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科完成後,十月下旬,李隆基就啟程前往驪山離宮。


    為時兩年多,離宮新一輪的建築,已經完成。


    由於恆古不變的溫泉,周、秦、漢,都在驪山建築離宮別苑,作為皇帝的溫湯避寒之所。


    周幽王在此修建“驪宮”,秦始皇建“驪山湯”,漢武帝建“漢驪宮”,太宗皇帝的“湯泉宮”,高宗皇帝的“溫泉宮”。


    從天寶四載開始,李隆基為討楊玉環開心,依驪山山勢大興土木,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並修建了登山路和通往長安的複道。


    於今年天寶六載八月,李隆基取左思《魏都賦》中“溫泉毖湧而自浪,華清蕩邪而難老”將新宮命名為“華清宮”。


    也就是說,今年的溫湯,是李隆基第一次來華清宮,沐浴華清池。


    李隆基還專門為楊玉環修新的池子,海棠湯。


    因湯池平麵如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李隆基也認為,隻有海棠花能襯托楊玉環的嬌媚。


    另外,在今年五月,長生殿也完成建築。


    由於長生殿供奉大唐自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聖皇後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靈位之地,所以長生殿也被稱為七聖殿。


    天地清寒,攜帶楊玉環和楊氏姐妹,浩浩蕩蕩地前往驪山離宮。


    千乘萬旗被原野,雲霞草木相輝光。


    隨行的有文武百官、侍從宮女、禁軍衛士,還有一些文武官吏的家屬,蔓延十幾裏。


    因為接下來的數月時間,李隆基都要在華清宮主持朝政。


    李隆基心情很好,他在龍輦上,隨著宮人眷屬步行的速度,與楊玉環一起觀賞著沿途的風景。


    他絲毫沒想過長安因“野無遺賢”的事件,議論不休。


    連士族子弟,也對此產生不滿。


    他們認為李林甫就為一個所謂的“野無遺賢,萬邦鹹寧”,就將天下士人耍得團團轉。


    而聖人竟然也聽從,這對文人產生巨大的衝擊力。


    整整一天時間,李隆基才到達華清宮。


    南依驪山而建,北望渭水。


    山的另一邊是果園。


    在驪山北部,從山上到山下,宮殿林立,樓閣相屬。


    周圍還有百官屬衙和公卿府邸。


    以後每天都會有大量的物資從長安運送而來,資費無計。


    聖人每天在華清宮的花費,數百戶中等百姓之家全部資產都不足夠。


    李隆基從西門望京門,正式進入華清宮。


    他需要修整三日,百官安置自己的家眷,才開始處理政務。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楊玉環似乎並沒有以往那麽開心,這讓李隆基想方設法,討楊玉環歡心。


    打通子午道,開辟涪陵至長安的官道,建立驛站,備良馬,隻是其中之一。


    殊不知在這驪山之上,周幽王姬宮湦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


    ……


    十一月中旬,長安突然飄下小雪,落在李瑄的帽子上。


    三個月的河東巡查完成,李瑄迴到長安。


    這一場巡視,李瑄處理了獻瑄玉的豪強和刺殺他的豪強,懲治了與豪強勾結的貪官汙吏。


    獲得數十車金銀珠寶,絹、錢以百車計。


    豪強的土地分給佃戶、百姓。


    如平陽郡太守孔興等官吏,都已經被押迴長安,處以重刑。


    不孝的縣令鄭延祚被免職,終生不得再為官。


    對於天下豪強來說,李瑄此次巡視,不輕不重。


    雖滅有一些豪族,但大部分大族還在。


    但他們知道李瑄不會善罷甘休,一有機會,必會對他們連消帶打。


    豪強隻能盡量不讓李瑄握住把柄。


    同時心中積蓄一股怨氣。


    他們認為李瑄壞了規矩,他們是特權階級,怎麽能和賤民一樣也?


    “天水王,聖人令你去重明閣等候。”


    李瑄到達離華清宮最近的戲水驛時,有宦官騎馬而來,通知李瑄。


    “遵旨!”


