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們實在是杞人憂天, 李大伯和李乙當年分產不分家, 早就把兩房的家產田地交割清楚, 公賬上的出入也一筆一筆記得明白,每個季度都會交由賬房審計登帳。就愛上 李子恆和李南宣一個是二房嫡子,一個是長房嗣子, 各自能繼承的田地、鋪子界限分明, 沒有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
至於李大伯和李乙的私產和存銀, 自然是家中兄弟姊妹平分。李綺節即將出閣, 她的那一份已經單獨劃出來了,剩下的都是分開記賬的, 人人都有, 誰也不用去覬覦另外一個人的。貪心不足, 隻會招來李大伯夫妻和李乙的厭惡。
不得不說李大伯和李乙深謀遠慮, 在各自成家時便未雨綢繆, 親兄弟,明算賬, 盡量讓兩家的帳務分開,讓子孫輩安安心心繼承自家的產業,不至於為了一點錢鈔窩裏鬥。
而且李南宣清風明月,李子恆大大咧咧,哪一個都不是那種會為一點雞毛蒜皮和自家人起齷齪的心胸狹小之人。李南宣恪守過繼嗣子的本分,不貪心。李子恆一心磨練蹴鞠技藝,更沒有爭權奪利的意思。
說到底,李家隻是普通人家罷了, 兄弟倆又都未曾娶親,半大少年,正是躊躇滿誌、意氣風發的年紀,目光早就投向更遙遠更遠大的誌向,並為之付出全部心血,哪有閑情為了家中一畝三分地鬧不和?
不過等到他們成家立業,各自有了家累,肯定不能像如今這般灑脫利落。再經旁人一挑唆,難說不會暗生心結。
李綺節寫完最後幾筆,放下兼毫筆,吹幹紙上的墨跡。
人人都有私心,李大伯和李乙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都免不了會起爭執摩擦,李昭節和李九冬形影不離,隔三岔五還不是要打一架?李子恆和李南宣並沒有血緣關係,論親疏遠近,終歸是隔了一層,感情是一天天處出來的,堂兄弟倆認真相處的時日不多,想讓他們短時間內親如兄弟、不分你我,有些異想天開。隻要他們倆能和和氣氣、共同進退,就夠了。
以後的事,誰也說不準,但有李大伯和周氏看著,李家絕不會有兄弟鬩牆的那一天。
想清楚這點,再聽到丫頭說不止周氏,李大伯也開始讓李南宣接觸鋪子上的賬本,李綺節一點都不驚訝,李南宣早晚都要接管大房的家業,李大伯和周氏對他推心置腹,直接把大半產業的銀錢往來透露給他知道,說不定也存了試探他的意思。
李大伯和周氏已經做了決定,李綺節身為晚輩,不會多嘴。但自家的事,還得由她拿主意。
李子恆不願接手家中的生意,任憑李乙如何嚴厲嗬斥,或是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始終不肯鬆口,“家裏的鋪子我一天都沒管過,交到我手上,兩眼一摸黑的,說不定沒個三兩年就敗光了。讓我做個賣力氣的夥計還成,管賬的事我實在做不來!”
