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頂著曬得肉皮子嗞嗞發響的太陽,走在大坪壩幹得冒火苗子的土地上。
竺可明等著人把滑竿兒找來,左說右說做通談和興的思想工作,安排人把範天芬送縣醫院。之後,在阮正初家裏吃了一頓便飯,讓項樹榮陪著察看大坪壩旱情。
竺可明越走心情越沉重。大坪壩旱象之嚴重,遠遠超出他的想象。這裏是常旱片區,不知是不是地脈龍神作怪,平常年份,周邊地區水災洪災不斷,這裏都缺水。去年又遇上秋旱連冬旱,開年這麽久了,僅僅在正月尾巴上灑了幾顆毛霏霏雨,連地皮都沒有打濕。立夏小滿正栽秧,還有幾天就是芒種了,這個節候的水稻應該實現了滿栽滿插,早一點的秧窩已經封林了,大坪壩竟然沒有一戶人家開秧門。撒下地的穀種,根本發不出芽,在田裏曬幹漚爛,成為秕殼,被麻雀刨得亂翻翻的。正眼四望,不要說秧苗,命大的竹子、樹子的葉子都快曬幹了,火星子就能點燃;漁塘、水井也曬幹了,裂起一道道縱橫交錯的拳頭大、魚網狀的口子。大坪壩是黃泥巴地,抬頭看,紅朗朗的一片,像被火爐烘烤著,真正是赤地千裏,熱浪逼人啊!還沒走著幾根田坎,他們就渾身沒有一根幹紗。竺可明想,怪不得那個副縣長說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安全靠狗,解決光棍問題靠手,這麽邊遠的一個山村,山高坡陡,灣大溝深,根本無法修公路架橋梁,又這麽幹旱,窮是正常的事,不窮才是怪事!
路上,項樹榮不斷地向竺可明介紹著村情:大半年沒下過一場濕透雨了,全村都是死黃泥夾鵝卵石地,不保水,落雨一包糟,天睛一把刀。
走到一座小青瓦房前,看見一位七八十歲、白發蒼蒼的老太婆,手腳顫抖地點燃一堆紙錢和一把香燭,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嘴裏念念有詞,雙手一合,單薄的身子往前一聳,額頭點地,如此再三。竺可明想起農村當小娃兒的時候祖母求雨時的情境。隻要天幹久了,祖母都要在敞壩邊上求雨,早晚一炷香,直到下雨為止。觀音高坐寶蓮台,腳踏蓮花朵朵開,手拿楊枝灑淨水,家門興旺消旱災……祖母蠕動著幹癟的嘴皮子,都念起指頭厚的繭巴了。
項樹榮對竺可明說,她叫陶李氏。似乎聽見了腳步聲,陶李氏偏過腦後挽著一個牛屎粑發髻的頭,一張汗流滿麵、溝壑縱橫的老臉,沾滿了紙錢灰塵,顯得十分滑稽。見有人來,不好意思地站起身,拍打著衣襟,在臉上抹了一把,抹出幾條紫烏烏的拖痕,難為情地說:你看我好笑人喲。
項樹榮說:李幺婆,這位是竺鄉長,他來看你。
陶李氏有一些手腳找不到地方撂:喔唷,今天起仙風了。
竺可明走上前,撿了一根竹棍兒,撥弄著沒燒盡的紙錢說:老人家,這麽熱的,還幫大家求雨消災,謹防中暑。
陶李氏裂了裂沒有牙齒的蔫癟癟的嘴皮說:農村人,沒得城頭人金貴。隻要落雨,中暑,把老命搭上都要得。竺鄉長,屋頭去坐。
走進堂屋,陶李氏忙著找出扇子:你看,竺鄉長第一次來,水都沒得一口給你喝。她從牆上的鏡子裏看到了自己花眉花臉的,用手蒙住搓搓,拍拍;拍拍,搓搓——洗幹臉。
這動作深深地觸動了竺可明,忍不住問:老人家,你們吃水相當困難吧?
陶李氏樂嗬嗬地說:不困難,眼淚水,張開嘴巴就吃到了。
竺可明笑了笑,這老人家還挺幽默的:挑水遠不遠?
不遠。陶李氏說,一挑水一天都要不到就挑迴家了,流的汗比挑的水多不到好多。
竺可明心尖子針紮了似地緊縮了一下。
不怕你竺鄉長笑話,我這輩子嫁到太坪壩,沒吃過一天靈醒水;下輩子不光是我、連我的兒子兒孫都叫她們不要嫁到大坪壩來。給你說竺鄉長,去年我後家有一個侄孫女想嫁過來,都得我挑撥脫了。你想啊,一年到頭澡都難得洗一個,臉和腳很多時候都是幹洗,洗菜水洗了菜後澄來洗臉洗腳,最後還要留下來喂豬,你說這大坪壩還是人住的地方嗎?
