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綺節笑了笑, 不等丫頭送桃子來,先走過去,從竹籃裏揀起一個吃,剛拿到手裏, 唉喲了一聲,連忙放下:桃子外麵有一層白色絨毛,隻需浸在水裏輕輕一搓便幹淨了。這層絨毛很礙事, 桃子如果不事先洗過就直接吃,手上、嘴上沾了絨毛,會發紅發癢的。
小丫頭是慣幹粗活的,自然不怕,李子恆銅皮鐵骨, 更不會怕, 李綺節卻是身嬌肉貴, 才碰了那層絨毛, 便覺手指癢得厲害,連忙用手去抓,結果越抓越癢,一並連脖子、頭發都癢起來了。
寶珠哭笑不得,連忙命人去抬熱水來, 把李綺節按在浸了曬幹的金銀花瓣和淩霄花瓣的熱湯裏, 好好搓洗一頓。又替她拆了發髻,洗了個頭。
沐浴過後,她抹了一層薄薄的香脂, 換了一身水紅紗衣、杏黃紗褲,散著長發,懷裏摟著一枚湘竹枕,伏在窗前的美人榻上。
寶珠搬了張繡墩,坐在美人榻旁,撚起李綺節肩上的一束長發,把毛刷在兌了桂花油的熱水裏蘸了一下,從發根到發尾,輕輕搽在每一根發絲上。
李綺節才剛泡了熱湯,正自昏昏欲睡,嫌寶珠弄得忒慢,“快些搽好抿起來罷,這會子困著了,夜裏就不想睡了。”
寶珠答應一聲,加快速度。
李子恆有事要和李綺節說,坐在外邊院子裏,一邊看丫頭們摘桃子,一邊等果子吃。
丫頭送來一盤六月雪,拌上嫣紅的西瓜瓤,再淋一層厚厚的醬色桂花蜜,盛在纏枝蓮花紋的碟子裏。
李子恆最愛甜食,登時露出一臉笑容。正好看到李綺節散著一頭半幹的長發出來,揮揮手,讓丫頭先放一碟在她跟前。
“剛才沒酸倒牙吧?吃點甜的。”
李綺節悄悄打了個哈欠,聞到碟子裏散發出來的香甜味道,來了點精神,拿匙便吃,心裏還惦記著樹上的桃子:“桃子洗幹淨了沒?”
寶珠一邊給李綺節的頭發抹桂花油,一邊勸道:“快些忘了桃子罷,上一迴吃了幾個桃子,把牙齒都吃酸了,一天三餐都隻能喝粥吃豆腐,三娘忘了?”
李綺節有些悻悻然,吃完一碟子六月雪,晃晃腦袋:“這六月雪不像是咱們家做的。”
李子恆隨口接道:“托人在外頭買的,也不曉得是哪一家。”
李綺節道,“鎮上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做得最好。”
寶珠插嘴道:“她家間壁的油炸果和炸麻花炸得好吃。”
正說些吃食點心,丫頭提進來一簍子新鮮的覆盆子和山果子,“前頭來客了。”
滿滿一簍子鮮紅、橘黃的覆盆子,跟一粒粒珊瑚珠攢成的珠串似的,鮮亮可愛,山果子的顏色更深,紫紅、紫黑,個頭也更大。
“喲,這玩意兒哪兒來的?”李子恆連忙朝丫頭招手,“給四娘、五娘和大姐、二姐送了沒?”
丫頭道:“送了,人人都有。”
李子恆點點頭,向李綺節道:“真是奇了,院子裏的桃子都熟爛了,外頭還有覆盆子?”
這時節白日天氣雖然依舊有些燥熱,但早晚卻漸漸有些幽涼,丫頭們早就換上夾襖。
寶珠朝李綺節擠擠眼睛,“莫不是孫家送來的?孫少爺總能鼓搗到稀罕東西。”
李綺節不知道寶珠怎麽如此篤定,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孫家確實送過覆盆子和桑葚之類的夏果子來。
算算離定好的婚期隻有幾個月了,李乙已經明確過孫天佑,年底之前,不許他再登門,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又尋借口上門來了?
丫頭卻搖了搖頭,笑答道:“外頭早沒覆盆子了,聽說這一簍是五娘子在山坳裏摘得的。”
寶珠有些失望:“原來是五娘子送來的。”
說完,便將簍子接過去,先洗一碗送進來——覆盆子酸甜適口,汁水豐沛,最經不得水洗,碰水容易爛。
李綺節迴房換衣裳,寶珠跟進來給她梳頭,剛戴上絨花,寶釵從外頭走進來:“太太讓三娘去正堂。”
劉婆子挽著袖子,去灶間下了一鍋雞絲麵條,麵湯裏臥了六個荷包蛋,撒了一層切得細細的芫荽,大碗盛了端上來。五娘子稀裏嘩啦,一連吃了三大碗,末了還捧著碗,把湯汁都喝得幹幹淨淨的。
孟小妹坐在桌邊,低頭吃麵。她母親吃完三大碗,她一碗仍舊沒有吃完,筷子戳破碗底的荷包蛋,嫩嘟嘟的蛋黃凝而未凝,雞絲裹了蛋液,摻在綿軟的麵條裏麵,小口小口抿在齒間,輕輕咬斷,一點聲音都不發出。她的頭雖埋著,背脊卻挺得筆直,端端正正坐在小方凳上,惟恐李家的丫頭恥笑她粗俗。
李綺節出來,和五娘子問好,一眼瞥見孟小妹,笑著去拉她的手,“妹妹今年幾歲?”
周氏在一旁笑道:“哪裏是妹妹,你要喊她姐姐。”
李綺節不由錯愕:生得如此瘦弱單薄的孟小妹,竟然比她年長一歲!
五娘子也笑了,說孟小妹確實比她大一歲。
李綺節連忙改了稱唿,臉上的詫異卻沒來得及收迴去,在她看來,眼前這個麵有菜色、頭發幹枯的小娘子,哪像是自己的姐姐,明明像比自己要小三歲。
想想又覺得沒什麽可奇怪的,鄉下人家的小娘子,五六歲起就能幫著父母做些家務,七八歲便跟著下地鋤苗,插秧、抱穀、喂豬、放牛,樣樣都能張羅。到十一、二歲時,便可以算得上是大半個勞動力。孟小妹從記事起就會幹農活,整日跟隨父母在田間山頭勞作,風吹日曬的,自然生得單薄。
孟家的所有體麵,全都給了孟雲暉。
五娘子打了個飽嗝,抹了抹嘴巴,憨笑道:“讓嫂子見笑了,一大早走了幾十裏山路,就吃了一個餅子,正餓得慌呢!”
孟五叔和五娘子包了幾座山頭種果樹,如今一家人住在深山裏,出入得走幾十裏山路。
周氏笑罵道:“和我客氣什麽?”
一邊說笑,趁便讓寶釵去收拾屋子,要留五娘子在家住。
五娘子差點跳起來,推辭不肯:“不住了不住了!這就要家去!快別收拾屋子。”
李綺節迴過神來,收迴逡巡在孟小妹身上的目光,幫著周氏留客:“嬸子好容易來一趟,就算急著家去,也該吃了中飯再走。”
幾碗雞絲麵,隻是飽腹而已,算不得正經中飯。
五娘子麵色微微一滯,隨即便搓了搓手掌,道:“我也不瞞著嫂子,這迴進城來是為了去縣衙取辦好的文書。一大早進城去,坐渡船過江,費了不少工夫才拿到。家裏男人等著呢,這會子再不走,怕要走夜路,山裏冷清,荒無人煙的,身上又沒帶火把,路邊也沒個投宿的地兒。”
周氏看五娘子神色有異,怕耽誤她的正經事,隻得吩咐丫頭預備好扛餓的油餅幹糧,送五娘子母女出門。
丫頭早把東西收拾好了,糯米、赤豆、果子,一袋一袋紮得嚴嚴實實的,堆在麻袋裏,五娘子是挑著擔子來的,等她走的時候,李家的丫頭再度把那兩隻擔子裝滿。還有兩隻小口袋,裏頭裝的是舊衣裳和一些常用的藥丸。
五娘子挑起扁擔,孟小妹怕母親勞累,從擔子裏搶過兩隻大口袋,背在肩上。
周氏看著孝順的孟小妹,想起自己小時候,對她不由又憐又愛,忍不住摸摸她的腦袋瓜子,“好伢子,路上當心啊。”
孟小妹聽到周氏誇讚她的時候,一張小臉霎時便羞得通紅,一並連耳朵尖,都染了一層淡粉,眼光忍不住朝李綺節飛去。在她眼裏,李綺節頭梳雙螺髻,發簪淺色絨花,腕上籠一隻絞絲玉鐲子,穿著一身對襟蟹殼青夾襖,丁香色百褶裙,綠鬢朱顏,水眸如杏,像畫卷上嫻靜婉約的仕女——而這正是她向往卻永遠實現不了的奢願。
離開李家後,她遠遠看一眼遠處青磚瓦房的孟家,眼眸低低一垂,神色黯然。
送走五娘子母女,李綺節問周氏:“昭節和九冬呢?”