他一指李綺節:“沒有金剛鑽,不敢攬瓷器活。阿爺,你把鋪子上的事交給三娘張羅不就成了?她幫伯娘管家,裏裏外外的大小事務,樣樣都處理得妥妥貼貼,那幾家酒坊她不是管得挺好的嘛?剩下的店鋪也讓三娘一肩挑了罷,總歸是自家人,便宜都是咱們的。”
李乙隻是一個勁兒地歎氣,沒有說什麽。
李綺節明白,李乙再疼她,也不會把家業交到她手上,能分給她一半的家產,已經是他能做到的極限。
他心裏仍舊盼著李子恆能夠子承父業。
可李子恆確實不是管家的那塊材料,而且他現在忙得腳不沾地,以後可能會更忙,李家的幾間鋪子,絆不住他的腳步。
花慶福在武昌府蟄伏大半年,費盡心思,終於搭上了楚王府的門路。球場那邊萬事皆備,隻欠東風。花慶福的來信上說,下個月就能把楚王世子一行人請到球場觀看第一場正式的蹴鞠比賽。李綺節鋪排了好幾年的計劃,到如今才慢慢收網,開始收獲果實。
從建設球場開始,她一直等著這一天,原本可以一蹴而就,但她耐住性子,始終按著原定的步驟慢慢溫水煮青蛙,因為她想要的,絕不隻是單純重新讓蹴鞠成為瑤江縣的一種新式娛樂,而是從上而下,將蹴鞠比賽逐步推廣至全國各地。
此時蹴鞠比賽早已經在上流社會消失匿跡,軍隊中的士兵不得以蹴鞠為戲,否則會被砍掉手足,蹴鞠藝人隻能在戲院酒樓或是青樓楚館中找到發揮長處的機會,民間百姓喜愛蹴鞠,又能如何?如果不能讓權貴階級對蹴鞠改觀,它就永遠上不了台麵。別的不說,隻要官府明令禁止蹴鞠嬉戲,球場就無法再進一步。
民間的流行審美始終帶著時代的烙印,從底層民眾的共同審美逐漸影響到上層社會,可能要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百年的時間,但從上層社會自上而下改變民間的審美,往往隻需要一兩年。
惟有先從掌握權柄的皇族貴戚們下手,才能一勞永逸,迅速打開局麵。
球場迎來了建立以來真正的首次開張,之前的小打小鬧全是在為這一天積攢經驗。李子恆已經擺脫學徒身份,成為球隊的正式一員,不說那些蹴鞠藝人們不願放他這個好苗子離開,李綺節也不想貿然打亂自己籌謀已久的計劃。
所以李乙想讓兒子接班的想法,終究不可能實現。
也許她可以托花慶福想辦法,向李乙推薦一個可靠的掌櫃?李子恆委實不願意接管家中幾間小鋪子,想讓李乙徹底放棄,還需要時日,目前隻能先用這種拖延的方法穩住他。
花慶福辦事很利落,李綺節的信送去武昌府沒幾天,他很快找到幾個合適的人選,二話不說,當即讓他們立刻打包行李鋪蓋,到瑤江縣領差事,順便送來一封親筆迴信。
李綺節看過他的信後,沉默良久,叫寶珠端來火盆,把信箋一把火燒了。
寶珠神色惴惴:“花相公那頭出什麽事了?”
紙張在幽藍的火焰中化為灰燼。
李綺節笑著搖了搖頭,花慶福的迴信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不過是問她能不能出席球場半個月後的開賽儀式,他好為她保留一間二層包廂。楚王世子一行人是微服出行,暗地裏的人手已經布置好了,不會刻意限製老百姓出入,屆時場中必定熱鬧非凡。
花慶福知道她一向喜歡熱鬧,肯定不想錯過一場難得的盛會。
可惜今時不同往日,以前她能帶著丫頭、伴當大大方方在外邊行走,是因為年紀還小,長輩們不忍苛責,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她即將出閣嫁人,雖然還沒及笄,但在別人眼裏,已經算是一個大人了,不能再拿年少輕狂當擋箭牌,必須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別說李乙,就連向來開明的李大伯,隻怕都不會樂意看她再到外麵去拋頭露麵。
而且孫天佑如果知道了,又會怎麽想呢?即使他不在意,萬一她在球場上被認識的人碰見了,事情傳出去,兩家的名聲都不好聽。她從來不把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放在心上,任憑別人怎麽譏諷,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自自在在過日子,但也得注意分寸。之前她的種種特立獨行,落得一個沒心沒肺的名聲,縣裏人平時提起她,大多數是笑著歎息一二。但如果尺度沒把握好,沒心沒肺變成沒臉沒皮,那可就難辦了。
所以,她隻能謝過花慶福的好意,和以前一樣,仍舊躲在花慶福身後,深藏功與名。
寶珠不知道李綺節在想什麽,但直覺她心裏不大痛快,眼珠一轉,輕快道:“楊家來人了。”
故意眨了眨眼睛,想逗她發笑。
李綺節放下心事,臉上揚起一絲笑容,“不年不節的,他們來做什麽?”
寶珠悄悄鬆口氣,笑嘻嘻道:“來給咱們家送紅雞蛋。”
周氏在正堂應酬楊家派來報喜的丫頭。楊慶娥生了個大胖小子,她的夫家合家歡喜,高大姐亦是樂得合不攏嘴。女兒一進門就為女婿延續煙火,纏綿病榻多年、眼看就要撒手人寰的老太爺看到曾孫出生,心裏一高興,竟然不藥自愈,容光煥發,看起來還能多活好幾年,更是喜上加喜。現在縣裏人都說楊慶娥旺夫旺家,高大姐當然高興。
不止楊慶娥的夫家要為大孫子辦一個盛大的滿月酒,楊家這邊也要擺酒請客,高大姐親自下帖子,邀請李大伯和周氏赴宴。
李綺節到正堂的時候,楊家的丫頭已經走了。周氏把楊家的帖子遞給她看,“瞧瞧你表嬸,愈發像大戶人家啦!”
