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若雪獨自坐在蒙古包裏。這蒙古包不是草原人家生息繁衍的家園,也不是牧民遮擋風雪的所在,而是離砂城約一百公裏的一個叫九棵樹的地方,紮了三五座簡陋的帳篷供遊人膳食住宿,便成了砂城市民休閑的旅遊勝地。蒙古包矮小,光線暗淡,從高高卷起的門簾處看過去,外麵有一排白楊樹。冷月若雪將樹默數一遍,不多不少,一共九棵。這是九棵樹地名的由來。
九棵樹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與戈壁接壤的邊緣,蒙古包前麵的空地上除了黃沙和鵝卵石,還散落著幾蓬駱駝刺及野沙棘。在一片死寂般的枯黃中,駱駝刺及野沙棘零星的幾點綠色演繹著無言的沒落與荒涼。據說能在沙漠中生長的樹更為罕見,胡楊算得上沙漠的樹王,它一旦在沙漠紮根,就會三千年不死,死後三千年不倒,倒後三千年不腐,被譽為沙漠之魂。然而,眼前高大挺拔的白楊樹伴隨流沙般的歲月在沒落與荒涼中站立了若幹年,又是什麽力量支撐了它們?不多不少,一共九棵樹,這意味著什麽?是生命的頑強?還是精神的永恆?白楊雖然隻是尋常的樹,但它們是生長在沙漠邊緣的樹,不容人們忽視。不時有絡繹不絕的人群結隊前來,早些年是牽著駱駝的商隊,後來是開著汽車的旅遊團,人們在此駐足時都會懷著怎樣的敬意仰視樹們,表現出對生命怎樣的膜拜!
九棵樹冷月若雪來過很多次,為每年在此舉行的文學筆會。西部的(有時也會有東部的)作家與文學愛好者在這略顯空曠的大沙漠邊緣慷慨陳詞,發表各自的文學見解,然後到九棵樹下拉一條“xx筆會”的橫幅合影留念;還可以爬到不遠處的沙丘上,觀看一望無際、跌宕起伏的沙海,或者看沙漠中日落日出的壯觀。當文友們興致勃勃地賞景拍照時,冷月若雪一般都是獨自坐在蒙古包裏;而當別人迴來了,她才獨自向沙漠走去。她喜歡獨來獨往。
夕陽西下,冷月若雪獨自爬上一座沙丘。放眼望去,沙漠仿佛翻滾著金波,她不由將沙漠與海洋聯係在一起,盡管她的幾十年人生都是在西部度過的,盡管她曾經隻見過一次真實的大海,但她能在漫漫黃沙中感受到海的氣息,或者說是曾經有過的生命的氣息,使她對沙漠產生了無限的留戀,以至留戀到對眼前突兀矗立的九棵樹也感到了厭煩,感到了樹的唐突和多此一舉。是樹打破了沙漠的寧靜吧?它們引來了蒙古包和許多的人、許多的車,以及人們離去後廢棄的包裝袋、羊骨頭,使得純淨的沙漠遍布腥膻之氣。就像這蒙古包裏彌漫的經久不息的氣息,包裹著她。有時她覺得自己應該立刻逃離,
逃到更遠的沙漠腹地去。
走向沙漠腹地,這是冷月若雪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幻想,常常讓她激情澎湃。她也由此而常常想到那個遠離塵世的三毛。傳說三毛為了追尋永恆的愛情才走進了撒哈拉沙漠,在那裏與荷西過著相親相愛的世外桃源般的日子。果真如此嗎?也許,三毛最初走進沙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逃離?那麽荷西呢?有人推測他是三毛虛構的愛情主角。虛構也該是逃離的一部分吧?
此刻,冷月若雪坐在蒙古包裏沾滿油漬的粗糙的布沙發上。她麵前的小矮桌上放著一把錫壺,幾隻鎦金邊的白色瓷碗,碗裏分別裝著奶酪、酥油、磚茶、冰糖、果仁等等。如果客人想喝奶茶,自己動手將瓷碗裏的茶料放進錫壺,添上馬奶,放到蒙古包中央的炭爐子上熬。喝自助奶茶是這裏的旅遊特色。冷月若雪剛來的時候給自己煮了一碗奶茶,但此時茶碗裏奶白色的濃稠液體已經涼透了,她卻沒有喝,而是注視著門簾外麵的九棵白楊樹,想一些與沙漠有關的事情。可以說,很少有人真正喜歡沙漠,雖然人們也常常會把沙漠與海洋聯係起來,但那隻能是死亡之海,到處充盈著幹枯的能吞噬生命的死亡氣息。或者,曾經走進沙漠的三毛隻不過是一個愛情特例,她謳歌沙漠,如同謳歌愛情。就像矗立在沙漠邊緣的九棵白楊樹,亦不過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命的特例。
然而,冷月若雪終究不能像當年的三毛那樣到沙漠腹地去追尋銘心刻骨的愛戀。建立在沙漠之上的愛情太沒有根基、太不可靠了,就像海市蜃樓。荷西的離世就是給予三毛那海市蜃樓般的愛情的一種宿命的詮釋。冷月若雪每次來到這個叫九棵樹的沙漠邊緣——以筆會的名義,當然也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創作的激情和素材。她隻是想來看看,遠處跌宕起伏、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就像一縷一縷永遠斬不斷的情絲,載著她一生一世的鄉情、親情,幹淨聖潔得讓她沒有一絲雜念;而夕陽下漾起粼粼金波的沙海更是讓她流連忘返。
據說母親就出生在九棵樹。在母親出生那年,除了那九棵白楊樹迎著沙漠的風站在這荒涼之地,這裏罕有人跡,偶爾有騎著駱駝或馬匹的商隊經過。某天,當騎著駱駝且打扮怪異的一對中年夫婦經過這裏時,他們遠遠看見一個戴紅頭巾的女人斜靠在一棵白楊樹上,她胸前係著一個包袱,包袱裏裹著一個微微啼哭的嬰兒。嬰兒似乎已經哭了很久,聲音嘶啞、斷斷續續。中年夫婦走過去,對女人喊了兩聲,竟然沒有一點反應。她死了。在女人身後的不遠處,還躺著幾具血肉模糊的男屍和幾匹死馬。
看樣子,這裏不久前經曆了一場殺戮。這是常有的事,在沙漠和戈壁間穿行的商隊常遭到土匪襲擊。而距離九棵樹不遠的沙頭堡是土匪的老巢,從平安縣到敦煌,包括騰格裏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阿右旗和沙湖地區,以沙頭堡為中心的方圓幾百裏是匪徒活動最頻繁的地帶。這也是九棵樹人跡罕至的原因,土匪的猖獗使它成了一個死亡地帶。
中年夫婦將女人胸前的包袱解下來,看見嬰兒的左臉頰有一道彎月形傷口,傷口很長,皮肉已經翻開了,從嘴角一直延伸到左耳垂。大概為了止血,那個瀕臨死亡的母親在嬰兒的傷口上按了一層細沙,和著沙子的暗紅的血已經在嬰兒蒼白的臉上凝固了。