按理家裏來客,曹氏該帶姐妹倆出來見見五娘子。李大姐和李二姐還有些怕生,又沒見過五娘子,也就罷了,李昭節和李九冬卻是常常見五娘子的。
周氏笑道:“去張家了。”
李綺節愣了一下,心頭浮起一種古怪的荒誕感,李昭節和李九冬去張家做什麽?
看周氏笑盈盈的,不好直接問,迴房和寶珠說起,寶珠手裏飛針走線,脆聲道:“三娘不曉得?四娘認了張小姐做老師,跟她學畫畫呢!”
李綺節心裏的古怪感愈發強烈,“什麽時候的事?”
“有好些天了。太太特意讓進寶進城給四娘買了好多顏料、畫筆什麽的。”寶珠皺著眉頭想了想,“還有什麽絹,什麽紙的,好多講究,花了好幾兩銀子才買齊全!”
李子恆伸長腦袋,哈了一聲,舌頭泛著淡淡的紫色,“教人學畫畫?張家小娘的畫畫得很好嗎?”
寶珠瞥一眼李綺節,沒搭理一個人霸占一盤甜點的李子恆,壓低聲音道:“我聽曹嬸子說,張小姐和四娘很投契,四娘每迴去張家,兩人都有說有笑的,手拉手不肯放,可親熱了。”
高冷如雪的張桂花,和愛使小性子的李昭節有說有笑?
李綺節很想翻白眼:這畫風太不對了吧?
看來,張桂花還沒對李南宣死心呐。
她搖搖頭,暫且放下這事,轉而和李子恆商量起球場的正事。
李子恆往嘴裏塞一大把覆盆子,含含糊糊道:“花相公說縣衙那頭已經打點好了。”
說完,從懷裏摸出一封信,“剛才還想和你說呢,花相公讓我親手交給你。”
李綺節接過信,先匆匆瀏覽一遍,然後才開始一句句細看,臉上漸漸浮起一絲笑:還好,一切都有條不紊,至少兩三年之內,她可以放手讓花慶福他們去張羅操辦球賽的事。
不過……想起金家最近的種種舉動,她心底剛浮上來的喜色立刻被憂愁代替。
李乙和周桃姑成親時,李家沒有宴客,隻置辦兩桌酒,宴請周桃姑的娘家兄弟,金家卻遣人送來一份厚禮。不止如此,這半年來金家已經往李家送過好幾次節禮了。
李家把禮物送還迴去,第二天金家又再次原樣送迴來。金家人說了,之前曾多有冒犯之處,金小姐心中有愧,希望能和李家重修舊好。
金家誠意十足,不止多次送禮,還請來縣裏好幾位有名望的人代為說和,李大伯和李乙自覺臉上有光,早把之前的不愉快忘光了。
隻要金薔薇不來糾纏,李綺節不會一直對金家耿耿於懷,但最近從金家打聽來的一些事情,讓她覺得有些古怪。
她的臉色越來越沉,李子恆還以為花慶福信上寫了什麽了不得的難事,惶然道:“是不是出事了?”
“沒有。”李綺節勉強笑了笑,安撫李子恆道,“我一時走岔神了。”
心裏卻仍舊恍惚,朱棣是啥時候翹辮子的?
丫頭在桃樹底下曬衣裳,學著婆子的模樣,找了一根拐棍,敲敲打打,拍掉粉塵。聲音悶悶的,在耳畔迴旋。
丫頭抬著一個楠竹細條編的笸籮進來。
李綺節收迴心神,視線落在笸籮上,漫不經心道:“這也是剛才五娘子送來的?”
“啊?”
丫頭一頭霧水。
寶珠放下針線,走去掀開笸籮上蓋的芭蕉葉子一看,隻見裏頭盛了兩隻小瓷碗,卻是兩碗晶瑩剔透、清香芬芳的涼粉,一碗碧綠如凍,一碗色澤潔白,透過半透明的涼粉凍,能夠清晰看見碗底繪的一條翹尾紅鯉魚。膠狀的涼粉塊裏摻了一塊塊或紅或白的新鮮果肉,外頭澆了厚厚一層淡褐色的桂花蜜,還沒吃,嗅一嗅,撲鼻便是一股子冰涼的香甜味道,想是拿冰水湃過的,繪紅鯉魚的白瓷碗還冒著一絲絲涼氣。
涼粉是薜荔果製成的,把成熟的薜荔果削皮、剖開、曬幹,浸在水中,反複揉搓,擠出膠汁,凝結成凍狀,拌以糖漿、蜜水、香花,酸甜爽口,滑嫩清甜,是盛夏解暑清涼的上等佳品。每到暑熱時節,街頭巷尾便有貨郎挑擔售賣自家婦人親手製的涼粉,文人們好風雅,還給涼粉起了一個雅名,喚作六月雪。
丫頭送來的兩碗六月雪是齊娘子家的,碗沿印有齊家特有的標記。
李子恆推開覆盆子,笑道:“才剛正說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呢!這就送來了!誰耳朵這麽靈光?是不是鎮上買的?”
丫頭笑而不答。
李綺節不愛吃甜,六月雪卻爽口嫩滑,甜味也淡,正合適她的口味。她年年夏天都吃六月雪,五六歲的時候,在院子裏打秋千玩,但凡聽見外頭巷子裏有叫賣的聲音,便忙喚寶珠拿幾個大錢出去買。偶爾嫌六月雪吃膩了,就飲香薷飲。
隻今年一直待在鄉下,去鎮上買不方便。廚房又常備著清熱解暑的甘草涼水、香花熟水、沉香熟水,這個夏天涼粉凍吃得格外少。劉婆子她們偶爾會做些涼粉凍,但吃起來滋味不如外邊買的。
李子恆捧著碗,舀了一大塊涼粉凍,塞進嘴裏:“喲,涼絲絲的,瓜瓤又脆又甜,果然還是齊家娘子最好吃!”
寶珠給李綺節盛了一碗。
李綺節搖搖頭,盯著李子恆扁扁平平的肚子看了半天,隻覺得匪夷所思:“剛剛不是才吃過,你怎麽還吃得下?”
李子恆抹一下嘴巴,“齊娘子家的,多少我都能吃得完!”
李綺節撇撇嘴巴,還沒動匙子呢,丫頭笑嘻嘻道:“太太讓三小姐過去說話。”
李子恆伸手把李綺節的那一碗撈到跟前,“正好,你去吧,我幫你吃完。”
李綺節來到上房,周氏歪坐在榻上,笑嗬嗬招唿她:“三娘,桌上有兩盤果子,你看看合不合你的胃口。”
李綺節走到落地大屏風後頭,果然看見桌上擺了兩盤點心:
一盤是拳頭大小、色澤金黃的麻雞蛋,一盤是精致小巧,玲瓏可愛的滴酥鮑螺。
滴酥鮑螺是稀罕物兒,且不必說。那麻雞蛋卻是尋常吃食,隻需先將糯米洗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再將泡好的糯米磨成細漿,裝袋、吊掛,瀝幹漿水,將所得的粉團揉碎碾成米粉,摻入紅糖、飴糖、麵粉揉勻,餳麵後,團成圓球,裹上芝麻,入油鍋炸熟即可。
炸好的麻雞蛋外殼硬脆,內餡糯柔,糖汁四溢,焦香可口。咬開酥脆外殼,便覺滿口香甜,熱乎乎吃一個麻雞蛋進肚,整個人都暖烘烘、甜絲絲。
大冬日裏若能吃上一兩個,再喝一碗甜滋滋的米酒糟,更是手腳發熱,心頭甜蜜,再不畏懼霜雪嚴寒。瑤江縣本地人家逢年過節時,除了炸糍粑、飲米酒,也炸麻雞蛋,給家中小兒甜嘴。
然而麻雞蛋還有一個雅名,叫歡喜團,取的自然是歡喜團圓之意。
卻不知眼前這一盤不符合時節的麻雞蛋,喜從何來?
周氏見李綺節一個勁兒地盯著麻雞蛋發怔,笑眯眯和身旁幾個丫頭互望一眼,柔聲催促她:“三娘,這是孫家送來的,你快嚐嚐。”
李綺節登時了然,原來六月雪是孫天佑送來的。
也是,五娘子囊中羞澀,每次送來的都是些地裏擷的瓜果菜蔬,怎麽可能會特意送幾碗涼粉凍。
再說,也隻有孫天佑會特意打聽她的口味喜好。
孫家這迴派來送禮的人仍然是阿滿,他是帶著任務來的——孫天佑邀請兩位舅爺明天去孫府吃酒。
舅爺是李子恆和李南宣。
周氏一口答應下來。
聽說第二天必須去孫天佑家吃酒,李子恆滿心不舒服,非常想把吃進肚子裏的六月雪全部吐出來——早知道是孫九郎送的,他就不吃了!
