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從嘉聞林仁肇欲降宋,大驚,即遣使告知後主。後主大怒,欲殺仁肇。內史侍郎孫無忌曰:“不可。現我國多事,得人心者為首也。而宋眈眈於我,更須將耳。且仁肇數年立功無數,將將與守戰皆長,又無異誌。僅一使之蜚語,安可損一將乎?若大王擅殺之,悔之不及耳。請大王三思。”弗聽,乃下詔廢仁肇為庶人,並命肅政院查仁肇謀逆之事。
且說仁肇聞訊,大驚,歎道:“惜乎小人猖獗而忠良亡兮!吾觀三年後唐必亡矣,固死不瞑目!”即整行裝,騎騎迴鄉。其友、薦者皆疑為其謀,固有廢為庶人者七十餘,下獄者三十餘,徙外者四十餘,貶者五十餘也。仁肇於軍中所親信之將亦不得免。時開寶五年八月也。
是年十一月,後主下詔:林仁肇以“通敵謀逆,煽動奸心”罪賜仁肇、潘佑、李平等六十餘人死,籍沒家產,家人徙舟山;奪仁肇友死者四十餘人官爵、諡號等,亦籍沒家產,家人徙洞庭。然廢丞相,以處政使使相權;廢太尉,以樞密使使尉權。並以浙西觀察使朱令燾為處政使,攝國事;以揚州團練使張洎為樞密使,掌中外軍事。朱、張皆為佞臣,任內陷害忠良,阿諛天子,後主亦縱情聲色,荒淫無政,使江南日益衰弱。
且說宋太祖聞訊,大喜,即召後主入朝。後主恐入朝後太祖殺己,乃稱病,命處政侍郎宋勳代去。太祖大怒,即殺勳,然於開寶六年四月遣使索江南地圖,後主應之。
開寶七年五月,太祖令李處耘於荊湖督造戰艦,並盡調勇士入軍中,又令戶部侍郎何兗中督糧。九月,頒詔天下,盡數後主罪狀:一,荒淫無政,縱情聲色,不盡君之責;二,重用奸佞,殘害忠良;三,法令苛繁,捐稅多如毛;四,獨霸江南,擅行國政,不盡藩王之責;五,擅命臣下置邊防,修武備,擴軍力,欲圖中國;六,不奉天子命,背信棄義;七,不朝,違王製。旋命河中節度使曹彬引步、騎、水師各六萬,浩浩蕩蕩,征伐南唐。以彬為都元帥,署兵部尚書,節製諸軍,有便宜行事權。並遣使告知吳越,命吳越王出援。吳越王接旨後,即親率步騎各四萬,自杭州發援宋。
卻說頒詔後,擇一吉日,宋師自東京發,太祖親往送之。大軍出南門,兼程而行,至襄陽。曹彬於此安營紮寨,日夜操練兵馬。吳越軍亦至。月末,彬分兵,命續行:吳越王率南路,仍領原師,走洞庭西岸諸州以策應;彬自領中路,有水師四萬及步騎各五萬,並總調度,走長江諸州直搗江南;嶽陽團練使戰棹都領西路,製湖口截唐師精騎。為何?湖口乃樞密副使吳瓚駐地,唐之精卒皆於此也。
後主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張洎奏曰:“大王勿憂,臣可一舉破敵也。”後主大喜,即命張洎攝軍事,為副相,全權掌外眾事。己遂迴宮,仍縱情聲色。後主言:“朱、張乃孤之囊,朱主內,張主外,則孤無憂矣!”吏部尚書徐鉉諫曰:“大王親信二人,委一人國事,一人軍事,無過耳。但現多事,若權旁落,為之奈何?如此,則大王悔之不及也。請大王三思。”後主怒曰:“便是禪國於二人,亦可!汝若再言即斬!”鉉拜辭而退,遂稱病不朝。
不說西、南二路勝負如何,且說十月十八日,中路沿江至唐境。至岸,曹彬以巡江為名,引兵至峽口。江上守軍信,未阻之,並放其過江,即失主機也。不料,過江後,彬於雨夜突襲安口寨,引兵與唐師戰,不一合,即全殲之。唐師守將吳崎降,僅一時辰,寨即破。安口寨東十三寨六城皆叛唐應彬,池、巢二州即陷。
宋軍於安口寨休整數日,即南進。二十五日晨,攻銅陵。與守將伍群戰,三合,敗之,唐軍傷亡過半,群領餘部降。銅陵遂克。宋軍獲戰艦二百餘。蕪湖、當塗皆降。未幾,圍采石。采石守將楊收、監軍孫震忙操練兵馬,以備戰。
