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卓瑪迴到屋內,徐三一看妻子沒能出去,就知事情已經敗露,麵色頓時一變。
原來這徐三、卓瑪二人往日裏沒少受趙文明的巴郎山恩惠,自願成為巴郎山在外的眼線,幫著放哨。往日裏,官兵到此,都會偷偷入山通風報信。
不過再怎麽說也是尋常百姓,算不上什麽諜報人才。通風報信也就算了,今日居然將人引到家中,在眼皮子底下行事,可就真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不知這人世間的人精,皆在屋內,怎能不被看破。
事情暴露,二人倒也不懼,死盯著其餘幾人,徐三道:“俺好生款待,你們卻如此不識好歹,難道想在此行兇不成。”
秋魁哈哈一笑道:“我家姑娘隻是怕卓瑪夜晚外出不安全,這才勸迴,徐三兄弟為何發怒啊?”
徐三鄉巴佬一個,哪裏是這秋魁的對手,隻此一言,便無話可說。支吾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秋魁又道:“我等也明人不說暗話了,一如白日所言。今日到此,為的就是麵見黑騎將軍趙文明,並無意動幹戈。自然也不為難二位,隻要徐三兄弟帶話到巴郎山,就說大宋十三俠義俠吳廣、食神範全來,大內四品帶刀侍衛花豹眼何一刀,以及奇峰山活算盤秋魁等人造訪。有要事相商,絕無敵意,萬望一見便可。”
義俠吳廣作為這行人的頭頭,自然也出來表達了一番誠意。
徐三思量片刻道:“既然你們如此說了,俺也不藏著掖著。今晚俺便去通報,你們就住在我家中即可。”說罷,轉身拉著媳婦便要走。
秋魁道:“徐兄弟,就這麽帶著媳婦走了?萬一趙文明派人發兵,襲繳驢驢店,我等如何應對?”
徐三扭頭憤憤道:“大王向來大仁大義,為你們幾人還要發兵圍剿,你們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吳廣向著秋魁擺手道:“秋兄,我也相信這位趙將軍為人。若非真君子,又怎會如此得人心。徐兄弟帶著卓瑪妹子但去無妨。”
徐三看這位一身正氣的吳廣,倒也順眼。不像這個小矬子,賊眉鼠眼,一腦門子的壞樣。一抱拳道:“這位大俠放心,不要許久,我與妻子便迴。”說罷,轉身出門。
吳廣等人迴到之前卓瑪給安排的兩間草房,一間幾個大老爺們聚在一起,另一間兩個大姑娘共住。
也就不到半個時辰,徐三便帶著媳婦歸來。其實這村中也有巴郎山的探子,往日裏便住在村子不遠處。徐三等村民雖說與巴郎山一眾人關係密切,可以不是誰的可以上山這麽簡單。往日裏有個風吹草動,都是到探子的住所匯報。
探子一聽此事,尤其是知道了對方名諱,自然不敢怠慢。徐三、卓瑪這些尋常老百姓,自然不知這江湖中的事情。可這探子不同,江湖之中說的上號的人物,無不背的滾瓜爛熟。那些個為宋朝廷辦事的文官、武將更是熟記於心。
知道這幾人都是宋朝廷在江湖中的代言人,到這窮鄉僻壤之地,定然也是有些打算的。尤其最近上山新來了兩位國師,聽說便是宋朝的通緝要犯,想必也是與此有關。不過無論好事、壞事,還是得速速報往山上要緊。
打發了徐三、卓瑪二人。探子發了信號,又急忙催馬趕往巴郎山。
兩個時辰後,巴郎山聚義廳內,趙文明端坐虎皮大椅之上。聽罷了探子所言,略微一笑,道:“眾位愛卿有何見解。”
那飛天蜈蚣郭長達知道這夥人來此,定然也是為了他與馬道通二人,於是一步跨出道:“大王,臣有事相奏。”
趙文明道:“愛卿請講!”
郭長達道:“依臣之見,這夥宋賊,定是衝著我與師弟二人而來。我二人如今寸功未立,就給大王添此麻煩,實在不忍。不若我二人今晚便殺下山去,與那夥宋賊拚個魚死網破,殺幾個也算給小皇子報仇。”
一旁馬道通也及時上來應和,表示不願牽累巴郎山,願與師兄二人一同前往,與宋賊不死不休。
趙文明自然不肯,若是連投靠自己的人都保不住,日後還何顏麵招攬天下英豪,共商反宋複國的大業。
開口道:“愛卿初入巴郎山,若是本王就將二人推送出去,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本王貪生怕死之輩。日後,還有何顏麵再謀滅宋之大業!愛卿放心,別說幾個江湖中人,就算趙炅老賊親率大軍,本王也不放在眼中。呂餘慶多次率兵圍剿,又能奈我等何?還不是被我蜀國滅的大敗而歸,再不敢犯?”
