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王守澄:皇帝?玩物而已!
曝光曆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 作者:九品大韭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唐·敬宗時期
大明宮。
李涵麵無表情坐在龍座上。
下首的王守澄正對著殿內大臣們高聲道:
“劉克明偽造聖旨,絳王李悟意圖謀反,現今二人皆已俯首!”
“江王李涵!謙遜有禮,當承膺天命,繼承大統!”
大臣們俱都眼觀鼻鼻觀心,他們倒是想反對。
奈何周身的禁衛軍正持刀在手虎視眈眈。
天幕來得晚了些……其實來得早一些也無可奈何。
雖然沒有什麽證據,但王守澄謀害憲宗在朝中不是什麽秘密。
可是穆宗當時就定死了陳弘誌一人,這事明顯就不了了之了。
現如今,宮外兵馬藩鎮掌控,宮內禁軍宦官在握。
除非太宗天降……還得帶著玄甲軍一起來。
不然……無可奈何啊。
王守澄看著殿內不說話的群臣們,臉上浮出一抹冷笑。
這幫子窩囊廢在想什麽他心中肚明。
別說太宗來得可能性不大,一個如此明顯無能的君主有什麽好看的?連罵他一句都是浪費時間。
就算來了!
皇帝廢立隻在我一念之間!
太宗又能奈我何?!
……
天幕上。
唐敬宗的評績並未出現,轉而出現了一位眉眼間帶著愁思的皇帝。
『唐文宗·李昂』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著這個“文”字摸著下巴思考著。
文宗?文?
看了大唐自李隆基之後的發展,他總覺得此“文”非彼“文”
要問為什麽……
“這大唐怎麽是個皇帝就能上廟號啊?”
劉徹摸不清這後世朝代的廟號規律,不滿的吐槽著。
一旁的霍去病則接話道:
“但這樣好記啊,到現在我也不記得這幾個皇帝的諡號。”
“我就記得李世民諡號是文皇帝,李治諡號是天皇大帝,李隆基……”
霍去病撓了撓頭。
“自李隆基開始就記不住了。”
劉徹聽得腦袋發暈,手不由自主的扶上額頭。
“怎麽什麽破事都追溯到李隆基身上?!”
……
【公元826年十二月初九,劉克明矯詔,欲立憲宗第六子絳王李悟為帝。】
【同時以新君的名義向宦官們發號施令,欲更換樞密使、神策中尉的人選。】
【此時,不管朝臣與內廷都是嘩然一片。】
【唐敬宗雖然荒唐,但精力旺盛身體健康,怎麽會一夜暴斃?】
【時,樞密使王守澄與另一位樞密使楊承和、左右神策中尉魏從簡、梁守謙聚集在一起,商議得出結論。】
【天子暴崩,兇手一定是劉克明這一夥人,他們為了攫取更多權力,悍然弑君。】
【隨即決定引衛兵入宮誅殺叛逆,同時擁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
天幕上。
一張簡單的人物導圖出現也天野上。
『宦官』在左,『朝臣』在右
在宦官之下又延伸出『南衙』
在朝臣之下則延伸出『北司』
……
【當時京畿的防禦分為南衙和北司。】
【南衙在宰相主掌的中書門下,掌管十六衛軍,但基本名存實亡,隻有金吾衛仍在維持京城治安。】
【北司就是皇帝的內廷,由宦官掌握皇室直屬的羽林、射生、飛龍等軍,以及當時最強的武裝,神策軍。】
【可以這麽說,唐敬宗突然駕崩,朝中內外疑懼之時,王守澄、楊承和、魏從簡、梁守謙這四位實際掌握著長安城最強武裝的宦官,已經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
【四人商議定之後,王守澄等人還不敢獨自行動,到翰林院請來了翰林學士韋處厚一起坐鎮。】
【並且設法征求南衙宰相裴度的意見,得到了裴度的首肯。】
【南衙與北司,此時無比團結。】
【當天夜裏,在王守澄等人的調度下,駐紮在禁苑中的左右神策軍、飛龍軍進入了大明宮。】
【劉克明等人守在金鑾殿裏沒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便被一舉剿滅。】
【劉克明投井而死,絳王李悟也在亂軍之中出了“意外”,“不慎”亡故。】
【十二月十日,眾人選定穆宗李恆次子,敬宗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涵繼位。】
【十三日,李涵改名為李昂,在大明宮宣政殿即位,是為唐文宗。】
……
{好家夥,宦官和朝臣通力合作,劉克明等人死的不冤啊。}
{這皇帝,想立就立,想殺就殺。}
{憲宗以後的皇帝都挺難的,沒機會接觸基層將領,想培植自己的勢力都沒有頭緒,隻能挑動高官互相爭鬥以此製衡,可是鬥出來的贏家又往往一家獨大拿捏皇帝。}
{為什麽皇帝自己不掌管神策軍啊?}
{因為皇帝不能親自領兵打仗。讓官去,贏了他自己當節度使。讓太監去,就成了曆史那樣,站在皇帝頭上尿尿。}
{問題來了:權利如何才能迴到大唐皇帝手中?}
……
大唐。
李世民瞥了一眼天上的光幕。
再迴到皇帝手中?
