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1)
愛如禪 你如佛:情僧蘇曼殊的紅塵遊曆 作者:白落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本校對】《愛如禪你如佛:情僧蘇曼殊的紅塵遊曆》作者:白落梅
內容簡介:
他是一個僧人,披著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間遊走,蓮台才是他最後的家。
他是一個情種,身著西服,風度翩然嬉笑於秦樓楚館,紅顏才是他心靈的歸所。
他是一個誌士,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下,驚起風雲萬丈。
他也是一個伶人,在人生這個色彩紛呈的舞台上,演繹著一場又一場陰晴圓缺的戲。
他叫蘇曼殊,一個被世人稱做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的傳奇人物,用三十五年的光陰,換來一場紅塵的孤獨遊曆。
?1.孤雁
每個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緩地走下去,深味生命過程所帶來的甜蜜與痛苦。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佛家說,前世有因,今生有果。也許你的前世隻是一株平凡的草木,今生幻化為人,隻是為了等待一份約定,完成一個夙願,甚至是還一段未了的情債。每個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緩地走下去,深味生命過程所帶來的甜蜜與痛苦。在平淡的流年裏,看盡春花秋月,承受生老病死。
時光深沉如海,過去的無法打撈,縱算打撈到的,也隻是一些殘缺的記憶,無法彌補那麽多渴望的心靈。都說人生如戲,隻要穿上了世俗的華衣,戲裏戲外都是真實的自己。在該開幕的時候開幕,該散場的時候散場,你可以很投入,也可以很淡然。但最終都隻是人間萍客,做不了歸人。當我們轉身離去的時候,這些走進了戲中的人,不知道還能不能走出,用一生時光所編織的夢?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初秋時節,遠在日本橫濱,這個浪漫的櫻花之都——東瀛島國,一個平凡的生命來到人間。他和其他的生命一樣,無聲無息地到來,沒有任何的昭示,甚至有些不合時宜。他就是蘇曼殊,一個流淌著高貴和卑微骨血的人。沒有誰知道,這個弱小的生命今後有著怎樣的人生,是風雲不盡,還是黯淡無華?直到後來才知道,他就像一隻飄零的孤雁,飛渡千山萬水,飛越紅塵的喧鬧和孤獨,從落魄到輝煌,由繁華到寂滅。
蘇家是廣東望族,其父蘇傑生繼承殷實家業,遠赴日本橫濱經商,經營蘇杭布匹絲綢,後轉營茶葉,創造了輝煌的事業。蘇曼殊的生母是日本人,有一個簡單卻美麗的名字,叫若子。蘇傑生曾娶若子的姐姐河合仙為妾,但又與若子私下相好,在沒有名分的
境況下,若子生下了乳名為三郎的蘇曼殊。據說三個月後,若子就病逝了,這個柔弱的日本女子看著繈褓中的幼兒,帶著無限悲戚與不舍離開人世。她的死在冥冥中扣住了某種因果,讓這個自小就喪失母親的孩子,也失去了一個孩童本該享有的溫暖和幸福。他的薄涼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並且糾纏一生,不離不棄。
若子死後,蘇傑生亦不想提及這段露水情緣,隻把它當做前塵舊事,不了了之。為了免去一些生活的紛擾,他謊稱蘇曼殊是河合仙所生。為此,後人對蘇曼殊的身世眾說紛紜,因為他們很想知道,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卻忽略了,生命本平淡,不平凡的是風雨人生的漫漫曆程,是一個人骨子裏的氣度和涵養。佛家說過,今生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前世所帶來的。蘇曼殊此生與佛結緣,所以,他卓然不凡的才情與膽識和前世相關。蘇曼殊最終越過紅塵的藩籬,袈裟披肩風雨一生,這是所謂的命定。也許他後來無數次在佛前相問,前世究竟是什麽,一盞青蓮燈嗎?才會有此生的明明滅滅,仿佛要拚盡全力綻放自己的璀璨,所以過程短暫就油盡燈滅。所謂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詮釋。
五歲之前,蘇曼殊跟養母河合仙一起生活,那時候他還不懂得榮辱,不知冷暖。六歲那年,父親將他帶迴廣州香山縣瀝溪村老家,與嫡母黃氏、大陳氏共同生活。深宅大院,朱紅門扉,豪華廳堂,雕花古窗,一條通向富貴與榮華的蘇家巷,裏麵卻關住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被蘇曼殊稱作故鄉的地方,蘊含著古老東方神秘和靈性的祖居,給了他美好而豐富的想象。可這棟老宅卻不能棲居一隻漂洋過海的大雁,他無法在這裏築夢,無法安放他詩意的青春。抵達生活的深處,他觸摸到的是屈辱和苦難,是傷害和無助。
蘇曼殊自幼身體羸弱,這個富貴的家族帶給他的隻有歧視和折磨,讓他幼小的心靈飽嚐人間的辛酸。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可現實的冷酷無情就是一把銳利的劍,削去你所有的自尊和驕傲,傷得你體無完膚,無以複加。直到多年後,盡管蘇曼殊灑脫不羈,性情舒朗,但每當寂夜無聲之時,輕輕碰觸童年這道已結痂的傷口,還會疼痛,甚至血肉模糊。這就是印記,雕刻著一段屈辱和悲傷的往事。
蘇曼殊七歲的時候上了私塾,他初次接觸文字,就被那有生命、有靈性的方塊字深深吸引。在書中,他找到了人生華麗的主題,找到了生活中不曾見過的
