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五、怛羅斯之戰的前因後果
1,黃姓突騎施反叛,唐朝轉而支持黑姓突騎施
739年,唐朝北庭大都護、磧西(安西)節度使蓋嘉運運籌之下同時出兵進攻碎葉、怛羅斯城的黑姓突騎施。之後碎葉被黃姓突騎施占據,怛邏斯城被拔汗那占領,次年唐朝冊封有功人員,看上去西域似乎已經大定。
然而矛盾在這時已經產生,黃姓突騎施和石國走得太近,唐朝深為提防。將怛邏斯城分給東拔汗那,當做一個釘子釘在二者中間,為後來石國和寧遠國相爭埋下了伏筆。
但先爆發的卻是另一個矛盾,這就要說到唐朝在西域最最愚蠢和錯誤的一個政策了。就是抬出僵屍政策,扶立早已過時的西突厥汗裔阿史那氏為十姓可汗,妄想靠這個辦法穩定西域。
西突厥汗裔早已離開西域多年,威望和實力全無,在動亂的西域向來是靠實力說話,以力為尊,你抬出一個幾十年前可汗的子孫來,誰會給他麵子,況且之前那個可汗就沒什麽民心和威望。
唐朝強行抬出原西突厥可汗的曾孫,生於長於長安的阿史那昕,讓他地位在所有西域部落頭領之上,這讓他們如何能夠心服。第一個不服的就是莫賀達幹,於是他提出抗議:“首誅蘇祿,我之謀也,今立史昕,何以賞我?”
於是唐朝立即冊封莫賀達幹為突騎施可汗,但突騎施已經有一個娑葛後裔黃姓可汗,唐朝並沒有對他進行安排,莫賀達幹名不正言不順,無法統禦舊部。
天寶元年(742),唐朝遣兵護送阿史那昕赴任,行至碎葉西之俱蘭城,為莫賀達幹所殺。西突厥阿史那氏汗統遂絕,唐朝長期堅持的這一過時政策終於徹底破產。這種行為當然等於當麵打唐朝的臉,公然反叛,於是唐朝改而支持黑姓突騎施。
好在三年前,被俘的吐火仙可汗押送到長安並沒有殺掉,於是在同年六月冊之為三姓葉護,賜鐵券,並放吐火仙還蕃。之前碎葉之戰帶領少數部族逃脫的都摩支也率部降唐,唐朝命令都摩支輔佐吐火仙。但是唐朝並沒有立即對莫賀達幹動手,原因是這個時候唐朝正與吐蕃打得火熱,同時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後突厥又發生嚴重內亂,唐朝的重心在吐蕃和後突厥。直到兩年後,暫時騰出手來的唐朝這才命令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高仙芝前任)攻打莫賀達幹並將他殺死。之後唐朝冊立蘇祿的兒子吐火仙為十姓可汗,希望通過冊立這一黑姓可汗穩定西域局勢。
但事實並不如唐朝所願,其一,夫蒙靈察雖然殺死莫賀達幹但黃姓突騎施根基還在,並且依然占據碎葉城;其二,吐火仙雖然為十姓可汗,名為所有突厥人的王,但屬於他自己的部族幾乎沒有,全在三年前被蓋嘉運那次雙線進攻殺光了;其三,在這之前,從蘇祿死後,到黃黑二姓相攻,原來依附突騎施的各個部落也紛紛脫離突騎施的統治,比如怛羅斯之戰中發揮重點作用的葛邏祿部,便在蘇祿死後沒多久,就脫離突騎施的統治,這個時候葛邏祿在唐朝那裏的地位幾乎是突騎施平起平坐了。所以吐火仙這個十姓可汗完全名不副實,一點威信和行政能力也沒有。
另一方麵,黃姓突騎施既然與唐朝決裂,不得不開始找尋盟友和靠山,他的盟友就是石國和流落到碎葉川一帶的昭武九國難民,他的新靠山,就是大食!
