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曆代帝王的樣貌,史書中的記載大致相同,無非就是“龍額廣頜”“隆準而目炬”“身姿甚雄偉”之類的描述,親眼見到了崇禎皇帝的模樣之後,李吳山才真正明白,原來史書中記載的東西也並不可靠。

    眼前的崇禎皇帝不僅身形消瘦,而且麵色蒼白,怎麽看都和“身姿雄偉”不沾邊兒。因為不是很正式的召見,所以崇禎皇帝沒有穿龍袍,而是穿了一件子青灰色的窄袖長衣,要不是雙肩部位上繡著的團龍,很難想象得出他就是大明王朝的九五至尊。

    坐在皇帝身邊的那個女人穿的稍顯正式一些,頭戴四方凰冠,披了件兒火雲紋的九鳳丹陽氅,這一身裝束已經很好的說明了她的身份——母儀天下的中宮周皇後。

    周皇後的臉色比崇禎皇帝要健康的多,但卻很難用“漂亮”“美麗”之類的詞匯來形容。圓盤臉,嘴巴顯得有些大,而且麵色較黑,若是換一身粗布裝束的話,簡直就和大旗莊的絕大多數村婦沒有太大區別。

    自古以來,皇後的姿色就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最要緊的是一個“德”字。

    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這位周皇後的名聲簡直無可挑剔,樸素、節儉、體恤民生,雖然沒有做出過什麽驚天動地的事情,卻足以對得起“母儀天下”這個評語。

    按照剛剛學來的禮節,正式拜過了帝後,高高在上的崇禎皇帝依舊正襟危坐,仿佛一尊沒有情感的神像。與之相比,周皇後則顯得更加親切隨和,伸出雙手虛虛一扶,麵帶笑容的說道:“原以為格斃偽酋洪太的李吳山定然是身高八尺體態雄健的彪形大漢,想不到竟然這般年輕的俊彥之才。又不是在朝堂之上,莫拘禮數了,坐……”

    皇後賜座,當然不能真的一屁股坐下,而是象征性的虛虛一讓,站在下首等待皇帝的問詢。

    “李氏吳山者,”輕咳一聲,麵無表情的崇禎皇帝終於開口講話了:“雖是一介白丁,卻心係社稷,戰陣殺敵格斃洪太,大振我朝民心士氣,傾頹之風一蕩而空,其功不小啊。”

    “臣雖位卑,尚有幾分愚忠,奉朝廷之命興民團起民練,強虜入寇之際唯有一力死戰報效浩蕩皇恩。至於格斃敵酋一事,實是仰賴萬歲洪福,僥幸而已,萬不敢當一個功字。”

    這一番問答,不過是例行公事般的奏對,早就以後把台詞都背熟了的。其實全都是廢話,一句有營養的都沒有。

    這叫奏對得體。

    李吳山的表現似乎讓崇禎皇帝

    很滿意,微微往前傾了傾身子,刻板的臉上終於有了點讚許的意思:“大旗莊民團製置如何?有多少人馬?”

    “迴稟萬歲,大旗莊民團不過是些有心報效的鄉民而已,談不上什麽製置。至於人們麽……攏共就六百餘……”

    這事不能撒謊,因為路恭行很清楚大旗莊民團的底細。

    按照朝廷體製,李吳山那個捐來的分巡武備的官職並不算高,隻能下轄四百二十到四百五十人馬,若是超過了這個數字就算是違製。不過呢,同樣的事情也有兩種說法:現如今的李吳山立下了天大的功勞,違製也就成了“心係朝廷實心用事”了。

    自己掏腰包給朝廷養兵,當然是越多越好。

    “才六百餘鄉勇,就能格斃虜酋洪太,想來定有一番苦戰。給朕仔細說說,這一戰是怎麽打下來的?”

    說到這裏,李吳山就開始充分發揮他的表演才能了。

    青泥河一戰本就血腥慘烈險象環生,經過李吳山的“藝術加工”之後,更是足尺加三,把整個戰鬥過程說的增加激動人心,到了最後竟然硬生生的從眼角擠出幾滴淚來,連聲音都有些哽咽了:“青泥河一戰,大旗莊民團折損甚重,直接戰死者超過半數,傷者無算。更有助戰的老幼婦孺,為國捐軀者更甚。戰後收斂遺體,竟然有千二之多,沿河十三莊已是戶戶哭喪家家戴孝,慘呐……”

    “鄉民尚思為國殺敵,實是民心可用。”聽罷了李吳山描述的戰鬥經過,崇禎皇帝微微的點了點頭:“此等忠勇之民,朝廷當有所封賞,此間事了之後找有司議一議,多給些封賞也就是了……”

    “朕再問你,強虜入寇之際,官軍退散,為何你這小小民團能夠擊敗強敵?”

