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記事》
第二節
“朋朋,快吃吧!你看,小叔都等你一大會了。”被煙熏得黑乎乎的,低矮的茅草屋裏,我站在高高的炕邊,也勸著那個坐在粗大桌子邊,屎扭著,不肯吃飯,和我一樣大的“侄子":
“大朋,快吃吧,你看,大明、小強,人家走了,你快吃完飯,咱好一塊去玩。”
我背著新的、空空的書包,看著木頭格子窗上糊著的白紙,越來越亮,心中有點發急。但有了小叔的身份,又有玩伴情意,隻得耐著心,等著大朋慢吞吞吃完飯,背上書包,便拉著他的手,飛快地跑往學校裏去了。
這便是我們的學校,以前唯一不敢進來胡鬧的地方——他坐落在村子的東頭傍著東麵一個麵積很大的水灣,二棟倉庫屋改裝的教室,西麵鄰灣處潮濕,土牆大多垮了,為了小孩安全,用荊棘、雜木棒子,紮了一道柵欄——也被為了下灣洗手洗臉,或出去玩耍的大齡孩子鑽來鑽去,鑽出一個個洞——老師們一個個衣服整潔,神情嚴肅,煞有介事地忙來忙去。
我們這一群小人兒,就站在這神聖的殿堂的院子裏。有整天在一塊玩的熟伴,還有認識但不熟悉的、前街的夥伴,林林總總,有三十五、六人。一個個即緊張,又興奮,嘰嘰喳喳、指指點點,因為,隊伍裏竟然有十來個紮著小辮,麵皮黃黃的小女孩。這是平日裏,眼裏全然不曾有過的情景。
我的思想中,自己隻有姐姐、妹妹,平常不曾見,或者看見也不在意過,今天才知道,原來村子裏,一班大的,還有這麽多小嫚姑子。
終於來了,我打小崇敬、至今尊敬的小學校長張可良——他左手拿了一個本子,右手有力地揮著,元帥一樣的氣勢,我們靜了下來。原來,張老師要統計我們的名字了。農村的孩子,名字好起,小名加上姓,再論上排行,就是學名。
我們村,以張姓為最多。我“侄子”小名叫鵬,加上姓,就叫張大鵬。於是,我的夥伴們就有了自己的學名——張強,張小強,張大明,張岩,張磊等,隻有我起名字,犯了一番難為。我行六,大人們也實在也無名可起,一直以小六吆唿我,我總不能叫張小六吧!於是,張校長頗費了一番腦子,忽然靈機一動,說:“今天是你們第一天上學集合,我看你就叫張集合罷!”於是,我就有了學名:張集合。
同學中,名字最文雅的,也就是校長自己的女兒,可能有個姐姐叫大芹的,她應該叫小芹,張校長給她登記的名字,卻是張亞芹。其餘的同學,因為不熟,也有姓曹的,姓王的、姓劉的、也就不十分去記憶。
我們終於正式上學了,書包裏多了二本嶄新的書,多了一支鉛筆、和幾粗皮本子。當然、小石子、彈弓、“尖”——短約十共分,兩頭削尖,用約一米長木棒,敲擊尖頭部分,使其蹦起,用木棒淩空抽去,擊的遠者為贏家,名為“打尖”——不過,上了學,坐課堂的時間多了,玩耍的時間少了,使得針對我們這一幫子,大爺、娘娘、叔叔、嬸嬸們,也略放下心來,得以掉轉頭來,去認真對付我們下邊的弟弟那一級新生頑頭去了。
年少不知愁滋味,亦不體會家長的愁滋味,小學階段,恐怕是學習、玩耍、吃飯、睡覺、四項因素的和,並未有特別自豪的個人英雄行為可言。唯獨感覺得混在一起的男孩,女孩、一年一年象灌過水的莊嫁苗,見長的很,尤其幾個小嫚姑子,臉越來越白,樹蔭下,白的拉去許多男同學的目光,陽光下,又能刺迷糊許多偷窺的眼睛。但行動上卻與女生有了嚴格的區分行為——什麽課桌三八線,分組遊戲,都相互離了遠遠的,全無有兄弟姊妹的親密勁。
年齡漸漸大了,男孩子們各自的脾氣性格也顯現出來。能“作業”(搗蛋、作輕微壞事)的以張多文、張多武為首。以前,與我比較好的張大鵬也追隨了他們幾個,日夜偷瓜果、掏鳥雀,無處不去。我與張大明、張磊幾個,性格漸顯懦弱,漸漸地與他們分了群,除了學習,幫家裏作些家務,玩耍的,多是重複童年時的小把戲。