丫頭們忍俊不禁,高大姐不識字,周氏也不識字,兩家平時來往,從沒有遞帖子一說,周氏這不是在誇高大姐,而是諷刺高大姐故意裝文雅。
孫天佑和金氏勢如水火,但和楊慶娥、楊天保姐弟倆還算親近,不知道高大姐會不會給他送請帖,李綺節隨手把帖子撂在一邊:“咱們家是不是得預備兩份賀禮?”
一份楊家的,一份楊慶娥夫家的,兩邊都是七拐八拐的親戚。
“嗯,你看著辦吧。”周氏眉頭輕皺,“要我說,楊家再高興,也得收斂點,到底是外孫呢,現在男方家的人還沒定下辦酒的日子,他們家已經搶著下帖子了,讓男方家怎麽想?慶娥的臉往哪兒擱?”
楊慶娥和楊天保的婚事都是娃娃親,一個定了一門遠親,一個定了李綺節。後來楊縣令發跡,楊家人覺得自家高人一等,高大姐既看不上李綺節,也看不上楊慶娥的未婚夫婿。在她看來,楊慶娥不僅是下嫁,還是非常委屈的下嫁,因此楊家人對嶽家的態度有些輕慢。現在楊慶娥為夫家生下長孫,還讓老太爺病愈,高大姐自覺女兒是嶽家的大功臣,抖得越厲害了。
“三娘,你要記住,嫁人以後呐,可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男人啊,都好麵子,不管你心裏怎麽想,至少不能在外人跟前落九郎的臉麵。”周氏冷笑一聲,“慶娥是個好的,可她偏偏攤上這麽一個冒冒失失的老娘,還有一個糊塗兄弟,以後遲早要受連累!”
李綺節聽出周氏話裏有話,心裏一動,暫且沒有多問。
寶釵取來往年的禮單給兩人過目,滿月酒的賀禮說來說去不過那麽幾樣東西,紅糖、雞蛋、布匹、糯米,加上半邊豬肉,幾串大鮮魚,一擔擔用籮筐盛了,蓋上紅布頭,酒席當天送去楊家就成。
李綺節想了想,幾乎全是補養的吃食,似乎少了些什麽,讓丫頭添上幾樣針線禮物。
周氏笑道:“我倒忘了,是得加上。以前你們年紀小,家裏送出去的禮都是按著老規矩來辦,隻管送些實惠的東西,盡是些米啊肉啊的,直接送寶鈔的也有呢。現在的規矩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以後你自己當家,看看別人家是怎麽做的,照著她們的新規矩來,免得失禮。”
說到李綺節日後當家的事,屋裏的丫頭神色各異,忍不住斜眼去看她的表情。
李綺節似乎沒察覺到丫頭們的側目關注,臉色平靜,迎著周氏略帶促狹的目光,淡笑道:“我曉得。”
眼睛眨巴眨巴,一臉無辜。周氏原本想逗一逗她,哪想到等了半天,根本沒等來大侄女露出害羞或是難為情的樣子,反而自己被侄女看得不自在起來了,隻得輕咳一聲,岔開話題,“今年收的鐵蓮子比往年少幾百斤,價格肯定要漲不少……”
夜裏,趁著李昭節和李九冬在庭院前捉螢火蟲,李綺節找曹氏打聽,“楊天保那邊又生出什麽事端了?”
周氏喜歡八卦,但不會無的放矢,她暗示楊天保以後可能會拖累慶娥表姐,肯定是事出有因。
曹氏怔了一下,猶豫著不知該不該說,不過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她以前從李綺節這裏領了不少賞錢,還真不敢隱瞞,“五少爺酒後無德,和縣裏幾個浪蕩公子打架鬧事,砸了一家貨棧,讓人告到衙門去了。”
李綺節瞠目結舌,就楊天保那綿軟性子,竟然也會和人打架鬥毆?還鬧到縣衙去了?
堂堂一個讀書人,被貨棧老板告到衙門去,能有什麽好名聲?