中年夫婦是從西域來的巫醫,他們抱走了嬰兒,是個女嬰。那個女嬰就是冷月若雪的母親。
既如此,九棵樹便不是母親真正的出生地。但冷月若雪毫無無辦法,她不知道被殺死在九棵樹的人是誰,來自何方,就權且把九棵樹或者將沙漠認作母親的故鄉,也就是自己的故鄉。
坐在蒙古包裏的冷月若雪凝視著那一排白楊樹。已是夏末,樹梢的葉子泛起了黃色,慢慢地,那黃色將越聚越重,由淺黃到枯黃,最終會和四周的黃沙洇染成一片。白楊樹後麵,一名穿紅t恤的男子手持相機沒完沒了地拍照,他在那裏忙乎了大半個下午,也不知他是想拍樹還是想拍遠處的沙丘。後來,男子離開樹,向沙丘走去,漸行漸遠,在黃沙的背景裏濃縮成了一個小紅點。他走過的地方留下了一串淺淺的痕跡,微風掃過,那一串痕跡很快又被細沙蓋住了。
看著遠處移動的紅點,冷月若雪想,一個人在沙漠上是留不下什麽的,又怎麽能把沙漠當故鄉呢?她不禁黯然神傷。但她沒有想到那個穿紅t恤的男人會沒完沒了地對著枯寂得有些百無聊賴的黃沙拍照。或者,他和自己一樣,也是一個對沙漠情有獨鍾的癡迷者?在冷月若雪的注視中,紅點越走越遠。他真的和自己一樣嗎?走向沙海去尋找,或者逃離?她的目光不禁跟隨那個模糊移動的紅點癡迷起來。
冷月若雪已經不年輕了。她麵對浩瀚的沙海還能心生一種激情,多半是因為想到母親——沒有根基沒有寄托的母親,這激情隻能是生命的抗爭與不甘。而作為女人,她也曾對浪漫有所期許,卻從來沒有把這種期許寄托在沙漠之上。因為她不想讓自己期望的結果化作沙漠裏稍縱即逝的海市蜃樓後,再陷入深深的失落。
過了許久,那個紅點還沒有脫離她的視線範圍。
冷月若雪屬於漂亮女人,但她真的不年輕了。
不再年輕的冷月若雪看起來比年輕時更加優雅。她常常斜靠在窗戶前,叼著煙卷吞雲吐霧做冥想狀。她抽煙抽得很兇,有時還喝一點白酒。據說是創作的需要,她要從煙酒的似醉非醉間尋找詩的靈感。因此,她的抽煙喝酒就不是一般頹廢、低調女人的作秀,也不是要恣意狀寫內心的迷茫,而是作為藝術家特有的一種氣質、一種招牌和一種姿態,被她的朋友及讀者廣泛地接受著。如果某天女詩人冷月若雪既不抽煙又不喝酒,那倒是相當地出人意料了。
冷月若雪在成為著名詩人以前不叫冷月若雪,她叫馬小燕。
十幾年前,馬小燕從西部某師範畢業後,分配到離砂城不遠的一個鄉鎮當中學語文老師。那會兒各種辦學風潮在西部地區剛剛刮起旋風,學校附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了針對中小學生的英語、書畫、樂器等輔導班。馬小燕所在的學校裏,最不濟的數、理、化老師也能利用假期收幾名關門弟子掙勞務費,像她這樣的語文老師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學校裏不論優等生還是差等生,對學習語文這門功課一點點額外的熱情都沒有,即使有的孩子連語文這樣的母語都學得一知半解,卻要被望子成龍的家長送到特長班去磕磕巴巴地學第二語言乃至第三語言。這是潮流,就像流行性感冒,有的家長明知追趕潮流可能會遇到病毒,但他們還是趨之若鶩,生怕孩子被擋在了潮流之外,結果一傳染一大片。學生們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下陷於緊張忙碌,教師們在充實了自己的同時生活也緊跟著滋潤起來。潮流就這樣在教育行業製造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語文老師馬小燕不屬於這個經濟體之列,她突然之間感到被冷落了。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她已經切實體會到了那股風潮膨脹起來的熱度,又怎麽能夠等閑視之坐以待斃呢?借著這股潮流的餘熱,她連猶豫的念頭都不曾有,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買斷僅有五年的教齡,用所得的一萬餘元錢下海經商。下海是當時的另一種潮流。馬小燕想,既然人生最直觀的價值不能通過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來實現,經商倒不失為一條讓自己過上富裕生活並由此通往理想彼岸的有效途徑。不是嗎?在許多人眼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其生活狀況或者說錢的多少來衡量的。辭職下海的馬小燕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但是,這還不是馬小燕離開學校的主要原因。她到那所鄉鎮中學工作不久,由於種種機緣和一個有婦之夫墜入了一場糾結不清的關係中。
她把那種理不清的關係視為愛情,視為自己的歸宿,她願意為此做出犧牲。他畢竟是一個有婦之夫,而且他在學校的聲望也不錯,一切隻能在隱秘中進行。馬小燕覺得自己該付出的都付出了,她那隱秘的愛情經曆了四年之久,最後不了了之。女人能有幾個四年的好時光用於這種無謂的消耗?醒悟過來的馬小燕懸崖勒馬當機立斷,她離開學校就是想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一切都是全新的,但那個精彩的新世界似乎並不適合馬小燕。她在商海折騰了幾年,賺賺賠賠,賠賠賺賺,收獲的隻是諸多教訓。對於一個漂亮女人來說,她的教訓是慘痛的,慘痛到她永遠不願再迴顧的程度。她就是在那時學會了抽煙喝酒。那段經曆也不能說毫無意義,經商使她懂得了等價交換、資源開發以及一點民事方麵的法律知識。但那些經驗對於山窮水盡的她來說用處不大,她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計,甚至要耗盡其當語文老師的那點文學底子賣文為生了。