又一轉頭,對著另一側一位文臣道:“林愛卿,明日你便帶朕前往山下一趟,接幾位貴客上山一坐。本王倒要看看,這些人到底有什麽底氣,膽敢憑這幾人便來我巴郎山。”
一旁被稱為林愛卿的文臣站出,道:“臣遵旨!”
趙文明這會議,原本就是臨時安排,看事情已經說妥,也就不再耽擱,吩咐眾人迴去休息。
這林大人本名林昌文,生的枯瘦,卻又比尋常人高出幾分。眼中精光直冒,一看便是個得力的幹將。
此人原是後蜀一個地方縣令,後來宋太祖分兵合擊,攻滅後蜀。當時入蜀地之時,宋軍攻破劍門。這林昌文所管之縣,既離劍門最近的縣城劍閣縣。宋軍入蜀,蜀地富庶,宋軍無人不劫掠一番。
劍閣縣受災最重,不說財務,單是死傷的百姓都以過半。作為縣令,林昌文更是險些喪命。原本林昌文乃一方父母官,隻求百姓安康,誰是天子,又有和差。可如今,見一縣百姓被宋軍如此欺淩,林昌文雖是文官,卻也有著一股子的硬氣。
隨即唿籲有識之士,受難百姓揭竿而起,反抗宋軍。
宋軍大將劉光乂聞之大怒,欲發兵討伐。曹彬出來勸解,道:“我軍無紀,騷擾百姓,以至蜀地人人不服。如若將軍再行鎮壓,日後哪怕滅了蜀國,也定然被蜀人厭惡,此地定然不能安生。不若約束將士,以德服人,使蜀人之大宋恩澤,方可不戰而驅。”
劉光乂聽罷,覺得曹彬言之有理。隨即聽從曹彬主張,約束屬下,不得擅闖民宅,非奉令者不得入城,這才得以緩解。
百姓看宋軍不再燒殺擄掠,還一改常態施恩於劍閣縣,自然也就不願再戰。可林昌文忘不了死去的近半百姓,依舊率領剩餘力量。可惜寡不敵眾,再無可戰之力。
後來蜀國滅亡,孟昶受降,趙文明則在巴郎山建立反宋勢力。林昌文聞之,便率領殘部趕往巴郎山投奔。趙文明佩服其骨氣,又頗有才能,留在身邊頗為重視。封為宰相,總理文武官員。
原來這徐三、卓瑪二人往日裏沒少受趙文明的巴郎山恩惠,自願成為巴郎山在外的眼線,幫著放哨。往日裏,官兵到此,都會偷偷入山通風報信。
不過再怎麽說也是尋常百姓,算不上什麽諜報人才。通風報信也就算了,今日居然將人引到家中,在眼皮子底下行事,可就真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不知這人世間的人精,皆在屋內,怎能不被看破。
事情暴露,二人倒也不懼,死盯著其餘幾人,徐三道:“俺好生款待,你們卻如此不識好歹,難道想在此行兇不成。”
秋魁哈哈一笑道:“我家姑娘隻是怕卓瑪夜晚外出不安全,這才勸迴,徐三兄弟為何發怒啊?”
徐三鄉巴佬一個,哪裏是這秋魁的對手,隻此一言,便無話可說。支吾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秋魁又道:“我等也明人不說暗話了,一如白日所言。今日到此,為的就是麵見黑騎將軍趙文明,並無意動幹戈。自然也不為難二位,隻要徐三兄弟帶話到巴郎山,就說大宋十三俠義俠吳廣、食神範全來,大內四品帶刀侍衛花豹眼何一刀,以及奇峰山活算盤秋魁等人造訪。有要事相商,絕無敵意,萬望一見便可。”
義俠吳廣作為這行人的頭頭,自然也出來表達了一番誠意。
徐三思量片刻道:“既然你們如此說了,俺也不藏著掖著。今晚俺便去通報,你們就住在我家中即可。”說罷,轉身拉著媳婦便要走。
秋魁道:“徐兄弟,就這麽帶著媳婦走了?萬一趙文明派人發兵,襲繳驢驢店,我等如何應對?”
