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華誼兄弟年會上公開《許三觀賣血記》的項目之後,有些了解電影行業的觀眾心裏就明白,這片子大概是過不了審的。
先不提薑文前前後後忙了多久連劇本都被卡著,光說餘華這個人,從《活著》就可見他的作品改編的電影多不被廣電待見,哪怕許三觀的故事比起《活著》來已經褪去了少許沉重,也沒多少人覺得能過廣電那幫大老爺們的審。
可是不少人都期待著修月和薑文的合作,更別說這是修月首部華語片,首部文藝片,所以當戛納的影評傳迴國內,他們更加抓心撓肺想要看到這部電影。但能夠去戛納的業內人士都不多,更別說普通觀眾了...等dvd發行?或者等線上版權賣出?這種頒獎禮係的文藝片可和會在電影院上映的大片不一樣,在戛納的業內首映距離它真正上映肯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更別提發行dvd了。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覺得這值得期待。
就像《紅高粱》《菊豆》這種電影會引起部分人的反感,認為“拍攝中國落後的一麵滿足外國鬼子的惡趣味,討好他們的口味”,《許三觀賣血記》自然也有這樣的爭議。
拍攝好萊塢電影時要麽是電影技術發達的《第九區》,要麽是講述頂級高校生活的《社交網絡》,怎麽輪到拍華語片就是文化ing,知青下鄉?
這種人,他們不會注意到脫去高科技的外殼,《第九區》反應的是種族歧視是人性,也不會認為《社交網絡》的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甚至可能並不是真的在意什麽“落後的形象抹黑中國”這種事情,而隻是找理由攻擊修月。
誰都做不到人人都喜歡,修月也從未妄想得到每個人的喜歡。
她當然在意影評人的看法,在意普通觀眾的看法,不過對於這種毫無善意也毫無意義的批評就懶得理會了。
寫小說的也好,拍電影的也罷,如果想著要討所有讀者所有觀眾歡心,到最後就是誰都討好不了,更討不了自己的歡心。
身為導演她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如何去打動別人?
所以優秀的導演不管生活中性格多麽和善多麽親切,歸根結底骨子裏都是有點孤傲、有點毒菜的。他們心中自己就是權威,他人意見隻是參考,何須全部照顧?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拍出好的電影來。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挺期待許三觀,就連沒看過原著的,在知道修月要拍攝電影之後也翻了原著去看,倒是帶動了實體書的銷量,這是她目前不知道,也未想過的——自己不知道何時竟然有了這樣的影響力。
修月自己並不清楚,她在國內的粉絲群在這兩三年時間裏得到了很大的增長,以前提起她隻是“好萊塢新崛起的華人女導演”,如今貼吧、微博、各大娛樂論壇一直不缺她的粉絲,有些隻是路人粉,表示如果修月出了電影會去電影院看的,有的隻是有點好感,網絡上幫她說說話,但不會為她花錢的,這兩種粉絲在導演中似乎並不特別,但是有些——他們自稱修月的死忠粉,追行程、追一切跟她有關的東西。這群人有些隻是單純喜歡修月的電影,有些是追修月年輕亞裔女導演的傳奇人設。
修月的年紀放在國內演藝圈,如果是演員的話甚至還能被稱得上一聲“小花旦”,與她同齡的不少是拍電視劇成名的人氣小花,可她偏偏已經成為了在國際上都有存在感的導演。
二三十歲的小花旦一抓一大把,可同樣年紀的女導演卻是數來數去也就隻有她有名氣了。
大概粉上導演的人總覺得比單純追星的人有逼格,再加上他們的“蒸煮”論實際又真的在國內娛樂圈一騎絕塵,所以這群粉絲話裏話外總有種優越感。
這群粉絲開始的時候被其他網友稱為“修月吹”“腦殘粉”“泰迪”甚至調侃“逼格粉”,誰讓其中有些人替修月拳打斯皮爾伯格腳踢詹姆斯.卡梅隆,臉大招黑惹人反感,若不是她是中國導演,恐怕單單因為這些人的言論都能招惹不少黑子了。