時至七七、七八年的光景,日子似乎稍微好過了一些,兩個哥哥都已娶了嫂子,分出去單過了。姐姐也都嫁出去了,爹、娘領著我和小妹英子,到少了許多吃飯的。漸漸的,我的注意力便被剛滿周歲的小侄兒大波、小波吸引過去,一放學,便去逗弄他們倆個去了。
“小叔,快走,我對你說個事!”這天早晨,我背著書包剛出門,大鵬便站在胡同口喊“什麽事?”我一邊向他家門口跑,一邊問。
大鵬家就住在胡同口,所為胡同,比巷子稍寬一些,也就有二米半寬。我家住的稍往裏一些,也就差幾個門口,三十米的樣子。大鵬家門口是我上學必經之路。
“快走,我聽多文、多武說,咱班上來了一個東北小嫚,可奇怪了,見了老頭,老媽媽就叫爺爺、奶奶,不論輩。”我一聽也急了,和大鵬一前一後,向莊東頭學校跑去。
在農村,輩分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等級製度,有著嚴格的界線,有的很大年紀的老頭,卻叫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叫“叔”。像大鵬,雖和我一般大,卻比我矮一輩,隻能作我的侄子。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輩份,是不可以亂“論”的。
“同學們,給你們介紹一下;今天,咱班上來了一個新同學,叫劉小芳,以後,就和同學們一塊學習了。張磊,你收拾一下,坐後一排,劉小芳,你就和張集合一個桌吧。”
我原來和張磊一個桌,坐前麵第二排當中。能占據這麽個好位置,全憑我越長越矮的個子。提前發育的女生,有好幾個都比高半頭。
我一看劉小芳大大方芳地走過來,朝我伸出手:“張同學,你好”!我原來通紅的臉,一下子恐怕又變的慘白,渾身汗便冒了出來。我仿佛聽到身後同學們嘻嘻地笑聲,羞得無地自容,也不答她的話,一天裏,身邊像六月天添了個火炭爐,使我坐立不安,老師講課,也未曾聽進去一分。那時侯,我也就是十二歲的光景。
生活困難時期,我們村出去闖東北的很多,尤其以去黑龍江的最為集中。農村人也義乎,有一個先去投奔親戚,落住了腳,便陸續地來信,約了兄弟朋友前去投靠。
我們村地處平原,大鍋飯年代,收成不好,孩子又多,也實在是吃不飽。聽說黑龍江、雞西市背靠大山、身旁大河,地廣人稀,出門隨便一采抓,野味、野菜、應有盡有。地土也肥沃。隨便刨一塊地,撒上種子,一年就夠吃的了。大山又出煤,勤快的山東人到了那裏,揀散煤賣,一冬也賺個百了八十塊的。
當年父親也曾動心前去投靠,實在是兒女太多,我“媽”(奶奶)又上了年紀,沒有去成。但黑龍江那邊的人來我們村,實在是稀罕事。並且還帶來了一這天整套我和小夥伴們從來沒聽到過的文明話,並且還公然守著大家夥的麵,當然夠我受一壺的了。
劉小芳果然大方,到我們班沒幾天,便和張亞芹、曹玉英、王小花等混的爛熟。她操著一口東北口音,努力地放慢說話速度,好讓她們聽懂。
我在邊上也支愣耳朵,努力地聽她說話,不亞於聽唱歌。加之劉小芳是第一個穿得花花綠綠,第一個臉和手一樣白淨,又坐在我的身邊,成了我的同桌,以當時的心思,當年沒有什麽天使的概念,但七仙女的神話還是有的,劉小芳是仙女無疑!直至以後“小芳”歌曲傳遍天下,我悔的腸子都青了——為什麽自己無德無才, 我經曆的事,會被別人寫了去——其實,歌曲 出現時,我恐怕作文也未曾寫好過一遍。
一天自習課,前排女孩子們老老實實地在學習,後幾排張多文、張多武、大鵬幾個不輕不重地胡鬧著,劉小芳 輕輕地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用手順著桌子,推了一張紙條過來。 我一看上麵寫著“明天星期天,到 我家來玩。"