美好和真心。長期的欺淩使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隻有在茫茫書海中,他的情思才可以滔滔不絕、無邊無際。文字雖然是一味良藥,可以拯救薄弱的靈魂,卻不能拯救痛苦的身體。大陳氏的刻薄狠毒,令他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災難。一次身患重疾,他被家人棄在柴房,氣息奄奄,無人問津。也許是命不該絕,他醒後逃離了這個讓他痛恨的家,彷徨無助之時,他走進了寺廟。
是悠遠的鍾聲將他召喚,悲憫的佛說過,要度世間迷夢之人。小小年紀的蘇曼殊到廣州長壽寺出家,不是因為他看破紅塵,悟到禪理,而是世俗沒有給這隻孤雁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巢穴。這個被稱作人間淨土、蓮花勝境的地方,給不起繁華世相,卻可以給他寧靜平安。他跪在蒲團之上,抬眉望佛,佛想度化他,教這個懵懂還不知世事的孩子學會容忍,學會放下。可他塵緣未了,心中尚有執念、有欲望、有不舍,受戒之日,他偷吃了鴿肉,犯了清規,被逐出廟門。這世間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不可觸及的界限,倘若越軌,縱是慈悲的佛也要被迫無情。佛法雖無邊,卻不能隨意改變天數,扭轉乾坤。
注定的命運不能輕易擺脫,蘇曼殊幾經輾轉,又迴到那個讓他痛惡的家。九歲那年,父親蘇傑生因生意失敗,撤離日本橫濱,迴到故鄉。那個鼎盛一時的望族,從此漸漸走向衰亡的結局。所謂盛極必衰,水滿則溢,有時候,人力的挽留終是徒勞。蘇傑生為了重整寥落的家業,趕赴上海經商。十三歲的蘇曼殊背上他簡單的行囊,走出了幽深的蘇巷,到上海和父親一起生活。自此,他與故鄉永訣。
他還記得,佛教他學會放下,所以他放下過往的屈辱,在人生轉彎的路口,選擇和所有的人一樣趕往姹紫嫣紅的春天。黃浦江畔的濤聲,激蕩了這個少年內心積壓已久的渴望。蘇曼殊身處的年代,一半是清朝,一半是民國,這樣一個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讓一個被熱血澆鑄的男兒深深地明白,他應該有更遼闊、更遠大的誌向和夢想。在波瀾壯闊的海上,他看到自己的一生注定不會平凡,注定要用血淚來書寫一段風雲和傳奇的故事。
在風起雲湧的年代,他依舊是那隻孤雁,隻是羽翼豐滿,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抵抗人世的風雨。沒落衰敗的世象讓他找到飛翔的理由,他有理由放逐,衝破人間的塵網,在洪流亂煙中接受更大的風暴。十五歲的時候,他隨表兄去日本求學,這隻孤雁飛渡滄海,不是為了尋找避風擋雨的屋簷,而是將年華拋擲給如流的時光。用離別來換取新的開始,看一段宿命如何將他的人生
重新安排。
??2.櫻花
破碎的夢,似櫻花一樣輕,落在會疼的心上。蘇曼殊將悲傷製成肴饌,佐一杯往事的酒,痛飲而下,孤獨亦斷腸。
日本,一個生長櫻花的國度,因了櫻花而浪漫,因了櫻花而多情。多少人為了趕赴這場嫣然豐盛的花事,不惜跋山涉水,一往情深地到來。行走在春天的路上,就像奔赴一場安靜絢爛的死亡,然而這一切與悲傷渾然無關。每個人在開始的時候,已經預備承受所有的過程和結果。我們都有權利見證一幕幕花事登場,見證它枝頭的美麗,以及紛飛的寂滅,而不去怪怨,人世的聚散原來這般的涼薄難當。
當蘇曼殊背著簡約的行囊來到日本,正值櫻花盛開之際。這個遙遠的島國像被抹上了淡淡的胭脂,輕妝素然,有一種令人不敢逼視的風情和美麗。那枝頭的搖曳仿佛是蘇曼殊的前生,語笑嫣然的花朵觸動了他內心的詩情和浪漫。他幾乎有些感歎,這段不期的相逢來得太遲。他甚至對一段即將來到的緣分盟誓,願意和一個如同櫻花的姑娘結一段塵緣。
人因為某個地方可以觸抵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情感有了依附,從而就願意給自己安上家,開始新的生活,創造新的人生。日本是蘇曼殊出生的地方,他與這裏原本就有著一段難以割舍的緣分。櫻花溫柔的唿喚讓他放下過客的行囊,忘記曾經的屈辱,忘記雲水的漂泊。他誤以為,這就是故園,有一座溫暖的巢穴,可以棲居這隻飄零的孤雁。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打開自己一直對塵世關閉的心門,接受一樹櫻花的愛情。
無論蘇曼殊是否知道河合仙是生母還是養母,他對這個溫柔的日本女性都藏有一種敬佩和尊重。因為看到她,他就會想起那個被稱作故鄉的老宅,那裏居住著幾位刻薄醜惡的女子。童年那段深入骨髓的傷害,讓他無法徹底地放下,縱是處在寧靜的光陰裏,也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起那不堪迴首的過往。
河合仙給了他偉大的母愛,盡管微薄,卻是漫長風雨人生中所傾瀉的一縷陽光,鋪灑在心中潮濕的角落,給了他溫暖和從不曾有過的人間親情。多年後,蘇曼殊寫了一首詩:《代河合母氏題〈曼殊畫譜〉》,“月離中天雲逐風,雁影淒涼落照中。我望東海寄歸信,兒到靈山第幾重?”他以河合仙的口吻,寫出一位母親對親兒的思念之情。那時的蘇曼殊已經離了紅塵,趕赴靈山,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禪境裏,修煉今生。
櫻花的浪漫,河合仙的端靜,讓蘇曼殊愛上這裏的
草木和塵土。當一個如櫻花般美麗的女子來到他的身邊,他明白,此生所有的約誓都將為她而許。我們無法想象,他和那位叫菊子的日本姑娘,有著一段怎樣美麗的邂逅,但是卻知道,這個女子牽係了他一生的情感。他告訴她,世間萬物皆為佛而生,他,隻為她而生。她告訴他,在這紅塵亂世,她,隻為他百媚千紅。一個年少俊朗,一個風華絕代,他們擁有世間最好的年華,給得起彼此諾言,可以愛得傾國傾城,愛得不管不顧。