後來他們逐漸有組織起來,甚至建起了站子。年初修月迴國出席幾次公共場合的活動,這群人還組織了粉絲,其中甚至有“前線大炮”!拍了照片修好了才會放到站子上!他們自稱“修士”,約束粉絲言行。其中不少以前追星的人,大概是粉導演和粉明星花錢的數量壓根不是一個等量級,這群以往花錢花慣了的粉絲一下子覺得寂寞空虛冷了,幹脆以修月粉絲的名義組織了一次捐款,捐獻給慈善機構。漸漸地,這群雞血粉日天日地日空氣的泰迪作風被規範,又做了慈善,倒是改善了在別人眼中腦殘粉的印象。
這群人身為粉絲自然期待修月新作,等不及最起碼半年後才會有的網絡版許三觀,也就隻能買實體書解解渴了。
不管他們如何抓心撓肺,《許三觀賣血記》在戛納一炮打響,成功吸引到各國片商的注意。
戛納的電影市場一向是三大電影節中最忙碌的,一天大大小小幾十個賣片會舉辦,這幾天最受矚目也最受片商歡迎、也迎來最多片商的,自然是《許三觀賣血記》的賣片會。
這次妄想工作室派出了兩位商業代表,加上華誼中影的幾位,專門負責商討版權出賣事宜。
雖然全世界最愛的題材還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和喜劇片,但為了保護文藝片,一般國家都設置有文藝片院線,專門固定播放文藝片,再加上後期dvd發行,如果買下一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外國文藝片版權,對於片商來說還是很有賺頭的。《許三觀賣血記》的韓國版權已經交由安東圭本人全權處理,內地的dvd發行和線上版權是中影和華誼兩家的事情,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就比較複雜了,按理說相比修月的工作室華誼和中影在賣文藝片版權方麵,要熟悉得多,隻是好萊塢有好萊塢的規則,最起碼在美國版權這一塊必須有她的人插手。
修月的名頭暫時來說在北美地區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即使是華語文藝片,許三觀的最大票倉必然包括北美,所以對北美發行商的選擇是相當慎重的。
而且,雖然...國內選《許三觀賣血記》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幾率不大,但也還是有的,要滿足報選條件首先得在美國本土上映,操作了李安幾部華語片北美發行版權的焦點電影公司(環球旗下)幾乎承包了李安的所有電影對於這種華語片有發行經驗,擅長小成本電影發行的獅門這次主要是來賣電影的,但也對許三觀很感興趣,福克斯旗下專門負責海外電影發行的分公司出價很高,給出的保底也很高可是票房分成不如焦點。
最終,修月選擇了焦點電影。
他們有操作外語文藝片北美發行的經驗,熟知好萊塢商業規則,並且和修月的工作室在未來有合作機會,給出的票房分成很高,唯一缺點是保底低——但保底高了分成就低了,這點誰都知道。
除了許三觀之外,薑文的《讓子彈飛》也傳來好消息,戛納不愧是他的福地,帶來的幾個版本的預告片吸引了不少海外片商注意,在電影節結束之前該片就靠出賣海外版權收迴一半成本!
《壯麗中國》的表現就遜色了些,畢竟購買紀錄片版權的公司是少數,不過受眾群相對固定,即使沒有賣出超出預期的價格也收迴了部分成本。紀錄片收入本來就是“慢錢”,投資之前修月心裏就有所準備,倒也並不失望。
這些天除了跑了各個賣片會外,不同於大多數人忙著結識各國電影人,修月則是忙著去看優秀電影。在戛納電影節期間,每天都有不少電影上映,有參賽的片子,也有普通片商帶來出售的片子,都是質量不錯的文藝片。
她平日裏沒什麽時間去電影院看電影,即使看優秀電影dvd的時間也不多,那個夢裏看到的幾乎都是好萊塢和華語片,這會兒能夠看到各國優秀電影其實是不錯的消遣,能學習到東西。
盡管都被歸類為文藝片,但不同國家的文藝片有不同國家的氣質。
韓國文藝片大多是倫理相關題材、陰鬱的,不少追求極致情。色畫麵,尺度相對較大,日本細膩溫暖,不乏治愈和致鬱元素,伊朗的則關聯戰爭、宗教、兒童、女性,法國偏愛浪漫情懷至深至遠,這點跟意大利類似,不過意大利的又多了點他們特有的幽默...
