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突厥王賬反應之遲鈍讓李破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突厥東西兩部相互仇視,成為宿敵已經有數十年了,射貴可汗率軍東征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那一戰東西突厥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因隋末戰亂,以及始畢可汗兩次南征而聲勢大增的東西突厥,無可挽迴的走向了衰弱。
統葉護可汗繼位之時,西突厥還內訌了一場。
這些年大家都能冷靜而又理智的相互對待,多數都源於各自傷痕累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舔舐傷口。
十來年過後,有人便又握緊了刀槍,準備向對方發難了。
突厥王庭作為西突厥最直接的威脅,統葉護可汗和他的臣子們竟然毫無防備?有點說不過去啊……
突厥王庭的異動,大唐在元貞六年便已察覺,當然了,這也少不了大唐一直悄悄推波助瀾的因素在裏麵。
比如說元貞四年兩國會盟之時,李破就曾跟阿史那楊環探討過西域的情勢,稍稍表明了大唐的立場。
就像當年他開玩笑一樣建議阿史那楊環把王庭遷迴突厥聖山腳下是一個道理,聽不聽的在於突厥人自己,反正話我是說到了。
…………
不管怎麽說,李碧和朝中重臣們稍稍商量了一下,便給出了幾條建議,最終的決定權還在皇帝自己。
事關東西突厥,此乃國朝大事無疑,李碧和朝臣無法自決,於是一封書信便來到了黃河岸邊。
蕭禹和溫彥博都主張拖住西突厥來使,讓他們留在長安,一直到秋天。
不用問,他們看重的還是大唐的信譽問題,覺得大唐在形勢不算明朗之時,應該采取更為穩妥的中立立場。
維持住與西突厥的表麵友善,畢竟當年兩家也是簽訂了盟約的。
而剛上任不久的範文進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西突厥使者來到長安,皇帝正趕去與突厥可汗會盟,西突厥來使又不是傻子。
在這種時候,大唐和突厥王庭會盟意味著什麽,他們應該清楚的很。
為免走漏風聲,不如當即斬殺來使,反正事情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又何必跟西突厥人多此一舉的虛與委蛇?
難道說使者活著迴到西突厥,還能讓統葉護可汗感恩戴德不成?
聽上去就能明顯的感覺到,這是真小人和偽君子之間的爭辯,是做個小人呢,還是做個偽君子?
李破在心裏不由的罵起了娘,這些混賬東西,想看我的笑話?
…………
當然了,也沒什麽好猶豫的,統葉護可汗很快就會成為流亡政權了,如果他像處羅可汗有那麽一點聰明的話,應該不會被捉住。
依照現在的形勢看,他基本上不會有絕地反擊的機會,大部分戰爭的結局往往都在戰爭之前就已注定。
西突厥的戰略形勢非常嚴峻,他們正在跟西邊的波斯人交戰,又將要迎來東邊同族的攻擊。
大唐也大致上做好了出兵西域的準備,最後選擇是袖手旁觀,還是兵出玉門,對於西突厥王賬來說,都不是什麽好消息。
四麵皆敵,人和盡失,無險可守之下,天時地利也無多少可峙之處,光從戰略上來說,已無多少懸念。
至於西突厥人能不能創造一下奇跡,那就不太好說了。
西突厥想要創造一個奇跡,需要做好三件事就成。
在西邊擊退波斯人的侵擾,當然了,那必須是得到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才行。
在東北方向,擊敗突厥王庭的西征大軍,那一定是一場分外慘烈的戰事,需要西突厥人拚盡全力去應付。
而同時呢,西突厥還要穩定住內部,不論是西域諸國的國王,還是突厥人的附屬部族,能不能在關鍵時刻跟你站在一處,也是影響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最後的勝利者還真就是西突厥,那他們隨後麵對的可能就是衝出玉門關的唐軍了……
也不能說西突厥毫無機會,戰爭往往是個能夠創造奇跡的領域,可統葉護可汗……雖然沒見到其人,李破卻覺著那人並不具備創造奇跡的素質。
…………
李破心裏已有了決定,不過當晚他還把吏部侍郎房玄齡,戶部侍郎武士彠,左翊衛將軍侯君集,右翊衛將軍裴行儼招來營帳之中商議了一下。
房玄齡這個倒黴蛋最近牽扯進了科場桉中,之前主持削減冗官之事,這兩年也沒少受了參劾。
隻是這人才能了得,是個知道該做什麽的人,而且情商很高,深諳為官之道,在三省六部的官員之中,頗有威望。
本來房玄齡並不在隨扈的名單之上,應該是顏師古跟著過來,顏師古是做過散騎常侍的人,知道李破的喜好,不論是參讚政務,還是做個書記都成。
隻是臨行之時最終還是改了房喬,李破自然是出於維護之心,想稍稍拉這廝一把,讓他不用麵對很有可能是針對他發起了風波。
當然了,也許是多此一舉,以房玄齡之能,這種小場麵應該是能自己應付自如的。
沒看之前桉子都查到了他的頭上,他還不緊不慢的隔了好幾天,才借著稟報政務的機會見駕,並為自己辯解了幾句。
李破就問他,你覺著是你那府中管事自作主張,還是有人意欲構陷?
