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進統領大軍還在路上的時候,又有消息傳來,督撫山西的孫傳庭不聽朝廷旨意,按兵不動,山西大同士紳民眾勸孫傳庭保境安民,不要妄興刀兵。
??這個消息甚至比趙進率領大軍北上都要震撼,到這個時候,大家才真切的認識到,大明完了,真正有實力的地方派係已經不服從朝廷的權威。
??細想想也沒差,如今的朝廷難道不是靠著孫閣老和王閣老的兵馬撐著,不然的話,誰還理會這麽個空頭皇上,盡管崇禎皇帝自己不這麽想。
??在孫傳庭拒絕旨意的消息傳開後,地方上立刻混亂起來,好在各處地方文官武將連同豪強士紳聯手將局麵壓了下去,勉強維持著從前那種不死不活的局麵。
??因為趙家軍通過各條商路將消息傳達到了盡可能多的府州縣,地方上如果維持不亂,那大家還有相見相談的可能,如果亂起來,那就請各位自求多福,大軍一到,刀不留情。
??旁人說這個威脅誰會理睬,可趙進的話,沒有人敢不聽,徐州趙天王手裏沾血太多了,流民、官軍,現在還多了韃虜,屍山血海,那麽強悍的都被殺敗,大家還是不要自尋死路。
趙家軍書信隻發了北直隸、河南和陝西三省,山西有孫傳庭維持,以他做事做官的風格,以及在他背後支持的晉商團體,斷不會容許山西亂起來。
??而南直隸的江南各府州縣,浙江、福建等處,這些地方掌握地方的並不是官府,而是豪門大族,江南浙江是科舉世家,而福建則是縱橫海上的海商,他們跟趙家軍的關係是一迴事,但他們同樣不希望地方大亂。
??當然,還有湖廣、四川、廣東、江西、雲南以及邊關各處沒有通知到,但趙進掌握了其他地方之後,剩下這幾處也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壓根不用考慮太多。
??“按照本來的計劃,我們從容消化山東和南直隸江北地,統合人口、培養人才,然後用這些地方練出來的兵馬,培養出來的人才,攻占一地,消化一地,就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會有什麽波折,順理成章的接收天下。”
??“可世上事哪有那麽隨人心意的,現在各處即便投靠,即便一時風平浪靜,將來必然也有波折,但這也沒什麽可為難的,遇到難事,處置難事,從容對待,平常心就好。”
??各省對趙家軍的要求都迴應的很積極,經辦的徐州人等頗為興奮,認為是眾望所歸,天命在我。
??不過趙家軍的核心層麵卻沒那麽多興奮,天底下沒那麽多便宜可賺
大明講究的是皇權不下縣,講究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趙進的體係則是要控製到每個人。
趙進所控製的地盤上,他能動員起每一粒糧食,每一個人,每一項活動都在掌控之中,或者在允許中,或者需要繳稅,但大明不是,大明的動員、收稅和管理這幾項上始終在博弈,和士紳們拉鋸談判,和士紳的代表們往複溝通,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貪墨、浪費和瑣碎,形成了極為低效的平衡。
這些貪墨、浪費和瑣碎就是大明地方豪強的立身之本,他們向趙家軍的臣服也是為了保存這些權利,或者盡量保留一些。
徐州給他們準備的則是另外一條路,讓他們投身工商之業,或者安心享受土地產出的紅利,而不是去掌握那麽多的人口,要求那麽多的政治權力。
或許有人能識得大勢,按照趙家軍的安排去做,在新體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想要舍棄自己的財源,放棄從前的地位,沒有那麽容易,他們暫時害怕威權會低頭,但早晚會因為不滿去反抗,那時候就是血腥的清洗。
與其在投靠之後下狠手清洗屠殺,還不如在彼此是敵人的時候殺個痛快,但眼下的局麵顯然不能如此了,隻能默默的等待將來。
這麽想的恐怕不止徐州,其他各處臣服的勢力未必不是這麽想,如今不得不低頭屈服,將來怕是還要費一番手腳。
“河南、陝西已經殘破,江南則是不同,世家大族盤根錯節,利益深重,這麽二百餘年下來,可不會讓旁人動這塊大餅,將來若亂,隻怕先亂江南。”
話已經明明白白說出來了,但這些話隻是內部討論,大家都知道眼前最要緊的並不是這些事。