這個多情的日本女子,用她的溫柔撫慰蘇曼殊多年的孤苦。那一道道結痂的傷口,總在午夜裏莫名地剝落,帶給他揪心扯肺的痛。夢醒之後,是菊子為他淨洗昨日的傷口,用柔情研磨成藥,給那顆燒灼的心敷上清涼。在此之前,蘇曼殊不知道愛情是什麽,在此之後,愛情成了一段不能割舍的宿命。
菊子在他心裏撒下了一粒情花的種子,最後用她的眼淚來澆灌,用生命來喂養。在情花開到最燦爛的時候,她悲傷地離去,甚至連別離都來不及說。人生就是這樣,你祈禱它無風無雨,卻有更大的災厄來襲。你無力承受,隻能讓災難蔓延,到最後將你吞噬,連骨頭也不剩。而那株情花並不會因為其中一個人的死去,就不再妖嬈,甚至會開得更加驚豔,鮮紅似血。
沒有誰願意相信,世間會有這麽一個殘忍之人,將一段青翠的愛情生生拆散,就像是將枝頭那一對並蒂櫻花無情地折斷,不但不帶迴去好好觀賞,反將它們棄之塵泥,任來往的路人踐踏。多少故事都是以喜劇開始,以悲劇結束,就算我們可以預測到結局,身處紛蕪人世,仍舊無處可逃,隻能在真實的時光中,模糊又清醒地活著,於愛恨交織的年華裏,看自己的心被歲月慢慢掏空。青春的時候,也許你有足夠的籌碼和時光下一場賭注,可是不必過於認真,因為最後的贏家絕不會是你。
蘇曼殊以為遠離了蘇家故土,就意味著和他們訣別,卻不知身上流淌的血液,不容許他有任何的背叛。是流年長上了翅膀,將他們遠在日本的戀情傳遞到家鄉。當我們天真地以為,遙遠的距離可以築就一個世人難以企及的港灣,卻不料,傷害原來可以無孔不入,它會穿越時間和空間將你我找尋。蘇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他和菊子相戀,斥責他的行為敗壞了蘇家名聲。這個從來不曾享受過蘇家榮耀、在屈辱中長大的落魄少爺,卻要莫名地承擔蘇家無理的責任和野蠻的家規。蘇曼殊視蘇家為畢生的恥辱,他決然地說出,這個家族一切榮辱與他無關。
並非無關就可以免去糾纏,蘇曼
殊本家叔叔惡劣地將他和菊子之事,問罪於菊子父母。這對軟弱的夫婦禁不起指責和辱罵,在盛怒之下,痛打了疼愛有加的女兒。他們的初衷,不過是希望菊子可以翻然悔悟,了斷她和蘇曼殊這份孽緣。卻不想,一個戀愛中的少女擁有多麽脆弱的心靈——它柔弱得就如同那一朵含露的櫻花,一陣微風就可以將其吹落。菊子在當夜投海而死。她沒有和任何人告別,隻用死亡來證實她對愛情的堅貞;她決絕得不讓自己迴頭,是因為她不想給任何人退路。
紅顏的命運,是一張吹彈可破的薄紙。柔弱的菊子,可以勇敢地為愛傾囊,將自己鮮紅的血濺落在生命那張素潔絲帕上,為我們洇開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愛是毒藥,情是利劍,卻終究抵不過世俗的劇烈和酷冷。在春天的枝頭,她就這麽華麗地轉身,讓我們都記住櫻花的美。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迴?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仿佛隻是刹那,紛落的櫻花已遮蓋了一池的春水,讓蘇曼殊如何接受這樣悲絕的死亡?一寸春心,已成灰燼。這禍是誰闖下來的?是蘇曼殊?是菊子?是蘇家的族人?抑或是那一樹開得難舍難收的櫻花?在注定的悲劇裏,已然沒有詢問因由的必要,任何的話語都成了虛偽的謊言。破碎的夢,似櫻花一樣輕,落在會疼的心上。蘇曼殊將悲傷製成肴饌,佐一杯往事的酒,痛飲而下,孤獨亦斷腸。他期待可以和菊子交換人生的杯盞,彼此用眼神相擁。菊子撒手離世,不給他留有餘地,是因為她明白,她深愛的男人還要接受宿命的擺弄。
這個被蘇曼殊誤認為是故鄉的地方,原來也不過是生命裏一間蒼涼的客棧,暫時棲居了飄零的靈魂。一個簡單的承諾,他都給不起,反添了一段情債,誤了青青韶華。這份聚散的因果,一時間讓他無從收拾,隻能背負罪惡,倉皇而逃。我們看到,這位他鄉異客,鞭馬揚塵。櫻花紛紛飛舞,還未落盡的時候,那個人已在天涯。
??3.佛緣
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淨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看過了悲劇,就這樣披星戴月,落荒而逃,離開了日本,迴到中國。那個為情投水的女子,從此,成了日本一個淒美的傳說。
後來,經過無數人的傳唱,她就像中國一種叫杜鵑的鳥,在海邊癡守一段愛情,日日啼叫,魂兮歸來。蘇曼殊卻成為一個薄情負心之人,隻因他沒有和愛人同生共死,在最後一幕選擇潛逃。
真的是蘇曼殊懦弱嗎?這個對櫻花許諾過愛情的男子,沒有守住盟約,演繹了一場深情的悲劇就匆匆收場。當愛情在一夜之間成為往事的時候,他其實早已將所有的真心雙手捧出,根本沒想過要絲毫的歸還。是眼前的滄海,成了無盡的桑田,讓他心痛難當,才決意遠離。蘇曼殊走的時候,不在乎世人是否會給他一個清白,因為堅忍的他,清楚地知道,沒有誰會相信,他將為這段萍水相逢的戀情,付出怎樣的代價。
有人說,蘇曼殊因為菊子的死萬念俱灰,迴到中國就去廣州蒲澗寺出了家,從此,他將袈裟披身,開始他風雨漂泊的一生。仿佛蘇曼殊注定不能平凡,注定是飄零孤雁。那是個收藏靈魂的地方,是禪定修行的居所,多少人拋棄紅塵一切誘惑,隻為了遁入空門,修煉涅盤的境界。他放不下有情的過往,放不下貪嗔癡欲,可是他卻有著超絕的智慧和非凡的悟性。他不想成佛,但佛門卻一直為他敞開。
也有人說,蘇曼殊迴到中國,並沒有直接選擇出家,而是應留日蘇州籍學生吳秩書、吳綰章兄弟之邀,前往蘇州吳中公學講學。這是夢裏的江南水鄉,他的心因為江南的溫婉柔情而更加疼痛。多少次午夜夢迴,他聽到菊子在遙遠的海邊哭泣,那聲音穿越萬水千山,與他仿佛隻隔一道音牆。那麽悲戚,似有無限哀怨,卻欲說還休。蘇曼殊隻希望,人間有一座鵲橋,可以讓他飛渡,這樣就可以免去菊子的孤單。他承認自己是懦弱的,因為他不敢和那場櫻花一同奔赴死亡。