2,這段時期,其他地方的情況
首先,唐朝打敗蘇祿可汗並在開元二十七年擊敗兩位黑姓突騎施可汗之後,原來依附突騎施的河中昭武九國紛紛改為依附唐朝。這段時間,唐朝批量冊封昭武九國國王,如在天寶三年和天寶四年,分別冊封康國王為欽化王,米國王為恭順王,西曹王為懷德王,安國王為歸義王,塔巴裏斯坦王為恭化王……並在天寶三年改東拔汗那國為寧遠國。
但事實上,唐朝這個時候並沒有一兵一卒進駐河中,相反大食開始對河中步步蠶食,這個時候幫助唐朝攻打碎葉的石國副王莫賀咄吐屯應該已經去世,他的兒子伊捺吐屯屈勒接替他的位子,為石國副王,大唐順義王。伊捺吐屯屈勒就在開元二十九年(741)上表請討大食,但唐朝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答應。可以看出,這段時間,原來河中霸主突騎施勢力消散,大唐和大食開始在河中角逐,不同的是,大唐得到了麵子和名義,大食得到了裏子和實惠。在這段時間裏,一直到怛羅斯之戰爆發之前,大食的勢力基本已經覆蓋河中昭武九國除了石國和寧遠國的其他所有地方。
大唐不出兵河中是因為這個時候,大唐兩個地方正在用兵,其一就是吐蕃,其二就是後突厥。在唐朝看來,大食不過很遠很遠的一個類似突騎施的蠻夷而已,而且河中之地雖然名義上歸安西都護府統轄,實際上唐朝從未看得上這塊地方。在女皇時期狄仁傑甚至向武則天建議放棄整個安西,隻守住河西走廊就好了。總之,在唐朝看來,吐蕃和後突厥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它們都能直接威脅到長安的安全。
這段時間唐朝正在與吐蕃大打出手。自玄宗登基以來,唐與吐蕃在隴右,青海,黃河九曲之地就一直爭鬥不斷,但規模一直不是很大,而且唐朝都占據優勢,幾乎全勝。但問題是都是小勝,吐蕃未傷筋動骨,一打輸了,吐蕃就撤迴高原,唐朝因為之前的教訓,也不敢追擊。雙方一直在青海黃河九曲,大非川,石堡城一帶拉鋸,就在741,吐蕃突然攻陷了石堡城。這是唐朝不能忍的,於是立即將戰鬥規模升級,調動全**隊和吐蕃軍在這一帶大打出手。整整打了十年,幾乎不惜代價,終於將吐蕃全部壓製,打得他節節敗退。
另一方麵就是後突厥了。同樣也是741年,後突厥發生嚴重內亂。可汗忌憚麾下兩員大將權勢過大,用計誘殺了右殺,左殺害怕被害,於是先發製人,帶兵殺死突厥可汗,立他兒子為新可汗,從此內亂不止,相互攻殺。唐朝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千載良機,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派兵攻打。
不久後突厥在唐朝聯合迴紇,葛邏祿,拔悉密的打擊下,很快被消滅。之後迴紇消滅、兼並拔悉密部,取代了後突厥的位置,占據了後突厥的幾乎所有土地。葛邏祿部也被迴鶻(這一年迴紇改名迴鶻)壓迫,兼並其中一部,另一部攝於迴鶻的強大壓力,不得不向西拓展生存空間。
而這個時候,唐朝正在一心一意、不惜代價對付吐蕃,當然,主戰場是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的隴右軍。黃姓、黑姓突騎施繼續內亂,貌似黑姓突騎施處於下風,因為黃姓突騎施一直占據碎葉,而黑姓突騎施的記載越來越少。
石國也趁著唐朝全力對抗吐蕃無暇管理河中事物的時機,在黃姓突騎施的支持下,從寧遠國(東拔汗那國在744年改名寧遠國)手裏搶走了怛邏斯城。
同樣也在這個時候(744年到749年),大食發生全麵內亂,744一年換了三個哈裏發。白衣大食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打成了一團漿糊。
唐朝依然一門心思打擊吐蕃,747年,高仙芝率一萬唐軍遠征,大破據險而守的近萬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捕虜千餘人,高仙芝繼續進軍,攻占小勃律,俘獲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還。
750年二月,高仙芝奉命出擊,擊敗了高仙芝擊敗了竭師國的軍隊,俘虜了竭師王勃特沒。在迴師的途中,應拔汗那的所請攻打並洗劫了石國拓折城。
3,情報混亂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的發生,是由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引發的。
由於大唐一直不太重視大食這個遙遠的對手,也不是很重視河中這塊名義上歸屬大唐,實際被大食占領的土地。
這其實都是被我們中國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所影響,所局限,就是:重義輕利,重名義、麵子超過實際利益。也就說儒教所一直宣揚的王道,王化。
