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俄國人在北京跟陸征祥簽訂商業合作條約後,英國人第一個就站出來,總稅務司安格聯表示此舉是對中國海關製度的破壞,對中國大大的不利。¢£,
安格聯這個人與赫德一樣,是英國控製中國海關的人物,可是他比赫德要霸道多了,赫德還知道尊重清廷,但是安格聯對中國政府卻沒有多少尊重。
武昌起義之後,他立刻命令各地口岸稅務司,將稅款交由總稅務司或領事團保管,全部匯入匯豐銀行。漢口、上海、汕頭、廣州、廈門以及煙台等處的海關關稅由各地稅務司直接扣留,存入上海匯豐銀行,造成劫奪中國關稅的惡劣開端。從此整個民國時期,海關稅收關餘就成了列強拿捏中國政府的一張好牌,聽話就把海關償清債務的餘款給你,不聽話我就扣押著,直到你聽話。
但俄國人向來沒有聽取別人指揮棒行動的習慣,袁世凱現在正要靠俄**隊對抗日本,同時也不想得罪楊潮,因此跟俄國一起聲明,兩國有權力開放自己國土上的口岸,同時尊重各國權益,歡迎英國人去中俄邊境享受免稅待遇。
以中國開放自己邊境城市為標誌,英國人對中國的控製能力在減弱,後世將此看做是赫德時代的結束,因為赫德時代的海關,始終牢牢掌控中國的財政,也是英國國力最強,對世界控製力最強的時候。
不過關於邊境口岸一事,還隻是一個小插曲,頂多是讓大英帝國不痛快一把,打算接下來的協議卻是牽動世界局勢的。
俄國跟中國簽署了一個《東北亞互保條約》,雙方聲明,在東北亞範圍內。兩國中的任何一國如果與第三國發生戰爭,另一國負有完全不可推卸的共保義務,必須以自己全部的海陸空兵力,全部的工業資源,人力資源對另一方提供全力支持。
這個條約的力度,顯然比中德美同盟還要大得多。但是同樣看得出來,是一個針對日本的條約。而且不是一個被動的條約,而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同盟,當然是局限在東亞的局勢同盟。不過有一個附屬條款,兩國如果要對第三國發動戰爭之前,必須得到另一方的諒解。
另外這份條約還反對東北亞範圍內任何國家,侵犯他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以1858年為起點,雙方不承認此後該範圍內任何的領土變化。
這一條顯然是針對日本吞並朝鮮的問題。此前俄國已經明確表示反對過,中國持保留態度,通過這個條約,中國對此進行了否定,同時否定的還是台灣問題,顯然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也是發生在1858年之後的事情。
日本人對這個條約極力反對,牽動英國人也在反對。認為此舉將破壞東方的和平穩定。
但是俄國和中國我行我素,雙方很快就完成簽約、換約工作。1914年3月1日,條約正式生效。
接著俄國開始向東方調動軍隊,甚至等不及西伯利亞雪化,就開始向伊爾庫茨克增兵,他們增兵數量向外界不予通告,但是根據各國的情報。俄國打算在伊爾庫茨克增兵一百萬,加上此前中國在東北組建的一百萬軍隊,中俄兩國在東北將擁有絕對的優勢。
到此時已經沒有人懷疑,中國將聯合俄國,再次在東北發動戰爭。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這幾年中國人圍繞東北展開的外交活動了。有的認為中國人很高明,沒有過度刺激俄國,以較為平和的方式跟俄國和解,就像當年俾斯麥沒有侵占奧地利領土一樣,得以跟奧地利和解,在普法戰爭中讓奧地利中立。
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是失敗的外交政策後的一次成功調整罷了,如果他們聯合日本的外交成功了,他們早就收迴東北失地,用不著加入這次戰爭了,這次戰爭跟上次戰爭的目的一樣,不過是對上次戰爭沒有完成的目標的一次休整而已,是一次沒有必要的戰爭。