竺可明的心又被針尖紮了一下。他默默地站了很久,問:老人家,你現在最想的是希望我們給你做一點啥子?
陶李氏嗬嗬一笑,脫口說道:死了以後,給我放一碗水在停屍板板麵前。
這話像大錘一樣砸在了竺可明的胸口上。他心情難過地離開了陶李氏的家。陶李氏的話談得很幽默,但他絲毫覺察不出幽默的成份,倒像是一句話一個耳光,打得他兩眼火星子直冒。
走到一個z字拐前,碰到一男一女兩個小孩子,守著地上一個摔得稀爛的木桶兒。小男孩可能隻有八九歲,穿著一條火腰褲,滿臉淚痕地坐在地上;小女孩約莫十一二歲,紮著一對小辮子,穿著一件紫色化纖衣裳,灰黑色褲腳綰到膝蓋上,蹲在那裏小聲地哭著。問,都不說話。再問,才知道兩姊妹去竹梨灣抬水,腳步不合拍,爬坡時小弟弟抬不起了,姐姐想把桶繩往後挪一點,小弟弟沒把穩扁擔頭,滑了肩,不僅抬了兩個多小時、快抬攏家門口的水打倒了,還把木桶兒也摔爛了;又是給隔壁借的啊,怕迴家挨大人打,隻好頂著太陽、守著摔爛的木桶兒哭。
竺可明見木桶兒是鐵絲箍的,木塊上的屑子大部份沒摔斷。小時候他也摔爛過木桶兒,有箍桶的經驗,說:小朋友,別哭了,叔叔還你一個好桶兒好不好?說著彎腰撿起桶兒木塊拚合起來。項樹榮也搭手幫忙,很快就把木桶兒箍好了。怕桶底漏水,他告訴兩姊妹:要是桶兒漏水,就摳一點濕泥巴把縫子抹一抹。姊妹倆很感激,連聲說:謝謝叔叔。抬起木桶兒走了。
兩姊妹走出視線後,竺可明才重新起步。他問項樹榮:你們想沒想過辦法解決吃水困難?
項樹榮說:咋個沒有呢?修過囤水池,打過水窖,還請三0三地質隊來鑽過井。結果水沒有鑽出來,那個雞巴隊長反而把張二爺的孫女裹跑了,在城邊上給她租了一間房子當二奶,玩了幾個月玩厭了,一腳把她蹬了,轉賣給一家按摩院老板。老板逼她接客,她不願意,從三樓上跳下來,摔成了脊椎骨折,現在都還在醫院頭住著。他的媽老漢在外麵打工,知道了這件事後攆迴來,罵張二爺老不死的,連一個娃兒都看不住,要攆張二爺出屋,氣得他差一點抹喉吊頸。還攆進我們村幹部家裏來鬧,要求賠款,說村裏不打井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整得一個大坪壩雞犬不寧。
竺可明站住腳:真有這種事?
項樹榮說:假了我去坐牢。
竺可明心情沉重地說:這件事你們要管,對張家要力所能及地給與慰問安撫。沉默著走了一段路,竺可明又問:能不能建提灌站,從長江裏麵提水?
項樹榮帶著賣弄與炫耀的口吻說:我上台時想過這件事。到縣裏請來人一看,坡陡路程遠,起碼要建三級提灌站才能把水提上來。大坪壩的電燈都是三天兩停的,哪裏有電提水?就算把水提上來了,流到大坪壩,要投十多元錢一噸,哪個消受得起?後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突然有一個人擋住去路。正眼一看,是一個長臉、花白頭發、六十多歲的幹巴老頭兒,一件白色和尚領口背心,汗漬煙醺變成了黃黑色;下身穿一條短腰褲,拴著一根已經很少見了的雞腸帶,吊了一大截在外麵一甩一甩的,酷似雜耍中的小醜,幽默滑稽得可以。竺鄉長,你要給我作主啊。他站在竺可明麵前,兩腿一軟,跪在地上。
項樹榮臉上泛起見到屎蒼蠅似的厭惡表情,喊他讓開。竺可明上前一步扶著他:老大爺,快起來快起來,有啥子事情慢慢說。
項樹榮不滿地說:母海清,竺鄉長來我們大坪壩檢查旱情,你走開一點。
母海清白了他一眼,對竺可明傾訴開去:竺鄉長,你要幫我管一下柳會芬。她黃天白日偷人趕漢,社上不管,村上不管,你們鄉上不能不管啊。
竺可明問:柳會芬是誰?
項樹榮答:他老婆。
嗯。竺可明問:咋個一迴事?