當然,已經一無所有的馬小燕當時把自己踏上文學之路的舉動看得相當神聖,她認為開始文學創作就像她當初辭職一樣,是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契機。那會兒她與一個離了婚的獨身女人合租一套房子,二十幾平方米,除了一個大房間,另帶走廊和小廚房。房間裏有兩張單人床供她們各自使用,其餘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合用。每天,冷月若雪隻有等那個有點偏執狂的離婚女人睡覺了,才能坐在走廊裏的小飯桌上開始文學創作。她癡癡地一坐就是大半晚上,卻常常隻寫三兩句話:咦,土豆,紅豆,大紅豆,芋頭,玉米糝子和高粱……這是一首關於糧食的詩,她差不多用了半年時間才修改好,又親自送到砂城的報社。編輯捧著詩稿說,質樸啊,真實啊,使我想起了饑餓的年代。於是那首詩在報紙副刊頭條發表了。她就是那時改名冷月若雪的。
冷月若雪——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就這樣誕生了。像所有的新星一樣,最初的激動是難免的,她捧著一張登有她詩作的報紙,那顆因孤獨而顯得有些蒼白冷漠的心一時被文學的神聖光環撞擊得洶湧澎湃。她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站在出租樓小廚房的窗前,眺望籠罩著工業廢氣和蜂窩煤煙塵的砂城的夜空,像一顆蒙塵的最耀眼的星星等待被發現一樣,她耐心地等待讀者的掌聲和文學大獎的花環。但一切還是那麽沉寂,正在奔向小康生活的人們似乎早已忘記了因糧食匱乏所帶來的不安與威脅,她的詩沒有得到應有的共鳴。於是,她靜坐在四周堆滿了物質的砂城的一隅,一邊繼續神聖的寫作,一邊
感受著腸胃和精神的高度饑寒。幾年後,那首關於糧食的詩的部分詞句進入流行歌曲,並出人意料地火爆了大江南北。“我的詩,總算找到了它的出路!”冷月若雪激動萬分,傾其所有買迴若幹張拷貝有該歌曲的唱片,送給她認識的所有朋友。剩下的就是版權問題。她本來想找唱片公司討個說法,考慮到讀者可能誤會她是在追究幾文錢版稅,有損個人聲譽,也隻能像對待她曾經糾結不清的愛情一樣不了了之了。但她心中的不平無處發泄,於是在類似文學沙龍的聚會場所是常常要發發牢騷的。
冷月若雪享譽文壇並非因為詩歌,而是緣於她創作的唯一一部叫《神話》的小說。小說講述了荊軻與燕國的一名宮女輾轉千年的兩世情緣,愛情故事中還穿插了荊軻刺秦的驚險場麵以及秦王吞並六國的波瀾壯闊,其間自然免不了太子丹對那兩世情緣的介入。一千多年後,荊軻轉世為商人,那個矢誌不愈追隨荊軻的宮女終遂心願嫁作商人婦。《神話》最讓人寒冷徹骨的段落,不是關於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愛情的消亡,而是在利益麵前人性的淪喪:他們的前世,太子丹戀著宮女,但他為了讓荊軻替自己賣命而把宮女當做禮物送給荊軻;他們的今生,在商海沉浮的荊軻麵臨破產的危機,為了化解危機,他將已成為他妻子的宮女當做禮物送給了一個當時對他來說非常有用的大人物——那個大人物正是太子丹轉世;故事的結局是,不幸淪為暗娼的商人婦在都市繁華背景的襯托下,從一座立交橋縱身跳下,將愛化作生命裏最後的雀躍……小說構建了這樣一個命題:愛情是人生的奢侈品,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可以用來點綴奢華的生活,還可以轉送他人,當然一失手便會摔得粉碎。如果一個人想期待生死不渝的愛情,隻有依賴於神話王國了,而現實中的許多男女就是在自己製造的“神話境界”裏醉生夢死的。
後來,有一部名叫《神話》的電影風靡全國,雖然電影內容與冷月若雪的小說情節毫不相幹,但她心裏還是大大地不平衡起來,後悔沒有及早尋找投資商將她的成名小說《神話》改編拍攝。看來,藝術與經濟的聯姻是大勢所趨,否則,一部小說再成功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假如它不能超越諸如《紅樓夢》那樣的經典,作者在一如既往地落魄潦倒之時,它最終會在時間的瀚海裏湮滅。這也是現在許多作家再羞於提及自己職業的根本原因吧?
就在那段彷徨的歲月,冷月若雪的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她已經是砂城很有影響的詩人了,再加上她的漂亮優雅,得到了一大批年輕文學愛好
者的追捧,也得到了市文聯的重視,並計劃推出她的詩集作為下一個市文化建設“五年規劃”的重點書目。雖然詩集還是沒有出爐,電視台卻已經為她做了專題片,在砂城範圍內熱播了近半個月,報社記者寫下的有關她的詩歌評論文章也像雪片一樣鋪天蓋地。
一部有影響力的詩集眼看就要麵世。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那東風就是詩集出版以及宣傳所需的費用。錢的數目也不大,三萬多元,但在精神領域遨遊同時又在物質世界苦苦掙紮的冷月若雪還是沒有能力湊齊那筆錢。市文聯一年的活動經費不過兩萬元,對她愛莫能助。冷月若雪為此一籌莫展。
在九棵樹舉行的第六屆詩歌研討會為期三天。每天的議程相同:上午開會、討論,下午自由活動,晚上是豐盛的晚宴。
第三天下午,紡織集團公司的攝影愛好者陸思豫終於拍完了他想拍的景物,比其他人提前大約一小時迴到蒙古包前。於是他看見了那個慵散地坐在蒙古包裏的女人。
蒙古包內原本光線很暗,夕陽的逆光照在女人身上,使她顯得那樣明豔,就像一幅彩畫,突現出驚人的美。他還注意到,女人麵前的矮桌上放著一碗奶茶,碗裏的奶白色液體已經沒有一絲熱氣,而她的眼睛始終看著外麵那排白楊樹,好像很久都沒有動一下。他扭過頭,沿著女人的目光看那些樹,也感覺到了樹的不同尋常:幾片開始泛黃的樹葉在緩緩飄落,淒涼而優雅地紛飛,帶著同樣的寞落,就像坐在蒙古包裏的女人。
陸思豫迴過頭,朝著女人走去。進了蒙古包,他才認出她是最近活躍於文壇的詩人冷月若雪。
“你怎麽不和大家一起出去走走?”他問道。
冷月若雪抬起頭,矜持地笑了一下:“這個地方我來了很多次,太熟悉了,所有的沙丘和卵石都可以在心裏默一遍,還需用眼睛看嗎?”
