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元帥一聲令下,我族必傾盡全力,召集族中兒郎為大唐而戰。”


    白蘭羌王拱手說道。


    “既加入大唐,就們就如同腹心,當戮力同心。我已向聖人表明白蘭羌在收複九曲之時所貢獻的力量,聖人一定會封賞羌王爵位。”


    李瑄笑了一聲。


    對於胡人,自然要恩威並施。胡人都是追利益之人,榮辱信義,不如大唐。


    李瑄有自己的想法,憑借他現在的威望,區區三萬可戰之兵的白蘭羌,必不敢有異心。


    “多謝元帥!能得到天朝上國聖人的封號,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


    白蘭羌王再次向李瑄感謝,同時,白蘭羌王也將心中的疑惑說出:“以元帥之威,為何不攜帶九曲之大勝,數麵攻擊無險要可守的青海,趁機將吐蕃驅逐呢?”


    在白蘭羌王看來,唐軍當初數路兵馬齊聚,當一鼓作氣,與吐蕃在青海上鏖戰一場。


    他知道吐蕃畏李瑄如虎,若李瑄率十幾萬大軍,吐蕃戰意定不會唐軍雄大。


    白蘭羌背叛吐蕃,害怕秋後算賬,自然希望李瑄能把吐蕃一棒子抽死。最好永遠不要走出雪域高原。


    “我軍士兵鏖戰時間過長,將卒疲憊,需要修整,獎勵軍功。雖然一戰可勝,但我軍即便勝利,也要死亡三四萬人。天寒地凍,還有許多會非戰鬥減員。為將者,要珍愛士兵的性命,不必要有此犧牲。”


    “等修整一番,待新卒補充,戰資重鑄,明年必可一戰克之!”


    李瑄一眼就看出白蘭羌王的想法,用這個理由告訴他。


    白蘭羌王的擔心是多餘的。


    等新兵招募後,明年李瑄麾下兵力更多。


    再加上河西諸胡、九曲吐穀渾、白蘭羌。


    足足有二十萬大軍!


    當然,更深層次的意義,李瑄不會告訴白蘭羌王,他也不會明白。


    “怪不得元帥的麾下驍勇善戰,個個當十,有元帥這樣的主帥,是兵卒的幸事!”


    白蘭羌王感歎道,不再糾結。


    李瑄一定可以完成驅逐吐蕃的壯舉。


    為了白蘭羌,明年他會全力相助。


    “羌王在蘇毗,是否有信得過的人?”


    李瑄又將話題扯到這上麵。


    “我的一個女兒,嫁給蘇毗的貴族。蘇毗的十一個東岱,其實也有白蘭羌人。隻是那些已經不屬於白蘭羌了。”


    白蘭羌王迴答李瑄。


    東岱,就是千戶所的意思。


    吐蕃將一個附屬部落設立十一個千戶所,代表已經對其有極深的控製。


    連吐穀渾、黨項、白蘭羌,吐蕃都沒有設立千戶所。


    蘇毗其實與白蘭羌很有淵源,兩者都是古西羌人遷徙後組建的部落,曾都組建過自己的國度。


    “羌王與蘇毗隔著黃河相望,常有交集,覺得蘇毗是一個什麽樣的部落?”


    李瑄要弄清楚蘇毗這個部落。


    他想在下次戰鬥的時候,從蘇毗、青海吐穀渾、黨項等部落展開局麵。


    出大非川以後,就是蘇毗的諸東岱。


    想要征服吐蕃,就必須降伏蘇毗。


    由於吐蕃要占據河隴,所以蘇毗算是吐蕃的大後方基地。


    史書記載“吐蕃舉國強援,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這個“其中”,就指的是蘇毗。


    “蘇毗善騎善射,遊牧而居。他們是吐蕃的內四族之一,但蘇毗也不是全服從吐蕃。特別是他們的新王沒陵讚剛剛繼位,與一名兄長不和,還發生過打鬥,但被吐蕃的大論炯桑製止……”