母海清說:原先家頭盡是我挑水吃。今年二月間我挑水腿杆摔斷了,柳會芬不挑水吃,跟談章德跑了,我又無兒無女啊,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水都沒得一口吃。說句笑死祖先人的話,這一兩個月都是東家一碗、西家一缽地要水吃。
竺可明眉頭一皺:新鮮,隻聽說過要飯吃,還沒聽說過要水吃的。他問項樹榮:你們村上沒管過這件事?
項樹榮說:咋個沒管過呢,我們做過柳會芬的工作,告訴她這是犯法行為,論理要追究重婚罪,把她從談章德家裏接迴來交給母海清。這樣做都有四五次了,問題是母海清管不住婆娘。
柳會芬是啥子態度?
她說大坪壩人窮地窮水都窮,堅決要與母海清離婚,嫁給談章德。
談章德是一個啥子人?
大坪壩的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光棍。
又是一道難題。真的追究柳會芬和談章德的法律責任,以重婚罪判過一年半載,肯定鐵鉤子掛褲腳跑不脫,但母海清吃水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現在處理的方法隻有一種,讓村上安排人給母海清挑一點水解決臨時問題;迴鄉上給派出所講一聲,請他們出麵對談章德、柳會芬進行法製教育,讓柳會芬迴家去。想到這裏,竺可明說:老母,你迴家去吧,你的事鄉上肯定要管。
母海清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竺可明,像要從他臉上看出啥子名堂;看了半天,說:竺鄉長,我被你們幹部哄怕了,口頭說要管,把我打發走就不管了。
竺可明堅定地說:我說要管就要管。
母海清仍不依不饒:我要有水吃了才相信。
項樹榮很厭惡地說:你這個人咋個聽不進去話啊,竺鄉長已經給你談明白,村上安排解決你臨時吃水的事,有啥子你找我就是,還攔著竺鄉長做啥子,未必要叫竺鄉長親自給你挑水才相信?
母海清怔了怔:好吧,那我沒水吃就找你。
竺可明心裏很不是滋味,望著母海清鴨子走路一樣一丁一拐地走遠了,痛苦地搖搖頭,感慨尤深地說:吃水都困難,生存條件這樣差,老百姓咋個活下去啊!
二人繼續往前走。田地很荒涼,根本看不到好多莊稼。即使有一點,天幹得厲害,也是要死不活的。竺可明憂心忡忡地說:這還是二三月間,還有太陽更大的七八月間,照這樣幹下去咋個得了!
老天爺要幹有啥子辦法。好在現在大家都出去打工、不咋個種莊稼了。你算嘛,勤巴苦做一年,一畝田土就收入三五百元錢,打工收入再少,也比種莊稼劃算得多。所以,天幹也無所謂。項樹榮說。
你們村外出打工的人有好多?竺可明問。
十六歲到五十歲之間,百分之八九十都出去了。
這又是一個讓竺可明揪心的問題。這次下村了解旱情,同時也了解到很多村社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去了,留下老弱病殘守家,田土大麵積丟荒。像昨天下午在青龍村玉和社,一個老人死了,抬棺材去埋的壯勞力都找不到。
打工固然是農民致富的好門道,上麵也提倡這樣做。但農村人都到城頭打工去了,都不種莊稼了,今後大家吃啥子?都去建設城市去了,農村究竟還要不要?竺可明說,像在拷問自己,又像在與項樹榮探討。
這是上級領導考慮的事,我們隻要抱住娃兒不哭就行了。項樹榮不以為然。
竺可明突然想起一件事:呃,我從縣政府辦公室的信息快報上看到一條信息,說有一位姓李的老板在大坪壩發展了五百畝甜玉米,情況如何?我們去看看。
正戳在項樹榮的心傷上,他遲疑著迴答道: 路太遠了,天氣又大,改日再去看吧。
竺可明執拗地說:沒關係。
鄉長要堅持看,項樹榮不好再拒絕,邊走邊頗費斟酌地向竺可明匯報了這個項目的由來。
這是一個農村產業化調整項目,鄉裏十分重視,賈書記親自抓,《兩河日報》曾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樣板為題予以熱情報道。具體操作是一個叫李紅誌的老板,以每年每畝二百元的價格,租種農民土地;被租種了土地的村民,給李老板打工,二百元一月。村民們聽了,扳著指頭一算,劃算,積極響應;特別是外出打工丟荒了地的村民,等於幹撿錢,更是舉雙手讚成。俗話說,林子大了,啥子鳥兒都有。李紅誌地要租成片,個別夾插在中間的村民借此抬高租地價格,至少要二百五十元一畝才願意租。賈書記把做通村民工作的任務交給村上:這是對待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態度問題,要當作政治任務完成。針對少數人從中作梗,項樹榮和村上幾個幹部分工,挨門挨戶做思想工作,嘴巴說起了血泡子,總算協助李紅誌一家一戶地簽好了租地合同。
他們來到了甜玉米項目地邊,竺可明一看,偌大的一片玉米,高的齊大腿,矮的隻有尺多深。葉子黃焦焦的,像營養不足的嫩娃兒胎毛,相當部份半皮葉子被太陽烤糊了,地麵上連野草都不生長。竺可明皺起眉頭問:這個李老板采沒采取過抗旱措施?