    李瑄拱手。


    他迴來後,就直接前往華清宮,宋國公府包括李適之,都已經搬遷到華清宮下。


    他想看看這次迴來,李隆基有什麽交待。


    沐浴更衣後,李瑄騎馬前往華清宮。


    李霅也來戲水驛接他,李瑄與李霅攀談過後,讓羅興、薛錯等親衛和李霅一起迴聖人為李適之所分的府邸。


    李瑄到達華清宮後,過望仙橋,入北瞭門,到達重明閣。


    李隆基的車駕還未到,李瑄在重明閣等候。


    他在二樓窗外,觀看者華清宮的美景。


    宮殿瓊樓,寒酥輕落,點點銀花覆台階。


    遙望內宮之中,雪若細鹽,輕輕灑落,為那雕梁畫棟勾勒出一幅素雅畫卷。


    大概兩刻鍾後,李隆基從華清宮開陽門出,車駕在重明樓停下。


    華清宮溫湯之地的內宮有四門,東門為開陽門、南門為昭陽門、北門為津陽門、西門為望京門。


    內宮中有諸多溫湯池,以及李隆基和楊玉環居住的飛霜殿,另外還有長生殿。


    除此之外,連朝堂都在內宮之外。


    “拜見聖人!”


    李瑄下樓向龍輦上的李隆基拜道。


    “七郎平身!”


    李隆基下龍輦向李瑄說道。


    “謝聖人!”


    李瑄再次一禮。


    “七郎此去河東三月,鏟除奸佞之徒,震懾宵小之輩,彈劾不檢不孝,可謂功德圓滿。”


    李隆基拉著李瑄的手,一起步入重明閣二樓。


    宦官宮女在前方收拾閣內,布置茶水、點心。


    將取暖的炭火,也布置在重明樓中。


    “全賴聖人天威,才能如此順利。”


    入座以後,李瑄向李隆基恭維道。


    “此行河東,七郎看到什麽,朕想聽真實的想法。”


    李隆基又向李瑄問道。


    “恕臣直言,百年的安寧,土地兼並日益盛行,雖盛世依舊。但未來卻不好捉摸。常平新法需快點實施,自古皇帝能治當世太平,即為明君。若聖人治理天下可澤被百代,則為千古聖君。”


    李瑄沉重一番後,向李隆基說道。


    他們坐在二樓的窗戶邊,能看到外麵紛紛揚揚的小雪花。


    旁邊的火爐,給予他們溫暖。


    李瑄強調李隆基當世太平沒問題,但李隆基百年以後,國家就會出現危險。


    李隆基不可能不知道朝代更迭的故事。


    漢文帝的韜光養晦,能讓國家數代強盛。


    李瑄暗示李隆基如果施展常平新法以及接下來的一係列新法,則可使國家百代不衰。


    這樣人們往後誰會不稱讚呢?


    “既然如此,就托付給你了。”


    李隆基品了一口茶後,向李瑄說道:“明天我會在朝堂上宣布的,做好準備吧!”


    “臣必不負聖人所托!”


    李瑄起身向李隆基一拜。


    拜相已成定局,不容更改!


    李瑄沒有聽李霅說罷裴寬為相的消息,意味著三宰相的局勢可能會形成。


    否則明天罷裴寬為相,當天就任李瑄為相,這樣的事情還沒有發生過。


    一般都是罷相過一段時間內,再任命新的宰相。


    “七郎軍功無上,才氣無雙,處理政務剛正不阿,檢舉不法盡心盡責,心中有萬條溝壑,利國利民的政令層出不窮。如果在朝堂上找一人為宰相,那一定是你了。”


    李隆基將李瑄扶起來說道。


    “聖人讓臣擔當重任,臣當一心一意,輔佐聖人。請聖人革去臣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的官職,以及諸多使職。”


    李瑄主動向李隆基請命道。


    “這樣!先革除七郎河東、朔方節度、支度、營田、押蕃、節度等使。”


    “七郎亦不再掌隴右、河西兵權,但以宰相的身份,遙領隴右、河西節度使,如此,歸附的白蘭羌、吐穀渾、蘇毗、黨項、通頰等部,才不敢輕舉妄動;迴紇和吐蕃,也不敢再有覬覦大唐之,七郎名將的威望,是鎮國之石。待迴紇、吐蕃等完全畏服,再去下河西、隴右節度使的職位。”


