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吳王楊行密染傷寒,文武將其送至安聖行宮養病。一日,行密臥於榻上,覺上氣不焦,目不見物,忽殿內熒光閃閃,天花板裂開,閃出一鬼神,曰:“吾乃畢師恭之魂也,吾來向汝索命!吾來向汝索命!”行密大驚昏倒。 次日晨方醒,乃召左牙指揮使徐溫、右牙指揮使張灝、參吳王相府事王叔度、江陵府留守朱瑾入內,囑以後事。行密泣曰:“孤戎馬三十餘年,功無數,過亦不小,孤不計較。惟孤不幸染惡疾,拋幼子而故,乃最大憾事。孤有五子:長子楊渥,年二十有餘,但喜淫樂;次子楊清,有勇無謀;三子楊泯,不幸早殤;四子楊隆演,五子楊溥,年紀皆幼小,不堪為君。孤不得廢長立幼,欲立長子為嗣,願諸大臣安心輔佐,以保平安。”王叔度曰:“徐溫、張灝德才兼備,大王可將幼子托孤與二人。”行密從之,即命二人至榻前,曰:“孤死後,汝等應效諸葛孔明,竭力輔佐幼主,孤死而無撼!”二人謝恩。
行密忽覺舌木已強,大叫三聲:“太子安在?太子安在?太子安在?速……速……速宣太……太子……進……”又昏睡過去。徐、張二人即召太子楊渥入內。渥即刻入宮,行密忽醒,此時已不能言,隻得手指太子而卒。年五十五歲。時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
吳王已卒,徐溫、張灝乃立太子楊渥為主,並於次年正月迴都。渥宣布大赦三吳。以徐溫為大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領廬州刺史,封會嵇郡王;張灝為左副相國,領黃州刺史,封壽陽郡王;徐溫子徐知訓為右副相國,領季州刺史,封始興郡公;養子知浩為升州團練使,封廬江郡公;王叔度為大將軍,封彭城郡公;朱瑾仍為金陵留守,封新安郡公。其餘大小官僚,皆有封賞。追尊父楊行密為武德天王,母邢氏為武德王後。當年三月,梁太祖朱溫正式承認楊渥為吳王,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並遣使報喪。
卻說吳王楊渥,自即位後不理政務,日夜飲酒、嬉戲。朱瑾曰:“徐溫、張灝二人,早有篡位之心,其名為忠心輔佐,實則掌權也。若大王仍不理政務,楊氏危矣!”渥怒曰:“徐、張二人僅為家奴,奈何得了其耶?孤身為吳王,應安享清福,不願處理繁瑣之事!汝若再言即斬!”瑾歎道:“可憐武德天王之基業,不久便轉於他人也!不出數年,吾等必死無疑!”拜辭而退。
且說乾化元年五月,黃州地震,死者無數。張灝歎道:“吾身為黃州刺史,卻不能安逸,災害連年,天欲亡我也!”主薄範遇曰:“此必是徐相國作祟,欲害主公也!”灝曰:“為之奈何?”遇曰:“昔武德天王在時,主公立有汗馬之功,理應正位為大相國,但徐溫何等匹夫,嫉妒主公,倚其微薄之功,逼主上封其為大相國,令人切齒。今又欲害主公,主公應召徐溫入內,卻令武士埋伏於宮門,待其至此,擊殺之。此為上策。”灝大喜曰:“吾得子房也!”即於當年八月十一日令範遇草詔,召徐溫入內商議朝政。
