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潮的地圖很大,長寬五米乘三米,掛在巨大的木架子上,很是震撼。
這些人圍觀者,指指點點,這種‘大’的東西,確實很能引起中國人的熱情,無論是胸懷天下的讀書出身的文官,還是自幼喜歡吹牛打屁的八旗子弟,不都好一個大嗎。
可是問題來了。
載灃問:“辦這麽大的鐵路,得需多少銀子啊?”
楊潮答:“臣所請修鐵路,南北綿延萬裏,東西縱橫八千,總計二十萬裏,需費銀三四十億兩!”
這個數字,頓時讓大半的人麵色發白,乖乖三四十億啊,不是三四十萬,大清國是肯定沒有這麽多錢的,要是全都借洋款,大清國還不得被洋人吸幹了血肉。
楊潮知道嚇到了這些人,連忙解釋道:“臣所言三十四億,非一次籌措。可分五年、十年籌足。臣請五年修通東西要道,十年鋪展全國四方。”
這樣看來,一年也不過三四億而已,但是也不是大清能承擔的起的,大清朝一年的財政也就一億出頭,就這還將將夠用,現在大臣們籌計的練兵辦廠可都是要花錢的,載洵更是請了好幾次,要重新編練海軍呢,那也是花銀子的大頭。
見沒人應聲楊潮又道:“若以鐵路抵押借債,應該能辦。十年內即可還清債款。”
載灃沒有應承,繼續道:“愛卿說說其他條陳吧。”
楊潮知道中國官場,從來就不是一個高效的地方,皇帝說的好聽是一言以決,說不好聽,隻是各方勢力的傳聲筒,尤其是清末這段時間,皇帝的權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載灃也不是一個強硬的人物,更是讓許多大權旁落到了臣子手裏,還有地方大員的勢力,真想一言以決,他是有那個想法,但是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啊。
楊潮隻能繼續講:“臣所辦洋務,有招商、合資之法。凡民用之業,可招商民、洋人自辦,關係國計民生、國家大計之重要產業,可由華洋合辦,華商操控之,朝廷監督之。”
楊潮以自己在山東的廠子為例:“如臣在山東所辦之鋼鐵、兵工等項。不但不需朝廷一分銀子,且大賺其利,日俄戰爭之時,僅僅三廠,獲利即達四千萬有餘,繳納稅款千萬計。若全國借用此法,則洋務不需朝廷一分銀子,朝廷反能大收其利!”
楊潮的說法,讓張之洞頗為汗顏,漢陽鐵廠辦了這麽多年,朝廷每年還要往裏麵投一二百萬兩銀子,他也知道,那裏麵養活太多了冗員,多少都是白吃白拿的,可是卻沒有辦法,楊潮才辦了幾年,無論是規模,還是經營上,都遠超漢陽鐵廠。
不過載灃也隻是說:“愛卿於洋務一途,卻有遠見卓識。”
沒有決定不要緊,楊潮不著急,接著又說了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大家就都心神各異的散會了。
楊潮一番洗腦,讓滿朝大員都深受震撼。
張之洞是大力支持楊潮以鐵路為核心的興業計劃的,張之洞力主朝廷啟用楊潮大辦洋務,甚至表示如果朝廷願意,他願意退位讓賢,讓楊潮來當這個總理大臣,統管全局。
顯然張老大人的世界觀有些崩塌,不知道是被各國的複雜局勢幹擾的,還是被日本人賣自己女人刺激的。
洋務派是支持楊潮的。
已經迴到北京的康梁,這段時間也高調亮相,四處活動,顯然被重新啟用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二位對楊潮印象竟然也不錯,尤其是康有為,在多個場合稱讚過楊潮辦事有方,忠勇可嘉。
按說有這兩派支持,楊潮應該會得到重用,可是詭異的是,朝廷突然沒有了動靜,皇帝對此三緘其口,完全不表態。
楊潮也沒有耐心在北京等著,也沒有去奉天當他的奉天巡撫,而是去了山東。
因為齊柏林和迪塞爾坐船到了青島,這兩人是應楊潮的邀請,來中國跟楊潮合作的。
兩人在青島大受歡迎,畢竟這可是兩位享譽世界的名人,就算迪塞爾現在不是很成功,但是影響力還是有的,作為一個發明家,在德國這種崇尚科學的國家,那是很受尊重的,齊柏林就更不用說了,不提他是飛艇的創始人,僅僅是貴族身份,就足以讓青島的那些德國人崇拜了。
楊潮個這二人會麵之後,他們提了一個讓楊潮很為難的要求,希望把合資工廠放在青島,原因是他們更能適應有不少德國人僑民居住的青島。
楊潮本來的打算,是讓這兩人去東營哪裏辦廠的,楊潮可有心把那裏打造成一個產業基地,權衡再三楊潮答應了兩人的要求,這兩人想留在青島,隻是出於單純的心思,而不是有什麽其他政治企圖,犯不著跟他們較真。