    “七郎的河西、隴右營田、支度、采訪、押蕃、鹽鐵、討擊等大使的職務免去,赤水軍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的職務免去。”


    “河西長行轉運能使、隴右群牧大使、黃河轉運大使的職務七郎依舊兼任。”


    李隆基似乎早已有計劃,將李瑄的職務安排得明明白白。


    讓李瑄遙領河西、隴右,不領兵權,震懾吐蕃、迴紇,以及附屬五部,由楊玉環提出,正合李隆基心意。


    其他的一通使職,確實不適合再兼任。


    不過隴右群牧大使的職位,李隆基覺得李瑄幹得很漂亮。


    三年來一直征戰,即便如此,大唐的牧監馬匹到達九十多萬匹,還不包括河隴軍隊中越來越多的戰馬。


    另外,李隆基還聽說李瑄在青海上一個叫應龍島的地方,培育青海驄的寶馬。


    又從西域重金購買種馬,培育優良的河曲馬。


    李隆基認為李瑄有養馬的才幹,所以繼續兼任。


    哪怕李瑄卸任隴右群牧大使,這個職位李隆基也不會讓其他節度使兼任。


    還有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這個職位以前就是宰相兼任。


    李瑄用長行轉運為他運送不少寶物,所以他還讓李瑄繼續。


    黃河轉運大使,李隆基也打算給李瑄代管。


    這樣李瑄雖然一下去掉眾多使職,但除去已經“有名無實”的河西、隴右節度使,最有權力的三個大使職,李瑄依舊保留。


    “臣……遵旨!”


    李瑄沒有矯情,向李隆基拜的時候,心中鬆一口氣。


    他一直擔心李隆基會直接剝奪他四鎮的職務。


    現在看來,楊玉環的枕邊風吹得還是挺好的。


    隻要有河隴軍的名義主帥在身,他的影響力就會一直在軍中。


    在老部下的配合下,能在關鍵時刻控製河隴軍隊。


    其實隴右群牧大使和河西長行轉運大使的保留,在李瑄意料之中。


    這樣的職位,本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大臣兼任。


    一般的節度使,不可能拿到養馬權。


    曆史上的安祿山倒是在天寶十三載拿到了。


    但他隻能管理範陽北部有限的幾個牧監。


    大唐的牧監大部分都在隴右、河西一帶,要不然也不會叫“隴右”群牧。


    安祿山無法到達隴右,鞭長莫及。


    “七郎離開軍中。但沒有人能接替七郎的全部兵馬。我準備在四鎮任命四個主帥,七郎麾下猛將如雲,人才濟濟,可推薦一下。”


    李隆基向李瑄說道。


    主帥離軍,在大軍立下滔天戰功的情況下,肯定從四鎮內部提拔。


    不會從外部空降主帥,這一點李隆基清楚的。


    河隴軍先擊迴紇,又先後剿滅吐蕃五十萬大軍。


    如果空降一個主帥,誰會服氣呢?


    除了李瑄,什麽樣的主帥才能震懾住這樣的軍隊?


    “這種大事,由聖人定奪即可,臣已離開軍中,就不便再多說了。”


    李瑄含糊其辭地說道。表明自己不會再摻和軍中的事情,隻想安安心心主持新法。


    “我哪有七郎熟悉麾下的才能呢?我知道七郎的忠心,但就不能為我分憂嗎?”李隆基不悅地說道。


    “臣惶恐。請聖人提問名將,臣會為聖人介紹詳細。”


    李瑄趕緊迴複李隆基。


    “安思順如何呢?他的名字我在開元初年就聽說過。”


    李隆基暗暗點頭,向李瑄問安思順。


    “安將軍參加武街之戰的時候,臣還未出生。他是忠臣的後代,對國家一心一意。他父親安波注老將軍七十歲還在馬上,安將軍五十多歲亦披甲上陣殺敵。從漓水之戰到九曲之戰,再到大非川之戰,安將軍都功不可沒。臣想來,他有能力統領一軍。”


    李瑄向李隆基介紹安思順。


    說實話,安思順忠心的是大唐,不是李瑄的親信。但李瑄還是不吝嗇對安思順的美言。


    “忠臣!讓他節度哪裏好呢?”