曹彬知采石乃易守難攻,城隘高厚,遂紮營於城外,圍而不攻,並遣副將曹儇引兵五千截甬道,繳其糧。致使唐軍無糧,士氣漸落,越城者半也。百姓亦饑,人人相食。援軍又不至,使楊收、孫震漸躁,遂欲出城,與敵拚死一搏。
以十一月十三日晨,楊收、孫震各引一路兵,留參將睦休守城,出城與敵交戰。收於前日夜遣使賄賂門監,宋將虞渥,令渥於晨開門,放唐師出城。渥從之,遂行事。刹時,四門大開,二路唐師箭似湧至宋營。使營內將士皆驚慌失措,但曹彬不驚,曰:“此強弩之末也!吾定可殲之!”即留監軍杜賀守營,己領兵出營拒戰。
兩軍相遇,始戰。戰了數十合,殺得天昏地暗,仍未決勝負。此時,曹彬立於馬上,左衝右突,親揮刀殺敵。士卒皆感之,一鼓作氣,將敵全殲。采石遂克。楊收、孫震皆被俘,收降宋,震拒不降,並欲殺曹彬。彬大怒,斬之。虞渥自縊。朱令燾聞訊,大驚,即遣鎮海團練使鄭彥華領騎三萬,欲複采石。但彬親引騎四萬於新寨設伏,使唐軍未至采石,即死傷過半。彥華降。
采石大戰後,海、鎮、杜等十七州皆降宋。西、南二路亦一路凱歌,勢如破竹,連克十四州,殲敵四十餘萬,並俘樞密副使吳瓚,迫其降。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即斬朱、張,然下詔親理國政,並命造戰艦,築城隘,修邊防,日夜操練兵馬,以備戰拒敵。次年三月,後主正式與宋斷交,並稱大唐天王,複唐國號及天子製,官爵皆升。旋親往南昌府督戰。
但唐亡已定矣,後主雖欲振作,亦遲,因人心已失。開寶八年五月,中路過溧水,克樊山寨,俘唐水師萬餘,殺諸道水師都統何雄,逼江寧府。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忙棄南昌府,迴江寧府。旋南昌府等六州皆降宋。
五月十七日,曹彬軍即圍江寧府,亦圍而不攻,並遣使勸後主降。後主不答,遣使求援於遼,但剛出江寧,使者即被俘。又命徐鉉赴東京乞緩師,並上表謝罪,亦未果。六月初二日,宋師於城下殲唐師二萬餘,繳戰艦數千。後主命都虞侯王惲引兵四萬奪皖口,欲截敵糧道。此時,細作將此事告知於彬,彬遣行營都指揮使劉遇守皖口。唐軍強攻,不成,遂點火油,風突變,火反燒唐軍,惲被燒死。全軍大亂,自相踐踏。宋軍乘勢猛攻,三合潰唐師。
宋師圍江寧四月,城內彈盡糧覺,府尹馬承駿、都尉郭儼皆戰死。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處政使劉則鈀奏曰:“今國已破,不可複興,已別無他策。為保性命,大王隻得降敵也。”其餘文武皆言可。昱從之,即命翰林學士劉荊草降表,表曰:
罪臣牛馬走昱表拜曹帥麾下:臣昱國江南十餘年,治無方,又違製不朝,天降伐令,王師討罪。臣又出爾反爾,稱孤道寡,不遵天命,今悔之不及也。罪臣愚魯,請帥寬宥。日後定盡為臣之責,永侍天子,立功贖罪,決不反叛也。望希之!善哉!善哉!臣昱再拜。
以十一月十八日,後主率文武出城三十裏,正式降宋。後主入宋營,見曹彬,跪於地獻降表及印璽、兵戈、地圖,涕零稱臣,乞恕。彬大喜,即設宴款待之。彬笑曰:“昔世宗因汝父不臣而伐,汝父未降,僅稱藩;今宋王師降,汝為何即降耶?”昱匍匐跪於地,泣曰:“臣卑賤,不知天朝也,望帥寬宥!”彬撫掌而笑。次日,彬將昱等暫囚於營中,己領宋師入城。江寧已破,餘地皆降。南唐遂亡。後有詩曰:
惜乎南唐之後主,縱情聲色基不固。
寵信奸佞斥忠臣,中敵毒計良將卒。
治才庸兮文才良,詩人天子何用乎?
