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框架下的朝廷最高學府,就是的國子監。


    到國子監讀書與參加科舉考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就是,都需要考試。不同之處在於,國子監隻是一所學校,隻有表現特別優異的學生才能通過廷試或者吏部試等渠道直接做官。對大部分國子監的學生來說,要想考取功名,還是要參加科舉。


    進入國子監大致分為貢生和監生兩種途徑。


    貢生,是指從各州秀才中挑選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讀書人,這是國子監最常見的招生方式之一。


    貢生又分多種,比如拔貢貢生,由地方選舉出來後,送至京城由朝廷中央進行統一測試,其出類拔萃者入國子監讀書。


    拔貢生是諸多生源中成績最為優異者,也是國子監貢生中最受重視的學生,遵循寧缺毋濫的原則,如果選上來的貢生出現學問荒陋、人品不端等情況,要對推薦人進行嚴厲懲處。


    拔貢生中的品學兼優者,皇帝會親自召見。如果這次召見的機會把握好,便可以直接授予官職。


    除此之外,還有優貢貢生:不靠推薦,自己考進國子監的;副貢貢生:在鄉試中沒有上榜但是卻進入副榜的考生,以類似擴招的方式進入國子監;例貢貢生:繳納一定的錢款,入監讀書。


    監生則分為恩監監生:給報考算學館的學生等人群提供的名額;蔭監監生:照顧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官員子女;優監監生:從各州府縣未取得廩生資格的秀才以及武生中選拔;例監監生:繳納一定的錢款便可入監讀書。


    李知性作為李家子弟,想要進入國子監的途徑可太多了,李家勢大財大,無論是推薦,還是自費,都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過去的李知性才學不行,就算李家給他謀劃一個拔貢貢生的身份,最後到了皇帝麵前,學問荒陋、人品不端,這兩條都占了,推薦人是要倒大黴的,誰敢推舉?


    不過此時的李知性自然是與過去不同,換成秦淩閣之後,那是才識鴻博、雅量高致、禮賢下士,人品貴重,深肖……乃父之風,必能繼承家業。


    齊玄素遊學、借書、求學的時候,秦淩閣當然沒有閑著,他主要就在做一件事,循序漸進地改變親朋好友對自己的看法。


    齊玄素主打一個勤奮好學,秦淩閣主打一個迷途知返。


    這麽多年下來,廢材公子已然成了李家的優秀子弟。到了這個時候,廢材公子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殷正心要到進京趕考的時候才能去京城,李知性出生就在京城。李家人改變了對李知性的看法之後,當然要大力扶持李知性,動用人脈,直接給李知性謀劃了一個拔貢生的身份,無需考試,無需繳費,無需補班,直接進入國子監的內班誠心堂學習。


    要知道,無論監生還是貢生,抵達國子監報到後,均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分級考試,通過考試的則有資格進行補班。這裏的“班”是指國子監的內班和外班。


    內班定額為一百三十名,外班則為一百二十名。內班學生可以在國子監南麵的南學學舍居住,外班學生則需要自己租賃房屋居住。這些通過考試的學生必須要等候內、外班有學生畢業,才能夠依照順序進行補班。


    同時依照成績分為三等,最低一等是正義堂、崇誌堂和廣業堂。一年半之後,學業有成者可以進入修道堂和誠心堂學習。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級率性堂。


    進入率性堂之後,學生開始實行積分製度。


    其方法是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第二個月則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個月試經史策一道,判語兩條。每一次考試優異者,給一學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的則不給分。每一年如果能夠積滿八個學分,便具備了畢業的標準,不及格者則要留級。


    這就是拔貢生的優勢,跳過了許多程序,直接到臨門一腳。


    隻要李知性再升入率性堂,並且一年攢夠八個學分,便可以得到皇帝召見。


    這是秦淩閣的終南捷徑。


    齊玄素那邊則要等到殿試的時候才有資格見皇帝一麵。


    觀棋眾人便察覺出不一樣的意味了。


    “這倒是奇了,小掌教走的是科舉正途,是進士出身點翰林入閣的路數,這才是儒門之人眼中的堂皇正道。可寧淩閣這個儒門之人怎麽走起了幸進的歪門邪道?”


    “雖然貢生出身比監生出身要好一些,但到底比不上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大魏畢竟不是不齊,太過看重出身,不再搞宰相起於州郡那一套,還未有過貢生出身的閣老,至多就是封疆大吏,說是歪門邪道也不為過,難道寧淩閣和小掌教互換了套路?”


