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這個皇帝當的,出師未捷雖然未身先死,但估計比死還難受。

    昭宗繼位首要想解決的就是宦官把持朝政的問題,曾經在僖宗病重奏請自己為皇太弟的宦官楊複恭如今取代田令孜為左神策軍中尉,又任觀軍容使,操縱朝政。昭宗希望改觀朝廷上皇帝疲軟的狀態,朝中大臣也勸諫昭宗要果斷出手,限製宦官權力。

    在對待李克用的問題上,朝廷一直以來都對沙陀兵懷有戒心,而昭宗也亟需一場主動的勝利,來顯示朝廷的強硬,穩定民心,加強國家的統治,恢複對關中以外的疆土控製。

    此時朝廷上主戰的大臣不在少數,他們有他們的私心,想借勝利來提高在朝廷上說話的份量。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不主張打這一仗的人群,他們出於為朝廷的利益著想,覺得以此時朝廷的能力,發動戰爭無異於自討苦吃。

    宰相劉崇望和杜讓能就極力勸諫昭宗不可用兵,昭宗的心裏也很矛盾,他確實是太想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朝廷淤積多年的弊端。昭宗想起了此前李茂貞和王行瑜對楊複恭的勝利,對利用藩鎮節度使打勝這場戰役充滿了信心,卻不想光有信心是不夠的,此時朝廷的狀態已是積重難返,有心無力。

    昭宗一意孤行,詔命諸道兵討伐李克用。這是一個早就可預料的結果,自然是以昭宗的失敗結束,昭宗妥協,恢複李克用官爵。經過此役,朝廷在藩鎮心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失去了最後保留的一絲尊嚴。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加封為隴西郡王,也開始目空一切,不把昭宗放在眼裏,對朝廷指手畫腳,關心起朝政來。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貞的一封信讓昭宗雷霆大怒。李茂貞竟然出口不遜,指責昭宗的諸多不是,嘲笑朝廷的軟弱。昭宗召來眾大臣商議,決定對李茂貞用兵。昭宗還真是不長記性,前不久對李克用失敗的傷疤還未治愈,昭宗就已經忘記了心痛。宰相杜讓能極力勸諫昭宗此時不宜與李茂貞構怨,應采取忍讓的態度。

    昭宗也正值血氣方剛,如何能咽下這口惡氣,況且朝廷在這種事情的處理上已經屢次讓人看笑話,昭宗決意不在坐視,調兵輸餉,征討李茂貞。

    大唐真的已經是走到了日暮西山,也沒有給昭宗機會在世人麵前雄起。

    此役又是以昭宗的失敗告終,李茂貞率兵挺進長安,欲興師問罪。昭宗被迫逃往河東李克用處尋求庇護。行至半路,被華州刺史韓建迎上,韓建對昭宗曉之以理,勸慰昭宗說,此去河東,就再也沒有歸返的機會,又對昭宗動之以情,將昭宗半勸半脅迫的帶至華州,幽禁於此。

    朱全忠在眾藩鎮熱熱鬧鬧的時候也沒閑著,在和李克用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的戰役中,朱全忠占據河北一帶,又進而占據洛陽。韓建為防止昭宗落入朱全忠的手中,決定暫時把昭宗送還長安。昭宗迴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卻不想麵臨的卻是個人尊嚴的挑戰。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神策軍左中尉劉季述與右中尉王仲先將昭宗囚禁,擁立昭宗長子李裕為帝,昭宗極不情願的被尊為了太上皇。

    但作出如此大的舉動以劉季述的力量還擔不起這個責任,他害怕李克用、李茂貞前來興師問罪,就把朱全忠拉出來作擋箭牌。

    他真是太侮辱朱全忠的智商了,朱全忠聯絡宰相崔胤,誅殺參與此事的宦官。崔胤有了朱全忠如此大的強援撐腰,更是有恃無恐,與護駕都頭孫德昭誅殺劉季述等宦官,擁立昭宗複位。

    昭宗正值當打之年,還遠沒到退養的年齡,就被無緣無故的給勸退了,那是一段相當鬱悶的日子,如今複辟成功,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的昭宗,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感謝天,感謝地,感謝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天意助我,複辟成功,改元天複。

    崔胤見事情進展的如此順利,便假借朱全忠之手誅殺宦官,並矯詔朱全忠急赴京師。朱全忠接到詔令,歡喜異常,借此時機,率兵連下數州,兵臨長安,開始唱起了和李茂貞爭奪昭宗的好戲。

    昭宗想不到此後的日子裏,將是自己對世人的最後致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謝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謝飛花並收藏那時唐詩,那時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