不過所有人都認為,日本的外交完全失敗了,外交家們認定,日本不該割占太多的俄國領土,讓他們失去跟俄國和解的機會,讓俄國成為他們注定的敵人,而在他們跟其他國家發動戰陣的時候,俄國人必然要加入。
同時日本更不該違反協議連中國戰爭成果之一的失地都強占,這一舉讓日本將曾經共同對付俄國的盟友推到了俄國人一邊,讓中國有理由跟俄國聯合起來,讓東北亞的局勢對日本極為不利。
受到日本牽連,讓法國人長期的外交努力可能破產,他們促成的英俄和解可能出現裂痕,造成英國跟俄國的再次對峙。
至於英國的外交,也已經失控了,日本將他們牽入一個對抗之中,英國如果繼續支持日本,他們必須得麵對中美德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共同抵製。
以中俄互保條約為起點,英日兩個島國,一時間被陸地大國孤立了。
此時的英日兩國,日本因中俄在東北的增兵,他們也顧不得海水開化,走陸路從朝鮮向東北增兵,通過朝鮮北部,進入烏蘇裏江流域,進而增兵黑龍江流域。日本國內也進行了一次動員,將陸軍兵力增加到了200萬人。
要知道此時俄國的陸軍也才135萬人,德軍隻有80萬,法軍60萬,英國10萬人,美國基本沒有陸軍,日本此舉一下子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大國。
英國人看到已經完全失控,他們也開始做戰爭準備了。
雖然英國人不想自己卷入自己跟大陸國家的直接對抗,他們曆來的政策是支持一個大陸國家跟另一個大陸國家敵對,比如當年支持普魯士對抗其他強國,支持俄國對抗法國,支持普魯士對抗法國等等。
可是這次所有大陸國家,基本上都站在了他們的盟友日本的對立麵,這讓英國人不得不在拋棄日本,還是維護日本之間做一個艱難的選擇。
最後在考慮到所有國家都有緊密的同盟,英國決定不能放棄日本,但是他們對日本發出了強硬的要求,日本得到英國支持的前提是,日本必須無條件配合英國的外交政策。
英國跟日本反複磋商了可能到來的戰爭,要求日本不得主動向中俄發動攻擊,否則英國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英國保證,一旦日本被攻擊,英國將通過外交手段,盡力讓美國人保持中立,然後牽製住德國海軍;英國人已經得到法國的保證,不會加入這次戰爭之中,因此隻要日本不發動主動攻擊,讓美國,甚至德國都能保持中立的話,日本隻需要單獨麵對中俄兩國。
這樣日本還有戰勝的機會。
這已經是日本人最好的選擇了,他們沒有拒絕大英帝國此時給他們安排的結果,他們必須力爭打一場一對二的戰爭,而期間英國除了提供經濟和外交支持,不會親自介入戰爭。
但是還有一個變數,英國如果不介入戰爭,他們可以牽製住德國海軍,但是卻無法牽製住德國陸軍,如果德國陸軍通過俄國領土進入東北作戰的話,日本陸軍將沒有任何勝算。
於是日本向英國提出要求,一旦德國宣布加入戰爭,英國必須向德國宣戰,除了派出海軍跟德國作戰之外,英國還必須派遣陸軍登陸德國。
日本顯然想讓英國牽製住德國的海陸所有力量,但是英國人拒絕了,英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玩笑,讓他們一個海洋國家登陸大陸作戰,開什麽玩笑?
日本人認定英國人沒有負擔他們該負擔的責任,可是此時他們卻不敢對英國盟友強硬,因為英國此時是他們最後的依靠,日本就像一個被世界遺棄的毛孩子一樣,現在也隻能托庇在大英媽媽的懷抱中了。
至此,楊潮圍堵日本的最後一塊拚圖完成了,但是楊潮真的想一舉打垮日本嗎?