李南宣那頭也很詫異,“我也要去麽?”
李大伯和周氏很少讓他出門應酬,而且他從不飲酒,好端端的,怎麽會特意要他去孫家吃酒?
結香把孫家送來的筆墨紙硯收進書箱裏,“孫家送來歡喜團,這是要請咱們家過去丈量新房的意思。按這邊的規矩,舅爺要親自上門看新房的布置,三小姐隻有一個哥哥,除了大少爺外,三小姐隻有少爺您這麽一位堂兄,您當然得去呀!”
她笑了笑,嘖嘖道:“姑爺出手真大方,除了文房四寶,額外送幾位小姐的是一套金釵、金鎖、金釧,給大少爺和您的是玉佩,凍硯台,值不少銀子呐!”
她光顧著感歎孫家送來的禮物,一會兒孫少爺,一會兒姑爺,顛來倒去,連話都說不清了。
李南宣卻聽懂了她的意思。
他放下才翻開兩頁的書本,眼睫交錯,三娘要出嫁了嗎?
李子恆和李南宣要去孫家看新房,周氏特意把兄弟倆叫到跟前,囑咐他們早點睡,免得第二天沒精神。
一邊讓曹氏和寶釵預備迴禮。
又對李綺節道:“該迴送孫府什麽我幫你拿主意,你看看還有什麽要添的?”
李綺節迴房想了想,連夜做了一個香包,是葫蘆形狀的,外頭拿五彩絲線繡了一幅魚戲蓮葉圖,底下綴了一串百結珠寶流蘇,裏頭裝了一些防蚊的八角、藿香、艾葉、茴香、薄荷、白芷、百合。
夜裏毒蟲蚊子多,香包可以戴在身上驅蚊。
裏頭的香料貴重,但香包針腳不細密,圖案不精致,唯有樣式還算新鮮可愛。
“就送這個啊?”
寶珠臉上訕訕,替李綺節感到難為情,這麽粗劣的針線,送出去萬一被人笑話怎麽辦?
李綺節一攤手,“就它了,我親手做的,他敢嫌棄?”
話是笑著說的,她自己沒發覺,寶珠卻聽出裏頭的情意。她偷偷鬆口氣,看來,孫少爺不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翌日,李子恆和李南宣吃過飯,坐船到了縣城,孫府早有人在岸邊等候。
一徑到了孫家,孫天佑親自迎出來,李子恆一看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甩了鞭繩,氣衝衝往裏走。
孫天佑和李南宣彼此客氣了幾句,彼此都覺得對方有些裝腔作勢。麵上還是一團和氣,攜手進了內院。
孫天佑挑的新房臨著池水,環境清幽。院子修在池子邊上,四五間房屋,卻是亭榭廊檻,宛轉迂迴,正堂掛匾披聯,兩邊曲廊相通,跨水接岸,屋子後頭蜿蜒出一座曲折木橋,通往池中綠瓦水榭。水榭四麵開窗,四望景致皆不相同:一麵是桂叢蓊鬱,一麵是水波蕩漾,一麵是衰草枯荷,一麵是蔥蘢花木,素雅清新,別有意趣。
正堂中間是明堂,西廂房是寢房和坐臥之處,東廂房是一間書房,倒並未隔斷,隻用老紅木彩繪描金折紙花卉十二扇落地大屏風隔開。
曲廊兩邊的耳房、抱廈,是小丫頭們夜裏住的。
西廂房分前後兩間,以一副滿繪水紋屏風隔開,裏間拔步床、大圈椅、小繡墩、梳妝台、麵盆架、小花幾,一應擺設,應有盡有,輕紗帷幔,樣樣精美。外間當中設一張黑漆圓桌,五隻繡墩,南邊臨著水的窗戶下邊設了一座美人榻,安了一張琴桌,香幾上置了一隻熏爐,爐中焚了百合香塊,飄出嫋嫋青煙,北窗的刺繡美人圖屏風後頭則立著櫃櫥箱籠。
東廂房則隻有小小一間,文房四寶、桌案俱全,紙糊的牆壁上掛了一幅山水畫,掛瓶中供了一枝豔紅的梅花,書架上磊得高高的,擺滿書本,隻有一麵仍舊空著,擺了幾樣尋常玩器。
李子恆眉頭皺得老高,新房不是應該先空著嗎?家具應該是由新娘子家置辦才對,孫天佑怎麽把家具也包了?
“這些家具是按著單子備下的。”看出李子恆的疑問,孫天佑出聲解釋。
單子說的是李綺節的嫁妝單子,李家分家之時,孫天佑看過李綺節的嫁妝單子。
李子恆用看傻子的表情看向孫天佑:也就是說,房裏的擺設是按著李綺節嫁妝單子裏的家具擺放的?
他是錢鈔多得花不完了嗎?為什麽要按著單子另外置辦一套一模一樣的家具?
孫天佑咧嘴傻笑:“婚禮隻有一場,我希望到時候樣樣都是最好的,不能出一點差錯。”
言罷笑了笑,酒窩裏滿漾喜色,輕聲道:“全是按著三娘的喜好張羅的,要是有遺漏的地方,大表哥提點我一下。”
言下之意,準備這麽多,隻是為了提前演練一遍,若是哪裏不合李綺節的心意,可以及時更換。
李子恆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道該大罵孫天佑大手大腳,還是誇獎他未雨綢繆。
孫天佑不等李子恆罵出口,帶著他和李南宣前前後後逛了一遍,等著兩位大舅子點評。
李南宣一言不發,目光淡然。
李子恆冷哼一聲,有心想挑出幾點毛病來,想起出發前周氏的叮囑,哼哼唧唧半天,沒說話。
阿滿領著小丫頭們調派完畢,站在一邊等吩咐。
孫天佑朝他使了個顏色。
阿滿心領神會,笑向李子恆和李南宣道:“這會子時節不好,外邊池子裏隻有枯葉,等到明年開春,岸邊的花都開了,或是夏天的時候,開了南邊窗戶,迎麵就是一池子荷花蓮蓬,可好看哩!”
李子恆扯扯嘴角,瞥一眼孫天佑,“你倒是有心。”
心裏再不甘,三娘終歸是要嫁人的。
吃了頓豐盛的午飯,兄弟倆迴到家中,周氏迫不及待道:“怎麽樣?尺寸大小都記下了麽?”
進寶把冊子遞到寶釵手裏,“按著太太的吩咐,屋角房梁,犄角旮旯,每個地方都量過,請太太過目。”
周氏接過冊子,剛翻開沒兩頁,李子恆拍拍手,“哪裏還要再丈量地方啊,九郎早就把家具擺放好了。”
且說且笑,把孫天佑新房的布置仔仔細細和周氏講了一遍。在孫天佑麵前,他沒有好臉色,其實心裏對這個妹婿還算滿意。
周氏嚇了一跳,怪孫天佑浪費錢鈔,“到底是少年兒郎,不曉得當家的難處,以後等三娘進了門,得好好管管他。”
又問李子恆,“連拔步床都買了一張一樣的?”
李子恆搖搖頭,“這倒沒有,他那張是從廣州府買的,大小一樣,木頭、樣式和紋案不一樣。”
李家為李綺節預備的家具主要是蘇氏家具。大部分是酸枝,最貴重的是一套鑲嵌玉石雕刻纏枝牡丹紋的桌椅幾案,俱都用的是上等的紫檀木造的,看著古樸素潔,並不打眼,實則都是從蘇州府買來的上等貨,由運河一路北上,到武昌府時,一對紫檀木的條凳,便要價三十兩銀子——都夠買上十幾個丫頭了。
聽說蘇州府還有最上等的黃花梨木家具,因為造型優美、頗費工藝,又走的是水上漕運,運價極高,等送到順天府時,更是價值千金,縱是如此,順天府的達官貴人依舊爭相搶購。一時商人南下采購蘇式家具,蔚然成風。
李大伯眼饞過花梨木的,到底沒舍得買。
周氏又問起孫府其他院子,李子恆當時一心挑新房的錯去了,其他地方不過走馬觀花而已,沒怎麽在意,有些答不上來。
李南宣見狀,在一旁為他補充。他記性好,讀過的書隻要偶爾溫習一遍,就能一直記憶如新,今天不過是到孫府走了一遭,他連內院有幾重迴廊,每一道迴廊連著哪個院子都記得分明。
周氏細細打聽一遍,沒找到不滿意的地方,點頭道:“既然大小尺寸丈量過了,應該沒什麽大問題,咱們家可以封庫了。”
這一封庫,直到李綺節出嫁頭一天,才是重新開啟的時候。
寶釵想起一事,皺眉道:“太太,金家送來的東西,也封到庫房裏嗎?”
