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生的話不得不讓我這種熱血青年,好好想一想,越想越是憤慨,即使現在提起這些事,我也憤怒的不能自控。
古代的中國如此強盛,中華上下五千年,麵對無數強敵未曾折腰,漢武帝劉徹曾說過一句霸氣宣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清朝末年,政策上的失誤——閉關鎖國,還有清政府簽署的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清朝之所以會喪權辱國,就是因為專家太多,其大部分都是三國時期吳國張昭之輩。
真正打仗時,敢去打,可能損失會比較少,不敢打,任由敵人長驅直入,加上屠殺,賠款,破壞,這個損失就不可估量了。
所以孫武說: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為之。
想當年清朝鎮南關大捷,法國內閣搖搖欲墜,清朝反而去議和,這種事被人們稱為勝利中的失敗。當時的同胞兄弟姐妹們不可能表達想打的願望,實在是有些非人欺人太甚.....
看見同胞被殺,資源被奪,如果連表達一下憤慨的人都沒有,那豈不是冷漠無情?
還有一些專家整天唯武器論的,好像裝備差了就要任人宰割?裝備差了就無所作為了,士兵的大腦與意誌不用算嗎?
二戰時意大利怎麽連埃塞俄比亞也打不下?朝鮮戰爭怎麽中國贏了?為什麽說是中國贏了,不是板門店談判分界嗎?因為美國人如果能贏的事會和你談判嗎?所以毛主席永遠受人尊敬,他為工農付出了太多!
滿清由滿族建立,滿族本為遊牧民族彪悍尚武,卻為何麵對外敵入侵一再屈膝求和,喪權辱國?
先前本人一直以為是實力不濟,實屬無奈。也就是說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賣國自保並不一定可恥的觀念!在形勢所逼無力迴天的情況下,委曲求全是每一個人理所應當的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無法理解晚清政府“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混帳言論!
世上怎麽可能有這樣無恥、下賤的人?!怎麽能堂而皇之的說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話?!
這已經不是“委曲求全”能夠解釋的了,因為你完全無法感受到這話語間有任何的委屈之意,簡直就是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地賣國!
以民族的視角來看,滿清一直是個殖民政權,晚清根本不是什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明朝以後,中國一直就是一個純粹的殖民地!大屠殺、剃發易服、種族隔離、霸占初夜權、文字獄......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晚晴政府賣國求榮時的振振有詞——在他們看來,這根本就不是賣國——當你搶了一家人,然後出現了一幫更兇悍的強盜要來分一杯羹,你會“為這家人”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嗎?
清朝統治者其他的言論做法,比如“漢人強,則滿人亡”,比如同治帝告誡滿人中國守不住了就從哪兒來迴哪兒去,比如給漢人劃分的18省流動界限都清楚地表明,他們從來都是以殖民統治者自居,從來沒把漢人當同胞,在統治者不把受難者當同胞的時候,責任心這一關鍵的心理因素便無法起作用。
作為對比,同為封建家天下的漢朝“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宋朝算是最窩囊的,可能是個例外,應該說,宋朝確實很不幸運,在遭遇了契丹、黨項、女真之後,女真也已經腐朽的時候,卻遇到了更難對付的敵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奇跡。
不幸運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宋朝這個時候又是衰落的時候,碰上宋度宗這個弱智皇帝。
但即使如此,宋朝在這個征服了世界的敵人麵前也有過驕人的表現--在宋理宗時期宋蒙戰爭中宋朝少有敗過,蒙古多次被宋軍擊退。而即使在後麵襄樊之戰後,宋朝在失去了藩籬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過一潰千裏的情況,各路宋軍節節抵抗,將帥以身殉國,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
蒙古滅亡金國隻用了五年時間,但滅亡南宋卻用了四十五年,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蒙古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滅亡南宋。
這種情況和明朝末年的滿清入關甚至抗日戰爭比起來,更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那種高昂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則是這種精神的最高代表。
到了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統治者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超出我想象,明朝整朝隻有皇帝戰死,隻有皇帝自殺殉國,沒有委曲求全,更別提賣國求榮,明朝許多的百姓為拒絕剃發易服的侮辱,也拚死抵抗不願苟活。
清朝是一個磨滅了民族血性,隻需要奴才的朝代。
......