卻說徐溫接詔,正欲入宮,忽主薄陳蟠至。蟠曰:“主公不可入內。”溫大驚曰:“為何?”蟠曰:“張灝因未得大相國之職而嫉妒主公,欲殺主公也。其恐主上治其罪,而用此策,偽造詔書,召主公入內。”溫大怒曰:“卑鄙小人竟敢害吾也!”即問陳蟠:“為之奈何?”蟠曰:“某聞張灝欲赴黃山狩獵,主公可與梁廷修書一封,列張灝罪狀,命其主派兵攻黃州,其守兵乃烏合之眾,不出數日必敗。張灝聞黃州陷落,必迴救也。主公可奏請主上,發傾國之兵截攔張灝,灝必被亂箭射死矣。”溫從之,即依計行事,令陳蟠修書一封,赴中原去了。其書曰:
大吳大相國徐溫表拜大梁皇帝陛下:今逆臣張灝倚其功勞,擅樹黨羽,驕橫無道,目無朝廷,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天下人欲共誅之。陛下聖明,文治武功堯舜不可比擬,今事已至此,臣溫等懇請陛下起傾國之兵,以討灝賊。若陛下肯出力,臣此樂不彼,雖死亦無撼矣。善哉!善哉!臣溫再三拜辭。
大梁乾化元年八月二十三日表
蟠見了梁太祖,太祖纜其表,曰:“汝主欲赴中原為官否?朕欲授其為翰林承旨兼東京飛龍使,封都宋侯,避朕諱更名獻。”蟠曰:“臣不知。”太祖曰:“如此,朕即命駙馬都尉,封蔡國公張允讓調七千虎衛兵入吳,助徐相國誅張賊。”蟠拜辭而去。九月初十日,太祖正式下詔,派兵攻黃州。卻說張灝此時已赴黃山狩獵。忽驛使飛馬而至,報道:“徐溫察覺出主公之謀,拒不入宮,並遣陳蟠入中國,借梁兵七千攻黃州。”灝大驚,即召部將入營商議。範遇曰:“梁兵皆精,主公應即刻迴救黃州,絕不可容緩也。”灝即率軍撤迴。此時,徐溫已自引大軍至其必經之路。灝知有埋伏,令大軍開戰,並以副將程憲為先鋒,殺至徐溫軍中。溫令參將季祥來迎。祥大罵程憲道:“大耳賊!汝乃小輩,理應忠心報國,為何為奸臣效命耶!狗輩!混帳!混帳!”憲大怒曰:“徐溫何等匹夫,倚其微薄之功,驕橫無度,陷害忠良,結黨私營,幾欲篡奪王權,使楊氏危矣!汝理應將其誅戮,卻隨此奸賊,並膽敢辱罵吾耶!”祥勃然大怒,下令進攻。兩軍對圓,不一合,程憲敗走。祥引軍追擊,將憲斬於馬下。餘部皆投降。卻說張灝聞程憲戰死,其餘部投降,大怒,親自引軍殺來,欲為其報仇。行至途中,被紀祥射死。餘部亦投降。徐溫遂以紀祥為廬州團練使,封平虜侯。至此,吳事無大小,皆有徐溫決定。
且說當年十一月十五日,徐溫帶劍入宮,入見吳王楊渥。溫與渥曰:“吾新除張賊,功不可沒,大王是否欲將王位讓與吾?”渥大驚曰:“徐……徐……徐相國輔國,功……功德覓天,孤……孤欲行堯舜之禮,禪位於徐……徐相國。”
溫大笑曰:“大王自比秦皇漢武,是否如此?”渥曰:“孤是自比秦皇漢武,但今日孤不是。”溫曰:“何許人是?”渥曰:“張灝是也。”溫大怒曰:“汝忘了張灝驕橫無道,目無朝廷?”渥默然。溫喝道:“吾自武德天王起家以來,戰功巍巍,今又與子輔佐王室,汝理應重賞吾等,但汝卻不分忠奸,讚美奸賊,毀陵吾也!且汝荒淫無道,整日飲酒嬉戲,不理政務,實乃無道之主!要汝何用?”渥顫瑟,遂入後宮去了。
溫召文武入內,令陳蟠草詔,親自至榻前宣讀。詔曰:
今主上楊渥荒淫無道,整日飲酒嬉戲,不理政務,且忠奸不分,讚美並重用奸賊,陷害忠良,不堪為一國之主也。今事已至此,臣徐溫特奉武德天王之遺詔,將其賜死於宮中,然別立一人為新君。若有不服者,乃治其抗旨罪,誅滅九族。皇天後土,滔滔遜聖,此乃天命,不得不從。善哉!善哉!