項樹榮說:開始李老板還請了一些人到河裏挑水抗旱,但越抗越旱,一算成本,一挑水要投兩元半錢,還不如不抗。後來李老板就放棄了。
竺可明問:秋後咋個跟農民兌現合同呢?
項樹榮說:我們已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李老板現在已經腳板底下抹豬油溜了,農民們得不到土地租賃費,也得不到幹活路的錢,意見很大。
竺可明說:要想辦法把李老板找到,有錢錢打發,無錢話打發,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讓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失。
太陽走進一片橙黃色天光裏,隻顯現出一個暈乎乎的影子,山蚊子牛蒼蠅到處亂竄,瓤瓤風都沒有一絲兒,竺可明、項樹榮大汗淋漓。走到一個斜坡前,項樹榮勸竺可明歇一口氣,竺可明四下裏望望,說抓緊時間多看一些地方吧。
順著大坪壩南緣,他們梭下一個山坳,來到麻柳灣。竺可明站住了,左左右右地看了半天,十分欣喜地對項樹榮說:你注意到沒有,這裏是一個修水庫的好地方。
項樹榮點頭應承道:嗯。還是七幾年,我們就想在這裏修一個小二型水庫,從小梁子打一個隧道,把山那麵煙子洞的水引過來,解決大坪壩的用水問題。
咋個沒有修呢?
後來田土承包了,就沒有幹了。
哦。竺可明點點,爬在麻柳灣那砣大石包上進一步察看。這裏確實是修水庫的好地方,兩麵是高高的山巒,海拔不低於一百五十米,呈撮箕形。竺可明轉動頭顱四下觀看了一陣,又蹲下身子,貓著一隻眼睛,伸直右手,捏起拳頭,翹起大指姆用眼睛目測地形,一麵看一麵在心裏盤算:這裏修水庫至少可以形成三千平方米以上的水域麵積,庫容不低於一百二十萬立方米。
這山灣裏有多少畝熟田熟土?竺可明問。
二百二十多畝。
住著多少戶人?
十二三戶,四五十人。
大坪壩村有多少畝田呢?
二千八百一十畝。
隧道從哪裏打呢?
項樹榮指著幾棵蔫鳩鳩的草像癩毛一樣立著的荒蕪的山包說:那個山埂子就是大山坡,背後就是煙子洞水庫。打隧洞就從大山坡的那個地方打。他指著一個山凹處說。
竺可明問:煙子洞蓄水多嗎?我看過縣境地圖,這地方不是我們縣的地盤吧?
煙子洞屬麗江縣地界。那個地方水源好,有一個二十萬千瓦的水電站,再幹旱的年月,隻要放上五個龍眼的水,就能解決那個片區的用水問題了。煙子洞總共有十八個龍眼的水。我們隻要能引三個龍眼的水,整個大坪壩的用水問題都能夠解決。
隧道要打多遠?竺可明進一步問。
項樹榮說:沒測量過。
竺可明微微頷首道:這裏建水庫確實有著許多優越的有利條件,搬遷量小,占的田土麵積也少,並且淹沒區內大多是荒山坡。新建小型水庫每一立方水七元左右,在這裏修一個蓄水一百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需要七百萬元,但這裏地理位置好,估計二百來萬就能修好。每畝用水三百立方米,解決三千畝田的用水,剩下的做人畜飲水,完全可以解決大坪壩的用水問題。他埋頭在筆記本上寫了一會兒,抬頭道,影響大坪壩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嚴重缺水,修水庫是解決大坪壩缺水的最好措施。我建議你們在這裏修一個水庫。當然,修不修一切取決於你們。是不是召開村兩委會討論討論,有沒有修水庫的可能性,大家願不願意修?再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如果你們認為這地方可以修,又願意修,就迅速提出報告,交鄉黨委、政府研究,再找縣上水利局立項。隻要論證來這地方可以修,你們的積極性又很高,我全力以赴幫助你們。
等一會兒我就去找袁主任商量。項樹榮說。
竺可明把本子揣進提包裏,望望天色,太陽已經落山,天光變得晦暗起來:怎麽樣,迴家了吧?
項樹榮說:你呢,天都要黑了,你到我家裏住吧。
竺可明笑笑:我到談和興那裏看一下再說。
我陪你一路去。
竺可明說:算了吧。你能不能爭取今天晚上召開村兩委會,專題議一議修水庫的事?
