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民團,隻需要給出一個虛的不行的空頭職銜,就能不花朝廷一分一文養出很多軍隊,這絕對是件惠而不費的好事。

    但養兵、練兵全都是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

    錢從哪裏來?無非就是掏自己的腰包而已。

    忠勇無雙心係朝廷的李吳山可以因公廢私破家舍財的組建民團,別人可就沒有這個覺悟了。

    光是京畿一帶,捐銀子買了分巡武備官職的富戶就有好幾十個之多,但真正組建了民團的僅僅隻有他李吳山一人。別人純粹就是花錢買個官兒,過一過當官的癮,給自己弄個體麵的身份而已,又有誰會真的花自己的錢為朝廷練兵打仗呢?

    也就是說,大舉推廣民團的事情根本就不具備可行性。

    這事不難理解。

    看崇禎皇帝沒有任何表示,李吳山就又開始訴苦了:“大旗莊民團不過有六百餘人,卻耗幹了臣的全部積蓄,實在難以為繼……”

    為了養民團,我的錢已經花光了,朝廷怎麽也得意思意思吧?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依舊沉默不語。

    關鍵時刻,最先做出表示的竟然是周皇後。

    周中宮開口說道:“朝廷有朝廷的難處,你做的是為國分憂之事,憑的一雙白手,想來也是極不容易的,終究不能讓你兩手空空的迴去,我這裏還有些體己錢,原本是準備用做修繕懿安宮,且先給了你吧……”

    國庫空的都能餓死老鼠了,哪有閑錢支援你的民團建設?但這事畢竟關係重大,若是隻掏李吳山一個人的腰包,終究好說不好聽,所以周皇後主動拿出自己的私房錢來,貼補一下李吳山。

    周皇後笑著說道:“東一笤帚西一簸箕的湊湊,總能湊出三四千緡,雖然不多,也是一番心意……”

    三四千緡錢,也就夠買二十多匹戰馬而已,真不夠給李吳山塞牙縫兒的,但這確實是一番心意。

    貴為皇後的周中宮,一年到頭攏共才有六千緡的供給定額,一下子就拿出三四千來支援大旗莊民團,已經算是很大的手筆了。

    連皇後的體己錢都拿出來了,李吳山自然就不再哭窮,馬上做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當場跪拜下去:“中宮如此作為,臣敢不盡心竭力?中宮的銀錢臣實不敢收,隻盼著朝廷能給個正式的名分,一來是為了安民兵之心,再者……若無正經名分,臣連民兵都招不上來。”

    民團不是正

    式的軍隊,沒有歸屬的係統,連個正式的稱號都沒有,自然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雖然那不出真金白銀支援李吳山這個大功臣,但名分還是可以給一個的,畢竟名分不花錢嘛。

    “為彰名正言順之效,賜名大旗軍,”崇禎皇帝說道:“授鎮國將軍銜,領大旗軍指揮使之職,著辦理大旗軍成軍事宜。”

    崇禎皇帝給的這個大旗軍的名號,其實就是大旗莊民團的一個升級版,本身並無實際意義。至於那個鎮國將軍……那根本就是一個很虛的空銜兒而已,真正的給他安排的官職則是一個正四品的指揮使。

    職銜和職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時下有很多掛著“輔國將軍”頭銜的人,未必就真的是統領兵馬的將軍。很多統兵的將領都掛著“兵部侍郎”的文官空銜也是同樣的道理,僅僅隻是享受同等級的待遇而已

    空洞的職銜高於實際職務,已是大明朝的慣例,有了崇禎皇帝的這句話,李吳山就成了掛著將軍銜的四品軍官了。

    真正關鍵之處就在於,李吳山的權力完全局限在剛剛升級成為“大旗軍”實際還是大旗莊民團的範圍之內,就算是封的再高,本身的權利卻沒有絲毫改變。

    除了得到一個空洞的職銜和與之相關聯的待遇之外,其實現在的李吳山依舊是個民兵頭子。就算已經得到了組建大旗軍的授權,仍然不能從朝廷得到實質上的好處,還得掏他自己的腰包。

    但李吳山已經很滿意了。

    隻要有了這個授權……甚至說隻需要一個名份,就可以大展拳腳做出很多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情了。

    “朕本欲給個更高的封賞,奈何卿年歲尚輕,不宜太過於提拔。今日之封亦是為圖將來,隻要是實心用事的,朕定會重用……”

    你太年輕了,若是給的官職太高恐怕你會驕傲,故意留出一些成長空間就是為了看你的表現。隻要你好好幹,還有很大的“升職潛力”。

    李吳山是何等精明之人,馬上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趕緊做出感激涕零狀:“臣本是一介白丁,蒙萬歲不棄破格提拔,已是銘感五內,唯有肝腦塗地以報皇恩。隻要民團有了正經的名分,以後也就容易了很多。”

    李吳山做出一副小民嘴臉,笑嘻嘻的說道:“鄉民大多見識淺薄,聽到民團二字就覺得低人一等,自然不願加入。如今有了萬歲給的名分,定然趨之若鶩爭先恐後……”

    老百姓們最在乎的就是一個正

    經的名分,現如今的大旗軍可比以前的大旗莊民團高大上多了,一定會蒸蒸日上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少年走了過來。

    從他的服飾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少年就是大明國儲當今太子。

    按照國朝體製,路恭行先給太子見禮。

    太子對路恭行很是尊重,以師禮相迴。

    周中宮笑道:“許久不曾考較太子的功課了,不知今日要讀甚麽書?”