大吳乾化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詔
王叔度曰:“昔武德天王遺命汝與張灝共同輔政,汝卻殺令部將殺張灝而獨攬大權,今又欲借天命,借武德天王之遺詔,弑主篡位。吾誓死不服!”溫大怒曰:“汝怕滅九族否?”叔度喝道:“不怕!吾為楊氏臣,今楊氏滅,吾及吾家屬欲同主上共死!請速斬我!”溫即命紀祥將叔度腰斬,並滅九族。
於是溫令紀祥率十餘武士入昭武殿殺楊渥。祥喝道:“奉徐相國之命來賜死汝!”渥正欲反抗,祥已令武士揮刀衝至榻下,武士砍斷其背,又向其喉砍去。渥倒至榻上,大叫數聲而亡。在位二年餘,壽二十七歲。
徐溫假裝哀痛,哭泣起來。三日後,溫又召文武至殿內,商議立新君。紀祥曰:“今主公掌握吳政,不趁熱打鐵,即刻登位,還待何時?”徐知浩曰:“否也。今主公雖已賜死渥王,但南北人未全服主公。應別立一人為新君,仍奉天子已令不臣,秉政數年再代之也。”溫曰:“何人可立為新君?”知浩曰:“徐國公楊琳可也。此人乃武德天王兄楊行贛之孫,又仁又孝,但性懦,可立其為吳王。”陳蟠曰:“否也。武德天王第四子大興郡王楊隆演,年十二歲,聰明好學,雖年紀小於楊琳,但才德勝過其也。主公應立此人為君。”溫曰:“此言正合吾意,吾從之。”即令陳蟠赴大興,迎隆演入京即位。
且說蟠至大興,見了隆演。蟠與隆演曰:“今主上不幸暴卒,無子嗣。國不可一日無主,主公聰明好學,故先王遺命由主公繼王位。”隆演曰:“我不當為主也。”蟠曰:“此乃先王遺命,不可不從。”隆演曰:“真乃先王遺命?”蟠點頭。隆演大喜,遂登轎入京。徐溫率百官出城三十裏而迎。至宮內,溫請隆演登昭文殿。隆演遂繼吳王位。次年正月,梁太祖朱溫正式封楊隆演為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徐溫仍為大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領廬、黃二州刺史,封會嵇、壽陽二郡王;朱瑾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封新安郡王;徐知訓、知浩等人,仍任原職,封爵各加三縣。其餘大小官僚,皆有封賞,從略。
卻說閩王王審知,自即位以來,兢兢業業,勤政愛民,使閩地太平無事,中原士人多來投之,隻要德才兼備,皆受審知重用。如一人,姓孔,名賢,字君度,乃魯州曲阜縣人也,大成至聖先師孔丘之後。賢生前父已卒,母難產而死,由叔父孔栗玄收養。及十三歲,曲阜水災,賢隨叔父南遷宋州,又遷同州。十九歲叔父又卒,賢又遷居商州、華州、汝州、秦州、京兆。金統元年,賢二十三歲,中黃巢大齊政權舉人 ,受黃巢召見,授京兆尹府主薄,年底徙商州為刺史。金統三年,又召為禮部侍郎。黃巢敗,隱居於華山。唐廷多次召之為官,均不受。開平元年李克用攻朱溫,賢為避亂,南投閩王王審知。審知授賢為閩王天策府參相府事,封東平郡公,三子皆為侯,時賢已五十七歲矣。