但文藝片大多有個共同點:孤獨。
這樣的電影比起在影院裏和其他觀眾一起看,的確更適合獨自一人在家裏看dvd。
她坐在空空落落的影院,看完一部又一部孤獨的文藝片。
屏幕上的大部分是她不認識的演員,有些電影過度文藝連她這種專業導演都看不懂,隻一味傷春懷秋,或者甚至是無病□□,但大多數質量都不錯。
孤獨的文藝片看多了,總有一種“全世界都不懂我”的中二悶騷感。
這種感覺和對美妙電影世界的好奇、熱愛微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她久久無法脫離出這種氛圍中。
離開戛納的時候,除了留下備受好評的《許三觀賣血記》外,修月和福克斯也終於達成了合作意向。
先不提薑文前前後後忙了多久連劇本都被卡著,光說餘華這個人,從《活著》就可見他的作品改編的電影多不被廣電待見,哪怕許三觀的故事比起《活著》來已經褪去了少許沉重,也沒多少人覺得能過廣電那幫大老爺們的審。
可是不少人都期待著修月和薑文的合作,更別說這是修月首部華語片,首部文藝片,所以當戛納的影評傳迴國內,他們更加抓心撓肺想要看到這部電影。但能夠去戛納的業內人士都不多,更別說普通觀眾了...等dvd發行?或者等線上版權賣出?這種頒獎禮係的文藝片可和會在電影院上映的大片不一樣,在戛納的業內首映距離它真正上映肯定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更別提發行dvd了。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覺得這值得期待。
就像《紅高粱》《菊豆》這種電影會引起部分人的反感,認為“拍攝中國落後的一麵滿足外國鬼子的惡趣味,討好他們的口味”,《許三觀賣血記》自然也有這樣的爭議。
拍攝好萊塢電影時要麽是電影技術發達的《第九區》,要麽是講述頂級高校生活的《社交網絡》,怎麽輪到拍華語片就是文化ing,知青下鄉?
這種人,他們不會注意到脫去高科技的外殼,《第九區》反應的是種族歧視是人性,也不會認為《社交網絡》的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甚至可能並不是真的在意什麽“落後的形象抹黑中國”這種事情,而隻是找理由攻擊修月。
誰都做不到人人都喜歡,修月也從未妄想得到每個人的喜歡。
她當然在意影評人的看法,在意普通觀眾的看法,不過對於這種毫無善意也毫無意義的批評就懶得理會了。
寫小說的也好,拍電影的也罷,如果想著要討所有讀者所有觀眾歡心,到最後就是誰都討好不了,更討不了自己的歡心。
身為導演她連自己都打動不了又如何去打動別人?
所以優秀的導演不管生活中性格多麽和善多麽親切,歸根結底骨子裏都是有點孤傲、有點毒菜的。他們心中自己就是權威,他人意見隻是參考,何須全部照顧?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拍出好的電影來。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挺期待許三觀,就連沒看過原著的,在知道修月要拍攝電影之後也翻了原著去看,倒是帶動了實體書的銷量,這是她目前不知道,也未想過的——自己不知道何時竟然有了這樣的影響力。
修月自己並不清楚,她在國內的粉絲群在這兩三年時間裏得到了很大的增長,以前提起她隻是“好萊塢新崛起的華人女導演”,如今貼吧、微博、各大娛樂論壇一直不缺她的粉絲,有些隻是路人粉,表示如果修月出了電影會去電影院看的,有的隻是有點好感,網絡上幫她說說話,但不會為她花錢的,這兩種粉絲在導演中似乎並不特別,但是有些——他們自稱修月的死忠粉,追行程、追一切跟她有關的東西。這群人有些隻是單純喜歡修月的電影,有些是追修月年輕亞裔女導演的傳奇人設。
修月的年紀放在國內演藝圈,如果是演員的話甚至還能被稱得上一聲“小花旦”,與她同齡的不少是拍電視劇成名的人氣小花,可她偏偏已經成為了在國際上都有存在感的導演。
二三十歲的小花旦一抓一大把,可同樣年紀的女導演卻是數來數去也就隻有她有名氣了。
大概粉上導演的人總覺得比單純追星的人有逼格,再加上他們的“蒸煮”論實際又真的在國內娛樂圈一騎絕塵,所以這群粉絲話裏話外總有種優越感。
這群粉絲開始的時候被其他網友稱為“修月吹”“腦殘粉”“泰迪”甚至調侃“逼格粉”,誰讓其中有些人替修月拳打斯皮爾伯格腳踢詹姆斯.卡梅隆,臉大招黑惹人反感,若不是她是中國導演,恐怕單單因為這些人的言論都能招惹不少黑子了。
