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三、女皇時期一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前


    女皇是在690年九月初九登基的。她的登基稱帝標誌著她對唐朝的內部清洗基本完成,唐朝的內鬥也基本暫停,雖然這個時候國號是大周,不是大唐,但我依然稱這是唐朝的一個時期。女皇登基,雖然國內形勢較好,但外部情勢卻非常窘迫,可以說是萬分危急。


    與吐蕃的爭鬥中,唐朝傾全國精銳的寅識迦河之戰大敗而歸,唐朝放棄四鎮,撤出西域,在與後突厥的爭鬥中也處於下風,被動挨打,河中昭武九國被大食攻打,也不能發一兵去救,大國威信一落千丈,唐朝60多年的努力眼看毀於一旦。


    然而上天終究是眷顧大唐的,天佑女皇。就在這個時候,在內部,動亂基本結束,唐朝開始勵精圖治;在外部,也突然發生了兩個變化,直接挽救了唐朝走下坡路的命運,大唐強勢雄起。變化一,吐蕃他們的也內鬥了,變化二,在西域西突厥故地,突然強勢崛起一個部落——突騎施,而且竟然能夠獨立對抗後禿,並將他打敗。


    1,前麵介紹出場角色的時候介紹過突騎施。在西突厥被唐朝消滅之後,西突厥阿史那王室繼續以酋長的身份統治西禿故地,但全麵衰微,一盤散沙。就在這個時候,西突厥別部突騎施強勢崛起,其第一代首領烏質勒在690年統一西突厥故地,擁兵幾十萬。烏質勒帶領突騎施大破後突厥遠征軍,光複碎葉(這個時候後禿的勢力已經擴張到西域碎葉城了),後移牙碎葉。之後與唐交好以換取唐朝對他的承認,並在唐朝進攻吐蕃的時候配合唐軍大破吐蕃。


    可以說唐朝突然就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盟友,簡直天降之喜。


    2,吐蕃也在這個時候爆發內亂,原因之一是各族各部落之間衝突分歧加大;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吐蕃高層的內鬥加劇。這時的吐蕃讚普叫做杜鬆芒波傑(670年出生,676年繼位,704年去世),他六歲繼位的時候,正值唐與吐蕃爭鬥最激烈的時候,吐蕃大將論欽陵兄弟在這段時間屢立戰功,威望越來越高,甚至超過了讚普的王族。


    女皇稱帝的時候,論欽陵為吐蕃大相,與其弟執政吐蕃十幾年,掌管軍隊數十年。而這個時候吐蕃讚普也已成年,決心除去論欽陵兄弟,吐蕃高層開始內鬥。一時間,吐蕃內部人心動蕩,無心對外;吐蕃外部軍心不穩,眾多部族轉而投唐,其中就包括後來建立強盜國西夏的黨項族,也在這個時候(692年)內附唐朝。


    3,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複收安西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至此一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安西四鎮在經曆過多次失陷敵手後再無失守過。兩年後,,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讚刃、突厥可汗子等於冷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


    在之後20年,唐在與吐蕃的爭鬥於吐蕃的爭鬥中互有勝負,特別是在699年吐蕃國主終於幹掉了專權的吐蕃宰相兩兄弟,殺死其黨羽2000餘人,宰相自殺,他的弟弟和兒子則投降唐朝。之後,唐朝與吐蕃爭鬥基本都是占上風。值得一提的是,在710年十二歲的金城公主嫁給了六歲的吐蕃讚普赤德祖讚,但即使如此兩方依然爭鬥不休。


    4,這一時期,正是後突厥最鼎盛的時候。692年,默啜繼位可汗,他的狡猾甚於他的哥哥前任後禿可汗數倍。總的來說,他非常善於利用唐朝的內部矛盾,打著保衛唐朝,反對武周的旗號,以爭取唐朝兩方勢力對他的拉攏,另一方麵繼續進攻唐朝領土,劫掠財物和人口;當唐朝派兵攻打他的時候,他馬上求和,危機一解除,便繼續進攻唐朝,或者有時候幹脆是一麵求和,一麵進攻。


