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向塔娜匯報了部落的情況,雖說兩場雪下來,各部落遭到了些損失,不過損失都不算大,而且現在的土默特也不是以前的土默特,隨著和大明的貿易加深,土默特已是蒙古實力最強的一支了。
軍力方麵暫且不用說,朱慎錐在的時候就整合了之前的阿失帖木兒部落,然後利用邊貿的獲利加強了騰格爾部的力量。在之後的多次戰爭中,騰格爾部陸續並吞了幾個部落,一躍就成為了土默特舉足輕重的部落之一。
林丹汗在察哈爾戰敗,被驅逐出察哈爾後部落西遷,同卜石兔在土默特大戰,這時候朱慎錐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不僅幫著卜石兔削弱了林丹汗的力量,同時也借林丹汗給卜石兔帶去了不少損失。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那時候騰格爾部就是這個漁翁,等林丹汗拿不下歸化城,最終西走後,卜石兔雖僥幸贏得了戰爭,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
在卜石兔重病時,朱慎錐開始謀劃土默特,等卜石兔前腳剛一去世,騰格爾部就舉兵拿下了歸化城,從而以蛇吞象一口吞並了卜石兔原本的部落,一躍成為了土默特最強的部落。
再之後朱慎錐利用一係列手段,逐步統一了整個土默特,這才有今日的強盛。
現在的土默特全部掌控在騰格爾部手裏,隨著實力的強大和底蘊的豐厚,區區大雪帶來的損失已不足為患了。而且這些年裏,土默特還在不斷朝外擴張,其中就包括配合大明把勢力延伸到了東邊的察哈爾。
如果不是朱慎錐考慮到一旦拿下察哈爾,騰格爾部就會直接和遼東建奴接壤,會導致雙方的全麵戰爭爆發不可掌控,反而留著察哈爾東部作為雙方勢力的屏障更為穩妥。
此外,騰格爾部的實力過於強大也不是一件好事,這就和之前朱慎錐同亢有福說的那樣,蒙古部落這種遊牧民族的體製從根本就有缺陷,而且這個缺陷是無法彌補的。
當一個部落控製區域和人口不是太多的情況下,部落的管理和運行還不是問題,可當這個情況發生改變,尤其是不斷朝外擴張的時候,起初部落會因為擴張帶來的利益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部落在短時間內爆發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就和當年蒙古帝國的誕生一樣,可隻要後續遭遇阻力,或者遲緩下來,內部矛盾馬上就會激烈化,從而迅速跌落。
中原有句話說的好,就是盛極必衰,這個道理放在蒙古人身上最為合適。從這點來看,蒙古人的製度隻能在部落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保持穩定,一旦擴張太快管轄的草原麵積太大,製度的缺陷就會暴露無遺,從而產生諸多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麽中小蒙古部落反而比大部落更為穩定,持續更久的緣故。隻要沒有戰爭,沒有天災,中小部落生存和延續的概率反而要比那些曇花一現的大部落強許多。
除去這些原因,朱慎錐自己也不想騰格爾部太過強大,雖然騰格爾部是朱慎錐一手扶持起來的,現在部落的菊爾汗騰格爾更是朱慎錐的長子,掌控部落的塔娜也是他的妻子,騰格爾部和大明的關係很是密切,可一旦騰格爾部太強太大,未來勢必會和大明發生衝突,甚至導致戰爭。
皇家無親情,哪怕是父子、兄弟也是一樣,過於強盛的蒙古部落並不適合作為大明的鄰居。從一開始朱慎錐對騰格爾部也就是整個土默特的定位是大明的盟友和幫手,利用土默特幫助大明確保九邊尤其是從陝西、山西到京畿一帶的穩定,也利用土默特來打擊和分化草原各部包括對付遼東的建奴,未來土默特應該在大明的控製和影響下存在,而並非成為大明的對手,更不是一個重新崛起的蒙古帝國。