比如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占領一個地方,就非常殘暴地掠奪他們,對當地民眾進行經濟壓榨,並把當地民眾當成奴隸,任意驅使。而唐朝征服打敗東*突厥、西突厥、河中之地,卻隻是推行王化,仍然讓當地的民眾自己管理自己,也不收稅,也不進行經濟掠奪,也不奴役當地民眾,也不開發管理,唯一的要求,就是名義上的,對方的臣服,認同唐朝的宗主國地位,聽唐朝的號令,向唐朝朝貢。除此之外,唐朝沒有獲得一點實際利益。
唐朝難道不知西域胡商富有嗎?錯,唐朝皇帝和官員比誰都知道。但他們有的是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即使再缺錢用,也沒有打過昭武九國胡商的主意,也不屑過去掠奪富裕的河中之地。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唐就會對相當富裕的河中昭武九國多一些重視,也會對當時占據河中的大食多一些了解。
如果我們後世人用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件事,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無疑是非常錯誤的。
最大的錯誤就是情報工作的缺失和對局勢把握的錯誤。如果唐朝如大食一般,如後世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那樣,把河中之地當成一塊可掠奪的大肥肉,就會針對河中,針對大食多做一些情報工作,就會知道大食到底是個怎樣的敵人。
假如大唐要徹底從大食手裏搶迴河中之地,最好的時機應該是748年到749年這兩年大食內亂的時候,但唐朝對此一無所知,而且唐朝對河中之地的也沒有過多的想法。這些都是曆史,時代,和我們國人思想的局限性,先不去說。
就事論事,高仙芝攻打石國也是十分錯誤的。
高仙芝攻打石國原因,第一個是石國和寧遠國相爭,搶了寧遠國的怛邏斯城,並且處處打壓寧遠國,寧遠國與唐朝交厚,高仙芝受寧遠國之情攻打石國;第二個原因是,石國確實損害了唐朝的利益,石國與碎葉川的黃姓突騎施勾結在一起,並且收留了流落在怛邏斯城附近是數萬昭武九國難民。這些難民都是被大食攻打失去家園流落到此,但是他們專門搶掠過路商旅,擄掠人口,嚴重堵塞了絲綢之路北道的通暢。
石國與反叛大唐的黃姓突騎施勾結,威脅了唐朝的安全,收留專門搶掠商旅的昭武九國胡,堵塞了絲綢之路的順暢,損害了唐朝的利益和麵子。從這兩點上來說,高仙芝攻打石國,石國並不冤枉。
而站在石國的角度上看,石國此舉也是情有可原。其一,唐朝偏心寧遠國石國自然不服;其二,大食當時重新占據河中昭武九國除石國和寧遠國之外所有的地區,壓迫石國(要石國交稅),石國麵臨巨大威脅,向唐朝求援(741年上表請討大食),但唐朝沒同意,石國不得不尋找其他力量以求自保,黃姓突騎施和昭武九國難民當然是很好的選擇。
就是站在唐朝的角度上,當時進攻石國也是錯誤的。因為石國雖然威脅了唐朝的安全、損害了唐朝的利益。但從全局上講,石國卻是唐朝和大食之間的緩衝。並且石國隻是為了自保,石國不會主動攻擊唐朝,大食才是唐朝在河中之地真正的敵人,他們對土地和財富的渴望是沒有止境的。
假如唐朝進攻大食,石國極有可能會出兵相助,因為在當時的石國看來,大食才是他唯一的威脅。這樣一來,就變成石國和唐朝一起進攻大食了;但是唐朝進攻石國,石國為了自保就會倒向曾經的敵人大食,就變成了石國和大食一起進攻唐朝了。
怛羅斯之戰唐朝之所以會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沒有把大食當場最要對手,而大食卻把唐朝當做唯一對手。
怛羅斯之戰唐朝失敗的二個原因就是情報工作的失敗。高仙芝屠完石國,迴到安西不久,黑衣大食在河中就爆發阿拉伯人什葉派起義,齊雅德最先率領的一萬平亂官軍一戰就全軍覆沒,最後在安國、米**隊幫助下才平定這夥叛亂。但沒過多久齊雅德殺死安國王,河中昭武九國也開始叛亂(參見《黑衣大食是怎麽迴事》)……
如果這個時候高仙芝得到消息,出兵河中,幾乎可以一戰而勝,將大食勢力徹底趕出河中。但高仙芝沒有,唐朝根本不重視大食,也不重視河中,高仙芝當時正忙著入朝,去長安獻捷。安西到長安萬裏之遙,高仙芝要在元旦大朝會之前帶著俘虜趕到長安,應該是**月就從安西出發了。而這個時候河中正打得一團亂。
在高仙芝踏上迴長安獻捷的路程時,並·波悉林另一大將軍巴裏黑總督阿布·達烏德越過烏滸水,順利進軍骨咄,骨咄國王羅全節被圍後,於夜逃亡拔汗那,而後穿過突厥地區來到唐朝。羅全節應該是在751年正月或者二月到達的長安,為了讓唐朝出兵幫他複國,他編造謊言“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
於是高仙芝立即出長安出發趕往安西,幾乎傾巢出動,(一共兩萬四,出動了兩萬),並征召了葛邏祿和寧遠國一萬多雇傭兵,出兵攻打怛邏斯城。貌似哥舒翰麾下的天威軍也有去幫忙打碎葉,但為什麽不請求北庭軍出兵協助,原因就不清楚了,大概是安西、北庭之間有競爭吧。就是說安西強勢則安西節度使領導北庭節度使,北庭強勢則反之。
