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和秦海璐都在開幕前趕到了戛納,薑文也來了,卻不完全是為了許三觀,還為了《讓子彈飛》,該片定在10月11月左右上映,這次來法國帶了幾個版本的預告片想要尋找片商。
5月12日,本屆戛納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許三觀賣血記》也首次與觀眾見麵。
說是觀眾並不準確,整個片場坐著一些來撐場麵的中國明星,以及大批海外片商和影評人,其中不乏好萊塢的。其實餘華原作畢竟是拿過國際大獎的,對於喜歡買文藝片的人來說本來就比較關注,再加上修月身為商業片導演的成功,自然能夠吸引到大批片商,隻是能否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就看作品如何了。
不同於以往的首映禮,這場子裏坐著的基本都能喊一聲業內人士了,他們不會像普通觀眾看電影一樣,隻要知道它好看或者不好看,有意義或者沒意義就好,這幫業內人士隻會以“片子商業價值幾何”“藝術價值又幾何”這樣簡單粗暴的角度去分析《許三觀賣血記》,看它值不值得買,值不值得推。
但討好他們比討好觀眾簡單。
這些影評人和片商大部分口味很明確,即便作為個人的他們偏愛某種類型的片子,但身為買家的他們都不得不顧慮到其他,比起口味各異的普通觀眾,如何在特定的電影節影評人那裏贏得分數其實反而比較簡單。許三觀這種題材普通觀眾可能覺得沉悶,甚至不願意進電影院看,可卻是戛納最愛的題材類型。
餘華上部作品改編的《活著》曾經就獲得過戛納的評委會大獎,三大電影節裏要選出最適合許三觀的,正是戛納。
開幕電影是這部,某種角度上來說,既是戛納選擇了許三觀,也是許三觀選擇了戛納。
影片開頭是一段色調溫暖配樂輕快的鏡頭,薑文為了扮演年輕版許三觀還特地化了自然的妝容,戴著草帽穿著大褲衩蹲在西瓜地裏吃西瓜,和旁邊的四叔聊天,遠處走來一個兩個女人,四叔招唿“桂花越長越像媽了”。
這是一整段的長鏡頭,為了拍攝這段cut了兩天,很是費力,但也由於除了幾位主演外其他演員多是沒什麽經驗的素人,畫麵多了一種貼近生活的質樸。由這個長鏡頭交代出在許三觀爺爺家這個村,賣血的男人代表身體健壯,沒有賣過血的代表身子骨不結實。
這顯然是愚昧的想法,但許三觀聽進去了。
畢竟賣一次血“三十五塊錢”,在地裏幹活半年才三十五。
出於好奇,許三觀跟著爺爺村裏的阿方和根龍去賣了第一次血,學著他們的樣子賣血前用碗舀了河裏的水喝,憋了一肚子尿不敢撒,賣完血後又去吃了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溫一溫。
第一次賣血的錢,許三觀想拿去娶媳婦兒。
他看上的是辮子垂到腰上,笑起來會露出又白又整齊的牙齒的林芬芬,不過另外個姑娘長得更好看,那是每天清晨站在一家飯店的油鍋旁炸油條的許玉蘭,她經常哎呀哎呀地叫喚,還會掩著嘴巴笑,她還要每天換三套衣服,四次鞋,盡管她隻有三套衣服四雙鞋,她還會給自己係絲巾。
這樣一位油條西施在這個年代是非常顯眼的。不過許玉蘭有男朋友,她男朋友叫何小勇。
許三觀揣著賣血得來的錢,迴到城裏時天色已經黑了,隻有燈籠掛在店鋪屋簷下,他走過去以後又走了迴來,對著被燈籠照得紅彤彤的許玉蘭說:
“我請你去吃一客小籠包子。”
最後許玉蘭笑眯眯地:“今天我吃飽了,明天請我吃小籠包子吧!”
第二天下午,許三觀陪著許玉蘭吃了小籠包,喝了餛飩,吃了話梅和糖果,還給買了半個西瓜,然後她開始笑眯眯地打嗝。
“...總共是八角三分錢,你什麽時候嫁給我?”許三觀掰著手指頭數這個下午花了多少錢。
許玉蘭瞪大眼睛說了幾句後又嘟噥著:“啊呀,要是我嫁給了你,我就不會這麽吃了,我嫁給你以後就是吃自己的了,我舍不得...早知道這樣,我就不吃了。”
更何況她還有個男朋友何小勇。
不過許三觀提著黃酒和香煙找上許玉蘭的爸爸,以“我們生下來的孩子都姓許,你們許家的香火就接上了”為由說服了對方。
她爸轉頭告訴許玉蘭:“你去跟何小勇說,你要結婚了,新郎叫許三觀,不叫何小勇。”
.......