周氏有些犯難。
金家送來的東西不一般:雙鳳龍紋的金花盤,花絲瑪瑙鑲嵌寶石的妝盒匣子,碧青淡綠的聳肩美人瓶,一套赤金鑲珍珠的頭麵……
金家是大戶人家,李家惹不得,而且人家也是一片好意,不收不行。
可收了吧,又覺得有些燙手。
周氏想來想去,想得頭暈腦脹的,“算了,記在賬上吧。等金家大小姐出閣,咱們也照樣送上一份重禮就是了。”
秋風漸涼,眨眼又到八月十五,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玉露生涼。
是夜,瑤江縣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賞嬋娟,拜月神,飲桂花酒,闔家團圓,吃一頓大宴。
家住李宅的教書先生也向李大伯告了幾日假,帶著妻兒家去和父母兄弟團聚。
李乙和周桃姑從鎮上搬迴李宅。
李家今年人口齊全,在後廊擺家宴,李子恆、李南宣陪著李大伯和李乙吃酒。周氏和周桃姑,領著家中幾個小娘子另擺一桌吃月餅。
後廊修在小坡上,三麵環水,卸下門板,四麵大敞,抬頭便是一輪皎潔銀盤,低頭看池水,也清亮宜人,魚鱗似的水波裏蕩漾著月影,岸邊叢桂怒放,涼風習習,濃香遠溢,清可絕塵,正是賞月的佳處。
猜燈謎、賞桂子、拜月老、焚桂香。
兩位官人,兩位太太,五位小娘子,兩位小郎君,雖說人口單薄了些,但一眾丫頭婆子都在一旁湊趣,又在山坡的桂花樹底下紮了秋千,比賽誰的秋千蕩得最高,誰得的賞錢最多,吆喝叫好聲此起彼伏,後廊前後一時也熱鬧紛繁。
李綺節不愛吃花生仁月餅,寶珠把月餅切成小塊,挑出餅餡裏的冬瓜蜜餞、甜杏仁、瓜子仁、花生仁和紅綠玫瑰絲,她這才肯拿簽子叉上一小塊,抿上幾口。
周桃姑示意李大姐和李二姐給周氏敬酒,姐妹倆捧起酒杯,大著膽子走到周氏跟前,款款下拜。
周氏看二叔李乙的氣色比往日精神許多,正是對周桃姑滿意的時候,又見姐妹倆過來敬酒,笑得合不攏嘴。
李昭節不服氣,也爭著向周氏敬酒。
別人都敬酒了,李綺節當然不能例外。
寶珠替她斟了一盞桂花稠酒,琥珀色的酒液盛在敞口的碧葉白蓮白瓷杯裏,光華流動間泛著隱隱一絲淡綠。
她略一沉吟,手舉酒杯,說了幾句應景的吉祥話。
周氏笑道:“好了,曉得你們孝順,安生吃飯吧。”
李綺節放下酒杯,正想繼續低頭吃飯,李大姐和李二姐聯袂找她敬酒,隻得放下筷子,一一迴敬。
桂花酒是采摘本地秋季盛放的金桂花釀成的,瑤江縣多桂樹,銀桂、月桂、丹桂都不稀罕,唯有一年一開的金桂香氣最為濃鬱,釀出來的桂花酒芬芳馥鬱,甜酸適口,香醇濃厚,酒質溫和,尋常人家老少婦孺都能喝,加之今日又逢中秋佳節,她們幾人一連吃了七八盞,也沒人來攔。
喝了半肚子的酒水,寶珠盛了一碗滾熱的豬骨蓮子湯放在李綺節跟前,她吃了兩口,心裏總覺得悶悶的。
周桃姑張羅著替李大姐和李二姐挾菜,見李二姐不動筷子,以為她跟前的幾盤菜不合她的口味,伸長筷子,挾了一枚桂花茭白夾,放在她碟子裏。
周桃姑腕上籠了一對金鑲玉的美人鐲,鐲子內圈大,條杆極細,鬆鬆垮垮套在手腕上,襯得一雙玉手更顯纖細嫵媚。胳膊微微一動,便是一陣環佩叮當。
徐娘半老,枯木逢春,不止李乙重新煥發活力,周桃姑也陡然多了幾分嬌媚。
宴席過後,供上瓜果香案。
寶珠淨手畢,對著香案,像模像樣做了個揖,在銅爐裏燃了支甜香,沐浴在清冷月光中,跪下叩拜,嘴裏念念叨叨道:“願我家三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
李綺節很想好好感動一把,但是……麵如皓月什麽的,還是算了。胖子臉招人嫌棄啊!
迴房梳洗,因為夜裏吃了酒,又喝了幾碗湯,怕積食,沒敢立刻睡,在燈下臨了半張帖子,寶珠忽然捧著一隻木根雕的小匣子走進來,笑著道:“三娘,你瞧瞧,這玩意兒可真有趣。”
說著打開銅扣,遞到李綺節跟前。
李綺節瞥了一眼,那匣子裏頭裝著的是幾隻兔兒爺。
四隻兔首人身的兔兒爺臉蛋雪白,隻拿紅胭脂描出三瓣小嘴,抹了一層清油。一隻兔兒爺神情威武,騎在青黑老虎背上;一隻稚氣乖巧,持杵搗藥;一隻身穿錦衣,手執一把小紙扇;一隻緊閉著三瓣嘴,頭戴金盔,身披甲胄。
李綺節擱下筆,隨手在兔兒爺臉上捏了幾下,觸手冰涼,“哪兒得的?”
“三少爺送的,大姐、二姐和四小姐、五小姐也有。”寶珠笑眯眯道,“外頭的花都謝了,窗前素淨,拿這幾隻兔兒爺擺在架子上,看著也熱鬧些。”
李綺節擺擺手,任憑寶珠折騰,心裏暗暗納罕:李南宣氣質出塵,瞧著就像高山上的一株雪蓮,好看是好看,但拒人於千裏之外,沒有一點鮮活氣,竟然也會買這些玩意來哄她們。
想到李南宣,心思隨即轉到張桂花身上,她忽然一改高冷姿態,和李昭節來往密切,明顯是衝著李南宣來的。
李綺節把字帖一張張理好,心裏有些猶豫不定,該怎麽提醒李昭節呢?
上次直接把金子當麵還迴去,張桂花還不肯死心,警告張桂花肯定沒什麽用,隻能直接和李昭節挑明,免得她被張桂花利用。
偏偏這個四妹妹最愛多心,不一定會把她的提醒放在心上。
不過那也得說,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李昭節一腳踩進張桂花的陷阱裏。
李綺節隻猶豫了一晚上,第二天找到李昭節,遣走丫頭,斟酌著把張桂花的事和她挑明了。
未料李昭節並不詫異,淡淡道:“我早看出來了,三哥那樣出眾的人品,鄉裏愛慕他的人不知凡幾,張姐姐沒有對我隱瞞過對三哥的仰慕之情。”
這下子輪到李綺節吃驚了。
不是因為張桂花的執迷不悟而感到詫異,而是忽然發現,不知不覺間,李昭節和李九冬早已經慢慢長大,不再是以前那兩個抱著她的大腿撒嬌的奶娃娃。
十五前後,鎮上照舊請了戲班子來唱戲。
李綺節忙得團團轉,原本沒打算去看戲,這一日孟家卻特意派丫頭過來送帖子,孟春芳親自請她一道去鎮上聽戲。
李綺節聽出孟春芳的丫頭話中有話,似乎另含隱情,思量再三,最終隻得放下手頭忙活的事,特意抽出半天工夫,應邀去鎮上。順便把李昭節、李九冬和李大姐、李二姐也帶上了。
李家租了一條大船,斜對著江邊的大戲台子,離得有點遠,好在離岸邊近,比較安全。
在船上坐等右等,孟春芳始終沒來。
李綺節讓進寶劃著小船去找人,進寶去了半天,迴來時道:“楊家的船停在戲台子前,我找了半天,沒看見孟七娘。”
楊縣令今晚也在,金氏、楊天嬌、楊表叔、高大姐、楊天保也在船上。楊家的大船位置最好,坐在江心的大船上,又清淨又涼爽,隔著一片清淩淩的江水,聲音也聽得清楚,又不必和岸上的老百姓擠作一堆,也不怕宵小渾水摸魚,或是衝撞女眷。
每年在大戲台開戲,楊家的大船都占著那個最好的地方。
李綺節眉頭輕蹙,孟春芳暗示今晚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她商量,怎麽自己卻沒來?
