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抿一口水後又開始繼續講。
“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國家建國以來的消費狀況!”吳海平邊說便在筆記本上寫到:
‘50-60年代——想消費’
我們國家49年建國後,國家處於嚴重物資短缺,供遠小於求狀態,於是就有了各式各樣購買券、認購券的出現。我們的父輩差不多都經曆過,那個時候,買糧要糧票,買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買自行車也要工業券,這樣以來,到普通老百姓手裏,就是有錢也買不到商品,這樣就出現了‘想消費’的心理。
‘70-80年代——搶消費’
70-80年代,我們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策略,於是全國上下各大中小型企業如同雨後春筍般競相出現。生產力提高了,供基本等於人們所需,這個時候,國家體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轉軌中就出現了平價議價之分。什麽是平價議價呢?比如說,在那個時候,你是去買米,如果你有糧票可能就是兩毛錢一斤,如果你沒有糧票那可能就要四毛錢一斤或是更高,這樣一來,老百姓看著現有的物資,心裏會想:今天10元錢能夠買到的東西也許到了明天要20元才能買迴。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老百姓掀起搶購風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買迴來在說,這樣就形成了‘搶消費’的心理。
‘90年代後——等消費’
老百姓成批購買,大量積壓,給商家造成一種供小於求的假象,使得商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到了90年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供遠遠大於需,可以說隻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麵對琳琅滿目品種繁多的商品,商家為搶占消費市場不得不采取了各式各樣的銷售手段。消費者也看到了,商品品種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價格卻一降再降,消費者冷靜了下來,不再盲目購買,開始有了一種翹首以待的心理,他們在想:我先不急,等等看,明天也許就有更新、更強、更便宜的產品出現,這樣以來,就形成了‘等消費’的心理。”
吳海平滔滔不絕又開始舉例,我卻沒有聽進去多少,倒是辛美萍時不時提醒我說:“小小,哪裏聽不明白你就說,讓吳老師給你講清楚!”
我點頭,不語。
講完了各種各樣的消費,吳海平翻過塗了滿滿一頁的講稿,在新的一頁上開始劃拉起來。
“消費者可以等,那麽我們想想廠家可以等嗎?消費者這麽一等,廠家的商品就不斷積壓,於是工廠就要減少生產線——〉工人下崗——〉收入降低——〉不敢消費—-〉等消費——〉產品積壓——〉更多工人下崗。
如此以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麵對疲軟的經濟市場,98年朱鎔基總理提出號召:‘堅決刺激消費,啟動國內內需’,中央做出了相應措施。
(1)銀行降息。
(2)股市債券。
(3)貸款消費。
但由於我們國家人民思想觀念落後,所以這三大措施並沒能從根本上緩解國內市場現狀。如此一來,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市場均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才能讓消費者消費,讓更多的錢流動起來呢?科學家、心理學家共同研究出了消費者的三大消費心理,即:
1。量大打折。例如打折、贈品。
2。互動介紹。例如口碑宣傳。
3。變分散為集中。例如超市。
吳海平講完這些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焦躁不安起來。“他想說什麽?辛美萍給我找的是什麽樣的工作?”——可憐的我這時候還沒有明白他們是在給我“上套”。
“至於公司的情況金以及利潤如何分配,我們下午有課,你一定要去聽!”吳海平合上工作薄:“如果還有什麽疑問,你隨時可以問我。”我點點頭,看我沒有任何言語,辛美萍和張妮提出告辭,我客氣地對吳海平說了聲“謝謝”向門外走去。
迴家地路上我們一句話都沒說,一到住的地方我便躲進了房間,想著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下午辛美萍和張妮帶我到市中心一家飯店,說是去“上課”。到了後,徑直上了頂層。一個三十多平米的大廳裏,許多陌生的男男女女已經在裏麵了。大家三三兩兩地說笑,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辛美萍開始向自己認識地人介紹我,也向我介紹他們,我應付地握手、問好,不知這是在做什麽。
不一會兒,一位身材高挑、長發披肩的女孩站在台前示意大家安靜,在她的示意下,大廳裏的人相繼坐了下來。我被辛美萍安排在第一排中間的位置,迴頭看身後的她時,才發現後麵黑壓壓一片人頭,估計有三四十人之多。
女孩自報家門:來自貴州,姓周名鴻。在周鴻刻意渲染的氣氛中,我和旁邊幾位一一站起來做了自我介紹,周鴻帶領眾人鼓掌,並大聲地說:“歡迎你們加入我們這個新團體大家庭。”這時我才知道第一排坐著的都是這次“招聘”新來的。
“現在有請我們這裏最最優秀、最最英俊的帥哥——白耀峰——白老師!”周鴻帶頭鼓掌。
掌聲由小漸大,由緩漸急,伴隨著強烈的鼓掌節奏,一位約二十三四歲的小夥子“蹦”上了台。
隻見他身著白色短袖,打一條咖啡色領帶,下身著一條筆挺的黑色西褲,茶色鏡片後一雙不大的眼睛卻熠熠生輝。
白耀峰一上來也夥同大家一起鼓掌,掌聲持續了約半分鍾後,他示意大家停下。
簡單自我介紹後,白耀峰開始“上課”。
“想必公司的理念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今天在這裏我們共同來分享的是公司人性化的紅利分配製度。”
我轉過頭問辛美萍:“什麽是理念?”
