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丁入畝……房地產稅?}


    {房多的多交,房少的少交,沒房的不交。}


    {這說明自古以來就他媽沒啥新鮮事……}


    {為啥明朝就沒實現呢?}


    {這玩意確實不難,可難就難在實施上,難在落實上。}


    {雍正能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就是雍正真的敢殺人,而且殺的很多!}


    {雍正時期欠朝廷賦稅是極其嚴重的罪行,那真是拿著刀槍上門繳稅的,不給就抓人抄家,所以雍正皇帝在文人口中是個極其殘暴的皇帝,文人對他的評價是極其低的。}


    {所以,在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好的政策想出來很簡單,難就難在把它落到實處。}


    ……


    大漢。


    劉邦摸了摸下巴,笑得意味深長。


    “看來……不管現在還是未來,權利爭奪都大差不差啊。”


    呂雉輕飄飄的掃了他一眼。


    “你覺得在明朝有哪幾個皇帝能貫徹這條策令?”


    劉邦略微想了想。


    “朱元璋、朱棣……朱見深。”


    呂雉對前兩個名字是意料之中的,但朱見深……


    她又仔細想了想朱見深的脾氣秉性。


    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坐在田邊的竹席上。


    愜意的吹著自田野襲來的微風,看著隨風輕舞的秧苗,平靜道:


    “不是雍正敢殺人,是雍正不怕殺人。”


    “他背後有八旗子弟頂著,傳統士大夫群體根本鬧不起來。”


    “兩套班子,雍正隨時能替換,不怕出大問題。”


    “而曆朝曆代雖創業初期也是兩套班子,但一般到了中期有一套班子,就已經衰敗了。”


    “清朝是個特例,中期了,兩套班子還能互補、互用。”


    劉啟倒是明白清朝的兩套班子體係為何能保存。


    以滿製漢……還製出個保底來?


    這誰說得明白?


    難怪……


    劉啟揣手手看天。


    科舉製之前的皇帝要得到一個好用的就往死裏用。


    因為備用的根本擴充不出來!


    劉恆不知道劉啟想些什麽。


    他也是想起來了就說一說,他就是這樣教導人的。


    我做你看,我說你聽。


    一切自己去悟、去碰。


    “要放明朝,你想這樣改,他自己的勳貴階層也替不了士大夫。”


    “宋朝,就一套班子。”


    “怎麽替換都是士大夫。”


    “唐朝有三套,士大夫,勳貴,門閥。”


    “後期勳貴門閥一體化了,士大夫一直被壓著。”


    “直到五代十國以後,宋太祖重新統一才把士大夫挺起來。”


    “漢、三國魏晉,門閥勳貴手裏都有兵權……”


    劉恆看著橫貫碧空如洗的天幕,輕輕道: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卻又不能提前動作的。”


    ……


    大唐·玄宗時期


    楊玉環低著頭掰著手指算了一通,迷茫的抬頭道:


    “不對呀?”


    “清朝把這個丁徭銀放到了田賦裏,地方沒錢了但徭役還在呀?”


    “官府老不就會逼迫百姓幹活嗎?”


    “錢,朝廷與士紳拿走了,活還是百姓幹?還沒錢拿?”


    李隆基正喝著茶,聽到這話頓了一下,怪異的看著她道:


    “你思考的很好……以後不要思考了。”


    楊玉環不樂意了,氣鼓鼓的看著他。


    李隆基看她這模樣倒是有心給她解釋,但貨幣稅賦這種東西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隻能簡白道:


    “自古以來,百姓服徭役就是生來欠國家的,服徭役是一種義務,作為一種天生的意識根深蒂固。”


    “而攤丁入畝就是要破除這種意識形態,讓百姓不再天生欠國家的,而是按照你擁有的土地納稅。”


    “因為土地屬於國家財富,田稅就變成了一種類似於租金的存在。”


    “你沒有地,自然也不用交這份租。”


    “至於你說的免費徭役……”


    李隆基組織了一下語言。


    “如果一個地方,從來沒有過人頭稅,直接就是地稅征收,那這個地方的官府通過用征收的稅雇傭勞動力去修水利,那這個地方算不算有徭役?”


    “如果算,這個地方從來沒有過人頭稅,如果不算,他還花錢雇人幹活。”


    “不要隻想錢是怎麽來的,卻沒想過錢是啥。”


    “錢在流通過程中原先的交換價值不會繼承,而是會發生變化。”


    “你的想法裏,錢應該保留交換之前的價值屬性,所以人頭稅攤進地稅之後,原來那部分人頭稅的意義還存在,所以徭役還存在。”


    “但實際上,人頭稅攤進地稅,並不是簡單的數字相加,而是征收標準發生了變化,人頭稅那部分錢的價值屬性變化了,因為收稅標準變成了地稅。”


    “所以它就變成了地稅的屬性而失去了人頭稅的屬性。”


    “你以為攤丁入畝前後應該所有人的征稅都不變化,攤丁入畝應該是攤了個寂寞。”


    “但實際情況就是,所有人的征稅標準都發生了變化。”


    看著楊玉環雙眼裏透露出“睿智”,李隆基後麵的話說不出來了。


    ……


    大宋·神宗時期


    王安石激動的直打擺子,顫著唇,嘴裏念叨著:


    “以後,徭役不再是百姓的義務,而會是一種生意!”


