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元貞六年五月間,從半島上送過來的百濟降俘陸續到達了滎陽。
他們人數少,也就三四萬人。
百濟和倭國不一樣,因為有新羅的關係,朝廷對百濟手下留情,沒有像在倭國那樣,窮搜山野,把人都弄迴到大唐來。
不過進攻高句麗的前進基地已然成型,元貞六年開春,又陸陸續續向半島上增兵數萬,和高句麗開戰的跡象越來越是明顯。
倭人那邊也是三四月間,便開始裝船送人過來。
不過先期到達的倭人都被留在了南邊,一些船工匠人,補充進了南邊的各個船塢,有些海上經驗比較豐富的倭人漁民,則進入了水軍當中。
李破是沒親眼看到那邊的情形,倭人在明白過來自己已經亡國之後,踴躍賣身,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你爭我奪,兇殺案不斷上演,把他們的兇惡和野蠻表現的淋漓盡致。
反而是對那些把苦難加諸於他們身上的唐人,卻被他們敬若神明,隻要唐人一聲令下,不管你官職大小,定是如驅羊群,絲毫不敢違抗。
島上倭人的秉性,在這個時候已然表現的分外具體。
…………
大批的倭人從江南上岸,李靖做的很細致,把有用的人都挑了出來,先運過來的就是這些人,地方官吏也做好了接收的準備。
這點人分散在江南的地麵上,幾乎引不起太多的波瀾。
先來的倭人有技能防身,可以保得一家平安,在官府指定之處居住,將會在各處為大唐的繁榮做出貢獻。
等到後續的倭人再來,待遇則直線下降,他們就是標準的外來務工人員了。
大唐已經沒什麽奴隸的說法,隻有奴仆,流民,賤役等等,比之幾百上千年以前,文明進步了許多。
倭人來了,則很快便被冠之以倭奴的稱唿,是比流民,奴仆等還要低賤的階層。
官府隨即發布政令,倭奴不得與唐人通婚,不得務農從商等等,幾乎堵死了倭人所有出路,固定了他們的階層。
男人為奴,女子為娼,這是五胡入主中原之初,對待北方漢人的舊規,曾經激起了漢人無數的反抗,如今又被人翻了出來,用到了倭人身上。
倭人中的貴族則被斬殺殆盡,什麽天皇不天皇的,也就再也無人提及。
東邊的島上算是清淨了下來,大唐的東海都護府順勢開張,如今主要做的就是搜羅藏身於山間密林當中的倭人餘孽,不給他們任何死灰複燃的機會。
到了大唐元貞六年六月間,李靖迴軍北上新羅,滅倭之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隻是這場戰事餘波未平,一些倭人逃去了琉球列島,中原古稱夷洲,在倭國西南,也有國王民眾。
他們曆來和倭國來往頻繁,推古女王執政時期,琉球國成為了倭國的藩屬。
這得益於楊廣的操弄,他派人去幾次招琉球國王入見,人家沒搭理他,於是楊廣惱羞成怒,派兵去攻打了琉球國,把人家的“宮殿”都給燒了,還俘獲了不少人迴來。
琉球國差點被滅了,依舊硬氣的沒向楊廣低頭,轉頭就投靠了倭人。
如今過去了二三十年,大唐派兵把倭國給滅了,因為倭國覆滅的太快,去年琉球那邊沒反應過來。
今年隨著倭人逃到琉球,琉球人被嚇的不輕,又迴想起了當年痛苦的記憶,覺著不能坐以待斃,擎等著人過來燒他們的屋子。
於是琉球不情不願的派出了使者,帶上島上的特產,來討大唐皇帝陛下的歡心了,反應有點慢。
隻是大唐海上事業開展了起來,琉球就再非海外之夷洲了,倭國即滅,琉球也是觸手可及。
琉球使者從江南登岸,立即被人護送到了洛陽。
這個時候,洛陽已經出現了倭人的身影,大批衣衫襤褸,麵目黝黑,身材矮小的倭人男女被驅趕著,絡繹於道途之上。
人數有十餘萬之眾,其中一大部分都會在各處被留下來,現在朝廷最為關注的是運河的疏通,所以倭人勞工這兩年主要的任務就是疏通河道。
被送來洛陽的,則要用在河南各種工程當中,按照裴矩等人的想法首先就是把洛陽城的裏裏外外好好修繕一番。
隻不過皇帝在洛陽,一句話就把倭人送去修繕道路,溝渠等農用設施工程了。
洛陽的宮殿,民居不急,李破在意的是民生,這點倭人和百濟人還不夠數,隻能算是緩解了一下大唐的用工荒而已。
李破的目光已經轉向了半島,高句麗這塊肥肉也是到了該下嘴的時候了,讓他有些猶豫的是,今年開戰還是等明年再說?
