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五百字)
————————
“同時使用兩種藥水!”
吩咐罷,魔力強效藥水和精神強效藥水,這兩種源源不竭、生生不息的藥效之力,頓時在體內經絡、穴海丹田間相互作用並生發磅礴能量。
頭頂濃鬱的紫氣氤氳蒸騰間,趙瑬隻覺自己的元神、精魄、魂力俱皆前所未有的變得凝練與雄渾,道行迅猛提升,修為頃刻暴漲。
但聞輕輕波的一聲震顫,本來約莫隻有米粒大小的元嬰,瞬息間刺啦啦的膨脹至三寸有餘,而且仿若實質,恰似一個華彩琉璃雕刻而成的精美手辦。
“唿——”
元嬰達到三寸便是‘玉清境’,或者說,當元嬰凝練至“三寸”的標準門檻時,就意味著能夠衝擊“玉清境”了。
因為隻有越強大的靈魂,才能駕馭更強大的身體和法術。
靈魂如水,上善無形。
軀殼若舟,載浮載沉。
《莊子·逍遙遊》有雲: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
意思是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麽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
光是像《水滸》中那些個所謂的“英雄好漢”們,終日隻知道打熬筋骨、習槍練棒,必定是遠遠不夠的。
外家功夫就算練到登峰造極,頂多也就是個“至人”或“上人”罷了,好比號稱梁山第一強者的玉麒麟盧俊義,遇到金劍先生李助這種已然達到了“上人”的禦劍高手,即使有眾多弟兄在旁邊協助、掩護,那也是難以戰勝的,而且是隻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手隻能。
最後還是全靠了差不多是個“低階靈人”,抑或也是個“上人”的入雲龍公孫勝,出其不意的從旁搭救,隻緊急撚訣念咒,施展了一個道家玄術便手到擒來,方才製服了金劍先生李助。
話休絮煩,言歸正傳。
如此靜默悠逸,又是一輪大、小周天並行不悖的吐納之後,趙瑬霍然睜開那雙湛湛若秋水映月、似琥珀含光,迷.人得不像話,簡直可以說與他這張可愛無比的稚嫩小臉完全不相符的幽邃瞳眸,噙著一抹雋永絕倫的笑意道:“在娘胎裏打磨了十年的根基,不斷夯實,又經這一年來的不懈努力,還花費了不計其數的天材地寶,方能籍此厚積薄發,終於一蹴而就地突破到‘紫霄境大圓滿’。雖仍舊處於‘紫霄’桎梏,卻不失為一次小進步。”
“但總算是恢複了前世五成的實力修為,距離‘玉清境’也隻有半步之遙,可謂推門即可入。雖僅不過相當於‘玄靈上人’而已,然以我的深厚底蘊、精純法力,以及我貫熟通達的戰鬥經驗和多不勝數的淵博手段、玄術等綜合實力來論的話,即便是遇到鎮壓一方的絕頂真人,縱然存在著一個境界的差距,想必我也是不遑多讓的,乃至足以與之鬥法較量、比比高低的,並能做到安然全身而退。哈哈哈哈——”
反正四下無人,不禁老懷大慰,也不用再擺著往常那一副高高在上、欺霜傲雪的冷漠樣子,趙瑬登時喜形於色、甚是開心,卻是油然先洋洋的誌得意滿起來。
......
