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琳琅一直跪在旁邊不曾開口。這滿堂都是仙班正神,哪裏容得她這小鬼多言?
而且她也看出來了,太後這位老神仙明顯鎮不住妖妃的胡攪蠻纏。
靜妃這一昏倒,就是立意將事情搞大。最後少不得她這個氣暈了娘娘的罪魁禍首挨板子。
宮裏的板子,是能活活打死人的!
此時就算她滿腹機靈也無用,在絕對的權勢跟前,哪有升鬥小民的道理可講?
司徒晟說讓她放寬心,她今早搖龜殼還要搖出了個吉簽,合計著這是兩個王八蛋一起蒙她呢!
眼下的橫禍該是如何閃避?
就在這節骨眼,突然有太監傳話,說是陛下帶著戶部侍郎司徒晟來見太後了。
這大晉仁皇帝一入佛堂,就看見靜妃奄奄一息的光景,不由得眉頭一皺道:“這是怎麽了?”
許是聽到了陛下的動靜,讓人略略提神,靜妃又是叮嚀一聲,緩緩睜開了眼,看見了陛下,便顫著細軟腰肢,踉蹌起身,跪在了仁帝腳下,將她的委屈又哭訴了一遍。
仁帝聽了,正忍不住蹲下身要扶起靜妃時,就聽見身旁那個跟木頭一樣硬的酷吏開口道:“依著靜妃娘娘的意思,這次夏遊,是陶家小姐和楚娘子刻意安排,用來陷害宜秀郡主的了?”
在陛下麵前,靜妃娘娘就不好搞胡攪蠻纏那一套了。
她飛快抬眼看了看開口說話的司徒晟,語調幽幽地敲打著:“司徒大人,雖然這楚娘子曾是你府上的下人,但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如此毒婦,大人還是莫要沾染了。”
司徒晟垂眸施禮道:“下官曾在大理寺任職,習慣了定罪需要刨根問底,不可信口開河,定人錯處,跟她是不是曾是我府宅的下人不相幹。若有冒犯娘娘之處,還請娘娘海涵!”
這話說的,簡直是明晃晃指責靜妃娘娘張嘴汙蔑人,卻拿不出真憑實據。
靜妃有心發作,可又要在陛下麵前維持個弱柳扶風的樣子,隻能忍著氣兒說道:“如果不是因為這楚琳琅煽動女學的學子去江口,宜秀那孩子又怎麽會遭受這飛來橫禍?若不是她聯合陶雅姝這些小姐排擠宜秀,她為何會獨自留在船上?司徒大人,你會斷案,請問我說的可有錯?”
司徒晟沉聲道:“靜妃娘娘可知,這夥子賊人原本是想要在哪裏犯案?”
靜妃被問得一愣,羞惱道:“賊人犯案,我如何知?”
司徒晟恭謹而語氣沉穩道:“雲國舅痛失愛女,便領大理寺嚴查此案,因為在下當時路過,也去綠洲增援,了解當時的情形,便被大理寺調撥去協助調查此案。幸而不負國舅重托,這案子有了些眉目。”
這次榮林女學遇劫的事情,震動甚大。
那雲家死了女兒,如何甘心?於是雲國舅點名要查這次女學夏遊是誰挑的頭,是不是跟那些劫匪是否沆瀣一氣?更要查一查,為何偏偏別家的小姐都得救了,唯獨他的女兒被遺落在船上。
如今雲國舅有些走火入魔,偏執覺得是有人要害他雲家,仿佛這般,才能稍微減輕他對女兒的愧疚自責。
可是這案子越查卻讓人越心驚。
原來這夥子賊人最開始的謀劃是,趁著陛下夏日行宮時,奇襲陛下和後宮妃嬪的船隻。
甚至在那賊窩裏還發現了當初規劃水道路線的圖紙,甚至連行宮輪值的排表都一應俱全,種種細節連陛下看了都後怕。
隻是在重兵護送之下劫持天子妃子,這等難度太大,賊子們一時下定不了決心。
正巧又有容林女學出遊的事情,那方舟聲勢甚大,便將這夥來到了京城的賊人一路引到了南邊作案去了。
而重金糾結這夥窮兇極惡的水匪之人,似乎是荊國那邊的,隻是線索一路查到了北邊就此斷了。
待審問出這等細節,再沒人要追查女學的事情了。
畢竟承辦此案的大理寺官員都上奏說,容林女學的師生其實是替陛下與後宮妃嬪擋了災禍,當真是天佑大晉吾皇。
方才司徒晟與大理寺卿一同向陛下稟明其中的來龍去脈時,陛下陰沉了甚久,隻將一隻茶杯摔在了地上。
如今大晉身處太平也是甚久,讓一眾官員都失去了警惕之心,渾然忘了荊國蓄養的都是怎樣的虎狼,任其爪牙伸入了京城而不知。
尤其是他那位國儲兒子,居然還一門心思地與荊國權貴做起了生意,那夥賊子怎麽不去劫了太子船?