山河破兮無奈降,淒慘命運末年苦。
卻說南唐已亡,曹彬欲乘機搶掠,行營都指揮使劉遇諫之,乃罷,遂封府庫,撫百姓,大軍迴營。迴營後,彬即下令,廢唐之苛法、苛稅,行宋稅製,十五稅一,與民約法三章,並統戶籍。旋又令恤亡之將士,存屍者皆厚葬於江寧城外,享諸侯禮祭祀,並遣使慰其家人。此舉,甚得民心。
是年底,宋師押後主及文武班師。太祖聞訊大喜,即出城五十裏,親往迎之。中書令趙普請行獻俘禮。太祖曰:“李昱偏安江南十餘年,皆奉宋正朔,未嚐圖宋,非劉帳耳。不可。”即封昱為違命侯,行右千牛衛將軍,以曹彬代任,侯亦不之國,於汴京閑居,享食邑萬戶。又封其文武、宗室縣伯,享食邑三千至五千戶。
李昱於太平興國元年晉隴西郡公,領劍南節度使。宗室、文武亦升為縣侯。三年,因著詩《虞美人》泄憤,太宗怒而鶴殺之。年四十二歲。贈太保,封吳王。《虞美人》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卻說南唐亡,吳越王錢楮迴師。是年,太祖召其入朝。楮以李昱鑒,應之,但行甚慢,一日僅行十裏。半載方至東京。後楮將歸,太祖言:“王將歸,朕無禮送,以此代之,望歸好!”即命宦官賜其一囊。楮拆之,大驚,但不露,謝恩而去。原來,囊中為中書令趙普等二十人聯名之奏,勸太祖拘楮以並吳越。
旋太祖崩,太宗立,又召其入朝。剛至,即拘之,未幾又下詔,廢楮吳越王號及吳越國號,並其地於宋,旋即遣吏。
楮大驚失色,請仕於朝,並願永侍天子。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十月,授楮為浙東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總製江浙諸州軍事,封越國公,並削其五州屬地。十一月,放其歸。歸後,楮懼,一月三貢於宋。三年四月,奉表歸附,吳越亡。
錢楮降宋後,即入朝為侍中,行左千牛衛將軍,封安平侯。六年,兼京兆尹,晉忠順郡公。隨軍伐北漢、遼,皆有功;治東京,亦有治績。雍熙二年,受太宗忌,以謀逆革職下獄。旋赦,拜郎中令,複封忠順郡公。但無權,僅有虛銜,與庶人無二也。三年,封南陽國王。四年,遷漢陽國王。端拱元年,晉許王,升太傅。是年,卒,年六十。贈尚書令,封鄧王,諡忠毅。
吳越亡後,清源、清海、東海諸鎮皆降。此時,除遼、北漢及黨項諸部未服外,天下皆歸宋也。
卻說太祖在位十六年,事必躬親。修法製,樹權威,製武人,亡諸侯,功非比也。然其於開寶九年十月,二伐北漢敗後,出奇暴卒,何因也?
