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收學生


    複隆皇帝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到軍校之中學習,李吳山卻推三阻四,就是不肯同意,而且說的振振有詞:


    “既是陛下對永王寄予厚望,自當嚴選飽學之鴻儒為師,臣本糾糾武夫,怎敢為永王之師?”


    大明朝素來就有“文貴武賤”的傳統,既然你希望永王以後能有所作為,幹脆就是他找幾個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大學士做老師好了。我這樣的武人能教授他什麽本事?就算他學了些軍事方麵的學問,也不可能真的出去帶兵打仗吧?


    “豈有文章興社稷,從來武力定乾坤!”


    當複隆皇帝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尤其是程園畢,手撚胡須的看著李吳山,笑嗬嗬的對他說道:“李侍講應該還記得這句話吧?哈哈……”


    李吳山當然知道這句話,因為這話本就是出自他的口中。


    早在崇禎朝的時候,李吳山就是太子的老師,所以才有了一個侍講的身份。當初,李吳山的教學方法和就是同為太子師的程園畢等人大為不同,一直都認為所謂的千古文章事根本就沒有多大的作用,隻有武力才能決定一切。


    用李吳山原話來堵他的嘴,李吳山確實無話可說,但卻依舊反對。


    程園畢嗬嗬的笑著說道:“若說這行軍打仗的本事,忠勇公勝過我等良多,就不要再藏拙了吧?”


    這話的弦外之音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你是有真本事的人,一味的推三阻四,是不是不想把真本事傳給永王呢?


    “萬歲容臣一言,非是臣不願收容永王,而是……永王乃先皇嫡血陛下禦弟,臣不敢胡亂教導……”


    永王的身份太高貴了,我可不敢當他的老師。


    聽了這話,複隆皇帝頓時大笑起來:“忠勇公曾是太子師,如今又是天子師,還有什麽人是你教授不得的呢?”


    你曾經是我的老師,連我這個昔日的天子現在的皇帝都是你的學生,你就不能做永王的老師了嗎?


    “非是臣敷衍推脫,實在是因為那軍校之中和東宮之內不是一迴事。”李吳山說道:“臣以軍法治校,以峻法管理學生,與東宮教學截然不同。旁的不說,單說這校規,一卯不到就是要吃軍棍的!”


    當初我做你的老師,所謂的師生僅僅隻是一個名份,其實還是君臣。所謂的教授其實和輔佐差不多,而且傳授的都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多是課本教學。軍校可就不一樣了,先不說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光是動輒就打軍棍這一條……永王就受不了。


    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是永王能忍受軍校的嚴苛紀律,誰又敢真的拿著軍棍去打他呢?若是沒有了紀律,軍事化教學還有什麽意義?


    “原來忠勇公顧慮的是這些。”複隆皇帝稍一沉吟就開口說道:“忠勇公不必在意永王的身份,一視同仁即可。”


    一視同仁?你說的好聽,這麽高的身份擺在那裏,怎麽可能走到真正的一視同仁?


    “臣有一個條件,”李吳山說道:“隻需萬歲允肯,永王入吳山軍校一事臣便應了。”


    “講。”


    “永王入校之時,改換名姓,以普通身份入校,唯有如此才能一視同仁。”


    讓永王改換姓名,以普通人的身份入校,一切都要遵照軍校的規章製度,我就收下他。否則的話,就憑他這個身份我就不敢收。


    “允了。”複隆皇帝很痛快的答應了,緊接著就又說道:“朕還專門挑選了些宗室子弟,總計一十三人,與永王一起入了忠勇公的軍校,忠勇公應該不會反對吧?”


    “隻要遵守校規,臣自然不反對。”


    作為這次宮廷小宴的一個插曲,這事兒就算是定下來了。


    複隆皇帝還親自為永王去了一個別名,叫做朱季興。


    季者,三也,剛好應對了永王的排行,季興,繼興的諧音,蘊含和大明王朝繼續興盛昌隆的美好祝願。


    趁著這個機會,李吳山取出了那份《請籌北伐諸事疏》:“這是路恭行的疏文,專門委托臣代呈……”


    直到這個時候,眾人才想起當初一起追隨太子南來的眾人當中,還有一個路恭行,要不是李吳山提起,大家都要把他給忘了。


    皇帝接過文本隨手翻看,隨口問道:“朕已有些日子沒有見過路侍講了,他如何了?”


    “路侍講新近喪妻,心緒不佳頗有些頹意。”李吳山說道:“但路侍講依舊憂心國事,足見拳拳報效之心……”


    請朝廷北伐的折子早不知看過多少,言辭多是大同小異,複隆皇帝甚至沒有認真閱讀這份飽含著路恭行一片苦心的奏折,就隨手交給了程園畢。


    程園畢看都沒有看一眼就笑嗬嗬的說道:“路侍講憂心國事確是好的,終究有些書生意氣。這北伐一事牽扯何其之廣?需慎之又慎,怎能操切為之?”


    北伐的事情太大,路恭行隻是唱著北伐的高調,雖然初衷是好的終究是書生意氣。


    不論路恭行的奏疏中的內容是對還是錯,朝廷君臣的這個態度就讓李吳山替路恭行不值,若是路恭行在場的話,必然會徹底心灰意冷……


    關於北伐一事,確實牽扯到方方麵麵,而且有很多現實且又無法克服的困難,不是說想北伐就能北伐的。但路恭行已經充分考慮從都了這些,並且在奏疏中詳細說明一一指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奈何根本就沒有引起君臣的重視,而是把這份奏折當做是書生意氣之言……


    “路侍講之妻是怎麽死的?”


    “死於癆病!”


    “路侍講可有妾室?”


    “路侍講與發妻關係極睦,沒有妾室。”


    “那路侍講可就有些淒苦了。”複隆皇帝說道:“迴頭朕賜路侍講宮女一名,服侍伺候他吧。”


    賜給路恭行一個宮女,對於複隆皇帝而言,就算是全了君臣之義,至少能夠說明皇帝還記得他,還在關心他的日常生活。


    除了皇帝本人的這點表示之外,其他人則根本沒有任何表示,要不是李吳山提起,他們甚至不知道路恭行家正在辦喪事。


    有朝一日,就算是路恭行本人病死了,恐怕他們也不會知道吧?


    想當初,路恭行和李吳山一起受崇禎皇帝托付之重,追隨太子一路南來,所經曆的艱難困苦就不用說了,現如今卻是這樣的被人遺忘……


    能賞給路恭行一個女人,小皇帝的做法已經算是“仁至義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君主未必還記得如路恭行這樣的舊臣!


    君君臣臣的關係,被路恭行看的極重,其實……也不過如此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