江上泊著數百條船隻,有燈籠高懸、威風凜凜的大船,也有隻能容兩三人、緊緊挨在一處的烏篷小船。
有幾條銀魚似的小木船,裝了半艙的瓜果零食,穿梭在戲台子下的江麵上,售賣糖瓜子、煮花生、炸紅苕、醃杏果之類的點心零嘴,蓮蓬、菱角、酸桃、梅子之類的鮮果。郎君們喜歡吃酒,便有糟的鴨掌、鴨信、臘鴨賣,婦人們喜歡甜口,雲片糕、馬蹄糕幹幹淨淨盛在碟子裏,一碟隻要四五個大錢。
李昭節和李九冬見有小販撐船從附近水麵劃過,連忙叫住,吩咐小丫頭道:“問他有沒有煮胡豆賣。”
小丫頭是慣幹粗活的,自然不怕,李子恆銅皮鐵骨, 更不會怕, 李綺節卻是身嬌肉貴, 才碰了那層絨毛, 便覺手指癢得厲害,連忙用手去抓,結果越抓越癢,一並連脖子、頭發都癢起來了。
寶珠哭笑不得,連忙命人去抬熱水來, 把李綺節按在浸了曬幹的金銀花瓣和淩霄花瓣的熱湯裏, 好好搓洗一頓。又替她拆了發髻,洗了個頭。
沐浴過後,她抹了一層薄薄的香脂, 換了一身水紅紗衣、杏黃紗褲,散著長發,懷裏摟著一枚湘竹枕,伏在窗前的美人榻上。
寶珠搬了張繡墩,坐在美人榻旁,撚起李綺節肩上的一束長發,把毛刷在兌了桂花油的熱水裏蘸了一下,從發根到發尾,輕輕搽在每一根發絲上。
李綺節才剛泡了熱湯,正自昏昏欲睡,嫌寶珠弄得忒慢,“快些搽好抿起來罷,這會子困著了,夜裏就不想睡了。”
寶珠答應一聲,加快速度。
李子恆有事要和李綺節說,坐在外邊院子裏,一邊看丫頭們摘桃子,一邊等果子吃。
丫頭送來一盤六月雪,拌上嫣紅的西瓜瓤,再淋一層厚厚的醬色桂花蜜,盛在纏枝蓮花紋的碟子裏。
李子恆最愛甜食,登時露出一臉笑容。正好看到李綺節散著一頭半幹的長發出來,揮揮手,讓丫頭先放一碟在她跟前。
“剛才沒酸倒牙吧?吃點甜的。”
李綺節悄悄打了個哈欠,聞到碟子裏散發出來的香甜味道,來了點精神,拿匙便吃,心裏還惦記著樹上的桃子:“桃子洗幹淨了沒?”
寶珠一邊給李綺節的頭發抹桂花油,一邊勸道:“快些忘了桃子罷,上一迴吃了幾個桃子,把牙齒都吃酸了,一天三餐都隻能喝粥吃豆腐,三娘忘了?”
李綺節有些悻悻然,吃完一碟子六月雪,晃晃腦袋:“這六月雪不像是咱們家做的。”
李子恆隨口接道:“托人在外頭買的,也不曉得是哪一家。”
李綺節道,“鎮上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做得最好。”
寶珠插嘴道:“她家間壁的油炸果和炸麻花炸得好吃。”
正說些吃食點心,丫頭提進來一簍子新鮮的覆盆子和山果子,“前頭來客了。”
滿滿一簍子鮮紅、橘黃的覆盆子,跟一粒粒珊瑚珠攢成的珠串似的,鮮亮可愛,山果子的顏色更深,紫紅、紫黑,個頭也更大。
“喲,這玩意兒哪兒來的?”李子恆連忙朝丫頭招手,“給四娘、五娘和大姐、二姐送了沒?”
丫頭道:“送了,人人都有。”
李子恆點點頭,向李綺節道:“真是奇了,院子裏的桃子都熟爛了,外頭還有覆盆子?”
這時節白日天氣雖然依舊有些燥熱,但早晚卻漸漸有些幽涼,丫頭們早就換上夾襖。
寶珠朝李綺節擠擠眼睛,“莫不是孫家送來的?孫少爺總能鼓搗到稀罕東西。”
李綺節不知道寶珠怎麽如此篤定,愣了一下,才想起上次孫家確實送過覆盆子和桑葚之類的夏果子來。
算算離定好的婚期隻有幾個月了,李乙已經明確過孫天佑,年底之前,不許他再登門,他當時答應得好好的,又尋借口上門來了?
丫頭卻搖了搖頭,笑答道:“外頭早沒覆盆子了,聽說這一簍是五娘子在山坳裏摘得的。”
寶珠有些失望:“原來是五娘子送來的。”
說完,便將簍子接過去,先洗一碗送進來——覆盆子酸甜適口,汁水豐沛,最經不得水洗,碰水容易爛。
李綺節迴房換衣裳,寶珠跟進來給她梳頭,剛戴上絨花,寶釵從外頭走進來:“太太讓三娘去正堂。”
劉婆子挽著袖子,去灶間下了一鍋雞絲麵條,麵湯裏臥了六個荷包蛋,撒了一層切得細細的芫荽,大碗盛了端上來。五娘子稀裏嘩啦,一連吃了三大碗,末了還捧著碗,把湯汁都喝得幹幹淨淨的。
孟小妹坐在桌邊,低頭吃麵。她母親吃完三大碗,她一碗仍舊沒有吃完,筷子戳破碗底的荷包蛋,嫩嘟嘟的蛋黃凝而未凝,雞絲裹了蛋液,摻在綿軟的麵條裏麵,小口小口抿在齒間,輕輕咬斷,一點聲音都不發出。她的頭雖埋著,背脊卻挺得筆直,端端正正坐在小方凳上,惟恐李家的丫頭恥笑她粗俗。
李綺節出來,和五娘子問好,一眼瞥見孟小妹,笑著去拉她的手,“妹妹今年幾歲?”
周氏在一旁笑道:“哪裏是妹妹,你要喊她姐姐。”
李綺節不由錯愕:生得如此瘦弱單薄的孟小妹,竟然比她年長一歲!
五娘子也笑了,說孟小妹確實比她大一歲。
李綺節連忙改了稱唿,臉上的詫異卻沒來得及收迴去,在她看來,眼前這個麵有菜色、頭發幹枯的小娘子,哪像是自己的姐姐,明明像比自己要小三歲。
想想又覺得沒什麽可奇怪的,鄉下人家的小娘子,五六歲起就能幫著父母做些家務,七八歲便跟著下地鋤苗,插秧、抱穀、喂豬、放牛,樣樣都能張羅。到十一、二歲時,便可以算得上是大半個勞動力。孟小妹從記事起就會幹農活,整日跟隨父母在田間山頭勞作,風吹日曬的,自然生得單薄。
孟家的所有體麵,全都給了孟雲暉。
五娘子打了個飽嗝,抹了抹嘴巴,憨笑道:“讓嫂子見笑了,一大早走了幾十裏山路,就吃了一個餅子,正餓得慌呢!”
孟五叔和五娘子包了幾座山頭種果樹,如今一家人住在深山裏,出入得走幾十裏山路。
周氏笑罵道:“和我客氣什麽?”
一邊說笑,趁便讓寶釵去收拾屋子,要留五娘子在家住。
五娘子差點跳起來,推辭不肯:“不住了不住了!這就要家去!快別收拾屋子。”
李綺節迴過神來,收迴逡巡在孟小妹身上的目光,幫著周氏留客:“嬸子好容易來一趟,就算急著家去,也該吃了中飯再走。”
幾碗雞絲麵,隻是飽腹而已,算不得正經中飯。
五娘子麵色微微一滯,隨即便搓了搓手掌,道:“我也不瞞著嫂子,這迴進城來是為了去縣衙取辦好的文書。一大早進城去,坐渡船過江,費了不少工夫才拿到。家裏男人等著呢,這會子再不走,怕要走夜路,山裏冷清,荒無人煙的,身上又沒帶火把,路邊也沒個投宿的地兒。”
周氏看五娘子神色有異,怕耽誤她的正經事,隻得吩咐丫頭預備好扛餓的油餅幹糧,送五娘子母女出門。
丫頭早把東西收拾好了,糯米、赤豆、果子,一袋一袋紮得嚴嚴實實的,堆在麻袋裏,五娘子是挑著擔子來的,等她走的時候,李家的丫頭再度把那兩隻擔子裝滿。還有兩隻小口袋,裏頭裝的是舊衣裳和一些常用的藥丸。
五娘子挑起扁擔,孟小妹怕母親勞累,從擔子裏搶過兩隻大口袋,背在肩上。
周氏看著孝順的孟小妹,想起自己小時候,對她不由又憐又愛,忍不住摸摸她的腦袋瓜子,“好伢子,路上當心啊。”
孟小妹聽到周氏誇讚她的時候,一張小臉霎時便羞得通紅,一並連耳朵尖,都染了一層淡粉,眼光忍不住朝李綺節飛去。在她眼裏,李綺節頭梳雙螺髻,發簪淺色絨花,腕上籠一隻絞絲玉鐲子,穿著一身對襟蟹殼青夾襖,丁香色百褶裙,綠鬢朱顏,水眸如杏,像畫卷上嫻靜婉約的仕女——而這正是她向往卻永遠實現不了的奢願。
離開李家後,她遠遠看一眼遠處青磚瓦房的孟家,眼眸低低一垂,神色黯然。
送走五娘子母女,李綺節問周氏:“昭節和九冬呢?”