我三舅的一聲輕咳打斷了我的憤慨,我吐了一口心中的悶氣,蹲在了我三舅身旁。“三舅,感覺怎麽樣?”
剛剛蘇醒,他眼神還有些渙散,大約過了幾秒,他才看清楚麵前的人都是誰。
我又問了一遍。
“咳咳!”他是那種個性剛強,有苦自己吃的人,他迴答道:“我沒事,命硬著呢,死不了啊!倒是我這把老骨頭拖大家的後腿了!”
“三舅!你說什麽胡話呢!什麽叫拖大家的後腿!”
他本想推開我,讓我去幹別的,但此時的他根本用不出那麽大的力氣,看著他憔悴的樣子,我很心疼。要不是因為我,他也不會冒險進入這裏,我將他扶了起來,又給他喝了幾口水,做完這些,他的神情才恢複了不少,隻是嘴裏不時的喘著粗氣。
當時出發前,為了以防萬一,船上放了三艘救生艇,在進入漩渦的過程中,兩艘被撕成了碎片,還有一艘勉強可用,在這危急時刻,也算起了天大的作用。
趙坎和李團長在眾人照顧我三舅時,乘著救生艇去洞裏找出路,整個洞穴很大,他們倆用了半個小時才迴到了船上。
結果他們倆剛一上船,就跟商量好了似的繃著臉,李團長的臉還有些發白,趙坎則緊咬著嘴唇。
彭先生問道:“怎麽樣,有出路麽?咦,你們...這是怎麽了?”
李團長說話都有些磕巴,他道:“彭先生,出路倒是找到了....”
“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我...們倆...在那邊又看到了...一艘先鋒號!”
......
古代的中國如此強盛,中華上下五千年,麵對無數強敵未曾折腰,漢武帝劉徹曾說過一句霸氣宣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清朝末年,政策上的失誤——閉關鎖國,還有清政府簽署的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清朝之所以會喪權辱國,就是因為專家太多,其大部分都是三國時期吳國張昭之輩。
真正打仗時,敢去打,可能損失會比較少,不敢打,任由敵人長驅直入,加上屠殺,賠款,破壞,這個損失就不可估量了。
所以孫武說: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為之。
想當年清朝鎮南關大捷,法國內閣搖搖欲墜,清朝反而去議和,這種事被人們稱為勝利中的失敗。當時的同胞兄弟姐妹們不可能表達想打的願望,實在是有些非人欺人太甚.....
看見同胞被殺,資源被奪,如果連表達一下憤慨的人都沒有,那豈不是冷漠無情?
還有一些專家整天唯武器論的,好像裝備差了就要任人宰割?裝備差了就無所作為了,士兵的大腦與意誌不用算嗎?
二戰時意大利怎麽連埃塞俄比亞也打不下?朝鮮戰爭怎麽中國贏了?為什麽說是中國贏了,不是板門店談判分界嗎?因為美國人如果能贏的事會和你談判嗎?所以毛主席永遠受人尊敬,他為工農付出了太多!
滿清由滿族建立,滿族本為遊牧民族彪悍尚武,卻為何麵對外敵入侵一再屈膝求和,喪權辱國?
先前本人一直以為是實力不濟,實屬無奈。也就是說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賣國自保並不一定可恥的觀念!在形勢所逼無力迴天的情況下,委曲求全是每一個人理所應當的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無法理解晚清政府“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混帳言論!
世上怎麽可能有這樣無恥、下賤的人?!怎麽能堂而皇之的說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話?!
這已經不是“委曲求全”能夠解釋的了,因為你完全無法感受到這話語間有任何的委屈之意,簡直就是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地賣國!
