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人,從來見不著他們淘換東西,可是,他們還專愛寫撿漏兒的文章。
他們和收藏者不同的是:
藏者寫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自己淘換來的,隻不過是為了文章的發表,把買賣價格之間的距離拉大了,誇張了,屬於收藏修辭學範疇;
而這類人的撿漏兒,沒有誇張,也沒有忽悠,他們的東西本來就一分錢也沒花,賣多少錢都是撿漏兒。
撿漏兒不過是市場運作的一部分。
這類人,張天元還真見過幾位,那叫一個牛,你說什麽,他們都能給你撿來漏。
蘇哈托就是這麽一位,“蘇哈托”是他的外號,這小子比他們那幫人都精,現在早就不幹這個了。
當初為什麽叫他蘇哈托?
他姓蘇,“哈托”是形容他幹活的時候,哈著人家的勁兒,別人還真拿不好。
他接的第一單活,是他自己在舊貨市場上“哈”來的。
本來人家根本就不認識他,他一連“哈”了好幾個攤,聽到的都是“您往前邊看看,說不定有需要您的。”
當年,他剛出道的時候,一上來就問人家:“需不需要給您寫點什麽?”
多傻呀!
人家沒把他當神經病就不錯啦。
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單活是在一個夏天,頂著大太陽,滿頭大汗地走了好幾家古玩店。
最後還是一個看店的老太太,看這小夥子挺可憐的,說:“小夥子,進來坐吧。你說你要寫什麽?”
蘇哈托說:“我想跟您借點兒東西,迴去寫。”
老太太猶豫了,萬一要是個騙子呢?
蘇說:“大媽,這麽著,您就借給我一件不值錢的玩意兒,我寫完了,就給您送迴來。我的身份證可以壓您這兒。”
也許是老太太心軟,也許是他心誠,借迴了一隻青花瓷墨盒。
一個晚上,他就出手了好幾篇《青花瓷墨盒撿漏兒記》,滿世界一發,第二天就把東西給人家送迴去了。
老太太一個勁兒地誇他,人真好,真實誠。
沒出倆月,老太太就找他,說有人要找他寫,看來真有人到老太太那“撿漏兒”來了。
漸漸做了幾十單這種撿漏兒活,知道他的行裏人都管他叫蘇托。
每寫一篇,東西一定要送給他。
慢慢地他也了解了古玩這玩意兒,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價格。
他就根據這一點,按價論價。
他現在專給古玩商做策劃,然後找人寫,“寫這類東西,對於愛動腦子的人來說,是件苦差事,不如忽悠策劃合算。跟人一說,有檔次,容易見效果,又來錢。”
外行人不知道撿漏兒是個什麽概念,張天元認識一個叫劉一手的,又一次去了他在潘家園的古玩店。
劉一手手裏正把玩著剛剛從市場上淘換來的一隻“漢代”玉豬。
之所以把他這“漢代”倆字打上引號,倒不是張天元不相信他的話,也不是他自己一點兒也不知道玉豬是什麽玩意兒,而是因為“漢代”在張天元心裏,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形象。
所以凡見著人們所說的漢代的東西時,他都要打上一個問號,理由是:那是要經過考證的,而且應該是純正的乾嘉式的考證。
簡單跟您說吧,就是一定要有文獻佐證,光嘴皮子不成。
劉一手之所以叫劉一手,就是他嘴皮子上麵真有一手。
朋友跟張天元介紹說:“這位劉一手要想說你這是假的,一會兒就連你自己都不相信東西是真的了。可他要說自己那東西是真的,同樣也用不了一會兒,你就會信他是真的。”
劉一手給自己的藏室起了個名字,就叫“是真齋”,一進門,沒別的,您第一個見著的,就是“真的”倆字。
誰那麽大膽子,敢把自己收藏的古董都當成真的,可他劉一手就敢!
不過劉一手也不是什麽學問都沒有,就是一玩家子。
他跟很多文人一樣,喜歡清代學者惠棟、阮元、錢大昕以及章太炎的老師俞樾,喜歡沒事的時候翻翻《齋集古錄》什麽的,所以張天元跟他說,你這個漢代兩字,我要給你打引號,他沒意見。
引號不意味著這隻玉豬就是假的,質疑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你聽他這東西的漏在哪裏――
玉豬是劉一手上個月從一個賣雜項的古玩商手裏淘來的。
見著的時候,一共有三五隻,有白玉、黃玉、青玉,劉一手單單看上黃玉的那隻。
張天元插話說:“你為什麽喜歡黃玉的那隻,不就是因為我有一隻嗎?想跟我比。”
他說不是,白玉、青玉的質地都不好,先不管是不是漢代的,賣東西的人都這麽說,一下子也看不出來。
他有一個看法,玉就看質地,你就說是黃帝時代,我也不跟你計較,隻要玉質上乘,東西不貴,就是漏。
黃玉豬開價3000元,迴價1500拿下。
劉一手說:“就這黃玉,不給我20萬,你別想拿走。這不就是漏嗎?”