乾化二正月初一日,王審知大赦閩地,召文武於太清宮通殿內舉行國宴。孔賢率天策府臣僚入內,與審知曰:“今我國太平無事,大王可遣招寶侍郎赴新羅,見新羅王,納泉州土特產、貝殼、象牙等物,並結為兄弟之國,唇亡齒寒,互不侵犯,可否?”招寶侍郎乃何許人也?乃審知侄延彬。延彬乃王潮之子也,生於軍中,文武雙全。此人性豪爽,喜結交名士,通兵法。王審知為閩王後,封延彬為金國公,領泉州刺史,率水軍鎮金門。其發展經濟,人稱“招寶侍郎”。卻說孔賢勸審知遣延彬出使新羅,審知從之,即召延彬入京,授其為全權新羅事大臣,然下詔命其率三百餘人去了。
延彬登船,船遂入港行駛。延彬與門客張文雍曰:“今主上教我赴新羅,畢有大事。請問乃何事?”文雍答曰:“主上自繼兄業以來,已曆十餘年矣。今內政已修好,國內太平無事,且中原士人多來投主上,主上欲通外交,以建我國之屏障也。主公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且性俠義,乃興外交之最可人選。固主上命主公率船隊出使新羅。”延彬曰:“新羅距我國有多少裏?”文雍曰:“某不知。但據某估計,有三千五百裏也。”延彬曰:“足有三千五百裏遠?”文雍曰:“大概是耶。”延彬歎道:“吾須半載才可成使命也!” 深夜,延彬於船內悶坐,詠詩一首,詩曰:
新羅使途金人悶,船內詠詩閑人屯。
不及微風拂拂綠,世上今人勝古人。
帝王胄裏侄情深,奈何半載使命旅。
歎天為何使人髡,也罷我國屏障深。
二月二十七日,延彬至新羅,入見新羅王王澄。延彬與澄曰:“臣與大王本為一家兄弟,不料中途分散,令人惋惜也。今難得再次相遇,可再次團圓,大王豈不樂哉?”澄笑曰:“是也。孤與汝雖乃不同民族,祖先同也。今汝主遣汝赴我國,乃和親否?”延彬曰:“臣奉臣主之命赴新羅,確為和親也。臣主欲將其女太康公主嫁與大王,並結為兄弟之國,兩國日後唇亡齒寒,互不侵犯。可否?”澄從之,即授丞相金哲遵德為全權和親大臣,命其與延彬簽訂和議。
以當年四月十四日,王延彬與金哲遵德於新羅首都開城勤政宮簽訂《閩新乾化和議》。和議為:新羅以當年四月為正月,改用中原年號,新羅王王澄稱閩王王審知為兄,新羅國內可駐閩兵,閩國國內也可駐新羅兵。五月二十九日,王延彬迴國。七月初三日,延彬抵閩都。閩王王審知設宴款待延彬。延彬曰:“某已與新羅王簽訂和議了。”審知大喜曰:“你草詔,言孤欲於八月十五日攜太康公主親赴新羅,令新羅王設宴款待孤等。”延彬即草詔,授孔賢為監國兼龍興府留守,留其守龍興府,審知自率文武、攜太康公主赴新羅。延彬亦奉命迴金門。
九月初九日,審知至金門,王澄設宴款待之。審知與澄曰:“吾已遣使赴中原見梁主了,梁主已下詔封汝為新羅國王、都督新羅諸軍事。”澄笑曰:“弟謝兄隆恩。”審知遂命奴仆將詔書及印綬拿來,獻與王澄。澄大喜,遂帶上印綬,穿上王袍,乘金銀車,駕六匹馬,行於市井間。迴宮後,審知與澄曰:“汝明日即是吾婿也。”澄曰:“恕女婿王澄不拜之過,現特補拜嶽父。”遂跪於審知麵前。審知請起。二人大笑。審知亦詠詩一首曰:
一脈互相連,新羅和親藩。
我願後繼者,不可輕相斷。