那會兒她對他並不熟悉,但她知道,他就是在她的視線裏遊走了三個下午的穿紅t恤的男人。
他在她對麵的沙發上坐下,說:“沙漠的美很難被人接受,尤其在危險降臨的時候,比如在沙漠中迷路,還有沙塵暴。”
“這裏沒有危險,隻有冷漠,熱鬧衝撞下的冷漠,而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些所謂的藝術家帶來的。”冷月若雪說。
“冷漠的感觸都是由個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與沙漠或者其他人的行為沒有多少關係。看來你情緒不佳,想抽煙嗎?”
冷月若雪接過了陸思豫為
她點燃的煙卷。然後他們從心情談起,無拘無束,開始了沒有人打擾的坦誠的長談。再後來變成了冷月若雪坦誠的自說自話。
她為什麽會對他坦誠?就因為他拍攝沙漠時的狂熱和那一件吸引了她目光的紅t恤?或者因為煙霧在暗淡的蒙古包內製造的溫情和朦朧?再或者因為她一個人的日子孤獨得太久,需要用自說自話的方式宣泄?很長一段時間後,冷月若雪都不明白自己當時何以如此,何以有那麽強烈的傾訴欲。而陸思豫則是最忠實的聽眾,對她的喋喋不休表現出一種難得的耐心和理解。
如果沒有那次筆會,沒有那次單獨相處,他們應該處於兩個空間的兩條平行線,在人生的旅途上各自遵循著各自的軌跡。但是,一切就由那次談話簡單地開始了。冷月若雪麵對眼前這個她並不熟悉的男人,毫無保留地講述著她的經曆。當一個女人開始事無巨細地對一個男人訴說她的過去,就意味著他們的關係或早或晚會發生改變——質的改變,雖然那時他們不過才剛剛認識。是的,冷月若雪不知不覺陷入其中,她對陸思豫講了自己對母親的朦朧記憶,她的小學、中學和大學,還有失敗的初戀和失敗的經商……從痛苦中走出來,一切又都成為她的財富,精神財富,創作源泉。最後她這樣說道。
從冷月若雪的述談中,陸思豫隱隱知道了她的窘迫。對於一個漂亮的且處於窘迫之中的女人,他產生了最真摯的憐惜。
陸思豫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攝影的熱愛不能隻取一些了無生趣的沙漠鏡頭。可惜,此時他的專業相機裏已經沒有膠卷了。他又很自然地想起了麥穗。盡管這段時間他除了一如既往地到她的辦公室裏坐一會兒,或者某個方便的時候開著車往她家裏送一些東西,兩個人再沒有其他的親密接觸。
不錯,麥穗也是個美麗的女人,但那是一種過時的美麗,帶著明日黃花的種種無奈,與她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越能感受到一個人處於人生的深秋時節所表現出來的行將就木。而現在,冷月若雪的臉上因傾訴的渴望而展露出了一片內容豐富的色彩,那色彩雖然也摻雜了某種迷惘與落寞,卻映襯出與她的年紀不相符的幾許朝氣和明快,就像在這沙漠邊緣滿世界的萎黃中偶爾閃現的一絲綠色。有了綠色就會有憧憬和希望。滿懷希望的人總會忘記年齡以及由年齡造成的力不從心。他從心底裏渴望能與她攜手到沙海裏遨遊,尋找一點因為仕途和年齡而被遺忘已久的浪漫。他甚至想,與這樣一個富有創造精神和勇氣的女人在一起可以使他的事業穩步,使他的藝術發
生飛躍;如果他們的關係能進一步,那又將是一番怎樣的人生境界?看來,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個合理的替代品,包括感情。陸思豫從想到麥穗開始,很快過度的他與冷月若雪的種種溫情脈脈。當然,此時的溫情脈脈是他虛擬的。有了這份虛擬的浪漫情懷,他覺得自己很快會從麥穗帶給他的沮喪中走出來。
陸思豫並不是一個喜歡逢場作戲的人,他對感情的投入就像他對事業和藝術的投入,絕對是認真的。他覺得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迷戀上了眼前這個喜歡獨處的、對他抱以極大信任的女人,而這迷戀又絕不僅僅是用生活的乏味和惺惺作態來界定的。他竟然不合時宜地想到了“愛情”這東西,雖然這東西對他的年齡及身份而言無異於毒藥,飲鴆止渴,他又想。
那麽麥穗呢?他也曾經是那樣癡迷地依戀於她。雖然他後來發現他們彼此的關係不過是一種交換、一種純粹物質的需要,她的心從來就不是他的,而且永遠也不會是他的。她在他溫暖的懷抱中就像一株冰冷的植物——如即將凋謝的美人蕉,但他還是對她迷戀了很久。對於一件已經習慣了的但又不想再要了的東西,處置起來會有相當的難度,即使是一株植物。是的,他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觸摸過那如同植物般的軀體了,他麵對她冰冷的隱隱散發出寒氣的軀體有點望而生畏。也許這隻是心理作用,從前並不是這樣的。他想到自己剛和她在一起的時候,是她喚起了自己作為男人的激情和自信。同樣美麗的軀體,同樣的一個人,結果卻大相徑庭。失之毫厘,差之千裏。那一“毫厘”的問題可能出在他身上,因為他是一個感性的男人,看重男女間的情意。他迷戀了她很久以後,漸漸的,生理上的激情耗盡了,麵對懷抱裏冰冷的軀體他開始思想,他的感性就在思想的過程中強烈地冒出來。他不再甘心隻占有對方的身體,還要包括全部,這才能讓人擺脫動物性,才能讓一個男人真正振作起來,並與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內在氣質相匹配。但是,美人蕉麥穗從來沒有讓他免於動物性,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像一匹貪吃的牲畜踏進了美麗的但已經顯露出殘敗之相的花園。這一度讓他自卑。是的,以後他可能不會再到麥穗那裏去了,就權當為了眼前這個叫冷月若雪的女人。
陸思豫與冷月若雪談著詩歌這個高雅端莊的話題,心裏卻暗暗將她與麥穗作了反反複複的比較。盡管他對眼前這個聰明而又有主見的女人會不會像麥穗一樣輕易就範還沒有十分的把握,同樣,他對麥穗那樣的女人是否能夠輕易擺脫也還一無所知,但他還是決心試一試。
九棵樹位於巴丹吉林沙漠與戈壁接壤的邊緣,蒙古包前麵的空地上除了黃沙和鵝卵石,還散落著幾蓬駱駝刺及野沙棘。在一片死寂般的枯黃中,駱駝刺及野沙棘零星的幾點綠色演繹著無言的沒落與荒涼。據說能在沙漠中生長的樹更為罕見,胡楊算得上沙漠的樹王,它一旦在沙漠紮根,就會三千年不死,死後三千年不倒,倒後三千年不腐,被譽為沙漠之魂。然而,眼前高大挺拔的白楊樹伴隨流沙般的歲月在沒落與荒涼中站立了若幹年,又是什麽力量支撐了它們?不多不少,一共九棵樹,這意味著什麽?是生命的頑強?還是精神的永恆?白楊雖然隻是尋常的樹,但它們是生長在沙漠邊緣的樹,不容人們忽視。不時有絡繹不絕的人群結隊前來,早些年是牽著駱駝的商隊,後來是開著汽車的旅遊團,人們在此駐足時都會懷著怎樣的敬意仰視樹們,表現出對生命怎樣的膜拜!