那樣可讓他省心,再立一個不是那麽熱衷跟虎狼做生意的短視國儲!
就在陛下稍微壓製了火氣後,司徒晟鬥膽提了個不情之請,他聽說今日靈雲大師入宮講經。
他之前曾在寺廟供奉母親的牌位,想要靈雲大師加持,可惜一直不得見大師,若是方便,他一會想見見大師,正好送大師出宮。
仁帝如今越發倚重這個年輕的臣子,司徒晟難得開口相求,這點要求又算得了什麽,也不好駁了他麵子。
正好陛下也想去給太後請安,便帶著司徒晟一同前往。
君臣二人也沒坐轎,隻是一路走來,也順便聊一聊荊國的時局。
於是陛下便帶了司徒晟來尋靈雲大師,正好看見靜妃娘娘向楚琳琅和陶雅姝發難的一幕。
第77章 搬弄是非
靜妃是第一次聽說, 原來這些水匪竟然劍指陛下!
這麽一來,可不好指責遊學的組織者居心不良了。
畢竟這樣一來,組織遊學, 就是給陛下引開賊子, 擋了災禍,不但無過, 反而有功!
不過楚琳琅巴結陶雅姝, 一起排擠宜秀,害得她沒下船可是有人看見的。
她若重拿輕放,那這一遭豈不真成了無理取鬧?
靜妃咬了咬牙,隻是淚眼淒楚道:“可是這個楚氏為人刁鑽逢迎, 為了討好陶家嫡女, 便沆瀣一氣,欺負我的侄女, 這是鐵般的事實, 若不是她們, 宜秀那孩子也不會不下船的!”
晉仁帝皺眉,轉頭看向那個跪在一邊的楚氏女子,還有那個跟著母親一同跪下的陶雅姝。
這個靜妃口中迫死了郡主的楚琳琅, 看上去倒不像是刁蠻樣子, 生得纖瘦嬌豔, 很是明媚的女子……
他如何不知靜妃在胡攪蠻纏?可雲家死了一個女孩,也著實可憐。
若因此處罰陶家嫡女, 更是小題大做,白白得罪了國公爺。
若是處置了這個民婦, 便讓靜妃出了一口鬱氣, 換來耳根清淨, 倒也省事……
就在陛下迅速權衡,沉吟要開口之際,一旁的司徒晟卻突然清冷出聲:“身為陛下親封的郡主,在女學裏一向唿朋喚友,卻能被個出身不高的商婦欺負了?真是聞所未聞!這等誤導娘娘的無稽之言是從何處聽來?不妨告知微臣,微臣一定給娘娘查個水落石出……至於雲家千金突然自盡一事,就是靜妃娘娘不說,大理寺那邊也會追查到底。據說郡主離開的當晚,她的屋裏進了三五個婆子,屋裏嘶吼掙紮聲不斷,燭光繩影。事後,有人看過她脖子的勒痕,說紋理是橫的,不像自縊,倒像是被人從背後勒住……”
司徒晟的話一出,滿堂震驚。
太後和皇上到了這般年歲,有什麽不懂的?