次日午時,太康公主正式嫁與王澄。審知哭笑不得,遂迴國。十一月二十日,審知抵閩都。孔賢率天策府臣僚出城三十裏而迎。此乃王審知遣延彬出使新羅,又自率文武赴新羅見新羅王王澄也。
卻說吳相國徐溫自掌權以來,結黨私營,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吳人皆敢怒不敢言。貞明元年五月,徐溫赴黃山狩獵,留子徐知訓在京輔政。知訓驕橫過於其父,文武皆懼,吳王楊隆演年幼,雖聰明,亦無可奈何。未知其具體做法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行密忽覺舌木已強,大叫三聲:“太子安在?太子安在?太子安在?速……速……速宣太……太子……進……”又昏睡過去。徐、張二人即召太子楊渥入內。渥即刻入宮,行密忽醒,此時已不能言,隻得手指太子而卒。年五十五歲。時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也。
吳王已卒,徐溫、張灝乃立太子楊渥為主,並於次年正月迴都。渥宣布大赦三吳。以徐溫為大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領廬州刺史,封會嵇郡王;張灝為左副相國,領黃州刺史,封壽陽郡王;徐溫子徐知訓為右副相國,領季州刺史,封始興郡公;養子知浩為升州團練使,封廬江郡公;王叔度為大將軍,封彭城郡公;朱瑾仍為金陵留守,封新安郡公。其餘大小官僚,皆有封賞。追尊父楊行密為武德天王,母邢氏為武德王後。當年三月,梁太祖朱溫正式承認楊渥為吳王,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並遣使報喪。
卻說吳王楊渥,自即位後不理政務,日夜飲酒、嬉戲。朱瑾曰:“徐溫、張灝二人,早有篡位之心,其名為忠心輔佐,實則掌權也。若大王仍不理政務,楊氏危矣!”渥怒曰:“徐、張二人僅為家奴,奈何得了其耶?孤身為吳王,應安享清福,不願處理繁瑣之事!汝若再言即斬!”瑾歎道:“可憐武德天王之基業,不久便轉於他人也!不出數年,吾等必死無疑!”拜辭而退。
且說乾化元年五月,黃州地震,死者無數。張灝歎道:“吾身為黃州刺史,卻不能安逸,災害連年,天欲亡我也!”主薄範遇曰:“此必是徐相國作祟,欲害主公也!”灝曰:“為之奈何?”遇曰:“昔武德天王在時,主公立有汗馬之功,理應正位為大相國,但徐溫何等匹夫,嫉妒主公,倚其微薄之功,逼主上封其為大相國,令人切齒。今又欲害主公,主公應召徐溫入內,卻令武士埋伏於宮門,待其至此,擊殺之。此為上策。”灝大喜曰:“吾得子房也!”即於當年八月十一日令範遇草詔,召徐溫入內商議朝政。
卻說徐溫接詔,正欲入宮,忽主薄陳蟠至。蟠曰:“主公不可入內。”溫大驚曰:“為何?”蟠曰:“張灝因未得大相國之職而嫉妒主公,欲殺主公也。其恐主上治其罪,而用此策,偽造詔書,召主公入內。”溫大怒曰:“卑鄙小人竟敢害吾也!”即問陳蟠:“為之奈何?”蟠曰:“某聞張灝欲赴黃山狩獵,主公可與梁廷修書一封,列張灝罪狀,命其主派兵攻黃州,其守兵乃烏合之眾,不出數日必敗。張灝聞黃州陷落,必迴救也。主公可奏請主上,發傾國之兵截攔張灝,灝必被亂箭射死矣。”溫從之,即依計行事,令陳蟠修書一封,赴中原去了。其書曰:
