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相同時辦婚事其實並非皇上的失策,他的本意是兩個女人各歸其主,他在中間要落個大人情。本屆皇上不同於上一屆王書貴選中的那個嗜狗如迷的傻子,小夥人雖才隻有十八歲,但是卻繼承了他皇爺爺的許多“優點”:出手兇狠、暗藏殺機、時候一到、天下歸己。當然這事也不能全怪他,曆史上但凡是有點主見的國主,哪個不是如此?不殺人鞏固不了皇位這個道理怕是不用人教就會的。在他的翅膀尚未長硬長全之際,他決不敢貿然行事。因此,小皇上左思右想,不能因小失大,為了兩個女人開罪了兩個大臣頭兒,如果人家聯合起來找他的麻煩,他在這個位子上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了。所以他當即立斷,倆愛妃(未授實名)發迴原籍各歸其主。至於老華子的擔心他的新娘是否被人拆了包裝,這是多餘的。皇上既已決定不納二女為妃,因此不可能偷占那種小便宜,事情鬧大了可不是開玩笑的。宮有的是絕色女子,又不缺這一個半個。當時為的是圖個新鮮,現在不圖了。
至於說選中八月十五中秋夜同時操辦,這一點也不是皇上的過錯。是寧代皇後一句話提醒了他。寧紅說:“陛下,眼看快八月十五了,就讓他們兩家團圓吧!”皇上一聽,依計而行,說準奏,這才有了八月中秋兩相齊辦婚宴之說。
皇上根據寧後(代)的建議,本想“一桃殺三士”來者,奈何手中隻有兩桃,而且又是兩士,水到渠成,啥樣都是現成的,和當年晏平生所處環境等各樣都不同,所以他這一計難以實行。當初王司徒如果手中沒有貂嬋,他的美人計也無從談起,更談不到立下奇功。而且,經他謀劃,副相華世雄有向他靠攏的跡象,所以他暫時不必著急,他才十八歲,有的是時間,不怕耗不過比他大十來歲的胡三等一些前朝的遺老遺少們。
皇上本想去赴宴湊湊熱鬧的,奈何是兩相同時大喜,他一時也不知究竟該去哪家好,正猶豫間,忽有內宮總管來報:
“秉萬歲,現有涼州刺史寧武甲著人送來家書一封,請皇上勘閱。”
龍顏不悅,冷言道:“既是家書,送往寧代皇後處便了。這樣一樁小事也來報告朕,莫非要把朕累死不成!”
總管急道:“陛下且莫著急上火,如不是書上言明非要皇上親閱,老奴借十個膽子也不敢騷擾皇上。”
皇上見說,道:“即是如此,呈上來吧!”
總管急忙從地上爬起來,雙手將信紮遞交皇上。皇上接過來輕輕瞄了一眼,果真信封上綴了兩行蠅頭小字,上寫:皇上親閱,其他人敢拆閱者,當斬!老臣寧言。
皇上一見,知是丈人那裏有要務相報,他迅將信紮打開,果然是條重要信息,報說: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涼州刺史寧武甲伏首報告皇上,捉得一條行兇做惡的大蟲潘又安,微臣能不敢私自做主,現交於皇上親自處理!”
皇由看完信後又驚又喜,而且是大驚大喜,終於天遂人願,這個潘又安自己送上門來,以後可怪不得朕冤殺忠良了。細一考慮,不由又暗自罵道:
“老寧這個混帳東西,他殺了你的兒子,你要了他的命,一命償一命,多好的機會呀,送來送去玩什麽花樣?這不是明明讓朕左右為難的事嗎?”
皇上沉思半晌,兩手背著渡方步。按他這個年齡本不是渡方步的年齡,可是經得事多了,尤其是遇上許多棘手難辦的事不渡方步也不由他。皇上思來想去,這個潘又安必殺是肯定的,至於怎麽殺、讓誰殺,這要好好思慮一番。但是有一點,在殺潘又安之前,這個人還要好好利用一番,他還有許多死黨在朝中,殺了潘又安也讓這些人受到震懾,以後同黨們不要走得那麽近。
潘又安殺人償命理所應當,至於那個免死金牌還不是相個騙人的幌子,沒收了他的金牌,按原樣再複製一個鐵的,上麵胡亂鍍些金粉和別的什麽成份,真金牌成了贗品,讓審判官琢磨著辦去吧!