    他多次欺騙戲耍女皇,武則天幾次大怒,改默啜名字為為斬啜,並派大軍(30萬)征剿,但默啜殺完人(唐朝平民),搶完東西就跑迴了漠北,唐軍追擊不及。默啜不但狡猾,政治手腕非常高明,軍事能力也非常強悍。不僅把後突厥所有部族收服得服服帖帖,還使用武力迫使西突厥的兩部,即咄陸部和弩失畢部暫時屈服於他(699年)。他還繼續向西擴張,那時候突騎施的首領已經是烏質勒的兒子娑葛。


    5,關於烏質勒的兒子娑葛即位突騎施可汗,期間還發生過一段波折。這裏要說到唐朝對安定西突厥故地的一個傳統政策,就是扶立阿史那氏汗裔對異姓突厥的統治。這是個已經過時了的,十分錯誤的政策,但唐朝一有機會就會努力推行它。這個政策的錯誤已經出現兩次了,下麵還會繼續出現。


    其實當初在烏質勒一統西突厥故地,擁兵幾十萬的時候,唐朝就有一點不想承認突騎施的地位,還想扶持阿史那氏繼續統治當地。好在烏質勒實力夠強,最後唐朝才不得不勉強承認突騎施的地位,晉封烏質勒為王。但是烏質勒剛一接受唐朝的晉封,旋即病卒,這事發生在706年。其子娑葛代統其眾,擁兵30萬。


    這時候唐朝又有了錯誤的心思,默認阿史那懷道(此人為故西突厥王族,他爹就是被烏質勒趕下台的)幹預突騎施內政,支持阿史那忠節與娑葛爭奪突騎施可汗。於是於是娑葛立反,襲擒忠節﹐殺唐使馮嘉賓﹐敗唐安西副都護牛師獎。安西大都護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請赦除其罪﹐娑葛乃降。


    景龍三年(709年)秋,七月,唐朝正式承認了突騎施汗國,冊娑葛為賀臘毗伽欽化可汗,賜娑葛名守忠,遮弩名守節。娑葛乃與後突厥斷絕了關係(娑葛為對抗阿史那忠節曾短暫與後突厥默啜可汗合作),自此重新臣屬於唐,忠心耿耿地佐唐守境,屏衛西疆。


    次年(710年),唐朝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征伐後突厥的軍事行動,以北庭都護呂休璟為主帥,統瀚海、北庭、碎葉等漢兵五萬騎;以突騎施部(約二十多萬)為前軍,大舉進攻後突厥默啜可汗。可惜軍情外泄,反被默啜事先做好準備,打得大敗,突騎施可汗娑葛被默啜擒殺,呂休璟兵敗後被免職(這場慘敗被記錄很少,娑葛的死因也有幾種記載)。


    總之,在公元711年,李隆基當皇帝的前一年,娑葛突然就死了,十四姓故地一度出現了極大的混亂,直到公元716年蘇祿複建突騎施汗國。而後突厥在默啜統治下進入到最鼎盛的時期,在隋朝被分裂之前的大突厥帝國幾乎又重新建立起來。這個時候後突厥不但占據原來東*突厥全部土地,還占據了西突厥大部分領地,其勢力範圍一度到達河中昭武九國。


    6,大食開始對河中地區進行統治,705年開始屈底波任唿羅珊總督,開始了對中亞的大規模戰爭。在這之前,674年攻打安國開始,大食對河中昭武九國的入侵差不多都屬於劫掠性質,即搶奪財物,抓取俘虜,勒索贖金等。而從屈底波任唿羅珊總督開始,大食開始對河中有了領土要求。