    “朝廷要花錢雇人幹活!這是生意!而不是徭役!”


    “士紳一體!攤丁入畝!”


    趙頊看著有些癲狂的王安石,抿了抿嘴唇。


    大臣隻要想著變法就可以了。


    皇帝要想的可就多了……


    你給我錢,我可以幹,你不給我不幹。


    你強迫我幹,我就可以反。


    徭役是一種義務,百姓是沒有拒絕的權利的。


    生意,國家強迫,百姓反,道在於百姓。


    徭役,國家不存在強迫,百姓不幹,道在於國家。


    但國家建設是一定離不開徭役的……


    換句話說,後麵用錢的地方有的是……


    “唉……”


    趙頊抬頭望天,悲天憫人道:


    “苦一苦士大夫,罵名朕來擔。”


    ……


    【雍正元年(1723)三月,監察禦史年熙上書,請求除去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


    【因此,一件康熙始終沒有下決心做成的事情,又被雍正做到了。】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覷著眼睛看著老四。


    胤禛心裏樂開花但麵上依然不顯。


    作為皇帝,肯定是不喜這就被人踩一捧一當筏子的事。


    但作為父親,康熙卻很欣賞兒子比老子厲害。


    “你呀……”


    康熙虛點著胤禛,既是無奈又是欣慰。


    “明個去戶部任職吧。”


    胤禛愣了一下,隨即連忙打千謝恩。


    康熙看著行禮的兒子,終究是沒按下上揚的嘴角。


    這哪是兒子啊……


    這是朕的功績進度推進器啊!


    ……


    【“樂戶”,一部分是從事音樂、舞蹈的人士,一部分則是官妓。】


    【《揚州畫舫錄》:“國初官妓,謂之‘樂戶’。”】


    【而山西“樂戶”的由來則要上溯到明朝初年時。】


    【明成祖朱棣奉天靖難後,將一些抵抗官員的家屬打入“樂戶”,押到山西。】


    【如名將鐵鉉因頑強抵抗朱棣,被俘後又誓死不屈,朱棣大惱,殺死鐵鉉之後,將其兩個女兒貶為官妓。】


    ……


    大明·永樂時期


    安靜……


    俗話說的好,凡事怕對比嗎。


    朱棣暗自磨牙。


    就算是蠢入朱祁鎮也能看明白,大明被當成了促進清朝法理正名的墊腳石了。


    偏偏這塊石頭還是自己墊人腳底下的!


    說什麽樂戶……其實就是把刀砍向一切賤籍。


    前麵幾個清朝皇帝是吸收拉攏漢族上層為主。


    這位則是重視和拉攏底層漢民。


    添補這個空白,使滿人與漢人的關係更加緩和,營造滿漢一家親的和諧氛圍。


    朱棣板著臉,一言不發。


    ……


    【這些“樂戶”,因身陷樂籍,地位低下,很想脫離賤籍。】


    【而地方官員則需要這些賤民服務其娛樂活動,士紳惡霸也以蹂躪“樂戶”為樂趣。】


    【那麽很明顯,對長期習慣於欺壓並耍弄他人,又自詡“高貴”的人士而言,盡管皇帝並非降低他們的地位,可允許賤民從良,等於踐踏了他們的高貴。】


    ……


    {士紳:沒功名時沒有特權,有了功名還沒有特權!那這功名不是他媽白考了嗎!}


    {賈隊長的含金量還在提升。}


    {難怪就屬雍正挨罵多……刀刀暴擊這些拿筆頭子的人,能不編排你嗎。}


    {為啥說賤民從良是踐踏他們的高貴?一個人的高貴與否又不是踐踏別人得來的?}


    {說的很好!來,我們首先看看那到底“樂戶”低賤到什麽程度。}


    {普通的民間“樂戶”,主要為婚喪嫁娶、生日慶典、老人祝壽等活動提供服務。}


    {作為賤民,“樂戶”不能與良民通婚,隻能在其內部選擇配偶,結成所謂“行親”,也即賤賤結合,是必須之選。}


    {子女一出生,便是“賤二代”,要帶著標簽過一生。}


    {作為賤民,更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出仕更是妄想。}


    {這些人的衣食住行,受到嚴格的限製。}


    {他們必須頭裹綠巾、身穿綠衣?吹打在前,吃飯在後?修房不準起門樓,屋頂不準安獸頭。行路須在道路兩側,不能居中。}


    {以前你對我低眉垂眼,如今卻一下地位相等,他們怎麽可能同意?}


    ……


    【雍正宣布賤民除籍,從朝廷到地方的官員都無法反駁,卻在無形中製造隱形的牆壁——脫籍不代表實際意義上的徹底解脫。】


    【官紳集團接受賤民脫籍的底線是:賤民可以從良,但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當然,這是潛規則,沒有明確的告諭。】


