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繼仲身為族長,在家族中權威極高。這次從江南迴來,他也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認為要光大祖業,家庭這個基石要穩固,二爺加強了孩子們之間的協調,平時對他們要求很嚴,媳婦們都有所顧忌,不敢造次,孔家再沒有發生大亂子。

    他不能叫年邁的老母親再操心了,所以,此後二爺一般不出遠門,坐鎮孔樓指揮全局。

    光大祖業才是頭等大事,開拓江南市場是當務之急。二爺把玉算盤叫到書房,商量籌備江南商行的事宜。

    孔繼仲看著他想了想,開門見山地說:“廣鼎,江南商行籌備階段非常重要,你要去了解第一手資料,等各方麵經營走上正軌,你才可以迴來。有這個思想準備嗎?”

    玉算盤現在看到郭夫人心裏就煩,正盼望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他又不好主動提出來,聽二叔這樣一說正中下懷,孔廣鼎連忙說:“這點您老就放心吧!這次江南考察您教給我很多東西,我心裏也有規劃,江南之事我一定辦好。”

    “你必須有一個忠誠可靠的幫手,此人頭腦要清醒,還能獨擋一麵,你看誰比較合適?”

    孔廣鼎思索一下說:“我看泊富能行,他雖然年青但處事老練,咱兩家又是世交知根知底,俺可以放心做事。”

    江南之行帶魏泊富去的目的,主要驗證一下他的能力,同時讓他熟悉經商環境和朋友。孔繼仲心裏對他比較滿意。

    “廣鼎,咱爺倆是不謀而合呀,哈,哈。”

    爺倆商量如何開辦商行的具體步驟,又對設計的幾套方案,進行了反複推敲。直到夜深人靜。

    最後,孔繼仲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身處外地做事要多用腦子,三思而後行。待人接物尤為重要,廣交朋友,朋友就是咱的財路。”

    第二天,玉算盤和泊富到廳堂見孔繼仲,二爺正式向他們說:“我已經決定先在江寧府開辦“寧昌商行”,時機成熟再到蘇州發展,廣鼎你任大掌櫃,伯富做助手任二掌櫃。這可是我們首次進入絲織業,風險很大,你們不能有半點的馬虎呀,三天就要書信一封,通報情況,切記!”

    實際這也是孔繼仲的精心安排,一是事業需要發揮孩子們的專長,二是兄弟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減少和化解矛盾。他叫霹靂雷孔廣鼒,主管家中事務和協管山東生意。兄弟各盡其責才能兩全其美。

    起程的日子到了,玉算盤和泊富到內宅,向老太君魏素倩辭別,老人家拉著他們的手戀戀不舍,又叮囑一番。

    他們告別家人,帶著老明叔推薦的兩個護院武師,又到濟寧商行選了幾位精幹的夥計,從水路一起去江南。孔廣鼎和魏泊富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現在又為了共同的事業並肩戰鬥。

    他倆站在船頭躊躇滿誌,肩負重任,準備大展宏圖大幹一場。

    孔繼仲在焦急等待中渡過夏天,秋天到了,江寧傳來好消息,“寧昌商行”正式開業,玉算盤頭一筆生意比較理想,開局順利。二爺懸著的心開始放下,他晚上也能睡個好覺了。

    老六爺孔繼儒是個安分守己的文人,雖然滿腹經綸,但從不張揚。他定居李樓後,繼續苦讀聖賢之書,勤勤懇懇克己之短,詩禮傳家,為人儒雅與世無爭。

    李樓的府舍規模不小,並不追求華貴,院庭中翠竹幽幽,奇花異草點綴其間,處處顯露出斯文之韻,他樂在其中,朗朗頌詩之聲悠揚動聽。

    二哥孔繼仲每得精品古董和名人書畫,都送給他一些,共同玩賞其樂融融。他寫得書法作品,出自“二王”得其神韻,被當地文人視如珍寶。是魯西四大雅士之一。

    孔繼儒不擅長經商,他到李樓後不久,就把分得成武和單縣城中商鋪,置換成白銀現款,又把“金鄉當鋪”的所有資金抽迴,全線退出商業貿易領域。他用積蓄起來的錢財,再次購買大量的土地。

    他的農田主要在單縣北部,還有一部分在金鄉和成武兩地,在三兄弟中他的良田最廣,佃戶村眾多。生活富足,不失為一方望族。,他把村寨定名為:孔李樓。

    老六爺孔繼儒才華橫溢,眾人敬慕,官府友人多次邀他出山從政,都因為他留戀田園清雅的生活,不喜歡風風火火奔走四方的性格所限,被一一婉言謝絕了。

    最近,官府招孔繼儒出任嘉祥縣教諭,本來尊師重教就是孔家的傳統,這個職位也正對他的口味,而且嘉祥和成武是臨縣離家不遠,老六爺愉快地答應前去赴任了。

    老六爺在嘉祥縣教諭職位上多年,興辦教育推出人才,培育不少優秀的學生。他特別注重幼童的教育,認為這是富國強邦的本錢。他幹事認真勤勤懇懇,默默地做了大量的實事。他對四書五經研究頗深,在任上寫有《論語新識》等箸作,在民眾中口碑極佳。

    他是個做學問的人,官場中的很多風氣很難適應,想踏踏實實做一件事,都費盡心機要做不少無用功,使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孔繼儒辭去教諭之職,迴歸田野悠然自得。他對興辦教育的熱情並沒降溫,辦私學育族人成了新的使命。老六爺就在孔李樓的府舍旁,建立起一所二進院學堂,聘請了三位有才學的先生教課。孔氏族人的後輩和鄉親的孩子都可就學,他的這一盛舉在鄉裏傳為美談。