且說境界體係,大致可劃分為“人道修真”和“仙道成神”這麽兩條路子。
前者參悟大道的體係,後者是踐行天道的體係。
二者大體並無高下之分,隻不過就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正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九。
直觀的說就是一方有神籍仙籙,相當於官方證書。
也相當於得到了天道的正麵支持並有限的、相應程度與功能的使用天道力量,並加大自身法力,乃至未卜先知的規避一些災劫厄運。
而另一方沒有或者不屑而已,但可別小瞧了這些所謂的旁門左道野狐禪。
(本來就是創作子虛烏有的網絡小說,就更加毋庸妄自菲薄了。)
華夏有聖人之說,印度的婆羅門教有原人之說。
聖人就不用我贅言多說了,但凡是看過洪荒流小說的,幾乎都明白這個稱謂的層次及所代表的至高意涵。
而所謂的原人,即印度婆羅門教神名。
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載,此神具有千頭、千眼、千足,為現在、過去、未來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又名梵天,神話世界中的地位相當華夏的盤古。
綜上所述,由此故我個人覺得,人的潛力本就是無限的,並不比所謂的神仙差,尤其是那些後天神祇,甚至大多數還是人類冊封的。
所以幹脆便將對於“人”的等級概念,單獨歸類為一個體係。
正所謂,自古民間出高人,即便是“社會大學”畢業的,那也是經曆過種種艱難困苦、摸爬滾打的。
更何況,關鍵時刻注重和倚仗的還得是各自的手段、法力和壽數(活得久本身也是一種優勢)。
而其他那些花裏胡哨、虛頭巴腦的確是可有可無。
不過,在夯實根基、提升實力之餘,門麵該裝還得裝,身份及所能延shen的關係鏈,該拓展還得拓展,切莫故作清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便相當於是孫猴子打出齊天號,就看你老天爺承不承認罷了,而它也隻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太乙散仙。
話說迴來,人道由低到高,共有九重,分別是:完人、至人、上人——靈人、真人、仙人——神人、天人、聖人。
這裏存在著兩道分水嶺,無論是“完人”、“至人”還是“上人”,都還屬於人的範疇,或者說是人類自我強化及潛能開發的極限程度。
“完人”到“至人”已經是人類身體強化的極限,再往後就得要用非常之法、非常之道、非常之能才能有所進階,由外而內地來修煉。
換言之,便是將積攢自身力量的側重從routi轉移到靈魂,倘若一生都沒有什麽機遇的話,尋常修士想要跨越這幾道坎,簡直難如登天。
但也不是說煉體不行,正所謂,一力降千會,身體的力量強大到一定程度,還能一拳破除萬法。
隻是說,依仗單一的法門,終究是顧得了頭卻顧不了腚,短板也是相當明顯的。
且一旦被專門針對靈魂的法術、法寶給yin了,那不啻於砧板上的rou。
而《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和薑子牙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前者被陸壓道人用釘頭七箭書給糊裏糊塗地整死了,後者則差點被姚天君的草人奪魂術給弄死。
所以啊,修煉靈魂、元神等這方麵還是很重要的,均衡發展才能製霸天下,內聖外王。
所以“初階完人”充其量也隻能算是一個體魄相對健全的人,較之普通的彪形大漢亦自然要強上數十倍,其後以此類推。
往後的“靈人”、“真人”到“仙人”,可以等同視之為“地仙”、“真仙”和“金仙”,抑或者是從半仙過度為真仙的質量蛻變與靈魂升華之曆程,這是三道分水嶺。
而再往後的“神人”、“天人”和“聖人”,可統稱為玄靈神祇。
仙道亦有九重天,也是由低到高,分別是:碧霄、玄霄、紫霄——玉清、上清、太清——天尊、太乙天尊、高上太乙大天尊。
“完人”到“上人”對應著“碧霄”與“紫霄”,由低至高,以此類推。
而若再推導出第十重天,那便就相當於是“天道”或“大道”的化身了。
無論大道還是天道,都是“道”的yin、陽或正、反兩麵,或者說是道的本源衍化出來的兩條分支,互為表裏,相得益彰。
天道形而下,化為承載一切事物的基礎,可以理解為山川草木、星辰大海、乾坤宇宙等無窮廣闊的樊籬。
大道形而上,化為運行一切事物的圭臬,可以理解為自然法則、時空風雷、五行八卦等無處不在的定律。
說得再簡單點就是,大道如同框架,天道如同內容,框架(大道)會隨著內容(天道)的豐富充實而不斷拓寬擴大、增強變厚,相互作用、轉化。
或者說,大道同樣是根部,天道亦也是枝幹。
成就“天道”之途的最高巔峰則稱之為“混元無極大羅金仙”,以盤古為代表。
成就“大道”之途的最高巔峰則稱之為“恢漠太虛十方真聖”,以燭龍為代表。
二者俱是太上真宰般的至高存在,無可度量。
而為什麽盤古在“人”的修行體係之內呢?
