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元貞七年七月中,草原上已經進入到了秋季,牛羊漸肥。
突厥人沒有過八月十五的習俗,隻不過他們自稱是阿史那母狼的子孫,有拜月之習,加上突厥人還有事火的習俗。
所以每逢十五月圓之時,突厥貴族們在晚間都會點起篝火,望月而拜,然後大家載歌載舞,在篝火旁邊大吃大喝。
這是一種典型的原始崇拜,不用多說。
…………
七月初的時候,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便迴到了聖山腳下的突厥王庭。
這個時候突厥王庭已經非常熱鬧了,守護王庭的四個部族都聚攏在王庭附近,外圍則是奉汗令陸續趕來的突厥部落戰士。
可汗即將西征的消息,在草原上已經傳開,汗令去到草原各部的時候,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突厥部族,就都行動了起來。
散落在草原上的大大小小的突厥部落,都要響應突厥可汗的號召,部落的青壯男子紛紛拿上彎刀,背上弓箭,騎上戰馬,跟隨著部落的貴族們趕來王庭聚集成軍。
自從阿史那楊環登上汗位,草原上已經很多年沒有這麽熱鬧過了,想要在戰爭中獲得戰利品的人,都會感到振奮不已。
阿史那楊環按下了一個開關,釋放的則是草原遊牧民族好戰的野性,在草原上常年放牧,長相憨厚的牧民,在拿起彎刀的那一刻,便已露出了猙獰之態。
即便是部落中的奴隸,也想在戰爭中改變自己的地位。
至於部落貴族們,戰爭是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之一,他們和南邊的人不一樣,沒有什麽功業之類的想法,他們隻想看到敵人在自己眼前哀嚎。
征服男人,像牛羊一樣驅趕他們為自己效勞,並搶走他們的妻女和牛羊,供自己和子孫享用,這就是草原貴族們最為真實的想法。
多年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發生的突厥,終於掙脫了鐐銬,迸發出了如火般的熱情。
七月中,趕到王庭匯合的部落戰士越來越多,一片片的帳篷在聖山腳下鋪開,如雲般的牛羊被驅趕到了這裏,作為大軍西征的糧草。
戰爭還沒有開始,聖山腳下便已經彌漫出了血腥氣,大量的牛羊被宰殺,製作成肉幹,奶酒像水一樣分發了下去。
近五萬人的大軍正在慢慢成型,突厥積蓄多年的財富,也在快速的減少,成為大軍的養料,激起的則是戰士們野蠻的獸性。
來到王庭的人,幾乎都在談論著西域的財富,和那些在草原上已經很久不見蹤影的西域美人到底有著怎樣的妖嬈。
所以戰事還沒有開始,突厥人已經紅了眼睛。
如果換做是唐軍將士的話,那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士氣可用。
…………
突厥人可能腦子不太好用,但當他們發起戰爭的時候,他們無疑是一支極為可怕的力量,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
聚集到王庭這裏還隻是突厥西征大軍一部分,很多西方部落直接趕去了天下腳下,匯合薛延陀為首的鐵勒諸部的戰士。
可以想見的,突厥此次動員的大軍人數將超過十萬人。
因為與大唐交好的緣故,突厥南方的一些部落也可以貢獻出力量,派人來參加此次西征。
東邊的部族因為阿史那多聞叛亂,實力有所衰弱,不過各個部落的首領們還是帶著大批的附屬部族趕到了王庭。
這也是阿史那楊環在東邊的事情上向李破做出妥協的主要因素,她不太放心縮在遼東城中的阿史那多聞。
留下了一部分突厥部族,守住東邊的草原,另外明年就會匯合唐軍一起攻打遼東。
此時駐守大利城的阿史那羅恆,也開始接收唐人送來的軍械和盔甲,以及一些糧食,這些都是兩國盟約中說好了的。
也不費什麽事,大唐的代州三郡是李破起家的老巢,經營的非常好,那裏常年駐紮著大軍,糧草軍械都是現成的。
當然了,送給突厥人的都是這些年淘汰下來的舊物。
從元貞四年起,大唐便開始給各部軍旅大規模的配備新裝,主要是改良過後的刀弓等物,也沒有什麽技術大躍進,隻不過是新的軍械更加精良一些。
唐軍的邊軍當中,這次配備了大量的弩機,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是對付各種敵人的利器。
東海戰事因為環境和進程的原因,沒有趕上,主要其實就是弩機在海上容易受潮變形,耗損太過嚴重所致。
弩機比弓箭造價要高的多,大唐的邊軍數十萬人,這兩年配給各部的弩機數量也是參差不齊,想要重現前秦的輝煌,估計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隻是說起來,唐初時節,社會活躍度越來越高,如今關於工藝上的進展其實還沒有完全的展露出來罷了。
…………
送給突厥人的軍資大多都是淘汰產品,糧食也多是陳糧。
隻是對於突厥人來說,這些已經足夠了,能夠在戰事上得到南方中原王朝的大力支持,這都是哪輩子的事情了?