若是司徒晟所言屬實,那麽這裏麵是怎麽迴事,他們一下就明白了。
靜妃卻氣得渾身發抖,顧不得再裝嬌弱:“住口!司徒大人!你這是何意?難道是汙蔑我娘家人害死自家的閨女!”
司徒晟冷冷道:“請娘娘放心,具體死因,還要開棺驗屍。如果靜妃娘娘立意要追查真兇,大理寺自當立案,還雲家姑娘一個沉冤得雪!”
靜妃氣得都渾身發抖了。
她一向覺得這個司徒晟與她兒子交好,甚至幫著四皇子絆倒了太子一個大跟頭,算是自己人。
可萬萬沒想到,在這個節骨眼上,他突然跟瘋狗一般,朝著自己發難,真是叫人始料不及!
此時再羸弱的麵具也隱隱有龜裂的跡象:“你在胡說八道些什麽!什麽開棺驗屍?我看誰敢擾了我侄女的身後清淨!”
那棺材如何開得?若是開了,豈不是要再次將雲家頂到風口浪尖?
聽了這話,就連老皇帝也在一旁含而不露地眯眼來迴掃視,不知道他的愛卿,還要給這座佛堂帶來多大的意外“驚喜”。
司徒晟壓根不看靜妃娘娘威脅的眼神,不急不緩,繼續道:“雲大人幾次去大理寺陳情,激憤難平。依著下官看,應該就是要查女兒命案的意思!宜秀郡主年紀輕輕,風華正茂,卻遭遇如此,任誰聽了都義憤填膺。雲大人一定是自責自己沒能派得心的人看護好郡主,讓她出了意外。下官覺得此事若細細追究,正應該從郡主的身邊人入手。請娘娘放心,在下已經有了重要人證,一定追查到底,絕不叫宜秀郡主含冤而去!”
“你……住口!宜秀那孩子性格剛烈,以死明誌,保全了大晉和雲家的名節!我決不許有人拿她的死做幌子,往我們雲家的頭上潑髒水!”
司徒晟冷冷道:“以死明誌?宜秀郡主的遭遇,是我大晉所有男人之恥!我輩無能,任賊寇這般囂張!何須一個弱女子之死來明誌?更不需再牽扯不相幹的人,來為她的死負責!”
“你……”靜妃一時被他懟的啞口無言,又是心裏暗暗生喜。
他這話,豈不是在抽打陛下的臉?
要知道宜秀那孩子走上這條路,不就是陛下的授意?
雲家乃是皇家姻親,若是出個被荊國人玷汙了清白的女子,要陛下的顏麵何存?
想到這,靜妃娘娘轉向了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言的老皇帝,悲切道:“陛下,司徒晟出言冒犯,不敬逝者!還請你為宜秀那孩子做主……”
她哭得梨花帶淚,很是可人憐愛。
若宜秀真是被別人害死的,做姑姑的這麽哭,當真惹人垂憐。
可是仁宗了解自己這位能吏。司徒晟向來行事沉穩,脾氣又硬,從來不說沒有根據的話。
他能說出雲家那一夜有隱情,必定也是手裏掌握了人證物證。
婦人呆蠢!難道不知自家人都是什麽德行?還在那跟司徒晟嘴硬。她難道以為人人都如他一般愛屋及烏?
而且,若是司徒晟所言為真,能活活逼死自己親生的女兒保全所謂門楣,與禽獸何異?
晉仁帝當初驚聞容林女學,還有宜秀的遭遇,除了震怒之外,其實更多是與司徒晟相類的感觸。
當年軍情貽誤,楊巡沒有輜重補給,更沒有援軍增援,一代名將就此戰死沙場!
若是楊巡健在,三千楊家軍鎮守邊疆,荊國虎狼何至於那麽囂張?竟敢在大晉腹地興風作浪?