因為在我看來,盤古大概就是第一個“人”,或者說,他是第一個擁有人類形態的先天神祇。
而燭龍則應該是混沌魔神的身份,所謂的混沌,大概便是最原始而無序的時空。
人雖然是順應“天道”而成的,但也要在“大道”支撐的框架裏才能長久存活、綿延發展、穩步前進......
而人的優勢就在於,他既可順應天道,又能秉持大道,無非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外在的變化以及客觀的條件等恆量因素,來靈活地改變未來發展的方向並調整基本盤定位。
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人居於其中,故須要“神於天而聖於地”。
老子的《道德經》便有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個“自然之道”即是天道,宇宙運轉不息的動力。
而“大道”就是所有事物生滅、演進的根本奧義和真理。
換言之,便也相當於是能量無窮無盡的無數法則,編織成了一張自然的、天然的無形網罟,將代表著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包裹其中。
那麽,擺在麵前的無非就兩條路。
其一,順其自然,直接把它當衣服穿,抗風避寒,保護身體,增加抵抗力,還能減輕不必要的傷害。
其二,撕碎打破,跳脫這片網罟chanrao死死的束縛、羈縻,使四肢更加靈活,但將要麵對的可能是四麵八方一望無際的荊棘倒刺。
抑或者開辟另一條“道”,三生萬物,同行不悖,兼容並蓄,將所有的“道”融入己身,摶煉、合而為一,成就屬於自己的無極之道。
......
“求鮮花”、“求打賞”、“求收藏”!
————————
“同時使用兩種藥水!”
吩咐罷,魔力強效藥水和精神強效藥水,這兩種源源不竭、生生不息的藥效之力,頓時在體內經絡、穴海丹田間相互作用並生發磅礴能量。
頭頂濃鬱的紫氣氤氳蒸騰間,趙瑬隻覺自己的元神、精魄、魂力俱皆前所未有的變得凝練與雄渾,道行迅猛提升,修為頃刻暴漲。
但聞輕輕波的一聲震顫,本來約莫隻有米粒大小的元嬰,瞬息間刺啦啦的膨脹至三寸有餘,而且仿若實質,恰似一個華彩琉璃雕刻而成的精美手辦。
“唿——”
元嬰達到三寸便是‘玉清境’,或者說,當元嬰凝練至“三寸”的標準門檻時,就意味著能夠衝擊“玉清境”了。
因為隻有越強大的靈魂,才能駕馭更強大的身體和法術。
靈魂如水,上善無形。
軀殼若舟,載浮載沉。
《莊子·逍遙遊》有雲: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
意思是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麽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
光是像《水滸》中那些個所謂的“英雄好漢”們,終日隻知道打熬筋骨、習槍練棒,必定是遠遠不夠的。
外家功夫就算練到登峰造極,頂多也就是個“至人”或“上人”罷了,好比號稱梁山第一強者的玉麒麟盧俊義,遇到金劍先生李助這種已然達到了“上人”的禦劍高手,即使有眾多弟兄在旁邊協助、掩護,那也是難以戰勝的,而且是隻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手隻能。
最後還是全靠了差不多是個“低階靈人”,抑或也是個“上人”的入雲龍公孫勝,出其不意的從旁搭救,隻緊急撚訣念咒,施展了一個道家玄術便手到擒來,方才製服了金劍先生李助。
話休絮煩,言歸正傳。
