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白水洋,碧波浩蕩。


    南海號上的藍色長琉旗向西北方迎風招展。從信風帶一路北上的西南季風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在這裏更多表現為東南偏南風。


    崇明的島影在遠處清晰可見,如今的崇明島還不是後世那個中國第三大島,隻是一排在長江口的連續沙洲。這些沙洲會突然從海中漲出,也會一夜間坍塌進水中消失不見。


    這與本地的風向有直接關係。如果不是台風天,長江口春夏季的東南偏南風表現為離岸風,風速穩定,波浪小,有助於河口泥沙淤積。而在冬天,寒潮帶來的東北風為向岸風,吹程長,卷起的大浪會急劇衝刷灘塗,引起沙洲坍塌。


    守序收迴望遠鏡,詢問身邊的劉進卿:“崇明島上現在可有駐軍?”


    劉進卿垂首答道:“大人,崇明島上現在駐紮有一隊招安的海匪。首領名叫顧忠,外號網倉顧三,又名三麻子。”


    “喲,倒是同行。”


    劉進卿鼓氣勇氣問道,“大人要去崇明嗎?”


    守序搖搖頭,他知道長江口有多厲害。長江口暗礁淺灘無數,風向更是琢磨不定,駛進長江實在是太危險了。在元朝和明朝初年,太倉劉家港曾經繁盛一時,成為當時中國最忙碌的海港。但慢慢地,長江的泥沙淤積了劉家港,從無法通行大船到徹底廢棄,間隔的時間並不長。


    很多人會好奇,滿清侵入江南,明朝的水師都去了哪裏?答案就在這長江口,崇明島。


    任何人隻要簡單看看地圖,很容易就能想到由海入江,占領鎮江切斷大運河漕運,從而攪動天下局勢。這是難以抵禦的誘惑,明末的將軍們、二百年後的英國人和後世的很多人都想到了一起。但在17世紀,實現這樣的戰役目標極難。如果長江口兩岸的州縣還在明朝控製下,可以時刻更新航道變化或者錨泊候風,也許進長江不會那麽困難,可明軍顯然沒有這個條件。吳誌葵、黃蜚、荊本徹、沈廷揚、張名振、鄭成功,無數明朝將領率軍前仆後繼衝向崇明,或者遭遇淺灘,或者遭遇颶風,或者登陸後風向突變無法撤走從而被清軍屠殺殆盡。東南的明軍前前後後在崇明島長江口葬送了十幾萬人和數千艘戰船,幾乎毫無成效。長江口就像一個黑洞般吸引吞噬了無數明軍的生命。如果這些力量投入在其他地方,南明絕不會像曆史上一樣迅速滅亡。


    明軍最強大的水師無疑是鄭成功部,鄭家水師第一次進軍長江,便在浦東羊山海麵遇大風,鄭成功差點把命送在了長江口。他的實力更強大一些,雖然幾乎是單船逃出,但還可以重新組織幸存下來的艦隊。第二年駛入長江抵達了南京,守序覺得大木其實還不如不進去,進了長江損失更大,幾乎葬送了全部主力,也葬送了明朝最後的複興希望。


    守序暗道,隻有英國人成功了,因為他們有蒸汽戰艦。


    哈裏斯迴憶了一陣,對守序道:“閣下,這就是你說的中國最大的內河,他的流域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守序點頭道:“對,長江口才是中國真正的國門。廣州、月港,都沒有長江的輻射能力。”


    哈裏斯略做測量,“地圖上顯示,有接近3000英裏長。”


    “實際更長,這地圖不準。”守序的手指在地圖上輕輕劃過,“長江就像主動脈,大的支流是次一級的動脈,阿克頓先生,那些大支流也是壯觀的滔滔大河。各種小支流是毛細血管,這些血管把養分輸送到整個南中國。”


    哈裏斯有些神往,“我能想象,閣下。”


    守序微歎一聲,“她也是我的母親河。”


    哈裏斯見守序有些戀戀不舍之意,便問道:“閣下,您確定我們真不駛進去嗎?”


    守序還是搖頭,“我們的蓋倫進不去。”


    《海道經》對長江口航線的描述是,“南有末人沙、婆婆沙、三腳沙,可須避之。揚子江內,北有雙塔,西南有範家港沙灘,東南有張家沙灘,江口有陸家沙灘,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帶,連至崇明洲沙,可避。”


    《海道經》提醒了守序長江口有很多淺灘沙洲,可不能告訴守序怎麽行船。長江口附近的海域如今正處於急劇的造島活動中,沙洲每年都會產生變化,導致航道資料需要即時更新。如要保險,隻能一邊行船,一邊試探水深。可長江的流速和風向又讓慢速行船很困難,耽誤時間越長越危險,如果風向變化戰艦有可能被拍在岸邊。


    哈裏斯略微想了想,“閣下,您還記得馬辰之戰後我提的建議嗎?”


    守序轉頭看著他,“槳船?”