    白蘭羌王將自己知道的信息告知李瑄。


    吐蕃自鬆讚幹布統一雪域高原以來,為了籠絡一些部落,將這些部落定義為內部成員,表達同為一體的關係。


    多年後,又分為“內四族”。


    這內四族分為象雄、蘇毗、黨項、吐穀渾。


    但吐蕃統治者分享利益的關係很奇葩,他們不管平民百姓,隻與內四族的“貴族”結合。


    如吐穀渾貴族,甚至吐穀渾前任小王還幹過吐蕃大論。


    再如蘇毗的蔡邦族。更是吐蕃四大尚族之一。


    現在的蘇毗王叫沒陵讚。


    沒陵讚後,還有一個叫沒廬讚的蘇毗王,光聽名字就知道,沒廬讚和吐蕃的尚族沒廬家脫不了幹係。


    這些貴族,可以統稱為“奴隸主”。


    貴族以下,哪怕是有戶籍的自由人,皆被看做奴隸。


    貴族中的利益與吐蕃國運捆綁在一起,使得這幾個內四族的百姓,苦不堪言。


    當然,李瑄敢於布局,也是知道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的。


    曆史上的沒陵讚因投靠大唐,事情敗露。不僅沒陵讚被殺死,他的家人兩千人餘口,被吐蕃屠戮一空。


    而後,天寶末年,繼沒陵讚後的蘇毗王沒廬讚之子,悉諾邏(ps:文獻上太多吐蕃貴族被譯為這個名字,所以本書出現過很多悉諾邏、悉諾羅。而且恩蘭達紮路恭也被譯為論悉諾邏)率領部落投唐,被大唐封為懷義王。


    這證明吐蕃四部族之間,與吐蕃有利益糾紛,非鐵板一塊。


    通過白蘭羌王的講解,李瑄知道與沒陵讚不合的人,可能就是後世的沒廬讚。


    這些也是沒陵讚在投靠大唐敗露後家破人亡的原因。


    而且吐蕃對蘇毗的控製太深了,除了常駐的小貢論,其內的奴隸主們,都與吐蕃邏些城有聯係。


    通過深入了解後,李瑄決定在春天時派遣使者,去聯係一下沒陵讚。


    既然曆史上沒陵讚冒著生命危險投靠大唐,此時說不定已經有異心。


    再加上吐蕃在河隴戰鬥頻頻失利,青海也岌岌可危,更能觸動沒陵讚的心弦。


    當然,派遣使者深入蘇毗,需要白蘭羌王幫助。


    否則以吐蕃等級森嚴的製度,使者還不待翻山越嶺,就被吐蕃逮住了。


    白蘭羌王在蘇毗有關係,族人與蘇毗一樣,又懂得蘇毗語言。


    這件事情告知白蘭羌王後,白蘭羌王一口答應。


    不過他需要先準備一下,聯係蘇毗那邊的人。


    由於下著大雪,李瑄留白蘭羌王暫住已經改名為赤水城的樹敦城。


    翌日,雪未停,李瑄與白蘭羌王在樹敦城南麵數裏的山下追捕獵物,射殺一頭羚羊,算是增進感情的方式。


    雖然李瑄隻是小露身手,卻使白蘭羌王驚歎不已。


    因為李瑄在一百二十步外射中尋草吃的羚羊,這種箭術神乎其技。


    李瑄隻是笑了笑。


    冬天獵物少,又不能遠離這一帶,白蘭羌王隻射中一隻兔子。


    三日後,雪霽,一名不速之客,來到赤水城,求見李瑄。


    “吐蕃找本帥何事?”


    李瑄叫他入內後,不在意地詢問。


    來人正是沒廬窮桑倭兒芒派遣的使者。


    “我來討要我吐蕃的大論!”


    吐蕃使者像是硬氣的人,他在李瑄麵前不卑不亢,開門見山說出目的。


    “嗬嗬!這話是你能說的嗎?失敗者有資格說這種話嗎?”


    李瑄嗤笑一聲,連連反問。


    怕不是腦子壞了,剛丟失九曲,就敢來他這裏要人。


    “當年大非川之戰,貴國大將王孝傑被我軍俘虜,我吐蕃卻對王孝傑禮遇甚厚,並送迴大唐。今大唐俘獲我吐蕃大論,當送迴我吐蕃。大唐自稱禮儀之邦,難道在這方麵還不如西南小國嗎?”


    吐蕃使者能言善辯,用以貶低自己,來迫使李瑄放迴論悉頰藏。


    他們確定,百穀城必已失陷。


    論悉頰藏已經被大唐逮捕,讚普對此天大的事情,接連三次派遣使者詢問沒廬窮桑倭兒芒。


    所以沒廬窮桑倭兒芒派遣使者前來,同時,觀察大唐的赤水城以及營壘,打探虛實。


    再看看李瑄是否在洪濟橋這裏,如果在,就遞交讚普國書。


    “可惜!論悉頰藏已經戰死,怕是迴不去了,希望他的鬼魂能夠迴鄉吧!”


