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蘭在給我們講杜牧的《清明》詩時說到了關於戴柳的事。她說:“在清朝,有一個富察敦崇的人,他在他的《燕京歲時記》中這樣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的渭水的河邊,送給大臣每人一個柳圈。’現在的江蘇沙洲一帶的人們仍舊用柳枝紮帽戴呢。有的人海把柳枝做成柳球戲耍。還有人采集柳芽,和麵粉摻和在一起,攤餅吃哩!
至於介子推,寒食節才是紀念他的。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係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嚐“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迴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介子推沒有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於是就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裏,重巒疊嶂,穀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麵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裏,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迴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唿,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裏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現在,民間已經將寒食節、清明節合二為一了,隻是不再禁食了。”
常來非常佩服留美蘭老師,覺得她懂得多,人也很漂亮,好像《英雄兒女》中的王芳。隻要留老師講的東西,他都能接受,並且能記到心裏去。他總想接近留美蘭老師。他曾遐想,要是自己有一個有知識的媽媽那該多好。他有不少知識都是從留美蘭老師那裏學來的。
至於第三條,紅喜不叫帶刀、彈弓,大家都讚成。可這稱為,後街的為正方,前街的為反方,大家有點爭議,常來勸了一陣,也就沒有人再說什麽了。
至於介子推,寒食節才是紀念他的。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係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嚐“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迴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裏,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介子推沒有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於是就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裏,重巒疊嶂,穀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麵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裏,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迴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唿,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裏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現在,民間已經將寒食節、清明節合二為一了,隻是不再禁食了。”
常來非常佩服留美蘭老師,覺得她懂得多,人也很漂亮,好像《英雄兒女》中的王芳。隻要留老師講的東西,他都能接受,並且能記到心裏去。他總想接近留美蘭老師。他曾遐想,要是自己有一個有知識的媽媽那該多好。他有不少知識都是從留美蘭老師那裏學來的。
至於第三條,紅喜不叫帶刀、彈弓,大家都讚成。可這稱為,後街的為正方,前街的為反方,大家有點爭議,常來勸了一陣,也就沒有人再說什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