“早上吳老師講的就是理念。”辛美萍小聲地說。
迴過頭,白耀峰已經在不知從哪弄來的小黑板寫上‘紅利分配’。“我們已經了解過了,既然國家推行刺激消費的三大策略收效不甚理想,商家又該怎麽辦呢?坐以待斃嗎?不,為了搶占消費市場,各商家將三大消費心理應用於自已的營銷中,而其中又以美商得利集團堪稱最大運營商。
得利集團前身為台灣華良藥業集團,最初華良藥業在湖南長沙投資而現在為美商得利集團,董事長為鄭永森現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投資達2。8億美元。
美商得利成為了真正得專職營銷公司,那麽,什麽是專職營銷公司?通俗地說就是借別人的產品推廣自已的品牌,例如耐克、戴爾,波音等等。
我們來看, 傳統的經商開店,首先是先選擇一個風水寶地,然後進行特定裝修,再去購置物品,接下來就是開始等,等什麽呢?等顧客上門來主動消費,這樣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常常會麵臨關門倒閉。
於是就有人想:既然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走不通,到頭來賺不到錢,隻有等虧這一結果,那為何不反過來呢?
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采用反向倒推市場的網狀行銷方式——全球得利計劃是以人類消費為導向,以滿足消費者心理為基礎、采用異業結盟、結合商場和陪送中心的方法,組建成一個集生產、銷售、服務、消費為一體的共同體,以達資源共享、利益共生的目的。消費者在得利或異業結盟公司消費得每一件產品都有積分,當累計積分達到1000積分,你就成為公司一名業務員,就可以發展自已兩組消費群體。以此類推,每個你發展的業務員同樣取得資格後也可以發展自己得消費群,這樣你的積分也隨之無限期累加,當你達到10000積分時,公司迴饋你2000元,總量達到35000積分時,公司迴饋你4000元,總量達到50000積分時,公司再迴饋你5000元,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循環,而每個循環的酬賓迴饋總額為11000元,隻不過公司分三各階段來返還給你。”
“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國家建國以來的消費狀況!”吳海平邊說便在筆記本上寫到:
‘50-60年代——想消費’
我們國家49年建國後,國家處於嚴重物資短缺,供遠小於求狀態,於是就有了各式各樣購買券、認購券的出現。我們的父輩差不多都經曆過,那個時候,買糧要糧票,買肉要肉票,買布要布票,買自行車也要工業券,這樣以來,到普通老百姓手裏,就是有錢也買不到商品,這樣就出現了‘想消費’的心理。
‘70-80年代——搶消費’
70-80年代,我們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策略,於是全國上下各大中小型企業如同雨後春筍般競相出現。生產力提高了,供基本等於人們所需,這個時候,國家體製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轉軌中就出現了平價議價之分。什麽是平價議價呢?比如說,在那個時候,你是去買米,如果你有糧票可能就是兩毛錢一斤,如果你沒有糧票那可能就要四毛錢一斤或是更高,這樣一來,老百姓看著現有的物資,心裏會想:今天10元錢能夠買到的東西也許到了明天要20元才能買迴。商品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老百姓掀起搶購風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買迴來在說,這樣就形成了‘搶消費’的心理。
‘90年代後——等消費’
老百姓成批購買,大量積壓,給商家造成一種供小於求的假象,使得商家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到了90年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供遠遠大於需,可以說隻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麵對琳琅滿目品種繁多的商品,商家為搶占消費市場不得不采取了各式各樣的銷售手段。消費者也看到了,商品品種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強,價格卻一降再降,消費者冷靜了下來,不再盲目購買,開始有了一種翹首以待的心理,他們在想:我先不急,等等看,明天也許就有更新、更強、更便宜的產品出現,這樣以來,就形成了‘等消費’的心理。”
吳海平滔滔不絕又開始舉例,我卻沒有聽進去多少,倒是辛美萍時不時提醒我說:“小小,哪裏聽不明白你就說,讓吳老師給你講清楚!”