    清軍的辮子兵,連正規的官軍都被打的灰頭土臉退避三舍,你一個小小的民團竟然能一戰而勝,是不是有什麽訣竅啊?

    臨來的時候,李吳山就知道這是一個定然會問起的話題,早就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馬上侃侃而談:“敵軍氣勢洶洶,看起來雖盛,卻已是強弩之末……”

    “敵以少兵臨大國,必然力求速戰速勝,一個晝夜之間行軍一百四十裏,肯定是輕軍冒進。”

    “青泥河三麵環繞,便如一個口袋,鑽進來之後一定會急於突破。隻要抵住首輪衝殺,以後也就好說了。”

    “自古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臣將大旗莊民團至於背水一戰的境地,民兵必然死戰到底。如此一來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敵焉有不敗之理?”

    這話說的……相當空洞,全都是些不切實際的理論,但卻有著極強的說服力,聽的崇禎皇帝不住點頭。

    “以你所見,我大明如何才能掃賊蕩虜?”

    所謂的賊,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所謂的虜,自然就是滿清蒙古各部。

    如何才能掃賊蕩虜,這個話題可就大了。

    當崇禎皇帝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承認了現在的大明朝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地位,至少已經喪失了戰略主動,甚至有可能會更糟。

    作為一個小小的六品民兵頭子,當然不合適在這種事關國家大戰略的問題上胡說八道。

    但皇帝親口問起了,又不能不迴答。

    稍微沉吟片刻,李吳山才說道:“以臣一愚之間,掃賊蕩虜之事不在於戰場爭鋒。”

    李闖等造反眾人也好,滿清蒙古的威脅也罷,追究到根子上,根本就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在於經濟層麵上。

    “打仗打仗,看似是拚的前方軍力,其實說到底不過是錢糧二字。”

    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則是經濟的表現形式,對於李吳山來說,這些隻不過是一個連初中生都能弄明白的問題。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這句話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如果大明朝的經濟能夠維持在及格線以上,擁有足夠的錢糧來支撐戰爭,就算是再有十個八個的李自成,再有十個八個的滿清,也早就滅了。

    “想我大明幅員萬裏,生民億兆,國力十倍於賊虜,又是天下正統,掃賊蕩虜自然不在話下。”

    無論是國土、人口還是資源,大明朝都遠遠超過對手,戰勝敵人完全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在滿清和李闖的雙重逼迫之下,現在的大明朝已是四處冒火八方生煙的境地,雖還不至於搖搖欲墜,卻早已經顯露出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的窘態。

    自身的實力明明比對手強的多,卻被對手打的疲於應付,這到底是怎麽迴事?

    動員能力不足,而且是嚴重不足。

    “萬歲想想,我大明那麽多的土地,那麽多的人口,為何還是組織不起一支強兵?無非就是因為土地所產的糧米和百姓創造的財富不在朝廷手中而已。”

    財富不在朝廷手中,國家的潛力根

    本就動員不起來,這才是根源。

    崇禎皇帝並不昏聵,他早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國家有勁兒使不上,資源和人口無法動員起來,這才導致了今日的局麵。

    億兆百姓辛勤勞作,所創造的財富究竟哪裏去了?總不會平白無故的就憑空蒸發了吧?

    這個問題根本就不需要迴答,因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知道答案。

    老百姓們吃不上飯,已經窮的揭竿而起造反了。朝廷卻拿不出養兵的錢糧,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造反的老百姓越來越多,滿清也趁火打劫。

    錢糧財富不在老百姓的手中,也不在國庫裏邊,而是在地主士紳和官僚的手中。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明的立國之本,現如今所謂的士大夫階層隻顧自己的利益,毫不在乎大明朝的興衰,想要從他們手中爭奪資源,那等於是和全天下為敵,一定會動搖國本。

    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皇帝敢於公然挑戰士大夫階層,崇禎皇帝也不例外。

    “能有這份見識已是難能可貴了。”用一句輕飄飄的話語結束了這個話題之後,崇禎皇帝又說道:“李卿起於鄉野,組建民團頗有些建樹,能夠說出些常人看不到的精要之處,朕欲大興民練,卿意如何?”

    不知不覺之間,對李吳山的稱唿已經改成了“卿”。

    皇帝的意思就是:我看民團還是很不從的嘛,我想推廣一下,你有什麽意見或者建議嗎?

    既然皇帝準備大舉推廣大旗莊民團的成功經驗,身為民團榜樣的李吳山就應該表示讚同,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他卻和皇帝唱起了反調:

    “臣以為不可。”

    “為何?”

    “實不敢欺瞞萬歲,”李吳山說道:“組建民團一事,最是耗費錢糧。臣本頗有些家底,自從組建民團之後,已散了個幹幹淨淨也僅僅隻是勉強支撐而已。若不是因為青泥河一戰僥幸獲勝,真是堅持不下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大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甲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甲兵並收藏明末大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