具體戰役過程,高仙芝的行軍路線記載得都不清楚。但一點是清楚的安西軍隻有大約三萬,但是他們的對手,石國,黃姓突騎施,大食,和被大食強行征召的昭武九國雇傭軍加起來的數目應該有十幾萬到接近二十萬。
戰役過程大約是高仙芝率軍到達怛邏斯城城下,到這個時候黃姓突騎施和大食的援軍應該已經先於他們趕到,攻城一兩日後沒有攻破。這個時候齊雅德帶著唿羅珊和昭武九國大軍趕到,高仙芝命令寧遠國和葛邏祿的軍隊繼續圍住怛邏斯城,自己則親率安西軍主力攔截齊雅德的大軍。
雙方血戰五天,安西軍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是極其善戰,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安西軍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唐朝騎兵一度完全壓製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唐軍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大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係。而阿拉伯聯軍乘中**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唐朝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隻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
具體過程差不多就是這樣。對於雙方軍隊戰鬥力的分析,在《黑衣大食是怎麽迴事》一文中也有闡述。大食聯軍在正麵戰場被安西軍完爆是個無疑的事實,戰後不久大食多次派遣使者到長安求和也是雙方都有確切記載的。之後唐朝是有機會卷土重來報仇雪恨的,但曆史沒給唐朝這個機會,四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安西軍,隴右軍,河西軍入朝平叛,唐朝被打殘,被唐朝壓製了十多年的吐蕃趁機截斷了河西走廊,安西失聯幾十年,最後被吐蕃占領。大唐對西域一百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當然敗了就是敗了,但我們後人追憶這場戰役,也不得不為當時唐軍強悍的戰鬥力所讚歎,終唐一朝,在安史之亂之前,在對外作戰之中,都是有著主動出擊的傳統,有著許許多多令人讚歎、神往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如李靖攻滅東*突厥是主動出擊,千裏奔襲,以少勝多;蘇定方滅西突厥是主動出擊,千裏奔襲,一萬破十萬,之後更是緊追不舍,一直追到石國,一戰滅亡西突厥;之後蘇定方平定蔥嶺以西還是主動進攻,長途奔襲……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就是靠著這麽多次主動進攻,銳意開拓,打出一片廣闊的疆土;打出中原之地上百年的和平和繁榮;打出唐朝無上的榮耀和國際地位;打出一個民族最強的自信心……打出一個讓無數中國人神往,昂揚進取,開放包容,自信雄烈的大唐盛世。(在筆者心中,隻有開元盛世才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盛世)
但唐朝同樣也有很多問題,其一就是我前麵說的那個所謂天朝上國的優越感,隻追求敵人的臣服,而不屑於進行經濟掠奪,重義輕利;其二就是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得邊疆一直不能安寧,一個是以夷製夷,一個是就是隻打不開發,臣服幾年這個地方又開始叛亂,然後又打,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其三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節度使權力過大,加上朝政到後期越來越昏聵,皇帝無心朝政,奸臣當道等,由此引發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朝一直沒有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加上唐朝上層的爭權奪利,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在事實上其實並沒有平地,而是唐朝向藩鎮的一種妥協。所以,唐朝在安史之亂時期和之後,黃巢之亂時期一直到滅亡,這兩段時期,唐朝一直屈辱不斷,這也是很多人黑唐朝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是個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讓所有中國人驕傲自豪的時代!