    705年,屈底波首先重新征服吐火羅,挫敗了波斯王泥涅師的複國活動。708年,泥涅師再次逃亡長安。從706至709年,屈底波對安國發動戰爭,並於709年使之降為臣屬國,並扶植傀儡政權幫他統治安國。711年屈底波又攻打並占領康國薩末建城,712年征服石國,713和715年兩次攻占拔汗那。布哈拉和薩末建曾在707年和712年向默啜求援,每次默啜都答應他們的求援,派他的侄子闕特勤出兵河中。在712年突厥人曾在短時間內占領過整個粟特地區,阿拉伯人隻保住了薩末建城一個據點。但最後屈底波還是打跑了後突厥人。


    總結:女皇登基之後一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前,這段時間,由於吐蕃高層內鬥嚴重,唐朝在與吐蕃的爭鬥中一度占據巨大優勢,收複了大量失地,其中包括安西四鎮和北庭都護府,之後雙方互有勝負,唐朝稍稍占據優勢。


    另一方麵在與後突厥的爭鬥中,唐朝依舊被動,幾乎無法遏製後突厥崛起的勢頭。好在這時候在西突厥故地突騎施崛起,擊敗後突厥西征部隊,幫助唐朝緩解很大壓力。但後突厥,默啜可汗即位之後,唐朝和突騎施聯手,依然處於下風。突騎施可汗娑葛為唐朝征討後突厥戰死,西突厥故地一片胡亂,後突厥趁機占據西突厥故地,並將勢力擴展到河中昭武九國。風頭一時無兩。


    四、唐玄宗登基之後


    唐玄宗李隆基是公元712年八月登基為帝的,但這個時候太上皇唐睿宗李旦仍然掌握大權,太平公主幹預朝政,還想廢掉李隆基。於是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太平公主被賜死在家中,李隆基終於獨掌皇帝大權,並開始勵精圖治,慢慢開創了開元盛世。


    唐朝經過幾十年的混亂(從武後亂權開始,一直到武後稱帝,韋後亂權,最後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相爭),這個時候終於撥亂反正,大唐開始走上了正軌。一時間君明臣賢,勵精圖治,奮發向上。


    然而,這個時候大唐的西域形勢卻很嚴峻,情況非常不好。後突厥無比強大,大食占據河中,吐蕃蠢蠢欲動,西突厥故地一片混亂。不過情況很快發生了轉機


    1,後突厥的榮光默啜可汗繼續四處征伐,而且還都獲得了勝利,默啜征討並兼並了漠北鐵勒諸部,開元四年(716),再討九姓拔曳固,戰於獨樂河並獲得勝利。然而大意失荊州,默啜獲勝之後,恃勝輕歸,結果被被拔曳固殘部襲殺。後突厥開始內亂,同時拔曳固等五部來降唐朝——天降之喜有木有!


    當然玄宗即位之後,與後突厥爭鬥的劣勢已經漸漸扭轉。經過中宗,玄宗兩代人的努力,局勢正朝著唐朝有利的方向發展。但默啜依然是唐朝的心頭大患,誰知道默啜突然就莫名其妙死了,難怪有人說唐玄宗聖天子有百靈護佑。


    差不多同一時間,大食那邊也出事了,714年大食唿羅珊總督屈底波因為與新任大食哈裏發不和,反叛大食,結果被部下刺殺。雖然河中或者唿羅珊並沒有因此發生內亂,但突然易帥,且新任統帥能力沒有屈底波強是肯定的。這就為715年大唐與大食第一次交鋒就大獲全勝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2,大唐與大食的第一次正式交鋒。


    在713年的時候,大食就曾經策劃過入侵拔汗那,但由於當地人的堅決抵抗,和其他各種原因,並沒有獲得成功。於是在715年,大食聯合吐蕃,他們操作拔汗那的王位繼承,立了一名叫阿了達的人為西拔汗那的王,並率兵幫助阿了達攻打東拔汗那國。當時的國王正是後來寧遠國王竇忠節的父親遏波之,遏波之兵敗後逃到安西,向唐朝求救。