    他非常高興並親自授課,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老六爺感慨地說:“聖祖孔子弟子三千,我能育出三百也就功德園滿了。”

    老六爺博覽群書,喜愛考古研究,特別是對本地古國的探求。在閱讀《左傳》時,有這樣一段記載,引起他的關注並產生濃厚興趣。

    那就是周武王戰勝商朝後,在全國實行大分封,武王把他一位有賢德兄弟封為郜國第一位國君,這個“郜國”就在成武,春秋時被宋國所滅。根據考證,全國姓郜的人士,基本上都是郜國的後人。現在還有“郜鼎遺跡”,戰國時還能找到郜邑這個地名。

    他經常到縣城和周圍村寨考察,在一些農戶手中購得出土的瓦礫和陶器,有時也叫朋友和弟子們幫助收集。他把收集來的這些古董,統一編號存放在專設的房間內。經過多年研究考證,證實了成武在春秋時期,確有大型宮殿存在,他嘔心瀝血撰寫了《郜國考探》一書。

    在孔繼儒的熏陶和培育下,三個兒子都成了飽學之士,大鵬孔廣鼐、二鵬孔廣鈞、三鵬孔廣爵兄弟三人,被鄉親們譽為:“孔氏三鵬”。他們能文能武,稱賢鄉裏。老六爺以三個兒子為驕傲,他經常和朋友們講:“我的孔氏三鵬,才是我家的真正財富,希望所在。”

    一場大雪過後,孔繼仲起床後想著遠方的孩子,獨自一人不知不覺,踏雪來到大門外,大千世界一片潔白,好大的一場雪啊。

    這時隻見白雪之中,兩個人相互攙扶著從街的東頭走來,她們步履艱難越來越近,原來是一個中年婆娘,領著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兩人破衣不整難以禦寒,凍得瑟瑟發抖,手和臉上長著凍瘡,到了狼狽不堪的地步。

    二爺孔繼仲看著眼前的母子倆,又聯想起南方的親人,心裏一陣酸楚,對她們倍加憐憫。二爺招手叫她們到大門口來,向前問寒問暖:“你們是什麽地方的人啊。看把孩子凍成什麽樣了!”

    中年女人哆哆嗦嗦地說:“好心的老爺救救我們吧!我家姓張,河北人,兒子鐵山的爹不在了。家鄉鬧災荒才帶小兒出外乞討,隻是為了活命。遇到大雪又冷又餓,快要凍死了。老爺行行好,給我們娘倆口殘湯剩飯。”

    她說著說著“嗚、嗚”哭了起來。

    “別哭,別哭,家裏有飯吃。”

    孔繼仲連聲勸慰,眼看著乞丐兒郎鐵山,已經堅持不住,慢慢地癱軟到雪地上,他忙著把鐵山扶起來,叫仆人幫著娘倆進了大門,來到廚房中,先給兩人倒上碗熱水,又拿些飯食來,真的餓壞了,她倆狼吞虎咽吃起來。

    “別急,還有哪。”

    二爺又倒上一碗熱水遞過去,感動的中年女人又開始落淚,連聲道謝。

    一頓飽餐過後,兩人恢複了一些原氣,再看鐵山雖然瘦骨嶙峋體質虛弱,但從他身上透著器宇軒昂的氣質,不同凡俗。

    二爺看著鐵山非常可愛,也可能是他們前世有段緣分吧,他產生了收養此子的念頭。孔繼仲和中年女人商量著說:“這個孩子,你要這樣帶下去,我看連命都保不住了。不如把他留下來,我再給你些銀兩迴家謀生去,你看怎麽樣?”

    中年女人聽後,連忙拉著兒子一起跪倒在地,流著眼淚說:“我們今天遇到大善人了。大老爺,小兒願終身為奴侍候您,以報大恩大德。”

    二爺笑了,摸摸鐵山的頭說:“我不是讓此子做家奴,而是我們爺倆有緣,我會象自己孩子一樣對待他,你就放心吧,在孔家是不會虧待他的。”

    她抬起頭望著孔二爺,張著嘴巴大惑不解,心裏想可能是自己聽錯了,哪有這等好事。

    孔繼仲看出中年女人的疑惑心情,非常誠懇而且鄭重地說:“我講得都是真話,沒有半句虛言。”

    她驚喜萬分,再次讓孩子磕頭謝恩。

    孔繼仲心裏高興,中午又熱情地款待她們,飯後讓家人給她一套棉衣換上,又給了一些銀子和吃的,叫仆從護送她返迴老家河北。

    鐵山留下沐浴更衣,從裏到外換了一身新衣服,他神采煥發,二爺更加喜歡了。幾天後,便叫他到私塾跟著先生去讀書,鐵山聰明肯學,沒有辜負二爺的期望,學習成績一路高歌猛進。

    鐵山和霹靂雷都非常喜愛武術,每天清晨,老明都教他們習武健身,哥倆脾氣相似非常投緣,經常私下切磋武藝,感情日濃。

    孔繼仲到西大院和霹靂雷孔廣鼒聊天,順便問他:“廣鼒,你看鐵山這個孩子怎麽樣?”

    霹靂雷迴答說:“我感覺鐵山人品不錯,又聰穎機靈,我也挺喜歡他。”

    “我準備收他做義子,你看如何?”

    “爹看準了,肯定沒問題,我聽您老的!”

    孔繼仲決定收十四歲的鐵山為義子,起名:孔廣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煙雲飄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尼山泗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尼山泗水並收藏煙雲飄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