我的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安史之亂這個唐朝轉折點前四年,一切還要從高仙芝迴安西的路上說起……
;
五、怛羅斯之戰的前因後果
1,黃姓突騎施反叛,唐朝轉而支持黑姓突騎施
739年,唐朝北庭大都護、磧西(安西)節度使蓋嘉運運籌之下同時出兵進攻碎葉、怛羅斯城的黑姓突騎施。之後碎葉被黃姓突騎施占據,怛邏斯城被拔汗那占領,次年唐朝冊封有功人員,看上去西域似乎已經大定。
然而矛盾在這時已經產生,黃姓突騎施和石國走得太近,唐朝深為提防。將怛邏斯城分給東拔汗那,當做一個釘子釘在二者中間,為後來石國和寧遠國相爭埋下了伏筆。
但先爆發的卻是另一個矛盾,這就要說到唐朝在西域最最愚蠢和錯誤的一個政策了。就是抬出僵屍政策,扶立早已過時的西突厥汗裔阿史那氏為十姓可汗,妄想靠這個辦法穩定西域。
西突厥汗裔早已離開西域多年,威望和實力全無,在動亂的西域向來是靠實力說話,以力為尊,你抬出一個幾十年前可汗的子孫來,誰會給他麵子,況且之前那個可汗就沒什麽民心和威望。
唐朝強行抬出原西突厥可汗的曾孫,生於長於長安的阿史那昕,讓他地位在所有西域部落頭領之上,這讓他們如何能夠心服。第一個不服的就是莫賀達幹,於是他提出抗議:“首誅蘇祿,我之謀也,今立史昕,何以賞我?”
於是唐朝立即冊封莫賀達幹為突騎施可汗,但突騎施已經有一個娑葛後裔黃姓可汗,唐朝並沒有對他進行安排,莫賀達幹名不正言不順,無法統禦舊部。
天寶元年(742),唐朝遣兵護送阿史那昕赴任,行至碎葉西之俱蘭城,為莫賀達幹所殺。西突厥阿史那氏汗統遂絕,唐朝長期堅持的這一過時政策終於徹底破產。這種行為當然等於當麵打唐朝的臉,公然反叛,於是唐朝改而支持黑姓突騎施。
好在三年前,被俘的吐火仙可汗押送到長安並沒有殺掉,於是在同年六月冊之為三姓葉護,賜鐵券,並放吐火仙還蕃。之前碎葉之戰帶領少數部族逃脫的都摩支也率部降唐,唐朝命令都摩支輔佐吐火仙。但是唐朝並沒有立即對莫賀達幹動手,原因是這個時候唐朝正與吐蕃打得火熱,同時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後突厥又發生嚴重內亂,唐朝的重心在吐蕃和後突厥。直到兩年後,暫時騰出手來的唐朝這才命令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高仙芝前任)攻打莫賀達幹並將他殺死。之後唐朝冊立蘇祿的兒子吐火仙為十姓可汗,希望通過冊立這一黑姓可汗穩定西域局勢。
但事實並不如唐朝所願,其一,夫蒙靈察雖然殺死莫賀達幹但黃姓突騎施根基還在,並且依然占據碎葉城;其二,吐火仙雖然為十姓可汗,名為所有突厥人的王,但屬於他自己的部族幾乎沒有,全在三年前被蓋嘉運那次雙線進攻殺光了;其三,在這之前,從蘇祿死後,到黃黑二姓相攻,原來依附突騎施的各個部落也紛紛脫離突騎施的統治,比如怛羅斯之戰中發揮重點作用的葛邏祿部,便在蘇祿死後沒多久,就脫離突騎施的統治,這個時候葛邏祿在唐朝那裏的地位幾乎是突騎施平起平坐了。所以吐火仙這個十姓可汗完全名不副實,一點威信和行政能力也沒有。
另一方麵,黃姓突騎施既然與唐朝決裂,不得不開始找尋盟友和靠山,他的盟友就是石國和流落到碎葉川一帶的昭武九國難民,他的新靠山,就是大食!