    當時此時張孝嵩正在安西都護府巡察,接到軍情後,立即對安西都護呂休璟說:“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於是呂休璟將指揮權交給張孝嵩。張孝嵩自率附近各部落的兵馬萬餘人,由龜茲出發,長驅直入,向西挺進數千裏,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之後相繼攻克數百城鎮,於十一月直入阿了達盤踞的連城並發起猛攻。張孝嵩率唐軍連屠阿了達3座城池,俘斬千餘人。敵兵崩潰,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穀躲避。隨後張孝嵩傳檄諸國,一時威震西域。


    3,突騎施再次崛起。


    突騎施可汗娑葛死後,西突厥十四姓部落陷入了混亂當中,有的降服默啜,有的歸順阿史那獻。娑葛的部將蘇祿聚集餘眾,統率突騎施,其部眾至二十萬人,占有西域大片領地。715年,蘇祿被玄宗任命為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


    默啜被殺之後,蘇祿抓住機會,收攏十四姓部落,自立為可汗,複建突騎施汗國。因為蘇祿出身車鼻施部,所以這時候的突騎施可以稱之為突騎施車鼻施汗朝。


    這就是突騎施曆史最為出名的蘇祿可汗了。在一開始,蘇祿可汗似乎想聯合吐蕃和大食將唐朝勢力驅逐出西域。於是在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突騎施聯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鎮,但是被唐朝擊敗。


    對於如何看待蘇祿政權,唐朝邊將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進剿;一派則主張聯合蘇祿,共同對抗吐蕃和大食。最後聯合的意見占據了上風。


    於是唐朝加速了結好蘇祿的各項政治步驟,開元六年(718年)五月進拜蘇祿為順國公,七年(719年)遣解忠冊之為毗伽忠順可汗,十年(722年)複冊阿史那懷道女為金河公主,嫁之以和親。


    唐朝之所以放棄放棄扶立阿史那氏汗裔的傳統國策,果斷地采取承認蘇祿政權的新方針呢?其奧秘在於大食的興起。


    從719年安國國王還有727年吐火羅葉護所上的《請討大食表》上的內容:“……伏乞天恩慈澤,救臣苦難,仍請敕下突厥施,令救臣等,臣即統領本國兵馬,計會翻破大食。”“又承天可汗處分突厥施可汗雲:“西頭事委你,即須發兵除卻大食。”其事若實,望天可汗卻垂處分奴身……”可以看出,唐朝與突騎施蘇祿可汗之間應該是有過約定的。


    4,唐朝和蘇祿可汗合作時期,西域大事件。


    開元六年(718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大唐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開元十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


    開元十一年,大食唿羅珊已易將穆斯棱,往任之初即興兵攻東拔汗那,突騎施奉詔出征,大破之。


    開元十二年,大食再犯東拔汗那,蘇祿複大破之,其將穆斯林·本·賽義德·艾爾一吉拉比僅以身免,史稱“渴水日之戰”。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複歸於唐,從這時候開始,突騎施開始占據河中之地。


    開元十五年(727年),唿羅珊易帥阿什拉斯,河間地區盡叛,蘇祿乘勢進擊,克布哈拉,逐阿拉伯人於阿姆河南,前鋒一度攻入唿羅珊。


    開元十八年,唿羅珊再次出兵河中,又被蘇祿打敗,大食士兵損失一萬餘人。


    5,被勝利衝昏頭腦的蘇祿開始與唐朝反目,有說法是蘇祿被大食人所離間


    隨著蘇祿在河中的一係列勝利,蘇祿漸漸開始自大狂妄起來,多次攻打安西四鎮。


    開元十四年(726),蘇祿因為金河公主一件小事派軍進犯安西四鎮,四鎮的百姓、牲畜和儲物,全被蘇祿搶劫一空;在開元十五年,蘇祿又連同吐蕃讚普一起率軍圍攻安西城,被安西副大都護趙頤貞打敗。