按理家裏來客,曹氏該帶姐妹倆出來見見五娘子。李大姐和李二姐還有些怕生,又沒見過五娘子,也就罷了,李昭節和李九冬卻是常常見五娘子的。
周氏笑道:“去張家了。”
李綺節愣了一下,心頭浮起一種古怪的荒誕感,李昭節和李九冬去張家做什麽?
看周氏笑盈盈的,不好直接問,迴房和寶珠說起,寶珠手裏飛針走線,脆聲道:“三娘不曉得?四娘認了張小姐做老師,跟她學畫畫呢!”
李綺節心裏的古怪感愈發強烈,“什麽時候的事?”
“有好些天了。太太特意讓進寶進城給四娘買了好多顏料、畫筆什麽的。”寶珠皺著眉頭想了想,“還有什麽絹,什麽紙的,好多講究,花了好幾兩銀子才買齊全!”
李子恆伸長腦袋,哈了一聲,舌頭泛著淡淡的紫色,“教人學畫畫?張家小娘的畫畫得很好嗎?”
寶珠瞥一眼李綺節,沒搭理一個人霸占一盤甜點的李子恆,壓低聲音道:“我聽曹嬸子說,張小姐和四娘很投契,四娘每迴去張家,兩人都有說有笑的,手拉手不肯放,可親熱了。”
高冷如雪的張桂花,和愛使小性子的李昭節有說有笑?
李綺節很想翻白眼:這畫風太不對了吧?
看來,張桂花還沒對李南宣死心呐。
她搖搖頭,暫且放下這事,轉而和李子恆商量起球場的正事。
李子恆往嘴裏塞一大把覆盆子,含含糊糊道:“花相公說縣衙那頭已經打點好了。”
說完,從懷裏摸出一封信,“剛才還想和你說呢,花相公讓我親手交給你。”
李綺節接過信,先匆匆瀏覽一遍,然後才開始一句句細看,臉上漸漸浮起一絲笑:還好,一切都有條不紊,至少兩三年之內,她可以放手讓花慶福他們去張羅操辦球賽的事。
不過……想起金家最近的種種舉動,她心底剛浮上來的喜色立刻被憂愁代替。
李乙和周桃姑成親時,李家沒有宴客,隻置辦兩桌酒,宴請周桃姑的娘家兄弟,金家卻遣人送來一份厚禮。不止如此,這半年來金家已經往李家送過好幾次節禮了。
李家把禮物送還迴去,第二天金家又再次原樣送迴來。金家人說了,之前曾多有冒犯之處,金小姐心中有愧,希望能和李家重修舊好。
金家誠意十足,不止多次送禮,還請來縣裏好幾位有名望的人代為說和,李大伯和李乙自覺臉上有光,早把之前的不愉快忘光了。
隻要金薔薇不來糾纏,李綺節不會一直對金家耿耿於懷,但最近從金家打聽來的一些事情,讓她覺得有些古怪。
她的臉色越來越沉,李子恆還以為花慶福信上寫了什麽了不得的難事,惶然道:“是不是出事了?”
“沒有。”李綺節勉強笑了笑,安撫李子恆道,“我一時走岔神了。”
心裏卻仍舊恍惚,朱棣是啥時候翹辮子的?
丫頭在桃樹底下曬衣裳,學著婆子的模樣,找了一根拐棍,敲敲打打,拍掉粉塵。聲音悶悶的,在耳畔迴旋。
丫頭抬著一個楠竹細條編的笸籮進來。
李綺節收迴心神,視線落在笸籮上,漫不經心道:“這也是剛才五娘子送來的?”
“啊?”
丫頭一頭霧水。
寶珠放下針線,走去掀開笸籮上蓋的芭蕉葉子一看,隻見裏頭盛了兩隻小瓷碗,卻是兩碗晶瑩剔透、清香芬芳的涼粉,一碗碧綠如凍,一碗色澤潔白,透過半透明的涼粉凍,能夠清晰看見碗底繪的一條翹尾紅鯉魚。膠狀的涼粉塊裏摻了一塊塊或紅或白的新鮮果肉,外頭澆了厚厚一層淡褐色的桂花蜜,還沒吃,嗅一嗅,撲鼻便是一股子冰涼的香甜味道,想是拿冰水湃過的,繪紅鯉魚的白瓷碗還冒著一絲絲涼氣。
涼粉是薜荔果製成的,把成熟的薜荔果削皮、剖開、曬幹,浸在水中,反複揉搓,擠出膠汁,凝結成凍狀,拌以糖漿、蜜水、香花,酸甜爽口,滑嫩清甜,是盛夏解暑清涼的上等佳品。每到暑熱時節,街頭巷尾便有貨郎挑擔售賣自家婦人親手製的涼粉,文人們好風雅,還給涼粉起了一個雅名,喚作六月雪。
丫頭送來的兩碗六月雪是齊娘子家的,碗沿印有齊家特有的標記。
李子恆推開覆盆子,笑道:“才剛正說齊娘子家的六月雪呢!這就送來了!誰耳朵這麽靈光?是不是鎮上買的?”
丫頭笑而不答。
李綺節不愛吃甜,六月雪卻爽口嫩滑,甜味也淡,正合適她的口味。她年年夏天都吃六月雪,五六歲的時候,在院子裏打秋千玩,但凡聽見外頭巷子裏有叫賣的聲音,便忙喚寶珠拿幾個大錢出去買。偶爾嫌六月雪吃膩了,就飲香薷飲。
隻今年一直待在鄉下,去鎮上買不方便。廚房又常備著清熱解暑的甘草涼水、香花熟水、沉香熟水,這個夏天涼粉凍吃得格外少。劉婆子她們偶爾會做些涼粉凍,但吃起來滋味不如外邊買的。
李子恆捧著碗,舀了一大塊涼粉凍,塞進嘴裏:“喲,涼絲絲的,瓜瓤又脆又甜,果然還是齊家娘子最好吃!”
寶珠給李綺節盛了一碗。
李綺節搖搖頭,盯著李子恆扁扁平平的肚子看了半天,隻覺得匪夷所思:“剛剛不是才吃過,你怎麽還吃得下?”
李子恆抹一下嘴巴,“齊娘子家的,多少我都能吃得完!”
李綺節撇撇嘴巴,還沒動匙子呢,丫頭笑嘻嘻道:“太太讓三小姐過去說話。”
李子恆伸手把李綺節的那一碗撈到跟前,“正好,你去吧,我幫你吃完。”
李綺節來到上房,周氏歪坐在榻上,笑嗬嗬招唿她:“三娘,桌上有兩盤果子,你看看合不合你的胃口。”
李綺節走到落地大屏風後頭,果然看見桌上擺了兩盤點心:
一盤是拳頭大小、色澤金黃的麻雞蛋,一盤是精致小巧,玲瓏可愛的滴酥鮑螺。
滴酥鮑螺是稀罕物兒,且不必說。那麻雞蛋卻是尋常吃食,隻需先將糯米洗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再將泡好的糯米磨成細漿,裝袋、吊掛,瀝幹漿水,將所得的粉團揉碎碾成米粉,摻入紅糖、飴糖、麵粉揉勻,餳麵後,團成圓球,裹上芝麻,入油鍋炸熟即可。
炸好的麻雞蛋外殼硬脆,內餡糯柔,糖汁四溢,焦香可口。咬開酥脆外殼,便覺滿口香甜,熱乎乎吃一個麻雞蛋進肚,整個人都暖烘烘、甜絲絲。
大冬日裏若能吃上一兩個,再喝一碗甜滋滋的米酒糟,更是手腳發熱,心頭甜蜜,再不畏懼霜雪嚴寒。瑤江縣本地人家逢年過節時,除了炸糍粑、飲米酒,也炸麻雞蛋,給家中小兒甜嘴。
然而麻雞蛋還有一個雅名,叫歡喜團,取的自然是歡喜團圓之意。
卻不知眼前這一盤不符合時節的麻雞蛋,喜從何來?
周氏見李綺節一個勁兒地盯著麻雞蛋發怔,笑眯眯和身旁幾個丫頭互望一眼,柔聲催促她:“三娘,這是孫家送來的,你快嚐嚐。”
李綺節登時了然,原來六月雪是孫天佑送來的。
也是,五娘子囊中羞澀,每次送來的都是些地裏擷的瓜果菜蔬,怎麽可能會特意送幾碗涼粉凍。
再說,也隻有孫天佑會特意打聽她的口味喜好。
孫家這迴派來送禮的人仍然是阿滿,他是帶著任務來的——孫天佑邀請兩位舅爺明天去孫府吃酒。
舅爺是李子恆和李南宣。
周氏一口答應下來。
聽說第二天必須去孫天佑家吃酒,李子恆滿心不舒服,非常想把吃進肚子裏的六月雪全部吐出來——早知道是孫九郎送的,他就不吃了!
李南宣那頭也很詫異,“我也要去麽?”
李大伯和周氏很少讓他出門應酬,而且他從不飲酒,好端端的,怎麽會特意要他去孫家吃酒?