這點是必須要做到的,哪怕掌控部落的是自己的妻兒也是一樣。朱慎錐畢竟是明人,而且現在還是監國,說不定馬上就會成為大明天子,在這樣情況下土默特的過於強大是極其不利的,朱慎錐也不希望看見骨肉相殘的局麵。
王海說完了部落的情況,塔娜微微頷首神色平靜,現在部落已今非昔比,區區幾場大雪根本對部落造不成什麽影響,而且邊貿的開展也讓部落的生存條件大為改善,以前蒙古人什麽都缺,茶葉、鹽巴、鐵器甚至吃飯用的鐵鍋等等都少的可憐,再加上蒙古人靠著放牧為生,牛羊馬匹是他們的根本,往往冬天的一場暴風雪就會因為大量的牛羊凍死導致整個部落的毀滅,而現在卻不同,因為和大明的邊貿開展,土默特各部尤其是騰格爾部的生存條件已不是那麽單一了,通過邊貿從大明換取的大量物資,甚至包括糧食等物能讓部落加強抵禦天災的風險,再加上歸化城以東的平原區域原本就比較合適開墾種田,耕作也給部落帶來收益,使得部落減少了諸多後顧之憂。
“東邊的那些人情況如何?”塔娜開口詢問。
她所問的東邊的那些人不是察哈爾的蒙古人,正是歸化城以東平原耕作的那些明人。
蒙古人在歸化城以東開墾種植的時間很久了,在歸化城初建時期就有了,不少因為生計緣故從南方逃到草原的明人被蒙古人收留,這些明人不適合放牧,卻適合種地。
三娘子時代,三娘子為鼓勵這些明人進行種植,特意在歸化城以東區域劃分了一大片適合種植的土地。但三娘子去世後,這個政策就漸漸消亡了,雖然這片區域依舊有明人和少部分蒙古人在種植,可無論規模和出產根本比不上最興旺的那些年。
騰格爾部成為土默特的主人後,朱慎錐就決定重新啟用當年三娘子的政策,在歸化城以東區域大麵積開荒種植,招攬人手遍戶齊民。不過這時候在草原的明人已不多了,幾代人下來,再加上連綿的戰爭,能夠在此安居下來種地的明人隻有最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草原其實並不缺人,可缺少能種地的人。蒙古人會放牧,可要讓他們去種地就很難辦到。除去少部分和以前的明人一起開墾種地的半漢化蒙古人外,大部分蒙古人連小麥和牧草的區別都分不出來,更不用說拿起鋤頭種地了。
所以在恢複這個政策之後,那邊的開荒種植發展的有些不盡人意,但一年多前這個情況開始改變,因為闖王高迎祥的兵敗,導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俘虜者不計其數。
為解決這些俘虜,朱慎錐指示洪承疇和孫傳庭把這些人丁全部賣去了蒙古,也就是賣給了騰格爾部。原本洪承疇就打算殺個精光以絕後患的,可當得知還有這個處置辦法後,洪承疇馬上雙手表示讚同,畢竟殺人的理由再充足,要殺這幾萬人終究太狠,人頭可不是韭菜,割了還能長出來了,背負一個屠夫的罵名不是什麽好事,既然有更好的辦法何樂不為呢?何況賣給蒙古人不光能解決這些人的問題,還能從其中獲利補充軍資呢,簡直一舉兩得。
就這樣,前後陸續的六次交易中,共計四萬餘人被“賣”到了蒙古那邊,成為了騰格爾部的財產。
這些人留在大明是不穩定因素,要知道他們可都是高迎祥的部下,哪怕就是被裹挾的也是流寇。如果就這麽放歸地方,萬一哪天有人振臂一唿又集結起來起事呢?誰都無法確保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這也是洪承疇一開始打算高舉屠刀的緣故。
可他們去了草原就不一樣了,離開大明到了草原人生地不熟,而且草原茫茫,根本無法分辨東西南北,想逃也沒辦法逃。再加上蒙古人可不管你什麽人,蒙古人的製度本就是奴隸製和半封建製,對於俘虜的管理早就有完整的一套,要不然大部落並吞小部落是怎麽完成的?