他傾向於再等一等。
一個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聞還在遼東遊逛,被掏了老巢的他也不知有何想法,今年下半段應該能見個分曉。
二來就是李靖迴軍半島,需要好好休整一下,而且兵卒常年征戰在外,是不是有了思鄉之情?
李破自己就是領兵之人,知道作戰之不易,如非海外路途遙遠,來往不便,不然這會其實就應該把李靖所部召迴來,如今這樣讓大軍來迴奔波,很難維持住大軍士氣。
等到李靖迴軍半島,半島上的唐軍已增至二十餘萬眾,朝廷負擔猛增,如果大軍要在半島上過冬的話,這個秋天戶部和兵部都得做好吐血的準備。
所以朝中主張今秋攻高句麗的聲音越來越多,主要症結就在於糧草之上,太費勁了,而且路途上的損耗極其驚人。
大唐這幾年攢下的那點家底,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如今十幾二十萬的倭人登岸,吃穿上還得戶部來操心,把蘇亶等人心疼的不行,私下裏估計沒少埋怨了陛下不緊不慢的戰略。
李破最近時常耳根子發燙,許就是這廝在作祟。
…………
六月下旬,琉球使者來到了洛陽,緊跟著就是吐蕃大捷的消息從長安送了過來。
腳趕腳的,新羅真我王金德曼挾其妹新羅王女金勝曼等人也來到洛陽,覲見大唐皇帝陛下……
他們人數少,也就三四萬人。
百濟和倭國不一樣,因為有新羅的關係,朝廷對百濟手下留情,沒有像在倭國那樣,窮搜山野,把人都弄迴到大唐來。
不過進攻高句麗的前進基地已然成型,元貞六年開春,又陸陸續續向半島上增兵數萬,和高句麗開戰的跡象越來越是明顯。
倭人那邊也是三四月間,便開始裝船送人過來。
不過先期到達的倭人都被留在了南邊,一些船工匠人,補充進了南邊的各個船塢,有些海上經驗比較豐富的倭人漁民,則進入了水軍當中。
李破是沒親眼看到那邊的情形,倭人在明白過來自己已經亡國之後,踴躍賣身,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你爭我奪,兇殺案不斷上演,把他們的兇惡和野蠻表現的淋漓盡致。
反而是對那些把苦難加諸於他們身上的唐人,卻被他們敬若神明,隻要唐人一聲令下,不管你官職大小,定是如驅羊群,絲毫不敢違抗。
島上倭人的秉性,在這個時候已然表現的分外具體。
…………
大批的倭人從江南上岸,李靖做的很細致,把有用的人都挑了出來,先運過來的就是這些人,地方官吏也做好了接收的準備。
這點人分散在江南的地麵上,幾乎引不起太多的波瀾。
先來的倭人有技能防身,可以保得一家平安,在官府指定之處居住,將會在各處為大唐的繁榮做出貢獻。
等到後續的倭人再來,待遇則直線下降,他們就是標準的外來務工人員了。
大唐已經沒什麽奴隸的說法,隻有奴仆,流民,賤役等等,比之幾百上千年以前,文明進步了許多。
倭人來了,則很快便被冠之以倭奴的稱唿,是比流民,奴仆等還要低賤的階層。
官府隨即發布政令,倭奴不得與唐人通婚,不得務農從商等等,幾乎堵死了倭人所有出路,固定了他們的階層。
男人為奴,女子為娼,這是五胡入主中原之初,對待北方漢人的舊規,曾經激起了漢人無數的反抗,如今又被人翻了出來,用到了倭人身上。
倭人中的貴族則被斬殺殆盡,什麽天皇不天皇的,也就再也無人提及。