仁帝當年也是一時氣急,身邊更無諫臣勸阻,竟然在聽聞楊毅投降之後,震怒之下,便下令斬殺了楊家滿門。
至此之後,投筆從戎之風便被刹住,也無沙場能臣湧出。
大晉此後數年,再無與楊家兒郎比肩的健將!
這是晉仁帝自己下的一步悔棋,別人不能提及,可自己每當朝中無良將可用時,就會想起這步臭棋,懊悔得很!
所以仁帝那日在靜妃的宮中,想到了宜秀的遭遇,心中的悔意再起,才說出了“若早知今日之辱,不該斬楊毅全家”的話。
就是仁帝自己,也絕沒有想到,他無意中的一句真心話,到了別人的耳朵裏,卻被過度解讀出無數的嘲諷暗示,進而害了一個正當花季的少女的性命。
至於這靜妃家那孩子的遭遇,起初仁宗還有些自責,覺得愧見靜妃。每當她哭哭啼啼時,仁宗也是百般順從,自當彌補虧欠。
可是病弱老嬌妃時不時哭一哭,好似趵突泉般,怎麽都止不住,也是叫人厭煩。
再加上今日驚聞司徒晟之言,原來這宜秀極有可能是被雲家人自己逼死。
老皇帝的心裏就跟吞毛了一般,惡心得很!
靜妃哭得再梨花帶淚,也勾不起他的垂憐。
眼看著太後不勝煩擾,在一旁皺起眉頭,仁帝終於開口了,冷冷申斥靜妃:“這裏是太後的佛堂,不是你雲家的靈堂!若是想哭,朕準你省親,迴雲家跟你兄弟哭去吧!”
這迴陛下話中的不善,不用過度揣度,都能聽出來。
靜妃心裏一翻,也不知自己哪裏做得不對,竟然不能再讓陛下如往昔般大度寬容。
她再不敢如先前對太後那般混不講理,隻立刻收住了眼淚,低聲跟太後陛下賠了不是,便由著宮女攙起,灰溜溜地告退了。
待靜妃走了,太後才道:“幸好陛下來得及時,不然你這後宮的佳麗,哀家是勸不動,惹不起!”
而且她也看出來了,太後這位老神仙明顯鎮不住妖妃的胡攪蠻纏。
靜妃這一昏倒,就是立意將事情搞大。最後少不得她這個氣暈了娘娘的罪魁禍首挨板子。
宮裏的板子,是能活活打死人的!
此時就算她滿腹機靈也無用,在絕對的權勢跟前,哪有升鬥小民的道理可講?
司徒晟說讓她放寬心,她今早搖龜殼還要搖出了個吉簽,合計著這是兩個王八蛋一起蒙她呢!
眼下的橫禍該是如何閃避?
就在這節骨眼,突然有太監傳話,說是陛下帶著戶部侍郎司徒晟來見太後了。
這大晉仁皇帝一入佛堂,就看見靜妃奄奄一息的光景,不由得眉頭一皺道:“這是怎麽了?”
許是聽到了陛下的動靜,讓人略略提神,靜妃又是叮嚀一聲,緩緩睜開了眼,看見了陛下,便顫著細軟腰肢,踉蹌起身,跪在了仁帝腳下,將她的委屈又哭訴了一遍。
仁帝聽了,正忍不住蹲下身要扶起靜妃時,就聽見身旁那個跟木頭一樣硬的酷吏開口道:“依著靜妃娘娘的意思,這次夏遊,是陶家小姐和楚娘子刻意安排,用來陷害宜秀郡主的了?”
在陛下麵前,靜妃娘娘就不好搞胡攪蠻纏那一套了。
她飛快抬眼看了看開口說話的司徒晟,語調幽幽地敲打著:“司徒大人,雖然這楚娘子曾是你府上的下人,但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如此毒婦,大人還是莫要沾染了。”
司徒晟垂眸施禮道:“下官曾在大理寺任職,習慣了定罪需要刨根問底,不可信口開河,定人錯處,跟她是不是曾是我府宅的下人不相幹。若有冒犯娘娘之處,還請娘娘海涵!”
