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傍晚,王氏宅邸正堂之中,燈火通明。
堂上盤膝而坐的足有二十餘人。
這些人大多一身文氣,麵容陳靜,衣袍舒緩,沒人疾言厲色的說話,言談之間吐字清晰,話語不疾不徐。
所謂的衣冠華族,在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談之中,盡顯無疑。
這就是傳承,傳承不是家業,而是一種氣質。
和關西門閥相比,他們少了幾分奢華之氣,更少了彪悍和頤指氣使的跋扈,多了十分的內斂和謙雅。
顯然,這既是他們立足於世的根本,同樣也是禁錮他們的牢籠。
廳堂中長幼有序,說話的人彬彬有禮,二十多人聚在一起,卻並不嘈雜。
可你要以為此時他們各個心平氣和,那就錯了。
他們爭論的很激烈。
因為今日午時過後,代州行軍總管李破來至王氏宅邸之外,本來,主宅已經得了消息,家中主事之人都聚集在宅門之前,隻等貴客光臨。
說實話,這個時候,王氏中人不乏驕意,他們向新的並代兩州之主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不然的話,李雲內也不會親自登門造訪。
雖然來的突然了些,可對於王氏而言,卻至關重要,王氏是有著自己的尊嚴的,他們即便屈身侍奉於人,也很想得到一個類似於三顧茅廬的結果。
而這樣的想法,對於像王氏這樣的門閥大族而言,其實並不稀奇。
他們對上位者不會太過倨傲,很多時候,隻要對方有所善意,他們便也會給予對方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並為之奔走效力。
可你要是欺辱他們,他們也有著很多法子,讓你正視他們的威嚴。
當初和太原留守李淵的相處,其實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相互試探,最終的結果還是一如所料的相互妥協。
隻不過,王氏受了一次重擊,被打的有點蒙而已。
等到了齊王李元吉主政太原,和王氏的關係迅速惡化,不是他們不想與之親近友好,實際上,就是李元吉沒太給他們這個機會,並屢屢碰觸到了他們的底線而已。
如今晉陽換了一番天地,他們其實比李破更加急迫的需要新的主政者的表現出善意,因為他們出於憤怒和擔憂,已經斷絕了一條後路。
實際上,就是一句話,王氏需要李破,有甚於李破需要王氏,就是這麽一迴事兒而已。
所以,當這個可以說會決定王氏將來命運的關鍵時刻來臨的時候,他們不敢有所怠慢,確實是想著鄭而重之的將貴客請進來,好好的談一談。
不得不說,這事兒有些倉促,因為他們還不怎麽清楚李破其人的秉性和喜惡,這也是個關西人,會不會像李淵那麽狡詐多變,會不會像李元吉那樣跋扈張狂?
誰也說不清楚,自代州三郡易主,一直到李破南下晉陽,時間太短了些,關於李破其人的傳聞有很多,可王氏子弟能近其身邊者……
說來可笑,王氏在李破賬下任職的,都屬於王氏旁支,而且,對王氏主支還都沒什麽好感,差不多也都破門而出,另立家族了。
這真的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諷刺。
當然,現在情形應是有所不同的時候了,王氏舉族投效,應該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才對,沒有人能對他們這樣的家族置之不理。
可就在他們懷著無比複雜的心情,準備迎接這位登門的時候,卻有人來報。
其人在王氏圍牆之外轉了一圈,調頭走了。
這就有點嚇人了,而且,又有宇文歆在其人身邊……
王氏族人多有慌張,他們都知道,每逢大事有靜氣的道理,可真能做到泰山本於前而麵不改色的人,又有幾個?