九棵樹冷月若雪來過很多次,為每年在此舉行的文學筆會。西部的(有時也會有東部的)作家與文學愛好者在這略顯空曠的大沙漠邊緣慷慨陳詞,發表各自的文學見解,然後到九棵樹下拉一條“xx筆會”的橫幅合影留念;還可以爬到不遠處的沙丘上,觀看一望無際、跌宕起伏的沙海,或者看沙漠中日落日出的壯觀。當文友們興致勃勃地賞景拍照時,冷月若雪一般都是獨自坐在蒙古包裏;而當別人迴來了,她才獨自向沙漠走去。她喜歡獨來獨往。
夕陽西下,冷月若雪獨自爬上一座沙丘。放眼望去,沙漠仿佛翻滾著金波,她不由將沙漠與海洋聯係在一起,盡管她的幾十年人生都是在西部度過的,盡管她曾經隻見過一次真實的大海,但她能在漫漫黃沙中感受到海的氣息,或者說是曾經有過的生命的氣息,使她對沙漠產生了無限的留戀,以至留戀到對眼前突兀矗立的九棵樹也感到了厭煩,感到了樹的唐突和多此一舉。是樹打破了沙漠的寧靜吧?它們引來了蒙古包和許多的人、許多的車,以及人們離去後廢棄的包裝袋、羊骨頭,使得純淨的沙漠遍布腥膻之氣。就像這蒙古包裏彌漫的經久不息的氣息,包裹著她。有時她覺得自己應該立刻逃離,
逃到更遠的沙漠腹地去。
走向沙漠腹地,這是冷月若雪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幻想,常常讓她激情澎湃。她也由此而常常想到那個遠離塵世的三毛。傳說三毛為了追尋永恆的愛情才走進了撒哈拉沙漠,在那裏與荷西過著相親相愛的世外桃源般的日子。果真如此嗎?也許,三毛最初走進沙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逃離?那麽荷西呢?有人推測他是三毛虛構的愛情主角。虛構也該是逃離的一部分吧?
此刻,冷月若雪坐在蒙古包裏沾滿油漬的粗糙的布沙發上。她麵前的小矮桌上放著一把錫壺,幾隻鎦金邊的白色瓷碗,碗裏分別裝著奶酪、酥油、磚茶、冰糖、果仁等等。如果客人想喝奶茶,自己動手將瓷碗裏的茶料放進錫壺,添上馬奶,放到蒙古包中央的炭爐子上熬。喝自助奶茶是這裏的旅遊特色。冷月若雪剛來的時候給自己煮了一碗奶茶,但此時茶碗裏奶白色的濃稠液體已經涼透了,她卻沒有喝,而是注視著門簾外麵的九棵白楊樹,想一些與沙漠有關的事情。可以說,很少有人真正喜歡沙漠,雖然人們也常常會把沙漠與海洋聯係起來,但那隻能是死亡之海,到處充盈著幹枯的能吞噬生命的死亡氣息。或者,曾經走進沙漠的三毛隻不過是一個愛情特例,她謳歌沙漠,如同謳歌愛情。就像矗立在沙漠邊緣的九棵白楊樹,亦不過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命的特例。
然而,冷月若雪終究不能像當年的三毛那樣到沙漠腹地去追尋銘心刻骨的愛戀。建立在沙漠之上的愛情太沒有根基、太不可靠了,就像海市蜃樓。荷西的離世就是給予三毛那海市蜃樓般的愛情的一種宿命的詮釋。冷月若雪每次來到這個叫九棵樹的沙漠邊緣——以筆會的名義,當然也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創作的激情和素材。她隻是想來看看,遠處跌宕起伏、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就像一縷一縷永遠斬不斷的情絲,載著她一生一世的鄉情、親情,幹淨聖潔得讓她沒有一絲雜念;而夕陽下漾起粼粼金波的沙海更是讓她流連忘返。
據說母親就出生在九棵樹。在母親出生那年,除了那九棵白楊樹迎著沙漠的風站在這荒涼之地,這裏罕有人跡,偶爾有騎著駱駝或馬匹的商隊經過。某天,當騎著駱駝且打扮怪異的一對中年夫婦經過這裏時,他們遠遠看見一個戴紅頭巾的女人斜靠在一棵白楊樹上,她胸前係著一個包袱,包袱裏裹著一個微微啼哭的嬰兒。嬰兒似乎已經哭了很久,聲音嘶啞、斷斷續續。中年夫婦走過去,對女人喊了兩聲,竟然沒有一點反應。她死了。在女人身後的不遠處,還躺著幾具血肉模糊的男屍和幾匹死馬。
看樣子,這裏不久前經曆了一場殺戮。這是常有的事,在沙漠和戈壁間穿行的商隊常遭到土匪襲擊。而距離九棵樹不遠的沙頭堡是土匪的老巢,從平安縣到敦煌,包括騰格裏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的阿右旗和沙湖地區,以沙頭堡為中心的方圓幾百裏是匪徒活動最頻繁的地帶。這也是九棵樹人跡罕至的原因,土匪的猖獗使它成了一個死亡地帶。
中年夫婦將女人胸前的包袱解下來,看見嬰兒的左臉頰有一道彎月形傷口,傷口很長,皮肉已經翻開了,從嘴角一直延伸到左耳垂。大概為了止血,那個瀕臨死亡的母親在嬰兒的傷口上按了一層細沙,和著沙子的暗紅的血已經在嬰兒蒼白的臉上凝固了。
中年夫婦是從西域來的巫醫,他們抱走了嬰兒,是個女嬰。那個女嬰就是冷月若雪的母親。
既如此,九棵樹便不是母親真正的出生地。但冷月若雪毫無無辦法,她不知道被殺死在九棵樹的人是誰,來自何方,就權且把九棵樹或者將沙漠認作母親的故鄉,也就是自己的故鄉。
坐在蒙古包裏的冷月若雪凝視著那一排白楊樹。已是夏末,樹梢的葉子泛起了黃色,慢慢地,那黃色將越聚越重,由淺黃到枯黃,最終會和四周的黃沙洇染成一片。白楊樹後麵,一名穿紅t恤的男子手持相機沒完沒了地拍照,他在那裏忙乎了大半個下午,也不知他是想拍樹還是想拍遠處的沙丘。後來,男子離開樹,向沙丘走去,漸行漸遠,在黃沙的背景裏濃縮成了一個小紅點。他走過的地方留下了一串淺淺的痕跡,微風掃過,那一串痕跡很快又被細沙蓋住了。