    李隆基想到安思順的生平事跡,四鎮安排在哪裏更合適。


    “臣認為去朔方可以。他的資曆能威服朔方的軍隊。”


    李瑄提示李隆基。


    “有道理!”


    李隆基點頭,朔方確實需要安思順這樣的強將鎮守。


    “高秀岩呢?”


    李隆基又問另一名副使。


    李瑄的迴答也是一般無二,闡述高秀岩勞苦功高,還是漓水之戰的關鍵角色。


    “讓高秀岩這樣的猛將坐鎮太原吧!”


    李隆基主動提出讓高秀岩擔任河東節度使。


    他故意不考慮程圭和李光弼。


    朔方的程圭,河東的李光弼,哪怕此次也立有功勳,也無法成為節度使。


    因為他們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心腹部下。


    王忠嗣案剛過去不久,李隆基心中的懷疑還未消弭。


    李瑄也不會不識抬舉地推薦他們兩個。


    所以李隆基要調遣李瑄麾下的猛將入河東。


    “聖人英明!”


    此正中李瑄下懷。


    “七郎麾下將領功績和能力最高的是哪兩個?”


    李隆基這才將目光轉到河隴。


    “曾殺死吐蕃讚普之子的臨洮軍大使王難得,他追隨我參加漓水之戰、白亭海之戰、九曲之戰、苦拔海之戰、大非川之戰,是一員能力高超,資曆雄厚的大將。”


    “還有後來居上的哥舒翰,他是哥舒道元的兒子,四十歲折節從軍,在之前就參加漁海之戰,立下功勞。九曲之戰的時候,連攻克數城,又有曠野大戰,斬將搴旗如探囊取物。大非川騎兵大戰的時候,威猛不凡,手中長槍折斷,依舊拿半截長槍殺敵。”


    李瑄向李隆基推舉這兩員猛將。


    “就是他們兩個了,讓他們知節度事,在七郎餘威之下,河西隴右必可無虞。”


    李隆基撫掌大讚。


    都是他親手授予英雄勳章的猛將,他認為這些人會無比忠誠。


    一個蘿卜一個坑,李隆基又問其他有沒有可提拔的。


    李朱師任河西都知兵馬使,李廣琛任赤水軍大使。


    車神塞任臨洮軍大使。


    安重璋任積石軍大使。


    辛雲京任隴右都知兵馬使。


    荔非元禮任武寧軍使……


    都是一些順利順理成章的升遷。


    大軍使成都知兵馬使,中軍使成為大軍使。


    李廣琛和車神塞都升上去,張興為臨洮軍副使,兼陌刀將,手下還有左右陌刀將各一人。


    其他的幾個空缺的軍使,都由軍功者遞升。


    李瑄還請車神塞為關西遊弈使。


    討擊使不再設。


    李瑄與李隆基在爐火前談論一個多時辰,在下午的時候,李瑄迴到驪山的宋國公府。


    李隆基又在華清宮下送李瑄一座府邸,為天水王府。


    李瑄在驪山果園附近還有一座大府邸,但那裏距離華清宮有一定距離,不方便上朝。


    迴到宋國公府後,李瑄很鎮靜,他沒有向李適之說。


    聊了一會,就迴到李適之為他準備的房間休息。


    李適之以為李瑄三個月的巡察太累了。


    確實累。


    但李瑄早睡是想將精氣神調整到最巔峰。


    一夜無話,隻能聽到風吹和雪落。


    翌日,天色還是黑暗,但一夜雪花落,使整個華清宮內在圍牆,都一片銀裝素裹。


    文武大臣們從山下宅院中出來,駕車向華清宮而去。


    一個個在車內凍得直哆嗦。


    李瑄和李霅同車。


    “在華清宮確實沒有長安舒服啊!”