結香把孫家送來的筆墨紙硯收進書箱裏,“孫家送來歡喜團,這是要請咱們家過去丈量新房的意思。按這邊的規矩,舅爺要親自上門看新房的布置,三小姐隻有一個哥哥,除了大少爺外,三小姐隻有少爺您這麽一位堂兄,您當然得去呀!”
她笑了笑,嘖嘖道:“姑爺出手真大方,除了文房四寶,額外送幾位小姐的是一套金釵、金鎖、金釧,給大少爺和您的是玉佩,凍硯台,值不少銀子呐!”
她光顧著感歎孫家送來的禮物,一會兒孫少爺,一會兒姑爺,顛來倒去,連話都說不清了。
李南宣卻聽懂了她的意思。
他放下才翻開兩頁的書本,眼睫交錯,三娘要出嫁了嗎?
李子恆和李南宣要去孫家看新房,周氏特意把兄弟倆叫到跟前,囑咐他們早點睡,免得第二天沒精神。
一邊讓曹氏和寶釵預備迴禮。
又對李綺節道:“該迴送孫府什麽我幫你拿主意,你看看還有什麽要添的?”
李綺節迴房想了想,連夜做了一個香包,是葫蘆形狀的,外頭拿五彩絲線繡了一幅魚戲蓮葉圖,底下綴了一串百結珠寶流蘇,裏頭裝了一些防蚊的八角、藿香、艾葉、茴香、薄荷、白芷、百合。
夜裏毒蟲蚊子多,香包可以戴在身上驅蚊。
裏頭的香料貴重,但香包針腳不細密,圖案不精致,唯有樣式還算新鮮可愛。
“就送這個啊?”
寶珠臉上訕訕,替李綺節感到難為情,這麽粗劣的針線,送出去萬一被人笑話怎麽辦?
李綺節一攤手,“就它了,我親手做的,他敢嫌棄?”
話是笑著說的,她自己沒發覺,寶珠卻聽出裏頭的情意。她偷偷鬆口氣,看來,孫少爺不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翌日,李子恆和李南宣吃過飯,坐船到了縣城,孫府早有人在岸邊等候。
一徑到了孫家,孫天佑親自迎出來,李子恆一看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甩了鞭繩,氣衝衝往裏走。
孫天佑和李南宣彼此客氣了幾句,彼此都覺得對方有些裝腔作勢。麵上還是一團和氣,攜手進了內院。
孫天佑挑的新房臨著池水,環境清幽。院子修在池子邊上,四五間房屋,卻是亭榭廊檻,宛轉迂迴,正堂掛匾披聯,兩邊曲廊相通,跨水接岸,屋子後頭蜿蜒出一座曲折木橋,通往池中綠瓦水榭。水榭四麵開窗,四望景致皆不相同:一麵是桂叢蓊鬱,一麵是水波蕩漾,一麵是衰草枯荷,一麵是蔥蘢花木,素雅清新,別有意趣。
正堂中間是明堂,西廂房是寢房和坐臥之處,東廂房是一間書房,倒並未隔斷,隻用老紅木彩繪描金折紙花卉十二扇落地大屏風隔開。
曲廊兩邊的耳房、抱廈,是小丫頭們夜裏住的。
西廂房分前後兩間,以一副滿繪水紋屏風隔開,裏間拔步床、大圈椅、小繡墩、梳妝台、麵盆架、小花幾,一應擺設,應有盡有,輕紗帷幔,樣樣精美。外間當中設一張黑漆圓桌,五隻繡墩,南邊臨著水的窗戶下邊設了一座美人榻,安了一張琴桌,香幾上置了一隻熏爐,爐中焚了百合香塊,飄出嫋嫋青煙,北窗的刺繡美人圖屏風後頭則立著櫃櫥箱籠。
東廂房則隻有小小一間,文房四寶、桌案俱全,紙糊的牆壁上掛了一幅山水畫,掛瓶中供了一枝豔紅的梅花,書架上磊得高高的,擺滿書本,隻有一麵仍舊空著,擺了幾樣尋常玩器。
李子恆眉頭皺得老高,新房不是應該先空著嗎?家具應該是由新娘子家置辦才對,孫天佑怎麽把家具也包了?
“這些家具是按著單子備下的。”看出李子恆的疑問,孫天佑出聲解釋。
單子說的是李綺節的嫁妝單子,李家分家之時,孫天佑看過李綺節的嫁妝單子。
李子恆用看傻子的表情看向孫天佑:也就是說,房裏的擺設是按著李綺節嫁妝單子裏的家具擺放的?
他是錢鈔多得花不完了嗎?為什麽要按著單子另外置辦一套一模一樣的家具?
孫天佑咧嘴傻笑:“婚禮隻有一場,我希望到時候樣樣都是最好的,不能出一點差錯。”
言罷笑了笑,酒窩裏滿漾喜色,輕聲道:“全是按著三娘的喜好張羅的,要是有遺漏的地方,大表哥提點我一下。”
言下之意,準備這麽多,隻是為了提前演練一遍,若是哪裏不合李綺節的心意,可以及時更換。
李子恆半天說不出話來,不知道該大罵孫天佑大手大腳,還是誇獎他未雨綢繆。
孫天佑不等李子恆罵出口,帶著他和李南宣前前後後逛了一遍,等著兩位大舅子點評。
李南宣一言不發,目光淡然。
李子恆冷哼一聲,有心想挑出幾點毛病來,想起出發前周氏的叮囑,哼哼唧唧半天,沒說話。
阿滿領著小丫頭們調派完畢,站在一邊等吩咐。
孫天佑朝他使了個顏色。
阿滿心領神會,笑向李子恆和李南宣道:“這會子時節不好,外邊池子裏隻有枯葉,等到明年開春,岸邊的花都開了,或是夏天的時候,開了南邊窗戶,迎麵就是一池子荷花蓮蓬,可好看哩!”
李子恆扯扯嘴角,瞥一眼孫天佑,“你倒是有心。”
心裏再不甘,三娘終歸是要嫁人的。
吃了頓豐盛的午飯,兄弟倆迴到家中,周氏迫不及待道:“怎麽樣?尺寸大小都記下了麽?”
進寶把冊子遞到寶釵手裏,“按著太太的吩咐,屋角房梁,犄角旮旯,每個地方都量過,請太太過目。”
周氏接過冊子,剛翻開沒兩頁,李子恆拍拍手,“哪裏還要再丈量地方啊,九郎早就把家具擺放好了。”
且說且笑,把孫天佑新房的布置仔仔細細和周氏講了一遍。在孫天佑麵前,他沒有好臉色,其實心裏對這個妹婿還算滿意。
周氏嚇了一跳,怪孫天佑浪費錢鈔,“到底是少年兒郎,不曉得當家的難處,以後等三娘進了門,得好好管管他。”
又問李子恆,“連拔步床都買了一張一樣的?”
李子恆搖搖頭,“這倒沒有,他那張是從廣州府買的,大小一樣,木頭、樣式和紋案不一樣。”
李家為李綺節預備的家具主要是蘇氏家具。大部分是酸枝,最貴重的是一套鑲嵌玉石雕刻纏枝牡丹紋的桌椅幾案,俱都用的是上等的紫檀木造的,看著古樸素潔,並不打眼,實則都是從蘇州府買來的上等貨,由運河一路北上,到武昌府時,一對紫檀木的條凳,便要價三十兩銀子——都夠買上十幾個丫頭了。
聽說蘇州府還有最上等的黃花梨木家具,因為造型優美、頗費工藝,又走的是水上漕運,運價極高,等送到順天府時,更是價值千金,縱是如此,順天府的達官貴人依舊爭相搶購。一時商人南下采購蘇式家具,蔚然成風。
李大伯眼饞過花梨木的,到底沒舍得買。
周氏又問起孫府其他院子,李子恆當時一心挑新房的錯去了,其他地方不過走馬觀花而已,沒怎麽在意,有些答不上來。
李南宣見狀,在一旁為他補充。他記性好,讀過的書隻要偶爾溫習一遍,就能一直記憶如新,今天不過是到孫府走了一遭,他連內院有幾重迴廊,每一道迴廊連著哪個院子都記得分明。
周氏細細打聽一遍,沒找到不滿意的地方,點頭道:“既然大小尺寸丈量過了,應該沒什麽大問題,咱們家可以封庫了。”
這一封庫,直到李綺節出嫁頭一天,才是重新開啟的時候。
寶釵想起一事,皺眉道:“太太,金家送來的東西,也封到庫房裏嗎?”