如此靜默悠逸,又是一輪大、小周天並行不悖的吐納之後,趙瑬霍然睜開那雙湛湛若秋水映月、似琥珀含光,迷.人得不像話,簡直可以說與他這張可愛無比的稚嫩小臉完全不相符的幽邃瞳眸,噙著一抹雋永絕倫的笑意道:“在娘胎裏打磨了十年的根基,不斷夯實,又經這一年來的不懈努力,還花費了不計其數的天材地寶,方能籍此厚積薄發,終於一蹴而就地突破到‘紫霄境大圓滿’。雖仍舊處於‘紫霄’桎梏,卻不失為一次小進步。”
“但總算是恢複了前世五成的實力修為,距離‘玉清境’也隻有半步之遙,可謂推門即可入。雖僅不過相當於‘玄靈上人’而已,然以我的深厚底蘊、精純法力,以及我貫熟通達的戰鬥經驗和多不勝數的淵博手段、玄術等綜合實力來論的話,即便是遇到鎮壓一方的絕頂真人,縱然存在著一個境界的差距,想必我也是不遑多讓的,乃至足以與之鬥法較量、比比高低的,並能做到安然全身而退。哈哈哈哈——”
反正四下無人,不禁老懷大慰,也不用再擺著往常那一副高高在上、欺霜傲雪的冷漠樣子,趙瑬登時喜形於色、甚是開心,卻是油然先洋洋的誌得意滿起來。
......
且說境界體係,大致可劃分為“人道修真”和“仙道成神”這麽兩條路子。
前者參悟大道的體係,後者是踐行天道的體係。
二者大體並無高下之分,隻不過就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正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九。
直觀的說就是一方有神籍仙籙,相當於官方證書。
也相當於得到了天道的正麵支持並有限的、相應程度與功能的使用天道力量,並加大自身法力,乃至未卜先知的規避一些災劫厄運。
而另一方沒有或者不屑而已,但可別小瞧了這些所謂的旁門左道野狐禪。
(本來就是創作子虛烏有的網絡小說,就更加毋庸妄自菲薄了。)
華夏有聖人之說,印度的婆羅門教有原人之說。
聖人就不用我贅言多說了,但凡是看過洪荒流小說的,幾乎都明白這個稱謂的層次及所代表的至高意涵。
而所謂的原人,即印度婆羅門教神名。
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載,此神具有千頭、千眼、千足,為現在、過去、未來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又名梵天,神話世界中的地位相當華夏的盤古。
綜上所述,由此故我個人覺得,人的潛力本就是無限的,並不比所謂的神仙差,尤其是那些後天神祇,甚至大多數還是人類冊封的。
所以幹脆便將對於“人”的等級概念,單獨歸類為一個體係。
正所謂,自古民間出高人,即便是“社會大學”畢業的,那也是經曆過種種艱難困苦、摸爬滾打的。
更何況,關鍵時刻注重和倚仗的還得是各自的手段、法力和壽數(活得久本身也是一種優勢)。
而其他那些花裏胡哨、虛頭巴腦的確是可有可無。
不過,在夯實根基、提升實力之餘,門麵該裝還得裝,身份及所能延shen的關係鏈,該拓展還得拓展,切莫故作清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便相當於是孫猴子打出齊天號,就看你老天爺承不承認罷了,而它也隻不過是一個區區的太乙散仙。
話說迴來,人道由低到高,共有九重,分別是:完人、至人、上人——靈人、真人、仙人——神人、天人、聖人。
這裏存在著兩道分水嶺,無論是“完人”、“至人”還是“上人”,都還屬於人的範疇,或者說是人類自我強化及潛能開發的極限程度。
“完人”到“至人”已經是人類身體強化的極限,再往後就得要用非常之法、非常之道、非常之能才能有所進階,由外而內地來修煉。
換言之,便是將積攢自身力量的側重從routi轉移到靈魂,倘若一生都沒有什麽機遇的話,尋常修士想要跨越這幾道坎,簡直難如登天。
但也不是說煉體不行,正所謂,一力降千會,身體的力量強大到一定程度,還能一拳破除萬法。
隻是說,依仗單一的法門,終究是顧得了頭卻顧不了腚,短板也是相當明顯的。
且一旦被專門針對靈魂的法術、法寶給yin了,那不啻於砧板上的rou。