    “這個世界中李家有諸多爵位,若是繼承爵位,也不是不能入閣。”


    “難,這個李知性本就是旁支出身,也不是長子,如何能繼承爵位?除非秦先生用些手段。隻是這個世界的重要之人都有龍氣護體,氣數加身,想要做到這一點,秦先生得落上一子才行。”


    “如此一來,秦先生好不容易領先的一子優勢便沒有了。”


    儒門內部當然也存在鄙視鏈,進士出身是最好的那一等,同進士出身次之,然後才是貢生、舉人、監生、秀才等等。就如道門的道士,張李兩家出身的道士那是最純正的道士,畢竟祖上開創道門基業,然後是其他世家,再是道宮清白出身,接著是中原以外的人或者非人,最後是同道士出身。


    這種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前途的上限。


    也許有人說,道宮出身也能做大掌教。因為這個位置是道門平等的臉麵,算是例外。可三師的位置,還有大部分的金闕位置,又是哪些人牢牢把持?若是這些人聯合起來,大掌教又如何?


    李知性進了國子監之後,成績優秀。


    國子監的學生,在每月的十五日,要進行“大課”,相當於萬象道宮的月考。考試內容分為四書藝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考試時間是一整天。


    考試評卷工作結束後,會在第二個月的初一公布成績,成績共分為三等,如果三次考試都沒有進入到三等的行列,便會被國子監開除。


    李知性進入國子監後,連續九個月都是一等成績,一時間大出風頭,從國子監司業、監丞,到學正、學錄,都對李正興交口稱讚,最後名聲都傳到了國子監祭酒的耳朵裏。


    國子監祭酒大筆一揮,破格提拔,免去剩下的學業,直接升入率性堂。


    與此同時,齊玄素那邊也完成了殷正心和黃容的婚事,殷正心一邊跟著黃枚讀書,一邊在老丈人的引薦下,認識諸多士林前輩,詩詞唱和,禮尚往來。


    李知性有家世而無學問,秦淩閣剛好彌補了這一點。


    殷正心有才華卻不會施展,齊玄素也彌補了這一點。


    兩人的選人都是有的放矢,可不是亂選的。


    雖然殷正心和李知性互相不知曉對方的存在,隻有觀棋之人才能一覽無餘,但也不敢慢上半分,生怕一步慢則步步慢,大體上還是齊頭並進。


    齊玄素因為殷正心的婚事,耽誤了一年,也是覺得殷正心學問不夠,所以沒有一鼓作氣得中解元之後立刻上京趕考,但也是巧了,今年下半年有恩科。


    所謂恩科,三年一次的科舉是正科,於正科外皇帝特恩開科取士就是恩科。


    正所謂成家立業,小登科後就該大登科了。


    於是齊玄素開始準備上京趕考的諸多事宜。


    別看才子佳人的裏,主角總是上京趕考的書生,又是遇到狐妖開店,又是露宿破廟遇到女鬼,亦或是遇到哪家的千金小姐。


    這當然都是扯淡,舉人是什麽?是老爺,是鄉紳,是地主,是狗大戶,有正經的官身和各種特權,可不是連秀才功名都沒有的童生。所以除非是特別不會經營的敗家子,就沒有窮苦舉人的說法。


    就算舉人落魄了,也有的是大戶或者同窗上趕著資助,結個善緣。還有專門借錢給舉人的民間機構,做官之後慢慢還就是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哪裏就落魄到獨自背著個書箱上京?更不會在什麽荒山野地落腳。


    由此可見,那些寫才子佳人的書生多半是沒有功名的,沒見識過舉人老爺的生活,以己度人,所以才寫出了這些風花雪月。


    至於千金小姐,那就更是子虛烏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色佳人。隻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生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哪裏有這種女子。再者,既說是世宦書香大家小姐,自然這樣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也不少,怎麽可能就隻小姐和緊跟的一個丫鬟?


    正是皇帝扛著金鋤頭,西宮娘娘烙大餅,東宮娘娘剝大蔥,想蘸紅糖蘸紅糖,想蘸白糖蘸白糖。


    殷正心這次上京,那可是帶了仆役書童五六個人,縱然陣仗比不了世家子弟,也不算小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過河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莫問江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莫問江湖並收藏過河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