東邊的島上算是清淨了下來,大唐的東海都護府順勢開張,如今主要做的就是搜羅藏身於山間密林當中的倭人餘孽,不給他們任何死灰複燃的機會。
到了大唐元貞六年六月間,李靖迴軍北上新羅,滅倭之事算是告一段落了。
隻是這場戰事餘波未平,一些倭人逃去了琉球列島,中原古稱夷洲,在倭國西南,也有國王民眾。
他們曆來和倭國來往頻繁,推古女王執政時期,琉球國成為了倭國的藩屬。
這得益於楊廣的操弄,他派人去幾次招琉球國王入見,人家沒搭理他,於是楊廣惱羞成怒,派兵去攻打了琉球國,把人家的“宮殿”都給燒了,還俘獲了不少人迴來。
琉球國差點被滅了,依舊硬氣的沒向楊廣低頭,轉頭就投靠了倭人。
如今過去了二三十年,大唐派兵把倭國給滅了,因為倭國覆滅的太快,去年琉球那邊沒反應過來。
今年隨著倭人逃到琉球,琉球人被嚇的不輕,又迴想起了當年痛苦的記憶,覺著不能坐以待斃,擎等著人過來燒他們的屋子。
於是琉球不情不願的派出了使者,帶上島上的特產,來討大唐皇帝陛下的歡心了,反應有點慢。
隻是大唐海上事業開展了起來,琉球就再非海外之夷洲了,倭國即滅,琉球也是觸手可及。
琉球使者從江南登岸,立即被人護送到了洛陽。
這個時候,洛陽已經出現了倭人的身影,大批衣衫襤褸,麵目黝黑,身材矮小的倭人男女被驅趕著,絡繹於道途之上。
人數有十餘萬之眾,其中一大部分都會在各處被留下來,現在朝廷最為關注的是運河的疏通,所以倭人勞工這兩年主要的任務就是疏通河道。
被送來洛陽的,則要用在河南各種工程當中,按照裴矩等人的想法首先就是把洛陽城的裏裏外外好好修繕一番。
隻不過皇帝在洛陽,一句話就把倭人送去修繕道路,溝渠等農用設施工程了。
洛陽的宮殿,民居不急,李破在意的是民生,這點倭人和百濟人還不夠數,隻能算是緩解了一下大唐的用工荒而已。
李破的目光已經轉向了半島,高句麗這塊肥肉也是到了該下嘴的時候了,讓他有些猶豫的是,今年開戰還是等明年再說?
他傾向於再等一等。
一個是突厥突利汗阿史那多聞還在遼東遊逛,被掏了老巢的他也不知有何想法,今年下半段應該能見個分曉。
二來就是李靖迴軍半島,需要好好休整一下,而且兵卒常年征戰在外,是不是有了思鄉之情?
李破自己就是領兵之人,知道作戰之不易,如非海外路途遙遠,來往不便,不然這會其實就應該把李靖所部召迴來,如今這樣讓大軍來迴奔波,很難維持住大軍士氣。
等到李靖迴軍半島,半島上的唐軍已增至二十餘萬眾,朝廷負擔猛增,如果大軍要在半島上過冬的話,這個秋天戶部和兵部都得做好吐血的準備。
所以朝中主張今秋攻高句麗的聲音越來越多,主要症結就在於糧草之上,太費勁了,而且路途上的損耗極其驚人。
大唐這幾年攢下的那點家底,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
如今十幾二十萬的倭人登岸,吃穿上還得戶部來操心,把蘇亶等人心疼的不行,私下裏估計沒少埋怨了陛下不緊不慢的戰略。
李破最近時常耳根子發燙,許就是這廝在作祟。
…………
六月下旬,琉球使者來到了洛陽,緊跟著就是吐蕃大捷的消息從長安送了過來。
腳趕腳的,新羅真我王金德曼挾其妹新羅王女金勝曼等人也來到洛陽,覲見大唐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