而《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和薑子牙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前者被陸壓道人用釘頭七箭書給糊裏糊塗地整死了,後者則差點被姚天君的草人奪魂術給弄死。
所以啊,修煉靈魂、元神等這方麵還是很重要的,均衡發展才能製霸天下,內聖外王。
所以“初階完人”充其量也隻能算是一個體魄相對健全的人,較之普通的彪形大漢亦自然要強上數十倍,其後以此類推。
往後的“靈人”、“真人”到“仙人”,可以等同視之為“地仙”、“真仙”和“金仙”,抑或者是從半仙過度為真仙的質量蛻變與靈魂升華之曆程,這是三道分水嶺。
而再往後的“神人”、“天人”和“聖人”,可統稱為玄靈神祇。
仙道亦有九重天,也是由低到高,分別是:碧霄、玄霄、紫霄——玉清、上清、太清——天尊、太乙天尊、高上太乙大天尊。
“完人”到“上人”對應著“碧霄”與“紫霄”,由低至高,以此類推。
而若再推導出第十重天,那便就相當於是“天道”或“大道”的化身了。
無論大道還是天道,都是“道”的yin、陽或正、反兩麵,或者說是道的本源衍化出來的兩條分支,互為表裏,相得益彰。
天道形而下,化為承載一切事物的基礎,可以理解為山川草木、星辰大海、乾坤宇宙等無窮廣闊的樊籬。
大道形而上,化為運行一切事物的圭臬,可以理解為自然法則、時空風雷、五行八卦等無處不在的定律。
說得再簡單點就是,大道如同框架,天道如同內容,框架(大道)會隨著內容(天道)的豐富充實而不斷拓寬擴大、增強變厚,相互作用、轉化。
或者說,大道同樣是根部,天道亦也是枝幹。
成就“天道”之途的最高巔峰則稱之為“混元無極大羅金仙”,以盤古為代表。
成就“大道”之途的最高巔峰則稱之為“恢漠太虛十方真聖”,以燭龍為代表。
二者俱是太上真宰般的至高存在,無可度量。
而為什麽盤古在“人”的修行體係之內呢?
因為在我看來,盤古大概就是第一個“人”,或者說,他是第一個擁有人類形態的先天神祇。
而燭龍則應該是混沌魔神的身份,所謂的混沌,大概便是最原始而無序的時空。
人雖然是順應“天道”而成的,但也要在“大道”支撐的框架裏才能長久存活、綿延發展、穩步前進......
而人的優勢就在於,他既可順應天道,又能秉持大道,無非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外在的變化以及客觀的條件等恆量因素,來靈活地改變未來發展的方向並調整基本盤定位。
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人居於其中,故須要“神於天而聖於地”。
老子的《道德經》便有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個“自然之道”即是天道,宇宙運轉不息的動力。
而“大道”就是所有事物生滅、演進的根本奧義和真理。
換言之,便也相當於是能量無窮無盡的無數法則,編織成了一張自然的、天然的無形網罟,將代表著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包裹其中。
那麽,擺在麵前的無非就兩條路。
其一,順其自然,直接把它當衣服穿,抗風避寒,保護身體,增加抵抗力,還能減輕不必要的傷害。
其二,撕碎打破,跳脫這片網罟chanrao死死的束縛、羈縻,使四肢更加靈活,但將要麵對的可能是四麵八方一望無際的荊棘倒刺。
抑或者開辟另一條“道”,三生萬物,同行不悖,兼容並蓄,將所有的“道”融入己身,摶煉、合而為一,成就屬於自己的無極之道。
......
“求鮮花”、“求打賞”、“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