    李霅搓著手向李瑄感慨道。


    “是麻煩一些。”


    李瑄笑著迴道。


    皇帝是舒服的,那飛霜殿內,有溫泉水環繞,下雪的時候熱空氣上升托住雪花不下落,就像大殿頂上浮起一層白霜。


    還有楊玉環那樣的美人陪伴,可以想象冬天得多舒服!


    在內宮,有專門為大臣們準備的沐湯之地,但得李隆基允許才行。


    “這衣袍還是有些薄了……”


    李霅能感受到今年的冬天出奇的冷。


    十年都沒有如此冰寒。


    “待隴右的棉花運送迴來,我為父親和兄長製作冬衣。”


    李瑄摸了摸李霅的朝服。


    想著隴右的棉花早已收成,公輸青子教授的士兵,已經掌握彈棉花。


    李瑄早就通知,如果地方營田的棉花收成,就通過河西轉運,運送一批至長安。


    “棉花有那麽神奇嗎?”李霅頗為好奇。


    “是的,木棉與棉花相比,不值一提。甚至皮毛都不如棉花舒服,能禦寒。”


    李瑄向李霅迴答道。


    “為兄我拭目以待。”長安的冬天還有很長,李霅很期待,又道:“朝會快點結束,就能圍在爐火前。”


    “今日朝會時間,一定漫長。”


    李瑄向李霅道,意有所指。


    在華清宮,李隆基恨不得不上朝,平時朝會也是盡快的完成。


    大臣們也方便,在華清宮不需要進行朝禮。


    李霅還不明白李瑄今天就要達成自古華夏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到達華清宮的山下後,文武百官們下車步行上山。


    山路的雪早已被宮人清掃幹淨。


    在天微微亮的時候,大臣們拾級而上。


    有的大臣還不知道李瑄已經從河東迴來,看到一襲紫袍的李瑄,覺得十分驚訝。


    在去朝堂的路上,李瑄一改往常,沒有和誰交談。


    隻是和李霅、李季卿、李琅一起,默默地到達半山腰。


    李瑄的三兄李琦還在長安,他要輔助京兆尹處理長安事務,這段時間不用參加早朝。


    華清宮上朝的地方有兩個。


    分別在津陽門外的左右,為左朝堂和右朝堂。


    左右朝堂的側翼,分別有一座弘文館。


    今日朝會的地點為右朝堂。


    文武百官在雪中等待監禮官宣布入朝。


    “鐺鐺鐺……”


    鍾聲敲響,伴隨著監禮官的唱籍,文武大臣們進入右朝堂。


    此時,天正好亮。


    大臣們找到自己的坐席,等待李隆基駕臨。


    那些閑官想著上早朝後,趕緊迴家,在房屋中更為暖和。


    即便還要去各衙門辦公的官吏,也想著自己的辦公地,火爐通紅。


    右朝堂上空曠,非常冰冷。


    朝臣沒有穿鞋,腳凍得發麻。


    “此河東行天水王有所收斂啊……”


    “天水王隻是沒握到太多把柄而已。他不會無緣無故去抓人。”


    “中秋夜宴的《水調歌頭》太驚豔了,三個月來無人模仿。希望天水王還能寫出類似的詞來。”


    “是啊……王維、李白一樣的才華。況且天水王是韓信、白起那樣的將領,又有項羽、冉閔一樣的勇武。”


    “天水王應該知道野無遺賢之事,他會如何看待呢?”


    “有什麽辦法,事情已經成定局!”


    “不知天水王什麽時候拜相呢?”


    “應該是明年迴長安吧!”


    在聖人駕臨前,大臣們在私下議論紛紛。


    從中秋夜宴,到拜相之事,都有人交頭接耳議論。


    李林甫麵色凝重。


    他知道李瑄拜相是木已成舟,但他想知道新法是什麽?


    哪怕他用野無遺賢的馬屁拍得李隆基賞心悅目,李隆基也未告知李林甫新法的內容。


    這是首席宰相的失敗!


    野無遺賢雖然讓李隆基更信任,但一些準備向李林甫靠攏,去對付李瑄的官吏,止住腳步。


    他們知道李林甫還在玩弄權術,他們要看看新法是什麽,再考慮要不要與李林甫聯合。


    “陛下至……”


    監禮官喊了一聲。


    一襲通天冠冕的李隆基在執扇宮女的擁護下,來到龍榻前入座。


    高力士等宦官趨步跟隨。


    “拜見陛下!”


