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兄弟,聽你的口音不像當地人,不知道你是從哪來呀?”呂輕侯態度溫和地問昨天那個男乞丐。

    還沒開口,眼淚先下來了“山東,從山東來。我們山東遭了災,辛辛苦苦幾個月,收成都沒有了。”

    旁邊的婆娘也訴苦“開始還給我們發糧食,後來排隊領米粥,最後連湯水都沒有了。附近就剩一個還有糧食的糧倉,官府派兵把手著。”

    “還好我當機立斷,還剩下點糧食時就收拾東西開始趕路。聽說在我出來之後沒幾天,大家夥也紛紛都出來逃難了。”

    呂輕侯了解一番,看來山東的災情確實不輕。不是哪裏的知府都像自己先祖一樣造福一方,更多的還是想著升官發財。一是沒災的時候謊稱災情減免賦稅,二是有災的時候貪墨賑災款項和物資。

    這一家人是有先見之明,災情還沒有發展到最嚴重的的時候,就提前出來了。後續顯然還會有大部隊。

    “小兄弟,那你之後有什麽打算?”

    “走一步看一步,活一天是一天。我倒是無所謂了,可憐我還有個孩子——公子啊,如果看得起的話,這孩子送與你當個家童(舊指未成年的仆人)吧。”

    呂輕侯實無此意,免費送了一人一碗粥。那男子過意不去,就順便安排他到後院幫工去了。

    就這樣過了兩天,一波災民逐漸到了七俠鎮附近。呂輕侯等人也準備了許多糧食,還有一口大鍋。

    鎮外不遠,一群災民聚集。

    “三弟你來,我有事和你說。”

    “什麽事這麽神神秘秘的?難道你要?”

    “不要亂想,你哥什麽事做過傷天害理的事情。我是有好事告訴你,看在親兄弟的份上來指點一條生路。如果知道的人多了就不好。”

    來到一旁,才說“這鎮上有一家同福客棧……”

    七天的任務期限,過了三天,一共救濟了40人次,按這個進度下去,七天之內能否救濟滿100人次還不好說。呂輕侯準備主動出擊,派老白去“搜集”難民。

    到了傍晚,老白迴來。

    “我什麽陣勢沒見過,可就是沒眼看這麽慘的災民呐。不去不知道,東邊小樹林,樹皮都快啃幹淨了。”

    “那些災民有多少,什麽時候過來?”呂輕侯問。

    “災民是真不少,沒有仔細數,但是少說得有幾百人吧。但是——”

    “但說無妨”呂輕侯覺得有些奇怪。

    “不知道誰傳的消息,說咱們鎮上沒什麽糧食,還有一家客棧,專門坑這些災民。看似好心給他們飯吃,結果飯裏下了藥。之後就把人做成——”

    不必再往下說,也都明白了。這既得利益者,總是不想別人再來分蛋糕。施舍幾個人問題不大,如果成千上百的災民都來,恐怕沒人還會這樣慷慨施舍。”

    呂輕侯又問“那你帶去的發麵餅,他們吃了嗎?”

    “我看他們不太相信我,也沒人跟過來,我就把餅放那自己先迴來了。”

    “等等看吧,肯定會有膽大之人。”

    轉眼到了第五天,外邊陸續來了人。很可能是吃了餅之後還沒事,反正不來基本上也是死,就來試試看。呂輕侯不分老幼,一並施舍。

    開始是老人先來,吃過沒事,之後年輕的也陸續來討粥。拿了粥,有相互謙讓的,有狼吞虎咽還要去搶的。呂輕侯見狀也無可奈何,有些事不是自己想管就管得了的,即便粥是自己送出去的,也不行。

    第六天一早,老白剛一打開門,馬上又關了。平常的街道一下門庭若市,外邊堵了一群的災民。老邢這時候也不知道跑哪去了。

    “給口吃的吧,好心有好報的,祝您榮華富貴、生意興隆!”

    “給我吧,給我吧,黃花大閨女,心靈手巧,吃苦耐勞!”

    一道不算結實的木門,半天也沒有被災民衝開。一方麵是挨餓之後沒有力氣,另一方麵往往人剛擠到前邊,又被後邊的人拉下去了。

    “我們快要餓死了,發發慈悲吧!”

    現在門已經開了,外邊喊聲漸起。呂輕侯心知,如果不盡快主持局麵,安撫難民,可能有的人就會開始圖謀不軌了。

    呂輕侯整理衣冠,出門喊道“天降冰雹,山東受災。呂某祖上……”

    一番場麵話說完,

    “半個時辰之後開始施粥,每人一碗,大家排好隊伍,依次領取!”