    李瑄微微搖頭說道。


    當初吐蕃放還王孝傑是有原因的。


    王孝傑被吐蕃逮捕後,押送至邏些城,要處死王孝傑的時候,吐蕃讚普親赴刑場。


    當時的讚普赤都鬆讚隻有九歲,看到王孝傑後哇哇大哭,一邊哭還一邊說:“他長得和父親一樣。”


    然後不僅沒殺王孝傑,還將王孝傑奉為座上賓,好吃好喝的供了幾年。


    幾年後,王孝傑一再請求下,小讚普將王孝傑放迴大唐。


    別說論悉頰藏已死,就算沒死,李瑄也不可能放迴去。


    “我請見大論的屍體!”


    吐蕃使者聽到大論已死,非常悲痛,想要迴屍體。


    “論悉頰藏的腦袋已經被送到長安領賞去了,無頭屍體太多,估計已經找不到了。”


    李瑄輕飄飄的一句話,氣得吐蕃使者吐血。


    “大唐如此羞辱一國大相,於天道何在?”


    吐蕃使者質問李瑄。


    “如果我李瑄死在青海,你們一定會把我腦袋砍下來,去向尺帶珠丹領賞。我們已經開始談論刀劍,君王身首分離的事情都時時有發生,更別說區區一個大論。迴去後,讓沒廬窮桑倭兒芒小心一點,我覺得他的腦袋,比論悉頰藏重十倍!”


    李瑄見吐蕃使者出言不遜,很不高興,冷冷地說一句。


    說完,李瑄擺了擺手,令親衛將吐蕃使者轟出去。


    李瑄知道吐蕃使者來此的目的。他就是讓吐蕃忌憚,不敢主動來攻。


    等他完成布局後,主動出擊青海。


    “慢……我此次來,是帶著使命而來。吐蕃願意像迴紇一樣,臣服大唐,這是讚普向大唐皇帝的臣服詔書,請大唐皇帝封賜。”


    吐蕃使者忍住悲痛,大叫一聲,趕緊將吐蕃讚普的國書呈上。


    “此國書我會交給聖人,由聖人決斷。轟出去!”


    親衛接過國書後,依舊將吐蕃使者趕走。


    李瑄掂量一下吐蕃的國書。


    即便在武街之戰、漓水之戰慘敗,吐蕃也想著用“平等”的禮節向大唐求和。


    作為一方大國,絲綢之路上赫赫有名的大國。吐蕃一直認為自己能和大唐、大食坐在一起吃飯。


    能放下身段求和,還是很不容易的。


    和哥舒翰不同,李瑄喜歡殲滅戰,動輒敵人全軍覆沒。


    吐蕃自積石軍之戰以來,在李瑄手中折損十七萬人。


    占據吐蕃本族、四內族、諸附屬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吐蕃還有這麽多地方要防備。


    而且唐軍收服九曲吐穀渾、白蘭羌,這算是此消彼長。


    所以吐蕃才會求和。


    當然,李瑄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吐蕃要修養。


    像是赤嶺會盟後,修養幾年,繼續與大唐死磕。


    如迴紇一樣臣服,隻是名義上的臣服,每年上一點微不足道的貢品,這有什麽用呢?


    迴紇臣服後,不一樣背刺一刀嗎?


    李瑄落筆寫下一封奏折後,將尺帶珠丹的國書和奏折一起,六百裏加急送往長安。


    必須對吐蕃窮追猛打,不能讓其恢複元氣。


    李瑄要做的,是在天下裂變之前,將吐蕃打殘,最好能征服蘇毗,讓蘇毗為緩衝地帶。


    以免吐蕃壞他大事!


    “啟稟李帥,安西都護府傳來消息……”


    驛卒將一封信件交給李瑄。


    是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的信件,李瑄將其打開。


    夫蒙靈察派精兵一萬出擊小勃律,奈何山川險阻,在中途被吐蕃的戍堡發現後,不得不原路返迴。所以未能拖住一批吐蕃士兵。


    因此,夫蒙靈察向李瑄致歉。


    同時,也希望李瑄見到李隆基後能為他說說好話,不要因為此次失利而責怪他。


    “夫蒙靈察沒有用高仙芝啊!”