楊潮沒有那麽蠢,就算在東北打敗了日本人又能怎麽樣,不爭氣的海軍開不到日本國土上,就永遠無法讓日本人徹底失敗。
所以接下來楊潮的行為,讓全世界都看不懂了,他隻是陳兵邊境,既不主動攻擊日本,也要求俄國暫時不要采取攻擊行動。
一場冷戰開始了。(未完待續。)
安格聯這個人與赫德一樣,是英國控製中國海關的人物,可是他比赫德要霸道多了,赫德還知道尊重清廷,但是安格聯對中國政府卻沒有多少尊重。
武昌起義之後,他立刻命令各地口岸稅務司,將稅款交由總稅務司或領事團保管,全部匯入匯豐銀行。漢口、上海、汕頭、廣州、廈門以及煙台等處的海關關稅由各地稅務司直接扣留,存入上海匯豐銀行,造成劫奪中國關稅的惡劣開端。從此整個民國時期,海關稅收關餘就成了列強拿捏中國政府的一張好牌,聽話就把海關償清債務的餘款給你,不聽話我就扣押著,直到你聽話。
但俄國人向來沒有聽取別人指揮棒行動的習慣,袁世凱現在正要靠俄**隊對抗日本,同時也不想得罪楊潮,因此跟俄國一起聲明,兩國有權力開放自己國土上的口岸,同時尊重各國權益,歡迎英國人去中俄邊境享受免稅待遇。
以中國開放自己邊境城市為標誌,英國人對中國的控製能力在減弱,後世將此看做是赫德時代的結束,因為赫德時代的海關,始終牢牢掌控中國的財政,也是英國國力最強,對世界控製力最強的時候。
不過關於邊境口岸一事,還隻是一個小插曲,頂多是讓大英帝國不痛快一把,打算接下來的協議卻是牽動世界局勢的。
俄國跟中國簽署了一個《東北亞互保條約》,雙方聲明,在東北亞範圍內。兩國中的任何一國如果與第三國發生戰爭,另一國負有完全不可推卸的共保義務,必須以自己全部的海陸空兵力,全部的工業資源,人力資源對另一方提供全力支持。
這個條約的力度,顯然比中德美同盟還要大得多。但是同樣看得出來,是一個針對日本的條約。而且不是一個被動的條約,而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同盟,當然是局限在東亞的局勢同盟。不過有一個附屬條款,兩國如果要對第三國發動戰爭之前,必須得到另一方的諒解。
另外這份條約還反對東北亞範圍內任何國家,侵犯他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以1858年為起點,雙方不承認此後該範圍內任何的領土變化。
這一條顯然是針對日本吞並朝鮮的問題。此前俄國已經明確表示反對過,中國持保留態度,通過這個條約,中國對此進行了否定,同時否定的還是台灣問題,顯然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也是發生在1858年之後的事情。
日本人對這個條約極力反對,牽動英國人也在反對。認為此舉將破壞東方的和平穩定。
但是俄國和中國我行我素,雙方很快就完成簽約、換約工作。1914年3月1日,條約正式生效。
接著俄國開始向東方調動軍隊,甚至等不及西伯利亞雪化,就開始向伊爾庫茨克增兵,他們增兵數量向外界不予通告,但是根據各國的情報。俄國打算在伊爾庫茨克增兵一百萬,加上此前中國在東北組建的一百萬軍隊,中俄兩國在東北將擁有絕對的優勢。
到此時已經沒有人懷疑,中國將聯合俄國,再次在東北發動戰爭。
甚至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這幾年中國人圍繞東北展開的外交活動了。有的認為中國人很高明,沒有過度刺激俄國,以較為平和的方式跟俄國和解,就像當年俾斯麥沒有侵占奧地利領土一樣,得以跟奧地利和解,在普法戰爭中讓奧地利中立。
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是失敗的外交政策後的一次成功調整罷了,如果他們聯合日本的外交成功了,他們早就收迴東北失地,用不著加入這次戰爭了,這次戰爭跟上次戰爭的目的一樣,不過是對上次戰爭沒有完成的目標的一次休整而已,是一次沒有必要的戰爭。