石橋楊柳,煙雨梅花,江南的風情和日本似乎完全不同。江南水鄉的美,讓人心醉,而日本櫻花的美,卻讓人神傷。青瓦白牆,烏衣長巷,總是有結著丁香愁怨的姑娘,會不經意地從他身邊經過,拂起他心底深深的悲傷。蘇曼殊不敢再尋找一段愛情,來打理他蒼白脆弱的流年。他的愛,給了日本的菊子,他是帶著罪惡而迴的,一個背負著罪惡和愧疚的人,又該拿什麽再去重新開始一段戀情?但他這樣一位風流才子,生命裏注定不會隻有一個女人。
在江南的蘇曼殊,沉默寡言,不輕易與人談笑。平日裏,獨自一人在小屋裏作畫,他有著畫畫的天賦,隨意的塗鴉都傳神靈動。他將過往的記憶落筆在徽宣上,深深淺淺,刻下的都是傷痕。這些傷痕也烙在他的心裏,永難磨滅。蘇曼殊不
僅有著繪畫天賦,還有著文學天賦,他的詩自然流暢,寫盡了太多的人生況味。
亦是因了他斐然的才華,和骨子裏不羈的個性,到後來,就算他遁入空門,也無法平靜。世人給了蘇曼殊特別的評價——情僧、畫僧、詩僧、革命僧,這是榮耀,也是孽債。他一生背負著這些虛名,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痛苦糾纏,直到死也不能解脫。倘若不是如此,蘇曼殊這個名字,也不過隱沒在某間古刹的名冊裏,無聲無息。
不知是誰說的,如果要不起,不如遠離。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一縷清風、一朵白雲、一簾煙雨,都在誘惑蘇曼殊薄弱的靈魂。但他最終還是割舍了這個詩意的夢境,弱水三千,他隻能取一瓢飲。可曾經滄海,覆水難收,他又如何可以力挽狂瀾?結束一個故事,意味著開始另一個故事,卻為何,那個結束的故事,不能如雲煙過眼,反而日夜將他啃噬?在陽春白雪的意境裏,感受落雁平沙,他不敢迴視自己的內心。
蘇曼殊從來都沒有忘記,他是一隻飄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個地方長久地棲居。哪怕是江南的深院古宅,那些尋常的人家,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建巢築夢,他的心也終不得安定。一趟江南的遊曆,他依舊一無所有,背著空空的行囊走來,背著空空的行囊離去,甚至跟這座水鄉說別離的勇氣都沒有。這個襟懷寬廣的熱血男兒,內心深處有著不為人知的懦弱和柔軟。
每當蘇曼殊靜坐之時,他總會想起幼小的他在古廟度過的一段光陰。當年蘇曼殊孤苦無依,是悲憫的佛收容了他。佛用慈和的目光撫慰了他心底的創傷,教會他容忍平靜,也教會他隨緣放下,隻是那時的他還不懂世事,不明白深沉的禪意。如今千帆已過,他愈發地懷念那深山古廟和青苔覆蓋的石階,還有古木的檀香,空靈的梵音,甚至懷念飄逸如風的袈裟,以及幾碟野菜的清香。蘇曼殊明白,人生是一種交換,他留戀五味雜陳的煙火,就要舍棄菩提明鏡的清寧。
蘇曼殊在矛盾的思想中掙紮,幾番飄零,幾度輾轉,胸藏萬丈煙霞,心卻隨塵寂滅,最終他在避無可避、心意涼卻之時,選擇再次出家。蘇曼殊的父親蘇傑生,為他在家鄉選聘了妻子,親自去尋他,要他迴鄉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他厭惡這種封建禮教包辦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他恨他的父親,恨與那個家族相關的一切。這事之後,他決意遁入空門,不與紅塵往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一入佛門,萬境皆空。每日晨鍾暮鼓,他的世界應該隻有佛祖、木魚、檀香、梵音、蒲團、青燈,以及那一冊冊厚厚的
經卷。
據說,後來蘇傑生沉屙纏身,臨終前期待可以和蘇曼殊見上最後一麵,卻不想,蘇曼殊拒絕迴鄉。蘇傑生去世後,蘇曼殊甚至拒絕奔喪,父子之情薄涼至此,實在令人感歎。佛說,父母恩最重,無論父母犯下怎樣不可以饒恕的過錯,做子女的都要原諒,並且要懂得孝順尊重。蘇曼殊後來雖然出家為僧,但是不守清規之事數不勝數。或者,他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半僧半俗、半俗半僧之人。
這隻飄零孤雁,在倦累時需要尋找一個巢穴,避完風雨後,也許他又要遠行。他去了廣州蒲澗寺,當他跪在佛前的蒲團上再次剃度時,這次出家比之從前有了更深一重的境界。佛告訴他,舍得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放下才能自在,放不下就不能自在。世間萬物,因緣而起,也因緣而滅。在千盞蓮燈下,那一刻,蘇曼殊將所有紛蕪往事都放下,心空,性空,意空。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淨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為自己的選擇感到不悔,他不知道,這簡陋的古刹是否給得起他一生的寧和安穩。至少現在,他紛亂的心靈在佛的目光裏漸次地平靜。他住進了禪房,簡潔的屋子裏,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一方木魚。桌案上,幾卷泛黃的經書訴說著佛陀往生的從前。還有一盞搖曳的青油燈,在舊窗下,為那些迷失在塵網的世人“招魂”。
??4.潛修
我們都是塵世的戲子,以為脫下了戲服,在戲還未結束之前逃離,就可以躲過那場悲劇,卻不知人生這場戲才剛剛開始。
在這人世間,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命運就像是水浪,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平靜無波。我們不能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緊握繩纜,臨水而行難免會被水打濕衣襟。人生總是有太多的辜負,心傷的時候隻想逃離,選擇遁世離塵。沒有誰生來就是看破紅塵生死的智者,若非塵緣遠去,亦不會有那麽多僧者遁入空門。我們都是塵世的戲子,以為脫下了戲服,在戲還未結束之前逃離,就可以躲過那場悲劇,卻不知人生這場戲才剛剛開始。