2,這段時期,其他地方的情況
首先,唐朝打敗蘇祿可汗並在開元二十七年擊敗兩位黑姓突騎施可汗之後,原來依附突騎施的河中昭武九國紛紛改為依附唐朝。這段時間,唐朝批量冊封昭武九國國王,如在天寶三年和天寶四年,分別冊封康國王為欽化王,米國王為恭順王,西曹王為懷德王,安國王為歸義王,塔巴裏斯坦王為恭化王……並在天寶三年改東拔汗那國為寧遠國。
但事實上,唐朝這個時候並沒有一兵一卒進駐河中,相反大食開始對河中步步蠶食,這個時候幫助唐朝攻打碎葉的石國副王莫賀咄吐屯應該已經去世,他的兒子伊捺吐屯屈勒接替他的位子,為石國副王,大唐順義王。伊捺吐屯屈勒就在開元二十九年(741)上表請討大食,但唐朝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答應。可以看出,這段時間,原來河中霸主突騎施勢力消散,大唐和大食開始在河中角逐,不同的是,大唐得到了麵子和名義,大食得到了裏子和實惠。在這段時間裏,一直到怛羅斯之戰爆發之前,大食的勢力基本已經覆蓋河中昭武九國除了石國和寧遠國的其他所有地方。
大唐不出兵河中是因為這個時候,大唐兩個地方正在用兵,其一就是吐蕃,其二就是後突厥。在唐朝看來,大食不過很遠很遠的一個類似突騎施的蠻夷而已,而且河中之地雖然名義上歸安西都護府統轄,實際上唐朝從未看得上這塊地方。在女皇時期狄仁傑甚至向武則天建議放棄整個安西,隻守住河西走廊就好了。總之,在唐朝看來,吐蕃和後突厥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它們都能直接威脅到長安的安全。
這段時間唐朝正在與吐蕃大打出手。自玄宗登基以來,唐與吐蕃在隴右,青海,黃河九曲之地就一直爭鬥不斷,但規模一直不是很大,而且唐朝都占據優勢,幾乎全勝。但問題是都是小勝,吐蕃未傷筋動骨,一打輸了,吐蕃就撤迴高原,唐朝因為之前的教訓,也不敢追擊。雙方一直在青海黃河九曲,大非川,石堡城一帶拉鋸,就在741,吐蕃突然攻陷了石堡城。這是唐朝不能忍的,於是立即將戰鬥規模升級,調動全**隊和吐蕃軍在這一帶大打出手。整整打了十年,幾乎不惜代價,終於將吐蕃全部壓製,打得他節節敗退。
另一方麵就是後突厥了。同樣也是741年,後突厥發生嚴重內亂。可汗忌憚麾下兩員大將權勢過大,用計誘殺了右殺,左殺害怕被害,於是先發製人,帶兵殺死突厥可汗,立他兒子為新可汗,從此內亂不止,相互攻殺。唐朝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千載良機,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派兵攻打。
不久後突厥在唐朝聯合迴紇,葛邏祿,拔悉密的打擊下,很快被消滅。之後迴紇消滅、兼並拔悉密部,取代了後突厥的位置,占據了後突厥的幾乎所有土地。葛邏祿部也被迴鶻(這一年迴紇改名迴鶻)壓迫,兼並其中一部,另一部攝於迴鶻的強大壓力,不得不向西拓展生存空間。
而這個時候,唐朝正在一心一意、不惜代價對付吐蕃,當然,主戰場是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的隴右軍。黃姓、黑姓突騎施繼續內亂,貌似黑姓突騎施處於下風,因為黃姓突騎施一直占據碎葉,而黑姓突騎施的記載越來越少。
石國也趁著唐朝全力對抗吐蕃無暇管理河中事物的時機,在黃姓突騎施的支持下,從寧遠國(東拔汗那國在744年改名寧遠國)手裏搶走了怛邏斯城。
同樣也在這個時候(744年到749年),大食發生全麵內亂,744一年換了三個哈裏發。白衣大食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打成了一團漿糊。
唐朝依然一門心思打擊吐蕃,747年,高仙芝率一萬唐軍遠征,大破據險而守的近萬吐蕃守軍,斬首五千級,捕虜千餘人,高仙芝繼續進軍,攻占小勃律,俘獲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而還。
750年二月,高仙芝奉命出擊,擊敗了高仙芝擊敗了竭師國的軍隊,俘虜了竭師王勃特沒。在迴師的途中,應拔汗那的所請攻打並洗劫了石國拓折城。
3,情報混亂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的發生,是由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引發的。
由於大唐一直不太重視大食這個遙遠的對手,也不是很重視河中這塊名義上歸屬大唐,實際被大食占領的土地。
這其實都是被我們中國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所影響,所局限,就是:重義輕利,重名義、麵子超過實際利益。也就說儒教所一直宣揚的王道,王化。