好雄辯的王綺也沒跑了,被叫到大堂,詢問了個仔細,估計這一圈下來,王綺這個王氏才女,應該就比較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所在了。
當晚,王氏能說得上話的族人便都聚於了一處。
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了王氏的將來。
按照王氏的規矩,從長到幼,依次發言,各抒己見,最後再相互辯駁,共同討論,很有些民主作風。
實際上,商量了半個晚上,廳堂中的王氏族人差不多也就分成了三派。
膽子小些的,隱隱綽綽就說,李破在王氏家門之外,跟王氏女聊了半晌,而且李破其人年紀輕輕,便位高權重,怕是起了慕艾之心,有了求凰之意,不如就此聯姻,不說得一強援吧,也能讓家門中人少上幾分忐忑。
這個時候,他們到也不說什麽,家中女子跟外人暗通款曲,有辱門風之類的話了。
保守一些的,則是以為,如今天下大亂,晉陽這裏幾經波折,王氏族人死傷眾多,李淵父子不是好人,再來一個李破,也不定差了多少。
此人不見王氏之功,且對王氏屢有惡言,不若關門守護,以待承平。
說這話的人最多,千年大族走到現在,不思進取者確實也占了多數,不然的話,以王氏在晉地之根基,不會隨波逐流到如此地步。
隻有兩三個人認為,經此一亂,在晉地王氏家族威名大損,若要關閉門戶,子弟四散之下,不久王氏主支怕是欲要安居於晉陽而不可得。
不如借此時機,全意投效於李雲內,助其成事。
可斷不能就此聯姻,獻女投靠之名落於王氏身上,子弟出門,必為他人所輕,於王氏聲名大不利。
不管是為家族未來著想,還是有著私心,反正這一晚王氏大堂之上,眾人唇槍舌劍,爭論漸趨激烈。
直到眾人都有了些火氣,幾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已經開始用輩分來壓人,堂上才響起一聲長歎。
聲音雖輕,可堂上立即安靜了下來,眾人目光也齊齊看向了主位。
那裏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滿臉的溝壑和斑痕,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略顯渾濁的雙眼,在等候飄搖間,閃動著莫名的光芒。
他的聲音有些空洞,更像是在喃喃自語,“我晉陽王氏有多少年未出公侯了?”
眾人默然。
多數人都在心裏暗自算了算,他們都做過官,不管是北周的,還是大隋的,或者是東魏的……頃刻間,一些人臉上便現出了暗紅。
是啊,已經多少年沒有人位列公侯了……
老者的聲音又起,“河東裴氏呢?”
裴氏這些年可了不得,最著名的就是裴矩,文武全才,封聞喜縣公。
在文帝年間,曆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楊廣登基,仍受重用,是皇帝近臣之一,與宇文述,虞世基等並列。
權傾朝野算不上,可卻與諸人一同執掌大隋朝政,實是權勢顯赫到了極點。
而他的族兄裴蘊,也不差他多少。
實際上,最讓王氏眾人羨慕的則是守著晉陽宮的裴寂,這人沒什麽本事,卻能與李淵相交為友,現在在長安也已受封,權勢上並不比他的兩位族兄差了。
眾人啞然無語,與裴氏人才輩出相比,晉陽王氏卻顯得人才寥落,空守著一個千年大族的名聲,卻好像無人能擔重任一般。
如果是私下裏談起,還能說裴家的人生就一張好嘴,其他的卻也平平。
可在這大堂之上,斷不會有人說出這麽酸溜溜的話來,惹同族取笑。
老者再次歎息一聲,也曾任職過工部侍郎的他,疲憊的已是不想多說什麽了。
隻是擺了擺手,“都下去吧,明日裏,大房二房,挑幾個機靈點的孫輩兒出來,隨我一道去總管府……”
“到了如今,未免後繼無人之下,讓先人蒙羞,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大郎,明日讓雲衣換男裝,入總管府給李雲內賠罪,都去吧。”
眾人麵麵相覷,紛紛起身施禮,陸續退去,瞬間,民主會議就變成了一言堂。
………………………………
而這一晚,雁門太守陳孝意和代州行軍總管府司馬溫彥博也已到了晉陽。
兩人直奔並州總管府。
出城迎接兩人的是羅士信,當然,和陳孝意不同的是,晉陽溫氏終於將自家人給盼迴來了。
讓溫氏有點糾結的是,他家的兄弟兩人,一個跟在了李淵身邊去了長安,一個呢,則是幫著別人抄了李淵的老巢。