人家答的是,臣身涉其中,為避嫌猜,怎敢妄言?再說了,陛下見到臣來,未曾有一句加罪之詞,顯然是知道臣的為人,這樣的話,臣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不是原話,可大致上就是這麽個意思,他用幾句話,以及這些天來的實際行動,直接將君臣間的信任拉滿。
意思也很明白,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君臣相得至此,死亦無憾矣。
你瞧瞧這情商,李破也不得不給這廝在心裏點個讚,房喬耍的不是什麽小心眼,走的是堂皇大道。
這樣的人在曆朝曆代都不多見,用的好了,都是可以付之以國事,托之以腹心的人物。
而且唐初人物,房玄齡也許不是最為傑出的那一個,因為開國之際,必定英傑輩出,沒有誰能獨占鼇頭,隻能說是各有千秋。
隻是房玄齡,杜如晦的組合,卻為人所津津樂道,李破自然也是知道的,李靖,長孫無忌,房玄齡,岑文本,魏征,徐世績等人,甚或是侯君集,褚遂良等人,都在此列,任用他們,不用擔心才能不夠,隻需防著他們坐大難製即可。
這些都是唐初鼎鼎大名的人傑,隻要稍加扶持,就能有一番作為,省心的很。
而且老中青都有,能夠用很多年,不用擔心人才斷代的問題。
不過最讓李破得意的地方不在於此,依葫蘆畫瓢那是庸人行徑,他李破當了皇帝,自然要走自己的路。
在人才之上,諸如溫彥博,王澤,尉遲偕兄弟,範文進,張倫,宇文鑊,陳圓等人,在另外一個時空當中皆是籍籍無名之輩。
如今怎麽樣,還不是都能在他治下獨當一麵,和前麵那些人比起來,也不差什麽。
而這些人才是他最可依仗的心腹之臣。
…………
營帳之中點起了火把,火光飄搖中,李破看著臉上皆帶疲憊的幾個臣下,也不廢話,直接說道:“長安急報,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遣使者到了長安。
東西突厥如今劍拔弩張,隻差一戰,統葉護可汗遣使入唐為的什麽,想來卿等也都能明白。
卿等覺得,朕該如何迴複於他?
走了這麽遠的路,大家都累了,隻管暢所欲言,也好早早迴去休息。”
營帳中安靜了下來,李破也不著急,飲著燒好的茶湯,等待著臣下們說話。
先開口的是戶部侍郎武士彠,而他身為戶部侍郎,必然是從戶部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事已至此,依臣之見,不如順勢向西突厥王賬討要些財貨。
試探一下西突厥之國力,答應的痛快,說明國力還盛,便可知會突厥王庭,讓他們小心一些。
若是當此之時,還跟大唐討價還價,臣覺得西突厥便不足為慮了。”
這個觀點倒是很新鮮,李破點著頭以示讚許,要不怎麽說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呢,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古人誠不欺我也。
嗯,嗯,老武這個商人當官終於有點樣子了,就是出的這主意還是有點上不得台麵。
侯君集很有銳氣,聽完立馬不客氣的反駁道:“西突厥使者入唐,怎麽還能讓他們迴去呢?