難怪前一陣子孟娘子和孟十二迴鄉避暑時,一反常態的待在家裏不出門,要在以往,孟娘子恨不能天天顯擺他們孟家得了一個好女婿。
至於李大伯和李乙的私產和存銀, 自然是家中兄弟姊妹平分。李綺節即將出閣, 她的那一份已經單獨劃出來了,剩下的都是分開記賬的, 人人都有, 誰也不用去覬覦另外一個人的。貪心不足, 隻會招來李大伯夫妻和李乙的厭惡。
不得不說李大伯和李乙深謀遠慮, 在各自成家時便未雨綢繆, 親兄弟,明算賬, 盡量讓兩家的帳務分開,讓子孫輩安安心心繼承自家的產業,不至於為了一點錢鈔窩裏鬥。
而且李南宣清風明月,李子恆大大咧咧,哪一個都不是那種會為一點雞毛蒜皮和自家人起齷齪的心胸狹小之人。李南宣恪守過繼嗣子的本分,不貪心。李子恆一心磨練蹴鞠技藝,更沒有爭權奪利的意思。
說到底,李家隻是普通人家罷了, 兄弟倆又都未曾娶親,半大少年,正是躊躇滿誌、意氣風發的年紀,目光早就投向更遙遠更遠大的誌向,並為之付出全部心血,哪有閑情為了家中一畝三分地鬧不和?
不過等到他們成家立業,各自有了家累,肯定不能像如今這般灑脫利落。再經旁人一挑唆,難說不會暗生心結。
李綺節寫完最後幾筆,放下兼毫筆,吹幹紙上的墨跡。
人人都有私心,李大伯和李乙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都免不了會起爭執摩擦,李昭節和李九冬形影不離,隔三岔五還不是要打一架?李子恆和李南宣並沒有血緣關係,論親疏遠近,終歸是隔了一層,感情是一天天處出來的,堂兄弟倆認真相處的時日不多,想讓他們短時間內親如兄弟、不分你我,有些異想天開。隻要他們倆能和和氣氣、共同進退,就夠了。
以後的事,誰也說不準,但有李大伯和周氏看著,李家絕不會有兄弟鬩牆的那一天。
想清楚這點,再聽到丫頭說不止周氏,李大伯也開始讓李南宣接觸鋪子上的賬本,李綺節一點都不驚訝,李南宣早晚都要接管大房的家業,李大伯和周氏對他推心置腹,直接把大半產業的銀錢往來透露給他知道,說不定也存了試探他的意思。
李大伯和周氏已經做了決定,李綺節身為晚輩,不會多嘴。但自家的事,還得由她拿主意。
李子恆不願接手家中的生意,任憑李乙如何嚴厲嗬斥,或是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始終不肯鬆口,“家裏的鋪子我一天都沒管過,交到我手上,兩眼一摸黑的,說不定沒個三兩年就敗光了。讓我做個賣力氣的夥計還成,管賬的事我實在做不來!”
他一指李綺節:“沒有金剛鑽,不敢攬瓷器活。阿爺,你把鋪子上的事交給三娘張羅不就成了?她幫伯娘管家,裏裏外外的大小事務,樣樣都處理得妥妥貼貼,那幾家酒坊她不是管得挺好的嘛?剩下的店鋪也讓三娘一肩挑了罷,總歸是自家人,便宜都是咱們的。”
李乙隻是一個勁兒地歎氣,沒有說什麽。
李綺節明白,李乙再疼她,也不會把家業交到她手上,能分給她一半的家產,已經是他能做到的極限。
他心裏仍舊盼著李子恆能夠子承父業。
可李子恆確實不是管家的那塊材料,而且他現在忙得腳不沾地,以後可能會更忙,李家的幾間鋪子,絆不住他的腳步。
花慶福在武昌府蟄伏大半年,費盡心思,終於搭上了楚王府的門路。球場那邊萬事皆備,隻欠東風。花慶福的來信上說,下個月就能把楚王世子一行人請到球場觀看第一場正式的蹴鞠比賽。李綺節鋪排了好幾年的計劃,到如今才慢慢收網,開始收獲果實。
從建設球場開始,她一直等著這一天,原本可以一蹴而就,但她耐住性子,始終按著原定的步驟慢慢溫水煮青蛙,因為她想要的,絕不隻是單純重新讓蹴鞠成為瑤江縣的一種新式娛樂,而是從上而下,將蹴鞠比賽逐步推廣至全國各地。
此時蹴鞠比賽早已經在上流社會消失匿跡,軍隊中的士兵不得以蹴鞠為戲,否則會被砍掉手足,蹴鞠藝人隻能在戲院酒樓或是青樓楚館中找到發揮長處的機會,民間百姓喜愛蹴鞠,又能如何?如果不能讓權貴階級對蹴鞠改觀,它就永遠上不了台麵。別的不說,隻要官府明令禁止蹴鞠嬉戲,球場就無法再進一步。