我心裏怦怦亂跳,抬頭看老師也未在教室內,同學們並未在意我們,便慌亂地把紙條夾在課本裏。因為時間長了,倒也沒有象第一次見麵、那句“你好”窘的那麽厲害。
第二節
“朋朋,快吃吧!你看,小叔都等你一大會了。”被煙熏得黑乎乎的,低矮的茅草屋裏,我站在高高的炕邊,也勸著那個坐在粗大桌子邊,屎扭著,不肯吃飯,和我一樣大的“侄子":
“大朋,快吃吧,你看,大明、小強,人家走了,你快吃完飯,咱好一塊去玩。”
我背著新的、空空的書包,看著木頭格子窗上糊著的白紙,越來越亮,心中有點發急。但有了小叔的身份,又有玩伴情意,隻得耐著心,等著大朋慢吞吞吃完飯,背上書包,便拉著他的手,飛快地跑往學校裏去了。
這便是我們的學校,以前唯一不敢進來胡鬧的地方——他坐落在村子的東頭傍著東麵一個麵積很大的水灣,二棟倉庫屋改裝的教室,西麵鄰灣處潮濕,土牆大多垮了,為了小孩安全,用荊棘、雜木棒子,紮了一道柵欄——也被為了下灣洗手洗臉,或出去玩耍的大齡孩子鑽來鑽去,鑽出一個個洞——老師們一個個衣服整潔,神情嚴肅,煞有介事地忙來忙去。
我們這一群小人兒,就站在這神聖的殿堂的院子裏。有整天在一塊玩的熟伴,還有認識但不熟悉的、前街的夥伴,林林總總,有三十五、六人。一個個即緊張,又興奮,嘰嘰喳喳、指指點點,因為,隊伍裏竟然有十來個紮著小辮,麵皮黃黃的小女孩。這是平日裏,眼裏全然不曾有過的情景。
我的思想中,自己隻有姐姐、妹妹,平常不曾見,或者看見也不在意過,今天才知道,原來村子裏,一班大的,還有這麽多小嫚姑子。
終於來了,我打小崇敬、至今尊敬的小學校長張可良——他左手拿了一個本子,右手有力地揮著,元帥一樣的氣勢,我們靜了下來。原來,張老師要統計我們的名字了。農村的孩子,名字好起,小名加上姓,再論上排行,就是學名。
我們村,以張姓為最多。我“侄子”小名叫鵬,加上姓,就叫張大鵬。於是,我的夥伴們就有了自己的學名——張強,張小強,張大明,張岩,張磊等,隻有我起名字,犯了一番難為。我行六,大人們也實在也無名可起,一直以小六吆唿我,我總不能叫張小六吧!於是,張校長頗費了一番腦子,忽然靈機一動,說:“今天是你們第一天上學集合,我看你就叫張集合罷!”於是,我就有了學名:張集合。
同學中,名字最文雅的,也就是校長自己的女兒,可能有個姐姐叫大芹的,她應該叫小芹,張校長給她登記的名字,卻是張亞芹。其餘的同學,因為不熟,也有姓曹的,姓王的、姓劉的、也就不十分去記憶。
我們終於正式上學了,書包裏多了二本嶄新的書,多了一支鉛筆、和幾粗皮本子。當然、小石子、彈弓、“尖”——短約十共分,兩頭削尖,用約一米長木棒,敲擊尖頭部分,使其蹦起,用木棒淩空抽去,擊的遠者為贏家,名為“打尖”——不過,上了學,坐課堂的時間多了,玩耍的時間少了,使得針對我們這一幫子,大爺、娘娘、叔叔、嬸嬸們,也略放下心來,得以掉轉頭來,去認真對付我們下邊的弟弟那一級新生頑頭去了。
年少不知愁滋味,亦不體會家長的愁滋味,小學階段,恐怕是學習、玩耍、吃飯、睡覺、四項因素的和,並未有特別自豪的個人英雄行為可言。唯獨感覺得混在一起的男孩,女孩、一年一年象灌過水的莊嫁苗,見長的很,尤其幾個小嫚姑子,臉越來越白,樹蔭下,白的拉去許多男同學的目光,陽光下,又能刺迷糊許多偷窺的眼睛。但行動上卻與女生有了嚴格的區分行為——什麽課桌三八線,分組遊戲,都相互離了遠遠的,全無有兄弟姊妹的親密勁。
年齡漸漸大了,男孩子們各自的脾氣性格也顯現出來。能“作業”(搗蛋、作輕微壞事)的以張多文、張多武為首。以前,與我比較好的張大鵬也追隨了他們幾個,日夜偷瓜果、掏鳥雀,無處不去。我與張大明、張磊幾個,性格漸顯懦弱,漸漸地與他們分了群,除了學習,幫家裏作些家務,玩耍的,多是重複童年時的小把戲。