    這裏要提一下,蘇祿也同時與吐蕃和後突厥交好,他除了娶唐朝冊封的交河公主為妻之外,還同時娶了突厥、吐蕃公主,以三國女並為可敦。


    開元二十年(732年),這個時候蘇祿的影響和權威到達了頂峰。這時候開始,西域來唐朝朝貢的使節一下變得稀少。原因有兩點,一是他們大多投靠了蘇祿,二是蘇祿在這個時候封鎖了絲綢之路的通道。


    這個時候唐朝已經開始警覺起來。


    到了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雙方關係正式破裂。事情經過是這樣的:這一年,突騎施的一個酋長闕俟斤入朝,經過北庭的時候,產生了異心。還沒付諸行動時,他的計劃就被一名手下叫何羯達偷偷稟報了唐將劉渙。劉渙決定先發製人,殺死闕俟斤。也有另一種記載闕俟斤帶著禮物是想去結交吐蕃,被劉渙捉住殺死。


    反正就是唐將劉渙殺了突騎施一個酋長使者,蘇祿可汗大怒,興兵問罪。唐朝一時沒做好準備,斥究劉渙的過失,劉渙反叛後被殺死,人頭被唐朝送到蘇祿那裏,並請求和解。但蘇祿仍然不肯罷休,興兵幾十萬圍攻安西四鎮。


    突騎施大舉來攻,安西,北庭隻有兵馬4.5萬,此戰打的異常激烈。唐朝開始采取各種措施:(1)從內地調兵,如限期河西節度副使牛仙客“揀練驍雄五千人,即赴安西,受王斛斯處分”;(2)重新扶立阿史那氏汗裔;(3)由唐朝政府出麵致書突厥可汗,約其會攻突騎施;(4)秘密聯係大食,請其發兵助擊突騎施;(5)傳諭中亞諸國王、葉護,令其反抗蘇祿,“能伺其隙,各有誅夷”,“富貴之舉,彼賊是資”。


    於是,在唐朝的運作下,消滅突騎施的聯盟成立,蘇祿可汗圍攻安西四鎮近十個月後被迫撤離。後大食應約出兵,蘇祿派人向唐朝求和,親率大軍渡過烏滸水,但這次他被大食打敗。秋天的時候,蘇祿又率兵入侵北庭,再次被打敗。自此雖然蘇祿仍對北庭安西時有襲擾,但已成強弩之末。


    開元二十四(736)年,唐朝開始反擊,突騎施再次被擊潰,自此不再侵犯安西四鎮和北庭。同年年底,蘇祿又與大食再次會戰,再次被打敗。


    6,蘇祿之死和黃黑突騎施之爭


    蘇祿自西敗於阿拉伯,東敗於唐之後,國勢日衰,無力馭眾。蘇祿麾下兩名重臣,大首領莫賀達幹、都摩支兩部開始興盛。蘇祿人心盡失,且晚年癱瘓,於是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莫賀達幹和都摩支夜攻蘇祿,將蘇祿殺死。


    蘇祿死後,兩人擁立娑葛後裔為黃姓可汗,新可汗立後,大權悉歸莫賀達幹。這裏解釋一下,三姓突騎施,黃姓突騎施和黑姓突騎施三個概念。


    突騎施有三大核心部落,分別是突騎施、車鼻施、處大昆三部,所以突騎施又三姓突騎施。汗國的創立者烏質勒、娑葛父子出身於突騎施部,雄主蘇祿出身於車鼻施部,其權臣重宰常出身處大昆部。


    蘇祿出身的車鼻施部屬於黑姓,娑葛父子出身於突騎施部和莫賀達千出身的處木昆部則屬黃姓。都摩支所部不屬於三大核心部落,但也是黑姓。所謂的黃姓,黑姓,乃是指頭發和眼睛的顏色。


