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鐲是祖父留下的。
羅揚對祖父或家園的記憶大約始於五歲那年的初冬。因為從那時起,家裏接連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在有關祖父的記憶中,一隻帶著青綠色玉鐲的女人的手如同特寫,迎著故居庭院裏黎明的晨曦,久久停留在羅揚的眼前。那天小城下了第一場雪,淺淺的積雪在晨曦中映射出清冷的微光,像是輕柔的撣子拂著小城,拂著小城中的庭院。一隻豐腴的手被雪的清輝映襯得潔白如玉、修長圓潤,盡管它已出現細小的皺紋,但舉手投足間的優雅柔美,卻第一次觸動了羅揚小小的心兒深處最柔軟、最溫暖的部分,引發出他童年時代對母性的初步理解和認識。
從出生到九歲那段時期,羅揚一直居住在平安縣城。那時家裏有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三代同堂生活在祖宅——昔日被稱作羅府的一所院子裏,於恬靜中體味著平凡人家的幸福時光。
很久以前,羅府在平安縣赫赫有名,最初是一位縣長的府邸,曾經輝煌地坐落在縣城中心十字關,緊挨著縣衙門。庭院深深,榆樹、紫槐和杏樹交相繁茂,沿院牆四周還生長著蓬蓬勃勃的迎春和刺玫花,樹影花叢間,一棟呈扁“h”形的高大宅子顯得異常幽僻。昔日威嚴的縣衙門在解放初期改造成了縣政府,由一條窄窄的小巷與羅宅庭院分隔開來。而庭院裏原先那道青灰色的院牆在許多年前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拆除了,圍了一圈用榆樹枝條編紮的籬笆,使這所庭院毫不惹眼地靜默在縣城中央。正是當年的房主人頗有見地地將院子改造成了這樣一所普通民居,它才不動聲色地在他的後輩中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然而,透過樹影花叢,宅子正屋那兩扇高大厚重的暗紅色木門和房椽頭上繁複的雕花圖案依然透露出往昔的繁華。站在大門前仰視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象若幹年前宅院內種種不為人知的生活,以及在那生活中曾經遊移沉浮過的陳舊的身影。
羅揚對於庭院的記憶,還要先從他五歲那年秋天說起。那個秋天他開始與母親分房獨臥,對曾經熟悉的家園重新有了陌生感和好奇心。一個五歲的小孩獨自住在空洞而幽暗的房子裏,每當夜幕降臨,他都由於懼怕窗欞上雕刻的奇怪圖案而很難入睡,他實在分不清那些圖案是花卉還是獸麵。這樣的探究持續十多天後,他對陰沉沉的窗欞雕刻失去了興致,把注意轉移到別處。已進入深秋,庭院的夜晚清爽宜人,羅揚睜著一雙膽怯而又好奇的眼睛,將目光從窗戶上奇形怪狀的圖案縫隙處擠出去,能看見窗外
影影綽綽的樹梢和疏朗的星光。風兒搖動樹枝,樹葉沙沙鳴響,像祖母微弱的喘息或者母親輕柔的腳步。他豎耳屏氣,還能聽見秋夜伏在雜草中的斷斷續續的蟲吟和街道上進城的牛車偶爾經過時嘰嘰嘎嘎的軲轆轉動聲,如音樂般在夜空下流淌,他的瞌睡便在這流淌的樂聲中漸漸爬上了眼瞼,帶著無邊的夢幻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霧靄和閃爍的晨光。
但是,這西部小縣城的秋季是短暫的。等到羅揚剛剛適應離開母親後的夜晚獨臥,對夜景的觀察有了更強烈的願望時,院子裏的樹卻已在瑟瑟冷風中抖光了葉子。蟲兒隱了聲息。星光變成淒清的慘白。為了遮擋風寒,母親用牛皮紙將雕花窗戶糊嚴實了,又掛上一道絲絨簾子。他隻能在黑夜中用一雙敏銳的耳朵感知外麵的一切。街上的牛車不分季節地常來常往,有時是周邊農村往縣城的蔬菜店送菜的,有時是從涼州或張掖往縣城供銷社送日用百貨的,有時是老鄉進城拉糞肥的,有時也從別的地方載來一些陌生人和他們的行李,沉甸甸地在街道上獨行,嘰嘰嘎嘎的車軸聲打破了夜的空曠。等到清晨,蔬菜店裏便有了還泛著泥腥氣的土豆,綠茵茵的韭菜,粉嘟嘟的番茄,紅豔豔的辣椒,掛了白霜的老南瓜;供銷社裏有了主婦們必備的油鹽醬醋、衣帽鞋襪,男人們離不開的煙絲、煙卷、青稞酒,小孩兒眼巴巴盼望的蜜棗、柿餅或深褐色的硬糖塊……在小縣城單調的生活中,牛車用這種方式傳遞著平凡塵世的寧靜與福音。而牛車的聲響對於一個沉睡在寂寥中的小孩兒,更顯出幾分親切的熱鬧和未知的希冀。
這是一座閉塞的小城。
不知沿襲於何時,無論是整座縣城還是縣城裏的每一戶人家,人們都習慣用一道土牆或者籬笆圍起來。縣城最外麵一圈幾公裏方圓的大圍子叫城牆,城內各戶人家的小圍子叫院牆。在當時的縣城,還殘留著一段無從考證朝代的土城牆和四座修築於明代的拱形城門。連接四座城門的,是兩條互相垂直貫穿縣城東西和南北的街道。縣城裏隻有這兩條主要街道,以它們相交的十字路口為起點,被分別叫做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四條大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地方,沿街林立了一些店鋪,如糧店、煤店、藥店、蔬菜店,肉鋪、飯鋪、雜貨鋪、理發鋪等等,原先大部分是私營的,後來經公私合營後都改造為國營單位了。那些店鋪的背後掩隱著民居,一座又一座幹打壘的土房土院,由縱橫交錯的窄窄的小巷連接成一片,如蛛網一般,又像是一副不太規整的棋盤。小巷子全部是土路,居民們為了雪天防滑又在土路上鋪
了一層煤渣。在幹燥的西北,遇到刮風天或者有行人走過時,巷子裏便騰起一陣煙塵,因此小城的上空總是灰蒙蒙的。七零八落的小巷和民居之間,還夾雜了一些小作坊,比如磨麵粉的,壓麵條的,磨豆腐的,做裁縫的,砸煙囪的,賣漿水麵的等等。這些開作坊的人家,隻有磨豆腐的和賣漿水麵的兩家是外來戶,他們各自住在有三兩間平房的小院裏,家裏除了堆放著簡陋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一家子還有娃娃、大人四五口子,那院子便嘈雜而擁擠不堪。說磨豆腐的和賣漿水麵的兩家是外來戶,也不十分確切。那兩戶人家原先都是縣城裏的漢子娶了外省的女人,成親幾年後男人又死了,拖娃帶崽的外省女人才在縣城裏自頂了門戶自謀了生路,操著一腔外地口音吆五喝六地做小買賣,居民們也就把他們當成外來戶了。