我點頭,不語。
講完了各種各樣的消費,吳海平翻過塗了滿滿一頁的講稿,在新的一頁上開始劃拉起來。
“消費者可以等,那麽我們想想廠家可以等嗎?消費者這麽一等,廠家的商品就不斷積壓,於是工廠就要減少生產線——〉工人下崗——〉收入降低——〉不敢消費—-〉等消費——〉產品積壓——〉更多工人下崗。
如此以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麵對疲軟的經濟市場,98年朱鎔基總理提出號召:‘堅決刺激消費,啟動國內內需’,中央做出了相應措施。
(1)銀行降息。
(2)股市債券。
(3)貸款消費。
但由於我們國家人民思想觀念落後,所以這三大措施並沒能從根本上緩解國內市場現狀。如此一來,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市場均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如何才能讓消費者消費,讓更多的錢流動起來呢?科學家、心理學家共同研究出了消費者的三大消費心理,即:
1。量大打折。例如打折、贈品。
2。互動介紹。例如口碑宣傳。
3。變分散為集中。例如超市。
吳海平講完這些的時候,我已經開始焦躁不安起來。“他想說什麽?辛美萍給我找的是什麽樣的工作?”——可憐的我這時候還沒有明白他們是在給我“上套”。
“至於公司的情況金以及利潤如何分配,我們下午有課,你一定要去聽!”吳海平合上工作薄:“如果還有什麽疑問,你隨時可以問我。”我點點頭,看我沒有任何言語,辛美萍和張妮提出告辭,我客氣地對吳海平說了聲“謝謝”向門外走去。
迴家地路上我們一句話都沒說,一到住的地方我便躲進了房間,想著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下午辛美萍和張妮帶我到市中心一家飯店,說是去“上課”。到了後,徑直上了頂層。一個三十多平米的大廳裏,許多陌生的男男女女已經在裏麵了。大家三三兩兩地說笑,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辛美萍開始向自己認識地人介紹我,也向我介紹他們,我應付地握手、問好,不知這是在做什麽。
不一會兒,一位身材高挑、長發披肩的女孩站在台前示意大家安靜,在她的示意下,大廳裏的人相繼坐了下來。我被辛美萍安排在第一排中間的位置,迴頭看身後的她時,才發現後麵黑壓壓一片人頭,估計有三四十人之多。
女孩自報家門:來自貴州,姓周名鴻。在周鴻刻意渲染的氣氛中,我和旁邊幾位一一站起來做了自我介紹,周鴻帶領眾人鼓掌,並大聲地說:“歡迎你們加入我們這個新團體大家庭。”這時我才知道第一排坐著的都是這次“招聘”新來的。
“現在有請我們這裏最最優秀、最最英俊的帥哥——白耀峰——白老師!”周鴻帶頭鼓掌。
掌聲由小漸大,由緩漸急,伴隨著強烈的鼓掌節奏,一位約二十三四歲的小夥子“蹦”上了台。
隻見他身著白色短袖,打一條咖啡色領帶,下身著一條筆挺的黑色西褲,茶色鏡片後一雙不大的眼睛卻熠熠生輝。
白耀峰一上來也夥同大家一起鼓掌,掌聲持續了約半分鍾後,他示意大家停下。
簡單自我介紹後,白耀峰開始“上課”。
“想必公司的理念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今天在這裏我們共同來分享的是公司人性化的紅利分配製度。”
我轉過頭問辛美萍:“什麽是理念?”
“早上吳老師講的就是理念。”辛美萍小聲地說。
迴過頭,白耀峰已經在不知從哪弄來的小黑板寫上‘紅利分配’。“我們已經了解過了,既然國家推行刺激消費的三大策略收效不甚理想,商家又該怎麽辦呢?坐以待斃嗎?不,為了搶占消費市場,各商家將三大消費心理應用於自已的營銷中,而其中又以美商得利集團堪稱最大運營商。
得利集團前身為台灣華良藥業集團,最初華良藥業在湖南長沙投資而現在為美商得利集團,董事長為鄭永森現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投資達2。8億美元。
美商得利成為了真正得專職營銷公司,那麽,什麽是專職營銷公司?通俗地說就是借別人的產品推廣自已的品牌,例如耐克、戴爾,波音等等。
我們來看, 傳統的經商開店,首先是先選擇一個風水寶地,然後進行特定裝修,再去購置物品,接下來就是開始等,等什麽呢?等顧客上門來主動消費,這樣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常常會麵臨關門倒閉。
於是就有人想:既然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走不通,到頭來賺不到錢,隻有等虧這一結果,那為何不反過來呢?
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采用反向倒推市場的網狀行銷方式——全球得利計劃是以人類消費為導向,以滿足消費者心理為基礎、采用異業結盟、結合商場和陪送中心的方法,組建成一個集生產、銷售、服務、消費為一體的共同體,以達資源共享、利益共生的目的。消費者在得利或異業結盟公司消費得每一件產品都有積分,當累計積分達到1000積分,你就成為公司一名業務員,就可以發展自已兩組消費群體。以此類推,每個你發展的業務員同樣取得資格後也可以發展自己得消費群,這樣你的積分也隨之無限期累加,當你達到10000積分時,公司迴饋你2000元,總量達到35000積分時,公司迴饋你4000元,總量達到50000積分時,公司再迴饋你5000元,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循環,而每個循環的酬賓迴饋總額為11000元,隻不過公司分三各階段來返還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