這話說的,簡直是明晃晃指責靜妃娘娘張嘴汙蔑人,卻拿不出真憑實據。
靜妃有心發作,可又要在陛下麵前維持個弱柳扶風的樣子,隻能忍著氣兒說道:“如果不是因為這楚琳琅煽動女學的學子去江口,宜秀那孩子又怎麽會遭受這飛來橫禍?若不是她聯合陶雅姝這些小姐排擠宜秀,她為何會獨自留在船上?司徒大人,你會斷案,請問我說的可有錯?”
司徒晟沉聲道:“靜妃娘娘可知,這夥子賊人原本是想要在哪裏犯案?”
靜妃被問得一愣,羞惱道:“賊人犯案,我如何知?”
司徒晟恭謹而語氣沉穩道:“雲國舅痛失愛女,便領大理寺嚴查此案,因為在下當時路過,也去綠洲增援,了解當時的情形,便被大理寺調撥去協助調查此案。幸而不負國舅重托,這案子有了些眉目。”
這次榮林女學遇劫的事情,震動甚大。
那雲家死了女兒,如何甘心?於是雲國舅點名要查這次女學夏遊是誰挑的頭,是不是跟那些劫匪是否沆瀣一氣?更要查一查,為何偏偏別家的小姐都得救了,唯獨他的女兒被遺落在船上。
如今雲國舅有些走火入魔,偏執覺得是有人要害他雲家,仿佛這般,才能稍微減輕他對女兒的愧疚自責。
可是這案子越查卻讓人越心驚。
原來這夥子賊人最開始的謀劃是,趁著陛下夏日行宮時,奇襲陛下和後宮妃嬪的船隻。
甚至在那賊窩裏還發現了當初規劃水道路線的圖紙,甚至連行宮輪值的排表都一應俱全,種種細節連陛下看了都後怕。
隻是在重兵護送之下劫持天子妃子,這等難度太大,賊子們一時下定不了決心。
正巧又有容林女學出遊的事情,那方舟聲勢甚大,便將這夥來到了京城的賊人一路引到了南邊作案去了。
而重金糾結這夥窮兇極惡的水匪之人,似乎是荊國那邊的,隻是線索一路查到了北邊就此斷了。
待審問出這等細節,再沒人要追查女學的事情了。
畢竟承辦此案的大理寺官員都上奏說,容林女學的師生其實是替陛下與後宮妃嬪擋了災禍,當真是天佑大晉吾皇。
方才司徒晟與大理寺卿一同向陛下稟明其中的來龍去脈時,陛下陰沉了甚久,隻將一隻茶杯摔在了地上。
如今大晉身處太平也是甚久,讓一眾官員都失去了警惕之心,渾然忘了荊國蓄養的都是怎樣的虎狼,任其爪牙伸入了京城而不知。
尤其是他那位國儲兒子,居然還一門心思地與荊國權貴做起了生意,那夥賊子怎麽不去劫了太子船?
那樣可讓他省心,再立一個不是那麽熱衷跟虎狼做生意的短視國儲!
就在陛下稍微壓製了火氣後,司徒晟鬥膽提了個不情之請,他聽說今日靈雲大師入宮講經。
他之前曾在寺廟供奉母親的牌位,想要靈雲大師加持,可惜一直不得見大師,若是方便,他一會想見見大師,正好送大師出宮。
仁帝如今越發倚重這個年輕的臣子,司徒晟難得開口相求,這點要求又算得了什麽,也不好駁了他麵子。
正好陛下也想去給太後請安,便帶著司徒晟一同前往。
君臣二人也沒坐轎,隻是一路走來,也順便聊一聊荊國的時局。
於是陛下便帶了司徒晟來尋靈雲大師,正好看見靜妃娘娘向楚琳琅和陶雅姝發難的一幕。
第77章 搬弄是非
靜妃是第一次聽說, 原來這些水匪竟然劍指陛下!