其實錯了,塵封自己,隻是因為昨天的熱情已死,可我們的肉身還活著。活著就不能徹底了斷孽緣情債,任何時候,都隻能背負行囊上路。我們不能將自己做成蝴蝶標本,那樣肉身死去,靈魂活著。生命裏有太多的邀約,沒有誰可以做到遺世獨立、心如止水。蘇曼殊第二次選擇出家,是不堪失去的打擊,為表誠
內容簡介:
他是一個僧人,披著袈裟,竹杖芒鞋在人間遊走,蓮台才是他最後的家。
他是一個情種,身著西服,風度翩然嬉笑於秦樓楚館,紅顏才是他心靈的歸所。
他是一個誌士,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下,驚起風雲萬丈。
他也是一個伶人,在人生這個色彩紛呈的舞台上,演繹著一場又一場陰晴圓缺的戲。
他叫蘇曼殊,一個被世人稱做詩僧、畫僧、情僧、革命僧的傳奇人物,用三十五年的光陰,換來一場紅塵的孤獨遊曆。
?1.孤雁
每個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緩地走下去,深味生命過程所帶來的甜蜜與痛苦。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佛家說,前世有因,今生有果。也許你的前世隻是一株平凡的草木,今生幻化為人,隻是為了等待一份約定,完成一個夙願,甚至是還一段未了的情債。每個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緩地走下去,深味生命過程所帶來的甜蜜與痛苦。在平淡的流年裏,看盡春花秋月,承受生老病死。
時光深沉如海,過去的無法打撈,縱算打撈到的,也隻是一些殘缺的記憶,無法彌補那麽多渴望的心靈。都說人生如戲,隻要穿上了世俗的華衣,戲裏戲外都是真實的自己。在該開幕的時候開幕,該散場的時候散場,你可以很投入,也可以很淡然。但最終都隻是人間萍客,做不了歸人。當我們轉身離去的時候,這些走進了戲中的人,不知道還能不能走出,用一生時光所編織的夢?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初秋時節,遠在日本橫濱,這個浪漫的櫻花之都——東瀛島國,一個平凡的生命來到人間。他和其他的生命一樣,無聲無息地到來,沒有任何的昭示,甚至有些不合時宜。他就是蘇曼殊,一個流淌著高貴和卑微骨血的人。沒有誰知道,這個弱小的生命今後有著怎樣的人生,是風雲不盡,還是黯淡無華?直到後來才知道,他就像一隻飄零的孤雁,飛渡千山萬水,飛越紅塵的喧鬧和孤獨,從落魄到輝煌,由繁華到寂滅。
蘇家是廣東望族,其父蘇傑生繼承殷實家業,遠赴日本橫濱經商,經營蘇杭布匹絲綢,後轉營茶葉,創造了輝煌的事業。蘇曼殊的生母是日本人,有一個簡單卻美麗的名字,叫若子。蘇傑生曾娶若子的姐姐河合仙為妾,但又與若子私下相好,在沒有名分的
境況下,若子生下了乳名為三郎的蘇曼殊。據說三個月後,若子就病逝了,這個柔弱的日本女子看著繈褓中的幼兒,帶著無限悲戚與不舍離開人世。她的死在冥冥中扣住了某種因果,讓這個自小就喪失母親的孩子,也失去了一個孩童本該享有的溫暖和幸福。他的薄涼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並且糾纏一生,不離不棄。
若子死後,蘇傑生亦不想提及這段露水情緣,隻把它當做前塵舊事,不了了之。為了免去一些生活的紛擾,他謊稱蘇曼殊是河合仙所生。為此,後人對蘇曼殊的身世眾說紛紜,因為他們很想知道,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究竟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卻忽略了,生命本平淡,不平凡的是風雨人生的漫漫曆程,是一個人骨子裏的氣度和涵養。佛家說過,今生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前世所帶來的。蘇曼殊此生與佛結緣,所以,他卓然不凡的才情與膽識和前世相關。蘇曼殊最終越過紅塵的藩籬,袈裟披肩風雨一生,這是所謂的命定。也許他後來無數次在佛前相問,前世究竟是什麽,一盞青蓮燈嗎?才會有此生的明明滅滅,仿佛要拚盡全力綻放自己的璀璨,所以過程短暫就油盡燈滅。所謂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詮釋。
五歲之前,蘇曼殊跟養母河合仙一起生活,那時候他還不懂得榮辱,不知冷暖。六歲那年,父親將他帶迴廣州香山縣瀝溪村老家,與嫡母黃氏、大陳氏共同生活。深宅大院,朱紅門扉,豪華廳堂,雕花古窗,一條通向富貴與榮華的蘇家巷,裏麵卻關住了太多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被蘇曼殊稱作故鄉的地方,蘊含著古老東方神秘和靈性的祖居,給了他美好而豐富的想象。可這棟老宅卻不能棲居一隻漂洋過海的大雁,他無法在這裏築夢,無法安放他詩意的青春。抵達生活的深處,他觸摸到的是屈辱和苦難,是傷害和無助。
蘇曼殊自幼身體羸弱,這個富貴的家族帶給他的隻有歧視和折磨,讓他幼小的心靈飽嚐人間的辛酸。雖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可現實的冷酷無情就是一把銳利的劍,削去你所有的自尊和驕傲,傷得你體無完膚,無以複加。直到多年後,盡管蘇曼殊灑脫不羈,性情舒朗,但每當寂夜無聲之時,輕輕碰觸童年這道已結痂的傷口,還會疼痛,甚至血肉模糊。這就是印記,雕刻著一段屈辱和悲傷的往事。
蘇曼殊七歲的時候上了私塾,他初次接觸文字,就被那有生命、有靈性的方塊字深深吸引。在書中,他找到了人生華麗的主題,找到了生活中不曾見過的