後來他們逐漸有組織起來,甚至建起了站子。年初修月迴國出席幾次公共場合的活動,這群人還組織了粉絲,其中甚至有“前線大炮”!拍了照片修好了才會放到站子上!他們自稱“修士”,約束粉絲言行。其中不少以前追星的人,大概是粉導演和粉明星花錢的數量壓根不是一個等量級,這群以往花錢花慣了的粉絲一下子覺得寂寞空虛冷了,幹脆以修月粉絲的名義組織了一次捐款,捐獻給慈善機構。漸漸地,這群雞血粉日天日地日空氣的泰迪作風被規範,又做了慈善,倒是改善了在別人眼中腦殘粉的印象。
這群人身為粉絲自然期待修月新作,等不及最起碼半年後才會有的網絡版許三觀,也就隻能買實體書解解渴了。
不管他們如何抓心撓肺,《許三觀賣血記》在戛納一炮打響,成功吸引到各國片商的注意。
戛納的電影市場一向是三大電影節中最忙碌的,一天大大小小幾十個賣片會舉辦,這幾天最受矚目也最受片商歡迎、也迎來最多片商的,自然是《許三觀賣血記》的賣片會。
這次妄想工作室派出了兩位商業代表,加上華誼中影的幾位,專門負責商討版權出賣事宜。
雖然全世界最愛的題材還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和喜劇片,但為了保護文藝片,一般國家都設置有文藝片院線,專門固定播放文藝片,再加上後期dvd發行,如果買下一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外國文藝片版權,對於片商來說還是很有賺頭的。《許三觀賣血記》的韓國版權已經交由安東圭本人全權處理,內地的dvd發行和線上版權是中影和華誼兩家的事情,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就比較複雜了,按理說相比修月的工作室華誼和中影在賣文藝片版權方麵,要熟悉得多,隻是好萊塢有好萊塢的規則,最起碼在美國版權這一塊必須有她的人插手。
修月的名頭暫時來說在北美地區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即使是華語文藝片,許三觀的最大票倉必然包括北美,所以對北美發行商的選擇是相當慎重的。
而且,雖然...國內選《許三觀賣血記》競爭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幾率不大,但也還是有的,要滿足報選條件首先得在美國本土上映,操作了李安幾部華語片北美發行版權的焦點電影公司(環球旗下)幾乎承包了李安的所有電影對於這種華語片有發行經驗,擅長小成本電影發行的獅門這次主要是來賣電影的,但也對許三觀很感興趣,福克斯旗下專門負責海外電影發行的分公司出價很高,給出的保底也很高可是票房分成不如焦點。
最終,修月選擇了焦點電影。
他們有操作外語文藝片北美發行的經驗,熟知好萊塢商業規則,並且和修月的工作室在未來有合作機會,給出的票房分成很高,唯一缺點是保底低——但保底高了分成就低了,這點誰都知道。
除了許三觀之外,薑文的《讓子彈飛》也傳來好消息,戛納不愧是他的福地,帶來的幾個版本的預告片吸引了不少海外片商注意,在電影節結束之前該片就靠出賣海外版權收迴一半成本!
《壯麗中國》的表現就遜色了些,畢竟購買紀錄片版權的公司是少數,不過受眾群相對固定,即使沒有賣出超出預期的價格也收迴了部分成本。紀錄片收入本來就是“慢錢”,投資之前修月心裏就有所準備,倒也並不失望。
這些天除了跑了各個賣片會外,不同於大多數人忙著結識各國電影人,修月則是忙著去看優秀電影。在戛納電影節期間,每天都有不少電影上映,有參賽的片子,也有普通片商帶來出售的片子,都是質量不錯的文藝片。
她平日裏沒什麽時間去電影院看電影,即使看優秀電影dvd的時間也不多,那個夢裏看到的幾乎都是好萊塢和華語片,這會兒能夠看到各國優秀電影其實是不錯的消遣,能學習到東西。
盡管都被歸類為文藝片,但不同國家的文藝片有不同國家的氣質。
韓國文藝片大多是倫理相關題材、陰鬱的,不少追求極致情。色畫麵,尺度相對較大,日本細膩溫暖,不乏治愈和致鬱元素,伊朗的則關聯戰爭、宗教、兒童、女性,法國偏愛浪漫情懷至深至遠,這點跟意大利類似,不過意大利的又多了點他們特有的幽默...
但文藝片大多有個共同點:孤獨。
這樣的電影比起在影院裏和其他觀眾一起看,的確更適合獨自一人在家裏看dvd。
她坐在空空落落的影院,看完一部又一部孤獨的文藝片。
屏幕上的大部分是她不認識的演員,有些電影過度文藝連她這種專業導演都看不懂,隻一味傷春懷秋,或者甚至是無病□□,但大多數質量都不錯。
孤獨的文藝片看多了,總有一種“全世界都不懂我”的中二悶騷感。
這種感覺和對美妙電影世界的好奇、熱愛微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她久久無法脫離出這種氛圍中。
離開戛納的時候,除了留下備受好評的《許三觀賣血記》外,修月和福克斯也終於達成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