項樹榮想了一陣,說:可以。
竺可明高興道:那我就等著聽你的消息了。言畢,扯開腳步朝談和興家裏走去。
竺可明等著人把滑竿兒找來,左說右說做通談和興的思想工作,安排人把範天芬送縣醫院。之後,在阮正初家裏吃了一頓便飯,讓項樹榮陪著察看大坪壩旱情。
竺可明越走心情越沉重。大坪壩旱象之嚴重,遠遠超出他的想象。這裏是常旱片區,不知是不是地脈龍神作怪,平常年份,周邊地區水災洪災不斷,這裏都缺水。去年又遇上秋旱連冬旱,開年這麽久了,僅僅在正月尾巴上灑了幾顆毛霏霏雨,連地皮都沒有打濕。立夏小滿正栽秧,還有幾天就是芒種了,這個節候的水稻應該實現了滿栽滿插,早一點的秧窩已經封林了,大坪壩竟然沒有一戶人家開秧門。撒下地的穀種,根本發不出芽,在田裏曬幹漚爛,成為秕殼,被麻雀刨得亂翻翻的。正眼四望,不要說秧苗,命大的竹子、樹子的葉子都快曬幹了,火星子就能點燃;漁塘、水井也曬幹了,裂起一道道縱橫交錯的拳頭大、魚網狀的口子。大坪壩是黃泥巴地,抬頭看,紅朗朗的一片,像被火爐烘烤著,真正是赤地千裏,熱浪逼人啊!還沒走著幾根田坎,他們就渾身沒有一根幹紗。竺可明想,怪不得那個副縣長說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安全靠狗,解決光棍問題靠手,這麽邊遠的一個山村,山高坡陡,灣大溝深,根本無法修公路架橋梁,又這麽幹旱,窮是正常的事,不窮才是怪事!
路上,項樹榮不斷地向竺可明介紹著村情:大半年沒下過一場濕透雨了,全村都是死黃泥夾鵝卵石地,不保水,落雨一包糟,天睛一把刀。
走到一座小青瓦房前,看見一位七八十歲、白發蒼蒼的老太婆,手腳顫抖地點燃一堆紙錢和一把香燭,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嘴裏念念有詞,雙手一合,單薄的身子往前一聳,額頭點地,如此再三。竺可明想起農村當小娃兒的時候祖母求雨時的情境。隻要天幹久了,祖母都要在敞壩邊上求雨,早晚一炷香,直到下雨為止。觀音高坐寶蓮台,腳踏蓮花朵朵開,手拿楊枝灑淨水,家門興旺消旱災……祖母蠕動著幹癟的嘴皮子,都念起指頭厚的繭巴了。
項樹榮對竺可明說,她叫陶李氏。似乎聽見了腳步聲,陶李氏偏過腦後挽著一個牛屎粑發髻的頭,一張汗流滿麵、溝壑縱橫的老臉,沾滿了紙錢灰塵,顯得十分滑稽。見有人來,不好意思地站起身,拍打著衣襟,在臉上抹了一把,抹出幾條紫烏烏的拖痕,難為情地說:你看我好笑人喲。
項樹榮說:李幺婆,這位是竺鄉長,他來看你。
陶李氏有一些手腳找不到地方撂:喔唷,今天起仙風了。
竺可明走上前,撿了一根竹棍兒,撥弄著沒燒盡的紙錢說:老人家,這麽熱的,還幫大家求雨消災,謹防中暑。
陶李氏裂了裂沒有牙齒的蔫癟癟的嘴皮說:農村人,沒得城頭人金貴。隻要落雨,中暑,把老命搭上都要得。竺鄉長,屋頭去坐。
走進堂屋,陶李氏忙著找出扇子:你看,竺鄉長第一次來,水都沒得一口給你喝。她從牆上的鏡子裏看到了自己花眉花臉的,用手蒙住搓搓,拍拍;拍拍,搓搓——洗幹臉。
這動作深深地觸動了竺可明,忍不住問:老人家,你們吃水相當困難吧?
陶李氏樂嗬嗬地說:不困難,眼淚水,張開嘴巴就吃到了。
竺可明笑了笑,這老人家還挺幽默的:挑水遠不遠?
不遠。陶李氏說,一挑水一天都要不到就挑迴家了,流的汗比挑的水多不到好多。
竺可明心尖子針紮了似地緊縮了一下。
不怕你竺鄉長笑話,我這輩子嫁到太坪壩,沒吃過一天靈醒水;下輩子不光是我、連我的兒子兒孫都叫她們不要嫁到大坪壩來。給你說竺鄉長,去年我後家有一個侄孫女想嫁過來,都得我挑撥脫了。你想啊,一年到頭澡都難得洗一個,臉和腳很多時候都是幹洗,洗菜水洗了菜後澄來洗臉洗腳,最後還要留下來喂豬,你說這大坪壩還是人住的地方嗎?