    【這種軟對抗的策略,取得了效果,也深受各界擁護。】


    【官員們當然不願意仕途團體裏忽然混進一個曾經的賤民,他們把這視為對他們的侮辱。】


    【而對剛剛從良的賤民來說,也不敢奢望剛脫籍就讀書為官。】


    【這一潛規則,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才由陝西學政劉增上奏朝廷,公開擺到桌麵上:“樂戶”必須在報官改業四代起,本族親友皆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看著乾隆二字,開始忍不住好奇了。


    從盤明朝皇帝開始這個年號就一直在天幕裏流傳。


    與同樣提前流傳的嘉靖不同,這個乾隆看樣子好許多。


    “這個規定倒是極其嚴格。”


    樂戶在其直係四代之內即使本人已不習賤業,但隻要其親伯叔姑尚習猥業者就無權報捐應試。


    而相對的,如果樂戶在削去賤籍後卻對官府隱瞞不報,即使已經無人從事該業,其四代以內的子孫也不能應試。


    “不過,總歸是一件好事。”


    趙禎又一歎了口氣。


    任何事物,一旦長期形成一種社會習慣,突然的打破帶來的裂痕總是需要時間來修補的。


    唐朝從中期開始推行去除奴籍、賤籍,一直到宋朝才幾乎去除成功。


    但元明又把這一套拿了迴來。


    清朝皇帝又開始去除……


    ……


    【雍正元年七月,兩浙巡鹽禦史噶爾泰上奏折,請求除豁浙江紹興府“惰民”丐籍。】


    【這些“惰民”,原為宋、元的遺俘,多年來受盡屈辱,男子隻能從事捕蛙、賣餅等小買賣,或者充當吹鼓手,演戲、抬轎等。】


    【女子則多為媒婆,或者為出嫁新人梳理頭發、穿珠花、當伴娘,或者做收生婆,甚至淪為隱形妓女。】


    【這些丐戶,不得列於士、農、工、商四民之流,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雍正聽著,“惰民”與山西“樂戶”類似,同意“惰民”削去丐籍。】


    ……


    大明·天啟時期


    “阿這……”


    朱由校有些尷尬。


    或者說,明朝皇帝都有些尷尬。


    這事怎麽說呢……


    反正這鍋朕是不背的。


    ……


    【之後,雍正又批準廣東沿江沿海地區的“疍民”(采集珍珠的漁民)上岸居住,給予其土地,編列入戶,不得借端欺淩驅逐。】


    【雍正五年,雍正親自提出安徽寧國府“世仆”、徽州府“伴當”的問題。】


    【所謂“伴當”“世仆”。就是一個姓氏是另一個姓氏的奴仆。如果村裏有兩姓,此姓全都是彼姓的伴當、世仆。】


    【不是宗家分家,而是一個“低等級”的姓氏遇到另一姓婚喪之事,必須全部去從事服務,活像奴隸。】


    【可問起來究竟是哪年哪月成為“世仆”的,誰也說不清楚。】


    【雍正討厭這種陋習延續在當朝,命令安徽巡撫魏廷珍核實情況並給出處理意見。】


    【魏廷珍接到雍正的旨意後,反複衡量,最後拿出了區別對待、逐步實施的辦法。】


    【士紳之家典買奴仆,有文契可考的,未經贖身者,本身及其子孫還應該聽從原主人的使役。】


    【即便已經贖身,贖身者本人和在主家所生子孫,還應該保留原有的主仆名分。】


    【奴仆在贖身後所生的子孫,與原主沒有任何關係,也不應該再有主仆名分,應該準許豁免為良。】


    【至於年代久遠,沒有文契,也不受主家養育的,一律不得以“伴當”“世仆”對待。】


    【魏廷珍的辦法,有理有據,雍正批準照此執行。】


    【對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樂戶、惰民、丐戶、世仆、伴當、疍戶等。】


    【雍正命令除籍,開豁為民,編入正戶。】


    【有一千餘年曆史的賤民製度,被他掃除。】


    ……


    {……伴當世仆這個還真讓我懵了一下。冷不丁一看,這不就是阿三的種族製度丐版嗎?}


    {所以,知道雍正要求賤民脫籍的含金量了吧。}


    {雍正,清朝皇帝諡號裏帶文的,最名副其實的一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曝光曆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品大韭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品大韭菜並收藏曝光曆代皇帝六維圖,老祖宗慌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