看著遠處移動的紅點,冷月若雪想,一個人在沙漠上是留不下什麽的,又怎麽能把沙漠當故鄉呢?她不禁黯然神傷。但她沒有想到那個穿紅t恤的男人會沒完沒了地對著枯寂得有些百無聊賴的黃沙拍照。或者,他和自己一樣,也是一個對沙漠情有獨鍾的癡迷者?在冷月若雪的注視中,紅點越走越遠。他真的和自己一樣嗎?走向沙海去尋找,或者逃離?她的目光不禁跟隨那個模糊移動的紅點癡迷起來。
冷月若雪已經不年輕了。她麵對浩瀚的沙海還能心生一種激情,多半是因為想到母親——沒有根基沒有寄托的母親,這激情隻能是生命的抗爭與不甘。而作為女人,她也曾對浪漫有所期許,卻從來沒有把這種期許寄托在沙漠之上。因為她不想讓自己期望的結果化作沙漠裏稍縱即逝的海市蜃樓後,再陷入深深的失落。
過了許久,那個紅點還沒有脫離她的視線範圍。
冷月若雪屬於漂亮女人,但她真的不年輕了。
不再年輕的冷月若雪看起來比年輕時更加優雅。她常常斜靠在窗戶前,叼著煙卷吞雲吐霧做冥想狀。她抽煙抽得很兇,有時還喝一點白酒。據說是創作的需要,她要從煙酒的似醉非醉間尋找詩的靈感。因此,她的抽煙喝酒就不是一般頹廢、低調女人的作秀,也不是要恣意狀寫內心的迷茫,而是作為藝術家特有的一種氣質、一種招牌和一種姿態,被她的朋友及讀者廣泛地接受著。如果某天女詩人冷月若雪既不抽煙又不喝酒,那倒是相當地出人意料了。
冷月若雪在成為著名詩人以前不叫冷月若雪,她叫馬小燕。
十幾年前,馬小燕從西部某師範畢業後,分配到離砂城不遠的一個鄉鎮當中學語文老師。那會兒各種辦學風潮在西部地區剛剛刮起旋風,學校附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了針對中小學生的英語、書畫、樂器等輔導班。馬小燕所在的學校裏,最不濟的數、理、化老師也能利用假期收幾名關門弟子掙勞務費,像她這樣的語文老師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學校裏不論優等生還是差等生,對學習語文這門功課一點點額外的熱情都沒有,即使有的孩子連語文這樣的母語都學得一知半解,卻要被望子成龍的家長送到特長班去磕磕巴巴地學第二語言乃至第三語言。這是潮流,就像流行性感冒,有的家長明知追趕潮流可能會遇到病毒,但他們還是趨之若鶩,生怕孩子被擋在了潮流之外,結果一傳染一大片。學生們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下陷於緊張忙碌,教師們在充實了自己的同時生活也緊跟著滋潤起來。潮流就這樣在教育行業製造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語文老師馬小燕不屬於這個經濟體之列,她突然之間感到被冷落了。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她已經切實體會到了那股風潮膨脹起來的熱度,又怎麽能夠等閑視之坐以待斃呢?借著這股潮流的餘熱,她連猶豫的念頭都不曾有,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買斷僅有五年的教齡,用所得的一萬餘元錢下海經商。下海是當時的另一種潮流。馬小燕想,既然人生最直觀的價值不能通過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來實現,經商倒不失為一條讓自己過上富裕生活並由此通往理想彼岸的有效途徑。不是嗎?在許多人眼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否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其生活狀況或者說錢的多少來衡量的。辭職下海的馬小燕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
但是,這還不是馬小燕離開學校的主要原因。她到那所鄉鎮中學工作不久,由於種種機緣和一個有婦之夫墜入了一場糾結不清的關係中。
她把那種理不清的關係視為愛情,視為自己的歸宿,她願意為此做出犧牲。他畢竟是一個有婦之夫,而且他在學校的聲望也不錯,一切隻能在隱秘中進行。馬小燕覺得自己該付出的都付出了,她那隱秘的愛情經曆了四年之久,最後不了了之。女人能有幾個四年的好時光用於這種無謂的消耗?醒悟過來的馬小燕懸崖勒馬當機立斷,她離開學校就是想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一切都是全新的,但那個精彩的新世界似乎並不適合馬小燕。她在商海折騰了幾年,賺賺賠賠,賠賠賺賺,收獲的隻是諸多教訓。對於一個漂亮女人來說,她的教訓是慘痛的,慘痛到她永遠不願再迴顧的程度。她就是在那時學會了抽煙喝酒。那段經曆也不能說毫無意義,經商使她懂得了等價交換、資源開發以及一點民事方麵的法律知識。但那些經驗對於山窮水盡的她來說用處不大,她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計,甚至要耗盡其當語文老師的那點文學底子賣文為生了。
當然,已經一無所有的馬小燕當時把自己踏上文學之路的舉動看得相當神聖,她認為開始文學創作就像她當初辭職一樣,是改變人生軌跡的一個契機。那會兒她與一個離了婚的獨身女人合租一套房子,二十幾平方米,除了一個大房間,另帶走廊和小廚房。房間裏有兩張單人床供她們各自使用,其餘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合用。每天,冷月若雪隻有等那個有點偏執狂的離婚女人睡覺了,才能坐在走廊裏的小飯桌上開始文學創作。她癡癡地一坐就是大半晚上,卻常常隻寫三兩句話:咦,土豆,紅豆,大紅豆,芋頭,玉米糝子和高粱……這是一首關於糧食的詩,她差不多用了半年時間才修改好,又親自送到砂城的報社。編輯捧著詩稿說,質樸啊,真實啊,使我想起了饑餓的年代。於是那首詩在報紙副刊頭條發表了。她就是那時改名冷月若雪的。