不過所有人都認為,日本的外交完全失敗了,外交家們認定,日本不該割占太多的俄國領土,讓他們失去跟俄國和解的機會,讓俄國成為他們注定的敵人,而在他們跟其他國家發動戰陣的時候,俄國人必然要加入。
同時日本更不該違反協議連中國戰爭成果之一的失地都強占,這一舉讓日本將曾經共同對付俄國的盟友推到了俄國人一邊,讓中國有理由跟俄國聯合起來,讓東北亞的局勢對日本極為不利。
受到日本牽連,讓法國人長期的外交努力可能破產,他們促成的英俄和解可能出現裂痕,造成英國跟俄國的再次對峙。
至於英國的外交,也已經失控了,日本將他們牽入一個對抗之中,英國如果繼續支持日本,他們必須得麵對中美德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共同抵製。
以中俄互保條約為起點,英日兩個島國,一時間被陸地大國孤立了。
此時的英日兩國,日本因中俄在東北的增兵,他們也顧不得海水開化,走陸路從朝鮮向東北增兵,通過朝鮮北部,進入烏蘇裏江流域,進而增兵黑龍江流域。日本國內也進行了一次動員,將陸軍兵力增加到了200萬人。
要知道此時俄國的陸軍也才135萬人,德軍隻有80萬,法軍60萬,英國10萬人,美國基本沒有陸軍,日本此舉一下子讓他們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大國。
英國人看到已經完全失控,他們也開始做戰爭準備了。
雖然英國人不想自己卷入自己跟大陸國家的直接對抗,他們曆來的政策是支持一個大陸國家跟另一個大陸國家敵對,比如當年支持普魯士對抗其他強國,支持俄國對抗法國,支持普魯士對抗法國等等。
可是這次所有大陸國家,基本上都站在了他們的盟友日本的對立麵,這讓英國人不得不在拋棄日本,還是維護日本之間做一個艱難的選擇。
最後在考慮到所有國家都有緊密的同盟,英國決定不能放棄日本,但是他們對日本發出了強硬的要求,日本得到英國支持的前提是,日本必須無條件配合英國的外交政策。
英國跟日本反複磋商了可能到來的戰爭,要求日本不得主動向中俄發動攻擊,否則英國將在戰爭中保持中立,英國保證,一旦日本被攻擊,英國將通過外交手段,盡力讓美國人保持中立,然後牽製住德國海軍;英國人已經得到法國的保證,不會加入這次戰爭之中,因此隻要日本不發動主動攻擊,讓美國,甚至德國都能保持中立的話,日本隻需要單獨麵對中俄兩國。
這樣日本還有戰勝的機會。
這已經是日本人最好的選擇了,他們沒有拒絕大英帝國此時給他們安排的結果,他們必須力爭打一場一對二的戰爭,而期間英國除了提供經濟和外交支持,不會親自介入戰爭。
但是還有一個變數,英國如果不介入戰爭,他們可以牽製住德國海軍,但是卻無法牽製住德國陸軍,如果德國陸軍通過俄國領土進入東北作戰的話,日本陸軍將沒有任何勝算。
於是日本向英國提出要求,一旦德國宣布加入戰爭,英國必須向德國宣戰,除了派出海軍跟德國作戰之外,英國還必須派遣陸軍登陸德國。
日本顯然想讓英國牽製住德國的海陸所有力量,但是英國人拒絕了,英國人認為這就是一個玩笑,讓他們一個海洋國家登陸大陸作戰,開什麽玩笑?
日本人認定英國人沒有負擔他們該負擔的責任,可是此時他們卻不敢對英國盟友強硬,因為英國此時是他們最後的依靠,日本就像一個被世界遺棄的毛孩子一樣,現在也隻能托庇在大英媽媽的懷抱中了。
至此,楊潮圍堵日本的最後一塊拚圖完成了,但是楊潮真的想一舉打垮日本嗎?
楊潮沒有那麽蠢,就算在東北打敗了日本人又能怎麽樣,不爭氣的海軍開不到日本國土上,就永遠無法讓日本人徹底失敗。
所以接下來楊潮的行為,讓全世界都看不懂了,他隻是陳兵邊境,既不主動攻擊日本,也要求俄國暫時不要采取攻擊行動。
一場冷戰開始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