這麽一來,可不好指責遊學的組織者居心不良了。
畢竟這樣一來,組織遊學, 就是給陛下引開賊子, 擋了災禍,不但無過, 反而有功!
不過楚琳琅巴結陶雅姝, 一起排擠宜秀,害得她沒下船可是有人看見的。
她若重拿輕放,那這一遭豈不真成了無理取鬧?
靜妃咬了咬牙,隻是淚眼淒楚道:“可是這個楚氏為人刁鑽逢迎, 為了討好陶家嫡女, 便沆瀣一氣,欺負我的侄女, 這是鐵般的事實, 若不是她們, 宜秀那孩子也不會不下船的!”
晉仁帝皺眉,轉頭看向那個跪在一邊的楚氏女子,還有那個跟著母親一同跪下的陶雅姝。
這個靜妃口中迫死了郡主的楚琳琅, 看上去倒不像是刁蠻樣子, 生得纖瘦嬌豔, 很是明媚的女子……
他如何不知靜妃在胡攪蠻纏?可雲家死了一個女孩,也著實可憐。
若因此處罰陶家嫡女, 更是小題大做,白白得罪了國公爺。
若是處置了這個民婦, 便讓靜妃出了一口鬱氣, 換來耳根清淨, 倒也省事……
就在陛下迅速權衡,沉吟要開口之際,一旁的司徒晟卻突然清冷出聲:“身為陛下親封的郡主,在女學裏一向唿朋喚友,卻能被個出身不高的商婦欺負了?真是聞所未聞!這等誤導娘娘的無稽之言是從何處聽來?不妨告知微臣,微臣一定給娘娘查個水落石出……至於雲家千金突然自盡一事,就是靜妃娘娘不說,大理寺那邊也會追查到底。據說郡主離開的當晚,她的屋裏進了三五個婆子,屋裏嘶吼掙紮聲不斷,燭光繩影。事後,有人看過她脖子的勒痕,說紋理是橫的,不像自縊,倒像是被人從背後勒住……”
司徒晟的話一出,滿堂震驚。
太後和皇上到了這般年歲,有什麽不懂的?
若是司徒晟所言屬實,那麽這裏麵是怎麽迴事,他們一下就明白了。
靜妃卻氣得渾身發抖,顧不得再裝嬌弱:“住口!司徒大人!你這是何意?難道是汙蔑我娘家人害死自家的閨女!”
司徒晟冷冷道:“請娘娘放心,具體死因,還要開棺驗屍。如果靜妃娘娘立意要追查真兇,大理寺自當立案,還雲家姑娘一個沉冤得雪!”
靜妃氣得都渾身發抖了。
她一向覺得這個司徒晟與她兒子交好,甚至幫著四皇子絆倒了太子一個大跟頭,算是自己人。
可萬萬沒想到,在這個節骨眼上,他突然跟瘋狗一般,朝著自己發難,真是叫人始料不及!
此時再羸弱的麵具也隱隱有龜裂的跡象:“你在胡說八道些什麽!什麽開棺驗屍?我看誰敢擾了我侄女的身後清淨!”
那棺材如何開得?若是開了,豈不是要再次將雲家頂到風口浪尖?
聽了這話,就連老皇帝也在一旁含而不露地眯眼來迴掃視,不知道他的愛卿,還要給這座佛堂帶來多大的意外“驚喜”。
司徒晟壓根不看靜妃娘娘威脅的眼神,不急不緩,繼續道:“雲大人幾次去大理寺陳情,激憤難平。依著下官看,應該就是要查女兒命案的意思!宜秀郡主年紀輕輕,風華正茂,卻遭遇如此,任誰聽了都義憤填膺。雲大人一定是自責自己沒能派得心的人看護好郡主,讓她出了意外。下官覺得此事若細細追究,正應該從郡主的身邊人入手。請娘娘放心,在下已經有了重要人證,一定追查到底,絕不叫宜秀郡主含冤而去!”
“你……住口!宜秀那孩子性格剛烈,以死明誌,保全了大晉和雲家的名節!我決不許有人拿她的死做幌子,往我們雲家的頭上潑髒水!”
