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王府後花園,一片人聲鼎沸。
兩隻喙粗似刃,雙眼精銳,腳爪堅鋒有力,烏黑略顯青色光澤的鬥雞,在眾人圍觀的空地中,撲上忽下,廝啄惡鬥。人群叫嚷聲此起彼伏,氣氛凝重而熱烈。
唐高宗時期,宮廷盛行鬥雞遊戲,各王均十分熱衷,時常在王府中捉對角逐。高宗六子沛王李賢在上次與弟弟英王李哲鬥雞铩羽而歸之後,心中一直耿耿於懷。此時,二人如約在沛王府中再決雌雄。
十幾個迴合下來,英王的鬥雞漸漸不支,垂頭喪氣地敗下陣來。沛王的鬥雞在場中央昂首挺立,一副勝利者的傲視神態。
英王李哲麵色緋紅,嘴裏喘著粗氣。沛王臉上洋溢著複仇的笑意:“都是自家兄弟,勝敗乃兵家常事。”迴頭對身後的一個少年使了個眼色,一臉壞笑:“王勃,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麵,不寫篇文章盛讚,豈不辜負此情此景。”
王勃心領神會,也是一臉的燦爛,命侍從研磨,取來紙筆,思忖片刻,揮筆而就。一篇王氏風格,駢儷的《檄英王雞》出爐,如假包換,熱辣新鮮。
“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與棲息之時,發憤在唿號之際。”
“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剪將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尚違雞塞之令,立正雞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複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
檄英王雞,就是對英王的鬥雞口誅筆伐的文章。其實不過是一幫孩子爭強好勝的胡鬧而已。王勃卻因此惹下禍端,為自己的年輕買單,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王勃的這篇檄文堪稱經典,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一來把英王氣得吐血,致使兄弟反目成仇。二來替沛王出了氣,自己也是名滿京師。隻是沛王和英王畢竟是親兄弟,血濃於水,在父親高宗李治的斡旋調解下,兩兄弟冰釋前嫌,到頭來倒黴的隻是王勃而已。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出生於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隋末桃李滿天下的大儒王通,歸隱於東皋耘耕的詩人王績是他的叔祖。王勃六歲即文才出眾,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九歲通讀《漢書》,對被時人當教科書的顏師古所著的《漢書注》,更是指擇出其中諸多錯誤,而另作《漢書指瑕》。十歲通觀六經,數月乃成。別人幾十年所學,王勃幾個月悉已精通,前人多年心血力作,王勃讀幾遍就已理解掌握。如此智商,真是一個過目成誦、融貫百家的天才。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司荊太守劉祥道舉薦王勃入京科舉中第,授為朝散郎。此時,王勃還隻不過是一個十四歲的翩翩少年。
王勃寫文章有一個習慣,命人先研磨數升,沉吟片刻,援筆成篇,酣暢淋漓,不用更改一字,而這也僅限於天才的習慣。
王勃的詩風清爽疏雋,深遠曠達,他為友人寫的送別詩,詞語凝練,擺脫了前人送別黯然傷懷的窠臼。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成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闋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朋友暫別,何必兒女情長。隻要心意相通,雖身在天涯,卻心如咫尺。安慰友人之際,又得以自慰。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王勃的一首《詠風》,托物言誌,把風做動態的擬人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個誌向高遠,充滿淩雲壯誌的少年對人生那夢幻般的遐想。
乾封初年(公元666年),沛王李賢聞王勃才名,召王勃為沛王府修撰。三年後,王勃戲作《檄英王雞》,觸怒高宗,因而罹禍。
“王勃對諸王鬥雞一事,不勸阻也就罷了,反而作此文章,誇詞虛構,歪曲事實,使諸王交惡,罪難容恕。”高宗盛怒之下,將王勃解官去職,逐出長安。
王勃離開長安,百無聊賴之中,隻能與故友煮酒論詩,漫遊山川江河。
王勃出生於永徽元年,好像上天偏不想讓這個天才孤單寂寞。同年,一個十歲即舉神童,文壇上與王勃平分秋色,海內齊名的詩人也誕生了,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
楊炯(公元650--?年),弘衣華陰(今陝西)人。性情張揚,恃才傲物。
楊炯的詩不拘泥於精雕細琢,自拔俗流,擺脫了綺麗婉錯的齊梁遺風。其詩文描寫山川塞漠,遒勁而帶有強烈的壯闊之感,把唐詩帶到一個高達曠遠的新天地。
楊炯的一首《從軍行》,既是借樂府舊題,又是一首較成熟的五言律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夾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此詩刻畫了一個書生投筆從戎的義無反顧,壯觀的戰爭場麵,強烈的愛國之情。節奏明快,除首聯外,其餘三聯皆對,這一特點在初唐詩壇上難能可貴。
同樣,一首《戰城南》,楊炯把讀者的視線帶入了高闊雄渾的塞外,那一片雪沙漫天的風光。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冀,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明胡應麟評楊炯詩說:“盈川(楊炯)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鹹亨二年(公元671年),王勃從蜀川返迴長安,他憧憬著能再一次尋覓到出仕的機會。卻不想冥冥之中,命運的羈絆如蜘蛛織就的一張大網,王勃如一隻纖弱的蝴蝶,被無情的罩在網的中央。
兩隻喙粗似刃,雙眼精銳,腳爪堅鋒有力,烏黑略顯青色光澤的鬥雞,在眾人圍觀的空地中,撲上忽下,廝啄惡鬥。人群叫嚷聲此起彼伏,氣氛凝重而熱烈。