美好和真心。長期的欺淩使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隻有在茫茫書海中,他的情思才可以滔滔不絕、無邊無際。文字雖然是一味良藥,可以拯救薄弱的靈魂,卻不能拯救痛苦的身體。大陳氏的刻薄狠毒,令他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災難。一次身患重疾,他被家人棄在柴房,氣息奄奄,無人問津。也許是命不該絕,他醒後逃離了這個讓他痛恨的家,彷徨無助之時,他走進了寺廟。
是悠遠的鍾聲將他召喚,悲憫的佛說過,要度世間迷夢之人。小小年紀的蘇曼殊到廣州長壽寺出家,不是因為他看破紅塵,悟到禪理,而是世俗沒有給這隻孤雁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巢穴。這個被稱作人間淨土、蓮花勝境的地方,給不起繁華世相,卻可以給他寧靜平安。他跪在蒲團之上,抬眉望佛,佛想度化他,教這個懵懂還不知世事的孩子學會容忍,學會放下。可他塵緣未了,心中尚有執念、有欲望、有不舍,受戒之日,他偷吃了鴿肉,犯了清規,被逐出廟門。這世間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其不可觸及的界限,倘若越軌,縱是慈悲的佛也要被迫無情。佛法雖無邊,卻不能隨意改變天數,扭轉乾坤。
注定的命運不能輕易擺脫,蘇曼殊幾經輾轉,又迴到那個讓他痛惡的家。九歲那年,父親蘇傑生因生意失敗,撤離日本橫濱,迴到故鄉。那個鼎盛一時的望族,從此漸漸走向衰亡的結局。所謂盛極必衰,水滿則溢,有時候,人力的挽留終是徒勞。蘇傑生為了重整寥落的家業,趕赴上海經商。十三歲的蘇曼殊背上他簡單的行囊,走出了幽深的蘇巷,到上海和父親一起生活。自此,他與故鄉永訣。
他還記得,佛教他學會放下,所以他放下過往的屈辱,在人生轉彎的路口,選擇和所有的人一樣趕往姹紫嫣紅的春天。黃浦江畔的濤聲,激蕩了這個少年內心積壓已久的渴望。蘇曼殊身處的年代,一半是清朝,一半是民國,這樣一個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讓一個被熱血澆鑄的男兒深深地明白,他應該有更遼闊、更遠大的誌向和夢想。在波瀾壯闊的海上,他看到自己的一生注定不會平凡,注定要用血淚來書寫一段風雲和傳奇的故事。
在風起雲湧的年代,他依舊是那隻孤雁,隻是羽翼豐滿,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抵抗人世的風雨。沒落衰敗的世象讓他找到飛翔的理由,他有理由放逐,衝破人間的塵網,在洪流亂煙中接受更大的風暴。十五歲的時候,他隨表兄去日本求學,這隻孤雁飛渡滄海,不是為了尋找避風擋雨的屋簷,而是將年華拋擲給如流的時光。用離別來換取新的開始,看一段宿命如何將他的人生
重新安排。
??2.櫻花
破碎的夢,似櫻花一樣輕,落在會疼的心上。蘇曼殊將悲傷製成肴饌,佐一杯往事的酒,痛飲而下,孤獨亦斷腸。
日本,一個生長櫻花的國度,因了櫻花而浪漫,因了櫻花而多情。多少人為了趕赴這場嫣然豐盛的花事,不惜跋山涉水,一往情深地到來。行走在春天的路上,就像奔赴一場安靜絢爛的死亡,然而這一切與悲傷渾然無關。每個人在開始的時候,已經預備承受所有的過程和結果。我們都有權利見證一幕幕花事登場,見證它枝頭的美麗,以及紛飛的寂滅,而不去怪怨,人世的聚散原來這般的涼薄難當。
當蘇曼殊背著簡約的行囊來到日本,正值櫻花盛開之際。這個遙遠的島國像被抹上了淡淡的胭脂,輕妝素然,有一種令人不敢逼視的風情和美麗。那枝頭的搖曳仿佛是蘇曼殊的前生,語笑嫣然的花朵觸動了他內心的詩情和浪漫。他幾乎有些感歎,這段不期的相逢來得太遲。他甚至對一段即將來到的緣分盟誓,願意和一個如同櫻花的姑娘結一段塵緣。
人因為某個地方可以觸抵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情感有了依附,從而就願意給自己安上家,開始新的生活,創造新的人生。日本是蘇曼殊出生的地方,他與這裏原本就有著一段難以割舍的緣分。櫻花溫柔的唿喚讓他放下過客的行囊,忘記曾經的屈辱,忘記雲水的漂泊。他誤以為,這就是故園,有一座溫暖的巢穴,可以棲居這隻飄零的孤雁。所以,他不由自主地打開自己一直對塵世關閉的心門,接受一樹櫻花的愛情。
無論蘇曼殊是否知道河合仙是生母還是養母,他對這個溫柔的日本女性都藏有一種敬佩和尊重。因為看到她,他就會想起那個被稱作故鄉的老宅,那裏居住著幾位刻薄醜惡的女子。童年那段深入骨髓的傷害,讓他無法徹底地放下,縱是處在寧靜的光陰裏,也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想起那不堪迴首的過往。
河合仙給了他偉大的母愛,盡管微薄,卻是漫長風雨人生中所傾瀉的一縷陽光,鋪灑在心中潮濕的角落,給了他溫暖和從不曾有過的人間親情。多年後,蘇曼殊寫了一首詩:《代河合母氏題〈曼殊畫譜〉》,“月離中天雲逐風,雁影淒涼落照中。我望東海寄歸信,兒到靈山第幾重?”他以河合仙的口吻,寫出一位母親對親兒的思念之情。那時的蘇曼殊已經離了紅塵,趕赴靈山,在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禪境裏,修煉今生。
櫻花的浪漫,河合仙的端靜,讓蘇曼殊愛上這裏的
草木和塵土。當一個如櫻花般美麗的女子來到他的身邊,他明白,此生所有的約誓都將為她而許。我們無法想象,他和那位叫菊子的日本姑娘,有著一段怎樣美麗的邂逅,但是卻知道,這個女子牽係了他一生的情感。他告訴她,世間萬物皆為佛而生,他,隻為她而生。她告訴他,在這紅塵亂世,她,隻為他百媚千紅。一個年少俊朗,一個風華絕代,他們擁有世間最好的年華,給得起彼此諾言,可以愛得傾國傾城,愛得不管不顧。