大吳大相國徐溫表拜大梁皇帝陛下:今逆臣張灝倚其功勞,擅樹黨羽,驕橫無道,目無朝廷,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天下人欲共誅之。陛下聖明,文治武功堯舜不可比擬,今事已至此,臣溫等懇請陛下起傾國之兵,以討灝賊。若陛下肯出力,臣此樂不彼,雖死亦無撼矣。善哉!善哉!臣溫再三拜辭。
大梁乾化元年八月二十三日表
蟠見了梁太祖,太祖纜其表,曰:“汝主欲赴中原為官否?朕欲授其為翰林承旨兼東京飛龍使,封都宋侯,避朕諱更名獻。”蟠曰:“臣不知。”太祖曰:“如此,朕即命駙馬都尉,封蔡國公張允讓調七千虎衛兵入吳,助徐相國誅張賊。”蟠拜辭而去。九月初十日,太祖正式下詔,派兵攻黃州。卻說張灝此時已赴黃山狩獵。忽驛使飛馬而至,報道:“徐溫察覺出主公之謀,拒不入宮,並遣陳蟠入中國,借梁兵七千攻黃州。”灝大驚,即召部將入營商議。範遇曰:“梁兵皆精,主公應即刻迴救黃州,絕不可容緩也。”灝即率軍撤迴。此時,徐溫已自引大軍至其必經之路。灝知有埋伏,令大軍開戰,並以副將程憲為先鋒,殺至徐溫軍中。溫令參將季祥來迎。祥大罵程憲道:“大耳賊!汝乃小輩,理應忠心報國,為何為奸臣效命耶!狗輩!混帳!混帳!”憲大怒曰:“徐溫何等匹夫,倚其微薄之功,驕橫無度,陷害忠良,結黨私營,幾欲篡奪王權,使楊氏危矣!汝理應將其誅戮,卻隨此奸賊,並膽敢辱罵吾耶!”祥勃然大怒,下令進攻。兩軍對圓,不一合,程憲敗走。祥引軍追擊,將憲斬於馬下。餘部皆投降。卻說張灝聞程憲戰死,其餘部投降,大怒,親自引軍殺來,欲為其報仇。行至途中,被紀祥射死。餘部亦投降。徐溫遂以紀祥為廬州團練使,封平虜侯。至此,吳事無大小,皆有徐溫決定。
且說當年十一月十五日,徐溫帶劍入宮,入見吳王楊渥。溫與渥曰:“吾新除張賊,功不可沒,大王是否欲將王位讓與吾?”渥大驚曰:“徐……徐……徐相國輔國,功……功德覓天,孤……孤欲行堯舜之禮,禪位於徐……徐相國。”
溫大笑曰:“大王自比秦皇漢武,是否如此?”渥曰:“孤是自比秦皇漢武,但今日孤不是。”溫曰:“何許人是?”渥曰:“張灝是也。”溫大怒曰:“汝忘了張灝驕橫無道,目無朝廷?”渥默然。溫喝道:“吾自武德天王起家以來,戰功巍巍,今又與子輔佐王室,汝理應重賞吾等,但汝卻不分忠奸,讚美奸賊,毀陵吾也!且汝荒淫無道,整日飲酒嬉戲,不理政務,實乃無道之主!要汝何用?”渥顫瑟,遂入後宮去了。
溫召文武入內,令陳蟠草詔,親自至榻前宣讀。詔曰:
今主上楊渥荒淫無道,整日飲酒嬉戲,不理政務,且忠奸不分,讚美並重用奸賊,陷害忠良,不堪為一國之主也。今事已至此,臣徐溫特奉武德天王之遺詔,將其賜死於宮中,然別立一人為新君。若有不服者,乃治其抗旨罪,誅滅九族。皇天後土,滔滔遜聖,此乃天命,不得不從。善哉!善哉!