    很快莫賀達幹和都摩支就產生了矛盾,都摩支不滿莫賀達幹獨攬大權,於是擁立蘇祿之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收其餘眾,與莫賀達幹相攻。這完全是兩人的權力之爭,之後另一黑姓正支爾微特勤擁蘇祿可敦等占據怛邏斯城,自立為汗。


    於是便形成了蘇祿初死,突騎施汗國三可汗並立的局麵。占據碎葉城的吐火仙可汗和都摩支與占據怛羅斯城的爾微特勤和蘇祿可敦,雙方互相支援,聯兵攻擊莫賀達幹和黃姓可汗。莫賀達幹一度勢孤,向唐朝求援。


    那麽唐朝是什麽態度呢?


    一開始的時候的時候,蘇祿兵鋒正盛,唐朝急欲結束戰爭,做了一些錯誤的決策,其一就是聯合大食夾擊蘇祿,這等於自己打開西大門,為大食的東進點亮路燈;其二就是重新抬出重新抬出政治僵屍西突厥汗裔阿史那昕為十姓可汗,違背了西突厥人和突騎施人的意願,且阿史那昕自小生活在長安,也沒這個能力。


    後來蘇祿被打慘,唐朝也意識到第一個決策的錯誤,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八月,唐玄宗曾派宦官魏泰前往突騎施與蘇祿和解。可惜太晚,魏泰還在路上,蘇祿就已經被部下殺死,而且黃黑二姓的對立也已開始。


    這時候唐朝的態度隻是觀望,後來莫賀達幹向唐求援,北庭大都護、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曾同蘇祿血戰三年,認定蘇祿之裔乃唐朝大患,遂應請出兵,兼發安西軍及諸國師。


    這時候唐朝開始支持黃姓突騎施,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八月,在蓋嘉運的運籌之下,蓋嘉運、莫賀達幹這一路連同石國王莫賀咄吐屯,史王斯謹提一起率兵攻破碎葉城,吐火仙可汗骨啜逃跑,連同他的弟弟葉護頓阿波一起被擒,都摩支帶少量部下逃脫。此役過後,碎葉城被黃姓突騎施占據,碎葉川成為黃姓突騎施的活動範圍。


    在蓋嘉運發動攻擊的同一時間,疏勒鎮守使夫蒙靈察與東拔汗那國王也就後來改名叫竇忠節的一起發兵攻破另一黑姓可汗占據的怛邏斯城,斬殺爾微特勤和他的弟弟撥斯。此戰過後,東拔汗那國占據怛邏斯城。


    兩戰過後,碎葉城被黃姓突騎施占據,怛邏斯城則被東拔汗那占領。除此以外,被打散的數萬散亡之眾也全部給了東拔汗那。


    事定之後,莫賀達幹率眾上書,聲稱“生於荒裔,國亂王薨,更相攻屠,賴天子遣蓋嘉運將兵誅暴拯危,願得稽首聖顏,以部落附安西,永為外臣”。二十八年(740年)唐朝冊拜了莫賀達幹、石王、史王等人,“顯酬其功”,看來莫賀達幹扶立的黃姓可汗已得到了唐朝的承認,西土似乎業已大定了。


    但矛盾其實已經產生,石國和東拔汗國一起出兵幫助唐朝(其實是幫助黃姓突騎施)攻打黑姓突騎施,戰鬥結束,東拔汗那國又得地又得人,而石國卻隻得了一個封號的獎賞。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怛邏斯城的地理位置其實裏石國都城拓折城很近而且道路非常好走,離東拔汗那的渴塞城較遠,而且道路難行。石國心裏有意見幾乎是肯定的。


    唐朝這樣做當然也有他的考慮,東拔汗那事唐最謹,而石國與突騎施走得過近。若是將怛邏斯城給石國,那麽整個碎葉川一帶,黃姓突騎施的勢力就連成了一線。唐朝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備石國和突騎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唐神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安夢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安夢入並收藏盛唐神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