    文武百官起身拜道。


    “眾卿平身!”


    李隆基抬手。


    如果仔細看的大臣,會發現李隆基今日的狀態不一般。


    他精氣神飽滿,目光炯炯有神。


    在這寒冬內,平時李隆基上朝是要求速戰速決的。


    更何況現在外麵還下著雪。


    “謝陛下!”


    文武百官落座。


    左右宰相依舊開始向李隆基稟告中書門下日常事務。


    文武百官也沒有什麽要啟奏的,不到半個時辰,似乎就可以下朝各迴各家了。


    就在大臣們以為高力士要喊“退朝”的時候,李隆基直起身板,向諸位大臣說道:“右相、左相、皇甫尚書,即今日起,免去天水王朔方、河東節度、支度、營田、采訪、押蕃大使。免去天水王河西、隴右營田、支度、采訪、押蕃、鹽鐵、討擊大使。免去天水王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赤水軍大使。免去天水王禦史大夫,右羽林大將軍,判武威郡職,西平郡都督職。”


    “天水王今後遙領河西、隴右節度使之職,不涉軍權。”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


    一下免李瑄如此多使職,仿佛在處理李瑄一樣。


    但大臣們都知道,這絕對不是懲罰,而是授予更大的使命。


    李瑄要被拜相了!


    他們明白遲早有這麽一天,但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


    及冠拜相!


    文武百官見證一個時代!


    文武雙全的李瑄成為朝堂上最璀璨的星辰。


    李林甫握住拳頭,早已有心理準備,可他的心依然怦怦直跳。


    小賊啊!


    他們終於同入中書門下堂了。


    “河西節度副使安思順,忠貞勇猛,屢立功勳,特提拔為朔方節度、營田、支度、押蕃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授靈武都督。其餘勳爵職事官不變……”


    “……提拔高秀岩為河東節度、營田、支度、押蕃大使,授雁門都督……”


    “提拔王難得為隴右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營田、支度、押蕃大使,西平郡都督……”


    “提拔哥舒翰為河西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營田、支度、押蕃大使,武威郡都督……”


    ⊙ttkǎn⊙c○


    在朝臣心思各異的時候,李隆基又一口氣提拔四名邊帥。


    李瑄目前遙領兩鎮,這是一種極大的殊榮。


    而四鎮主帥,盡是李瑄麾下,也代表著李瑄的威望。


    文武大臣甚至還無法去反駁。


    因為除了安思順、王難得、哥舒翰、高秀岩,沒有更合適的位置。


    他們跟著李瑄,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總不能將他們剝奪。


    況且任節度使,本就是皇帝決定的。


    宰相都無權反駁,除非皇帝開口讓宰相建議賢能。


    “啪啪啪……”


    在李隆基任命完成後,朝堂一時沉默,李瑄率先以笏擊掌。


    李瑄的兄長,依附李瑄的大臣如楊慎矜、楊璹等人也紛紛擊掌。


    作為兵部尚書的皇甫惟明同意,因為聖人提拔的高秀岩、安思順、王難得也都是他曾經的屬下。


    裴寬緊接著同意。


    隨著李林甫的擊掌,全場一片掌聲。


    如果反對,要說出個所以然來,沒有理由而胡攪蠻纏,會惹怒李隆基。


    當板笏聲音全部落下,文武百官,無一不屏著唿吸。


    冰冷的宮殿,似乎變得不再寒冷。他們的心或鬱悶、或火熱,或迷茫……


    聖人免去李瑄的邊帥職務,又免去李瑄禦史大夫,明顯是要給李瑄加職務。


    禦史大夫是從三品。


    現在左右相都在,聖人明顯沒有產生罷相的心思,否則在李瑄免職之前,就會罷相。


    六部尚書隻吏部尚書缺席。


    倒是中書侍郎,尚書左仆射還可以任命。


    因為李瑄一定是要加銜的。


    “天水王李瑄。從天寶二載從軍,救邊民性命,先後經曆豐安城之戰,賀蘭山之戰,擒突厥可汗、拔悉密可汗,擒海賊吳令光,積石軍之戰,漓水之戰,苦拔海之戰,青海千裏奔襲大戰,白亭海之戰,九曲大戰,大非川大戰,擒吐蕃讚普等,大小戰鬥過百,皆以低微的損失,不耗國力勝戰,古代名將,無可比擬……”


    “天水王又在長安連破大案,獻理財之策,懲治地方不法豪強,巡視地方,宣傳仁孝,此乃宰相之才也!”