周氏有些犯難。
金家送來的東西不一般:雙鳳龍紋的金花盤,花絲瑪瑙鑲嵌寶石的妝盒匣子,碧青淡綠的聳肩美人瓶,一套赤金鑲珍珠的頭麵……
金家是大戶人家,李家惹不得,而且人家也是一片好意,不收不行。
可收了吧,又覺得有些燙手。
周氏想來想去,想得頭暈腦脹的,“算了,記在賬上吧。等金家大小姐出閣,咱們也照樣送上一份重禮就是了。”
秋風漸涼,眨眼又到八月十五,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玉露生涼。
是夜,瑤江縣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賞嬋娟,拜月神,飲桂花酒,闔家團圓,吃一頓大宴。
家住李宅的教書先生也向李大伯告了幾日假,帶著妻兒家去和父母兄弟團聚。
李乙和周桃姑從鎮上搬迴李宅。
李家今年人口齊全,在後廊擺家宴,李子恆、李南宣陪著李大伯和李乙吃酒。周氏和周桃姑,領著家中幾個小娘子另擺一桌吃月餅。
後廊修在小坡上,三麵環水,卸下門板,四麵大敞,抬頭便是一輪皎潔銀盤,低頭看池水,也清亮宜人,魚鱗似的水波裏蕩漾著月影,岸邊叢桂怒放,涼風習習,濃香遠溢,清可絕塵,正是賞月的佳處。
猜燈謎、賞桂子、拜月老、焚桂香。
兩位官人,兩位太太,五位小娘子,兩位小郎君,雖說人口單薄了些,但一眾丫頭婆子都在一旁湊趣,又在山坡的桂花樹底下紮了秋千,比賽誰的秋千蕩得最高,誰得的賞錢最多,吆喝叫好聲此起彼伏,後廊前後一時也熱鬧紛繁。
李綺節不愛吃花生仁月餅,寶珠把月餅切成小塊,挑出餅餡裏的冬瓜蜜餞、甜杏仁、瓜子仁、花生仁和紅綠玫瑰絲,她這才肯拿簽子叉上一小塊,抿上幾口。
周桃姑示意李大姐和李二姐給周氏敬酒,姐妹倆捧起酒杯,大著膽子走到周氏跟前,款款下拜。
周氏看二叔李乙的氣色比往日精神許多,正是對周桃姑滿意的時候,又見姐妹倆過來敬酒,笑得合不攏嘴。
李昭節不服氣,也爭著向周氏敬酒。
別人都敬酒了,李綺節當然不能例外。
寶珠替她斟了一盞桂花稠酒,琥珀色的酒液盛在敞口的碧葉白蓮白瓷杯裏,光華流動間泛著隱隱一絲淡綠。
她略一沉吟,手舉酒杯,說了幾句應景的吉祥話。
周氏笑道:“好了,曉得你們孝順,安生吃飯吧。”
李綺節放下酒杯,正想繼續低頭吃飯,李大姐和李二姐聯袂找她敬酒,隻得放下筷子,一一迴敬。
桂花酒是采摘本地秋季盛放的金桂花釀成的,瑤江縣多桂樹,銀桂、月桂、丹桂都不稀罕,唯有一年一開的金桂香氣最為濃鬱,釀出來的桂花酒芬芳馥鬱,甜酸適口,香醇濃厚,酒質溫和,尋常人家老少婦孺都能喝,加之今日又逢中秋佳節,她們幾人一連吃了七八盞,也沒人來攔。
喝了半肚子的酒水,寶珠盛了一碗滾熱的豬骨蓮子湯放在李綺節跟前,她吃了兩口,心裏總覺得悶悶的。
周桃姑張羅著替李大姐和李二姐挾菜,見李二姐不動筷子,以為她跟前的幾盤菜不合她的口味,伸長筷子,挾了一枚桂花茭白夾,放在她碟子裏。
周桃姑腕上籠了一對金鑲玉的美人鐲,鐲子內圈大,條杆極細,鬆鬆垮垮套在手腕上,襯得一雙玉手更顯纖細嫵媚。胳膊微微一動,便是一陣環佩叮當。
徐娘半老,枯木逢春,不止李乙重新煥發活力,周桃姑也陡然多了幾分嬌媚。
宴席過後,供上瓜果香案。
寶珠淨手畢,對著香案,像模像樣做了個揖,在銅爐裏燃了支甜香,沐浴在清冷月光中,跪下叩拜,嘴裏念念叨叨道:“願我家三娘貌似嫦娥,麵如皓月。”
李綺節很想好好感動一把,但是……麵如皓月什麽的,還是算了。胖子臉招人嫌棄啊!
迴房梳洗,因為夜裏吃了酒,又喝了幾碗湯,怕積食,沒敢立刻睡,在燈下臨了半張帖子,寶珠忽然捧著一隻木根雕的小匣子走進來,笑著道:“三娘,你瞧瞧,這玩意兒可真有趣。”
說著打開銅扣,遞到李綺節跟前。
李綺節瞥了一眼,那匣子裏頭裝著的是幾隻兔兒爺。
四隻兔首人身的兔兒爺臉蛋雪白,隻拿紅胭脂描出三瓣小嘴,抹了一層清油。一隻兔兒爺神情威武,騎在青黑老虎背上;一隻稚氣乖巧,持杵搗藥;一隻身穿錦衣,手執一把小紙扇;一隻緊閉著三瓣嘴,頭戴金盔,身披甲胄。
李綺節擱下筆,隨手在兔兒爺臉上捏了幾下,觸手冰涼,“哪兒得的?”
“三少爺送的,大姐、二姐和四小姐、五小姐也有。”寶珠笑眯眯道,“外頭的花都謝了,窗前素淨,拿這幾隻兔兒爺擺在架子上,看著也熱鬧些。”
李綺節擺擺手,任憑寶珠折騰,心裏暗暗納罕:李南宣氣質出塵,瞧著就像高山上的一株雪蓮,好看是好看,但拒人於千裏之外,沒有一點鮮活氣,竟然也會買這些玩意來哄她們。
想到李南宣,心思隨即轉到張桂花身上,她忽然一改高冷姿態,和李昭節來往密切,明顯是衝著李南宣來的。
李綺節把字帖一張張理好,心裏有些猶豫不定,該怎麽提醒李昭節呢?
上次直接把金子當麵還迴去,張桂花還不肯死心,警告張桂花肯定沒什麽用,隻能直接和李昭節挑明,免得她被張桂花利用。
偏偏這個四妹妹最愛多心,不一定會把她的提醒放在心上。
不過那也得說,總不能眼睜睜看著李昭節一腳踩進張桂花的陷阱裏。
李綺節隻猶豫了一晚上,第二天找到李昭節,遣走丫頭,斟酌著把張桂花的事和她挑明了。
未料李昭節並不詫異,淡淡道:“我早看出來了,三哥那樣出眾的人品,鄉裏愛慕他的人不知凡幾,張姐姐沒有對我隱瞞過對三哥的仰慕之情。”
這下子輪到李綺節吃驚了。
不是因為張桂花的執迷不悟而感到詫異,而是忽然發現,不知不覺間,李昭節和李九冬早已經慢慢長大,不再是以前那兩個抱著她的大腿撒嬌的奶娃娃。
十五前後,鎮上照舊請了戲班子來唱戲。
李綺節忙得團團轉,原本沒打算去看戲,這一日孟家卻特意派丫頭過來送帖子,孟春芳親自請她一道去鎮上聽戲。
李綺節聽出孟春芳的丫頭話中有話,似乎另含隱情,思量再三,最終隻得放下手頭忙活的事,特意抽出半天工夫,應邀去鎮上。順便把李昭節、李九冬和李大姐、李二姐也帶上了。
李家租了一條大船,斜對著江邊的大戲台子,離得有點遠,好在離岸邊近,比較安全。
在船上坐等右等,孟春芳始終沒來。
李綺節讓進寶劃著小船去找人,進寶去了半天,迴來時道:“楊家的船停在戲台子前,我找了半天,沒看見孟七娘。”
楊縣令今晚也在,金氏、楊天嬌、楊表叔、高大姐、楊天保也在船上。楊家的大船位置最好,坐在江心的大船上,又清淨又涼爽,隔著一片清淩淩的江水,聲音也聽得清楚,又不必和岸上的老百姓擠作一堆,也不怕宵小渾水摸魚,或是衝撞女眷。
每年在大戲台開戲,楊家的大船都占著那個最好的地方。
李綺節眉頭輕蹙,孟春芳暗示今晚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她商量,怎麽自己卻沒來?
江上泊著數百條船隻,有燈籠高懸、威風凜凜的大船,也有隻能容兩三人、緊緊挨在一處的烏篷小船。
有幾條銀魚似的小木船,裝了半艙的瓜果零食,穿梭在戲台子下的江麵上,售賣糖瓜子、煮花生、炸紅苕、醃杏果之類的點心零嘴,蓮蓬、菱角、酸桃、梅子之類的鮮果。郎君們喜歡吃酒,便有糟的鴨掌、鴨信、臘鴨賣,婦人們喜歡甜口,雲片糕、馬蹄糕幹幹淨淨盛在碟子裏,一碟隻要四五個大錢。
李昭節和李九冬見有小販撐船從附近水麵劃過,連忙叫住,吩咐小丫頭道:“問他有沒有煮胡豆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