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票。
————————————
譚學衡解釋說。
贛粵運河之所以能修建,是因為贛江水係跟珠江水係在梅山分水嶺兩側最近距離,隻有十來公裏,而且分水嶺並不算高,隻有200米出頭,挖掘一條十來公裏的運河,對中國來將不是什麽難事,一千多年前京杭大運河都修建的民族,搞這種小工程不值一提。
但是溝通了水係,不意味著會有水流流失,因為兩個水係基本上依然沒有什麽互聯。
整條運河是采用梯級抬升方式,通過一級級水閘,將一段段水位保持平穩。
從贛江下遊的糊口到分水嶺,修建了32個大型水閘,而在分水嶺兩側各建了一座大型水庫,用一條翻山渠道將兩座水庫連同,但是這條渠道卻高高在上,用水閘限製住。
江西的船從贛江上一級級逆流而上,進入渠道水閘,翻過分水嶺,進入廣東一側的水庫,從而實現水運相通。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消耗的水不過是水渠中的水,水渠高達200米,傻子都知道水不可能逆流而上,必須得是不斷的將水庫的水抽進水渠中,而兩側贛江和珠江水域都修建了水庫,想用哪個水庫的水,可以自行調節,是受到人為控製的,怎麽可能讓贛江的水流失呢?
經過譚學衡的專業解釋,楊潮半懂不懂,但他明白是受控的也就不擔心了。
這條水渠修通後,千噸級船舶可以從長江直達珠江,江西腹地的貨物可以直接從廣東出海,比通過長江節省了幾千裏路程,這個費用下降至少一半以上。對江西經濟的促進作用那是沒的說。
而且河運比較平緩,可以通過拖船編組,拉一萬噸的拖船都不在話下,如同火車一樣,火車頭拉車廂。想拉多少拉多少。
在山上站了半個小時,親眼看到第一艘三艘編組的拖掛船進入船閘,船閘關閉,駛入水渠。再進入水閘,在駛入下麵的水庫,接著進入珠江流域,楊潮才結束了這次視察。
去廣東坐了坐,就立刻飛往山東。
對楊潮來說。贛粵運河隻是一個小項目,投資額還不到1000萬,加上後期整體建設江西贛江流域的十幾條通航河流的航道投資,也不會超過5000萬兩銀子,不到1億金元。
但贛粵運河是國家複興開發公署第一個大型項目,所以楊潮必須親眼來看看,捧捧場,更大型的項目,更困難的項目,才是楊潮最關心的。比如渤海隧道。
到了山東,直接上渤海隧道工程現場,茅以升主持的渤海隧道,修建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速度問題。
技術上的難題早就解決了,因為早在五年前楊子實驗室成立的時候,這個工程就立項了,之後五年時間,茅以升帶領團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工程難題。做實驗、搞測量,光是前期準備就花費了300多萬資金。
值得一說的是,這條隧道,將完全使用中國技術能力。跟當年的煙濟鐵路一樣,是一條爭氣隧道,是一條可以提振民心士氣的超級工程。
茅以升向楊潮簡單介紹了一些他們的設計方案,采用的的是沉管法。現在海底清理出基槽,然後從海麵上將預製出來的鋼筋混凝土隧道慢慢下沉到基槽內,所有隧道對接完成後。連接密封起來,接著抽幹淨隧道中的海水,一條隧道就建成了。
基本原理很簡單,但是在海底那麽複雜的情況下施工,不遇到難題是不可能的。此前茅以升做了大量的實驗,確定了預製隧道的結構,進行了耐壓和耐腐蝕實驗,甚至在首都南京段長江中都做過試驗,修建了從南京通往對麵浦口的過江隧道。
可以說準備工作,技術儲備都已經夠了,但是所有技術拿到大海這種高度複雜的環境中,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
在南京時候,他們在海底清理出基槽,鋪設上碎石作為基礎,非常輕鬆,可是到了海裏,費力清理出的基槽,一次大風浪過後發現就又給海沙填平了。
當他們花費了半年時間清理出來的幾十公裏基槽被填平後,茅以升受到的第一次打擊,那一次他直接就病倒了,病了半個月,瘦了十幾斤。
病,不僅因為工程困難,更因為壓力大,做實驗前前後後就花費了300多萬兩銀子,施工一年來又花費了上千萬,結果卻功虧一簣,而且楊潮將調子定的很高,什麽爭氣隧道之類的,而國外同行則不斷的諷刺,將其稱為中國人的天方夜譚,這些情況讓茅以升再次感受到當年詹天佑那種壓力。
所以遇到困難後,他實在堅持不住了。
楊潮這次來,正好是茅以升剛剛病好,再次匆忙開始工作的時候。
“該休息就休息。怕什麽,總能修的通的。長城、運河,那一項國家工程沒有困難?”