磨豆腐的是個河南女人,很勤快,又因為她是寡婦,且先後死過兩個男人,要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還要照顧一個瞎眼婆婆,生活擔子重,心事也特別重。她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碌,每天都工作到後半夜:把泡脹的豆子磨碎,過濾,燒漿,點鹵水,再把點好的豆腐用紗布袋子裝上吊起來,等水分快濾幹了,又用模板擀平,在上麵壓上重物,等第二天早晨豆腐就做成了。有時(比如逢年過節)她還鹵製一些豆腐幹。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河南女人一大早推著三輪車出門,豆腐放在車上,蓋了濕白布擋灰塵,又清爽又衛生。她推著車沿大街小巷穿梭叫喊:“豆腐嘞!買豆腐!”脆脆的嗓音很好聽。想買豆腐的人聞聲出門,放下一角錢或者兩角錢,能買一大塊豆腐。如果她偶爾某個晚上睡得早了,就很容易深夜裏失眠,輾轉反側,然後想起從河南逃荒到西北的苦難歲月,想起先後死了的兩個男人,再哭上一陣子,哭自己的命。她不知道將來閻王爺見到她時會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讓她的兩個死鬼男人將她鋸成兩片分了去。翻來覆去想一遍,天也就蒙蒙亮了,於是她起身推車出門,並把原本可以留下自家吃的豆渣也帶出去,給每個買豆腐的主顧送上小半碗。連豆腐帶豆渣,迴家添上些白菜和雜麵,夠做兩頓飯的。因此街坊們從不歧視這個寡婦,她的生意總是特別好。時間一長,河南女人慢慢放寬心了。她認為自己這樣行善,這樣有人緣,將來閻王爺總會饒恕她,不讓她的兩個死鬼男人將她鋸成兩片。
賣漿水麵的是個天水女人,她家的院子裏放著幾口大瓦缸,缸裏成年用麵湯浸著小白菜葉子,發酵一段時間就成了漿水,酸溜溜的氣味從幾口大缸裏彌漫出來,經久不散。天水女人做漿
水麵所用的麵條都是切得細細的手擀麵,筋道而爽滑。她還特意製作了醬黃瓜和鹹韭菜花當配菜。醬黃瓜是挑選沒有長醒的小黃瓜做原料,放上醬油、鹹鹽、花椒、辣椒、白砂糖、小茴香等作料醃製起來,脆脆的酸中帶甜,香氣四溢,每個來吃麵的顧客都送一小碟。鹹韭菜花是本地小菜,各家各戶都要做一點,並不走俏。天水女人做生意不用出門,她將一間房子的後牆開了一道門,那門正對著街巷,屋裏擺兩張小木桌和幾條長凳,做了門麵房。外來的漿水麵能夠在當時的縣城裏繼牛肉麵之後成為又一道名小吃,據說是因為用麵湯和小白菜製作的漿水富含維生素,那酸溜溜的味道不僅生津止渴,還有去毒敗火的功效。每到夏秋兩季天氣燥熱的時候,街上牛肉麵館的生意變得清淡,而天水女人的漿水麵卻紅火起來。尤其那些懷了孕的婦女,她們沒有別樣東西解饞,去吃碗漿水麵,再拿隻大海碗盛一碗漿水帶走,天水女人還會送給她們幾條醬黃瓜。她們迴到家裏,端起漿水就著醬黃瓜吃了喝了,那酸溜溜的滋味總是延續著生一個大胖小子的美夢。
在縣城裏,除了羅府那樣寬綽的高宅大院外,比較氣派的房子還有幾棟,都在鬧市區,沿四條大街分布著。一家是郵局,一家是信用社,一家是供銷社,一家是衛生院,還有一所小學和一所縣立中學。它們大同小異,清一色青磚牆灰瓦頂,主要區別在於,郵局的大門是綠色的,信用社的大門是藍色的,供銷社的大門是朱紅色的,衛生院的大門是奶黃色的。小學叫向陽小學,和縣立中學隔著西大街麵對麵,都是用鐵條柵欄圍牆和鐵皮大門封閉起來的,大門隻在上下學的時間打開。透過鏽跡斑斑的鐵柵欄,可以看見校園裏的一排教室和一排校舍,兩排建築之間夾著一塊麵積不太大的同樣鋪著煤渣的操場。
縣立中學背後的縣城西北角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廣場。廣場靠城牆邊的位置壘了一座土台子,原先是戲台,後來也在台子上掛一塊布幕放電影,或者開大會、做報告,隻要是縣城裏的大型群眾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廣場上的戲劇演出或放電影一般在夏、秋兩季進行,因為冬天太冷,而春天又風大、沙塵多,沒有人願意出門。在廣場演出的戲劇主要是秦腔,如《鍘美案》、《拾玉鐲》、《楊家將》和《紅鬃烈馬》,隻有上年紀的人喜歡看。看完了戲的老太太學著秦香蓮或王寶釧的腔調唱幾句,老爺子也能跟著包公或楊六郎吼兩嗓子。戲裏的唱詞他們都熟得不能再熟,但隻要廣場上演戲還是去看。他們要的就是那種樂嗬。後來放電影,有《地道戰》、《地雷戰》,
還放過《白毛女》。放電影在縣城是空前的盛事,男女老幼都去看,家家戶戶急忙吃罷晚飯,搬了小木凳去占位置。縣城裏大部分居民每天隻吃兩餐飯,上午十點左右是早飯,下午四點左右是晚飯,大家早早來到廣場,等得肚子又咕咕地叫喚了,銀幕還沒有掛起來。此時,就有賣涼粉或賣釀皮的人在廣場上高一聲低一聲地吆喝,於是三三兩兩的人圍過去,花五分錢吃涼粉或釀皮。日子久了,慣常於精打細算的主婦們覺得很不合算,而且銀幕上演來演去的還是那幾部老片子,所有的台詞都聽膩了。於是主婦們不常去等電影了,隻有小孩子在廣場上沒完沒了地興奮,喧嘩打鬧時揚起的塵土能蓋住縣城的半個天空。又過了些年,廣場增加了另一項功能,且是最主要的功能,召開群眾大會,這當然是後來的事情。