禁軍指揮權已經被宦官壟斷,要拿迴兵權得同時殺死所有位於高位上的宦官。
除掉一個宦官容易,殺死一個團體很難。
何進怎麽死的?就是這麽死的。
而下首,魏征等人繼續敘說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打算從根源上解決後麵大唐遇到的問題。
“基於此,陛下,募兵製還是要實行的。”
“畢竟田地的數量有限是事實,但絕不能以藩鎮來治理地方。”
“秘閣建立有保於帝王在軍事上的下限。”
“並且不會讓大權流失於宦官之手。”
魏征舉著笏板洋洋灑灑說了一通,房杜等人也皆深以為然。
房玄齡上前一步道:
“陛下,魏侍中所言不無道理,但有一點需要注意。”
“對於勤政的皇帝來言,秘閣無疑是好的。”
“軍事直達秘閣由皇帝執掌,不會致使兵權旁落。”
“上傳下達,也不必經過臣子的討論而依靠皇帝自己決策。”
“對於庸碌無為的皇帝,除了事必躬親會很辛苦以外,也不會因為自身能力有限,參謀較少,而造成重大的決策失誤。”
“哪怕是如穆、敬這般不勞國事者,也不會因此失去戰機,憑白浪費大好機會。”
杜如晦白著一張臉,有氣無力道:
“陛下,一國的發展與希望,終究是寄托在製度上,而不是依賴於人。”
“人總是可變的,哪怕是聖人也會有缺點,而良好的製度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限製人性的不足。”
李世民皺眉思考著。
眾臣所說的種種其實不算過於稀奇,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將軍權收納於皇帝手中,用而不放。
說簡單點就是效仿始皇帝那般唯吾獨尊說一不二。
但問題也在這裏。
若是碰到秦二世那種皇帝怎麽辦?
無比集權的製度碰上了胡亥那種肆意妄為的人。
天下無人一能勸阻、能製衡。
雖然自漢高祖以來這種無比集權的皇帝隻出現過一個漢武帝。
但秦皇漢武……
李世民眉頭越皺越緊……
還需要一個後手……需要一個能製衡似胡亥那般帝王的製度。
“眾卿所言朕已盡知。”
掃視大殿一眼,李世民正色道:
“然茲事體大,不能一蹴而就。”
“先觀天幕,數曆代之精融會貫通。”
“在做計較。”
房玄齡幾人對視一眼,陛下所言也對。
“唯。”
……
大明宮。
李涵麵無表情坐在龍座上。
下首的王守澄正對著殿內大臣們高聲道:
“劉克明偽造聖旨,絳王李悟意圖謀反,現今二人皆已俯首!”
“江王李涵!謙遜有禮,當承膺天命,繼承大統!”
大臣們俱都眼觀鼻鼻觀心,他們倒是想反對。
奈何周身的禁衛軍正持刀在手虎視眈眈。
天幕來得晚了些……其實來得早一些也無可奈何。
雖然沒有什麽證據,但王守澄謀害憲宗在朝中不是什麽秘密。
可是穆宗當時就定死了陳弘誌一人,這事明顯就不了了之了。
現如今,宮外兵馬藩鎮掌控,宮內禁軍宦官在握。
除非太宗天降……還得帶著玄甲軍一起來。
不然……無可奈何啊。
王守澄看著殿內不說話的群臣們,臉上浮出一抹冷笑。
這幫子窩囊廢在想什麽他心中肚明。
別說太宗來得可能性不大,一個如此明顯無能的君主有什麽好看的?連罵他一句都是浪費時間。
就算來了!
皇帝廢立隻在我一念之間!
太宗又能奈我何?!
……
天幕上。
唐敬宗的評績並未出現,轉而出現了一位眉眼間帶著愁思的皇帝。
『唐文宗·李昂』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著這個“文”字摸著下巴思考著。
文宗?文?
看了大唐自李隆基之後的發展,他總覺得此“文”非彼“文”
要問為什麽……
“這大唐怎麽是個皇帝就能上廟號啊?”
劉徹摸不清這後世朝代的廟號規律,不滿的吐槽著。
一旁的霍去病則接話道:
“但這樣好記啊,到現在我也不記得這幾個皇帝的諡號。”
“我就記得李世民諡號是文皇帝,李治諡號是天皇大帝,李隆基……”
霍去病撓了撓頭。
“自李隆基開始就記不住了。”
劉徹聽得腦袋發暈,手不由自主的扶上額頭。
“怎麽什麽破事都追溯到李隆基身上?!”