竺可明的心又被針尖紮了一下。他默默地站了很久,問:老人家,你現在最想的是希望我們給你做一點啥子?
陶李氏嗬嗬一笑,脫口說道:死了以後,給我放一碗水在停屍板板麵前。
這話像大錘一樣砸在了竺可明的胸口上。他心情難過地離開了陶李氏的家。陶李氏的話談得很幽默,但他絲毫覺察不出幽默的成份,倒像是一句話一個耳光,打得他兩眼火星子直冒。
走到一個z字拐前,碰到一男一女兩個小孩子,守著地上一個摔得稀爛的木桶兒。小男孩可能隻有八九歲,穿著一條火腰褲,滿臉淚痕地坐在地上;小女孩約莫十一二歲,紮著一對小辮子,穿著一件紫色化纖衣裳,灰黑色褲腳綰到膝蓋上,蹲在那裏小聲地哭著。問,都不說話。再問,才知道兩姊妹去竹梨灣抬水,腳步不合拍,爬坡時小弟弟抬不起了,姐姐想把桶繩往後挪一點,小弟弟沒把穩扁擔頭,滑了肩,不僅抬了兩個多小時、快抬攏家門口的水打倒了,還把木桶兒也摔爛了;又是給隔壁借的啊,怕迴家挨大人打,隻好頂著太陽、守著摔爛的木桶兒哭。
竺可明見木桶兒是鐵絲箍的,木塊上的屑子大部份沒摔斷。小時候他也摔爛過木桶兒,有箍桶的經驗,說:小朋友,別哭了,叔叔還你一個好桶兒好不好?說著彎腰撿起桶兒木塊拚合起來。項樹榮也搭手幫忙,很快就把木桶兒箍好了。怕桶底漏水,他告訴兩姊妹:要是桶兒漏水,就摳一點濕泥巴把縫子抹一抹。姊妹倆很感激,連聲說:謝謝叔叔。抬起木桶兒走了。
兩姊妹走出視線後,竺可明才重新起步。他問項樹榮:你們想沒想過辦法解決吃水困難?
項樹榮說:咋個沒有呢?修過囤水池,打過水窖,還請三0三地質隊來鑽過井。結果水沒有鑽出來,那個雞巴隊長反而把張二爺的孫女裹跑了,在城邊上給她租了一間房子當二奶,玩了幾個月玩厭了,一腳把她蹬了,轉賣給一家按摩院老板。老板逼她接客,她不願意,從三樓上跳下來,摔成了脊椎骨折,現在都還在醫院頭住著。他的媽老漢在外麵打工,知道了這件事後攆迴來,罵張二爺老不死的,連一個娃兒都看不住,要攆張二爺出屋,氣得他差一點抹喉吊頸。還攆進我們村幹部家裏來鬧,要求賠款,說村裏不打井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整得一個大坪壩雞犬不寧。
竺可明站住腳:真有這種事?
項樹榮說:假了我去坐牢。
竺可明心情沉重地說:這件事你們要管,對張家要力所能及地給與慰問安撫。沉默著走了一段路,竺可明又問:能不能建提灌站,從長江裏麵提水?
項樹榮帶著賣弄與炫耀的口吻說:我上台時想過這件事。到縣裏請來人一看,坡陡路程遠,起碼要建三級提灌站才能把水提上來。大坪壩的電燈都是三天兩停的,哪裏有電提水?就算把水提上來了,流到大坪壩,要投十多元錢一噸,哪個消受得起?後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突然有一個人擋住去路。正眼一看,是一個長臉、花白頭發、六十多歲的幹巴老頭兒,一件白色和尚領口背心,汗漬煙醺變成了黃黑色;下身穿一條短腰褲,拴著一根已經很少見了的雞腸帶,吊了一大截在外麵一甩一甩的,酷似雜耍中的小醜,幽默滑稽得可以。竺鄉長,你要給我作主啊。他站在竺可明麵前,兩腿一軟,跪在地上。
項樹榮臉上泛起見到屎蒼蠅似的厭惡表情,喊他讓開。竺可明上前一步扶著他:老大爺,快起來快起來,有啥子事情慢慢說。
項樹榮不滿地說:母海清,竺鄉長來我們大坪壩檢查旱情,你走開一點。
母海清白了他一眼,對竺可明傾訴開去:竺鄉長,你要幫我管一下柳會芬。她黃天白日偷人趕漢,社上不管,村上不管,你們鄉上不能不管啊。
竺可明問:柳會芬是誰?
項樹榮答:他老婆。
嗯。竺可明問:咋個一迴事?
母海清說:原先家頭盡是我挑水吃。今年二月間我挑水腿杆摔斷了,柳會芬不挑水吃,跟談章德跑了,我又無兒無女啊,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水都沒得一口吃。說句笑死祖先人的話,這一兩個月都是東家一碗、西家一缽地要水吃。
竺可明眉頭一皺:新鮮,隻聽說過要飯吃,還沒聽說過要水吃的。他問項樹榮:你們村上沒管過這件事?