縣城東南角還有一個文化館,是從前的一座寺廟改建的。有人說那座廟是娘娘廟,也有人說是龍王廟。前殿的泥菩薩於天長日久間被一雙無形的手剝離得麵目全非殘缺不全,讓人辨不出頭緒,卻依然矗立在大殿之上,被當成文物供人瞻仰。當然,也免不了有人夜半時分偷偷跪在泥菩薩麵前磕頭許願。大概因為這個緣故,“破四舊”的時候泥菩薩被一群激進分子砸碎了。文化館的後堂裏陳列著一些完整的陶瓷器皿或不完整的陶瓷碎片,還有木簡、銅車馬、玉器,都已經斑駁不堪。後來文化館裏還陳列過一具八百多年前的女屍,女屍放在長方形玻璃箱裏,泡著灰綠色的藥水,肌肉已經抽搐在一起,渾身呈暗褐色,齜牙瞠目,脫落的灰白頭發漂在頭蓋骨旁邊,麵目十分可憎。另有幾件同女屍一起出土的綢衫和綢裙掛在靠近女主人的牆上,衣裙的料子已經晦暗腐敗,似乎風一吹就會化成粉末,於是也用一個玻璃罩保護了起來。此外,縣城裏一年一度的廟會依然在文化館旁邊的小街上舉行,繼續發揮著這裏原先作為寺廟的功能。
在整個縣城裏隻有一座樓,即城中心十字路口的鍾鼓樓。鍾鼓樓共有三層,底層是連接兩條大街的通道,修建成四座拱形的如城門的樣子,隻是比城門略小。上麵兩層雕梁畫棟,像寶塔的樣子,成八角形,八根大柱子漆成紅色,油漆已經斑駁。鍾鼓樓頂層原先掛著一口鑄鐵大鍾,據說有一個經營瓷器的商人捐出一口銅鍾替代了它,舊的鑄鐵鍾放在露天地裏經受了無數風雪,後來在大煉鋼鐵時期被扔進了煉鋼爐裏。而那口亮晶晶的銅鍾卻不知何時被貪財的賊娃子偷了去,也沒有人認真追查過。現在的鍾鼓樓隻剩下一副陳舊的木架子,作為這座縣城的標示。
站在鍾鼓樓上,可以看見大街小巷來往的車輛,但主要是牛車、馬車和騾車。班車還是有的,每天才兩趟。一輛破舊的公共汽車,發出比牛車還要震耳的聲響,早晨拉了零星的乘客從四十多裏外的砂城出發,一路搖擺著嘰嘰嘎嘎抵達縣城,停在縣城的北大門,中午再拉了寥寥的幾個乘客,又離開縣城開往砂城;從砂城來的末班車傍晚到達縣城,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離開縣城返迴砂城。長途汽車也是有的,一輛由敦煌出發經過玉門經過張掖、砂城經過平安縣城再前往涼州最後到達省城,另一輛由民勤出發經過砂城經過平安縣城再前往涼州最後到達省城。兩輛長途汽車每兩天往返一次。若沒有在平安縣城下車的乘客,長途汽車抵達縣城時便不停頓,繞城牆多半圈後,拖一股騰騰的煙塵從岔路口開走了。如果縣城的居民想出遠門,必得先搭了班車或牛車到砂城去才能乘上長途汽車或火車。有一條鐵路從砂城旁邊經過,是貫穿西南和西北的交通樞紐,因此在砂城設置了一個四等小站。
這是一座苦寒的小城。
每年十一月底,從西伯利亞襲來的寒流會卷著風雪向平安縣城撲來,有時一夜之間氣溫能下降十多度,人們毫無思想準備地從秋天一下子被推向了嚴冬,脫下單衣穿上厚重的棉裝。由於氣候和土質的原因,這裏畜牧業發達,種植棉花的卻很少。說居民穿著棉裝其實並不特別指含有棉花成分的衣裳。有的人身穿沒有縫布麵子當然也沒有布裏子的光羊皮襖,叫羊皮筒;有的人用羊毛紡的粗毛呢來做衣裳,土語叫“羊藿子”。即便這樣,在隆冬季節也無法抵擋西伯利亞的寒流,屋外常常滴水成冰,家家戶戶隻好燒了炕或者炭爐子取暖。西北風唿嘯怒號,滿世界冰天雪地,嚴寒像一把刀子橫在了縣城,人們便不能夠經常出門了,縣城像荒野一樣寂寥。直到來年三月份,氣溫逐漸迴暖,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縣城才仿佛複蘇過來。因此,居民家裏的土炕或者炭爐子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而這種設施離不開煤的供給,煤在這裏是除糧食以外另一種最重要的生活物資。從十一月底到來年的三月,差不多小半年的時間需要取暖。若想整個冬季都靠燒地地道道的原煤來取暖,一般人家是辦不到的,家家戶戶因此都儲備了足夠的替代品——煤餅。縣城居民又有了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即在夏、秋兩季打煤餅,用廉價的煤粉摻上黏土和牛糞,加水攪和,再捏成一個一個拳頭大的團,然後拍成餅狀,晾曬在院子裏和屋頂上。街上,有半大的孩子或婦女提了筐在拾牛糞;家裏的炕洞或爐膛,都嗞嗞冒著微弱的火焰,且被
燒不透的煤餅冒出的濃煙包裹著;整座縣城便飄散著混合有牛糞的煤餅的特有氣息。
每年從深秋開始,城外的田野已經枯了,褐黃一片,直到來年春天,也見不到半點綠色。這半年裏縣城的蔬菜店也幾乎歇業了,家家戶戶鍋裏煮的,隻有秋末儲存下的白菜和土豆,偶爾加了豆腐或粉條。當然,肉鋪裏總有整隻的羊或牛掛在那裏,也有豬肉,許多年來卻是憑戶口本發放的肉票定量供應的。
年節的時候,鄉下人都到縣城裏賣雞和雞蛋,價錢很便宜。居民們可以用現錢買,也可以用舊東西換,比如穿裂口了的氈靴,打了補丁的羊皮襖,都常常能與兩隻肥母雞等價。但這樣的買賣亦不興隆,因為當時的縣城還沒有特別重要的工業,也沒有大型的工廠,居民的收入是很有限的,他們祖祖輩輩就知道如何盤算著過日子,一雙氈靴或者一件羊皮襖,大人穿了還得孩子穿,大孩子穿了還有小孩子等著穿,等到他們想起該用它來換雞子時,差不多已經不能再縫補了。
因此,縣城的冬天是難挨的。
羅揚依然記得,他五歲那年初冬,嚴寒過早降臨到平安縣城。西北風唿嘯了一夜,縣城變成了潔白的雪雕世界。
雪後的早晨極清靜。天剛蒙蒙亮,羅家突然來了一個遠客。她在省城下的飛機,又坐火車到砂城,然後乘牛車來到縣城。趕車的中年漢子將牛車停在羅家院門前,又將客人的兩隻皮箱卸下來放在雪地裏,隨即響起了他吆喝老牛的“哞——哞”聲和揮動鞭子的啪啪聲。牛車走了,軲轆吱吱嘎嘎地碾著積雪響徹了整條街巷。遠客溫熱的唿吸在冰涼的空氣中彌漫。家裏人都被驚動起來,先後走出屋子,打量幾眼站在院門前的客人,又愣愣地互相看看,一時無語。
來客是一個不算很老的老太太,看起來比祖父要年輕許多。她穿一件暗紅色毛呢大衣,頭上和肩上落了一層白白的絨絨的雪花。她花白的短發卷曲著,起伏著漂亮的波紋,直而挺拔的鼻梁上戴一副玳瑁邊眼鏡,皮膚白淨,顯示出一種不可抗拒的文雅和富態。
好漂亮的一個老太太!