比如白衣大食、黑衣大食,占領一個地方,就非常殘暴地掠奪他們,對當地民眾進行經濟壓榨,並把當地民眾當成奴隸,任意驅使。而唐朝征服打敗東*突厥、西突厥、河中之地,卻隻是推行王化,仍然讓當地的民眾自己管理自己,也不收稅,也不進行經濟掠奪,也不奴役當地民眾,也不開發管理,唯一的要求,就是名義上的,對方的臣服,認同唐朝的宗主國地位,聽唐朝的號令,向唐朝朝貢。除此之外,唐朝沒有獲得一點實際利益。
唐朝難道不知西域胡商富有嗎?錯,唐朝皇帝和官員比誰都知道。但他們有的是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即使再缺錢用,也沒有打過昭武九國胡商的主意,也不屑過去掠奪富裕的河中之地。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唐就會對相當富裕的河中昭武九國多一些重視,也會對當時占據河中的大食多一些了解。
如果我們後世人用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件事,高仙芝屠石國拓折城無疑是非常錯誤的。
最大的錯誤就是情報工作的缺失和對局勢把握的錯誤。如果唐朝如大食一般,如後世十七,十八世紀的英格蘭那樣,把河中之地當成一塊可掠奪的大肥肉,就會針對河中,針對大食多做一些情報工作,就會知道大食到底是個怎樣的敵人。
假如大唐要徹底從大食手裏搶迴河中之地,最好的時機應該是748年到749年這兩年大食內亂的時候,但唐朝對此一無所知,而且唐朝對河中之地的也沒有過多的想法。這些都是曆史,時代,和我們國人思想的局限性,先不去說。
就事論事,高仙芝攻打石國也是十分錯誤的。
高仙芝攻打石國原因,第一個是石國和寧遠國相爭,搶了寧遠國的怛邏斯城,並且處處打壓寧遠國,寧遠國與唐朝交厚,高仙芝受寧遠國之情攻打石國;第二個原因是,石國確實損害了唐朝的利益,石國與碎葉川的黃姓突騎施勾結在一起,並且收留了流落在怛邏斯城附近是數萬昭武九國難民。這些難民都是被大食攻打失去家園流落到此,但是他們專門搶掠過路商旅,擄掠人口,嚴重堵塞了絲綢之路北道的通暢。
石國與反叛大唐的黃姓突騎施勾結,威脅了唐朝的安全,收留專門搶掠商旅的昭武九國胡,堵塞了絲綢之路的順暢,損害了唐朝的利益和麵子。從這兩點上來說,高仙芝攻打石國,石國並不冤枉。
而站在石國的角度上看,石國此舉也是情有可原。其一,唐朝偏心寧遠國石國自然不服;其二,大食當時重新占據河中昭武九國除石國和寧遠國之外所有的地區,壓迫石國(要石國交稅),石國麵臨巨大威脅,向唐朝求援(741年上表請討大食),但唐朝沒同意,石國不得不尋找其他力量以求自保,黃姓突騎施和昭武九國難民當然是很好的選擇。
就是站在唐朝的角度上,當時進攻石國也是錯誤的。因為石國雖然威脅了唐朝的安全、損害了唐朝的利益。但從全局上講,石國卻是唐朝和大食之間的緩衝。並且石國隻是為了自保,石國不會主動攻擊唐朝,大食才是唐朝在河中之地真正的敵人,他們對土地和財富的渴望是沒有止境的。
假如唐朝進攻大食,石國極有可能會出兵相助,因為在當時的石國看來,大食才是他唯一的威脅。這樣一來,就變成石國和唐朝一起進攻大食了;但是唐朝進攻石國,石國為了自保就會倒向曾經的敵人大食,就變成了石國和大食一起進攻唐朝了。
怛羅斯之戰唐朝之所以會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沒有把大食當場最要對手,而大食卻把唐朝當做唯一對手。
怛羅斯之戰唐朝失敗的二個原因就是情報工作的失敗。高仙芝屠完石國,迴到安西不久,黑衣大食在河中就爆發阿拉伯人什葉派起義,齊雅德最先率領的一萬平亂官軍一戰就全軍覆沒,最後在安國、米**隊幫助下才平定這夥叛亂。但沒過多久齊雅德殺死安國王,河中昭武九國也開始叛亂(參見《黑衣大食是怎麽迴事》)……
如果這個時候高仙芝得到消息,出兵河中,幾乎可以一戰而勝,將大食勢力徹底趕出河中。但高仙芝沒有,唐朝根本不重視大食,也不重視河中,高仙芝當時正忙著入朝,去長安獻捷。安西到長安萬裏之遙,高仙芝要在元旦大朝會之前帶著俘虜趕到長安,應該是**月就從安西出發了。而這個時候河中正打得一團亂。
在高仙芝踏上迴長安獻捷的路程時,並·波悉林另一大將軍巴裏黑總督阿布·達烏德越過烏滸水,順利進軍骨咄,骨咄國王羅全節被圍後,於夜逃亡拔汗那,而後穿過突厥地區來到唐朝。羅全節應該是在751年正月或者二月到達的長安,為了讓唐朝出兵幫他複國,他編造謊言“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
於是高仙芝立即出長安出發趕往安西,幾乎傾巢出動,(一共兩萬四,出動了兩萬),並征召了葛邏祿和寧遠國一萬多雇傭兵,出兵攻打怛邏斯城。貌似哥舒翰麾下的天威軍也有去幫忙打碎葉,但為什麽不請求北庭軍出兵協助,原因就不清楚了,大概是安西、北庭之間有競爭吧。就是說安西強勢則安西節度使領導北庭節度使,北庭強勢則反之。