時至七七、七八年的光景,日子似乎稍微好過了一些,兩個哥哥都已娶了嫂子,分出去單過了。姐姐也都嫁出去了,爹、娘領著我和小妹英子,到少了許多吃飯的。漸漸的,我的注意力便被剛滿周歲的小侄兒大波、小波吸引過去,一放學,便去逗弄他們倆個去了。
“小叔,快走,我對你說個事!”這天早晨,我背著書包剛出門,大鵬便站在胡同口喊“什麽事?”我一邊向他家門口跑,一邊問。
大鵬家就住在胡同口,所為胡同,比巷子稍寬一些,也就有二米半寬。我家住的稍往裏一些,也就差幾個門口,三十米的樣子。大鵬家門口是我上學必經之路。
“快走,我聽多文、多武說,咱班上來了一個東北小嫚,可奇怪了,見了老頭,老媽媽就叫爺爺、奶奶,不論輩。”我一聽也急了,和大鵬一前一後,向莊東頭學校跑去。
在農村,輩分是祖上流傳下來的等級製度,有著嚴格的界線,有的很大年紀的老頭,卻叫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叫“叔”。像大鵬,雖和我一般大,卻比我矮一輩,隻能作我的侄子。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輩份,是不可以亂“論”的。
“同學們,給你們介紹一下;今天,咱班上來了一個新同學,叫劉小芳,以後,就和同學們一塊學習了。張磊,你收拾一下,坐後一排,劉小芳,你就和張集合一個桌吧。”
我原來和張磊一個桌,坐前麵第二排當中。能占據這麽個好位置,全憑我越長越矮的個子。提前發育的女生,有好幾個都比高半頭。
我一看劉小芳大大方芳地走過來,朝我伸出手:“張同學,你好”!我原來通紅的臉,一下子恐怕又變的慘白,渾身汗便冒了出來。我仿佛聽到身後同學們嘻嘻地笑聲,羞得無地自容,也不答她的話,一天裏,身邊像六月天添了個火炭爐,使我坐立不安,老師講課,也未曾聽進去一分。那時侯,我也就是十二歲的光景。
生活困難時期,我們村出去闖東北的很多,尤其以去黑龍江的最為集中。農村人也義乎,有一個先去投奔親戚,落住了腳,便陸續地來信,約了兄弟朋友前去投靠。
我們村地處平原,大鍋飯年代,收成不好,孩子又多,也實在是吃不飽。聽說黑龍江、雞西市背靠大山、身旁大河,地廣人稀,出門隨便一采抓,野味、野菜、應有盡有。地土也肥沃。隨便刨一塊地,撒上種子,一年就夠吃的了。大山又出煤,勤快的山東人到了那裏,揀散煤賣,一冬也賺個百了八十塊的。
當年父親也曾動心前去投靠,實在是兒女太多,我“媽”(奶奶)又上了年紀,沒有去成。但黑龍江那邊的人來我們村,實在是稀罕事。並且還帶來了一這天整套我和小夥伴們從來沒聽到過的文明話,並且還公然守著大家夥的麵,當然夠我受一壺的了。
劉小芳果然大方,到我們班沒幾天,便和張亞芹、曹玉英、王小花等混的爛熟。她操著一口東北口音,努力地放慢說話速度,好讓她們聽懂。
我在邊上也支愣耳朵,努力地聽她說話,不亞於聽唱歌。加之劉小芳是第一個穿得花花綠綠,第一個臉和手一樣白淨,又坐在我的身邊,成了我的同桌,以當時的心思,當年沒有什麽天使的概念,但七仙女的神話還是有的,劉小芳是仙女無疑!直至以後“小芳”歌曲傳遍天下,我悔的腸子都青了——為什麽自己無德無才, 我經曆的事,會被別人寫了去——其實,歌曲 出現時,我恐怕作文也未曾寫好過一遍。
一天自習課,前排女孩子們老老實實地在學習,後幾排張多文、張多武、大鵬幾個不輕不重地胡鬧著,劉小芳 輕輕地用胳膊肘碰了我一下,用手順著桌子,推了一張紙條過來。 我一看上麵寫著“明天星期天,到 我家來玩。"
我心裏怦怦亂跳,抬頭看老師也未在教室內,同學們並未在意我們,便慌亂地把紙條夾在課本裏。因為時間長了,倒也沒有象第一次見麵、那句“你好”窘的那麽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