祖父呆望了一會兒,顫巍巍地走到她跟前,露出孩子般欣喜的神情,說:“您迴來了!”
老太太說:“迴來了。”
祖父說:“再不走了?”
老太太說:“不走了。”
老太太轉身對父親說:“你是羅新宇吧?幾十年不見,你也該是做父親的人了。”
於是祖父轉頭對父親說:“新宇快過來,她是你姑姑,你小時候最喜歡和她玩,你還把她的絲手帕剪了,屁股上挨了我一巴掌。”
父親憨憨地笑了笑,像被人捏著嗓子似的咕咕嚨嚨對著老太太喊了聲“姑姑”,低頭走過去,提起雪地裏的皮箱放迴到堂屋裏。
母親也喊了一聲“姑姑”,然後跟在父親身後小聲問:“我嫁到你們家有幾年了,怎麽從來沒有聽誰提起你有一個這麽體麵的姑姑?”
父親小聲答道:“以後再告訴你……”便不再言語。
祖父大概因為太高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好一會兒才把倚在房門前的卻仍然睡眼蒙矓的羅揚拉過來,很鄭重地將他牽到客人麵前說,這就新宇的兒子,今年五歲,又要羅揚快叫姑奶奶。
院子裏的寒氣和突然出現的陌生來客使羅揚很快清醒起來。他定定地看著眼前這個漂亮得有些古怪的老太太(在他五歲年紀時的小縣城裏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穿紅色衣裳且卷曲了頭發的老太太),疑惑地猜測著她的身份和來曆。姑奶奶慈祥地看著羅揚,從手提包裏掏出一個漂亮精致的紙盒塞到他手中。於是,羅揚在很近的距離內看到了那一雙白皙豐腴的手和手腕上的青綠色玉鐲。
在羅揚的印象中,祖母也有一隻這樣的玉鐲。但是祖母卻把玉鐲放在一隻黑木匣裏,隻偶爾拿出來看看。他想象不出黃瘦的祖母戴上玉鐲的手會是什麽樣子。羅揚的印象裏,祖母永遠是幹枯黃瘦的,臉上呈現出疲態和營養不良的樣子,仿佛她的玉鐲與她枯瘦的胳膊總不般配——或許這就是祖母永遠將玉鐲鎖在箱子裏的原因吧?年幼時的羅揚曾一度做著如此推斷。
一家人都同客人打過招唿,才將被羅揚稱作姑奶奶的老太太迎進了堂屋。母親打來半盆熱水招唿客人洗臉。祖父拿出了久不使用的玉質茶具,並沏了一壺名叫鳳凰單叢的香茗。
羅揚還站在院子裏,他打開了姑奶奶送給他的漂亮紙盒。雪光映照在盒子裏五彩繽紛的玻璃紙團上,那是一些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五彩繽紛的糖果。
那真是奇妙的一天。整個上午大人們都陪著客人喝茶、聊天。從談話的過程中大家注意到,祖父與老太太說話時用了很含混的“您”字。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裏,祖父對姑奶奶說話一直用“您”來稱唿她,直到有一天他們兩人相繼離開人世。
許多年後,長大成人的羅揚一直猜不透祖父為什麽對一個與他平輩而且看起來比他還要年輕許多歲的人
說話要用“您”,是他對姑奶奶比較客氣的尊稱呢,還是他說話時故意帶了很重的鼻音?或者姑奶奶實際上比祖父年長也未可知?直到某一天,已經成為知名律師的羅揚在酒桌上聽到同事半開玩笑地拆解“您”字的含義,同事杜撰說,“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似乎有些道理。羅揚完全相信了這種說法,不禁暗自思量,當年祖父對姑奶奶帶著如此的敬意,是他一生都把她放在心上的緣故吧?
然而不久,全家人突然意識到,姑奶奶在羅家的出現使祖母受到了很大震撼,或者說是打擊。
在全家人當中,祖母通常是起得最早的。姑奶奶到來的那天早晨祖母起得比往常還要早,她打掃完院子裏的積雪,又在院子裏撒了一層燒過的炭灰防滑,就開始生爐子準備一家人的早飯了。當姑奶奶裹著一身風雪推開院門時,祖母手裏正端著一簸箕碎煤餅要往廚房去。姑奶奶喊了一聲“姐姐”。祖母扭頭盯著她看,身體是那種因吃驚而僵立的樣子,半張著嘴睖睜了好半晌,不知是不願意相信眼前的事實還是真的對眼前的不速之客難以確認。過了好一會兒,祖母仿佛終於認出了眼前的陌生人,她低低說了一句,你總算迴來了!隨著話音飄落,她的臉上卻像落滿了煤灰一樣立即暗黑下來,端著簸箕不聲不響地向廚房走去,把來客和家裏人都晾在了院子裏。後來全家人圍坐在堂屋裏陪客人飲茶攀談,卻一直沒有見到祖母的身影。
那天,祖母不停地做家務,精神卻萎靡下來,整個人沉默得如同房門外那對石碾子。院子她已經掃過三遍。端進廚房裏的煤餅像小山一樣碼在灶台後麵,至少可以燒半個月。閑置了許多年的舊褥子以及羅揚從未見誰穿過的衣物,她也都翻找出來,掛在廊子上撣了又撣。然而冬天並不是翻曬衣物被褥的季節,她根本用不著這麽忙。
許多年裏,那些被祖母翻找出來懸掛在廊子裏的五顏六色且樣式古怪的衣物總會在羅揚的腦海裏閃動。後來羅揚結合看過的影視片才想到,它們大約是祖母年輕時的陪嫁,清末民初時的樣式,衣襟或裙擺繡了各色花卉,領口及袖口用黑綢緞滾了邊的。後來的某一天,羅揚迴到故園想再去看看祖母的衣物,他在老房子裏找來找去,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他不能確定是不是當年祖母離世時將她的嫁衣一起帶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隻屬於她的世界。
姑奶奶被安排在與羅揚相鄰的東耳房裏。祖父吩咐母親給她鋪了新褥子,又縫了新被子,還早早為她燒熱了炕。
也是從那天