大吳乾化元年十一月十六日詔
王叔度曰:“昔武德天王遺命汝與張灝共同輔政,汝卻殺令部將殺張灝而獨攬大權,今又欲借天命,借武德天王之遺詔,弑主篡位。吾誓死不服!”溫大怒曰:“汝怕滅九族否?”叔度喝道:“不怕!吾為楊氏臣,今楊氏滅,吾及吾家屬欲同主上共死!請速斬我!”溫即命紀祥將叔度腰斬,並滅九族。
於是溫令紀祥率十餘武士入昭武殿殺楊渥。祥喝道:“奉徐相國之命來賜死汝!”渥正欲反抗,祥已令武士揮刀衝至榻下,武士砍斷其背,又向其喉砍去。渥倒至榻上,大叫數聲而亡。在位二年餘,壽二十七歲。
徐溫假裝哀痛,哭泣起來。三日後,溫又召文武至殿內,商議立新君。紀祥曰:“今主公掌握吳政,不趁熱打鐵,即刻登位,還待何時?”徐知浩曰:“否也。今主公雖已賜死渥王,但南北人未全服主公。應別立一人為新君,仍奉天子已令不臣,秉政數年再代之也。”溫曰:“何人可立為新君?”知浩曰:“徐國公楊琳可也。此人乃武德天王兄楊行贛之孫,又仁又孝,但性懦,可立其為吳王。”陳蟠曰:“否也。武德天王第四子大興郡王楊隆演,年十二歲,聰明好學,雖年紀小於楊琳,但才德勝過其也。主公應立此人為君。”溫曰:“此言正合吾意,吾從之。”即令陳蟠赴大興,迎隆演入京即位。
且說蟠至大興,見了隆演。蟠與隆演曰:“今主上不幸暴卒,無子嗣。國不可一日無主,主公聰明好學,故先王遺命由主公繼王位。”隆演曰:“我不當為主也。”蟠曰:“此乃先王遺命,不可不從。”隆演曰:“真乃先王遺命?”蟠點頭。隆演大喜,遂登轎入京。徐溫率百官出城三十裏而迎。至宮內,溫請隆演登昭文殿。隆演遂繼吳王位。次年正月,梁太祖朱溫正式封楊隆演為吳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徐溫仍為大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領廬、黃二州刺史,封會嵇、壽陽二郡王;朱瑾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封新安郡王;徐知訓、知浩等人,仍任原職,封爵各加三縣。其餘大小官僚,皆有封賞,從略。
卻說閩王王審知,自即位以來,兢兢業業,勤政愛民,使閩地太平無事,中原士人多來投之,隻要德才兼備,皆受審知重用。如一人,姓孔,名賢,字君度,乃魯州曲阜縣人也,大成至聖先師孔丘之後。賢生前父已卒,母難產而死,由叔父孔栗玄收養。及十三歲,曲阜水災,賢隨叔父南遷宋州,又遷同州。十九歲叔父又卒,賢又遷居商州、華州、汝州、秦州、京兆。金統元年,賢二十三歲,中黃巢大齊政權舉人 ,受黃巢召見,授京兆尹府主薄,年底徙商州為刺史。金統三年,又召為禮部侍郎。黃巢敗,隱居於華山。唐廷多次召之為官,均不受。開平元年李克用攻朱溫,賢為避亂,南投閩王王審知。審知授賢為閩王天策府參相府事,封東平郡公,三子皆為侯,時賢已五十七歲矣。
乾化二正月初一日,王審知大赦閩地,召文武於太清宮通殿內舉行國宴。孔賢率天策府臣僚入內,與審知曰:“今我國太平無事,大王可遣招寶侍郎赴新羅,見新羅王,納泉州土特產、貝殼、象牙等物,並結為兄弟之國,唇亡齒寒,互不侵犯,可否?”招寶侍郎乃何許人也?乃審知侄延彬。延彬乃王潮之子也,生於軍中,文武雙全。此人性豪爽,喜結交名士,通兵法。王審知為閩王後,封延彬為金國公,領泉州刺史,率水軍鎮金門。其發展經濟,人稱“招寶侍郎”。卻說孔賢勸審知遣延彬出使新羅,審知從之,即召延彬入京,授其為全權新羅事大臣,然下詔命其率三百餘人去了。