這個多情的日本女子,用她的溫柔撫慰蘇曼殊多年的孤苦。那一道道結痂的傷口,總在午夜裏莫名地剝落,帶給他揪心扯肺的痛。夢醒之後,是菊子為他淨洗昨日的傷口,用柔情研磨成藥,給那顆燒灼的心敷上清涼。在此之前,蘇曼殊不知道愛情是什麽,在此之後,愛情成了一段不能割舍的宿命。
菊子在他心裏撒下了一粒情花的種子,最後用她的眼淚來澆灌,用生命來喂養。在情花開到最燦爛的時候,她悲傷地離去,甚至連別離都來不及說。人生就是這樣,你祈禱它無風無雨,卻有更大的災厄來襲。你無力承受,隻能讓災難蔓延,到最後將你吞噬,連骨頭也不剩。而那株情花並不會因為其中一個人的死去,就不再妖嬈,甚至會開得更加驚豔,鮮紅似血。
沒有誰願意相信,世間會有這麽一個殘忍之人,將一段青翠的愛情生生拆散,就像是將枝頭那一對並蒂櫻花無情地折斷,不但不帶迴去好好觀賞,反將它們棄之塵泥,任來往的路人踐踏。多少故事都是以喜劇開始,以悲劇結束,就算我們可以預測到結局,身處紛蕪人世,仍舊無處可逃,隻能在真實的時光中,模糊又清醒地活著,於愛恨交織的年華裏,看自己的心被歲月慢慢掏空。青春的時候,也許你有足夠的籌碼和時光下一場賭注,可是不必過於認真,因為最後的贏家絕不會是你。
蘇曼殊以為遠離了蘇家故土,就意味著和他們訣別,卻不知身上流淌的血液,不容許他有任何的背叛。是流年長上了翅膀,將他們遠在日本的戀情傳遞到家鄉。當我們天真地以為,遙遠的距離可以築就一個世人難以企及的港灣,卻不料,傷害原來可以無孔不入,它會穿越時間和空間將你我找尋。蘇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他和菊子相戀,斥責他的行為敗壞了蘇家名聲。這個從來不曾享受過蘇家榮耀、在屈辱中長大的落魄少爺,卻要莫名地承擔蘇家無理的責任和野蠻的家規。蘇曼殊視蘇家為畢生的恥辱,他決然地說出,這個家族一切榮辱與他無關。
並非無關就可以免去糾纏,蘇曼
殊本家叔叔惡劣地將他和菊子之事,問罪於菊子父母。這對軟弱的夫婦禁不起指責和辱罵,在盛怒之下,痛打了疼愛有加的女兒。他們的初衷,不過是希望菊子可以翻然悔悟,了斷她和蘇曼殊這份孽緣。卻不想,一個戀愛中的少女擁有多麽脆弱的心靈——它柔弱得就如同那一朵含露的櫻花,一陣微風就可以將其吹落。菊子在當夜投海而死。她沒有和任何人告別,隻用死亡來證實她對愛情的堅貞;她決絕得不讓自己迴頭,是因為她不想給任何人退路。
紅顏的命運,是一張吹彈可破的薄紙。柔弱的菊子,可以勇敢地為愛傾囊,將自己鮮紅的血濺落在生命那張素潔絲帕上,為我們洇開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愛是毒藥,情是利劍,卻終究抵不過世俗的劇烈和酷冷。在春天的枝頭,她就這麽華麗地轉身,讓我們都記住櫻花的美。
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迴?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仿佛隻是刹那,紛落的櫻花已遮蓋了一池的春水,讓蘇曼殊如何接受這樣悲絕的死亡?一寸春心,已成灰燼。這禍是誰闖下來的?是蘇曼殊?是菊子?是蘇家的族人?抑或是那一樹開得難舍難收的櫻花?在注定的悲劇裏,已然沒有詢問因由的必要,任何的話語都成了虛偽的謊言。破碎的夢,似櫻花一樣輕,落在會疼的心上。蘇曼殊將悲傷製成肴饌,佐一杯往事的酒,痛飲而下,孤獨亦斷腸。他期待可以和菊子交換人生的杯盞,彼此用眼神相擁。菊子撒手離世,不給他留有餘地,是因為她明白,她深愛的男人還要接受宿命的擺弄。
這個被蘇曼殊誤認為是故鄉的地方,原來也不過是生命裏一間蒼涼的客棧,暫時棲居了飄零的靈魂。一個簡單的承諾,他都給不起,反添了一段情債,誤了青青韶華。這份聚散的因果,一時間讓他無從收拾,隻能背負罪惡,倉皇而逃。我們看到,這位他鄉異客,鞭馬揚塵。櫻花紛紛飛舞,還未落盡的時候,那個人已在天涯。
??3.佛緣
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淨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看過了悲劇,就這樣披星戴月,落荒而逃,離開了日本,迴到中國。那個為情投水的女子,從此,成了日本一個淒美的傳說。
後來,經過無數人的傳唱,她就像中國一種叫杜鵑的鳥,在海邊癡守一段愛情,日日啼叫,魂兮歸來。蘇曼殊卻成為一個薄情負心之人,隻因他沒有和愛人同生共死,在最後一幕選擇潛逃。
真的是蘇曼殊懦弱嗎?這個對櫻花許諾過愛情的男子,沒有守住盟約,演繹了一場深情的悲劇就匆匆收場。當愛情在一夜之間成為往事的時候,他其實早已將所有的真心雙手捧出,根本沒想過要絲毫的歸還。是眼前的滄海,成了無盡的桑田,讓他心痛難當,才決意遠離。蘇曼殊走的時候,不在乎世人是否會給他一個清白,因為堅忍的他,清楚地知道,沒有誰會相信,他將為這段萍水相逢的戀情,付出怎樣的代價。
有人說,蘇曼殊因為菊子的死萬念俱灰,迴到中國就去廣州蒲澗寺出了家,從此,他將袈裟披身,開始他風雨漂泊的一生。仿佛蘇曼殊注定不能平凡,注定是飄零孤雁。那是個收藏靈魂的地方,是禪定修行的居所,多少人拋棄紅塵一切誘惑,隻為了遁入空門,修煉涅盤的境界。他放不下有情的過往,放不下貪嗔癡欲,可是他卻有著超絕的智慧和非凡的悟性。他不想成佛,但佛門卻一直為他敞開。
也有人說,蘇曼殊迴到中國,並沒有直接選擇出家,而是應留日蘇州籍學生吳秩書、吳綰章兄弟之邀,前往蘇州吳中公學講學。這是夢裏的江南水鄉,他的心因為江南的溫婉柔情而更加疼痛。多少次午夜夢迴,他聽到菊子在遙遠的海邊哭泣,那聲音穿越萬水千山,與他仿佛隻隔一道音牆。那麽悲戚,似有無限哀怨,卻欲說還休。蘇曼殊隻希望,人間有一座鵲橋,可以讓他飛渡,這樣就可以免去菊子的孤單。他承認自己是懦弱的,因為他不敢和那場櫻花一同奔赴死亡。