王海弄到這些人後就布日固德商議了一番,決定先給這些人點顏色看看,先從其中不分緣由隨機拉出幾十個當眾殺了,用血腥的手段直接就鎮住了大部分人。
接著再以蒙古的規矩對這些人進行整編,按照具體情況來安排。其中有部分約三千多壯丁編為軍隊,當然這個軍隊不是普通的軍隊,而是奴隸軍。蒙古人以奴隸充當軍隊的情況一直存在,曆史上最有名的奴隸軍就是蒙古西征時期遭遇的馬穆魯克軍團。
馬穆魯克在蒙語中就是奴隸的意思,最早這個軍團是蒙古帝國的敵人薩拉丁創建的,馬穆魯克軍團在抵禦蒙古西征時期曾經擊敗過無敵天下的蒙古鐵騎,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苦頭。之後蒙古人效仿薩拉丁也組建了類似馬穆魯克軍團的部隊,用奴隸來作為士兵和敵人作戰,並給其起了一個名字叫“孛斡勒”。
把一部分人作為孛斡勒組成軍隊,由騰格爾部各百戶、千戶管轄和指揮,並且依照規矩來進行管理。隻要他們能在戰場上獲得戰功,就能脫離孛斡勒最低的身份,從而擁有下級牧民的待遇,但要做到這點卻很難,要知道孛斡勒在戰場上通常是炮灰,危險性和死亡率極高,一仗下來能活下來並獲得戰功者寥寥無幾,可就算這樣對於這些俘虜來說也算是一條出路了。
至於大部分普通俘虜,全部送去開荒種地,流寇本就是農民,種地對他們來說自然是很熟悉的工作,而且騰格爾部也缺少種地的明人,把他們這樣進行安置最合適不過。
但他們的身份依舊是奴隸,要想改變同樣需要成績和時間,雖然這個難度比當孛斡勒更大些,可畢竟種地不會死人,隻要有盼頭,這些本就是泥腿子俘虜還是願意幹的。
軍力方麵暫且不用說,朱慎錐在的時候就整合了之前的阿失帖木兒部落,然後利用邊貿的獲利加強了騰格爾部的力量。在之後的多次戰爭中,騰格爾部陸續並吞了幾個部落,一躍就成為了土默特舉足輕重的部落之一。
林丹汗在察哈爾戰敗,被驅逐出察哈爾後部落西遷,同卜石兔在土默特大戰,這時候朱慎錐很好地利用了這個機會,不僅幫著卜石兔削弱了林丹汗的力量,同時也借林丹汗給卜石兔帶去了不少損失。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那時候騰格爾部就是這個漁翁,等林丹汗拿不下歸化城,最終西走後,卜石兔雖僥幸贏得了戰爭,可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終點。
在卜石兔重病時,朱慎錐開始謀劃土默特,等卜石兔前腳剛一去世,騰格爾部就舉兵拿下了歸化城,從而以蛇吞象一口吞並了卜石兔原本的部落,一躍成為了土默特最強的部落。
再之後朱慎錐利用一係列手段,逐步統一了整個土默特,這才有今日的強盛。
現在的土默特全部掌控在騰格爾部手裏,隨著實力的強大和底蘊的豐厚,區區大雪帶來的損失已不足為患了。而且這些年裏,土默特還在不斷朝外擴張,其中就包括配合大明把勢力延伸到了東邊的察哈爾。
如果不是朱慎錐考慮到一旦拿下察哈爾,騰格爾部就會直接和遼東建奴接壤,會導致雙方的全麵戰爭爆發不可掌控,反而留著察哈爾東部作為雙方勢力的屏障更為穩妥。
此外,騰格爾部的實力過於強大也不是一件好事,這就和之前朱慎錐同亢有福說的那樣,蒙古部落這種遊牧民族的體製從根本就有缺陷,而且這個缺陷是無法彌補的。