根本沒想著兩邊下注兒的晉陽溫氏,這難處可不比王氏少上半分。
可這年頭,天下打成了一鍋粥,親兄弟各為其主之下,相互殘殺的不勝枚舉,溫氏的人到也想的開了。
溫大雅在長安遠水解不了近火,到是溫大臨近在咫尺,又得李破信重,才是此時家族能夠倚重之人。
所以,當溫彥博來到並州總管府外的時候,身邊早已跟了幾個溫氏族人,他這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才算是真正的迴家了,還算是衣錦還鄉呢。
陳孝意兩個人都很疲憊,可精神上的振奮之處,實在難以描述。
一戰之下,能夠克陷晉陽堅城,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而今並代兩州在握,他們的心裏啊,隨即便如火炭兒一般的熱了起來。
(月票月票)
堂上盤膝而坐的足有二十餘人。
這些人大多一身文氣,麵容陳靜,衣袍舒緩,沒人疾言厲色的說話,言談之間吐字清晰,話語不疾不徐。
所謂的衣冠華族,在他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談之中,盡顯無疑。
這就是傳承,傳承不是家業,而是一種氣質。
和關西門閥相比,他們少了幾分奢華之氣,更少了彪悍和頤指氣使的跋扈,多了十分的內斂和謙雅。
顯然,這既是他們立足於世的根本,同樣也是禁錮他們的牢籠。
廳堂中長幼有序,說話的人彬彬有禮,二十多人聚在一起,卻並不嘈雜。
可你要以為此時他們各個心平氣和,那就錯了。
他們爭論的很激烈。
因為今日午時過後,代州行軍總管李破來至王氏宅邸之外,本來,主宅已經得了消息,家中主事之人都聚集在宅門之前,隻等貴客光臨。
說實話,這個時候,王氏中人不乏驕意,他們向新的並代兩州之主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不然的話,李雲內也不會親自登門造訪。
雖然來的突然了些,可對於王氏而言,卻至關重要,王氏是有著自己的尊嚴的,他們即便屈身侍奉於人,也很想得到一個類似於三顧茅廬的結果。
而這樣的想法,對於像王氏這樣的門閥大族而言,其實並不稀奇。
他們對上位者不會太過倨傲,很多時候,隻要對方有所善意,他們便也會給予對方一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並為之奔走效力。
可你要是欺辱他們,他們也有著很多法子,讓你正視他們的威嚴。
當初和太原留守李淵的相處,其實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相互試探,最終的結果還是一如所料的相互妥協。
隻不過,王氏受了一次重擊,被打的有點蒙而已。
等到了齊王李元吉主政太原,和王氏的關係迅速惡化,不是他們不想與之親近友好,實際上,就是李元吉沒太給他們這個機會,並屢屢碰觸到了他們的底線而已。
如今晉陽換了一番天地,他們其實比李破更加急迫的需要新的主政者的表現出善意,因為他們出於憤怒和擔憂,已經斷絕了一條後路。
實際上,就是一句話,王氏需要李破,有甚於李破需要王氏,就是這麽一迴事兒而已。
所以,當這個可以說會決定王氏將來命運的關鍵時刻來臨的時候,他們不敢有所怠慢,確實是想著鄭而重之的將貴客請進來,好好的談一談。
不得不說,這事兒有些倉促,因為他們還不怎麽清楚李破其人的秉性和喜惡,這也是個關西人,會不會像李淵那麽狡詐多變,會不會像李元吉那樣跋扈張狂?
誰也說不清楚,自代州三郡易主,一直到李破南下晉陽,時間太短了些,關於李破其人的傳聞有很多,可王氏子弟能近其身邊者……
說來可笑,王氏在李破賬下任職的,都屬於王氏旁支,而且,對王氏主支還都沒什麽好感,差不多也都破門而出,另立家族了。
這真的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諷刺。
當然,現在情形應是有所不同的時候了,王氏舉族投效,應該能得到相應的地位才對,沒有人能對他們這樣的家族置之不理。
可就在他們懷著無比複雜的心情,準備迎接這位登門的時候,卻有人來報。
其人在王氏圍牆之外轉了一圈,調頭走了。
這就有點嚇人了,而且,又有宇文歆在其人身邊……
王氏族人多有慌張,他們都知道,每逢大事有靜氣的道理,可真能做到泰山本於前而麵不改色的人,又有幾個?