民間的流行審美始終帶著時代的烙印,從底層民眾的共同審美逐漸影響到上層社會,可能要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百年的時間,但從上層社會自上而下改變民間的審美,往往隻需要一兩年。
惟有先從掌握權柄的皇族貴戚們下手,才能一勞永逸,迅速打開局麵。
球場迎來了建立以來真正的首次開張,之前的小打小鬧全是在為這一天積攢經驗。李子恆已經擺脫學徒身份,成為球隊的正式一員,不說那些蹴鞠藝人們不願放他這個好苗子離開,李綺節也不想貿然打亂自己籌謀已久的計劃。
所以李乙想讓兒子接班的想法,終究不可能實現。
也許她可以托花慶福想辦法,向李乙推薦一個可靠的掌櫃?李子恆委實不願意接管家中幾間小鋪子,想讓李乙徹底放棄,還需要時日,目前隻能先用這種拖延的方法穩住他。
花慶福辦事很利落,李綺節的信送去武昌府沒幾天,他很快找到幾個合適的人選,二話不說,當即讓他們立刻打包行李鋪蓋,到瑤江縣領差事,順便送來一封親筆迴信。
李綺節看過他的信後,沉默良久,叫寶珠端來火盆,把信箋一把火燒了。
寶珠神色惴惴:“花相公那頭出什麽事了?”
紙張在幽藍的火焰中化為灰燼。
李綺節笑著搖了搖頭,花慶福的迴信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不過是問她能不能出席球場半個月後的開賽儀式,他好為她保留一間二層包廂。楚王世子一行人是微服出行,暗地裏的人手已經布置好了,不會刻意限製老百姓出入,屆時場中必定熱鬧非凡。
花慶福知道她一向喜歡熱鬧,肯定不想錯過一場難得的盛會。
可惜今時不同往日,以前她能帶著丫頭、伴當大大方方在外邊行走,是因為年紀還小,長輩們不忍苛責,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她即將出閣嫁人,雖然還沒及笄,但在別人眼裏,已經算是一個大人了,不能再拿年少輕狂當擋箭牌,必須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別說李乙,就連向來開明的李大伯,隻怕都不會樂意看她再到外麵去拋頭露麵。
而且孫天佑如果知道了,又會怎麽想呢?即使他不在意,萬一她在球場上被認識的人碰見了,事情傳出去,兩家的名聲都不好聽。她從來不把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放在心上,任憑別人怎麽譏諷,依然可以我行我素、自自在在過日子,但也得注意分寸。之前她的種種特立獨行,落得一個沒心沒肺的名聲,縣裏人平時提起她,大多數是笑著歎息一二。但如果尺度沒把握好,沒心沒肺變成沒臉沒皮,那可就難辦了。
所以,她隻能謝過花慶福的好意,和以前一樣,仍舊躲在花慶福身後,深藏功與名。
寶珠不知道李綺節在想什麽,但直覺她心裏不大痛快,眼珠一轉,輕快道:“楊家來人了。”
故意眨了眨眼睛,想逗她發笑。
李綺節放下心事,臉上揚起一絲笑容,“不年不節的,他們來做什麽?”
寶珠悄悄鬆口氣,笑嘻嘻道:“來給咱們家送紅雞蛋。”
周氏在正堂應酬楊家派來報喜的丫頭。楊慶娥生了個大胖小子,她的夫家合家歡喜,高大姐亦是樂得合不攏嘴。女兒一進門就為女婿延續煙火,纏綿病榻多年、眼看就要撒手人寰的老太爺看到曾孫出生,心裏一高興,竟然不藥自愈,容光煥發,看起來還能多活好幾年,更是喜上加喜。現在縣裏人都說楊慶娥旺夫旺家,高大姐當然高興。
不止楊慶娥的夫家要為大孫子辦一個盛大的滿月酒,楊家這邊也要擺酒請客,高大姐親自下帖子,邀請李大伯和周氏赴宴。
李綺節到正堂的時候,楊家的丫頭已經走了。周氏把楊家的帖子遞給她看,“瞧瞧你表嬸,愈發像大戶人家啦!”