司徒晟冷冷道:“以死明誌?宜秀郡主的遭遇,是我大晉所有男人之恥!我輩無能,任賊寇這般囂張!何須一個弱女子之死來明誌?更不需再牽扯不相幹的人,來為她的死負責!”
“你……”靜妃一時被他懟的啞口無言,又是心裏暗暗生喜。
他這話,豈不是在抽打陛下的臉?
要知道宜秀那孩子走上這條路,不就是陛下的授意?
雲家乃是皇家姻親,若是出個被荊國人玷汙了清白的女子,要陛下的顏麵何存?
想到這,靜妃娘娘轉向了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言的老皇帝,悲切道:“陛下,司徒晟出言冒犯,不敬逝者!還請你為宜秀那孩子做主……”
她哭得梨花帶淚,很是可人憐愛。
若宜秀真是被別人害死的,做姑姑的這麽哭,當真惹人垂憐。
可是仁宗了解自己這位能吏。司徒晟向來行事沉穩,脾氣又硬,從來不說沒有根據的話。
他能說出雲家那一夜有隱情,必定也是手裏掌握了人證物證。
婦人呆蠢!難道不知自家人都是什麽德行?還在那跟司徒晟嘴硬。她難道以為人人都如他一般愛屋及烏?
而且,若是司徒晟所言為真,能活活逼死自己親生的女兒保全所謂門楣,與禽獸何異?
晉仁帝當初驚聞容林女學,還有宜秀的遭遇,除了震怒之外,其實更多是與司徒晟相類的感觸。
當年軍情貽誤,楊巡沒有輜重補給,更沒有援軍增援,一代名將就此戰死沙場!
若是楊巡健在,三千楊家軍鎮守邊疆,荊國虎狼何至於那麽囂張?竟敢在大晉腹地興風作浪?
仁帝當年也是一時氣急,身邊更無諫臣勸阻,竟然在聽聞楊毅投降之後,震怒之下,便下令斬殺了楊家滿門。
至此之後,投筆從戎之風便被刹住,也無沙場能臣湧出。
大晉此後數年,再無與楊家兒郎比肩的健將!
這是晉仁帝自己下的一步悔棋,別人不能提及,可自己每當朝中無良將可用時,就會想起這步臭棋,懊悔得很!
所以仁帝那日在靜妃的宮中,想到了宜秀的遭遇,心中的悔意再起,才說出了“若早知今日之辱,不該斬楊毅全家”的話。
就是仁帝自己,也絕沒有想到,他無意中的一句真心話,到了別人的耳朵裏,卻被過度解讀出無數的嘲諷暗示,進而害了一個正當花季的少女的性命。
至於這靜妃家那孩子的遭遇,起初仁宗還有些自責,覺得愧見靜妃。每當她哭哭啼啼時,仁宗也是百般順從,自當彌補虧欠。
可是病弱老嬌妃時不時哭一哭,好似趵突泉般,怎麽都止不住,也是叫人厭煩。
再加上今日驚聞司徒晟之言,原來這宜秀極有可能是被雲家人自己逼死。
老皇帝的心裏就跟吞毛了一般,惡心得很!
靜妃哭得再梨花帶淚,也勾不起他的垂憐。
眼看著太後不勝煩擾,在一旁皺起眉頭,仁帝終於開口了,冷冷申斥靜妃:“這裏是太後的佛堂,不是你雲家的靈堂!若是想哭,朕準你省親,迴雲家跟你兄弟哭去吧!”
這迴陛下話中的不善,不用過度揣度,都能聽出來。
靜妃心裏一翻,也不知自己哪裏做得不對,竟然不能再讓陛下如往昔般大度寬容。
她再不敢如先前對太後那般混不講理,隻立刻收住了眼淚,低聲跟太後陛下賠了不是,便由著宮女攙起,灰溜溜地告退了。
待靜妃走了,太後才道:“幸好陛下來得及時,不然你這後宮的佳麗,哀家是勸不動,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