好雄辯的王綺也沒跑了,被叫到大堂,詢問了個仔細,估計這一圈下來,王綺這個王氏才女,應該就比較懂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所在了。
當晚,王氏能說得上話的族人便都聚於了一處。
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了王氏的將來。
按照王氏的規矩,從長到幼,依次發言,各抒己見,最後再相互辯駁,共同討論,很有些民主作風。
實際上,商量了半個晚上,廳堂中的王氏族人差不多也就分成了三派。
膽子小些的,隱隱綽綽就說,李破在王氏家門之外,跟王氏女聊了半晌,而且李破其人年紀輕輕,便位高權重,怕是起了慕艾之心,有了求凰之意,不如就此聯姻,不說得一強援吧,也能讓家門中人少上幾分忐忑。
這個時候,他們到也不說什麽,家中女子跟外人暗通款曲,有辱門風之類的話了。
保守一些的,則是以為,如今天下大亂,晉陽這裏幾經波折,王氏族人死傷眾多,李淵父子不是好人,再來一個李破,也不定差了多少。
此人不見王氏之功,且對王氏屢有惡言,不若關門守護,以待承平。
說這話的人最多,千年大族走到現在,不思進取者確實也占了多數,不然的話,以王氏在晉地之根基,不會隨波逐流到如此地步。
隻有兩三個人認為,經此一亂,在晉地王氏家族威名大損,若要關閉門戶,子弟四散之下,不久王氏主支怕是欲要安居於晉陽而不可得。
不如借此時機,全意投效於李雲內,助其成事。
可斷不能就此聯姻,獻女投靠之名落於王氏身上,子弟出門,必為他人所輕,於王氏聲名大不利。
不管是為家族未來著想,還是有著私心,反正這一晚王氏大堂之上,眾人唇槍舌劍,爭論漸趨激烈。
直到眾人都有了些火氣,幾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已經開始用輩分來壓人,堂上才響起一聲長歎。
聲音雖輕,可堂上立即安靜了下來,眾人目光也齊齊看向了主位。
那裏坐著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滿臉的溝壑和斑痕,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略顯渾濁的雙眼,在等候飄搖間,閃動著莫名的光芒。
他的聲音有些空洞,更像是在喃喃自語,“我晉陽王氏有多少年未出公侯了?”
眾人默然。
多數人都在心裏暗自算了算,他們都做過官,不管是北周的,還是大隋的,或者是東魏的……頃刻間,一些人臉上便現出了暗紅。
是啊,已經多少年沒有人位列公侯了……
老者的聲音又起,“河東裴氏呢?”
裴氏這些年可了不得,最著名的就是裴矩,文武全才,封聞喜縣公。
在文帝年間,曆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楊廣登基,仍受重用,是皇帝近臣之一,與宇文述,虞世基等並列。
權傾朝野算不上,可卻與諸人一同執掌大隋朝政,實是權勢顯赫到了極點。
而他的族兄裴蘊,也不差他多少。
實際上,最讓王氏眾人羨慕的則是守著晉陽宮的裴寂,這人沒什麽本事,卻能與李淵相交為友,現在在長安也已受封,權勢上並不比他的兩位族兄差了。
眾人啞然無語,與裴氏人才輩出相比,晉陽王氏卻顯得人才寥落,空守著一個千年大族的名聲,卻好像無人能擔重任一般。
如果是私下裏談起,還能說裴家的人生就一張好嘴,其他的卻也平平。
可在這大堂之上,斷不會有人說出這麽酸溜溜的話來,惹同族取笑。
老者再次歎息一聲,也曾任職過工部侍郎的他,疲憊的已是不想多說什麽了。
隻是擺了擺手,“都下去吧,明日裏,大房二房,挑幾個機靈點的孫輩兒出來,隨我一道去總管府……”
“到了如今,未免後繼無人之下,讓先人蒙羞,還有什麽放不下的呢?”
“大郎,明日讓雲衣換男裝,入總管府給李雲內賠罪,都去吧。”
眾人麵麵相覷,紛紛起身施禮,陸續退去,瞬間,民主會議就變成了一言堂。
………………………………
而這一晚,雁門太守陳孝意和代州行軍總管府司馬溫彥博也已到了晉陽。
兩人直奔並州總管府。
出城迎接兩人的是羅士信,當然,和陳孝意不同的是,晉陽溫氏終於將自家人給盼迴來了。
讓溫氏有點糾結的是,他家的兄弟兩人,一個跟在了李淵身邊去了長安,一個呢,則是幫著別人抄了李淵的老巢。
根本沒想著兩邊下注兒的晉陽溫氏,這難處可不比王氏少上半分。
可這年頭,天下打成了一鍋粥,親兄弟各為其主之下,相互殘殺的不勝枚舉,溫氏的人到也想的開了。
溫大雅在長安遠水解不了近火,到是溫大臨近在咫尺,又得李破信重,才是此時家族能夠倚重之人。
所以,當溫彥博來到並州總管府外的時候,身邊早已跟了幾個溫氏族人,他這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才算是真正的迴家了,還算是衣錦還鄉呢。
陳孝意兩個人都很疲憊,可精神上的振奮之處,實在難以描述。
一戰之下,能夠克陷晉陽堅城,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而今並代兩州在握,他們的心裏啊,隨即便如火炭兒一般的熱了起來。
(月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