    “不過也在情理之中,夫蒙靈察剛到安西,還未提拔高仙芝。我這邊已經完成目的,也無關緊要了。希望明年夫蒙靈察用高仙芝進攻小勃律,吸引吐蕃的目光。”


    李瑄微微搖頭後,將信件折起來。


    小勃律是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上的國度,隔著高山峻嶺。曆史上高仙芝在人皆有騎的情況下行走一百天,才到達連雲堡,將這個吐蕃前線哨崗突襲後,才攻下小勃律。


    吐蕃的連雲堡有一千多士兵,旁邊還有一個營寨有九千士兵。


    僅僅這一關就能難倒許多將領。


    後麵還要擔心小勃律的抵抗,吐蕃的援軍。


    必須有名將,才可以得勝!


    李瑄隻是遺憾罷了。


    他寫信給夫蒙靈察,勝敗兵家常事,長安有他來說,不須過多擔心。


    ……


    吐蕃使者迴去後,將論悉頰藏已死的事情告知沒廬窮桑倭兒芒。


    雖然他與論悉頰藏是互相牽製的對頭,但現在國家有難,一致對外。


    論悉頰藏的死,令沒廬窮桑倭兒芒傷感。


    使者又告訴沒廬窮桑倭兒芒李瑄“大言不慚”的話,但沒廬窮桑倭兒芒卻不做表情。


    他這把老骨頭不知還能堅持多久,隻希望臨死之前,看到李瑄死去,方可瞑目。


    此子不死,別說占據河隴。他們國家也會有危險。


    李瑄在九曲,而且唐軍營壘無數,河對岸馬匹嘶吼衝天,這代表吐蕃不能輕易進攻。


    隻能忍辱負重,暫時臣服於大唐,保住青海和石堡城。


    讓李瑄停止進攻。


    現吐蕃貴族內部,已有放棄青海、石堡城,遷徙百姓,退迴雪域高原的言語。


    沒廬窮桑倭兒芒知道這種言語還算理智,但讚普是不可能同意的。


    讚普寧願臣服於他最恨的“舅哥”,等吐蕃國內少年成長起來後,再報仇雪恨。


    當然,沒廬窮桑倭兒芒覺得李隆基不一定會同意求和,要隨時準備戰鬥。


    ……


    李瑄在白雪中陪伴將士守衛九曲的時候,一年一度的元正日到來。


    長安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


    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在等待辭舊迎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隨著一陣爆竹聲,垂髫小兒唱著最近流傳的詩歌,在長安小巷奔跑而過。


    宋國公府前,填塞街陌,拜年者如雲而來,連公主親王,都要往宋國公府送一份禮,表達祝賀。


    李適之享盡天倫之樂,唯一遺憾的,就是日夜期盼的七郎未能歸來。


    今年連信件也未寄迴來。


    他不過問政事,隻是知道七郎大破迴紇後,與吐蕃在九曲交戰。


    好在前不久李瑄將吐蕃大論的首級送往長安,代表李瑄已經完成階段性的勝利。


    大唐與吐蕃戰鬥一百多年,第一次斬下吐蕃宰相,讓長安一時震動。


    王公貴族、士子文人,無不讚歎李瑄的神勇。


    這樣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王忠嗣,成為大唐的一枝獨秀。


    新年這一天,李瑄的加急奏折,送至長安。


    順帶著,李瑄托付驛站將家書傳遞至宋國公府。


    李適之得知家書後非常驚喜,他在李玉瑩和兒子們的圍觀下拆開觀看。


    李瑄告訴李適之,他已經收複九曲,驅逐吐蕃至青海,不需要再為他擔心。


    他表達“忠孝兩難全”,無法迴家陪伴父親。


    其他的話語都是用最平凡的詞語對家人的祝福,希望他們能過個好年。


    在李瑄在大事未成的之前,不會留下一絲一毫的破綻。


    包括對李適之的家書,除了對父親和家人的思念,寄幾首詩,然後就是表達為國為君的念想。


    就仿佛澧蘭沅芷,美人香草一般。


    李適之一直以為李瑄對聖人忠心耿耿!


    以後,如果有人陷害他謀反,這些信件何嚐不是證據呢?


    因為能對付李瑄的,唯有謀反一罪。


    最後,李瑄還將《塞下曲七絕》寄給李適之。


    李適之看後讚不絕口,再迎接親朋好友的時候,滿麵笑顏……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