丫頭們忍俊不禁,高大姐不識字,周氏也不識字,兩家平時來往,從沒有遞帖子一說,周氏這不是在誇高大姐,而是諷刺高大姐故意裝文雅。
孫天佑和金氏勢如水火,但和楊慶娥、楊天保姐弟倆還算親近,不知道高大姐會不會給他送請帖,李綺節隨手把帖子撂在一邊:“咱們家是不是得預備兩份賀禮?”
一份楊家的,一份楊慶娥夫家的,兩邊都是七拐八拐的親戚。
“嗯,你看著辦吧。”周氏眉頭輕皺,“要我說,楊家再高興,也得收斂點,到底是外孫呢,現在男方家的人還沒定下辦酒的日子,他們家已經搶著下帖子了,讓男方家怎麽想?慶娥的臉往哪兒擱?”
楊慶娥和楊天保的婚事都是娃娃親,一個定了一門遠親,一個定了李綺節。後來楊縣令發跡,楊家人覺得自家高人一等,高大姐既看不上李綺節,也看不上楊慶娥的未婚夫婿。在她看來,楊慶娥不僅是下嫁,還是非常委屈的下嫁,因此楊家人對嶽家的態度有些輕慢。現在楊慶娥為夫家生下長孫,還讓老太爺病愈,高大姐自覺女兒是嶽家的大功臣,抖得越厲害了。
“三娘,你要記住,嫁人以後呐,可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男人啊,都好麵子,不管你心裏怎麽想,至少不能在外人跟前落九郎的臉麵。”周氏冷笑一聲,“慶娥是個好的,可她偏偏攤上這麽一個冒冒失失的老娘,還有一個糊塗兄弟,以後遲早要受連累!”
李綺節聽出周氏話裏有話,心裏一動,暫且沒有多問。
寶釵取來往年的禮單給兩人過目,滿月酒的賀禮說來說去不過那麽幾樣東西,紅糖、雞蛋、布匹、糯米,加上半邊豬肉,幾串大鮮魚,一擔擔用籮筐盛了,蓋上紅布頭,酒席當天送去楊家就成。
李綺節想了想,幾乎全是補養的吃食,似乎少了些什麽,讓丫頭添上幾樣針線禮物。
周氏笑道:“我倒忘了,是得加上。以前你們年紀小,家裏送出去的禮都是按著老規矩來辦,隻管送些實惠的東西,盡是些米啊肉啊的,直接送寶鈔的也有呢。現在的規矩和我們那時候不一樣,以後你自己當家,看看別人家是怎麽做的,照著她們的新規矩來,免得失禮。”
說到李綺節日後當家的事,屋裏的丫頭神色各異,忍不住斜眼去看她的表情。
李綺節似乎沒察覺到丫頭們的側目關注,臉色平靜,迎著周氏略帶促狹的目光,淡笑道:“我曉得。”
眼睛眨巴眨巴,一臉無辜。周氏原本想逗一逗她,哪想到等了半天,根本沒等來大侄女露出害羞或是難為情的樣子,反而自己被侄女看得不自在起來了,隻得輕咳一聲,岔開話題,“今年收的鐵蓮子比往年少幾百斤,價格肯定要漲不少……”
夜裏,趁著李昭節和李九冬在庭院前捉螢火蟲,李綺節找曹氏打聽,“楊天保那邊又生出什麽事端了?”
周氏喜歡八卦,但不會無的放矢,她暗示楊天保以後可能會拖累慶娥表姐,肯定是事出有因。
曹氏怔了一下,猶豫著不知該不該說,不過俗話說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她以前從李綺節這裏領了不少賞錢,還真不敢隱瞞,“五少爺酒後無德,和縣裏幾個浪蕩公子打架鬧事,砸了一家貨棧,讓人告到衙門去了。”
李綺節瞠目結舌,就楊天保那綿軟性子,竟然也會和人打架鬥毆?還鬧到縣衙去了?
堂堂一個讀書人,被貨棧老板告到衙門去,能有什麽好名聲?
難怪前一陣子孟娘子和孟十二迴鄉避暑時,一反常態的待在家裏不出門,要在以往,孟娘子恨不能天天顯擺他們孟家得了一個好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