楊潮隻是安慰,絕不施壓。
茅以升歎道:“可是預算嚴重超支,怕是1億不夠了。”
1億是一筆巨款,但是現在好像不夠了,遠遠不夠。
楊潮笑道:“代價高不怕,秦始皇修長城,長城立起來了,秦王朝倒下了,隋煬帝修運河,運河修通了,隋朝修走了,這代價大不大?我們的代價再大,還能大過這兩人?1億不夠,那就2億,2億不夠,那就3億,即便10億,20億又如何?”
楊潮輕鬆的說道,好像錢不是錢一樣。
茅以升又說了些工程情況,他們現在已經調整了方法,不再按照過去那種,先將所有的基槽清理出來,然後在集中組隊隧道沉管,而是清理一點,安裝一點,這樣大大降低了海潮對基礎的破壞,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為需要不斷的測繪保證精準,需要不間斷的租借工程船,而不是像過去計劃中那樣,集中租借,密集施工。同一時間大量不同專業工人集中在一起工作,造成工作量的不飽和,都大大增加了成本。
按照茅以升的重新估算,需要長期租賃300多艘大型船舶,加上自建的大量工程船舶,還有雇傭10萬人長期施工,工程期10年的話,總支出將會達到10億兩,其中光是工資支出就達到了4億兩。(未完待續。)
————————————
譚學衡解釋說。
贛粵運河之所以能修建,是因為贛江水係跟珠江水係在梅山分水嶺兩側最近距離,隻有十來公裏,而且分水嶺並不算高,隻有200米出頭,挖掘一條十來公裏的運河,對中國來將不是什麽難事,一千多年前京杭大運河都修建的民族,搞這種小工程不值一提。
但是溝通了水係,不意味著會有水流流失,因為兩個水係基本上依然沒有什麽互聯。
整條運河是采用梯級抬升方式,通過一級級水閘,將一段段水位保持平穩。
從贛江下遊的糊口到分水嶺,修建了32個大型水閘,而在分水嶺兩側各建了一座大型水庫,用一條翻山渠道將兩座水庫連同,但是這條渠道卻高高在上,用水閘限製住。
江西的船從贛江上一級級逆流而上,進入渠道水閘,翻過分水嶺,進入廣東一側的水庫,從而實現水運相通。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消耗的水不過是水渠中的水,水渠高達200米,傻子都知道水不可能逆流而上,必須得是不斷的將水庫的水抽進水渠中,而兩側贛江和珠江水域都修建了水庫,想用哪個水庫的水,可以自行調節,是受到人為控製的,怎麽可能讓贛江的水流失呢?