趙進還沒有進入東昌府的時候,京師那邊卻有人過來傳遞消息,卻是想向新朝效忠,甚至還想要在趙進手下求得富貴,想要投誠賣身,自然不能空口白牙,隻是這位開出來的條件卻讓趙進等人吃了一驚,他們說是要把崇禎皇帝朱由檢獻給趙進。
居然能有這樣的投名狀,大家驚訝歸驚訝,卻沒表示出如何的熱心,這崇禎皇帝最多是個象征,甚至算不得什麽關鍵,如今大明的關鍵是在那幾位掌握兵馬的大臣手中,要說文貴武賤,如今的大明倒是有那麽點意思,隻不過這掌握兵馬的文臣本身和武將區別不大,他們就是目前大明最大的軍閥。
過來傳遞消息的使者沒有得到肯定答複,但態度依舊謙卑到了一定地步,答應為趙家軍傳遞消息,盡可能的順天行事。
這人剛離開迴返,他的身份就被內衛和情報局調查了出來,這人無官無爵,卻是京師內某家頂級勳貴的幕僚,這家勳貴做事,很是能代表其他公侯伯等人,甚至有部分文官也牽扯其中。
這與國同休的勳貴,這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們,現在就要把這給他們榮華富貴的天子給賣了,細論起來,的確可憐可悲可笑。
其他人不可能知道,趙進記憶中也沒可能記住那麽多的細節,在沒有趙進的那個時空中,李自成率領的順軍就要進入京城,崇禎皇帝想要讓駙馬帶著自己的兒子走,結果駙馬哭著拒絕,崇禎皇帝想要自己出城,卻在城門處被守城武官用弓箭逼了迴來,然後還被大臣清流們說什麽不可遷都,天子要與國同在。
這些無能頹廢的勳貴文臣們想要把崇禎皇帝賣個好價錢,在李自成那裏博個新朝富貴,可又掌握不住崇禎,等李自成進京之後把他們一掃而空,當真演了一場隻能被外人笑話的喜劇。
在這個時空,他們還想賣,隻不過趙進懶得去賣,趙進百戰百勝,富國強兵,在混亂中整頓秩序,在衰頹中給人振奮,趙家軍又是天下最強,這就是他的法統,這就是他的根本,有了這些,不需要去搞什麽謙讓禪讓的戲碼。
當然,京師中有孫承宗、王在晉掌握軍權,有楊漣和左光鬥掌握輿論,京師西邊有孫傳庭拱衛,京師東邊有熊廷弼鎮守,這些想要投機的勳貴文臣們也沒什麽空子可鑽。
趙進對這次行為的評價隻有一個字“蠢”,他們光想著自家富貴,卻沒想到身邊的危險,貿然舉動,恐怕等待他們的隻有血洗了。
想想如今支撐大明的這些重臣,在沒有趙進的那個時空裏,孫承宗沒有迴到中樞,隻是在內外交迫之下辭官,最後清軍入關,孫承宗全家守城激戰而死,熊廷弼沒有從詔獄裏出來,在魏忠賢和東林矛盾激化後,死在獄中,王在晉從遼鎮迴到京師後就被黨爭糾纏,最後告老還鄉,默默無聞的死在家中。
而楊漣和左光鬥是東林幹城,始終和閹黨死鬥不休,被魏忠賢一係打擊的也就最慘,偏生這二人清正自持,家產不多,結果身家豪富的東林黨人紛紛逃脫迴鄉,他們兩人慘死獄中,死後還不得安生,被東林抬上神壇。
此時的孫傳庭則是在家賦閑,等到崇禎年間局麵大壞的時候,孫傳庭慨然出山,自請去局麵最壞的陝西鎮壓流民,但在那個時代,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李自成和張獻忠,而是處處掣肘,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京師中拍腦袋的旨意,讓孫傳庭錯過了一次次機會,背上了一次次大敗,甚至還因為此下獄,等到他出來的時候,局麵已經不可收拾,但孫傳庭沒有逃跑,也沒有賣身新朝,而是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在沒有趙進的時空,大明虧欠了這些人,但他們卻沒有虧欠大明,在這個時空下,他們還在勉力維持著,但快要維持不住了。
趙進率領的大隊人馬就和正常行軍一樣到達了臨清州城,這邊囤積著大量的糧草和物資,趙家軍並不是臨時起意,這裏在第一次被攻破的時候,就已經是趙家軍對北直隸用兵預備大營了。
在臨清州這邊,發號施令的人早就不是臨清知州,東昌知府,又或者山東巡撫,隻有李家父子才管用。
各種物資匯集,各種營盤建設,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為什麽來準備,可每個該管的人都裝作不知道,甚至主動行個方便,留人情日後好相見。