冷月若雪——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就這樣誕生了。像所有的新星一樣,最初的激動是難免的,她捧著一張登有她詩作的報紙,那顆因孤獨而顯得有些蒼白冷漠的心一時被文學的神聖光環撞擊得洶湧澎湃。她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站在出租樓小廚房的窗前,眺望籠罩著工業廢氣和蜂窩煤煙塵的砂城的夜空,像一顆蒙塵的最耀眼的星星等待被發現一樣,她耐心地等待讀者的掌聲和文學大獎的花環。但一切還是那麽沉寂,正在奔向小康生活的人們似乎早已忘記了因糧食匱乏所帶來的不安與威脅,她的詩沒有得到應有的共鳴。於是,她靜坐在四周堆滿了物質的砂城的一隅,一邊繼續神聖的寫作,一邊
感受著腸胃和精神的高度饑寒。幾年後,那首關於糧食的詩的部分詞句進入流行歌曲,並出人意料地火爆了大江南北。“我的詩,總算找到了它的出路!”冷月若雪激動萬分,傾其所有買迴若幹張拷貝有該歌曲的唱片,送給她認識的所有朋友。剩下的就是版權問題。她本來想找唱片公司討個說法,考慮到讀者可能誤會她是在追究幾文錢版稅,有損個人聲譽,也隻能像對待她曾經糾結不清的愛情一樣不了了之了。但她心中的不平無處發泄,於是在類似文學沙龍的聚會場所是常常要發發牢騷的。
冷月若雪享譽文壇並非因為詩歌,而是緣於她創作的唯一一部叫《神話》的小說。小說講述了荊軻與燕國的一名宮女輾轉千年的兩世情緣,愛情故事中還穿插了荊軻刺秦的驚險場麵以及秦王吞並六國的波瀾壯闊,其間自然免不了太子丹對那兩世情緣的介入。一千多年後,荊軻轉世為商人,那個矢誌不愈追隨荊軻的宮女終遂心願嫁作商人婦。《神話》最讓人寒冷徹骨的段落,不是關於男人和女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愛情的消亡,而是在利益麵前人性的淪喪:他們的前世,太子丹戀著宮女,但他為了讓荊軻替自己賣命而把宮女當做禮物送給荊軻;他們的今生,在商海沉浮的荊軻麵臨破產的危機,為了化解危機,他將已成為他妻子的宮女當做禮物送給了一個當時對他來說非常有用的大人物——那個大人物正是太子丹轉世;故事的結局是,不幸淪為暗娼的商人婦在都市繁華背景的襯托下,從一座立交橋縱身跳下,將愛化作生命裏最後的雀躍……小說構建了這樣一個命題:愛情是人生的奢侈品,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可以用來點綴奢華的生活,還可以轉送他人,當然一失手便會摔得粉碎。如果一個人想期待生死不渝的愛情,隻有依賴於神話王國了,而現實中的許多男女就是在自己製造的“神話境界”裏醉生夢死的。
後來,有一部名叫《神話》的電影風靡全國,雖然電影內容與冷月若雪的小說情節毫不相幹,但她心裏還是大大地不平衡起來,後悔沒有及早尋找投資商將她的成名小說《神話》改編拍攝。看來,藝術與經濟的聯姻是大勢所趨,否則,一部小說再成功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假如它不能超越諸如《紅樓夢》那樣的經典,作者在一如既往地落魄潦倒之時,它最終會在時間的瀚海裏湮滅。這也是現在許多作家再羞於提及自己職業的根本原因吧?
就在那段彷徨的歲月,冷月若雪的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她已經是砂城很有影響的詩人了,再加上她的漂亮優雅,得到了一大批年輕文學愛好
者的追捧,也得到了市文聯的重視,並計劃推出她的詩集作為下一個市文化建設“五年規劃”的重點書目。雖然詩集還是沒有出爐,電視台卻已經為她做了專題片,在砂城範圍內熱播了近半個月,報社記者寫下的有關她的詩歌評論文章也像雪片一樣鋪天蓋地。
一部有影響力的詩集眼看就要麵世。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那東風就是詩集出版以及宣傳所需的費用。錢的數目也不大,三萬多元,但在精神領域遨遊同時又在物質世界苦苦掙紮的冷月若雪還是沒有能力湊齊那筆錢。市文聯一年的活動經費不過兩萬元,對她愛莫能助。冷月若雪為此一籌莫展。
在九棵樹舉行的第六屆詩歌研討會為期三天。每天的議程相同:上午開會、討論,下午自由活動,晚上是豐盛的晚宴。
第三天下午,紡織集團公司的攝影愛好者陸思豫終於拍完了他想拍的景物,比其他人提前大約一小時迴到蒙古包前。於是他看見了那個慵散地坐在蒙古包裏的女人。
蒙古包內原本光線很暗,夕陽的逆光照在女人身上,使她顯得那樣明豔,就像一幅彩畫,突現出驚人的美。他還注意到,女人麵前的矮桌上放著一碗奶茶,碗裏的奶白色液體已經沒有一絲熱氣,而她的眼睛始終看著外麵那排白楊樹,好像很久都沒有動一下。他扭過頭,沿著女人的目光看那些樹,也感覺到了樹的不同尋常:幾片開始泛黃的樹葉在緩緩飄落,淒涼而優雅地紛飛,帶著同樣的寞落,就像坐在蒙古包裏的女人。
陸思豫迴過頭,朝著女人走去。進了蒙古包,他才認出她是最近活躍於文壇的詩人冷月若雪。
“你怎麽不和大家一起出去走走?”他問道。
冷月若雪抬起頭,矜持地笑了一下:“這個地方我來了很多次,太熟悉了,所有的沙丘和卵石都可以在心裏默一遍,還需用眼睛看嗎?”