電影最後的畫麵是老了的許三觀在許玉蘭的陪伴下在飯店裏吃炒豬肝喝溫黃酒。
這部電影有愛情有親情,但更多的是人性。
它的畫麵返璞歸真,臻於大成,完全脫去了戲劇化的做作,其實相當貼合原著。語言平易近人,口語看似淺顯卻實則精準。主角許三觀性格有些荒誕,卻正是通過這點荒誕透出了深邃的內裏。
比起《活著》和尚未有人拍成電影的《在細雨中呐喊》,《許三觀賣血記》更加溫情更加超脫,結局也算得上是圓滿。
這是一個小人物卑微又偉大的一生,雖然總體壓抑又悲傷,可隱藏了點點溫馨。
他坦承又有擔當,暴躁卻又溫柔...其實他跟很多平凡的人很像。
在那樣的大時代下,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和時代的悲劇,小人物許三觀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卻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個家。
現場的中國人大多都流出淚來,即便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外國片商,也提前了解過電影時代背景,此時也眼含觸動。
這是一部傑作,理所當然。
由於後期剪輯時間實在緊急,薑文郝蕾他們還未見過成片,這是幾位演員第一次看成片,以劇中角色身份拍完整部戲,他們更比現場其他人多出一份感慨。可惜的是首映禮沒有餘華本人參加,不過修月已經把完整版的dvd寄給對方,相信對方很快就能收到。
每年戛納的開幕式影片都是關注度相對較高的,片商們還要關注這電影值不值得買呢,更何況修月第一部華語片、第一部文藝片也讓人關注,電影首映剛結束,就有影評被貼到網絡上。
法國當地媒體關於戛納電影節首日的報道頭條就是“完美!《許三觀賣血記》為戛納打響頭炮”,配以修月、薑文、郝蕾和秦海璐的合影。
全文以一種誇張的文筆稱讚修月,並且提到:“誰能想象這是拍出《第九區》這樣一部好萊塢商業片的導演作品?”盡管《第九區》打的是反好萊塢式劇情的噱頭,可對於傳統文藝片為主的三大電影節來說,它就是美國人玩爛了的商業大片,個人主義、特效...這些電影節看不上它們,當然它們的目標也不是這些電影節。
而國內,關於戛納首日的新聞除了範冰冰憑借一襲龍袍豔壓全場外,更多的媒體也選擇了《許三觀賣血記》。
“修月首部華語片戛納首日上映好評如潮”
“好萊塢第一亞裔女導神話繼續!修月新片戛納獲好評”
“好萊塢商業片vs華語文藝片修月打破偏見”
“感動全場!《許三觀賣血記》打響本屆戛納華語片頭炮”
“《許三觀賣血記》已賺迴所有投資!中影透露眾多海外片商爭搶版權”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作品改編能否擺脫不過審核的尷尬?”
“外媒:《許三觀賣血記》是部傑作!”
“《鬼子來了》到《許三觀賣血記》,薑文:是導演也是演員”
......
相關報道太多,從各個角度解析的都有,最多的還是說修月,她以往兩部作品都是好萊塢商業片,更重要的是她學習電影就是在好萊塢,從首部接觸的電影開始就是好萊塢的商業片劇組,能否拍好華語片,還是相當有曆史厚度的華語片非常讓人質疑。盡管華誼年會上《許三觀賣血記》的消息傳出後也引起了部分粉絲期待,可大部分人其實內心裏都不怎麽看好。
別說普通觀眾了,餘華薑文開始的時候也沒想到她能做得這麽好。
她不到30歲,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而且從小生活優渥,高中時被送出國讀書,所有關於電影的知識都是從好萊塢習得,如何能把握住這部沉重的作品?
然而她就是做到了。
這點歸功於修月向來是個願意相信內行的人。
對於那個時代她了解當然不及餘華多,但也不至於像他們猜測的一樣一無所知——她看過許多文字資料和紀錄片,也采訪過不少經曆過那些年代的老人。她選出了幾位已經七八十歲的道具顧問,在劇組不用幹什麽事,隻需要指出道具是否有不符合年代的。
那幾位裏有專業道具師,也有經曆了那些年代的知識分子,寫過相關書籍的作家,還有普通的老農民,但不管什麽身份,對於片中的道具是否符合年代這一點的意見都比修月本人要來得內行地多。
修月不會覺得自己是導演那就該什麽都聽不進去意見,她的確是個在片場有些毒菜的人,可前提是在電影方麵她自信自己是權威,是片場裏說一不二的老大,但在那個年代,她了解不多,必須要聽從他人意見。
不管怎樣,電影首映後,初步評價相當好,不少片商都有購買的想法,叫價也非常可觀。
這就更讓國內無法看到片子的普通觀眾心癢了。
他們已經得到消息片子未過審核,不會在國內上映!
