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
甲骨文與商周曆史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