陳橋兵變時,太祖弟匡義立有大功。建隆元年,匡義避太祖諱更名光義。是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東京府尹,領睦州防禦使。次年,雖留原職,但實鎮信陽,並都督信陽軍事。乾德元年,封吳國公。三年,晉吳興郡王。開寶元年,晉吳王,並出為山南節度大使。四年,遷晉王,節製宋、同等七州刺史。次年遷楚王,拜華州大都督,鎮晉安。八年,複為晉王,除華州大都督,召入朝待命。
太祖有二子:長曰德昭,立為太子;次曰德芳,封秦王。二子皆為宋後出。建隆二年,太祖母杜太後病危,將薨,乃召太祖至榻前,囑曰:“若周有長者立,汝不至此也。汝應以周鑒,兄終弟及。汝與光義皆為吾子,而太子幼弱,若汝卒而光義立,則國可續也。”匡胤點頭,即命中書令趙普立一誓書,存於金匱,書曰:“兄終弟及,永保富貴”。
開寶九年十月,值雪日,太祖感風寒,臥榻。是日,免朝。晚亥時,晉王入內,探太祖。太祖遽起,攜光義至院,飲酒。一時辰後,太祖曰:“好自為之。”即執杖迴寢。晉王拜辭而去。次日午時,傳太祖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文武及宋後皆至,見太祖臥於榻上,雙目緊閉,臉色甚白,已無氣息矣。眾皆伏地痛哭。是為燭光斧影也。
拂曉,宋後遣中常侍,宦官王繼恩迎太子德昭,己命趙普草遺詔,欲扶太子即位,己暫臨朝。但繼恩未迎太子,而迎晉王。晉王至,宋後隻得命趙普改詔,擁之即位。宋後泣曰:“母子之命,皆決於官家也!”於是文武扶晉王即位,向其拜賀,三唿萬歲。晉王傳旨,大赦天下,文武皆有封賞。己更名靈,是為太宗。
且說太宗十月即位,十一月改元太平興國。為何其未至期年即改元?此乃疑也。另太祖卒之奇猝,德昭於太平興國二年被鶴殺,德芳亦於後暴卒,固人疑太宗乃弑兄篡逆也。但無史旁證,小子不敘也。
宋太宗即位後,即欲承兄之遺誌一天下。其覺北漢內訌數年,國勢衰弱,遼於其援漸微,即欲伐北漢。未知北漢有何訌?太宗伐之勝負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且說仁肇聞訊,大驚,歎道:“惜乎小人猖獗而忠良亡兮!吾觀三年後唐必亡矣,固死不瞑目!”即整行裝,騎騎迴鄉。其友、薦者皆疑為其謀,固有廢為庶人者七十餘,下獄者三十餘,徙外者四十餘,貶者五十餘也。仁肇於軍中所親信之將亦不得免。時開寶五年八月也。
是年十一月,後主下詔:林仁肇以“通敵謀逆,煽動奸心”罪賜仁肇、潘佑、李平等六十餘人死,籍沒家產,家人徙舟山;奪仁肇友死者四十餘人官爵、諡號等,亦籍沒家產,家人徙洞庭。然廢丞相,以處政使使相權;廢太尉,以樞密使使尉權。並以浙西觀察使朱令燾為處政使,攝國事;以揚州團練使張洎為樞密使,掌中外軍事。朱、張皆為佞臣,任內陷害忠良,阿諛天子,後主亦縱情聲色,荒淫無政,使江南日益衰弱。
且說宋太祖聞訊,大喜,即召後主入朝。後主恐入朝後太祖殺己,乃稱病,命處政侍郎宋勳代去。太祖大怒,即殺勳,然於開寶六年四月遣使索江南地圖,後主應之。