鬧了半天,就這麽個漏。
後來李書恆把這個事兒寫成了文章,那時候玉豬還在劉一手手裏把玩著,可他堅信這就是一個“漏”。
無獨有偶,謝女士去年春天去香港玩,花了6000元人民幣買迴了一部線裝本《詩經》,輾轉托朋友找到張天元,說讓他給看看,值不值6000元。
他該怎麽說呢?隻能說不錯吧。
可她還是不依不饒的,非要拿著書和資料跟他見麵。
礙於朋友的麵子,就見吧。
還沒說幾句話,這位謝女士就拿出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圖冊,指著上麵的一件拍品圖片說:“您看,是不是和我的書一模一樣?起拍價十幾萬呢。這書還沒有我的書好,我的書起碼也值幾十萬了吧。”
這時張天元才明白了,收藏撿漏兒,撿這種精神漏,比什麽都重要啊。
那是一種人們的美好感受,試想一個人花6000元買了一件,在他(她)心中值60萬的東西,這是一件多麽愉快的事情呀!
收藏真的不太狹隘,撿漏兒也不能被理解得太狹隘,這麽玩兒才是一件樂事。
張天元把這些話說給了斯蒂芬·貴諾和西川聽。
笑眯眯地說道:“你們或許在網上或者報紙上看到過別人說這些東西值錢,但那不過是文章上說的而已,所謂的精神漏罷了。”
“三萬美金,你不賣的話,我就去看別的東西了啊,相信你這裏應該還有比這寫更好的東西吧?”
西川或許還無法被張天元講的故事給嚇唬住。
可斯蒂芬·貴諾卻不一樣啊。
他急忙一把攔住了正要繼續撕書的西川,並表示,就三萬美金,把這些東西賣給張天元。
張天元心裏頭樂。
那是因為他有自己的門路。
他們和收藏者不同的是:
藏者寫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自己淘換來的,隻不過是為了文章的發表,把買賣價格之間的距離拉大了,誇張了,屬於收藏修辭學範疇;
而這類人的撿漏兒,沒有誇張,也沒有忽悠,他們的東西本來就一分錢也沒花,賣多少錢都是撿漏兒。
撿漏兒不過是市場運作的一部分。
這類人,張天元還真見過幾位,那叫一個牛,你說什麽,他們都能給你撿來漏。
蘇哈托就是這麽一位,“蘇哈托”是他的外號,這小子比他們那幫人都精,現在早就不幹這個了。
當初為什麽叫他蘇哈托?
他姓蘇,“哈托”是形容他幹活的時候,哈著人家的勁兒,別人還真拿不好。
他接的第一單活,是他自己在舊貨市場上“哈”來的。
本來人家根本就不認識他,他一連“哈”了好幾個攤,聽到的都是“您往前邊看看,說不定有需要您的。”
當年,他剛出道的時候,一上來就問人家:“需不需要給您寫點什麽?”
多傻呀!
人家沒把他當神經病就不錯啦。
他清楚地記得,第一單活是在一個夏天,頂著大太陽,滿頭大汗地走了好幾家古玩店。
最後還是一個看店的老太太,看這小夥子挺可憐的,說:“小夥子,進來坐吧。你說你要寫什麽?”
蘇哈托說:“我想跟您借點兒東西,迴去寫。”
老太太猶豫了,萬一要是個騙子呢?