    “閣下,我們還有幾條中型加列。”


    ————


    艦隊沒有在長江口停留,繼續沿南直隸海岸線北上進入黃水洋。不久後便是中國第二大河的入海口。明朝為了保障河北的漕運,整體的治黃思路是保北放南,死保黃河北堤,放黃河南流。這導致黃河就在淮河泗河之間形成一片龐大的排水係統,海口也是泥沙糾結,礁石無數。


    為應付這種變化,從長江開始,中國北方的商船現在多半都是平底沙船。守序的艦隊有蓋倫有廣船,都是尖底吃水深的戰艦,完全不敢靠近海岸線。


    海州海域,標誌性航道標為雲台山和鶯遊山,兩島之間的航道為鶯門。在雲台山東側海麵,海圖標出“正港好行船。”自從過了長江,意興闌珊四個字直接寫在了守序臉上,完成黃河口的簡易測繪後,艦隊右舵,駛入雲台山東側的深水航道。


    守序已經不想再繼續勘測蘇北和膠州灣的航道,此時已是10月上旬,偶爾出現的東北風讓他感覺要抓緊時間了。艦隊右舵,一天的時間,海水從綠色變成黑綠色,看到黑綠色的海水後轉向正北,兩日夜後,海水變成藍色,這便是黑水洋。風向大體比較順,在黑水洋行駛兩日夜,海水重新變綠。雖短暫跨洋,卻也是明朝的成熟航線,編隊中那些戎克船並無多少驚訝之感。


    采用黑水洋航線的明朝船在這裏導航十分複雜,很依賴海水顏色變化和海圖地形比對。這對守序的艦隊來說就不是問題了,沒有必要事事照搬明朝海圖。既然是看不見陸地的航行,測量緯度轉而向西北,直接向渤海駛去。海水再次變綠,正是北洋綠水。接近海岸,不經意間已過威海衛。東北風越來越多,正是季風換季時。艦隊的幾艘福船無硬帆,逆風時幾乎無法航行,守序隻能在芝罘灣錨泊候風。


    屬於音山守禦千戶所管轄的烽燧再次點起狼煙,守序派出了一隻登陸隊上岸取水。登萊明軍比起南方明軍略顯主動,幾次派出士兵對登岸取水的隊伍進行偵察,艦隊周圍也出現了明軍的小船。守序命令戰艦打開炮門,推出所有火炮。數十門黑洞洞的大炮指向海岸。登萊的明軍不要說對蓋倫戰艦發起進攻,便是汪匯之那6艘戎克戰艦他們也打不過。


    守序在芝罘灣等待了一周,待風向轉好,再次放洋,貼著海岸線接近了登州。


    讓守序震驚的是,他遇到了嚴陣以待的明朝艦隊。


    登州備倭所,即登州水寨外海,約80艘中等戎克船和60艘小船已在海灣排成陣勢,各色旗號在桅頂隨風飄揚。他們身後登州水寨城牆上,則站滿了密密麻麻的鳥槍兵。


    旗艦上的所有軍官迅速走到船頭,守序拉開望遠鏡。明朝艦隊中,一杆黃字大旗在其中最大的一艘戰艦上迎風招展,大艦的艦列中有稍小的曹字和戴字旗號。兩翼的小船中則有陳字、梁字、王字等諸色戰旗。


    “暴風號出艦列,護住呂從先那四艘船。”守序快速下令,名為護衛,實則監視。見到明朝水師,他第一個擔心的是後續的戎克船調頭跑了。


    見明朝水師背靠登州水城結陣,守序接著下令:“南海號、拉斐爾號前出,打開舷側炮門,遮護後續船隻。”


    明朝在登州集結了如此龐大的艦隊,讓守序完全沒有想到。雖然沒多少大船,可這100多艘戰船至少也需要4000水兵,而登州水城內明顯還有數千步兵。


    “登州怎會有這麽多明軍?”他調轉望遠鏡望向城頭,那些士兵的站姿和城頭整備的軍械讓他立刻判斷出都是打過仗的老兵。守序記得12年前登州兵變,把這一帶打成了白地。而明軍這種封建軍隊在全軍覆沒後,重建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哈裏斯悄聲問守序,“提督,怎麽辦?”


    守序皺眉,南海號與拉斐爾號兩艘戰艦合起現在還有44門炮,真打起來,未必有把握。明軍水師的船雖顯頗為陳舊,可帆麵至少保持了一定的整潔,陣勢也絲毫不亂,也是老兵。


    守序正在猶豫時,汪匯之的船隊轉舵前出,航行到南海號右舷的平行位置。他們掀起船頭炮的炮衣,水手來迴在甲板上奔跑,將炮彈和佛朗機子銃抬上艦麵。守序的眉頭稍微舒展了一些,盟友有12艘船,至少6艘大艦,單艦肯定比明軍那些船強。


    左舷也傳來人聲,守序轉頭望去,呂從先在甲板上向他輕輕點頭。他的四條福船也上來了。


    4艘夾板船,16艘大中型戎克船,對一整隻明軍艦隊。


    “打嗎?”哈裏斯問。


    守序沒有迴答,轉身麵向甲板,“我需要一個誌願者給對麵的明軍送信。你可能會死,也可能不會。如果死了,我會把撫恤金送到你家,如果你沒死,我送你上軍校。”


    船上時間久了,華人水手們對軍校的理解即前程。


    “大人,我去。”沒有激昂的聲音,劉進卿平靜地走出了隊列。


    (感謝諸位的月票,還有一更,不過會很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640四海揚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生一場康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生一場康波並收藏1640四海揚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