開寶七年五月,太祖令李處耘於荊湖督造戰艦,並盡調勇士入軍中,又令戶部侍郎何兗中督糧。九月,頒詔天下,盡數後主罪狀:一,荒淫無政,縱情聲色,不盡君之責;二,重用奸佞,殘害忠良;三,法令苛繁,捐稅多如毛;四,獨霸江南,擅行國政,不盡藩王之責;五,擅命臣下置邊防,修武備,擴軍力,欲圖中國;六,不奉天子命,背信棄義;七,不朝,違王製。旋命河中節度使曹彬引步、騎、水師各六萬,浩浩蕩蕩,征伐南唐。以彬為都元帥,署兵部尚書,節製諸軍,有便宜行事權。並遣使告知吳越,命吳越王出援。吳越王接旨後,即親率步騎各四萬,自杭州發援宋。
卻說頒詔後,擇一吉日,宋師自東京發,太祖親往送之。大軍出南門,兼程而行,至襄陽。曹彬於此安營紮寨,日夜操練兵馬。吳越軍亦至。月末,彬分兵,命續行:吳越王率南路,仍領原師,走洞庭西岸諸州以策應;彬自領中路,有水師四萬及步騎各五萬,並總調度,走長江諸州直搗江南;嶽陽團練使戰棹都領西路,製湖口截唐師精騎。為何?湖口乃樞密副使吳瓚駐地,唐之精卒皆於此也。
後主聞此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張洎奏曰:“大王勿憂,臣可一舉破敵也。”後主大喜,即命張洎攝軍事,為副相,全權掌外眾事。己遂迴宮,仍縱情聲色。後主言:“朱、張乃孤之囊,朱主內,張主外,則孤無憂矣!”吏部尚書徐鉉諫曰:“大王親信二人,委一人國事,一人軍事,無過耳。但現多事,若權旁落,為之奈何?如此,則大王悔之不及也。請大王三思。”後主怒曰:“便是禪國於二人,亦可!汝若再言即斬!”鉉拜辭而退,遂稱病不朝。
不說西、南二路勝負如何,且說十月十八日,中路沿江至唐境。至岸,曹彬以巡江為名,引兵至峽口。江上守軍信,未阻之,並放其過江,即失主機也。不料,過江後,彬於雨夜突襲安口寨,引兵與唐師戰,不一合,即全殲之。唐師守將吳崎降,僅一時辰,寨即破。安口寨東十三寨六城皆叛唐應彬,池、巢二州即陷。
宋軍於安口寨休整數日,即南進。二十五日晨,攻銅陵。與守將伍群戰,三合,敗之,唐軍傷亡過半,群領餘部降。銅陵遂克。宋軍獲戰艦二百餘。蕪湖、當塗皆降。未幾,圍采石。采石守將楊收、監軍孫震忙操練兵馬,以備戰。
曹彬知采石乃易守難攻,城隘高厚,遂紮營於城外,圍而不攻,並遣副將曹儇引兵五千截甬道,繳其糧。致使唐軍無糧,士氣漸落,越城者半也。百姓亦饑,人人相食。援軍又不至,使楊收、孫震漸躁,遂欲出城,與敵拚死一搏。
以十一月十三日晨,楊收、孫震各引一路兵,留參將睦休守城,出城與敵交戰。收於前日夜遣使賄賂門監,宋將虞渥,令渥於晨開門,放唐師出城。渥從之,遂行事。刹時,四門大開,二路唐師箭似湧至宋營。使營內將士皆驚慌失措,但曹彬不驚,曰:“此強弩之末也!吾定可殲之!”即留監軍杜賀守營,己領兵出營拒戰。
兩軍相遇,始戰。戰了數十合,殺得天昏地暗,仍未決勝負。此時,曹彬立於馬上,左衝右突,親揮刀殺敵。士卒皆感之,一鼓作氣,將敵全殲。采石遂克。楊收、孫震皆被俘,收降宋,震拒不降,並欲殺曹彬。彬大怒,斬之。虞渥自縊。朱令燾聞訊,大驚,即遣鎮海團練使鄭彥華領騎三萬,欲複采石。但彬親引騎四萬於新寨設伏,使唐軍未至采石,即死傷過半。彥華降。
采石大戰後,海、鎮、杜等十七州皆降宋。西、南二路亦一路凱歌,勢如破竹,連克十四州,殲敵四十餘萬,並俘樞密副使吳瓚,迫其降。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即斬朱、張,然下詔親理國政,並命造戰艦,築城隘,修邊防,日夜操練兵馬,以備戰拒敵。次年三月,後主正式與宋斷交,並稱大唐天王,複唐國號及天子製,官爵皆升。旋親往南昌府督戰。