石橋楊柳,煙雨梅花,江南的風情和日本似乎完全不同。江南水鄉的美,讓人心醉,而日本櫻花的美,卻讓人神傷。青瓦白牆,烏衣長巷,總是有結著丁香愁怨的姑娘,會不經意地從他身邊經過,拂起他心底深深的悲傷。蘇曼殊不敢再尋找一段愛情,來打理他蒼白脆弱的流年。他的愛,給了日本的菊子,他是帶著罪惡而迴的,一個背負著罪惡和愧疚的人,又該拿什麽再去重新開始一段戀情?但他這樣一位風流才子,生命裏注定不會隻有一個女人。
在江南的蘇曼殊,沉默寡言,不輕易與人談笑。平日裏,獨自一人在小屋裏作畫,他有著畫畫的天賦,隨意的塗鴉都傳神靈動。他將過往的記憶落筆在徽宣上,深深淺淺,刻下的都是傷痕。這些傷痕也烙在他的心裏,永難磨滅。蘇曼殊不
僅有著繪畫天賦,還有著文學天賦,他的詩自然流暢,寫盡了太多的人生況味。
亦是因了他斐然的才華,和骨子裏不羈的個性,到後來,就算他遁入空門,也無法平靜。世人給了蘇曼殊特別的評價——情僧、畫僧、詩僧、革命僧,這是榮耀,也是孽債。他一生背負著這些虛名,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痛苦糾纏,直到死也不能解脫。倘若不是如此,蘇曼殊這個名字,也不過隱沒在某間古刹的名冊裏,無聲無息。
不知是誰說的,如果要不起,不如遠離。如夢如幻的江南水鄉,一縷清風、一朵白雲、一簾煙雨,都在誘惑蘇曼殊薄弱的靈魂。但他最終還是割舍了這個詩意的夢境,弱水三千,他隻能取一瓢飲。可曾經滄海,覆水難收,他又如何可以力挽狂瀾?結束一個故事,意味著開始另一個故事,卻為何,那個結束的故事,不能如雲煙過眼,反而日夜將他啃噬?在陽春白雪的意境裏,感受落雁平沙,他不敢迴視自己的內心。
蘇曼殊從來都沒有忘記,他是一隻飄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個地方長久地棲居。哪怕是江南的深院古宅,那些尋常的人家,有足夠的空間給他建巢築夢,他的心也終不得安定。一趟江南的遊曆,他依舊一無所有,背著空空的行囊走來,背著空空的行囊離去,甚至跟這座水鄉說別離的勇氣都沒有。這個襟懷寬廣的熱血男兒,內心深處有著不為人知的懦弱和柔軟。
每當蘇曼殊靜坐之時,他總會想起幼小的他在古廟度過的一段光陰。當年蘇曼殊孤苦無依,是悲憫的佛收容了他。佛用慈和的目光撫慰了他心底的創傷,教會他容忍平靜,也教會他隨緣放下,隻是那時的他還不懂世事,不明白深沉的禪意。如今千帆已過,他愈發地懷念那深山古廟和青苔覆蓋的石階,還有古木的檀香,空靈的梵音,甚至懷念飄逸如風的袈裟,以及幾碟野菜的清香。蘇曼殊明白,人生是一種交換,他留戀五味雜陳的煙火,就要舍棄菩提明鏡的清寧。
蘇曼殊在矛盾的思想中掙紮,幾番飄零,幾度輾轉,胸藏萬丈煙霞,心卻隨塵寂滅,最終他在避無可避、心意涼卻之時,選擇再次出家。蘇曼殊的父親蘇傑生,為他在家鄉選聘了妻子,親自去尋他,要他迴鄉完婚。蘇曼殊避而不見,他厭惡這種封建禮教包辦的婚姻,更重要的是,他恨他的父親,恨與那個家族相關的一切。這事之後,他決意遁入空門,不與紅塵往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一入佛門,萬境皆空。每日晨鍾暮鼓,他的世界應該隻有佛祖、木魚、檀香、梵音、蒲團、青燈,以及那一冊冊厚厚的
經卷。
據說,後來蘇傑生沉屙纏身,臨終前期待可以和蘇曼殊見上最後一麵,卻不想,蘇曼殊拒絕迴鄉。蘇傑生去世後,蘇曼殊甚至拒絕奔喪,父子之情薄涼至此,實在令人感歎。佛說,父母恩最重,無論父母犯下怎樣不可以饒恕的過錯,做子女的都要原諒,並且要懂得孝順尊重。蘇曼殊後來雖然出家為僧,但是不守清規之事數不勝數。或者,他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半僧半俗、半俗半僧之人。
這隻飄零孤雁,在倦累時需要尋找一個巢穴,避完風雨後,也許他又要遠行。他去了廣州蒲澗寺,當他跪在佛前的蒲團上再次剃度時,這次出家比之從前有了更深一重的境界。佛告訴他,舍得才能得,舍不得就不得,放下才能自在,放不下就不能自在。世間萬物,因緣而起,也因緣而滅。在千盞蓮燈下,那一刻,蘇曼殊將所有紛蕪往事都放下,心空,性空,意空。空渺的梵音是為了洗去一切塵念,讓世間薄弱的靈魂有了寧靜的偎依。清淡的檀香,淨化了人間百味,在悲憫的佛前,連罪惡都是慈悲的。
蘇曼殊為自己的選擇感到不悔,他不知道,這簡陋的古刹是否給得起他一生的寧和安穩。至少現在,他紛亂的心靈在佛的目光裏漸次地平靜。他住進了禪房,簡潔的屋子裏,一張床,一張桌,一把椅,一方木魚。桌案上,幾卷泛黃的經書訴說著佛陀往生的從前。還有一盞搖曳的青油燈,在舊窗下,為那些迷失在塵網的世人“招魂”。
??4.潛修
我們都是塵世的戲子,以為脫下了戲服,在戲還未結束之前逃離,就可以躲過那場悲劇,卻不知人生這場戲才剛剛開始。
在這人世間,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命運就像是水浪,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平靜無波。我們不能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緊握繩纜,臨水而行難免會被水打濕衣襟。人生總是有太多的辜負,心傷的時候隻想逃離,選擇遁世離塵。沒有誰生來就是看破紅塵生死的智者,若非塵緣遠去,亦不會有那麽多僧者遁入空門。我們都是塵世的戲子,以為脫下了戲服,在戲還未結束之前逃離,就可以躲過那場悲劇,卻不知人生這場戲才剛剛開始。
其實錯了,塵封自己,隻是因為昨天的熱情已死,可我們的肉身還活著。活著就不能徹底了斷孽緣情債,任何時候,都隻能背負行囊上路。我們不能將自己做成蝴蝶標本,那樣肉身死去,靈魂活著。生命裏有太多的邀約,沒有誰可以做到遺世獨立、心如止水。蘇曼殊第二次選擇出家,是不堪失去的打擊,為表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