臣以為不如殺之,把人頭送給可汗,以堅其西征之心。”
李破看著臉色蠟黃的侯君集笑了笑,侯君集的建言也很合他心意。
侯君集今年剛晉的左翊衛將軍,得的是左翊衛大將軍張倫的舉薦,正趕上出使吐蕃的功勞還沒有發下,所以侯君集就很順利的加官進爵了。
侯君集之前算是處於放養狀態的後起之秀,率軍投唐的時候,李破見了他一次,之後就再沒有怎麽關注過這人。
要不怎麽說是金子到了哪裏都會發光呢,這人在涼州任上,助左監門大將軍龐玉,擊敗了二十萬的吐穀渾人。
後來也不知怎麽和程大胡子勾搭在了一起,程大胡子走到哪,都要帶著這人……聽上去就不怎麽對味。
突厥東西兩部相互仇視,成為宿敵已經有數十年了,射貴可汗率軍東征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情。
那一戰東西突厥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因隋末戰亂,以及始畢可汗兩次南征而聲勢大增的東西突厥,無可挽迴的走向了衰弱。
統葉護可汗繼位之時,西突厥還內訌了一場。
這些年大家都能冷靜而又理智的相互對待,多數都源於各自傷痕累累,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來舔舐傷口。
十來年過後,有人便又握緊了刀槍,準備向對方發難了。
突厥王庭作為西突厥最直接的威脅,統葉護可汗和他的臣子們竟然毫無防備?有點說不過去啊……
突厥王庭的異動,大唐在元貞六年便已察覺,當然了,這也少不了大唐一直悄悄推波助瀾的因素在裏麵。
比如說元貞四年兩國會盟之時,李破就曾跟阿史那楊環探討過西域的情勢,稍稍表明了大唐的立場。
就像當年他開玩笑一樣建議阿史那楊環把王庭遷迴突厥聖山腳下是一個道理,聽不聽的在於突厥人自己,反正話我是說到了。
…………
不管怎麽說,李碧和朝中重臣們稍稍商量了一下,便給出了幾條建議,最終的決定權還在皇帝自己。
事關東西突厥,此乃國朝大事無疑,李碧和朝臣無法自決,於是一封書信便來到了黃河岸邊。
蕭禹和溫彥博都主張拖住西突厥來使,讓他們留在長安,一直到秋天。
不用問,他們看重的還是大唐的信譽問題,覺得大唐在形勢不算明朗之時,應該采取更為穩妥的中立立場。
維持住與西突厥的表麵友善,畢竟當年兩家也是簽訂了盟約的。
而剛上任不久的範文進則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西突厥使者來到長安,皇帝正趕去與突厥可汗會盟,西突厥來使又不是傻子。
在這種時候,大唐和突厥王庭會盟意味著什麽,他們應該清楚的很。
為免走漏風聲,不如當即斬殺來使,反正事情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又何必跟西突厥人多此一舉的虛與委蛇?
難道說使者活著迴到西突厥,還能讓統葉護可汗感恩戴德不成?
聽上去就能明顯的感覺到,這是真小人和偽君子之間的爭辯,是做個小人呢,還是做個偽君子?
李破在心裏不由的罵起了娘,這些混賬東西,想看我的笑話?
…………
當然了,也沒什麽好猶豫的,統葉護可汗很快就會成為流亡政權了,如果他像處羅可汗有那麽一點聰明的話,應該不會被捉住。
依照現在的形勢看,他基本上不會有絕地反擊的機會,大部分戰爭的結局往往都在戰爭之前就已注定。
西突厥的戰略形勢非常嚴峻,他們正在跟西邊的波斯人交戰,又將要迎來東邊同族的攻擊。
大唐也大致上做好了出兵西域的準備,最後選擇是袖手旁觀,還是兵出玉門,對於西突厥王賬來說,都不是什麽好消息。
四麵皆敵,人和盡失,無險可守之下,天時地利也無多少可峙之處,光從戰略上來說,已無多少懸念。
至於西突厥人能不能創造一下奇跡,那就不太好說了。
西突厥想要創造一個奇跡,需要做好三件事就成。
在西邊擊退波斯人的侵擾,當然了,那必須是得到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才行。
在東北方向,擊敗突厥王庭的西征大軍,那一定是一場分外慘烈的戰事,需要西突厥人拚盡全力去應付。
而同時呢,西突厥還要穩定住內部,不論是西域諸國的國王,還是突厥人的附屬部族,能不能在關鍵時刻跟你站在一處,也是影響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最後的勝利者還真就是西突厥,那他們隨後麵對的可能就是衝出玉門關的唐軍了……
也不能說西突厥毫無機會,戰爭往往是個能夠創造奇跡的領域,可統葉護可汗……雖然沒見到其人,李破卻覺著那人並不具備創造奇跡的素質。
…………
李破心裏已有了決定,不過當晚他還把吏部侍郎房玄齡,戶部侍郎武士彠,左翊衛將軍侯君集,右翊衛將軍裴行儼招來營帳之中商議了一下。
房玄齡這個倒黴蛋最近牽扯進了科場桉中,之前主持削減冗官之事,這兩年也沒少受了參劾。
隻是這人才能了得,是個知道該做什麽的人,而且情商很高,深諳為官之道,在三省六部的官員之中,頗有威望。
本來房玄齡並不在隨扈的名單之上,應該是顏師古跟著過來,顏師古是做過散騎常侍的人,知道李破的喜好,不論是參讚政務,還是做個書記都成。
隻是臨行之時最終還是改了房喬,李破自然是出於維護之心,想稍稍拉這廝一把,讓他不用麵對很有可能是針對他發起了風波。
當然了,也許是多此一舉,以房玄齡之能,這種小場麵應該是能自己應付自如的。
沒看之前桉子都查到了他的頭上,他還不緊不慢的隔了好幾天,才借著稟報政務的機會見駕,並為自己辯解了幾句。
李破就問他,你覺著是你那府中管事自作主張,還是有人意欲構陷?