這個審判官由誰來當呢?皇上第一個念頭就是胡三。胡三和潘又安是鐵哥們,又一轉念不行,胡三鬼大,邪門歪道太多,他如果三日弄兩日鬼,再把姓潘的做成無罪釋放這可就前切盡棄了。哪讓誰來做這個審判官呢?皇上想到了華世雄。華世雄雖然也是潘又安的哥們,但是他沒有胡三他們那麽鐵。再說,華世雄這幾年混跡官場,此華世雄已非彼華世雄了。根據他的人品和性格,他決不可能拿自己的前程去換取潘又安的性命。
主意是這樣定了,但是也不能便宜了那個胡三,不能簡單地發聖旨宣布華世雄為審判官。至於怎麽辦,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皇上來說,這個問題的決斷委實難度大了些。
皇上想著想著猛一轉身發現總管仍在原地未動,遂詫異道:“你為什麽不走?”
大概是受了前一屆朝堂的影響,這一任皇上輕視、篾視太監,別說幹涉朝政,就是不該說的話多說一句也要犯殺頭之罪的。總管見問便道:
“老奴這兒還有一封家書不知該如何處理,正犯難著哩!”
“家書,何來的家書?”皇上問。
“是寧刺史寫給寧皇後娘娘的。”總管如實迴答。
“是寧代皇後,這一點都記不住。下一次再犯同樣的錯誤,看我不取了你的項上人頭。”皇上匆忙間又一次改換了稱謂。不是他不想給寧紅把那個代字取掉,而是這裏的問題很多很複雜,時機不到,他也不敢草草從事。
總管不是不小心,他是故意為了巴結皇上才省了那個“代”字的,他發現皇上雖然發火但是也並沒有動怒,他聽皇上說:
“呈上來給朕吧,待會朕再轉給娘娘。”
皇上打發走了總管之後,他拆閱了封疆大吏那封不同尋常的家書。皇上如今之所以對老丈人這邊極其感興趣,首要原因還不是潘又安。前朝那個假太監一日活在世上,他就一日不能把心揣到肚子裏。這次應算寧老頭立了一大切,案子完結後,給老頭加官三級,封個侯了什麽的,寧代皇後的“代”字也可順理成章地拿掉了。
老寧的家書上說:
“紅兒,隨軍押解欽犯的主將黃文甲,此人足智多謀而又忠心耿耿,你在聖上那兒美言幾句,可堪大任。另外有兩員大將,也是為父舍不得的,也一起薦於皇上吧!……”
“媽的,這個老油條,這哪裏是什麽家書,這分明就是給朕的舉薦信嘛!將來合朝潘又安的人都換成他寧武甲的人,老子的日子照樣還不是不好過。”皇上想。
至於說選中八月十五中秋夜同時操辦,這一點也不是皇上的過錯。是寧代皇後一句話提醒了他。寧紅說:“陛下,眼看快八月十五了,就讓他們兩家團圓吧!”皇上一聽,依計而行,說準奏,這才有了八月中秋兩相齊辦婚宴之說。
皇上根據寧後(代)的建議,本想“一桃殺三士”來者,奈何手中隻有兩桃,而且又是兩士,水到渠成,啥樣都是現成的,和當年晏平生所處環境等各樣都不同,所以他這一計難以實行。當初王司徒如果手中沒有貂嬋,他的美人計也無從談起,更談不到立下奇功。而且,經他謀劃,副相華世雄有向他靠攏的跡象,所以他暫時不必著急,他才十八歲,有的是時間,不怕耗不過比他大十來歲的胡三等一些前朝的遺老遺少們。
皇上本想去赴宴湊湊熱鬧的,奈何是兩相同時大喜,他一時也不知究竟該去哪家好,正猶豫間,忽有內宮總管來報:
“秉萬歲,現有涼州刺史寧武甲著人送來家書一封,請皇上勘閱。”
龍顏不悅,冷言道:“既是家書,送往寧代皇後處便了。這樣一樁小事也來報告朕,莫非要把朕累死不成!”
總管急道:“陛下且莫著急上火,如不是書上言明非要皇上親閱,老奴借十個膽子也不敢騷擾皇上。”
皇上見說,道:“即是如此,呈上來吧!”