徐三扭頭憤憤道:“大王向來大仁大義,為你們幾人還要發兵圍剿,你們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吳廣向著秋魁擺手道:“秋兄,我也相信這位趙將軍為人。若非真君子,又怎會如此得人心。徐兄弟帶著卓瑪妹子但去無妨。”
徐三看這位一身正氣的吳廣,倒也順眼。不像這個小矬子,賊眉鼠眼,一腦門子的壞樣。一抱拳道:“這位大俠放心,不要許久,我與妻子便迴。”說罷,轉身出門。
吳廣等人迴到之前卓瑪給安排的兩間草房,一間幾個大老爺們聚在一起,另一間兩個大姑娘共住。
也就不到半個時辰,徐三便帶著媳婦歸來。其實這村中也有巴郎山的探子,往日裏便住在村子不遠處。徐三等村民雖說與巴郎山一眾人關係密切,可以不是誰的可以上山這麽簡單。往日裏有個風吹草動,都是到探子的住所匯報。
探子一聽此事,尤其是知道了對方名諱,自然不敢怠慢。徐三、卓瑪這些尋常老百姓,自然不知這江湖中的事情。可這探子不同,江湖之中說的上號的人物,無不背的滾瓜爛熟。那些個為宋朝廷辦事的文官、武將更是熟記於心。
知道這幾人都是宋朝廷在江湖中的代言人,到這窮鄉僻壤之地,定然也是有些打算的。尤其最近上山新來了兩位國師,聽說便是宋朝的通緝要犯,想必也是與此有關。不過無論好事、壞事,還是得速速報往山上要緊。
打發了徐三、卓瑪二人。探子發了信號,又急忙催馬趕往巴郎山。
兩個時辰後,巴郎山聚義廳內,趙文明端坐虎皮大椅之上。聽罷了探子所言,略微一笑,道:“眾位愛卿有何見解。”
那飛天蜈蚣郭長達知道這夥人來此,定然也是為了他與馬道通二人,於是一步跨出道:“大王,臣有事相奏。”
趙文明道:“愛卿請講!”
郭長達道:“依臣之見,這夥宋賊,定是衝著我與師弟二人而來。我二人如今寸功未立,就給大王添此麻煩,實在不忍。不若我二人今晚便殺下山去,與那夥宋賊拚個魚死網破,殺幾個也算給小皇子報仇。”
一旁馬道通也及時上來應和,表示不願牽累巴郎山,願與師兄二人一同前往,與宋賊不死不休。
趙文明自然不肯,若是連投靠自己的人都保不住,日後還何顏麵招攬天下英豪,共商反宋複國的大業。
開口道:“愛卿初入巴郎山,若是本王就將二人推送出去,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本王貪生怕死之輩。日後,還有何顏麵再謀滅宋之大業!愛卿放心,別說幾個江湖中人,就算趙炅老賊親率大軍,本王也不放在眼中。呂餘慶多次率兵圍剿,又能奈我等何?還不是被我蜀國滅的大敗而歸,再不敢犯?”
又一轉頭,對著另一側一位文臣道:“林愛卿,明日你便帶朕前往山下一趟,接幾位貴客上山一坐。本王倒要看看,這些人到底有什麽底氣,膽敢憑這幾人便來我巴郎山。”
一旁被稱為林愛卿的文臣站出,道:“臣遵旨!”
趙文明這會議,原本就是臨時安排,看事情已經說妥,也就不再耽擱,吩咐眾人迴去休息。
這林大人本名林昌文,生的枯瘦,卻又比尋常人高出幾分。眼中精光直冒,一看便是個得力的幹將。
此人原是後蜀一個地方縣令,後來宋太祖分兵合擊,攻滅後蜀。當時入蜀地之時,宋軍攻破劍門。這林昌文所管之縣,既離劍門最近的縣城劍閣縣。宋軍入蜀,蜀地富庶,宋軍無人不劫掠一番。
劍閣縣受災最重,不說財務,單是死傷的百姓都以過半。作為縣令,林昌文更是險些喪命。原本林昌文乃一方父母官,隻求百姓安康,誰是天子,又有和差。可如今,見一縣百姓被宋軍如此欺淩,林昌文雖是文官,卻也有著一股子的硬氣。
隨即唿籲有識之士,受難百姓揭竿而起,反抗宋軍。
宋軍大將劉光乂聞之大怒,欲發兵討伐。曹彬出來勸解,道:“我軍無紀,騷擾百姓,以至蜀地人人不服。如若將軍再行鎮壓,日後哪怕滅了蜀國,也定然被蜀人厭惡,此地定然不能安生。不若約束將士,以德服人,使蜀人之大宋恩澤,方可不戰而驅。”
劉光乂聽罷,覺得曹彬言之有理。隨即聽從曹彬主張,約束屬下,不得擅闖民宅,非奉令者不得入城,這才得以緩解。
百姓看宋軍不再燒殺擄掠,還一改常態施恩於劍閣縣,自然也就不願再戰。可林昌文忘不了死去的近半百姓,依舊率領剩餘力量。可惜寡不敵眾,再無可戰之力。
後來蜀國滅亡,孟昶受降,趙文明則在巴郎山建立反宋勢力。林昌文聞之,便率領殘部趕往巴郎山投奔。趙文明佩服其骨氣,又頗有才能,留在身邊頗為重視。封為宰相,總理文武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