人家答的是,臣身涉其中,為避嫌猜,怎敢妄言?再說了,陛下見到臣來,未曾有一句加罪之詞,顯然是知道臣的為人,這樣的話,臣又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不是原話,可大致上就是這麽個意思,他用幾句話,以及這些天來的實際行動,直接將君臣間的信任拉滿。
意思也很明白,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君臣相得至此,死亦無憾矣。
你瞧瞧這情商,李破也不得不給這廝在心裏點個讚,房喬耍的不是什麽小心眼,走的是堂皇大道。
這樣的人在曆朝曆代都不多見,用的好了,都是可以付之以國事,托之以腹心的人物。
而且唐初人物,房玄齡也許不是最為傑出的那一個,因為開國之際,必定英傑輩出,沒有誰能獨占鼇頭,隻能說是各有千秋。
隻是房玄齡,杜如晦的組合,卻為人所津津樂道,李破自然也是知道的,李靖,長孫無忌,房玄齡,岑文本,魏征,徐世績等人,甚或是侯君集,褚遂良等人,都在此列,任用他們,不用擔心才能不夠,隻需防著他們坐大難製即可。
這些都是唐初鼎鼎大名的人傑,隻要稍加扶持,就能有一番作為,省心的很。
而且老中青都有,能夠用很多年,不用擔心人才斷代的問題。
不過最讓李破得意的地方不在於此,依葫蘆畫瓢那是庸人行徑,他李破當了皇帝,自然要走自己的路。
在人才之上,諸如溫彥博,王澤,尉遲偕兄弟,範文進,張倫,宇文鑊,陳圓等人,在另外一個時空當中皆是籍籍無名之輩。
如今怎麽樣,還不是都能在他治下獨當一麵,和前麵那些人比起來,也不差什麽。
而這些人才是他最可依仗的心腹之臣。
…………
營帳之中點起了火把,火光飄搖中,李破看著臉上皆帶疲憊的幾個臣下,也不廢話,直接說道:“長安急報,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遣使者到了長安。
東西突厥如今劍拔弩張,隻差一戰,統葉護可汗遣使入唐為的什麽,想來卿等也都能明白。
卿等覺得,朕該如何迴複於他?
走了這麽遠的路,大家都累了,隻管暢所欲言,也好早早迴去休息。”
營帳中安靜了下來,李破也不著急,飲著燒好的茶湯,等待著臣下們說話。
先開口的是戶部侍郎武士彠,而他身為戶部侍郎,必然是從戶部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事已至此,依臣之見,不如順勢向西突厥王賬討要些財貨。
試探一下西突厥之國力,答應的痛快,說明國力還盛,便可知會突厥王庭,讓他們小心一些。
若是當此之時,還跟大唐討價還價,臣覺得西突厥便不足為慮了。”
這個觀點倒是很新鮮,李破點著頭以示讚許,要不怎麽說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呢,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古人誠不欺我也。
嗯,嗯,老武這個商人當官終於有點樣子了,就是出的這主意還是有點上不得台麵。
侯君集很有銳氣,聽完立馬不客氣的反駁道:“西突厥使者入唐,怎麽還能讓他們迴去呢?
臣以為不如殺之,把人頭送給可汗,以堅其西征之心。”
李破看著臉色蠟黃的侯君集笑了笑,侯君集的建言也很合他心意。
侯君集今年剛晉的左翊衛將軍,得的是左翊衛大將軍張倫的舉薦,正趕上出使吐蕃的功勞還沒有發下,所以侯君集就很順利的加官進爵了。
侯君集之前算是處於放養狀態的後起之秀,率軍投唐的時候,李破見了他一次,之後就再沒有怎麽關注過這人。
要不怎麽說是金子到了哪裏都會發光呢,這人在涼州任上,助左監門大將軍龐玉,擊敗了二十萬的吐穀渾人。
後來也不知怎麽和程大胡子勾搭在了一起,程大胡子走到哪,都要帶著這人……聽上去就不怎麽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