    “天水王雖二十歲,卻才華橫溢,詩詞大成,將來可以領袖文壇也!”


    “克己奉公,剛強果毅,如美人香草,萬古流芳……”


    “拜李瑄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攝尚書左仆射,兼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授紫金光祿大夫,加常平新法大使。其餘勳、爵、差遣官不變。”


    李隆基一番長篇大論的鋪墊後,正式宣布李瑄拜相。


    成為封王的宰相。


    眾人皆然。


    之前有猜測李瑄會任吏部尚書,但也有人不信。


    畢竟吏部尚書自李林甫卸任後,再也沒有人擔任。


    吏部是六部之首,兼以使職,就有實權,可以考公天下官吏。


    宰相兼任,權職更重。


    又有尚書左仆射加重地位。


    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上是“第三宰相”,但群臣知道李瑄的強勢,這第三宰相,可以與首席宰相抗衡。


    就如當初李林甫以禮部尚書拜相,卻能與張九齡對著幹一樣。


    現在曆史的迴旋鏢重新打了過來。


    而且李瑄這次兼修國史和集賢殿大學士。


    這曾經都是李林甫的官職,現卻被李瑄繼承。


    特別是兼修國史,往往是首席宰相能兼任。


    集賢殿大學士掌修書,現再掌修史。


    這種影響力會與日俱增。


    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三品的文散官,無掌權,就是標榜身份。


    等等?


    好像聖人又授予李瑄一個常平新法大使,這是什麽官職?


    他們知道常平糧倉、常平百貨、常平鹽倉。


    難道新法是圍繞著這些嗎?


    所有的大臣齊刷刷地將目光落在李瑄的身上。


    貴之極也!古今無比肩者!


    宋國公有一個好兒子啊!


    以後朝野就不能稱唿李瑄為天水王了,而是以“李相”、“相公”尊稱。


    因為宰相就是比郡王尊貴,毋庸置疑。


    看李瑄不爽,反對李瑄的大臣,心中難受無比。


    隻要夠強大,自有大儒辯經,李瑄身邊注定不會缺少追隨者。


    李瑄拜相,也讓他們激動。


    特別是李瑄的兄長,差點在朝堂上跳起來。


    李霅哪還有在馬車上的冰冷,全身血液沸騰。


    李林甫看著李瑄從座位上起身,準備到案前領旨,心中長吐一口氣。


    李瑄所擔任的,都是是曾經他的官職啊,在博弈之路上,他一敗塗地。


    先後丟下三十個官職。


    每當他要重新奪迴吏部尚書的時候,總被李瑄插上一手,不僅未得到,反而失去更多。


    如今李瑄被拜吏部尚書,是對李林甫羞辱。


    來勢洶洶的李瑄,勢必要與他一較長短。


    李林甫連遭打擊,心裏沒有戰勝李瑄的信心,他隻希望李瑄的新法,讓文武百官向他聚攏。


    “臣拜謝陛下,今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深感責任重大,必將不遺餘力,上不負陛下,下不愧百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李瑄在大殿的中央,向李隆基一拜。


    這一拜後,意味著李瑄正式成為宰相!


    現李瑄的官職為:


    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攝尚書左仆射,兼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領河西隴右節度大使、常平新法大使、天下遷民大使、糾婚使、慈幼堂使、隴右群牧大使、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黃河轉運大使,授紫金光祿大夫、上柱國,封天水郡王,實封一千五百戶。


    今後,李隆基一定還會李瑄加其他的使職差遣官。


    “李相平身,以後入中書門下堂參與軍機,朕期待你能為國家獻出更多良策。”


    李隆基撫摸著胡須,然後向眾多大臣說道:“李相今日正式上任,拜相宴會待雪過天晴後舉行。”


    按照慣例,拜相過後,就要舉宴慶賀,昭告天下。


    畢竟拜相是國家大事,若是以前,拜相需要國君向丞相行拜禮。


    現在皇帝用一場宴會,表達對宰相的尊重。


    “恭賀李相!”