項樹榮說:咋個沒管過呢,我們做過柳會芬的工作,告訴她這是犯法行為,論理要追究重婚罪,把她從談章德家裏接迴來交給母海清。這樣做都有四五次了,問題是母海清管不住婆娘。
柳會芬是啥子態度?
她說大坪壩人窮地窮水都窮,堅決要與母海清離婚,嫁給談章德。
談章德是一個啥子人?
大坪壩的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光棍。
又是一道難題。真的追究柳會芬和談章德的法律責任,以重婚罪判過一年半載,肯定鐵鉤子掛褲腳跑不脫,但母海清吃水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現在處理的方法隻有一種,讓村上安排人給母海清挑一點水解決臨時問題;迴鄉上給派出所講一聲,請他們出麵對談章德、柳會芬進行法製教育,讓柳會芬迴家去。想到這裏,竺可明說:老母,你迴家去吧,你的事鄉上肯定要管。
母海清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竺可明,像要從他臉上看出啥子名堂;看了半天,說:竺鄉長,我被你們幹部哄怕了,口頭說要管,把我打發走就不管了。
竺可明堅定地說:我說要管就要管。
母海清仍不依不饒:我要有水吃了才相信。
項樹榮很厭惡地說:你這個人咋個聽不進去話啊,竺鄉長已經給你談明白,村上安排解決你臨時吃水的事,有啥子你找我就是,還攔著竺鄉長做啥子,未必要叫竺鄉長親自給你挑水才相信?
母海清怔了怔:好吧,那我沒水吃就找你。
竺可明心裏很不是滋味,望著母海清鴨子走路一樣一丁一拐地走遠了,痛苦地搖搖頭,感慨尤深地說:吃水都困難,生存條件這樣差,老百姓咋個活下去啊!
二人繼續往前走。田地很荒涼,根本看不到好多莊稼。即使有一點,天幹得厲害,也是要死不活的。竺可明憂心忡忡地說:這還是二三月間,還有太陽更大的七八月間,照這樣幹下去咋個得了!
老天爺要幹有啥子辦法。好在現在大家都出去打工、不咋個種莊稼了。你算嘛,勤巴苦做一年,一畝田土就收入三五百元錢,打工收入再少,也比種莊稼劃算得多。所以,天幹也無所謂。項樹榮說。
你們村外出打工的人有好多?竺可明問。
十六歲到五十歲之間,百分之八九十都出去了。
這又是一個讓竺可明揪心的問題。這次下村了解旱情,同時也了解到很多村社主要勞動力外出打工去了,留下老弱病殘守家,田土大麵積丟荒。像昨天下午在青龍村玉和社,一個老人死了,抬棺材去埋的壯勞力都找不到。
打工固然是農民致富的好門道,上麵也提倡這樣做。但農村人都到城頭打工去了,都不種莊稼了,今後大家吃啥子?都去建設城市去了,農村究竟還要不要?竺可明說,像在拷問自己,又像在與項樹榮探討。
這是上級領導考慮的事,我們隻要抱住娃兒不哭就行了。項樹榮不以為然。
竺可明突然想起一件事:呃,我從縣政府辦公室的信息快報上看到一條信息,說有一位姓李的老板在大坪壩發展了五百畝甜玉米,情況如何?我們去看看。
正戳在項樹榮的心傷上,他遲疑著迴答道: 路太遠了,天氣又大,改日再去看吧。
竺可明執拗地說:沒關係。
鄉長要堅持看,項樹榮不好再拒絕,邊走邊頗費斟酌地向竺可明匯報了這個項目的由來。
這是一個農村產業化調整項目,鄉裏十分重視,賈書記親自抓,《兩河日報》曾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樣板為題予以熱情報道。具體操作是一個叫李紅誌的老板,以每年每畝二百元的價格,租種農民土地;被租種了土地的村民,給李老板打工,二百元一月。村民們聽了,扳著指頭一算,劃算,積極響應;特別是外出打工丟荒了地的村民,等於幹撿錢,更是舉雙手讚成。俗話說,林子大了,啥子鳥兒都有。李紅誌地要租成片,個別夾插在中間的村民借此抬高租地價格,至少要二百五十元一畝才願意租。賈書記把做通村民工作的任務交給村上:這是對待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態度問題,要當作政治任務完成。針對少數人從中作梗,項樹榮和村上幾個幹部分工,挨門挨戶做思想工作,嘴巴說起了血泡子,總算協助李紅誌一家一戶地簽好了租地合同。
他們來到了甜玉米項目地邊,竺可明一看,偌大的一片玉米,高的齊大腿,矮的隻有尺多深。葉子黃焦焦的,像營養不足的嫩娃兒胎毛,相當部份半皮葉子被太陽烤糊了,地麵上連野草都不生長。竺可明皺起眉頭問:這個李老板采沒采取過抗旱措施?