唐高宗時期,宮廷盛行鬥雞遊戲,各王均十分熱衷,時常在王府中捉對角逐。高宗六子沛王李賢在上次與弟弟英王李哲鬥雞铩羽而歸之後,心中一直耿耿於懷。此時,二人如約在沛王府中再決雌雄。
十幾個迴合下來,英王的鬥雞漸漸不支,垂頭喪氣地敗下陣來。沛王的鬥雞在場中央昂首挺立,一副勝利者的傲視神態。
英王李哲麵色緋紅,嘴裏喘著粗氣。沛王臉上洋溢著複仇的笑意:“都是自家兄弟,勝敗乃兵家常事。”迴頭對身後的一個少年使了個眼色,一臉壞笑:“王勃,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麵,不寫篇文章盛讚,豈不辜負此情此景。”
王勃心領神會,也是一臉的燦爛,命侍從研磨,取來紙筆,思忖片刻,揮筆而就。一篇王氏風格,駢儷的《檄英王雞》出爐,如假包換,熱辣新鮮。
“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夢魂;遇風雨而膠膠,最足增人情思。處宗窗下,樂興縱談,祖逖床前,時為起舞。”
“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與棲息之時,發憤在唿號之際。”
“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剪將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鸇之逐。”
“尚違雞塞之令,立正雞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誅,不複同於彘畜;雌伏而敗類者必殺,定當割以牛刀。”
檄英王雞,就是對英王的鬥雞口誅筆伐的文章。其實不過是一幫孩子爭強好勝的胡鬧而已。王勃卻因此惹下禍端,為自己的年輕買單,為自己的浮躁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王勃的這篇檄文堪稱經典,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一來把英王氣得吐血,致使兄弟反目成仇。二來替沛王出了氣,自己也是名滿京師。隻是沛王和英王畢竟是親兄弟,血濃於水,在父親高宗李治的斡旋調解下,兩兄弟冰釋前嫌,到頭來倒黴的隻是王勃而已。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出生於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隋末桃李滿天下的大儒王通,歸隱於東皋耘耕的詩人王績是他的叔祖。王勃六歲即文才出眾,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九歲通讀《漢書》,對被時人當教科書的顏師古所著的《漢書注》,更是指擇出其中諸多錯誤,而另作《漢書指瑕》。十歲通觀六經,數月乃成。別人幾十年所學,王勃幾個月悉已精通,前人多年心血力作,王勃讀幾遍就已理解掌握。如此智商,真是一個過目成誦、融貫百家的天才。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司荊太守劉祥道舉薦王勃入京科舉中第,授為朝散郎。此時,王勃還隻不過是一個十四歲的翩翩少年。
王勃寫文章有一個習慣,命人先研磨數升,沉吟片刻,援筆成篇,酣暢淋漓,不用更改一字,而這也僅限於天才的習慣。
王勃的詩風清爽疏雋,深遠曠達,他為友人寫的送別詩,詞語凝練,擺脫了前人送別黯然傷懷的窠臼。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成為送別詩中的千古名篇。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闋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朋友暫別,何必兒女情長。隻要心意相通,雖身在天涯,卻心如咫尺。安慰友人之際,又得以自慰。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王勃的一首《詠風》,托物言誌,把風做動態的擬人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個誌向高遠,充滿淩雲壯誌的少年對人生那夢幻般的遐想。
乾封初年(公元666年),沛王李賢聞王勃才名,召王勃為沛王府修撰。三年後,王勃戲作《檄英王雞》,觸怒高宗,因而罹禍。
“王勃對諸王鬥雞一事,不勸阻也就罷了,反而作此文章,誇詞虛構,歪曲事實,使諸王交惡,罪難容恕。”高宗盛怒之下,將王勃解官去職,逐出長安。
王勃離開長安,百無聊賴之中,隻能與故友煮酒論詩,漫遊山川江河。
王勃出生於永徽元年,好像上天偏不想讓這個天才孤單寂寞。同年,一個十歲即舉神童,文壇上與王勃平分秋色,海內齊名的詩人也誕生了,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
楊炯(公元650--?年),弘衣華陰(今陝西)人。性情張揚,恃才傲物。
楊炯的詩不拘泥於精雕細琢,自拔俗流,擺脫了綺麗婉錯的齊梁遺風。其詩文描寫山川塞漠,遒勁而帶有強烈的壯闊之感,把唐詩帶到一個高達曠遠的新天地。
楊炯的一首《從軍行》,既是借樂府舊題,又是一首較成熟的五言律詩。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夾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此詩刻畫了一個書生投筆從戎的義無反顧,壯觀的戰爭場麵,強烈的愛國之情。節奏明快,除首聯外,其餘三聯皆對,這一特點在初唐詩壇上難能可貴。
同樣,一首《戰城南》,楊炯把讀者的視線帶入了高闊雄渾的塞外,那一片雪沙漫天的風光。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幡旗如鳥冀,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寸心明白日,千裏暗黃塵。
明胡應麟評楊炯詩說:“盈川(楊炯)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鹹亨二年(公元671年),王勃從蜀川返迴長安,他憧憬著能再一次尋覓到出仕的機會。卻不想冥冥之中,命運的羈絆如蜘蛛織就的一張大網,王勃如一隻纖弱的蝴蝶,被無情的罩在網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