    大臣們不論心中怎麽想,必須在李林甫和裴寬的帶領下,起身恭賀,以迴應聖人的選擇無比英明。


    李瑄再次向李隆基一禮,然後對前後左右的文武百官各行一禮。


    最後,李瑄迴到座位之上,百官重新落座。


    “啟奏陛下,臣有疑問。不知常平新法大使,是何差遣官職?”


    禮部侍郎達奚珣出列向李隆基問道。


    朝會還沒有結束!


    “李相,你趁此時機,告知大臣們何為常平新法。”


    李隆基向李瑄吩咐道。


    很明顯,常平新法大使,是主持常平新法的官職。


    “遵旨!”


    李瑄再次出列,向文武百官闡述常平新法。


    文武百官麵容凝重地傾聽。


    李瑄先是向文武大臣說明大族豪強的土地兼並,對百姓的危害,無數百姓賣兒鬻女,自身也淪為農奴,就是因為沒有一時應急的糧食……最終,李相向文武百官說道:“以常平糧食的基礎上,折算本錢,以一成利率折給百姓,救助那些貧困的農民,以防止他們成為農奴。”


    “諸縣糧食放在糧倉中,隻會生出老鼠和碩鼠。不如將糧食借給百姓,如此國家可以憑借利息富足,百姓也可以渡過難關。”


    李瑄用老鼠和碩鼠比喻。


    老鼠指的就是普通的老鼠,碩鼠是橫征暴斂的貪婪官吏。


    糧倉雖是重地,但監守自盜的官吏絕對不會少。


    當李瑄的“常平新法”宣布以後,沉默良久的朝堂,響起一道道驚聲。


    這道消息,猶如平地起驚雷一般。


    大族與許多官吏都有姻親關係,常平新法一出,堵住豪強大族土地兼並的道路。


    別看公卿大臣們整天喊口號“抑製兼並”,誰又會真正去實施呢?


    李瑄這一拜相,就要舉世皆敵嗎?


    許多大臣的臉色無比難看。


    常平新法,一眼能看出是為國為民的好策略,但卻難以讓人喜歡。


    “常平新法可使百姓青黃不接時,得官府錢穀相助,免受豪強之剝削。民得其便,國得其利。諸卿要配合李相推行至四海,解天下之急……”


    李隆基配合李瑄,把常平新法當成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


    他要著力推行,如果按照理想化的發展,不需要幾年,天寶的國力就會遠勝開元。


    “啪啪啪……”


    李隆基話音落,李瑄第一時間以笏擊掌,表示聖人之言英明。


    這次配合李瑄掌聲的人少了不少,茲事體大,也隻有親兄弟會無條件支持李瑄。


    還有就是楊慎矜、楊璹這種李瑄的爪牙,以及李瑄的鐵杆支持者。


    “啪啪啪……”


    大詩人王維擊掌,他已經決定支持李瑄。


    因為常平新法按照理想化,絕對是頂級計策。


    詩人不缺理想,很快,韋述、崔顥等詩人點頭支持。


    李峴手中持笏,他仔細思索常平新法的利弊,最終擊笏迎和李瑄。


    裴寬在皺眉想此新法的可行性。


    他總感覺這個常平新法會出問題。


    因為執法者是人,而豪強大族在地方影響力那麽大,再加上利令智昏的官吏們。


    很可能把好事辦砸。


    裴寬和李瑄沒有仇怨,但他有老辣的政治手段,單純地認為此常平新法難以實現,推行下去,弊大於利。


    而以笏擊掌的人連四分之一都沒有,讓李隆基的麵色僵住。


    一個法令沒有多數宰相支持,又遭受大部分官吏反對,對皇帝來說非常難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天將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葉凋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葉凋謝並收藏大唐天將軍最新章節