當趙進所率領的大軍與第二旅匯合之後,臨清就成了大營所在,當看到趙家軍的軍威氣勢之後,那些留人情的人都覺得自家沒有做錯。
??這個消息甚至比趙進率領大軍北上都要震撼,到這個時候,大家才真切的認識到,大明完了,真正有實力的地方派係已經不服從朝廷的權威。
??細想想也沒差,如今的朝廷難道不是靠著孫閣老和王閣老的兵馬撐著,不然的話,誰還理會這麽個空頭皇上,盡管崇禎皇帝自己不這麽想。
??在孫傳庭拒絕旨意的消息傳開後,地方上立刻混亂起來,好在各處地方文官武將連同豪強士紳聯手將局麵壓了下去,勉強維持著從前那種不死不活的局麵。
??因為趙家軍通過各條商路將消息傳達到了盡可能多的府州縣,地方上如果維持不亂,那大家還有相見相談的可能,如果亂起來,那就請各位自求多福,大軍一到,刀不留情。
??旁人說這個威脅誰會理睬,可趙進的話,沒有人敢不聽,徐州趙天王手裏沾血太多了,流民、官軍,現在還多了韃虜,屍山血海,那麽強悍的都被殺敗,大家還是不要自尋死路。
趙家軍書信隻發了北直隸、河南和陝西三省,山西有孫傳庭維持,以他做事做官的風格,以及在他背後支持的晉商團體,斷不會容許山西亂起來。
??而南直隸的江南各府州縣,浙江、福建等處,這些地方掌握地方的並不是官府,而是豪門大族,江南浙江是科舉世家,而福建則是縱橫海上的海商,他們跟趙家軍的關係是一迴事,但他們同樣不希望地方大亂。
??當然,還有湖廣、四川、廣東、江西、雲南以及邊關各處沒有通知到,但趙進掌握了其他地方之後,剩下這幾處也沒有絲毫的抵抗之力,壓根不用考慮太多。
??“按照本來的計劃,我們從容消化山東和南直隸江北地,統合人口、培養人才,然後用這些地方練出來的兵馬,培養出來的人才,攻占一地,消化一地,就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會有什麽波折,順理成章的接收天下。”
??“可世上事哪有那麽隨人心意的,現在各處即便投靠,即便一時風平浪靜,將來必然也有波折,但這也沒什麽可為難的,遇到難事,處置難事,從容對待,平常心就好。”
??各省對趙家軍的要求都迴應的很積極,經辦的徐州人等頗為興奮,認為是眾望所歸,天命在我。
??不過趙家軍的核心層麵卻沒那麽多興奮,天底下沒那麽多便宜可賺
大明講究的是皇權不下縣,講究的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趙進的體係則是要控製到每個人。
趙進所控製的地盤上,他能動員起每一粒糧食,每一個人,每一項活動都在掌控之中,或者在允許中,或者需要繳稅,但大明不是,大明的動員、收稅和管理這幾項上始終在博弈,和士紳們拉鋸談判,和士紳的代表們往複溝通,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貪墨、浪費和瑣碎,形成了極為低效的平衡。
這些貪墨、浪費和瑣碎就是大明地方豪強的立身之本,他們向趙家軍的臣服也是為了保存這些權利,或者盡量保留一些。
徐州給他們準備的則是另外一條路,讓他們投身工商之業,或者安心享受土地產出的紅利,而不是去掌握那麽多的人口,要求那麽多的政治權力。
或許有人能識得大勢,按照趙家軍的安排去做,在新體係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想要舍棄自己的財源,放棄從前的地位,沒有那麽容易,他們暫時害怕威權會低頭,但早晚會因為不滿去反抗,那時候就是血腥的清洗。
與其在投靠之後下狠手清洗屠殺,還不如在彼此是敵人的時候殺個痛快,但眼下的局麵顯然不能如此了,隻能默默的等待將來。
這麽想的恐怕不止徐州,其他各處臣服的勢力未必不是這麽想,如今不得不低頭屈服,將來怕是還要費一番手腳。
“河南、陝西已經殘破,江南則是不同,世家大族盤根錯節,利益深重,這麽二百餘年下來,可不會讓旁人動這塊大餅,將來若亂,隻怕先亂江南。”
話已經明明白白說出來了,但這些話隻是內部討論,大家都知道眼前最要緊的並不是這些事。
趙進還沒有進入東昌府的時候,京師那邊卻有人過來傳遞消息,卻是想向新朝效忠,甚至還想要在趙進手下求得富貴,想要投誠賣身,自然不能空口白牙,隻是這位開出來的條件卻讓趙進等人吃了一驚,他們說是要把崇禎皇帝朱由檢獻給趙進。