另外就是,青島的工業基礎確實比東營要強的多,又是一個港口城市,方便跟上海等中心城市溝通。至於殖民地問題,楊潮心裏早就把青島看成德國人的遺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聲一響,以現在的狀態,楊潮覺得自己有八成的把握從日本人手裏把青島搶過來。
楊潮同意之後,兩人立刻就在青島開始行動,選擇辦廠的地點等等。
青島總督十分支持,給他們劃出了一塊優良的地塊,齊柏林飛艇公司占地一千畝,迪塞爾柴油機占地三百畝,全都在交通便利,僅靠目前居住區的地方,甚至有需要的話,總督表示可以修一條專用鐵路,從他們的工廠直通港口碼頭。
對他們的工廠營建,總督也給與了極大的支持,不惜抽調了修建碼頭的工程師約翰·斯提克弗茨等幾個技術人員,專門組成技術團隊,幫助齊柏林施工,對迪塞爾稍顯冷淡,不過卻也積極幫他聯絡德國技術人員,擇期施工。
難道是因為齊柏林是貴族,而迪塞爾隻是平民?
楊潮感覺這裏麵很有問題。
不過不用楊潮自己猜,因為很快齊柏林就找上門來,他是來跟楊潮談論技術問題的。
在德國簽訂的協議中,雙方各出資一百萬美元,但是楊潮會向齊柏林提供最新的技術,然後楊潮占有六成的股份,齊柏林占四成。
齊柏林無法拒絕,因為事實證明,楊潮的飛艇性能,遠超他的飛艇,幾乎是跨了一代,除了直接引進外,齊柏林自認自己實在是無法短期內提高到如此程度。
如果說楊潮的飛艇完全可以應用於軍事,齊柏林的飛艇則還無法進入商業呢。
因此軍事用途,才是德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他們如此支持齊柏林在青島辦廠,正是希望從齊柏林這裏,得到楊潮飛艇的技術秘密。
“很簡單,材料!我的飛艇和您的飛艇,在結構上幾乎沒有多大差別,不過我大量使用了一種新材料,讓飛艇重量可以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齊柏林不由震驚,飛艇的重量減輕,意味著載重增加,意味著商業價值,但是他實在想不到有什麽新材料可以降低如此之多,他的飛艇上也是大量采用新材料,比如鋁材,可是重量依然很重。
“什麽新材料?”
齊柏林不由問道。
楊潮笑道:“目前還無法大規模生產。我積攢了五年時間,也不過才製造了十艘飛艇。不過工業化生產問題,目前已經基本得到解決。本來我是想邀請您去萊蕪的,因為我打算在萊蕪興建一座新式的鋁材生產基地。我們研發出來的新式鋁材,就是這種新材料!”
鋁合金,正是楊潮的秘密武器,楊潮相信以現在的科技手段,就是把材料給德國人,他們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製造出相同的材料。
楊潮還拿出了一塊樣品,一塊鋁合金錠,讓齊柏林不妨先做一下物理性能試驗,同時考慮一下,該如何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新式飛艇中,具體的飛艇構造,楊潮可沒辦法幫到齊柏林了,因為單論對飛艇的了解,楊潮其實遠遠比不上齊柏林呢。
相比得到了大力支持的齊柏林,迪塞爾就鬱悶多了,他跟楊潮見麵之後,感歎恐怕要很久才能投入試驗和生產。
楊潮則邀請他一起去一趟萊蕪,同時把迪塞爾跟蘇爾壽最新的研究圖紙拿到手,表示願意幫迪塞爾先驗證一下。
在青島待了將近一月,就要出發的時候,電報來了,梁啟超親自來找楊潮。
超哥來找楊潮,是跟楊潮商議國家大事的。
此時康有為終於起用了,他就任吏部尚書一職,梁啟超則是吏部左侍郎。
兩人把控住了吏部,接著就要大肆提拔自己人,重新搞他們的維新變法了,就像光緒時候做的一樣。
這兩人第一時間自然是想到了楊潮,為了表示尊重,超哥親自來跟楊潮談,看看楊潮想要一個什麽位置,奉天巡撫那個位子,怎麽看都是一個臨時的職位,完全不適合楊潮,也無法將楊潮的才幹發揮出來。
楊潮這才明白,載灃一直拖延不決,原來是打算讓康有為上台後組織班底,讓自己跟康有為一起做事啊。
這些人圍觀者,指指點點,這種‘大’的東西,確實很能引起中國人的熱情,無論是胸懷天下的讀書出身的文官,還是自幼喜歡吹牛打屁的八旗子弟,不都好一個大嗎。
可是問題來了。
載灃問:“辦這麽大的鐵路,得需多少銀子啊?”