    太子老老實實的迴答:“今日應是路師傅的《蜀書》第七卷。”

    作為國之儲君,學習任務非常繁重,課程全都是事先都安排好的,主要是韜、策、酬對等學問,而路恭行負責的經史僅僅隻能算是副科,而不是主要內容。

    周中宮笑道:“《蜀書》才講到第七卷?我還以為講完了呢。若是說起那縱橫征伐的兵事,今日便有個大英雄,剛剛格斃了洪太的……”

    不等周中宮把話說完,太子的臉上就現出幾許興奮的表情:“這位就是我大明勇士李吳山了吧?他的名頭兒臣早就聽了滿滿的一耳朵。宮人都在盛傳,說格斃洪太的李吳山是個身高八尺腰闊三圍的黑臉大漢,今日一見卻並非如此……”

    崇禎皇帝對太子的教導甚嚴,聽了太子的這句話就是一臉的不高興:“整日裏不肯好好用功,卻總是聽些風言風語……罷了,就讓李卿給你說說打仗的事情……至少也能讓你知道行軍打仗不是如書本當中說的那般輕鬆。

    “臣才疏學淺,不敢胡亂講解。”

    “隻不過是就實而言,但說無妨。”

    太子的老師有很多位,而且全都是名動天下的鴻儒,學的是非常正規化係統化的知識,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李吳山表現的異常謹慎:“關於征戰之事,不知殿下讀了些甚麽書?”

    “《吳子》《六韜》已經讀了,《唐李問對》還沒有讀完。”太子說道:“我覺得路師傅正在講解的《蜀書》應該不算是正經的史書,而應算是兵書的吧?”

    對於太子而言,《蜀書》隻能算是課外讀物一般的東西,當然不算是正經的課程。

    李吳山心裏已經有譜了,對於太子的知識範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稍一沉吟就開口說道:“行軍打仗,逗引埋伏,折衝迂迴那一套不過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末節。而殿下所學無不是兵家聖典,臣才疏學淺若是胡亂置喙,必然弄出大笑話。既然殿下正在讀《蜀書》,那就先從《蜀書》說

    起吧。”

    《蜀書》屬於《三國誌》的一部分,通篇多是戰爭或者是於戰爭有關的記載,而且耳熟能詳,說起來也比較簡單。

    “諸葛武侯六出祁山,薑維九伐中原,全都是無功而返,最終還是兵敗國滅,敢問殿下這是為何?”

    諸葛亮為啥打不過曹魏?蜀國為什麽會滅亡?

    “蜀漢覆滅,自然是因為後主昏庸,諸葛武侯用兵失當,當初若是直插長安,未嚐不是恢複漢室的大好機會……”

    “殿下錯了。”李吳山說道:“蜀漢之敗亡與後主無關。”

    自古以來,人們都會把蜀漢的覆滅歸咎到劉後主的身上,至少他的昏庸無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李吳山卻另有一番解釋:

    “戰爭,從來就不隻是戰陣爭鋒,考較的是雙方的總體實力,力強者勝是萬古不亙的硬道理。”

    曹魏雄踞北方,疆域麵積和人口數量是蜀漢的數倍,焉有不勝之理?

    “那諸葛武侯是何等目光深遠之人?想必早已看破了必然敗亡的結局。所以才執行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方略,至於恢複漢室一統天下隻不過是個激動人心的口號罷了。”

    “武侯六出祁山,也是沒辦法的辦法,究其根本還是以攻代守,因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為的就是掌握主動權。所圖者不過是拖延曹魏統一天下的時日,為蜀漢爭取一點時間罷了,卻改變不了大局。”

    按照李吳山的說法,從曹操統一北方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注定了蜀漢、東吳等等地方割據割據政權的滅亡,所有的努力都隻不過是徒勞無謂的掙紮,都無法改變最終的結局。

    國戰就是總體戰,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大比拚,至於戰場上的機變和智謀上的詭詐,隻不過是些細枝末節的東西而已。

    一直以來,太子受到的教育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吊民伐罪”之類冠冕堂皇的說法,從來沒有人象李吳山這樣直接揭示戰爭的真相:戰爭和善惡無關,也和正義與否無關,實力決定一切。

    這確實顛覆了太子對戰爭的認識,想要反駁卻又不知如何說起,一時間竟弄了個瞠目結舌做聲不得。

    李吳山說的這些和老師傅們說的根本就不一樣啊。

    崇禎皇帝卻聽出了蘊含在這一番話當中的真理:所謂的有道無道,不過是戰爭的裝飾品而不是本質。對於帝王來說,直擊問題本質才是最要緊的……

    “李卿

    所言雖有失偏頗,也並非全無道理。聖人的大義微言自然是本綱,知道些佐目之理亦有兼聽之效。”

    “那就授你個武教授的職銜吧,以後多給太子說說這些個道理也好……”崇禎皇帝說道:“太子來給李卿見個師禮。”

    “見過李師傅!”

    就這樣,李吳山成了太子的家庭教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