居然能有這樣的投名狀,大家驚訝歸驚訝,卻沒表示出如何的熱心,這崇禎皇帝最多是個象征,甚至算不得什麽關鍵,如今大明的關鍵是在那幾位掌握兵馬的大臣手中,要說文貴武賤,如今的大明倒是有那麽點意思,隻不過這掌握兵馬的文臣本身和武將區別不大,他們就是目前大明最大的軍閥。
過來傳遞消息的使者沒有得到肯定答複,但態度依舊謙卑到了一定地步,答應為趙家軍傳遞消息,盡可能的順天行事。
這人剛離開迴返,他的身份就被內衛和情報局調查了出來,這人無官無爵,卻是京師內某家頂級勳貴的幕僚,這家勳貴做事,很是能代表其他公侯伯等人,甚至有部分文官也牽扯其中。
這與國同休的勳貴,這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們,現在就要把這給他們榮華富貴的天子給賣了,細論起來,的確可憐可悲可笑。
其他人不可能知道,趙進記憶中也沒可能記住那麽多的細節,在沒有趙進的那個時空中,李自成率領的順軍就要進入京城,崇禎皇帝想要讓駙馬帶著自己的兒子走,結果駙馬哭著拒絕,崇禎皇帝想要自己出城,卻在城門處被守城武官用弓箭逼了迴來,然後還被大臣清流們說什麽不可遷都,天子要與國同在。
這些無能頹廢的勳貴文臣們想要把崇禎皇帝賣個好價錢,在李自成那裏博個新朝富貴,可又掌握不住崇禎,等李自成進京之後把他們一掃而空,當真演了一場隻能被外人笑話的喜劇。
在這個時空,他們還想賣,隻不過趙進懶得去賣,趙進百戰百勝,富國強兵,在混亂中整頓秩序,在衰頹中給人振奮,趙家軍又是天下最強,這就是他的法統,這就是他的根本,有了這些,不需要去搞什麽謙讓禪讓的戲碼。
當然,京師中有孫承宗、王在晉掌握軍權,有楊漣和左光鬥掌握輿論,京師西邊有孫傳庭拱衛,京師東邊有熊廷弼鎮守,這些想要投機的勳貴文臣們也沒什麽空子可鑽。
趙進對這次行為的評價隻有一個字“蠢”,他們光想著自家富貴,卻沒想到身邊的危險,貿然舉動,恐怕等待他們的隻有血洗了。
想想如今支撐大明的這些重臣,在沒有趙進的那個時空裏,孫承宗沒有迴到中樞,隻是在內外交迫之下辭官,最後清軍入關,孫承宗全家守城激戰而死,熊廷弼沒有從詔獄裏出來,在魏忠賢和東林矛盾激化後,死在獄中,王在晉從遼鎮迴到京師後就被黨爭糾纏,最後告老還鄉,默默無聞的死在家中。
而楊漣和左光鬥是東林幹城,始終和閹黨死鬥不休,被魏忠賢一係打擊的也就最慘,偏生這二人清正自持,家產不多,結果身家豪富的東林黨人紛紛逃脫迴鄉,他們兩人慘死獄中,死後還不得安生,被東林抬上神壇。
此時的孫傳庭則是在家賦閑,等到崇禎年間局麵大壞的時候,孫傳庭慨然出山,自請去局麵最壞的陝西鎮壓流民,但在那個時代,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李自成和張獻忠,而是處處掣肘,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京師中拍腦袋的旨意,讓孫傳庭錯過了一次次機會,背上了一次次大敗,甚至還因為此下獄,等到他出來的時候,局麵已經不可收拾,但孫傳庭沒有逃跑,也沒有賣身新朝,而是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在沒有趙進的時空,大明虧欠了這些人,但他們卻沒有虧欠大明,在這個時空下,他們還在勉力維持著,但快要維持不住了。
趙進率領的大隊人馬就和正常行軍一樣到達了臨清州城,這邊囤積著大量的糧草和物資,趙家軍並不是臨時起意,這裏在第一次被攻破的時候,就已經是趙家軍對北直隸用兵預備大營了。
在臨清州這邊,發號施令的人早就不是臨清知州,東昌知府,又或者山東巡撫,隻有李家父子才管用。
各種物資匯集,各種營盤建設,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為什麽來準備,可每個該管的人都裝作不知道,甚至主動行個方便,留人情日後好相見。
當趙進所率領的大軍與第二旅匯合之後,臨清就成了大營所在,當看到趙家軍的軍威氣勢之後,那些留人情的人都覺得自家沒有做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