羅揚對祖父或家園的記憶大約始於五歲那年的初冬。因為從那時起,家裏接連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變故,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在有關祖父的記憶中,一隻帶著青綠色玉鐲的女人的手如同特寫,迎著故居庭院裏黎明的晨曦,久久停留在羅揚的眼前。那天小城下了第一場雪,淺淺的積雪在晨曦中映射出清冷的微光,像是輕柔的撣子拂著小城,拂著小城中的庭院。一隻豐腴的手被雪的清輝映襯得潔白如玉、修長圓潤,盡管它已出現細小的皺紋,但舉手投足間的優雅柔美,卻第一次觸動了羅揚小小的心兒深處最柔軟、最溫暖的部分,引發出他童年時代對母性的初步理解和認識。
從出生到九歲那段時期,羅揚一直居住在平安縣城。那時家裏有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三代同堂生活在祖宅——昔日被稱作羅府的一所院子裏,於恬靜中體味著平凡人家的幸福時光。
很久以前,羅府在平安縣赫赫有名,最初是一位縣長的府邸,曾經輝煌地坐落在縣城中心十字關,緊挨著縣衙門。庭院深深,榆樹、紫槐和杏樹交相繁茂,沿院牆四周還生長著蓬蓬勃勃的迎春和刺玫花,樹影花叢間,一棟呈扁“h”形的高大宅子顯得異常幽僻。昔日威嚴的縣衙門在解放初期改造成了縣政府,由一條窄窄的小巷與羅宅庭院分隔開來。而庭院裏原先那道青灰色的院牆在許多年前也順應時代的要求拆除了,圍了一圈用榆樹枝條編紮的籬笆,使這所庭院毫不惹眼地靜默在縣城中央。正是當年的房主人頗有見地地將院子改造成了這樣一所普通民居,它才不動聲色地在他的後輩中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然而,透過樹影花叢,宅子正屋那兩扇高大厚重的暗紅色木門和房椽頭上繁複的雕花圖案依然透露出往昔的繁華。站在大門前仰視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象若幹年前宅院內種種不為人知的生活,以及在那生活中曾經遊移沉浮過的陳舊的身影。
羅揚對於庭院的記憶,還要先從他五歲那年秋天說起。那個秋天他開始與母親分房獨臥,對曾經熟悉的家園重新有了陌生感和好奇心。一個五歲的小孩獨自住在空洞而幽暗的房子裏,每當夜幕降臨,他都由於懼怕窗欞上雕刻的奇怪圖案而很難入睡,他實在分不清那些圖案是花卉還是獸麵。這樣的探究持續十多天後,他對陰沉沉的窗欞雕刻失去了興致,把注意轉移到別處。已進入深秋,庭院的夜晚清爽宜人,羅揚睜著一雙膽怯而又好奇的眼睛,將目光從窗戶上奇形怪狀的圖案縫隙處擠出去,能看見窗外
影影綽綽的樹梢和疏朗的星光。風兒搖動樹枝,樹葉沙沙鳴響,像祖母微弱的喘息或者母親輕柔的腳步。他豎耳屏氣,還能聽見秋夜伏在雜草中的斷斷續續的蟲吟和街道上進城的牛車偶爾經過時嘰嘰嘎嘎的軲轆轉動聲,如音樂般在夜空下流淌,他的瞌睡便在這流淌的樂聲中漸漸爬上了眼瞼,帶著無邊的夢幻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霧靄和閃爍的晨光。
但是,這西部小縣城的秋季是短暫的。等到羅揚剛剛適應離開母親後的夜晚獨臥,對夜景的觀察有了更強烈的願望時,院子裏的樹卻已在瑟瑟冷風中抖光了葉子。蟲兒隱了聲息。星光變成淒清的慘白。為了遮擋風寒,母親用牛皮紙將雕花窗戶糊嚴實了,又掛上一道絲絨簾子。他隻能在黑夜中用一雙敏銳的耳朵感知外麵的一切。街上的牛車不分季節地常來常往,有時是周邊農村往縣城的蔬菜店送菜的,有時是從涼州或張掖往縣城供銷社送日用百貨的,有時是老鄉進城拉糞肥的,有時也從別的地方載來一些陌生人和他們的行李,沉甸甸地在街道上獨行,嘰嘰嘎嘎的車軸聲打破了夜的空曠。等到清晨,蔬菜店裏便有了還泛著泥腥氣的土豆,綠茵茵的韭菜,粉嘟嘟的番茄,紅豔豔的辣椒,掛了白霜的老南瓜;供銷社裏有了主婦們必備的油鹽醬醋、衣帽鞋襪,男人們離不開的煙絲、煙卷、青稞酒,小孩兒眼巴巴盼望的蜜棗、柿餅或深褐色的硬糖塊……在小縣城單調的生活中,牛車用這種方式傳遞著平凡塵世的寧靜與福音。而牛車的聲響對於一個沉睡在寂寥中的小孩兒,更顯出幾分親切的熱鬧和未知的希冀。
這是一座閉塞的小城。
不知沿襲於何時,無論是整座縣城還是縣城裏的每一戶人家,人們都習慣用一道土牆或者籬笆圍起來。縣城最外麵一圈幾公裏方圓的大圍子叫城牆,城內各戶人家的小圍子叫院牆。在當時的縣城,還殘留著一段無從考證朝代的土城牆和四座修築於明代的拱形城門。連接四座城門的,是兩條互相垂直貫穿縣城東西和南北的街道。縣城裏隻有這兩條主要街道,以它們相交的十字路口為起點,被分別叫做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四條大街是縣城最繁華的地方,沿街林立了一些店鋪,如糧店、煤店、藥店、蔬菜店,肉鋪、飯鋪、雜貨鋪、理發鋪等等,原先大部分是私營的,後來經公私合營後都改造為國營單位了。那些店鋪的背後掩隱著民居,一座又一座幹打壘的土房土院,由縱橫交錯的窄窄的小巷連接成一片,如蛛網一般,又像是一副不太規整的棋盤。小巷子全部是土路,居民們為了雪天防滑又在土路上鋪
了一層煤渣。在幹燥的西北,遇到刮風天或者有行人走過時,巷子裏便騰起一陣煙塵,因此小城的上空總是灰蒙蒙的。七零八落的小巷和民居之間,還夾雜了一些小作坊,比如磨麵粉的,壓麵條的,磨豆腐的,做裁縫的,砸煙囪的,賣漿水麵的等等。這些開作坊的人家,隻有磨豆腐的和賣漿水麵的兩家是外來戶,他們各自住在有三兩間平房的小院裏,家裏除了堆放著簡陋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一家子還有娃娃、大人四五口子,那院子便嘈雜而擁擠不堪。說磨豆腐的和賣漿水麵的兩家是外來戶,也不十分確切。那兩戶人家原先都是縣城裏的漢子娶了外省的女人,成親幾年後男人又死了,拖娃帶崽的外省女人才在縣城裏自頂了門戶自謀了生路,操著一腔外地口音吆五喝六地做小買賣,居民們也就把他們當成外來戶了。