當一個部落控製區域和人口不是太多的情況下,部落的管理和運行還不是問題,可當這個情況發生改變,尤其是不斷朝外擴張的時候,起初部落會因為擴張帶來的利益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部落在短時間內爆發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就和當年蒙古帝國的誕生一樣,可隻要後續遭遇阻力,或者遲緩下來,內部矛盾馬上就會激烈化,從而迅速跌落。
中原有句話說的好,就是盛極必衰,這個道理放在蒙古人身上最為合適。從這點來看,蒙古人的製度隻能在部落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保持穩定,一旦擴張太快管轄的草原麵積太大,製度的缺陷就會暴露無遺,從而產生諸多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麽中小蒙古部落反而比大部落更為穩定,持續更久的緣故。隻要沒有戰爭,沒有天災,中小部落生存和延續的概率反而要比那些曇花一現的大部落強許多。
除去這些原因,朱慎錐自己也不想騰格爾部太過強大,雖然騰格爾部是朱慎錐一手扶持起來的,現在部落的菊爾汗騰格爾更是朱慎錐的長子,掌控部落的塔娜也是他的妻子,騰格爾部和大明的關係很是密切,可一旦騰格爾部太強太大,未來勢必會和大明發生衝突,甚至導致戰爭。
皇家無親情,哪怕是父子、兄弟也是一樣,過於強盛的蒙古部落並不適合作為大明的鄰居。從一開始朱慎錐對騰格爾部也就是整個土默特的定位是大明的盟友和幫手,利用土默特幫助大明確保九邊尤其是從陝西、山西到京畿一帶的穩定,也利用土默特來打擊和分化草原各部包括對付遼東的建奴,未來土默特應該在大明的控製和影響下存在,而並非成為大明的對手,更不是一個重新崛起的蒙古帝國。
這點是必須要做到的,哪怕掌控部落的是自己的妻兒也是一樣。朱慎錐畢竟是明人,而且現在還是監國,說不定馬上就會成為大明天子,在這樣情況下土默特的過於強大是極其不利的,朱慎錐也不希望看見骨肉相殘的局麵。
王海說完了部落的情況,塔娜微微頷首神色平靜,現在部落已今非昔比,區區幾場大雪根本對部落造不成什麽影響,而且邊貿的開展也讓部落的生存條件大為改善,以前蒙古人什麽都缺,茶葉、鹽巴、鐵器甚至吃飯用的鐵鍋等等都少的可憐,再加上蒙古人靠著放牧為生,牛羊馬匹是他們的根本,往往冬天的一場暴風雪就會因為大量的牛羊凍死導致整個部落的毀滅,而現在卻不同,因為和大明的邊貿開展,土默特各部尤其是騰格爾部的生存條件已不是那麽單一了,通過邊貿從大明換取的大量物資,甚至包括糧食等物能讓部落加強抵禦天災的風險,再加上歸化城以東的平原區域原本就比較合適開墾種田,耕作也給部落帶來收益,使得部落減少了諸多後顧之憂。
“東邊的那些人情況如何?”塔娜開口詢問。
她所問的東邊的那些人不是察哈爾的蒙古人,正是歸化城以東平原耕作的那些明人。
蒙古人在歸化城以東開墾種植的時間很久了,在歸化城初建時期就有了,不少因為生計緣故從南方逃到草原的明人被蒙古人收留,這些明人不適合放牧,卻適合種地。
三娘子時代,三娘子為鼓勵這些明人進行種植,特意在歸化城以東區域劃分了一大片適合種植的土地。但三娘子去世後,這個政策就漸漸消亡了,雖然這片區域依舊有明人和少部分蒙古人在種植,可無論規模和出產根本比不上最興旺的那些年。