楊潮答:“臣所請修鐵路,南北綿延萬裏,東西縱橫八千,總計二十萬裏,需費銀三四十億兩!”
這個數字,頓時讓大半的人麵色發白,乖乖三四十億啊,不是三四十萬,大清國是肯定沒有這麽多錢的,要是全都借洋款,大清國還不得被洋人吸幹了血肉。
楊潮知道嚇到了這些人,連忙解釋道:“臣所言三十四億,非一次籌措。可分五年、十年籌足。臣請五年修通東西要道,十年鋪展全國四方。”
這樣看來,一年也不過三四億而已,但是也不是大清能承擔的起的,大清朝一年的財政也就一億出頭,就這還將將夠用,現在大臣們籌計的練兵辦廠可都是要花錢的,載洵更是請了好幾次,要重新編練海軍呢,那也是花銀子的大頭。
見沒人應聲楊潮又道:“若以鐵路抵押借債,應該能辦。十年內即可還清債款。”
載灃沒有應承,繼續道:“愛卿說說其他條陳吧。”
楊潮知道中國官場,從來就不是一個高效的地方,皇帝說的好聽是一言以決,說不好聽,隻是各方勢力的傳聲筒,尤其是清末這段時間,皇帝的權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載灃也不是一個強硬的人物,更是讓許多大權旁落到了臣子手裏,還有地方大員的勢力,真想一言以決,他是有那個想法,但是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啊。
楊潮隻能繼續講:“臣所辦洋務,有招商、合資之法。凡民用之業,可招商民、洋人自辦,關係國計民生、國家大計之重要產業,可由華洋合辦,華商操控之,朝廷監督之。”
楊潮以自己在山東的廠子為例:“如臣在山東所辦之鋼鐵、兵工等項。不但不需朝廷一分銀子,且大賺其利,日俄戰爭之時,僅僅三廠,獲利即達四千萬有餘,繳納稅款千萬計。若全國借用此法,則洋務不需朝廷一分銀子,朝廷反能大收其利!”
楊潮的說法,讓張之洞頗為汗顏,漢陽鐵廠辦了這麽多年,朝廷每年還要往裏麵投一二百萬兩銀子,他也知道,那裏麵養活太多了冗員,多少都是白吃白拿的,可是卻沒有辦法,楊潮才辦了幾年,無論是規模,還是經營上,都遠超漢陽鐵廠。
不過載灃也隻是說:“愛卿於洋務一途,卻有遠見卓識。”
沒有決定不要緊,楊潮不著急,接著又說了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大家就都心神各異的散會了。
楊潮一番洗腦,讓滿朝大員都深受震撼。
張之洞是大力支持楊潮以鐵路為核心的興業計劃的,張之洞力主朝廷啟用楊潮大辦洋務,甚至表示如果朝廷願意,他願意退位讓賢,讓楊潮來當這個總理大臣,統管全局。
顯然張老大人的世界觀有些崩塌,不知道是被各國的複雜局勢幹擾的,還是被日本人賣自己女人刺激的。
洋務派是支持楊潮的。
已經迴到北京的康梁,這段時間也高調亮相,四處活動,顯然被重新啟用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這二位對楊潮印象竟然也不錯,尤其是康有為,在多個場合稱讚過楊潮辦事有方,忠勇可嘉。
按說有這兩派支持,楊潮應該會得到重用,可是詭異的是,朝廷突然沒有了動靜,皇帝對此三緘其口,完全不表態。
楊潮也沒有耐心在北京等著,也沒有去奉天當他的奉天巡撫,而是去了山東。
因為齊柏林和迪塞爾坐船到了青島,這兩人是應楊潮的邀請,來中國跟楊潮合作的。
兩人在青島大受歡迎,畢竟這可是兩位享譽世界的名人,就算迪塞爾現在不是很成功,但是影響力還是有的,作為一個發明家,在德國這種崇尚科學的國家,那是很受尊重的,齊柏林就更不用說了,不提他是飛艇的創始人,僅僅是貴族身份,就足以讓青島的那些德國人崇拜了。
楊潮個這二人會麵之後,他們提了一個讓楊潮很為難的要求,希望把合資工廠放在青島,原因是他們更能適應有不少德國人僑民居住的青島。
楊潮本來的打算,是讓這兩人去東營哪裏辦廠的,楊潮可有心把那裏打造成一個產業基地,權衡再三楊潮答應了兩人的要求,這兩人想留在青島,隻是出於單純的心思,而不是有什麽其他政治企圖,犯不著跟他們較真。
另外就是,青島的工業基礎確實比東營要強的多,又是一個港口城市,方便跟上海等中心城市溝通。至於殖民地問題,楊潮心裏早就把青島看成德國人的遺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聲一響,以現在的狀態,楊潮覺得自己有八成的把握從日本人手裏把青島搶過來。
楊潮同意之後,兩人立刻就在青島開始行動,選擇辦廠的地點等等。
青島總督十分支持,給他們劃出了一塊優良的地塊,齊柏林飛艇公司占地一千畝,迪塞爾柴油機占地三百畝,全都在交通便利,僅靠目前居住區的地方,甚至有需要的話,總督表示可以修一條專用鐵路,從他們的工廠直通港口碼頭。
對他們的工廠營建,總督也給與了極大的支持,不惜抽調了修建碼頭的工程師約翰·斯提克弗茨等幾個技術人員,專門組成技術團隊,幫助齊柏林施工,對迪塞爾稍顯冷淡,不過卻也積極幫他聯絡德國技術人員,擇期施工。
難道是因為齊柏林是貴族,而迪塞爾隻是平民?