……
【公元826年十二月初九,劉克明矯詔,欲立憲宗第六子絳王李悟為帝。】
【同時以新君的名義向宦官們發號施令,欲更換樞密使、神策中尉的人選。】
【此時,不管朝臣與內廷都是嘩然一片。】
【唐敬宗雖然荒唐,但精力旺盛身體健康,怎麽會一夜暴斃?】
【時,樞密使王守澄與另一位樞密使楊承和、左右神策中尉魏從簡、梁守謙聚集在一起,商議得出結論。】
【天子暴崩,兇手一定是劉克明這一夥人,他們為了攫取更多權力,悍然弑君。】
【隨即決定引衛兵入宮誅殺叛逆,同時擁立合適的皇位繼承人。】
……
天幕上。
一張簡單的人物導圖出現也天野上。
『宦官』在左,『朝臣』在右
在宦官之下又延伸出『南衙』
在朝臣之下則延伸出『北司』
……
【當時京畿的防禦分為南衙和北司。】
【南衙在宰相主掌的中書門下,掌管十六衛軍,但基本名存實亡,隻有金吾衛仍在維持京城治安。】
【北司就是皇帝的內廷,由宦官掌握皇室直屬的羽林、射生、飛龍等軍,以及當時最強的武裝,神策軍。】
【可以這麽說,唐敬宗突然駕崩,朝中內外疑懼之時,王守澄、楊承和、魏從簡、梁守謙這四位實際掌握著長安城最強武裝的宦官,已經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
【四人商議定之後,王守澄等人還不敢獨自行動,到翰林院請來了翰林學士韋處厚一起坐鎮。】
【並且設法征求南衙宰相裴度的意見,得到了裴度的首肯。】
【南衙與北司,此時無比團結。】
【當天夜裏,在王守澄等人的調度下,駐紮在禁苑中的左右神策軍、飛龍軍進入了大明宮。】
【劉克明等人守在金鑾殿裏沒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便被一舉剿滅。】
【劉克明投井而死,絳王李悟也在亂軍之中出了“意外”,“不慎”亡故。】
【十二月十日,眾人選定穆宗李恆次子,敬宗李湛的弟弟江王李涵繼位。】
【十三日,李涵改名為李昂,在大明宮宣政殿即位,是為唐文宗。】
……
{好家夥,宦官和朝臣通力合作,劉克明等人死的不冤啊。}
{這皇帝,想立就立,想殺就殺。}
{憲宗以後的皇帝都挺難的,沒機會接觸基層將領,想培植自己的勢力都沒有頭緒,隻能挑動高官互相爭鬥以此製衡,可是鬥出來的贏家又往往一家獨大拿捏皇帝。}
{為什麽皇帝自己不掌管神策軍啊?}
{因為皇帝不能親自領兵打仗。讓官去,贏了他自己當節度使。讓太監去,就成了曆史那樣,站在皇帝頭上尿尿。}
{問題來了:權利如何才能迴到大唐皇帝手中?}
……
大唐。
李世民瞥了一眼天上的光幕。
再迴到皇帝手中?
禁軍指揮權已經被宦官壟斷,要拿迴兵權得同時殺死所有位於高位上的宦官。
除掉一個宦官容易,殺死一個團體很難。
何進怎麽死的?就是這麽死的。
而下首,魏征等人繼續敘說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打算從根源上解決後麵大唐遇到的問題。
“基於此,陛下,募兵製還是要實行的。”
“畢竟田地的數量有限是事實,但絕不能以藩鎮來治理地方。”
“秘閣建立有保於帝王在軍事上的下限。”
“並且不會讓大權流失於宦官之手。”
魏征舉著笏板洋洋灑灑說了一通,房杜等人也皆深以為然。
房玄齡上前一步道:
“陛下,魏侍中所言不無道理,但有一點需要注意。”
“對於勤政的皇帝來言,秘閣無疑是好的。”
“軍事直達秘閣由皇帝執掌,不會致使兵權旁落。”
“上傳下達,也不必經過臣子的討論而依靠皇帝自己決策。”
“對於庸碌無為的皇帝,除了事必躬親會很辛苦以外,也不會因為自身能力有限,參謀較少,而造成重大的決策失誤。”
“哪怕是如穆、敬這般不勞國事者,也不會因此失去戰機,憑白浪費大好機會。”
杜如晦白著一張臉,有氣無力道:
“陛下,一國的發展與希望,終究是寄托在製度上,而不是依賴於人。”
“人總是可變的,哪怕是聖人也會有缺點,而良好的製度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限製人性的不足。”
李世民皺眉思考著。
眾臣所說的種種其實不算過於稀奇,歸根到底無非就是將軍權收納於皇帝手中,用而不放。
說簡單點就是效仿始皇帝那般唯吾獨尊說一不二。
但問題也在這裏。
若是碰到秦二世那種皇帝怎麽辦?
無比集權的製度碰上了胡亥那種肆意妄為的人。
天下無人一能勸阻、能製衡。
雖然自漢高祖以來這種無比集權的皇帝隻出現過一個漢武帝。
但秦皇漢武……
李世民眉頭越皺越緊……
還需要一個後手……需要一個能製衡似胡亥那般帝王的製度。
“眾卿所言朕已盡知。”
掃視大殿一眼,李世民正色道:
“然茲事體大,不能一蹴而就。”
“先觀天幕,數曆代之精融會貫通。”
“在做計較。”
房玄齡幾人對視一眼,陛下所言也對。
“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