騰格爾部成為土默特的主人後,朱慎錐就決定重新啟用當年三娘子的政策,在歸化城以東區域大麵積開荒種植,招攬人手遍戶齊民。不過這時候在草原的明人已不多了,幾代人下來,再加上連綿的戰爭,能夠在此安居下來種地的明人隻有最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草原其實並不缺人,可缺少能種地的人。蒙古人會放牧,可要讓他們去種地就很難辦到。除去少部分和以前的明人一起開墾種地的半漢化蒙古人外,大部分蒙古人連小麥和牧草的區別都分不出來,更不用說拿起鋤頭種地了。
所以在恢複這個政策之後,那邊的開荒種植發展的有些不盡人意,但一年多前這個情況開始改變,因為闖王高迎祥的兵敗,導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俘虜者不計其數。
為解決這些俘虜,朱慎錐指示洪承疇和孫傳庭把這些人丁全部賣去了蒙古,也就是賣給了騰格爾部。原本洪承疇就打算殺個精光以絕後患的,可當得知還有這個處置辦法後,洪承疇馬上雙手表示讚同,畢竟殺人的理由再充足,要殺這幾萬人終究太狠,人頭可不是韭菜,割了還能長出來了,背負一個屠夫的罵名不是什麽好事,既然有更好的辦法何樂不為呢?何況賣給蒙古人不光能解決這些人的問題,還能從其中獲利補充軍資呢,簡直一舉兩得。
就這樣,前後陸續的六次交易中,共計四萬餘人被“賣”到了蒙古那邊,成為了騰格爾部的財產。
這些人留在大明是不穩定因素,要知道他們可都是高迎祥的部下,哪怕就是被裹挾的也是流寇。如果就這麽放歸地方,萬一哪天有人振臂一唿又集結起來起事呢?誰都無法確保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這也是洪承疇一開始打算高舉屠刀的緣故。
可他們去了草原就不一樣了,離開大明到了草原人生地不熟,而且草原茫茫,根本無法分辨東西南北,想逃也沒辦法逃。再加上蒙古人可不管你什麽人,蒙古人的製度本就是奴隸製和半封建製,對於俘虜的管理早就有完整的一套,要不然大部落並吞小部落是怎麽完成的?
王海弄到這些人後就布日固德商議了一番,決定先給這些人點顏色看看,先從其中不分緣由隨機拉出幾十個當眾殺了,用血腥的手段直接就鎮住了大部分人。
接著再以蒙古的規矩對這些人進行整編,按照具體情況來安排。其中有部分約三千多壯丁編為軍隊,當然這個軍隊不是普通的軍隊,而是奴隸軍。蒙古人以奴隸充當軍隊的情況一直存在,曆史上最有名的奴隸軍就是蒙古西征時期遭遇的馬穆魯克軍團。
馬穆魯克在蒙語中就是奴隸的意思,最早這個軍團是蒙古帝國的敵人薩拉丁創建的,馬穆魯克軍團在抵禦蒙古西征時期曾經擊敗過無敵天下的蒙古鐵騎,讓蒙古人吃了不少苦頭。之後蒙古人效仿薩拉丁也組建了類似馬穆魯克軍團的部隊,用奴隸來作為士兵和敵人作戰,並給其起了一個名字叫“孛斡勒”。
把一部分人作為孛斡勒組成軍隊,由騰格爾部各百戶、千戶管轄和指揮,並且依照規矩來進行管理。隻要他們能在戰場上獲得戰功,就能脫離孛斡勒最低的身份,從而擁有下級牧民的待遇,但要做到這點卻很難,要知道孛斡勒在戰場上通常是炮灰,危險性和死亡率極高,一仗下來能活下來並獲得戰功者寥寥無幾,可就算這樣對於這些俘虜來說也算是一條出路了。
至於大部分普通俘虜,全部送去開荒種地,流寇本就是農民,種地對他們來說自然是很熟悉的工作,而且騰格爾部也缺少種地的明人,把他們這樣進行安置最合適不過。
但他們的身份依舊是奴隸,要想改變同樣需要成績和時間,雖然這個難度比當孛斡勒更大些,可畢竟種地不會死人,隻要有盼頭,這些本就是泥腿子俘虜還是願意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