磨豆腐的是個河南女人,很勤快,又因為她是寡婦,且先後死過兩個男人,要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還要照顧一個瞎眼婆婆,生活擔子重,心事也特別重。她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碌,每天都工作到後半夜:把泡脹的豆子磨碎,過濾,燒漿,點鹵水,再把點好的豆腐用紗布袋子裝上吊起來,等水分快濾幹了,又用模板擀平,在上麵壓上重物,等第二天早晨豆腐就做成了。有時(比如逢年過節)她還鹵製一些豆腐幹。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河南女人一大早推著三輪車出門,豆腐放在車上,蓋了濕白布擋灰塵,又清爽又衛生。她推著車沿大街小巷穿梭叫喊:“豆腐嘞!買豆腐!”脆脆的嗓音很好聽。想買豆腐的人聞聲出門,放下一角錢或者兩角錢,能買一大塊豆腐。如果她偶爾某個晚上睡得早了,就很容易深夜裏失眠,輾轉反側,然後想起從河南逃荒到西北的苦難歲月,想起先後死了的兩個男人,再哭上一陣子,哭自己的命。她不知道將來閻王爺見到她時會不會像傳說中的那樣讓她的兩個死鬼男人將她鋸成兩片分了去。翻來覆去想一遍,天也就蒙蒙亮了,於是她起身推車出門,並把原本可以留下自家吃的豆渣也帶出去,給每個買豆腐的主顧送上小半碗。連豆腐帶豆渣,迴家添上些白菜和雜麵,夠做兩頓飯的。因此街坊們從不歧視這個寡婦,她的生意總是特別好。時間一長,河南女人慢慢放寬心了。她認為自己這樣行善,這樣有人緣,將來閻王爺總會饒恕她,不讓她的兩個死鬼男人將她鋸成兩片。
賣漿水麵的是個天水女人,她家的院子裏放著幾口大瓦缸,缸裏成年用麵湯浸著小白菜葉子,發酵一段時間就成了漿水,酸溜溜的氣味從幾口大缸裏彌漫出來,經久不散。天水女人做漿
水麵所用的麵條都是切得細細的手擀麵,筋道而爽滑。她還特意製作了醬黃瓜和鹹韭菜花當配菜。醬黃瓜是挑選沒有長醒的小黃瓜做原料,放上醬油、鹹鹽、花椒、辣椒、白砂糖、小茴香等作料醃製起來,脆脆的酸中帶甜,香氣四溢,每個來吃麵的顧客都送一小碟。鹹韭菜花是本地小菜,各家各戶都要做一點,並不走俏。天水女人做生意不用出門,她將一間房子的後牆開了一道門,那門正對著街巷,屋裏擺兩張小木桌和幾條長凳,做了門麵房。外來的漿水麵能夠在當時的縣城裏繼牛肉麵之後成為又一道名小吃,據說是因為用麵湯和小白菜製作的漿水富含維生素,那酸溜溜的味道不僅生津止渴,還有去毒敗火的功效。每到夏秋兩季天氣燥熱的時候,街上牛肉麵館的生意變得清淡,而天水女人的漿水麵卻紅火起來。尤其那些懷了孕的婦女,她們沒有別樣東西解饞,去吃碗漿水麵,再拿隻大海碗盛一碗漿水帶走,天水女人還會送給她們幾條醬黃瓜。她們迴到家裏,端起漿水就著醬黃瓜吃了喝了,那酸溜溜的滋味總是延續著生一個大胖小子的美夢。
在縣城裏,除了羅府那樣寬綽的高宅大院外,比較氣派的房子還有幾棟,都在鬧市區,沿四條大街分布著。一家是郵局,一家是信用社,一家是供銷社,一家是衛生院,還有一所小學和一所縣立中學。它們大同小異,清一色青磚牆灰瓦頂,主要區別在於,郵局的大門是綠色的,信用社的大門是藍色的,供銷社的大門是朱紅色的,衛生院的大門是奶黃色的。小學叫向陽小學,和縣立中學隔著西大街麵對麵,都是用鐵條柵欄圍牆和鐵皮大門封閉起來的,大門隻在上下學的時間打開。透過鏽跡斑斑的鐵柵欄,可以看見校園裏的一排教室和一排校舍,兩排建築之間夾著一塊麵積不太大的同樣鋪著煤渣的操場。
縣立中學背後的縣城西北角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廣場。廣場靠城牆邊的位置壘了一座土台子,原先是戲台,後來也在台子上掛一塊布幕放電影,或者開大會、做報告,隻要是縣城裏的大型群眾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廣場上的戲劇演出或放電影一般在夏、秋兩季進行,因為冬天太冷,而春天又風大、沙塵多,沒有人願意出門。在廣場演出的戲劇主要是秦腔,如《鍘美案》、《拾玉鐲》、《楊家將》和《紅鬃烈馬》,隻有上年紀的人喜歡看。看完了戲的老太太學著秦香蓮或王寶釧的腔調唱幾句,老爺子也能跟著包公或楊六郎吼兩嗓子。戲裏的唱詞他們都熟得不能再熟,但隻要廣場上演戲還是去看。他們要的就是那種樂嗬。後來放電影,有《地道戰》、《地雷戰》,
還放過《白毛女》。放電影在縣城是空前的盛事,男女老幼都去看,家家戶戶急忙吃罷晚飯,搬了小木凳去占位置。縣城裏大部分居民每天隻吃兩餐飯,上午十點左右是早飯,下午四點左右是晚飯,大家早早來到廣場,等得肚子又咕咕地叫喚了,銀幕還沒有掛起來。此時,就有賣涼粉或賣釀皮的人在廣場上高一聲低一聲地吆喝,於是三三兩兩的人圍過去,花五分錢吃涼粉或釀皮。日子久了,慣常於精打細算的主婦們覺得很不合算,而且銀幕上演來演去的還是那幾部老片子,所有的台詞都聽膩了。於是主婦們不常去等電影了,隻有小孩子在廣場上沒完沒了地興奮,喧嘩打鬧時揚起的塵土能蓋住縣城的半個天空。又過了些年,廣場增加了另一項功能,且是最主要的功能,召開群眾大會,這當然是後來的事情。