項樹榮說:開始李老板還請了一些人到河裏挑水抗旱,但越抗越旱,一算成本,一挑水要投兩元半錢,還不如不抗。後來李老板就放棄了。
竺可明問:秋後咋個跟農民兌現合同呢?
項樹榮說:我們已感覺到這是一個問題,李老板現在已經腳板底下抹豬油溜了,農民們得不到土地租賃費,也得不到幹活路的錢,意見很大。
竺可明說:要想辦法把李老板找到,有錢錢打發,無錢話打發,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讓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失。
太陽走進一片橙黃色天光裏,隻顯現出一個暈乎乎的影子,山蚊子牛蒼蠅到處亂竄,瓤瓤風都沒有一絲兒,竺可明、項樹榮大汗淋漓。走到一個斜坡前,項樹榮勸竺可明歇一口氣,竺可明四下裏望望,說抓緊時間多看一些地方吧。
順著大坪壩南緣,他們梭下一個山坳,來到麻柳灣。竺可明站住了,左左右右地看了半天,十分欣喜地對項樹榮說:你注意到沒有,這裏是一個修水庫的好地方。
項樹榮點頭應承道:嗯。還是七幾年,我們就想在這裏修一個小二型水庫,從小梁子打一個隧道,把山那麵煙子洞的水引過來,解決大坪壩的用水問題。
咋個沒有修呢?
後來田土承包了,就沒有幹了。
哦。竺可明點點,爬在麻柳灣那砣大石包上進一步察看。這裏確實是修水庫的好地方,兩麵是高高的山巒,海拔不低於一百五十米,呈撮箕形。竺可明轉動頭顱四下觀看了一陣,又蹲下身子,貓著一隻眼睛,伸直右手,捏起拳頭,翹起大指姆用眼睛目測地形,一麵看一麵在心裏盤算:這裏修水庫至少可以形成三千平方米以上的水域麵積,庫容不低於一百二十萬立方米。
這山灣裏有多少畝熟田熟土?竺可明問。
二百二十多畝。
住著多少戶人?
十二三戶,四五十人。
大坪壩村有多少畝田呢?
二千八百一十畝。
隧道從哪裏打呢?
項樹榮指著幾棵蔫鳩鳩的草像癩毛一樣立著的荒蕪的山包說:那個山埂子就是大山坡,背後就是煙子洞水庫。打隧洞就從大山坡的那個地方打。他指著一個山凹處說。
竺可明問:煙子洞蓄水多嗎?我看過縣境地圖,這地方不是我們縣的地盤吧?
煙子洞屬麗江縣地界。那個地方水源好,有一個二十萬千瓦的水電站,再幹旱的年月,隻要放上五個龍眼的水,就能解決那個片區的用水問題了。煙子洞總共有十八個龍眼的水。我們隻要能引三個龍眼的水,整個大坪壩的用水問題都能夠解決。
隧道要打多遠?竺可明進一步問。
項樹榮說:沒測量過。
竺可明微微頷首道:這裏建水庫確實有著許多優越的有利條件,搬遷量小,占的田土麵積也少,並且淹沒區內大多是荒山坡。新建小型水庫每一立方水七元左右,在這裏修一個蓄水一百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需要七百萬元,但這裏地理位置好,估計二百來萬就能修好。每畝用水三百立方米,解決三千畝田的用水,剩下的做人畜飲水,完全可以解決大坪壩的用水問題。他埋頭在筆記本上寫了一會兒,抬頭道,影響大坪壩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嚴重缺水,修水庫是解決大坪壩缺水的最好措施。我建議你們在這裏修一個水庫。當然,修不修一切取決於你們。是不是召開村兩委會討論討論,有沒有修水庫的可能性,大家願不願意修?再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如果你們認為這地方可以修,又願意修,就迅速提出報告,交鄉黨委、政府研究,再找縣上水利局立項。隻要論證來這地方可以修,你們的積極性又很高,我全力以赴幫助你們。
等一會兒我就去找袁主任商量。項樹榮說。
竺可明把本子揣進提包裏,望望天色,太陽已經落山,天光變得晦暗起來:怎麽樣,迴家了吧?
項樹榮說:你呢,天都要黑了,你到我家裏住吧。
竺可明笑笑:我到談和興那裏看一下再說。
我陪你一路去。
竺可明說:算了吧。你能不能爭取今天晚上召開村兩委會,專題議一議修水庫的事?
項樹榮想了一陣,說:可以。
竺可明高興道:那我就等著聽你的消息了。言畢,扯開腳步朝談和興家裏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