經過譚學衡的專業解釋,楊潮半懂不懂,但他明白是受控的也就不擔心了。
這條水渠修通後,千噸級船舶可以從長江直達珠江,江西腹地的貨物可以直接從廣東出海,比通過長江節省了幾千裏路程,這個費用下降至少一半以上。對江西經濟的促進作用那是沒的說。
而且河運比較平緩,可以通過拖船編組,拉一萬噸的拖船都不在話下,如同火車一樣,火車頭拉車廂。想拉多少拉多少。
在山上站了半個小時,親眼看到第一艘三艘編組的拖掛船進入船閘,船閘關閉,駛入水渠。再進入水閘,在駛入下麵的水庫,接著進入珠江流域,楊潮才結束了這次視察。
去廣東坐了坐,就立刻飛往山東。
對楊潮來說。贛粵運河隻是一個小項目,投資額還不到1000萬,加上後期整體建設江西贛江流域的十幾條通航河流的航道投資,也不會超過5000萬兩銀子,不到1億金元。
但贛粵運河是國家複興開發公署第一個大型項目,所以楊潮必須親眼來看看,捧捧場,更大型的項目,更困難的項目,才是楊潮最關心的。比如渤海隧道。
到了山東,直接上渤海隧道工程現場,茅以升主持的渤海隧道,修建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速度問題。
技術上的難題早就解決了,因為早在五年前楊子實驗室成立的時候,這個工程就立項了,之後五年時間,茅以升帶領團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工程難題。做實驗、搞測量,光是前期準備就花費了300多萬資金。
值得一說的是,這條隧道,將完全使用中國技術能力。跟當年的煙濟鐵路一樣,是一條爭氣隧道,是一條可以提振民心士氣的超級工程。
茅以升向楊潮簡單介紹了一些他們的設計方案,采用的的是沉管法。現在海底清理出基槽,然後從海麵上將預製出來的鋼筋混凝土隧道慢慢下沉到基槽內,所有隧道對接完成後。連接密封起來,接著抽幹淨隧道中的海水,一條隧道就建成了。
基本原理很簡單,但是在海底那麽複雜的情況下施工,不遇到難題是不可能的。此前茅以升做了大量的實驗,確定了預製隧道的結構,進行了耐壓和耐腐蝕實驗,甚至在首都南京段長江中都做過試驗,修建了從南京通往對麵浦口的過江隧道。
可以說準備工作,技術儲備都已經夠了,但是所有技術拿到大海這種高度複雜的環境中,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
在南京時候,他們在海底清理出基槽,鋪設上碎石作為基礎,非常輕鬆,可是到了海裏,費力清理出的基槽,一次大風浪過後發現就又給海沙填平了。
當他們花費了半年時間清理出來的幾十公裏基槽被填平後,茅以升受到的第一次打擊,那一次他直接就病倒了,病了半個月,瘦了十幾斤。
病,不僅因為工程困難,更因為壓力大,做實驗前前後後就花費了300多萬兩銀子,施工一年來又花費了上千萬,結果卻功虧一簣,而且楊潮將調子定的很高,什麽爭氣隧道之類的,而國外同行則不斷的諷刺,將其稱為中國人的天方夜譚,這些情況讓茅以升再次感受到當年詹天佑那種壓力。
所以遇到困難後,他實在堅持不住了。
楊潮這次來,正好是茅以升剛剛病好,再次匆忙開始工作的時候。
“該休息就休息。怕什麽,總能修的通的。長城、運河,那一項國家工程沒有困難?”
楊潮隻是安慰,絕不施壓。
茅以升歎道:“可是預算嚴重超支,怕是1億不夠了。”
1億是一筆巨款,但是現在好像不夠了,遠遠不夠。
楊潮笑道:“代價高不怕,秦始皇修長城,長城立起來了,秦王朝倒下了,隋煬帝修運河,運河修通了,隋朝修走了,這代價大不大?我們的代價再大,還能大過這兩人?1億不夠,那就2億,2億不夠,那就3億,即便10億,20億又如何?”
楊潮輕鬆的說道,好像錢不是錢一樣。
茅以升又說了些工程情況,他們現在已經調整了方法,不再按照過去那種,先將所有的基槽清理出來,然後在集中組隊隧道沉管,而是清理一點,安裝一點,這樣大大降低了海潮對基礎的破壞,同時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因為需要不斷的測繪保證精準,需要不間斷的租借工程船,而不是像過去計劃中那樣,集中租借,密集施工。同一時間大量不同專業工人集中在一起工作,造成工作量的不飽和,都大大增加了成本。
按照茅以升的重新估算,需要長期租賃300多艘大型船舶,加上自建的大量工程船舶,還有雇傭10萬人長期施工,工程期10年的話,總支出將會達到10億兩,其中光是工資支出就達到了4億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