守著大利城多年沒有動地方的阿史那羅恆就感受到了來自大唐的溫暖,對押送軍資來到大利城的唐軍表達了感謝之情,並再次悄悄捎了一封書信到長安。
表示自己雖然是個突厥人,可卻很願意為大唐皇帝陛下效勞,有事盡管吩咐,他這裏絕對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挺多年了,這個胖子依舊左右逢源的活著,對王庭分外恭敬,對南邊的那位也是敬畏有加。
看上去他其實才是最不願意兩國交惡的人之一。
…………
七月十八,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召集突厥各部首領會於王庭,在盟會之上,阿史那楊環向天神進行了虔誠的禱告,曆數西突厥之罪狀,隨即發下汗令,征討西突厥叛臣。
七月二十,突厥大軍整裝待發。
大軍分為三部,分別由三位葉護可汗統領,全軍則由西方汗阿史那求羅統帥,驅趕著無數的牛羊,陸續開拔,向西而去。
戰爭的號角,在這一刻吹響,同樣也意味著突厥人的統一戰爭就此開始了……
突厥人沒有過八月十五的習俗,隻不過他們自稱是阿史那母狼的子孫,有拜月之習,加上突厥人還有事火的習俗。
所以每逢十五月圓之時,突厥貴族們在晚間都會點起篝火,望月而拜,然後大家載歌載舞,在篝火旁邊大吃大喝。
這是一種典型的原始崇拜,不用多說。
…………
七月初的時候,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便迴到了聖山腳下的突厥王庭。
這個時候突厥王庭已經非常熱鬧了,守護王庭的四個部族都聚攏在王庭附近,外圍則是奉汗令陸續趕來的突厥部落戰士。
可汗即將西征的消息,在草原上已經傳開,汗令去到草原各部的時候,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突厥部族,就都行動了起來。
散落在草原上的大大小小的突厥部落,都要響應突厥可汗的號召,部落的青壯男子紛紛拿上彎刀,背上弓箭,騎上戰馬,跟隨著部落的貴族們趕來王庭聚集成軍。
自從阿史那楊環登上汗位,草原上已經很多年沒有這麽熱鬧過了,想要在戰爭中獲得戰利品的人,都會感到振奮不已。
阿史那楊環按下了一個開關,釋放的則是草原遊牧民族好戰的野性,在草原上常年放牧,長相憨厚的牧民,在拿起彎刀的那一刻,便已露出了猙獰之態。
即便是部落中的奴隸,也想在戰爭中改變自己的地位。
至於部落貴族們,戰爭是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之一,他們和南邊的人不一樣,沒有什麽功業之類的想法,他們隻想看到敵人在自己眼前哀嚎。
征服男人,像牛羊一樣驅趕他們為自己效勞,並搶走他們的妻女和牛羊,供自己和子孫享用,這就是草原貴族們最為真實的想法。
多年沒有大規模對外戰爭發生的突厥,終於掙脫了鐐銬,迸發出了如火般的熱情。
七月中,趕到王庭匯合的部落戰士越來越多,一片片的帳篷在聖山腳下鋪開,如雲般的牛羊被驅趕到了這裏,作為大軍西征的糧草。
戰爭還沒有開始,聖山腳下便已經彌漫出了血腥氣,大量的牛羊被宰殺,製作成肉幹,奶酒像水一樣分發了下去。
近五萬人的大軍正在慢慢成型,突厥積蓄多年的財富,也在快速的減少,成為大軍的養料,激起的則是戰士們野蠻的獸性。
來到王庭的人,幾乎都在談論著西域的財富,和那些在草原上已經很久不見蹤影的西域美人到底有著怎樣的妖嬈。