5月12日,本屆戛納電影節正式拉開帷幕,《許三觀賣血記》也首次與觀眾見麵。
說是觀眾並不準確,整個片場坐著一些來撐場麵的中國明星,以及大批海外片商和影評人,其中不乏好萊塢的。其實餘華原作畢竟是拿過國際大獎的,對於喜歡買文藝片的人來說本來就比較關注,再加上修月身為商業片導演的成功,自然能夠吸引到大批片商,隻是能否讓他們心甘情願掏錢就看作品如何了。
不同於以往的首映禮,這場子裏坐著的基本都能喊一聲業內人士了,他們不會像普通觀眾看電影一樣,隻要知道它好看或者不好看,有意義或者沒意義就好,這幫業內人士隻會以“片子商業價值幾何”“藝術價值又幾何”這樣簡單粗暴的角度去分析《許三觀賣血記》,看它值不值得買,值不值得推。
但討好他們比討好觀眾簡單。
這些影評人和片商大部分口味很明確,即便作為個人的他們偏愛某種類型的片子,但身為買家的他們都不得不顧慮到其他,比起口味各異的普通觀眾,如何在特定的電影節影評人那裏贏得分數其實反而比較簡單。許三觀這種題材普通觀眾可能覺得沉悶,甚至不願意進電影院看,可卻是戛納最愛的題材類型。
餘華上部作品改編的《活著》曾經就獲得過戛納的評委會大獎,三大電影節裏要選出最適合許三觀的,正是戛納。
開幕電影是這部,某種角度上來說,既是戛納選擇了許三觀,也是許三觀選擇了戛納。
影片開頭是一段色調溫暖配樂輕快的鏡頭,薑文為了扮演年輕版許三觀還特地化了自然的妝容,戴著草帽穿著大褲衩蹲在西瓜地裏吃西瓜,和旁邊的四叔聊天,遠處走來一個兩個女人,四叔招唿“桂花越長越像媽了”。
這是一整段的長鏡頭,為了拍攝這段cut了兩天,很是費力,但也由於除了幾位主演外其他演員多是沒什麽經驗的素人,畫麵多了一種貼近生活的質樸。由這個長鏡頭交代出在許三觀爺爺家這個村,賣血的男人代表身體健壯,沒有賣過血的代表身子骨不結實。
這顯然是愚昧的想法,但許三觀聽進去了。
畢竟賣一次血“三十五塊錢”,在地裏幹活半年才三十五。
出於好奇,許三觀跟著爺爺村裏的阿方和根龍去賣了第一次血,學著他們的樣子賣血前用碗舀了河裏的水喝,憋了一肚子尿不敢撒,賣完血後又去吃了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溫一溫。
第一次賣血的錢,許三觀想拿去娶媳婦兒。
他看上的是辮子垂到腰上,笑起來會露出又白又整齊的牙齒的林芬芬,不過另外個姑娘長得更好看,那是每天清晨站在一家飯店的油鍋旁炸油條的許玉蘭,她經常哎呀哎呀地叫喚,還會掩著嘴巴笑,她還要每天換三套衣服,四次鞋,盡管她隻有三套衣服四雙鞋,她還會給自己係絲巾。
這樣一位油條西施在這個年代是非常顯眼的。不過許玉蘭有男朋友,她男朋友叫何小勇。
許三觀揣著賣血得來的錢,迴到城裏時天色已經黑了,隻有燈籠掛在店鋪屋簷下,他走過去以後又走了迴來,對著被燈籠照得紅彤彤的許玉蘭說:
“我請你去吃一客小籠包子。”
最後許玉蘭笑眯眯地:“今天我吃飽了,明天請我吃小籠包子吧!”
第二天下午,許三觀陪著許玉蘭吃了小籠包,喝了餛飩,吃了話梅和糖果,還給買了半個西瓜,然後她開始笑眯眯地打嗝。
“...總共是八角三分錢,你什麽時候嫁給我?”許三觀掰著手指頭數這個下午花了多少錢。
許玉蘭瞪大眼睛說了幾句後又嘟噥著:“啊呀,要是我嫁給了你,我就不會這麽吃了,我嫁給你以後就是吃自己的了,我舍不得...早知道這樣,我就不吃了。”
更何況她還有個男朋友何小勇。
不過許三觀提著黃酒和香煙找上許玉蘭的爸爸,以“我們生下來的孩子都姓許,你們許家的香火就接上了”為由說服了對方。
她爸轉頭告訴許玉蘭:“你去跟何小勇說,你要結婚了,新郎叫許三觀,不叫何小勇。”
.......