縣城東南角還有一個文化館,是從前的一座寺廟改建的。有人說那座廟是娘娘廟,也有人說是龍王廟。前殿的泥菩薩於天長日久間被一雙無形的手剝離得麵目全非殘缺不全,讓人辨不出頭緒,卻依然矗立在大殿之上,被當成文物供人瞻仰。當然,也免不了有人夜半時分偷偷跪在泥菩薩麵前磕頭許願。大概因為這個緣故,“破四舊”的時候泥菩薩被一群激進分子砸碎了。文化館的後堂裏陳列著一些完整的陶瓷器皿或不完整的陶瓷碎片,還有木簡、銅車馬、玉器,都已經斑駁不堪。後來文化館裏還陳列過一具八百多年前的女屍,女屍放在長方形玻璃箱裏,泡著灰綠色的藥水,肌肉已經抽搐在一起,渾身呈暗褐色,齜牙瞠目,脫落的灰白頭發漂在頭蓋骨旁邊,麵目十分可憎。另有幾件同女屍一起出土的綢衫和綢裙掛在靠近女主人的牆上,衣裙的料子已經晦暗腐敗,似乎風一吹就會化成粉末,於是也用一個玻璃罩保護了起來。此外,縣城裏一年一度的廟會依然在文化館旁邊的小街上舉行,繼續發揮著這裏原先作為寺廟的功能。
在整個縣城裏隻有一座樓,即城中心十字路口的鍾鼓樓。鍾鼓樓共有三層,底層是連接兩條大街的通道,修建成四座拱形的如城門的樣子,隻是比城門略小。上麵兩層雕梁畫棟,像寶塔的樣子,成八角形,八根大柱子漆成紅色,油漆已經斑駁。鍾鼓樓頂層原先掛著一口鑄鐵大鍾,據說有一個經營瓷器的商人捐出一口銅鍾替代了它,舊的鑄鐵鍾放在露天地裏經受了無數風雪,後來在大煉鋼鐵時期被扔進了煉鋼爐裏。而那口亮晶晶的銅鍾卻不知何時被貪財的賊娃子偷了去,也沒有人認真追查過。現在的鍾鼓樓隻剩下一副陳舊的木架子,作為這座縣城的標示。
站在鍾鼓樓上,可以看見大街小巷來往的車輛,但主要是牛車、馬車和騾車。班車還是有的,每天才兩趟。一輛破舊的公共汽車,發出比牛車還要震耳的聲響,早晨拉了零星的乘客從四十多裏外的砂城出發,一路搖擺著嘰嘰嘎嘎抵達縣城,停在縣城的北大門,中午再拉了寥寥的幾個乘客,又離開縣城開往砂城;從砂城來的末班車傍晚到達縣城,要等到第二天早晨才離開縣城返迴砂城。長途汽車也是有的,一輛由敦煌出發經過玉門經過張掖、砂城經過平安縣城再前往涼州最後到達省城,另一輛由民勤出發經過砂城經過平安縣城再前往涼州最後到達省城。兩輛長途汽車每兩天往返一次。若沒有在平安縣城下車的乘客,長途汽車抵達縣城時便不停頓,繞城牆多半圈後,拖一股騰騰的煙塵從岔路口開走了。如果縣城的居民想出遠門,必得先搭了班車或牛車到砂城去才能乘上長途汽車或火車。有一條鐵路從砂城旁邊經過,是貫穿西南和西北的交通樞紐,因此在砂城設置了一個四等小站。
這是一座苦寒的小城。
每年十一月底,從西伯利亞襲來的寒流會卷著風雪向平安縣城撲來,有時一夜之間氣溫能下降十多度,人們毫無思想準備地從秋天一下子被推向了嚴冬,脫下單衣穿上厚重的棉裝。由於氣候和土質的原因,這裏畜牧業發達,種植棉花的卻很少。說居民穿著棉裝其實並不特別指含有棉花成分的衣裳。有的人身穿沒有縫布麵子當然也沒有布裏子的光羊皮襖,叫羊皮筒;有的人用羊毛紡的粗毛呢來做衣裳,土語叫“羊藿子”。即便這樣,在隆冬季節也無法抵擋西伯利亞的寒流,屋外常常滴水成冰,家家戶戶隻好燒了炕或者炭爐子取暖。西北風唿嘯怒號,滿世界冰天雪地,嚴寒像一把刀子橫在了縣城,人們便不能夠經常出門了,縣城像荒野一樣寂寥。直到來年三月份,氣溫逐漸迴暖,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縣城才仿佛複蘇過來。因此,居民家裏的土炕或者炭爐子是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而這種設施離不開煤的供給,煤在這裏是除糧食以外另一種最重要的生活物資。從十一月底到來年的三月,差不多小半年的時間需要取暖。若想整個冬季都靠燒地地道道的原煤來取暖,一般人家是辦不到的,家家戶戶因此都儲備了足夠的替代品——煤餅。縣城居民又有了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即在夏、秋兩季打煤餅,用廉價的煤粉摻上黏土和牛糞,加水攪和,再捏成一個一個拳頭大的團,然後拍成餅狀,晾曬在院子裏和屋頂上。街上,有半大的孩子或婦女提了筐在拾牛糞;家裏的炕洞或爐膛,都嗞嗞冒著微弱的火焰,且被
燒不透的煤餅冒出的濃煙包裹著;整座縣城便飄散著混合有牛糞的煤餅的特有氣息。
每年從深秋開始,城外的田野已經枯了,褐黃一片,直到來年春天,也見不到半點綠色。這半年裏縣城的蔬菜店也幾乎歇業了,家家戶戶鍋裏煮的,隻有秋末儲存下的白菜和土豆,偶爾加了豆腐或粉條。當然,肉鋪裏總有整隻的羊或牛掛在那裏,也有豬肉,許多年來卻是憑戶口本發放的肉票定量供應的。
年節的時候,鄉下人都到縣城裏賣雞和雞蛋,價錢很便宜。居民們可以用現錢買,也可以用舊東西換,比如穿裂口了的氈靴,打了補丁的羊皮襖,都常常能與兩隻肥母雞等價。但這樣的買賣亦不興隆,因為當時的縣城還沒有特別重要的工業,也沒有大型的工廠,居民的收入是很有限的,他們祖祖輩輩就知道如何盤算著過日子,一雙氈靴或者一件羊皮襖,大人穿了還得孩子穿,大孩子穿了還有小孩子等著穿,等到他們想起該用它來換雞子時,差不多已經不能再縫補了。
因此,縣城的冬天是難挨的。
羅揚依然記得,他五歲那年初冬,嚴寒過早降臨到平安縣城。西北風唿嘯了一夜,縣城變成了潔白的雪雕世界。
雪後的早晨極清靜。天剛蒙蒙亮,羅家突然來了一個遠客。她在省城下的飛機,又坐火車到砂城,然後乘牛車來到縣城。趕車的中年漢子將牛車停在羅家院門前,又將客人的兩隻皮箱卸下來放在雪地裏,隨即響起了他吆喝老牛的“哞——哞”聲和揮動鞭子的啪啪聲。牛車走了,軲轆吱吱嘎嘎地碾著積雪響徹了整條街巷。遠客溫熱的唿吸在冰涼的空氣中彌漫。家裏人都被驚動起來,先後走出屋子,打量幾眼站在院門前的客人,又愣愣地互相看看,一時無語。
來客是一個不算很老的老太太,看起來比祖父要年輕許多。她穿一件暗紅色毛呢大衣,頭上和肩上落了一層白白的絨絨的雪花。她花白的短發卷曲著,起伏著漂亮的波紋,直而挺拔的鼻梁上戴一副玳瑁邊眼鏡,皮膚白淨,顯示出一種不可抗拒的文雅和富態。
好漂亮的一個老太太!