    白展堂在外組織,先施一些清水。過了一會,濃鬱的粥香傳來。災民勉強排起隊伍,大概一數,也有個一百多人。還有一些災民分散到其他地方,挨家挨戶乞討。

    那些饑民領取到食物之後,紛紛的感恩戴德。“善人,大善人呐!”

    店裏兩口鍋同時熬粥,但也供不應求。餓到一定程度,人是難以維持理智的。還好白展堂武藝高超,這才鎮得住外邊的災民。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不必怪他們。”呂輕侯說。

    門口的饑民或許也有讀過書的,聽懂了這句話,就是說人吃飽了之後才有禮儀道德。

    饑民中一個老頭說道“鄉親們,聽老夫說兩句話。這同福客棧如此好心,放下生意不做給我們熬粥,我們不能讓人寒了心!我提議啊,咱們出幾個人去幫幫忙,哪怕給人家扇扇風也好啊。”

    遊蕩到一起的災民,往往原來也是同一個地方的父老鄉親。這老頭說話好像頗有分量,人群很快穩住了。古代農村高度依賴自製,靠宗族、禮法、道德維持和諧和秩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同鄉人居住一起,風俗相同,語言相通,會有一種安全感。加上有人起頭組織,人心也容易穩定了。

    很快,就達到了100人次的要求。得到白銀100兩,玉米*1,基礎農業技能。這玉米*1不是一個,而是一袋。

    紅薯於萬曆21年(1593年)的引入天朝,得到了認可,從李大嘴他娘帶地瓜幹就可以得知。但是玉米雖然傳入了多年,但仍然沒有普及。主要是在南方少量種植,“玉膏黍,一名玉膏粱,嶺南少以為食”。在一些地區,它甚至僅被用作園藝作物,直到1643年才全國傳開。然而沒有改變明末饑荒的局麵,直到康熙年間才成為一種主糧。

    (玉米本來是耐寒作物,後世東北種的比較多,然而此時北方卻基本沒有種植,原劇中後院出現大量玉米,作者認為是不合理的。)

    任務獎勵確實遠超救濟的成本,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在一些災民的幫助下,後廚基本上就沒有停下來,一直在熬粥。一天下來,店裏的米麵還有,但是柴火不夠了。

    可以想見,之後兩天災民會更多,同福客棧必然救不過來。如果開始不施粥還好,如果原來給,後來不給,這災民反而會產生怨恨。人性就是如此。

    呂輕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以工代賑”。

    晚上,這些災民每人至少都吃上了一頓飯。雖然不多,但也是近些日子裏吃得最好的一次了。眾人到了災民之中,迎麵而來的就是鋪天蓋地的感謝。

    呂輕侯又是說了一些場麵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類的。而後話鋒一轉。

    “可惜本店乃是小本生意,平時一天最多也接待不上一百個客人。今天忙了一整天,店裏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了。”

    “怎麽辦呐?”“豈不是又要——”災民們議論紛紛。

    “大家先不要慌,就算有再多糧食,也是坐吃山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各位今天吃了飯,呃有了力氣。明天開始,凡是壯年男子,不再免費施粥。”

    呂輕侯每說一句話,下邊都有一輪。特別是有些壯年男子看著呂輕侯的小身板,躍躍欲試。

    又過了半個時辰,呂輕侯逐漸跟這些災民說明了條件和規矩,主要內容就是:

    壯年男子需要勞動來換糧食。包括提供柴火,在客棧裏幫忙,按照自己之前的職業來分工。什麽都不會的還可以去挖坑,因為這麽多人,有吃喝就有拉撒,不能隨地大小便。

    由客棧提供必要的工具,根據工作情況,呂輕侯和武二郎會付若幹文的報酬,之後憑借報酬來店裏買吃的。如果收獲多,掙得多,還可能有酒喝。這樣有了威脅和激勵,災民就會活動起來從事生產了。

    鎮外附近就有樹林,易得的野果已經基本被搜刮淨了,但還有一些野兔野雞。西涼河這個月水流充足,古時沒有現代破壞性的捕撈,隻要去了總會有魚鱉蝦蟹。而對於災民來說,田螺青蛙等也算是美味了,蚊子再小也是肉嘛。

    這一天救濟了多少災民,呂輕侯也不清楚,於是打開係統。不看不知道,係統居然給了呂輕侯一個天大的驚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林外傳:神筆書生呂輕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月光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月光明並收藏武林外傳:神筆書生呂輕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