蘇說:“大媽,這麽著,您就借給我一件不值錢的玩意兒,我寫完了,就給您送迴來。我的身份證可以壓您這兒。”
也許是老太太心軟,也許是他心誠,借迴了一隻青花瓷墨盒。
一個晚上,他就出手了好幾篇《青花瓷墨盒撿漏兒記》,滿世界一發,第二天就把東西給人家送迴去了。
老太太一個勁兒地誇他,人真好,真實誠。
沒出倆月,老太太就找他,說有人要找他寫,看來真有人到老太太那“撿漏兒”來了。
漸漸做了幾十單這種撿漏兒活,知道他的行裏人都管他叫蘇托。
每寫一篇,東西一定要送給他。
慢慢地他也了解了古玩這玩意兒,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價格。
他就根據這一點,按價論價。
他現在專給古玩商做策劃,然後找人寫,“寫這類東西,對於愛動腦子的人來說,是件苦差事,不如忽悠策劃合算。跟人一說,有檔次,容易見效果,又來錢。”
外行人不知道撿漏兒是個什麽概念,張天元認識一個叫劉一手的,又一次去了他在潘家園的古玩店。
劉一手手裏正把玩著剛剛從市場上淘換來的一隻“漢代”玉豬。
之所以把他這“漢代”倆字打上引號,倒不是張天元不相信他的話,也不是他自己一點兒也不知道玉豬是什麽玩意兒,而是因為“漢代”在張天元心裏,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形象。
所以凡見著人們所說的漢代的東西時,他都要打上一個問號,理由是:那是要經過考證的,而且應該是純正的乾嘉式的考證。
簡單跟您說吧,就是一定要有文獻佐證,光嘴皮子不成。
劉一手之所以叫劉一手,就是他嘴皮子上麵真有一手。
朋友跟張天元介紹說:“這位劉一手要想說你這是假的,一會兒就連你自己都不相信東西是真的了。可他要說自己那東西是真的,同樣也用不了一會兒,你就會信他是真的。”
劉一手給自己的藏室起了個名字,就叫“是真齋”,一進門,沒別的,您第一個見著的,就是“真的”倆字。
誰那麽大膽子,敢把自己收藏的古董都當成真的,可他劉一手就敢!
不過劉一手也不是什麽學問都沒有,就是一玩家子。
他跟很多文人一樣,喜歡清代學者惠棟、阮元、錢大昕以及章太炎的老師俞樾,喜歡沒事的時候翻翻《齋集古錄》什麽的,所以張天元跟他說,你這個漢代兩字,我要給你打引號,他沒意見。
引號不意味著這隻玉豬就是假的,質疑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你聽他這東西的漏在哪裏――
玉豬是劉一手上個月從一個賣雜項的古玩商手裏淘來的。
見著的時候,一共有三五隻,有白玉、黃玉、青玉,劉一手單單看上黃玉的那隻。
張天元插話說:“你為什麽喜歡黃玉的那隻,不就是因為我有一隻嗎?想跟我比。”
他說不是,白玉、青玉的質地都不好,先不管是不是漢代的,賣東西的人都這麽說,一下子也看不出來。
他有一個看法,玉就看質地,你就說是黃帝時代,我也不跟你計較,隻要玉質上乘,東西不貴,就是漏。
黃玉豬開價3000元,迴價1500拿下。
劉一手說:“就這黃玉,不給我20萬,你別想拿走。這不就是漏嗎?”
鬧了半天,就這麽個漏。
後來李書恆把這個事兒寫成了文章,那時候玉豬還在劉一手手裏把玩著,可他堅信這就是一個“漏”。
無獨有偶,謝女士去年春天去香港玩,花了6000元人民幣買迴了一部線裝本《詩經》,輾轉托朋友找到張天元,說讓他給看看,值不值6000元。
他該怎麽說呢?隻能說不錯吧。
可她還是不依不饒的,非要拿著書和資料跟他見麵。
礙於朋友的麵子,就見吧。
還沒說幾句話,這位謝女士就拿出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圖冊,指著上麵的一件拍品圖片說:“您看,是不是和我的書一模一樣?起拍價十幾萬呢。這書還沒有我的書好,我的書起碼也值幾十萬了吧。”
這時張天元才明白了,收藏撿漏兒,撿這種精神漏,比什麽都重要啊。
那是一種人們的美好感受,試想一個人花6000元買了一件,在他(她)心中值60萬的東西,這是一件多麽愉快的事情呀!
收藏真的不太狹隘,撿漏兒也不能被理解得太狹隘,這麽玩兒才是一件樂事。
張天元把這些話說給了斯蒂芬·貴諾和西川聽。
笑眯眯地說道:“你們或許在網上或者報紙上看到過別人說這些東西值錢,但那不過是文章上說的而已,所謂的精神漏罷了。”
“三萬美金,你不賣的話,我就去看別的東西了啊,相信你這裏應該還有比這寫更好的東西吧?”
西川或許還無法被張天元講的故事給嚇唬住。
可斯蒂芬·貴諾卻不一樣啊。
他急忙一把攔住了正要繼續撕書的西川,並表示,就三萬美金,把這些東西賣給張天元。
張天元心裏頭樂。
那是因為他有自己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