楊潮感覺這裏麵很有問題。
不過不用楊潮自己猜,因為很快齊柏林就找上門來,他是來跟楊潮談論技術問題的。
在德國簽訂的協議中,雙方各出資一百萬美元,但是楊潮會向齊柏林提供最新的技術,然後楊潮占有六成的股份,齊柏林占四成。
齊柏林無法拒絕,因為事實證明,楊潮的飛艇性能,遠超他的飛艇,幾乎是跨了一代,除了直接引進外,齊柏林自認自己實在是無法短期內提高到如此程度。
如果說楊潮的飛艇完全可以應用於軍事,齊柏林的飛艇則還無法進入商業呢。
因此軍事用途,才是德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他們如此支持齊柏林在青島辦廠,正是希望從齊柏林這裏,得到楊潮飛艇的技術秘密。
“很簡單,材料!我的飛艇和您的飛艇,在結構上幾乎沒有多大差別,不過我大量使用了一種新材料,讓飛艇重量可以降低三分之一以上。”
齊柏林不由震驚,飛艇的重量減輕,意味著載重增加,意味著商業價值,但是他實在想不到有什麽新材料可以降低如此之多,他的飛艇上也是大量采用新材料,比如鋁材,可是重量依然很重。
“什麽新材料?”
齊柏林不由問道。
楊潮笑道:“目前還無法大規模生產。我積攢了五年時間,也不過才製造了十艘飛艇。不過工業化生產問題,目前已經基本得到解決。本來我是想邀請您去萊蕪的,因為我打算在萊蕪興建一座新式的鋁材生產基地。我們研發出來的新式鋁材,就是這種新材料!”
鋁合金,正是楊潮的秘密武器,楊潮相信以現在的科技手段,就是把材料給德國人,他們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製造出相同的材料。
楊潮還拿出了一塊樣品,一塊鋁合金錠,讓齊柏林不妨先做一下物理性能試驗,同時考慮一下,該如何將這種新材料應用於新式飛艇中,具體的飛艇構造,楊潮可沒辦法幫到齊柏林了,因為單論對飛艇的了解,楊潮其實遠遠比不上齊柏林呢。
相比得到了大力支持的齊柏林,迪塞爾就鬱悶多了,他跟楊潮見麵之後,感歎恐怕要很久才能投入試驗和生產。
楊潮則邀請他一起去一趟萊蕪,同時把迪塞爾跟蘇爾壽最新的研究圖紙拿到手,表示願意幫迪塞爾先驗證一下。
在青島待了將近一月,就要出發的時候,電報來了,梁啟超親自來找楊潮。
超哥來找楊潮,是跟楊潮商議國家大事的。
此時康有為終於起用了,他就任吏部尚書一職,梁啟超則是吏部左侍郎。
兩人把控住了吏部,接著就要大肆提拔自己人,重新搞他們的維新變法了,就像光緒時候做的一樣。
這兩人第一時間自然是想到了楊潮,為了表示尊重,超哥親自來跟楊潮談,看看楊潮想要一個什麽位置,奉天巡撫那個位子,怎麽看都是一個臨時的職位,完全不適合楊潮,也無法將楊潮的才幹發揮出來。
楊潮這才明白,載灃一直拖延不決,原來是打算讓康有為上台後組織班底,讓自己跟康有為一起做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