具體戰役過程,高仙芝的行軍路線記載得都不清楚。但一點是清楚的安西軍隻有大約三萬,但是他們的對手,石國,黃姓突騎施,大食,和被大食強行征召的昭武九國雇傭軍加起來的數目應該有十幾萬到接近二十萬。
戰役過程大約是高仙芝率軍到達怛邏斯城城下,到這個時候黃姓突騎施和大食的援軍應該已經先於他們趕到,攻城一兩日後沒有攻破。這個時候齊雅德帶著唿羅珊和昭武九國大軍趕到,高仙芝命令寧遠國和葛邏祿的軍隊繼續圍住怛邏斯城,自己則親率安西軍主力攔截齊雅德的大軍。
雙方血戰五天,安西軍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是極其善戰,靠著步兵的強弓硬弩,安西軍曾經占有很大的優勢,唐朝騎兵一度完全壓製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唐軍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大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係。而阿拉伯聯軍乘中**隊由於葛邏祿雇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唐朝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隻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
具體過程差不多就是這樣。對於雙方軍隊戰鬥力的分析,在《黑衣大食是怎麽迴事》一文中也有闡述。大食聯軍在正麵戰場被安西軍完爆是個無疑的事實,戰後不久大食多次派遣使者到長安求和也是雙方都有確切記載的。之後唐朝是有機會卷土重來報仇雪恨的,但曆史沒給唐朝這個機會,四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安西軍,隴右軍,河西軍入朝平叛,唐朝被打殘,被唐朝壓製了十多年的吐蕃趁機截斷了河西走廊,安西失聯幾十年,最後被吐蕃占領。大唐對西域一百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當然敗了就是敗了,但我們後人追憶這場戰役,也不得不為當時唐軍強悍的戰鬥力所讚歎,終唐一朝,在安史之亂之前,在對外作戰之中,都是有著主動出擊的傳統,有著許許多多令人讚歎、神往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如李靖攻滅東*突厥是主動出擊,千裏奔襲,以少勝多;蘇定方滅西突厥是主動出擊,千裏奔襲,一萬破十萬,之後更是緊追不舍,一直追到石國,一戰滅亡西突厥;之後蘇定方平定蔥嶺以西還是主動進攻,長途奔襲……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就是靠著這麽多次主動進攻,銳意開拓,打出一片廣闊的疆土;打出中原之地上百年的和平和繁榮;打出唐朝無上的榮耀和國際地位;打出一個民族最強的自信心……打出一個讓無數中國人神往,昂揚進取,開放包容,自信雄烈的大唐盛世。(在筆者心中,隻有開元盛世才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盛世)
但唐朝同樣也有很多問題,其一就是我前麵說的那個所謂天朝上國的優越感,隻追求敵人的臣服,而不屑於進行經濟掠奪,重義輕利;其二就是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得邊疆一直不能安寧,一個是以夷製夷,一個是就是隻打不開發,臣服幾年這個地方又開始叛亂,然後又打,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其三就是外重內輕,邊疆節度使權力過大,加上朝政到後期越來越昏聵,皇帝無心朝政,奸臣當道等,由此引發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唐朝一直沒有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加上唐朝上層的爭權奪利,安史之亂打了八年在事實上其實並沒有平地,而是唐朝向藩鎮的一種妥協。所以,唐朝在安史之亂時期和之後,黃巢之亂時期一直到滅亡,這兩段時期,唐朝一直屈辱不斷,這也是很多人黑唐朝地方。但不可否認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亂前,是個無與倫比,獨一無二的讓所有中國人驕傲自豪的時代!
我的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安史之亂這個唐朝轉折點前四年,一切還要從高仙芝迴安西的路上說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