總管急忙從地上爬起來,雙手將信紮遞交皇上。皇上接過來輕輕瞄了一眼,果真信封上綴了兩行蠅頭小字,上寫:皇上親閱,其他人敢拆閱者,當斬!老臣寧言。
皇上一見,知是丈人那裏有要務相報,他迅將信紮打開,果然是條重要信息,報說: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涼州刺史寧武甲伏首報告皇上,捉得一條行兇做惡的大蟲潘又安,微臣能不敢私自做主,現交於皇上親自處理!”
皇由看完信後又驚又喜,而且是大驚大喜,終於天遂人願,這個潘又安自己送上門來,以後可怪不得朕冤殺忠良了。細一考慮,不由又暗自罵道:
“老寧這個混帳東西,他殺了你的兒子,你要了他的命,一命償一命,多好的機會呀,送來送去玩什麽花樣?這不是明明讓朕左右為難的事嗎?”
皇上沉思半晌,兩手背著渡方步。按他這個年齡本不是渡方步的年齡,可是經得事多了,尤其是遇上許多棘手難辦的事不渡方步也不由他。皇上思來想去,這個潘又安必殺是肯定的,至於怎麽殺、讓誰殺,這要好好思慮一番。但是有一點,在殺潘又安之前,這個人還要好好利用一番,他還有許多死黨在朝中,殺了潘又安也讓這些人受到震懾,以後同黨們不要走得那麽近。
潘又安殺人償命理所應當,至於那個免死金牌還不是相個騙人的幌子,沒收了他的金牌,按原樣再複製一個鐵的,上麵胡亂鍍些金粉和別的什麽成份,真金牌成了贗品,讓審判官琢磨著辦去吧!
這個審判官由誰來當呢?皇上第一個念頭就是胡三。胡三和潘又安是鐵哥們,又一轉念不行,胡三鬼大,邪門歪道太多,他如果三日弄兩日鬼,再把姓潘的做成無罪釋放這可就前切盡棄了。哪讓誰來做這個審判官呢?皇上想到了華世雄。華世雄雖然也是潘又安的哥們,但是他沒有胡三他們那麽鐵。再說,華世雄這幾年混跡官場,此華世雄已非彼華世雄了。根據他的人品和性格,他決不可能拿自己的前程去換取潘又安的性命。
主意是這樣定了,但是也不能便宜了那個胡三,不能簡單地發聖旨宣布華世雄為審判官。至於怎麽辦,對於一個十八歲的小夥子皇上來說,這個問題的決斷委實難度大了些。
皇上想著想著猛一轉身發現總管仍在原地未動,遂詫異道:“你為什麽不走?”
大概是受了前一屆朝堂的影響,這一任皇上輕視、篾視太監,別說幹涉朝政,就是不該說的話多說一句也要犯殺頭之罪的。總管見問便道:
“老奴這兒還有一封家書不知該如何處理,正犯難著哩!”
“家書,何來的家書?”皇上問。
“是寧刺史寫給寧皇後娘娘的。”總管如實迴答。
“是寧代皇後,這一點都記不住。下一次再犯同樣的錯誤,看我不取了你的項上人頭。”皇上匆忙間又一次改換了稱謂。不是他不想給寧紅把那個代字取掉,而是這裏的問題很多很複雜,時機不到,他也不敢草草從事。
總管不是不小心,他是故意為了巴結皇上才省了那個“代”字的,他發現皇上雖然發火但是也並沒有動怒,他聽皇上說:
“呈上來給朕吧,待會朕再轉給娘娘。”
皇上打發走了總管之後,他拆閱了封疆大吏那封不同尋常的家書。皇上如今之所以對老丈人這邊極其感興趣,首要原因還不是潘又安。前朝那個假太監一日活在世上,他就一日不能把心揣到肚子裏。這次應算寧老頭立了一大切,案子完結後,給老頭加官三級,封個侯了什麽的,寧代皇後的“代”字也可順理成章地拿掉了。
老寧的家書上說:
“紅兒,隨軍押解欽犯的主將黃文甲,此人足智多謀而又忠心耿耿,你在聖上那兒美言幾句,可堪大任。另外有兩員大將,也是為父舍不得的,也一起薦於皇上吧!……”
“媽的,這個老油條,這哪裏是什麽家書,這分明就是給朕的舉薦信嘛!將來合朝潘又安的人都換成他寧武甲的人,老子的日子照樣還不是不好過。”皇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