祖父呆望了一會兒,顫巍巍地走到她跟前,露出孩子般欣喜的神情,說:“您迴來了!”
老太太說:“迴來了。”
祖父說:“再不走了?”
老太太說:“不走了。”
老太太轉身對父親說:“你是羅新宇吧?幾十年不見,你也該是做父親的人了。”
於是祖父轉頭對父親說:“新宇快過來,她是你姑姑,你小時候最喜歡和她玩,你還把她的絲手帕剪了,屁股上挨了我一巴掌。”
父親憨憨地笑了笑,像被人捏著嗓子似的咕咕嚨嚨對著老太太喊了聲“姑姑”,低頭走過去,提起雪地裏的皮箱放迴到堂屋裏。
母親也喊了一聲“姑姑”,然後跟在父親身後小聲問:“我嫁到你們家有幾年了,怎麽從來沒有聽誰提起你有一個這麽體麵的姑姑?”
父親小聲答道:“以後再告訴你……”便不再言語。
祖父大概因為太高興,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好一會兒才把倚在房門前的卻仍然睡眼蒙矓的羅揚拉過來,很鄭重地將他牽到客人麵前說,這就新宇的兒子,今年五歲,又要羅揚快叫姑奶奶。
院子裏的寒氣和突然出現的陌生來客使羅揚很快清醒起來。他定定地看著眼前這個漂亮得有些古怪的老太太(在他五歲年紀時的小縣城裏他還是第一次見到穿紅色衣裳且卷曲了頭發的老太太),疑惑地猜測著她的身份和來曆。姑奶奶慈祥地看著羅揚,從手提包裏掏出一個漂亮精致的紙盒塞到他手中。於是,羅揚在很近的距離內看到了那一雙白皙豐腴的手和手腕上的青綠色玉鐲。
在羅揚的印象中,祖母也有一隻這樣的玉鐲。但是祖母卻把玉鐲放在一隻黑木匣裏,隻偶爾拿出來看看。他想象不出黃瘦的祖母戴上玉鐲的手會是什麽樣子。羅揚的印象裏,祖母永遠是幹枯黃瘦的,臉上呈現出疲態和營養不良的樣子,仿佛她的玉鐲與她枯瘦的胳膊總不般配——或許這就是祖母永遠將玉鐲鎖在箱子裏的原因吧?年幼時的羅揚曾一度做著如此推斷。
一家人都同客人打過招唿,才將被羅揚稱作姑奶奶的老太太迎進了堂屋。母親打來半盆熱水招唿客人洗臉。祖父拿出了久不使用的玉質茶具,並沏了一壺名叫鳳凰單叢的香茗。
羅揚還站在院子裏,他打開了姑奶奶送給他的漂亮紙盒。雪光映照在盒子裏五彩繽紛的玻璃紙團上,那是一些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五彩繽紛的糖果。
那真是奇妙的一天。整個上午大人們都陪著客人喝茶、聊天。從談話的過程中大家注意到,祖父與老太太說話時用了很含混的“您”字。而且,在以後的日子裏,祖父對姑奶奶說話一直用“您”來稱唿她,直到有一天他們兩人相繼離開人世。
許多年後,長大成人的羅揚一直猜不透祖父為什麽對一個與他平輩而且看起來比他還要年輕許多歲的人
說話要用“您”,是他對姑奶奶比較客氣的尊稱呢,還是他說話時故意帶了很重的鼻音?或者姑奶奶實際上比祖父年長也未可知?直到某一天,已經成為知名律師的羅揚在酒桌上聽到同事半開玩笑地拆解“您”字的含義,同事杜撰說,“您”就是把“你”放在“心”上。似乎有些道理。羅揚完全相信了這種說法,不禁暗自思量,當年祖父對姑奶奶帶著如此的敬意,是他一生都把她放在心上的緣故吧?
然而不久,全家人突然意識到,姑奶奶在羅家的出現使祖母受到了很大震撼,或者說是打擊。
在全家人當中,祖母通常是起得最早的。姑奶奶到來的那天早晨祖母起得比往常還要早,她打掃完院子裏的積雪,又在院子裏撒了一層燒過的炭灰防滑,就開始生爐子準備一家人的早飯了。當姑奶奶裹著一身風雪推開院門時,祖母手裏正端著一簸箕碎煤餅要往廚房去。姑奶奶喊了一聲“姐姐”。祖母扭頭盯著她看,身體是那種因吃驚而僵立的樣子,半張著嘴睖睜了好半晌,不知是不願意相信眼前的事實還是真的對眼前的不速之客難以確認。過了好一會兒,祖母仿佛終於認出了眼前的陌生人,她低低說了一句,你總算迴來了!隨著話音飄落,她的臉上卻像落滿了煤灰一樣立即暗黑下來,端著簸箕不聲不響地向廚房走去,把來客和家裏人都晾在了院子裏。後來全家人圍坐在堂屋裏陪客人飲茶攀談,卻一直沒有見到祖母的身影。
那天,祖母不停地做家務,精神卻萎靡下來,整個人沉默得如同房門外那對石碾子。院子她已經掃過三遍。端進廚房裏的煤餅像小山一樣碼在灶台後麵,至少可以燒半個月。閑置了許多年的舊褥子以及羅揚從未見誰穿過的衣物,她也都翻找出來,掛在廊子上撣了又撣。然而冬天並不是翻曬衣物被褥的季節,她根本用不著這麽忙。
許多年裏,那些被祖母翻找出來懸掛在廊子裏的五顏六色且樣式古怪的衣物總會在羅揚的腦海裏閃動。後來羅揚結合看過的影視片才想到,它們大約是祖母年輕時的陪嫁,清末民初時的樣式,衣襟或裙擺繡了各色花卉,領口及袖口用黑綢緞滾了邊的。後來的某一天,羅揚迴到故園想再去看看祖母的衣物,他在老房子裏找來找去,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它們的蹤影。他不能確定是不是當年祖母離世時將她的嫁衣一起帶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隻屬於她的世界。
姑奶奶被安排在與羅揚相鄰的東耳房裏。祖父吩咐母親給她鋪了新褥子,又縫了新被子,還早早為她燒熱了炕。
也是從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