但唐亡已定矣,後主雖欲振作,亦遲,因人心已失。開寶八年五月,中路過溧水,克樊山寨,俘唐水師萬餘,殺諸道水師都統何雄,逼江寧府。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忙棄南昌府,迴江寧府。旋南昌府等六州皆降宋。
五月十七日,曹彬軍即圍江寧府,亦圍而不攻,並遣使勸後主降。後主不答,遣使求援於遼,但剛出江寧,使者即被俘。又命徐鉉赴東京乞緩師,並上表謝罪,亦未果。六月初二日,宋師於城下殲唐師二萬餘,繳戰艦數千。後主命都虞侯王惲引兵四萬奪皖口,欲截敵糧道。此時,細作將此事告知於彬,彬遣行營都指揮使劉遇守皖口。唐軍強攻,不成,遂點火油,風突變,火反燒唐軍,惲被燒死。全軍大亂,自相踐踏。宋軍乘勢猛攻,三合潰唐師。
宋師圍江寧四月,城內彈盡糧覺,府尹馬承駿、都尉郭儼皆戰死。後主聞訊,大驚失色,即召文武商議對策。處政使劉則鈀奏曰:“今國已破,不可複興,已別無他策。為保性命,大王隻得降敵也。”其餘文武皆言可。昱從之,即命翰林學士劉荊草降表,表曰:
罪臣牛馬走昱表拜曹帥麾下:臣昱國江南十餘年,治無方,又違製不朝,天降伐令,王師討罪。臣又出爾反爾,稱孤道寡,不遵天命,今悔之不及也。罪臣愚魯,請帥寬宥。日後定盡為臣之責,永侍天子,立功贖罪,決不反叛也。望希之!善哉!善哉!臣昱再拜。
以十一月十八日,後主率文武出城三十裏,正式降宋。後主入宋營,見曹彬,跪於地獻降表及印璽、兵戈、地圖,涕零稱臣,乞恕。彬大喜,即設宴款待之。彬笑曰:“昔世宗因汝父不臣而伐,汝父未降,僅稱藩;今宋王師降,汝為何即降耶?”昱匍匐跪於地,泣曰:“臣卑賤,不知天朝也,望帥寬宥!”彬撫掌而笑。次日,彬將昱等暫囚於營中,己領宋師入城。江寧已破,餘地皆降。南唐遂亡。後有詩曰:
惜乎南唐之後主,縱情聲色基不固。
寵信奸佞斥忠臣,中敵毒計良將卒。
治才庸兮文才良,詩人天子何用乎?
山河破兮無奈降,淒慘命運末年苦。
卻說南唐已亡,曹彬欲乘機搶掠,行營都指揮使劉遇諫之,乃罷,遂封府庫,撫百姓,大軍迴營。迴營後,彬即下令,廢唐之苛法、苛稅,行宋稅製,十五稅一,與民約法三章,並統戶籍。旋又令恤亡之將士,存屍者皆厚葬於江寧城外,享諸侯禮祭祀,並遣使慰其家人。此舉,甚得民心。
是年底,宋師押後主及文武班師。太祖聞訊大喜,即出城五十裏,親往迎之。中書令趙普請行獻俘禮。太祖曰:“李昱偏安江南十餘年,皆奉宋正朔,未嚐圖宋,非劉帳耳。不可。”即封昱為違命侯,行右千牛衛將軍,以曹彬代任,侯亦不之國,於汴京閑居,享食邑萬戶。又封其文武、宗室縣伯,享食邑三千至五千戶。
李昱於太平興國元年晉隴西郡公,領劍南節度使。宗室、文武亦升為縣侯。三年,因著詩《虞美人》泄憤,太宗怒而鶴殺之。年四十二歲。贈太保,封吳王。《虞美人》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迴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卻說南唐亡,吳越王錢楮迴師。是年,太祖召其入朝。楮以李昱鑒,應之,但行甚慢,一日僅行十裏。半載方至東京。後楮將歸,太祖言:“王將歸,朕無禮送,以此代之,望歸好!”即命宦官賜其一囊。楮拆之,大驚,但不露,謝恩而去。原來,囊中為中書令趙普等二十人聯名之奏,勸太祖拘楮以並吳越。