以民族的視角來看,滿清一直是個殖民政權,晚清根本不是什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明朝以後,中國一直就是一個純粹的殖民地!大屠殺、剃發易服、種族隔離、霸占初夜權、文字獄......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晚晴政府賣國求榮時的振振有詞——在他們看來,這根本就不是賣國——當你搶了一家人,然後出現了一幫更兇悍的強盜要來分一杯羹,你會“為這家人”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嗎?
清朝統治者其他的言論做法,比如“漢人強,則滿人亡”,比如同治帝告誡滿人中國守不住了就從哪兒來迴哪兒去,比如給漢人劃分的18省流動界限都清楚地表明,他們從來都是以殖民統治者自居,從來沒把漢人當同胞,在統治者不把受難者當同胞的時候,責任心這一關鍵的心理因素便無法起作用。
作為對比,同為封建家天下的漢朝“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宋朝算是最窩囊的,可能是個例外,應該說,宋朝確實很不幸運,在遭遇了契丹、黨項、女真之後,女真也已經腐朽的時候,卻遇到了更難對付的敵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奇跡。
不幸運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宋朝這個時候又是衰落的時候,碰上宋度宗這個弱智皇帝。
但即使如此,宋朝在這個征服了世界的敵人麵前也有過驕人的表現--在宋理宗時期宋蒙戰爭中宋朝少有敗過,蒙古多次被宋軍擊退。而即使在後麵襄樊之戰後,宋朝在失去了藩籬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過一潰千裏的情況,各路宋軍節節抵抗,將帥以身殉國,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
蒙古滅亡金國隻用了五年時間,但滅亡南宋卻用了四十五年,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裏蒙古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滅亡南宋。
這種情況和明朝末年的滿清入關甚至抗日戰爭比起來,更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那種高昂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則是這種精神的最高代表。
到了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統治者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意識超出我想象,明朝整朝隻有皇帝戰死,隻有皇帝自殺殉國,沒有委曲求全,更別提賣國求榮,明朝許多的百姓為拒絕剃發易服的侮辱,也拚死抵抗不願苟活。
清朝是一個磨滅了民族血性,隻需要奴才的朝代。
......
我三舅的一聲輕咳打斷了我的憤慨,我吐了一口心中的悶氣,蹲在了我三舅身旁。“三舅,感覺怎麽樣?”
剛剛蘇醒,他眼神還有些渙散,大約過了幾秒,他才看清楚麵前的人都是誰。
我又問了一遍。
“咳咳!”他是那種個性剛強,有苦自己吃的人,他迴答道:“我沒事,命硬著呢,死不了啊!倒是我這把老骨頭拖大家的後腿了!”
“三舅!你說什麽胡話呢!什麽叫拖大家的後腿!”
他本想推開我,讓我去幹別的,但此時的他根本用不出那麽大的力氣,看著他憔悴的樣子,我很心疼。要不是因為我,他也不會冒險進入這裏,我將他扶了起來,又給他喝了幾口水,做完這些,他的神情才恢複了不少,隻是嘴裏不時的喘著粗氣。
當時出發前,為了以防萬一,船上放了三艘救生艇,在進入漩渦的過程中,兩艘被撕成了碎片,還有一艘勉強可用,在這危急時刻,也算起了天大的作用。
趙坎和李團長在眾人照顧我三舅時,乘著救生艇去洞裏找出路,整個洞穴很大,他們倆用了半個小時才迴到了船上。
結果他們倆剛一上船,就跟商量好了似的繃著臉,李團長的臉還有些發白,趙坎則緊咬著嘴唇。
彭先生問道:“怎麽樣,有出路麽?咦,你們...這是怎麽了?”
李團長說話都有些磕巴,他道:“彭先生,出路倒是找到了....”
“隻是...”
“隻是什麽?!”
“隻是我...們倆...在那邊又看到了...一艘先鋒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