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襄子來到晉陽後,與城中的百姓和衷共濟,守衛晉陽城。智瑤則與韓魏兩家將晉陽城圍得水泄不通。然而這是一座民心鑄造的城市,很難攻破。於是,三家引晉水,淹晉陽。盡管城市被淹,很多的東西都泡爛了,可是百姓依舊死守城市,沒有半點反叛的意思。這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鑄成的城牆永遠比磚瓦構成的城牆來得堅固。城牆可以被擊潰,民心卻永遠無法撼動。

    孫子兵法說兵貴神速,不僅僅是說行軍要快。更深層次的啟示是,戰爭不宜長久,長久必生變故。戰場上的糾葛難解時,戰場外的鬥爭便開始了。

    眼看晉陽城再有六尺就要被完全淹沒,智瑤有些忘乎所以得說:“我今天才知道,原來水也可以亡人國。”這句話,讓魏桓子和韓康子心中不安,魏氏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運城市附近,屬魏),韓氏想到絳水可以灌平陽(今臨汾市,屬韓)。於是二人暗中交換眼色,彼此送了秋波,殺機暗藏。

    智瑤對魏、韓兩家的動靜毫不在意,滿以為大功告成,魏、韓二氏根本不足為慮。智瑤的一個家臣郤疵注意到這一細節,向智瑤進言:“韓,魏之君必反矣。原來已經和兩家約好,攻滅趙氏,三分其地。現在晉陽城馬上就要攻破,兩家之君麵無喜色,反而有憂慮之態。大概是害怕趙氏滅亡之後,兩家步其後塵。如果出於這樣的考慮,那是—定要反的。”智瑤並沒有聽信郤疵的話,反而將郤疵的話轉告了魏桓子和韓康子,當然這也可能是個試探。魏、韓二君當然不是傻瓜,當即矢口否認,智瑤便心安理得的信了,自以為成功在即,隻等進城抓趙襄子了。豈料變起倉猝,趙襄子派張孟談出城,與魏、韓二君聯絡,相約裏應外合,共滅智氏。智瑤尚沉浸在勝券在握的幻覺中,魏、韓兩家已動手殺掉智氏守護河堤的軍兵,大水反灌智瑤軍,軍士救水亂作一團。趙襄子率軍出城正麵攻擊,魏、韓兩軍側翼夾擊,智瑤的軍隊大敗。智氏全族被誅滅;智瑤被殺,還被憤恨不已的趙襄子將頭顱漆為飲器。

    這就引出了另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佳話。

    智瑤死後,他的一個門人豫讓發誓要為主人報仇雪恨。尤其當他知道主人的頭顱竟被用作酒具,那種仇恨更是深入骨髓。他如何可以忍受昔日的主公受到這樣的侮辱?

    於是豫讓開始一而再,再而三的複仇行動。

    豫讓忍受著惡臭,躲在肮髒的廁所裏,就等著給趙襄子一悶棍。可是不知道是豫讓的殺氣太濃厚,還是趙襄子有未卜先知的能耐(襄子如廁,心動),趙襄子竟然發現了豫讓。然而趙襄子並沒有殺豫讓,而是很大度的放了豫讓,並且說:“你是一個忠義之輩,智伯死了,沒有後人,他的臣子肯為他報仇,這是賢人的表現。”

    豫讓是個重情重義的人,趙襄子這樣對他,他怎麽會不感恩呢?可是,他同時又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盡管趙襄子對他有不殺之恩,可是智瑤已經先占據了他的心,他此生活下去的唯一意義就是為智瑤報仇雪恨。為了不讓別人認出自己,他竟然不惜毀掉自己的容貌,吞炭使得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而他所做得這一切,為得就是一句:

    “智伯當我是國士,我就該用國士的方法報答他。”

    智伯,你當死而無憾,人生得此知己,夫複何求?

    不過豫讓家的祖墳顯然葬錯了地方,冒得都是晦氣。他躲在橋下,等待著趙襄子的馬過來,然後來個一擊必殺,可是,就在將要得手的那一刻,趙襄子的馬居然歇斯底裏的跳了起來,趙襄子果斷的做出了判斷:

    有刺客。

    豫讓再一次被抓。

    趙襄子看著被抓的豫讓,他還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忠勇的人,讓他殺這樣的一個人,他實在有些舍不得。

    “你以前也和姓範的和姓中行的混過,可是智伯殺了他們,你為什麽不替他們報仇?”

    “他們當我是普通人,我就當他們普通人。智伯大人當我是朋友,我就該為大人盡忠!”

    “唉,您要為智伯報仇,雖然失敗,卻因此而博得了美名。我赦免您的罪責,也算是對得起您,可是您一心要殺我,我也隻好殺了您。”

    “我聽說賢明的主子不會掩蓋他人的美名,而忠直的臣子要有死名之義。您上次赦免了我,天下人沒有人不稱讚您的賢明。今天我固然要死,但是我有一個請求,讓我刺一刺您的衣服,也算我盡了報仇之義,雖死也可無憾。”

    豫讓帶著無奈和悲情在趙襄子的衣服上刺了三劍,之後,拔劍自刎。

    豫讓死後,趙國的百姓都為他哭泣,為他流淚。(死之日,趙國誌士聞之,皆為涕泣。)

    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成了晉國的實際掌控者。

    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柳繼位,是為晉幽公。幽公之時,晉公室已毫無權威,幽公非但不能號令韓、趙、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見三家之君。公室隻保留了絳(當為今山西侯馬市之新絳)與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二邑,其餘的晉國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趙襄子因為取代了伯魯的太子地位,於心不安,立伯魯之孫趙浣為繼承人。但襄子死後,其弟桓子驅逐趙浣而自立為君。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是為魏文侯。

    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韓景侯。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晉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單純從合法性的角度看,這一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即由此起始。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建立七百餘年的晉國自此徹底滅亡。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春秋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江並收藏華夏春秋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