旋太祖崩,太宗立,又召其入朝。剛至,即拘之,未幾又下詔,廢楮吳越王號及吳越國號,並其地於宋,旋即遣吏。
楮大驚失色,請仕於朝,並願永侍天子。太宗於太平興國二年十月,授楮為浙東節度使,天下兵馬都元帥,總製江浙諸州軍事,封越國公,並削其五州屬地。十一月,放其歸。歸後,楮懼,一月三貢於宋。三年四月,奉表歸附,吳越亡。
錢楮降宋後,即入朝為侍中,行左千牛衛將軍,封安平侯。六年,兼京兆尹,晉忠順郡公。隨軍伐北漢、遼,皆有功;治東京,亦有治績。雍熙二年,受太宗忌,以謀逆革職下獄。旋赦,拜郎中令,複封忠順郡公。但無權,僅有虛銜,與庶人無二也。三年,封南陽國王。四年,遷漢陽國王。端拱元年,晉許王,升太傅。是年,卒,年六十。贈尚書令,封鄧王,諡忠毅。
吳越亡後,清源、清海、東海諸鎮皆降。此時,除遼、北漢及黨項諸部未服外,天下皆歸宋也。
卻說太祖在位十六年,事必躬親。修法製,樹權威,製武人,亡諸侯,功非比也。然其於開寶九年十月,二伐北漢敗後,出奇暴卒,何因也?
陳橋兵變時,太祖弟匡義立有大功。建隆元年,匡義避太祖諱更名光義。是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東京府尹,領睦州防禦使。次年,雖留原職,但實鎮信陽,並都督信陽軍事。乾德元年,封吳國公。三年,晉吳興郡王。開寶元年,晉吳王,並出為山南節度大使。四年,遷晉王,節製宋、同等七州刺史。次年遷楚王,拜華州大都督,鎮晉安。八年,複為晉王,除華州大都督,召入朝待命。
太祖有二子:長曰德昭,立為太子;次曰德芳,封秦王。二子皆為宋後出。建隆二年,太祖母杜太後病危,將薨,乃召太祖至榻前,囑曰:“若周有長者立,汝不至此也。汝應以周鑒,兄終弟及。汝與光義皆為吾子,而太子幼弱,若汝卒而光義立,則國可續也。”匡胤點頭,即命中書令趙普立一誓書,存於金匱,書曰:“兄終弟及,永保富貴”。
開寶九年十月,值雪日,太祖感風寒,臥榻。是日,免朝。晚亥時,晉王入內,探太祖。太祖遽起,攜光義至院,飲酒。一時辰後,太祖曰:“好自為之。”即執杖迴寢。晉王拜辭而去。次日午時,傳太祖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文武及宋後皆至,見太祖臥於榻上,雙目緊閉,臉色甚白,已無氣息矣。眾皆伏地痛哭。是為燭光斧影也。
拂曉,宋後遣中常侍,宦官王繼恩迎太子德昭,己命趙普草遺詔,欲扶太子即位,己暫臨朝。但繼恩未迎太子,而迎晉王。晉王至,宋後隻得命趙普改詔,擁之即位。宋後泣曰:“母子之命,皆決於官家也!”於是文武扶晉王即位,向其拜賀,三唿萬歲。晉王傳旨,大赦天下,文武皆有封賞。己更名靈,是為太宗。
且說太宗十月即位,十一月改元太平興國。為何其未至期年即改元?此乃疑也。另太祖卒之奇猝,德昭於太平興國二年被鶴殺,德芳亦於後暴卒,固人疑太宗乃弑兄篡逆也。但無史旁證,小子不敘也。
宋太宗即位後,即欲承兄之遺誌一天下。其覺北漢內訌數年,國勢衰弱,遼於其援漸微,即欲伐北漢。未知北漢有何訌?太宗伐之勝負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