延彬登船,船遂入港行駛。延彬與門客張文雍曰:“今主上教我赴新羅,畢有大事。請問乃何事?”文雍答曰:“主上自繼兄業以來,已曆十餘年矣。今內政已修好,國內太平無事,且中原士人多來投主上,主上欲通外交,以建我國之屏障也。主公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且性俠義,乃興外交之最可人選。固主上命主公率船隊出使新羅。”延彬曰:“新羅距我國有多少裏?”文雍曰:“某不知。但據某估計,有三千五百裏也。”延彬曰:“足有三千五百裏遠?”文雍曰:“大概是耶。”延彬歎道:“吾須半載才可成使命也!” 深夜,延彬於船內悶坐,詠詩一首,詩曰:
新羅使途金人悶,船內詠詩閑人屯。
不及微風拂拂綠,世上今人勝古人。
帝王胄裏侄情深,奈何半載使命旅。
歎天為何使人髡,也罷我國屏障深。
二月二十七日,延彬至新羅,入見新羅王王澄。延彬與澄曰:“臣與大王本為一家兄弟,不料中途分散,令人惋惜也。今難得再次相遇,可再次團圓,大王豈不樂哉?”澄笑曰:“是也。孤與汝雖乃不同民族,祖先同也。今汝主遣汝赴我國,乃和親否?”延彬曰:“臣奉臣主之命赴新羅,確為和親也。臣主欲將其女太康公主嫁與大王,並結為兄弟之國,兩國日後唇亡齒寒,互不侵犯。可否?”澄從之,即授丞相金哲遵德為全權和親大臣,命其與延彬簽訂和議。
以當年四月十四日,王延彬與金哲遵德於新羅首都開城勤政宮簽訂《閩新乾化和議》。和議為:新羅以當年四月為正月,改用中原年號,新羅王王澄稱閩王王審知為兄,新羅國內可駐閩兵,閩國國內也可駐新羅兵。五月二十九日,王延彬迴國。七月初三日,延彬抵閩都。閩王王審知設宴款待延彬。延彬曰:“某已與新羅王簽訂和議了。”審知大喜曰:“你草詔,言孤欲於八月十五日攜太康公主親赴新羅,令新羅王設宴款待孤等。”延彬即草詔,授孔賢為監國兼龍興府留守,留其守龍興府,審知自率文武、攜太康公主赴新羅。延彬亦奉命迴金門。
九月初九日,審知至金門,王澄設宴款待之。審知與澄曰:“吾已遣使赴中原見梁主了,梁主已下詔封汝為新羅國王、都督新羅諸軍事。”澄笑曰:“弟謝兄隆恩。”審知遂命奴仆將詔書及印綬拿來,獻與王澄。澄大喜,遂帶上印綬,穿上王袍,乘金銀車,駕六匹馬,行於市井間。迴宮後,審知與澄曰:“汝明日即是吾婿也。”澄曰:“恕女婿王澄不拜之過,現特補拜嶽父。”遂跪於審知麵前。審知請起。二人大笑。審知亦詠詩一首曰:
一脈互相連,新羅和親藩。
我願後繼者,不可輕相斷。
次日午時,太康公主正式嫁與王澄。審知哭笑不得,遂迴國。十一月二十日,審知抵閩都。孔賢率天策府臣僚出城三十裏而迎。此乃王審知遣延彬出使新羅,又自率文武赴新羅見新羅王王澄也。
卻說吳相國徐溫自掌權以來,結黨私營,培植親信,排斥異己,吳人皆敢怒不敢言。貞明元年五月,徐溫赴黃山狩獵,留子徐知訓在京輔政。知訓驕橫過於其父,文武皆懼,吳王楊隆演年幼,雖聰明,亦無可奈何。未知其具體做法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