那會兒她對他並不熟悉,但她知道,他就是在她的視線裏遊走了三個下午的穿紅t恤的男人。
他在她對麵的沙發上坐下,說:“沙漠的美很難被人接受,尤其在危險降臨的時候,比如在沙漠中迷路,還有沙塵暴。”
“這裏沒有危險,隻有冷漠,熱鬧衝撞下的冷漠,而這一切都是我們這些所謂的藝術家帶來的。”冷月若雪說。
“冷漠的感觸都是由個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與沙漠或者其他人的行為沒有多少關係。看來你情緒不佳,想抽煙嗎?”
冷月若雪接過了陸思豫為
她點燃的煙卷。然後他們從心情談起,無拘無束,開始了沒有人打擾的坦誠的長談。再後來變成了冷月若雪坦誠的自說自話。
她為什麽會對他坦誠?就因為他拍攝沙漠時的狂熱和那一件吸引了她目光的紅t恤?或者因為煙霧在暗淡的蒙古包內製造的溫情和朦朧?再或者因為她一個人的日子孤獨得太久,需要用自說自話的方式宣泄?很長一段時間後,冷月若雪都不明白自己當時何以如此,何以有那麽強烈的傾訴欲。而陸思豫則是最忠實的聽眾,對她的喋喋不休表現出一種難得的耐心和理解。
如果沒有那次筆會,沒有那次單獨相處,他們應該處於兩個空間的兩條平行線,在人生的旅途上各自遵循著各自的軌跡。但是,一切就由那次談話簡單地開始了。冷月若雪麵對眼前這個她並不熟悉的男人,毫無保留地講述著她的經曆。當一個女人開始事無巨細地對一個男人訴說她的過去,就意味著他們的關係或早或晚會發生改變——質的改變,雖然那時他們不過才剛剛認識。是的,冷月若雪不知不覺陷入其中,她對陸思豫講了自己對母親的朦朧記憶,她的小學、中學和大學,還有失敗的初戀和失敗的經商……從痛苦中走出來,一切又都成為她的財富,精神財富,創作源泉。最後她這樣說道。
從冷月若雪的述談中,陸思豫隱隱知道了她的窘迫。對於一個漂亮的且處於窘迫之中的女人,他產生了最真摯的憐惜。
陸思豫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攝影的熱愛不能隻取一些了無生趣的沙漠鏡頭。可惜,此時他的專業相機裏已經沒有膠卷了。他又很自然地想起了麥穗。盡管這段時間他除了一如既往地到她的辦公室裏坐一會兒,或者某個方便的時候開著車往她家裏送一些東西,兩個人再沒有其他的親密接觸。
不錯,麥穗也是個美麗的女人,但那是一種過時的美麗,帶著明日黃花的種種無奈,與她在一起的時間越長,他越能感受到一個人處於人生的深秋時節所表現出來的行將就木。而現在,冷月若雪的臉上因傾訴的渴望而展露出了一片內容豐富的色彩,那色彩雖然也摻雜了某種迷惘與落寞,卻映襯出與她的年紀不相符的幾許朝氣和明快,就像在這沙漠邊緣滿世界的萎黃中偶爾閃現的一絲綠色。有了綠色就會有憧憬和希望。滿懷希望的人總會忘記年齡以及由年齡造成的力不從心。他從心底裏渴望能與她攜手到沙海裏遨遊,尋找一點因為仕途和年齡而被遺忘已久的浪漫。他甚至想,與這樣一個富有創造精神和勇氣的女人在一起可以使他的事業穩步,使他的藝術發
生飛躍;如果他們的關係能進一步,那又將是一番怎樣的人生境界?看來,任何事物都會有一個合理的替代品,包括感情。陸思豫從想到麥穗開始,很快過度的他與冷月若雪的種種溫情脈脈。當然,此時的溫情脈脈是他虛擬的。有了這份虛擬的浪漫情懷,他覺得自己很快會從麥穗帶給他的沮喪中走出來。
陸思豫並不是一個喜歡逢場作戲的人,他對感情的投入就像他對事業和藝術的投入,絕對是認真的。他覺得自己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迷戀上了眼前這個喜歡獨處的、對他抱以極大信任的女人,而這迷戀又絕不僅僅是用生活的乏味和惺惺作態來界定的。他竟然不合時宜地想到了“愛情”這東西,雖然這東西對他的年齡及身份而言無異於毒藥,飲鴆止渴,他又想。
那麽麥穗呢?他也曾經是那樣癡迷地依戀於她。雖然他後來發現他們彼此的關係不過是一種交換、一種純粹物質的需要,她的心從來就不是他的,而且永遠也不會是他的。她在他溫暖的懷抱中就像一株冰冷的植物——如即將凋謝的美人蕉,但他還是對她迷戀了很久。對於一件已經習慣了的但又不想再要了的東西,處置起來會有相當的難度,即使是一株植物。是的,他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觸摸過那如同植物般的軀體了,他麵對她冰冷的隱隱散發出寒氣的軀體有點望而生畏。也許這隻是心理作用,從前並不是這樣的。他想到自己剛和她在一起的時候,是她喚起了自己作為男人的激情和自信。同樣美麗的軀體,同樣的一個人,結果卻大相徑庭。失之毫厘,差之千裏。那一“毫厘”的問題可能出在他身上,因為他是一個感性的男人,看重男女間的情意。他迷戀了她很久以後,漸漸的,生理上的激情耗盡了,麵對懷抱裏冰冷的軀體他開始思想,他的感性就在思想的過程中強烈地冒出來。他不再甘心隻占有對方的身體,還要包括全部,這才能讓人擺脫動物性,才能讓一個男人真正振作起來,並與自己作為藝術家的內在氣質相匹配。但是,美人蕉麥穗從來沒有讓他免於動物性,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像一匹貪吃的牲畜踏進了美麗的但已經顯露出殘敗之相的花園。這一度讓他自卑。是的,以後他可能不會再到麥穗那裏去了,就權當為了眼前這個叫冷月若雪的女人。
陸思豫與冷月若雪談著詩歌這個高雅端莊的話題,心裏卻暗暗將她與麥穗作了反反複複的比較。盡管他對眼前這個聰明而又有主見的女人會不會像麥穗一樣輕易就範還沒有十分的把握,同樣,他對麥穗那樣的女人是否能夠輕易擺脫也還一無所知,但他還是決心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