電影最後的畫麵是老了的許三觀在許玉蘭的陪伴下在飯店裏吃炒豬肝喝溫黃酒。
這部電影有愛情有親情,但更多的是人性。
它的畫麵返璞歸真,臻於大成,完全脫去了戲劇化的做作,其實相當貼合原著。語言平易近人,口語看似淺顯卻實則精準。主角許三觀性格有些荒誕,卻正是通過這點荒誕透出了深邃的內裏。
比起《活著》和尚未有人拍成電影的《在細雨中呐喊》,《許三觀賣血記》更加溫情更加超脫,結局也算得上是圓滿。
這是一個小人物卑微又偉大的一生,雖然總體壓抑又悲傷,可隱藏了點點溫馨。
他坦承又有擔當,暴躁卻又溫柔...其實他跟很多平凡的人很像。
在那樣的大時代下,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和時代的悲劇,小人物許三觀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卻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個家。
現場的中國人大多都流出淚來,即便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外國片商,也提前了解過電影時代背景,此時也眼含觸動。
這是一部傑作,理所當然。
由於後期剪輯時間實在緊急,薑文郝蕾他們還未見過成片,這是幾位演員第一次看成片,以劇中角色身份拍完整部戲,他們更比現場其他人多出一份感慨。可惜的是首映禮沒有餘華本人參加,不過修月已經把完整版的dvd寄給對方,相信對方很快就能收到。
每年戛納的開幕式影片都是關注度相對較高的,片商們還要關注這電影值不值得買呢,更何況修月第一部華語片、第一部文藝片也讓人關注,電影首映剛結束,就有影評被貼到網絡上。
法國當地媒體關於戛納電影節首日的報道頭條就是“完美!《許三觀賣血記》為戛納打響頭炮”,配以修月、薑文、郝蕾和秦海璐的合影。
全文以一種誇張的文筆稱讚修月,並且提到:“誰能想象這是拍出《第九區》這樣一部好萊塢商業片的導演作品?”盡管《第九區》打的是反好萊塢式劇情的噱頭,可對於傳統文藝片為主的三大電影節來說,它就是美國人玩爛了的商業大片,個人主義、特效...這些電影節看不上它們,當然它們的目標也不是這些電影節。
而國內,關於戛納首日的新聞除了範冰冰憑借一襲龍袍豔壓全場外,更多的媒體也選擇了《許三觀賣血記》。
“修月首部華語片戛納首日上映好評如潮”
“好萊塢第一亞裔女導神話繼續!修月新片戛納獲好評”
“好萊塢商業片vs華語文藝片修月打破偏見”
“感動全場!《許三觀賣血記》打響本屆戛納華語片頭炮”
“《許三觀賣血記》已賺迴所有投資!中影透露眾多海外片商爭搶版權”
“從《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餘華作品改編能否擺脫不過審核的尷尬?”
“外媒:《許三觀賣血記》是部傑作!”
“《鬼子來了》到《許三觀賣血記》,薑文:是導演也是演員”
......
相關報道太多,從各個角度解析的都有,最多的還是說修月,她以往兩部作品都是好萊塢商業片,更重要的是她學習電影就是在好萊塢,從首部接觸的電影開始就是好萊塢的商業片劇組,能否拍好華語片,還是相當有曆史厚度的華語片非常讓人質疑。盡管華誼年會上《許三觀賣血記》的消息傳出後也引起了部分粉絲期待,可大部分人其實內心裏都不怎麽看好。
別說普通觀眾了,餘華薑文開始的時候也沒想到她能做得這麽好。
她不到30歲,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而且從小生活優渥,高中時被送出國讀書,所有關於電影的知識都是從好萊塢習得,如何能把握住這部沉重的作品?
然而她就是做到了。
這點歸功於修月向來是個願意相信內行的人。
對於那個時代她了解當然不及餘華多,但也不至於像他們猜測的一樣一無所知——她看過許多文字資料和紀錄片,也采訪過不少經曆過那些年代的老人。她選出了幾位已經七八十歲的道具顧問,在劇組不用幹什麽事,隻需要指出道具是否有不符合年代的。
那幾位裏有專業道具師,也有經曆了那些年代的知識分子,寫過相關書籍的作家,還有普通的老農民,但不管什麽身份,對於片中的道具是否符合年代這一點的意見都比修月本人要來得內行地多。
修月不會覺得自己是導演那就該什麽都聽不進去意見,她的確是個在片場有些毒菜的人,可前提是在電影方麵她自信自己是權威,是片場裏說一不二的老大,但在那個年代,她了解不多,必須要聽從他人意見。
不管怎樣,電影首映後,初步評價相當好,不少片商都有購買的想法,叫價也非常可觀。
這就更讓國內無法看到片子的普通觀眾心癢了。
他們已經得到消息片子未過審核,不會在國內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