所以戰事還沒有開始,突厥人已經紅了眼睛。
如果換做是唐軍將士的話,那就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士氣可用。
…………
突厥人可能腦子不太好用,但當他們發起戰爭的時候,他們無疑是一支極為可怕的力量,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
聚集到王庭這裏還隻是突厥西征大軍一部分,很多西方部落直接趕去了天下腳下,匯合薛延陀為首的鐵勒諸部的戰士。
可以想見的,突厥此次動員的大軍人數將超過十萬人。
因為與大唐交好的緣故,突厥南方的一些部落也可以貢獻出力量,派人來參加此次西征。
東邊的部族因為阿史那多聞叛亂,實力有所衰弱,不過各個部落的首領們還是帶著大批的附屬部族趕到了王庭。
這也是阿史那楊環在東邊的事情上向李破做出妥協的主要因素,她不太放心縮在遼東城中的阿史那多聞。
留下了一部分突厥部族,守住東邊的草原,另外明年就會匯合唐軍一起攻打遼東。
此時駐守大利城的阿史那羅恆,也開始接收唐人送來的軍械和盔甲,以及一些糧食,這些都是兩國盟約中說好了的。
也不費什麽事,大唐的代州三郡是李破起家的老巢,經營的非常好,那裏常年駐紮著大軍,糧草軍械都是現成的。
當然了,送給突厥人的都是這些年淘汰下來的舊物。
從元貞四年起,大唐便開始給各部軍旅大規模的配備新裝,主要是改良過後的刀弓等物,也沒有什麽技術大躍進,隻不過是新的軍械更加精良一些。
唐軍的邊軍當中,這次配備了大量的弩機,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是對付各種敵人的利器。
東海戰事因為環境和進程的原因,沒有趕上,主要其實就是弩機在海上容易受潮變形,耗損太過嚴重所致。
弩機比弓箭造價要高的多,大唐的邊軍數十萬人,這兩年配給各部的弩機數量也是參差不齊,想要重現前秦的輝煌,估計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隻是說起來,唐初時節,社會活躍度越來越高,如今關於工藝上的進展其實還沒有完全的展露出來罷了。
…………
送給突厥人的軍資大多都是淘汰產品,糧食也多是陳糧。
隻是對於突厥人來說,這些已經足夠了,能夠在戰事上得到南方中原王朝的大力支持,這都是哪輩子的事情了?
守著大利城多年沒有動地方的阿史那羅恆就感受到了來自大唐的溫暖,對押送軍資來到大利城的唐軍表達了感謝之情,並再次悄悄捎了一封書信到長安。
表示自己雖然是個突厥人,可卻很願意為大唐皇帝陛下效勞,有事盡管吩咐,他這裏絕對沒有不答應的道理……
挺多年了,這個胖子依舊左右逢源的活著,對王庭分外恭敬,對南邊的那位也是敬畏有加。
看上去他其實才是最不願意兩國交惡的人之一。
…………
七月十八,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召集突厥各部首領會於王庭,在盟會之上,阿史那楊環向天神進行了虔誠的禱告,曆數西突厥之罪狀,隨即發下汗令,征討西突厥叛臣。
七月二十,突厥大軍整裝待發。
大軍分為三部,分別由三位葉護可汗統領,全軍則由西方汗阿史那求羅統帥,驅趕著無數的牛羊,陸續開拔,向西而去。
戰爭的號角,在這一刻吹響,同樣也意味著突厥人的統一戰爭就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